2018年七年级生物上册: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_32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单元第1章第2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能力方面: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
2.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合作探究与讲授相结合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及内容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一.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主要环节的效果(如何调查)1.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出什么是调查,再以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为实例,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书上对比,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2.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实地调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择调查地点1.进行校园生物调查。
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2.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
调查中教师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并注意引导学生对生物资源的爱护3.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
注意引导学生爱护农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1、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方案,最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2.根据学生经验,分析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一、教学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
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授: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
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1、注意事项: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
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2、纪律要求: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
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
(问题: 1.你们组调查了多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二)板书设计: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1、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调查时应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生物的归类 [生物的种类约200多万种,动物约150多万种] (1)按形态结构特点分:植物,动物和其它生物三大类。
(2)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和空中飞行动物。
(3)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1.1.2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生命观念:通过分组调查实践,学会调查的方法,并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
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周边生物的生存环境,认识植物的多样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尊重环境的理念。
2. 科学思维:(1)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2)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活动方案,并学会做调查记录。
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探究的能力3. 态度责任:在调查实施中,关注不同环境中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渗透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对校园绿化提合理化建议的探究,唤起热爱生命、保护和美化环境的尊重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调查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2. 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观察和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题要求学生调查了解周边环境的生物,尝试对所知道的生物归类,初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根据我校所处地理位置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对生物调查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对课题进行了小小的调整,即以学校植物园中的植物为重点调查对象,通过学生的亲身实地考察,实现教学目标。
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环节:讨论怎样进行调查→制定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实施调查活动过程→调查活动汇报和评价。
四、课前准备(1)材料准备:调查表,笔,卷尺,望远镜,放大镜,照相机,摄像机,温度计,湿度计,动植物检索简表等用具。
(2)教师准备:课前培训各组小组长,内容包括如何使用测量工具、如何记录生物的形态特征、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对生物进行归类,等等。
五、教学设计【新课导入】回顾上节学习的生物特征的知识,然后呈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师生朗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片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节生物的特征内容的延续,同时为学习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打下基础。
学生在学习生物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继续了解生物有哪些类型、这些生存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3、关注周边生物的生存环境。
<二>、能力目标:
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态,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
2教学难点: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法等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什么是调查
2、调查的方法步骤
3、生物的分类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做的较好的方面是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展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通过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不足之处是在学生活动这一环节中时间把握的不太理想,有点前松后紧的感觉。
备课组:生物组授课人:授课日期年月日。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过程设计
一、导入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新授课
1、出示调查目的
2、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各小组自由选择调
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
师处。
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
的路线。
3、注意事项:
注意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调查生物应该多样性,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
如树皮上、草丛中
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4、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
5、、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7、利用下课前十五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
按P9的分类方法)学生汇报,教师要点评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
&问题: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
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 1 -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
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
9、思考:假如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被破坏了会怎样?我们该如何
对待环境中的生物以及生物生活的环境呢?
四、作业:
完成实验探究3页调查表。
激发学生的兴
趣。
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任
务,引导学生自
学。
培养纪律意识。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根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描述所调查的局部生物的特征课前准备调查表、放大镜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每天与我们朝夕相伴的生物有哪些?〔同学们答复〕看来我们的生活并不寂寞,有那么多“伙伴〞在陪伴我们,可是你们知道他们名称、种类和数量吗?今天我们就来当一次“小学家〞,调查一下我们身边的生物。
讲授新课一、调查〔一〕问题引导自主探究1.什么是调查?请举例说明哪些情况需要进行调查?2.调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3.调查范围太大时,怎么办?4.假设要调查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怎样调查既节省时间又比较准确?〔二〕展示交流释疑解惑1.选两个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并提出你们的疑点?2.调查举例:调查我国的森林资源、调查人口、调查我们班的视力、调查我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等等。
3.本卷须知:范围太大时,要设计好调查路线〔如调查校园生物〕和选好样本(如调查种子的发芽率)很关键。
否则不能反映整体情况。
〔三〕视野拓展感悟提升假设要调查全国初一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如何开展调查?教师总结:1.选取样本要准确,能反映整体的情况。
2.调查活动一定要落在实处,小组内成员要合理分工,密切配合,事先设计好调查方案和调查表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自己按表行事,防止盲目。
二、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一〕问题引导自主探究1.调查的目的是什么?2.调查步骤分哪几步?3.调查时的本卷须知有哪些?4.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归类整理。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关注周边生物的生存环境。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调查的一般方法。
难点:调查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科学方法——调查的相关视频、图片等,PPT。
学生课前预习。
