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2.5 人和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
- 格式:doc
- 大小:46.97 KB
- 文档页数:8
梁实秋雅舍课件梁实秋雅舍课件梁实秋,20世纪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代宗师,给本世纪文坛留下了2000多万字沉甸甸的着译的文学大师,他的《雅舍》你学习了?一、学习目标:1.勾画关键句,理解雅舍之“陋”以及雅舍之“雅”2.通过难句分析,体会文中所体现的作者的人生旨趣3.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二、教学过程(一)1.导入新课还记得刘禹锡的《陋室铭》吗?这说是陋室,其实并不陋一千多年后,梁实秋写了《雅舍》,这说是雅舍,实际上又如何呢?我们不妨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梁实秋的散文《雅舍》2.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读明确重点(二)整体把握,理清全文思路1.朗读全文雅舍全文之精髓便着一“雅”字上,如此“雅致”之文又岂可不读?我们不妨请几位同学来为大家读读这么有味道的文章,我也忍不住读上两段(学生个别朗读1、2、3段,老师范读4、5两段,全班一起读6、7段)注:朗读过程中注意正音,读完出示几个难理解的词语解释,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2.此文既题为“雅舍”,则作者写作重点自为“雅舍”,那么大家能否快速浏览第一段,找出一句最能体现“雅舍”特点的语句来?(学生读读,找找,划划)明确: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这“个性”两字足以概括雅舍的特点,因而这两字也就成了全文的文眼所在3.既然雅舍的可爱之处便在于它有个性,那么雅舍到底具有怎样的个性呢?提示:综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极其有趣的现象,文中所有出现的“雅舍”两字上都标有引号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引号作何用?是否和雅舍的个性有关?由此,我思考了一下,我认为雅舍之个性便在于两方面:雅舍不雅,雅舍实雅请大家跳读全文,品味雅舍之独特个性找找雅舍之“陋”体现在哪里?雅舍之“雅”又着实体现在哪?我们不妨请一、二两排同学找找体现“雅舍”之陋的语句,三、四两排同学找找体现雅舍之雅的语句,并作相应概括(学生找找划划,讨论讨论)明确:l 雅舍不雅(陋)1) 外加:结构简陋,不蔽风雨(第1段)2) 地点荒凉,地势偏高(第2段)3) 隔墙传声、鼠子瞰灯、聚蚊成雷(第3段)4) 大雨倾屋、满室狼藉(第4段)5) 陈设简朴(第5段)小结:这不就是一栋典型的陋室吗?说得再白一些,我们可以称之为“简易房”那么这样一个居所到底“雅”在何处呢?不知道三、四两排的同学有没有答案了?l 雅舍实雅(雅)(1)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夜,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第2段)(到如此荒凉之所访友的'必是主人的知己,俗话说“人以群分”,这梁实秋乃是典型的文人,这客想必定是雅客,如此一群雅人点缀此居所,何陋之有呢?)(2)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此时尤为幽绝(3) 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第4段)(面对月夜幽绝之景、细雨生趣之情,我们油然想到的是……这样的情景不就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雅)(4)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5)“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第5段)(好一句不复他求,好一句俱不从俗,屋内陈设简朴却脱俗,而这简朴陈设的内涵便是梁实秋思想情趣之雅,如此雅人才能欣赏雅舍,才能以雅舍命名之)小结:可见雅舍之雅体现在自然风光之雅、陈设脱俗之雅,更体现在主客思想情趣之雅上(三)深入思考,体会本文中所蕴藏的作者的人生旨趣思考:这一陋一雅使得雅舍个性极为突出,同时也不免引发我们的思考,作者身居如此陋室,却处之泰然,更欣欣然命之为雅舍,其中表现了怎样的一种人生旨趣?我们不妨通过几个难句的理解来体会这种旨趣出示:(1)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经济在文中体现在哪里,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经济便体现在砖柱、木头架子、竹蓖墙、泥灰以及孤零零、瘦骨嶙峋、单薄、可怜等词语中,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不满的情绪(2)……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好感一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不满却又对其有好感,无奈的自嘲式幽默便体现在这里,其实也是一种苦中作乐(3)……我则久而安之——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逼真细腻地再现了房子的简陋和不方便,但作者却以近似于赞美的笔调描绘它,幽默自嘲,别有味道,一种豁达心胸也油然突现了(4)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在雅舍则格外猖獗……但是我仍安之——对现实的不满、无奈,但能安然对待,士大夫之情操(5)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更多的一种对战争、对生活的不满,但没有直接表示心中的愤懑,转而欣赏清风明月,这便是随遇而安的超脱了(6)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7)我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梁实秋却能从苦难中寻觅诗意,安然视“雅舍”为家,可见雅舍对于梁实秋已经超出了一种物质的寄托,已然成为了他心灵的家园,精神的依附这里,梁实秋身上那种豁达平和、苦中作乐、随遇而安的心态体现得非常突出(提示:抗战次年,即1938年,梁实秋先生被迫内迁重庆,在那他购平房一栋,命曰雅舍,这一住便是整整八年)点拨:本文命名为“雅舍”,实际上是记述半山腰的一间陋室明明是“