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7诗词五首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语文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22.00 KB
- 文档页数:1
《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及反思发表时间:2016-08-10T11:12:24.397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6月总第209期作者:牟应明[导读] 要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发言,并经过迅速的思考,捕捉他们发言中的亮点和发散点。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张公小学636400回忆导入:课前:师和学生背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师:元代马致远的作品。
(出示课件)今天学的是小令。
读中感悟:师范读,生思考:作者营造的意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师读)生1:悲凉。
生2:凄凉。
生3:凄苦。
生4:伤感。
生5:忧伤。
师:读出了忧伤的味道,用忧伤的情调读。
(一生读、齐读)师:读着读着秋意就透出来、渗出来、感觉出来了,你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生:枯藤老树昏鸦。
师:枯藤怎会带给悲凉气氛呢?生:没有生机。
师:我们家乡,树木很多,郁郁葱葱,当然枯藤也有的。
树老给人感觉是怎样的?生:哀愁。
师:对,昏鸦就是最好的衬托!古道瘦马,因何而瘦呢?生:怎一个瘦了得,瘦骨嶙峋的老马! 因为老了,累了,……师:瘦的仅仅是马吗?还有人,也许还有断肠人。
还从哪读出悲凉的秋意?生:昏鸦。
师:傍晚的乌鸦,这里能形容一下吗?这只乌鸦或几只乌鸦。
倦鸟归巢了,而人还没回去(出示补充材料)师:还有呢?生:断肠、孤独。
师:古道是怎样的呢?生:人很少,崎岖。
师:有画面之感,出示图片,陆游的诗,这个时候的断肠人更加感到悲痛。
还有西风,是否感受到了呢?生:好像秋风一样……师:读诗要咬文嚼字,越咀嚼这秋意越浓了,嚼着嚼着这小令就变得利索了,它是有画面之感,一个人走在古道上,更显凄凉。
让我们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师:体会到了都是悲悲戚戚的秋景,有一句话都没有体会到,是不是败笔呢?人有我无呀,给我们的感觉不是凄凉的。
(补充有关小桥的资料)出示画面:断肠人在天涯,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场景。
和我们刚才体会到的悠闲场景,无论是正侧还是反侧,都为了感受秋意啊。
把握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惬意。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第一篇:《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感受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2、通过“读、写、改”等实践活动,理解散曲用“典型、重叠”的意象传情的写作方法。
3、赏析书法、吟诵作品,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起——理解单个意象之美师: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被誉为是文学史上几大高峰。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被称为是元散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写的一首元散曲中的小令,题目叫作《天净沙.秋思》(出示题目)师:天净沙是曲牌名,后面的秋思是它题目,中间用一个小圆点隔开来。
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小令的题目和曲牌名读一下,预备齐!生齐读师:这首小令被称为是“秋思之祖”,它为什么在历史上有这么高的评价呢?我们今天先来细细的品味。
同学们手头也有课文纸,屏幕上盛老师也打出来了,你自个小声的读上几遍,我们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正确,读流利。
这个要求不高是不是?赶紧开始吧。
生自由朗读师:这么快就读好了?一个人来读,谁?手举得高一点。
生读师:不错,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已经做到了。
如果你在读的时候稍稍有些停顿,那就能读出味道来了。
谁再来读读?生读师:你们有没有听出一种拖音,一种停顿,有没有听出来?有些味道出来了!咱们一起把这首小令来读一读。
生齐读师:恩,第一次读就能读这么好,已经很不容易了。
同学们,你们在读这首小令的时候,从里边读出了哪几种景呢?赶紧把它圈出来。
师:请您把圈出来的景报出来!然后盛老师帮助你把它贴到黑板上。
生:枯藤师:你说一个我贴一个。
生: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师:人也是景物中的一种,盛老师把它括出来。
谢谢你,你们是不是把这么多的景都画出来了。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刚说到了,这小令当中有一条路,在古代的路叫“道”。
那么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我们放一个视频帮助你们联想。
播放视频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你能不能用一个自己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老师:古诗词是中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
我们学了很多唐诗和宋诗。
那么,关于秋天的诗是什么你还记得王健友在唐代的秋天思想吗?(背上的学生和老师):中庭里的白色树栖乌鸦,寒冷的露水和沉默的湿桂花。
我不知道秋天的思绪落在谁家?老师:宋朝的苏轼也看月亮,想到秋天。
(盛琦背):明月是什么时候?问问蓝天关于葡萄酒的事。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想在风中回去,我担心琼楼玉玉在高处会太冷。
与清晰的阴影共舞就像置身于世界之中。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愿我们都能长寿。
虽然相隔遥远,我们仍然可以一起分享月亮的美丽。
老师:好的,今天让我们继续进入元朝的一个秋季思考时期。
由于第一次接触元代的作品,我们知道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
戏剧就是戏剧。
散曲包括小灵和三陶。
松散的一套包括两个以上,甚至几十个不同的曲调相同的宫调,以押韵结束。
小订单通常指一段音乐(即一段音乐)。
马致远的散曲集以《夜舟秋思》而闻名;小凌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的《晴空沙上的秋思》。
今天,我们学习马致远的小品《晴空沙秋思》。
首先,让我们听朗读。