四、相关资源《【生物世界】科学方法——调查》知识卡片资源。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阅读教材中的“想一想,议一议”。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吟,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这是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写的身边的生物世界。
这段文字中说到哪些植物?又提到哪些昆虫和鸟类?它们栖息的环境有什么不同?讲解:文中提到的植物,有的是具体的植物名称,如皂荚树、桑葚,有的是一类植物的总称,如菜、树、菜花、草。
文中提到的昆虫及其栖息环境是:蝉(树上)、黄蜂(伏在菜花上)、油蛉(泥墙根处)、蟋蟀(泥墙根处)。
文中提到的鸟类及其栖息环境是:叫天子(云雀)(草丛中)。
你注意过身边的生物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在你身边各种各样的生物中,有些并没有引起你的注意。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它们,让我们一起做一次调查。
【新知讲解】(一)科学方法:调查展示《【生物世界】科学方法——调查》知识卡片。
《科学方法——调查》(以上图为素材库中《【生物世界】科学方法——调查》知识卡片)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调查。
人口普查也是调查。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
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二)调查某环境中的生物种类知道了调查的方法,现在我们就用这种科学探究方法来调查一下某个环境中的生物种类。
第2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整体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调查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3.关注周边生物的生存环境。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并实施调查这种科学方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首先通过自学让学生了解调查的概念、分类和步骤,然后让学生亲身实践去调查校园里的生物,既能学习调查的方法又能巩固上节课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重点与难点】1.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步骤,学会设计调查方案和做调查记录。
2.组织学生观察和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教具】自制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生物具有哪些特征?点评: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同学们知道咱们周围都有哪些生物吗?对,同学们说得很好,其实在我们周边环境中生存着许多生物。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种科学的方法——调查法,来认识我们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举例说出周边的生物名称。
采用衔接导入,进一步巩固了上节课的知识点,同时也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一、调查法找一名同学阅读教材第9页的“想一想,议一议”,其他同学在听的同时,找出这段文字找出这段文字中的各种生物: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什么是生物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水到渠成地引出中描写了哪些生物。
以上是鲁迅先生身边的生物世界,那同学们身边的生物世界又是怎样的呢?要了解身边的生物世界,我们首先是不是要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调查呢?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调查吗?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9页的“科学方法”。
了解调查法的概念和分类:1.调查:科学探究中进行实地数据收集和资料证实所采用的一套方法。
2.调查分为普查和抽样调查。
3.师生共同总结出调查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1)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2)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3)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材分析:本课旨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本课是《生物的特征》内容的延续,继生物特征之后进一步了解生物的类型、生存的环境等,又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学习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课的调查活动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的第一次实践活动,参与性与积极性往往比较热烈。
但生物特征的理解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缺乏必要的知识、方法和能力。
所以在学生实践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调查活动,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系统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为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发展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调查法的一般步骤;对生物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观察和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生活环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调查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每天与我们朝夕相处的生物有哪些呢?学生回答:非常多,如花、草、鸟、虫等。
教师:看来我们并不寂寞,有那么多“伙伴”在陪伴着我们。
可是,你们知道它们有多少种,分别叫什么名字,可分为几类吗?学生:(大部分摇头)不知道。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当一次“小科学家”,调查一下我们身边的生物。
二、探究新知探究一:调查1.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科学方法”中的内容,尝试解决下列问题:(1)什么是调查?请举例说明哪些可以用调查法?(2)调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3)调查范围太大时,该怎么办?(4)若要调查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怎样调查既节省时间又比较准确?2.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1)选两个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补充。
(2)释疑解惑一:例如:调查我国的森林资源、调查人口、调查我们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我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等。
(3)释疑解惑二:范围太大时,要设计好调查路线(如调查校园生物)和选好样本(如调查种子的发芽率)。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一.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能力方面: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
2.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合作探究与讲授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内容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一.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主要环节的效果
何调查)
1.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出什么是调查,再以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为实例,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书上对比,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2.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实地调查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择调查地点1.进行校园生物调查。
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2.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
调查中教师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并注意引导学生对生物资源的爱护
3.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
注意引导学生爱护农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
三、整理统计
教师巡回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四、展示、交流调查报告
老师在交流展示中起引导,帮助的作用。
1、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方案,最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2.根据学生经验,分析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
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1.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
2.注意安全,爱护生物资
源,遇到不会的问题向社区
管理员请教
3.注意爱护农田,有问题向
农民师傅请教
各组同学共同整理,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五、技能训练,正确对生物进行分类
教师在讨论中正确引导,及时对学生的提问做出评价。
六、布置课下内容
1.提出要求:身高要求是净高,以小组为单位,注意组员间的通力合作。
2.以班为单位,请各小组互相协
作。
1.调查报告交流会。
各组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报告交流。
2.调查报告展示会。
各组将调查报告以板报的形式共同展出,同学互相观察,并从中吸取经验。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1、按形态结构特点分类
2、按生活环境分类
3、按照用途分类
1.写一份调查后的感受。
2.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与全国初一学生相比的健康及发育状况。
3.课后各组整理照片,进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图片展。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二、分组,制定调查计划,拓展应用
三、正确对生物进行分类
1、按形态结构特点分类
2、按生活环境分类
3、按照用途分类
检测案
1.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
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调查时要选取的对象是( B )
A.对象中的一个 B.对象中的一部分
C.全部对象 D.以上都对
3.下列生物按生活环境划分的是 ( D )
A.猫头鹰和鼠 B.鱼和河水
C.空气和阳光 D.狗和水草
4.关于调查的不正确叙述是( C )
A.人口普查也是调查
B.森林资源的清查是调查
C.要对调查的对象逐个进行
D.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5.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下列哪项工作不是调查时应该做的( C )
A.确定调查目的和对象
B.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C.选取样本抽样抽查
D.整理分析调查结果
6.在调查校园生物中,以下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B )
A.小军发现好几株他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B.小梅拔开草丛,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小梅把它记录下来
C.小伟调查记录中有蚰蜒,其他同学都没有,小伟决定把它删掉
D.小明发现一只老鼠,太恶心了,不记录
7.将以下的一些生物分类:银杏树、鲫鱼、木耳、海带、奶牛、蚂蚁、白菜、大肠杆菌
(1)按形态结构特点分类:动物:鲫鱼,奶牛,蚂蚁;植物:银杏,树海带,白菜;其他生物:木耳,大肠杆菌。
(2)按生活环境分类:陆生生物:银杏树,奶牛,蚂蚁,白菜;水生生物:鲫鱼,海带大,肠杆菌。
反思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