陋”,却偏要称“雅”,其间自然存在着作者对所处战争年代的无奈,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自嘲、自讽,但更多得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豁达乐观、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四)品味语言《雅舍》之所以动人,还因其行文的幽默诙谐那么这种语言风格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找一找,读一读点拨:本文语言风格无外乎典雅清朗而又富于幽默感文笔轻松洒脱,或自嘲自解,或正话反说,或文白相间,或巧用典故文中第4段堪称经典(稍加分析,集体朗读)(五)全文总结据说《雅舍小品》这部散文集至今已经重版了五次,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也许正是这样的纯文学反而经得起时间的淘洗,更容易流传深远吧就如我们曾经学过的诗歌《错误》以及《篱笆那边》等等我相信《雅舍》这篇散文已经留给了大家深刻的印象(六)作业探究:梁实秋的人生旨趣在于一份于无奈中随遇而安的“乐观”;我们曾经学过《我的呼吁》,从中体会了史怀哲毅然决然地前往非洲那份抒写生命尊严的“乐观”;我们还学过《我有一个梦想》,理解了马丁·路德金为自由、民主而勇于献身的乐观,同是乐观,境界却也有所不同,请大家对此发表自己的评论,写一篇一两百字的小短文。
人教版语文选修7《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5课《人和》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 下列加线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亲戚(qí) 畔(pàn)之米粟(sù)B . 横(hènɡ)逆商贾(ɡǔ) 疾(jí)其君C . 吾惛(hēng) 恒(hénɡ)心放辟(pì)D . 邪侈(chǐ) 罔(wǎnɡ)民孝悌(dì)2. 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三里之城(内城) 七里之郭(外城) 池(池塘)非不深B . 封(边界)疆异(不同)于人自反(反复)C . 妄(狂妄)人舜为法(法则,榜样) 反求诸(之于)己D . 恒(稳定)心恐不赡(足够) 勿夺(抢夺)其时3.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B .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C .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D .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4. 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 .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C .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D . 申之以孝悌之义5. 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 .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B .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C . 去村四里有森林,阴翳蔽日,伏焉D .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6. 下列加下划线的词,与例句中的加下划线的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天时不如地利A . 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B .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焉C .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D .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7. 下列句子中的“御”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 .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B . 其若是,孰能御之?C .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D . 振长策而御宇内8. 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两项是( )A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C .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D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9. 下列加线词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固若金汤A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 . 江山险固,沃野千里C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D . 蔺相如固止之10. 下列各句加线的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A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B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 . 谨庠序之教D . 贤者亦乐此乎11. 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B .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C . 舜,人也D . 则君子必自反也12. 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段文字阐明了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这样就高度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B . 孟子从实际战争结果和政治道理两方面来论证观点,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C . 孟子的论辩采用对比手法,以事实论证与道理论证进行对比,以“得道者多助,失者寡助”进行对比,论证很有说服力D . 孟子认为:只要天下人都顺从了,再去攻打那些不顺从的,就一定能取得胜利13.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新疆青河县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神秘的草原文化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每年夏天,前往游览观光的中外客人及考古探密的学者不绝如缕。