请感受一下作者所描述的意境给你带来了什么?(师范学校)师:好,请你感受一下,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生:很悲凉的,生:很凄凉,生:凄苦,生:很伤感,S:非常伤心。
师:就请你把忧伤的情调读一读,读出这种秋的味道。
(生读。
鼓掌。
)老师:她是怎么读的?无论你是否了解自己的感受。
让我们一起读。
想想《秋思》的押韵吧?哪个词押韵?其中“鸦”、“家”、“马”、“下”、“涯”以“a”押韵。
和谐动听,但曲调低沉,往往一首曲调低沉的词曲易引发人的思绪。
《秋思》给人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在异乡之人惆怅之情,直抒作者胸臆。
老师:我们在阅读中感到孤独,在阅读中感到悲伤,在阅读中感到忧郁??秋天变得越来越强烈,但整首歌中没有悲伤、悲伤和悲伤。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7 诗词五首天净沙秋思说课稿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7 诗词五首天净沙秋思说课稿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7 诗词五首天净沙秋思说课稿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天净沙·秋思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地位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古典诗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值增大了.古典诗文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着,开拓着人们的思维,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正确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诗文佳作,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训练。
所以,古典诗文的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
这一部分用一个课时完成。
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秋思》的主题思想,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引导学生学生体会《秋思》的意境.3、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知道:马致远及元曲的文学常识。
理解:①每句曲句的含义. ②曲的主题思想。
体会:《秋思》的意境。
(2)重点:①朗读本曲。
②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3)难点: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二、说教法古典诗文是我国历代诗人词家经过千锤百炼出来的完美的艺术精品。
它具有优美的语言,淳美的形象,挚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画等,是其他任何艺术无与伦比的。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更是堪称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
《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教学设想:《天净沙·秋思》反映的是游子思乡之情,而《君子于役》则反映的是妻子思夫之情。
这两篇文章能不能结合起来学呢?)师:同学们学过历史,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诗经》)师:《诗经》305篇,其中有一篇名叫《君子于役》,我们今天先来欣赏一下该诗的第一节。
(投影,包括诗的第一节以及主要词语的解释。
)师:请参照注释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
(正音,释义:君子:曷:栖:埘:)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恬静的气氛)师: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妻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师:此诗写法上的一个特点是什么?(情景交融)师:如果我们把在家苦苦等候的妻子理解为所有盼望在外亲人归来的家人,如果我们把在外服役的丈夫理解为所有在外流浪的游子,我们没想到啊,家人的这一望就是一千多年!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游子啊,他还在外面流浪。
不信,请看这首曲——《天净沙·秋思》。
(投影《天净沙·秋思》)(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轻声读,将曲中描绘的所有的景象组成一幅画。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师:你认为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羁旅之情或思乡之情)师: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学生研读赏析。
)师:我们现在读到这首曲仍能被曲中所表达的感情所深深感染。
你有过“断肠人”的经历或者你看过、听过其他“断肠人”的故事吗?(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强化这种感情。
)(明确:由于曲中没有直接的抒情主人公出现,于是,那位“断肠人”便可以看作是一个不定代词,指代“你”、“我”、“他”都行。
读过这此曲的人常常会沉浸于作者描写的情境之中,有时甚至感到自己就是那秋天中无所依托的迷惘游子,此曲唤起的并不是读者的同情心和共鸣,而是对漂泊的切身感受。
虽然我们未必都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途程中,谁又不是一个流浪者呢?)师:一切景语皆情语。
西江月课堂教学实录引言《西江月》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著名七绝,通过浓缩的语言,在简洁的字句中展现出了恢弘壮美的自然风光。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感《西江月》这首诗的教学价值,因此在课堂上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
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此次教学实录,以便各位同仁参考借鉴,带动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准备1.教学内容:《西江月》2.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领悟诗歌抒情的情感气息、体会自然美的浪漫情怀3.教学方法:情感交流、图形演示法、小组讨论法、互动问答法4.教学工具:电子课件、幻灯片、音频设备、黑板、白板、粉笔、蓝牙话筒等课程设计第一部分:情感交流本堂课的开头,我采用了情感交流的方式来营造课堂氛围。