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5课人和练习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课 人和一、夯实双基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A .三里之城.(内城) 七里之郭.(外城)池.(池塘)非不深B .封.(边界)疆 异.(不同)于人自反.(反复)C .妄.(狂妄)人 舜为法.(法则,榜样)反求诸.(之于)己D .恒.(稳定)心 恐不赡.(足够)勿夺.(抢夺)其时【解析】 A 池:护城河,B 反:反省,D 夺:耽误。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A.⎩⎪⎨⎪⎧ 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B.⎩⎪⎨⎪⎧必有得.天时者矣。
此余之所得.也。
C.⎩⎪⎨⎪⎧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 失道者寡.助。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解析】 两个“得”字都当“得到”讲。
3.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BD) A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C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D .申之以.孝悌之义【解析】A凭,靠,BD都当“拿”讲,C因为。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两项是( CD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5.下列有关古代地理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京兆: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C.“增峻城隍”,“城”原指护城河,“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祗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儒家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D.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
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2019年高中语文五、人和同步检测试题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一、基础达标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非不高也城:城郭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C.则君子必自反.也反:反省D.天下之欲嫉.其君者嫉:痛恨解析:A项,城:城墙。
答案:A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活用为动词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活用为动词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词活用为动词解析:B项,应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答案:B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B.我由未免为乡人也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解析:A项,“亡”通“无”;B项,“由”通“犹”;D项,“畔”通“叛”。
答案:C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解析:D项,均为介词,用。
A项,连词,如果/代词,他。
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因果。
C项,介词,给/介词,在。
答案:D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齐宣王)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课时作业12 人和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奚暇治.礼义哉 治:治理 B .与禽兽奚择.哉 择:选择 C .舜为法.于天下 法:榜样 D .则君子不患.矣 患:患难 【解析】 A 项,“治,”学习。
B 项,“择”,区分、区别。
D 项,“患”,担心。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 .黎民..不饥不寒 C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D .则与禽兽..奚择哉 【解析】 B 项,“黎民”指百姓。
古今意义相同。
A 项,“亲戚”古义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亲属。
今义指和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C 项,“所以”古义为“……的原因”。
今义是一个连词,用在因果复句中表示结果的分句前面,引出结果。
D 项,“禽兽”古义指鸟兽,今义比喻行为恶劣卑鄙的人。
【答案】 B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B .其横逆由是也C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D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解析】 A 项,“亡”通“无”。
B 项,“由”通“犹”。
D 项,“畔”通“叛”。
C 项,很可能误以为“罔”通“网”,其实“罔”本身就有陷害的意思。
【答案】 C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如是,孰能御之其.横逆由是也B.⎩⎪⎨⎪⎧夫环而.攻之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C.⎩⎪⎨⎪⎧ 舜为法于.天下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D.⎩⎪⎨⎪⎧君子以.仁存心以.天下之所顺 【解析】 A 项,指示代词,那(苗)/第三人称代词,他;B 项,表修饰的连词/表因果的连词;C 项,介词,给/介词,在;D 项,均为介词,拿、用。
【答案】 D5.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申之以孝悌之义B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C .则君子必自反也D .其待我以横逆【解析】 A 、B 、D 三项均为介宾短语作状语时后置;C 项为宾语前置句,意思是,那么君子一定反省自己(的行为)。
2.5 人和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亲戚.(qì) 畔.之(pàn) 米粟.(sù)B.横.逆(hèn ɡ)商贾.(ɡǔ) 疾.其君(jí) C.吾惛.(hūn)赡.养(shān) 放辟.(pì) D.邪侈.(chǐ) 罔.民(wǎnɡ) 孝悌.(dì)解析:A 项,“戚”应读“qi”;C 项,“赡”应读“shàn”;D 项,“悌”应读“tì”。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环绕。
B.与禽兽奚择.哉 择:选择。
C.舜为法.于天下 法:榜样。
D.礼人不答. 答:答应。
解析:A 项,环:围。
B 项,择:区别。
D 项,答:回应。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C.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D.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解析:B 项,终身:一辈子。
古今意义相同。
A 项,亲戚:古代指内外亲属。
今义指和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和它的成员。
C 项,所以:古义为“……的原因”。
今义是一个连词,用在因果复句中表示结果的分句前面,引出结果。
D项,于是:古代是两个词语。
“于”,引出宾语,不译;“是”,代词,这个道理。
今义是一个词语,表承接或因果。
答案:B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答案:(1)国家疆界不能限制人民,使国家坚固不靠山河的险要,威行天下不靠兵器、甲胄的精良。
(2)舜给天下树立了榜样,可以流传后世,我还不免是一个乡里的普通人,这就值得忧虑了。
五、人和“人和”一词摘自《孟子·公孙丑下》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高度重视“人和”,他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人和”最重要的结论;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阐述了达到人和的根本方法,就是“得道”,即施行仁政。
孟子是我国古代最看重“人和”的思想家之一。
在本课第一则,他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人和最重要的结论。
全篇紧紧围绕“人和”这一话题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证,有力地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强调有了人和就可以克服其他方面的困难。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虚词、实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孟子“人和”思想的内涵并体会这种思想对构筑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1.字音字形①何难.焉(nàn)②孝悌.(tì)③惛.(hūn)④横.逆(hènɡ) ⑤商贾.(ɡǔ) ⑥放辟.(pì)⑦庠.序(xiánɡ) ⑧衣.帛(yì) ⑨鸡豚.(tún)⑩狗彘.(zhì)2.通假举要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②其横逆由.是也:“由”同“犹”,尚且、还③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亡”同“无”,没有④刑.于寡妻:“刑”通“型”,楷模⑤则盍反.其本矣:“反”通“返”,返回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⑦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①委.而去之:丢弃,抛弃 ②则君子必自反.也:反省 ③则与禽兽奚择.哉:区别 ④于禽兽又何难.焉:诘责,计较 ⑤爱人不亲.,反其仁:亲近,亲附 ⑥礼人不答.,反其敬:回应 ⑦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惩罚 ⑧是故明君制.民之产:规定 ⑨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充裕,足够 (2)一词多义①轻⎩⎪⎨⎪⎧ 乘肥马,衣轻.裘:分量不重轻.舟已过万重山:轻便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故民之从之也轻.:轻易,随便轻.拢慢捻抹复挑:轻轻地②至⎩⎪⎨⎪⎧ 此物奚宜至.哉:到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极点 ③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通“型”,楷模然后从而刑.之:惩罚 (3)词类活用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活用为动词,限制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活用为动词,威行 ④礼.人不答: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礼相待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前“老”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敬重;后“老”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人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前“幼”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幼,爱护;后“幼”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孩子⑦刑.于寡妻:通“型”,楷模,此处作动词,做榜样(4)古今异义①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亲戚.(qì)畔.之(pàn ) 米粟.(sù) B.横.逆(hèn ɡ)商贾.(ɡǔ) 疾.其君(jí) C.吾惛.(hūn )赡.养(shān ) 放辟.(pì) D .邪侈.(chǐ) 罔.民(wǎnɡ) 孝悌.(dì)解析:A 项,“戚”应读“qi ”;C 项,“赡”应读“shàn”;D 项,“悌”应读“tì”。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环绕。
B.与禽兽奚择.哉 择:选择。
C.舜为法.于天下 法:榜样。
D.礼人不答. 答:答应。
解析:A 项,环:围。
B 项,择:区别。
D 项,答:回应。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C.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D.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解析:B 项,终身:一辈子。
古今意义相同。
A 项,亲戚:古代指内外亲属。
今义指和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和它的成员。
C 项,所以:古义为“……的原因”。
今义是一个连词,用在因果复句中表示结果的分句前面,引出结果。
D 项,于是:古代是两个词语。
“于”,引出宾语,不译;“是”,代词,这个道理。
今义是一个词语,表承接或因果。
答案:B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答案:(1)国家疆界不能限制人民,使国家坚固不靠山河的险要,威行天下不靠兵器、甲胄的精良。
(2)舜给天下树立了榜样,可以流传后世,我还不免是一个乡里的普通人,这就值得忧虑了。
人和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亲戚.(qì) 畔.之(pàn) 米粟.(sù) B.横.逆(hènɡ) 商贾.(ɡǔ) 疾.其君(jí) C.吾惛.(hūn) 赡.养(shān) 放辟.(pì) D.邪侈.(chǐ) 罔.民(wǎnɡ) 孝悌.(dì)解析:A 项,“戚”应读“qi”;C 项,“赡”应读“shàn”;D 项,“悌”应读“tì”。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环绕。
B.与禽兽奚择.哉 择:选择。
C.舜为法.于天下 法:榜样。
D.礼人不答. 答:答应。
解析:A 项,环:围。
B 项,择:区别。
D 项,答:回应。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C.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D.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解析:B 项,终身:一辈子。
古今意义相同。
A 项,亲戚:古代指内外亲属。
今义指和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和它的成员。
C 项,所以:古义为“……的原因”。
今义是一个连词,用在因果复句中表示结果的分句前面,引出结果。
D项,于是:古代是两个词语。
“于”,引出宾语,不译;“是”,代词,这个道理。
今义是一个词语,表承接或因果。
答案:B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答案:(1)国家疆界不能限制人民,使国家坚固不靠山河的险要,威行天下不靠兵器、甲胄的精良。
(2)舜给天下树立了榜样,可以流传后世,我还不免是一个乡里的普通人,这就值得忧虑了。
(3)敬重自家的长辈,而推广到敬重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这样,)成就王业就像拨弄掌中的东西一样容易。
二、阅读鉴赏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不敏:不聪慧,不通达。
B.俯足以畜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是故:就是这个缘故。
解析:D项,是故:因此,所以。
答案:D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虽不敏,请.尝试之②臣请.为王言乐③仰足以.事父母④申之以.孝悌之义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请:请求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
以:连词,“用来”/介词,“用”。
答案:A7.下列句子从分句间的关系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④我虽不敏,请尝试之⑤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③/②④/⑤⑥B.①③⑥/②/④/⑤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⑤/②⑥解析:B项,分句间关系依次为:假设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
答案:B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仁政”的主张,这是孟子政治思想及社会理想的核心。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在说理中充分运用了对比,展现了他善于论辩,言辞富有气势的特点。
解析:B项,“教”与“养”的关系颠倒了。
答案:B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3题。
议仓[宋]曾巩夫义仓者不兴于.唐虞之世也,不建于三代之君也,不起于两汉之时也,盖始于隋而盛于唐者也。
其道以.振乏为本,以恤民为先,以博施为法,以乐输为率,以众赖为便,以义和为名。
各于其社树之以仓,各令其民入之以谷。
设其官守,严其戒令。
丰岁则劝课而输.之,凶年则发彻而散之。
不烦于刑而民乐从,不费于国而民无困。
于上有救贫恤饥之政,于下无转沟殒壑之苦。
以言其济施,则仁之厚者也;以言其输入,则义之广者也;以言其取与,则和之至者也。
其在隋则长孙①倡而始之,其在唐则戴胄举而行之。
文帝从长孙之计,于是民俗以安,国费以省,邦储以厚,而卒能成大业②之治焉。
及太宗从戴胄之言,于是和气以洽,仁风以畅,王业以固,而卒能成贞观之风焉。
降及天皇③,其法始敝.,弗以为博施之本而为军国之费,弗以乐输之赋而为征取之科。
自是之后,名存而.实废矣。
由此观之,前世所以恤民而后世所以暴民,明主所以为治而昏主所以为乱者,其义仓之谓乎?国家革五代之苛,建一王之治,于兹有年矣。
租赋之调不为不中也,配敛之科不为不节也,赈恤之政不为不行也,敝滥之源不为不究也。
然比.岁以来,急于边费,以征以取,浸暴于常。
而又有聚敛之臣,贪残之吏,剥下以奉上,刻私而徇公,往往窃前世恤民之法而为当今敛民之调者,累累皆是,则义仓者亦其一端也。
夫昔之所谓义仓者,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者也;今之所谓义仓者,以义为名而务于诛求者也。
昔之义仓,务所以安之;今之义仓,务所以掊④之。
昔之义仓,则立仓于社,聚谷于众,年丰则取之,民饥则与之,不令而民从,不督而民劝,故曰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也;今之义仓,则有仓之号而无仓之制,有义仓之名而无义仓之实,约租之多寡而增其数,计入之丰约.而定其籍,年丰则有以取之,民饥则.无与振之,故曰义为名而务于诛求者也。
诚能复隋唐之法而建其仓,探隋唐之本而行其义,则恤灾弭患、安民泰俗无大于此者。
苟不如是而徒立其号,以为征取之术,则不若勿行之愈也。
(节选自《曾巩集》)注:①长孙:长孙平,隋文帝开皇三年(583)被征拜为度支尚书(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上书建义仓以备凶年,被采纳。
②大业:隋朝年号。
③天皇:即唐高宗。
④掊(póu):聚敛;搜括。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丰岁则劝课而输.之输:交纳B.降及天皇,其法始敝.敝:遭到破坏C.然比.岁以来,急于边费比:接连D.计入之丰约.而定其籍约:广博解析:“约”是“少”的意思。
答案:D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D.解析:B项,都是介词,可译为“把”。
A项,介词,在/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C项,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D项,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
答案:B11.下列各句中全都体现曾巩肯定义仓作用的一组是( )①各于其社树之以仓,各令其民入之以谷②弗以为博施之本而为军国之费③不烦于刑而民乐从,不费于国而民无困④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者也⑤年丰则取之,民饥则与之⑥故曰义为名而务于诛求者也A.①③⑥B.②④⑤C.③④⑤D.①②⑥解析:①句只是兴建义仓的做法,而非义仓的作用;②句是将义仓储备移作军务国政费用的错误做法;⑥句是以“义仓”为名而务求向百姓勒索诈取的错误做法。
答案:C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赞赏隋朝兴建义仓的做法,认为这对隋朝的社会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B.作者对唐朝义仓制度的施行颇有微词,认为唐朝只是借“义仓”之名而行聚敛挪用之实。
C.曾巩对宋朝赋税的进步有所肯定,但对义仓制度施行中的贪腐行径提出了尖锐批评。
D.在义仓制度的施行上,本文主张恢复古制,革除时弊,回到兴建义仓的根本上。
解析:曾巩并未对唐朝义仓制度的施行全部否定,他对唐太宗听从戴胄恢复义仓的建议从而形成贞观之治是肯定的,只是对唐高宗及其之后的错误做法提出了批评。
答案:B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上有救贫恤饥之政,于下无转沟殒壑之苦。
(2)明主所以为治而昏主所以为乱者,其义仓之谓乎?(3)则恤灾弭患、安民泰俗无大于此者。
答案:(1)对朝廷来说就会有救济贫穷、抚恤饥民的德政,对百姓来说就没有流离失所、饿死荒野的痛苦。
(2)英明的君主用它来把国家治理得太平而昏庸的君主却用它来扰乱天下,说的就是义仓这类事吧?(3)那么救济饥荒消除灾害,使百姓安定使民风淳厚,没有比建义仓更重要的了。
参考译文:义仓不出现在尧舜的时代,不创建于夏、商、周君王之手,也不兴起于两汉之时,而创始于隋朝而盛行于唐朝。
义仓的原则是以赈济贫困为根本,以救助民众为首要任务,以广泛援助为方法,以乐意交粮为准绳,以群众依赖为便利,以仁义和睦为名义。
各自在他们的家乡建立起仓库,各让所属的群众交纳自家的余粮。
设置管理义仓的官员,严格义仓的条令。
丰收年便鼓励大家交纳粮食,灾荒年便取出发放给大家。
(这样,)不必靠刑法而民众乐意听从,不耗费国家资财而民众不为饥荒所困。
对朝廷来说就会有救济贫穷、抚恤饥民的德政,对百姓来说就没有流离失所、饿死荒野的痛苦。
以义仓救灾放粮而言,则真是仁德够深厚的了;以大家乐于交纳而言,则真是利人之心够广博的了;以共同纳粮互相救济而言,则真是极和睦友爱的了。
在隋代则因长孙平的倡议而开始兴办义仓,在唐代则有戴胄将它推行开来。
隋文帝采纳长孙平的建议,于是百姓生活赖以安定,国家开支得以减省,地方储备得以充足,而终于能够形成大业年间国富民强的政治局面。
到唐太宗听从戴胄恢复义仓的建议,于是和睦之气因而周遍,仁惠之风因而畅达,帝王之业因而巩固,而终于能形成贞观年间的太平盛世。
后来到唐高宗时,义仓的制度开始遭到破坏,不是用它作为赈济广大民众的根本而是移作军务国政的费用,不是群众自愿交纳粮食而成了向百姓强行征收的项目。
从这以后,义仓名存而实亡了。
由此看来,前代用作赈救百姓的措施而后代却变成掠夺百姓的手段,英明的君主用它来把国家治理得太平而昏庸的君主却用它来扰乱天下,说的就是义仓这类事吧?本朝革除了五代的苛暴法令,建立起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到现在已有许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