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描写江南自然山水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江南水乡别样的风情。
然后,我请几位同学上台,让他们尽可能多地给同学们描绘江南的风光、呈现江南的美景,借此来激发学生对诗歌艺术的认识和认同。
总之,在一种轻松、愉悦又充满对江南水乡的遐想中,我让学生与诗歌达成了心理上的契合。
第二部分:图形演示法接着,我采用图形与语言相结合的教学手段,用电子课件和幻灯片呈现西江月的风景,比如:夜色笼罩江南的田野、悠闲漫步江畔的游人、清晨空气中的朦胧雾气等。
结合幻灯片,我为学生展示了越来越浓郁的江南特有秋天的景色。
在演示的过程中,我特别加强了“朦胧”的表现手法,以明媚的景象展现出冷清季节的鲜明特征,使学生对于“江南水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第三部分:小组讨论法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内容到这里结束,我们进入到第三部分——小组讨论。
我分为了若干个小组,让同学们就自己刚才听到和看到的东西,就如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这首诗中的江南水乡是怎样的地方?•这首诗中的意象有哪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提出很多有独特见解的想法,让同学们充分理解和感受这首诗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
专题04《天净沙·秋思》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目录【知识储备】 (1)【基础过关】 (4)【实战过关】 (6)一、理解性默写 (6)二、课内诗歌鉴赏 (6)三、诗歌对比鉴赏 (10)【迁移拓展】 (13)【知识储备】一、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
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原文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注释①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②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③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④思:思绪。
四、诗意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四、赏析枯藤老树昏鸦赏析: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
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
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
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小桥流水人家赏析: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
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
这是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
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浓郁凝重的油画,那么,第二句则是一幅清新淡远的水彩画。
二者相得益彰。
古道西风瘦马赏析:“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
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
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给人以苍凉之感。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赏析: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
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上课地点:绍兴市委党校,绍兴市建功中学初一学生。
一、请同学背诗,生齐背:钱塘湖春行、次北固山下、观苍海二、上课,师生互致问候三、记录师:其实大家已学过这首诗了,那么今天上课之前就请大家先来讨论一个问题,:古代的作品是很多的但流传下来的却不多,什么样的伤口会让人记住呢?生1:论语、四大名著生2: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
生3: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
生4: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
生5: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
生6:表达一定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这个学生讲得比较全面,不能全部记下来了。
)师:好了够了,能达到这个要求的作品已然不多了。
师:展示《枫桥夜泊》,生:生齐读。
师:展示张晓枫的《不朽的失眠》同时重点指出一句“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为我们一语道破”生:齐读这一句话。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的就是这样的一首诗生:齐读《秋思》,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并体会感受。
生:自由读课文生1:深深的思乡之情。
生2:一种悲伤生3:用了一种对比的手法,点出了思乡之情。
师:你们是否经历过旷野中独自一人牵着马,是一不可能的推着自行车吧,在残阳西下后的感受,有否,有的话请谈一下。
生:我的家乡在辽宁,那一次我一个人坐火车来绍兴时,在中间转车,当时只有我一个人心情与这种情况差不多。
师:是啊!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感受,但是你们是如何从这首诗中读出这种感情的。
生1:从夕阳西下,读出来,因为这是一个大的背景。
生2:因为我知道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一个悉怅的作家。
师:元曲未必是愁怅的。
生3:谴词用句方面,如枯、老、昏,体现悲哀。
师:对,还有夕阳的色彩的特点生4:末句,衬托出断肠人在天涯。
师:你说到这儿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的特点。
师:引入对这句话的的两种不同的意见。
(1)、是温馨的,从中可以想见美好的家乡。
(2)、是冰冷的,苦寒冷而寂寞请大家讨论,哪一种说法更准确,请大家随意的讨论一下,(师深入学生中参加讨论)师:请支持前一的举手(大部分),支持后一种的举手(1人)师:请持后种意见的人先发言。
《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唐河县大河屯镇二初中田玉莹一、创设情景导入:师:老师带来了一首古乐,请同学们用心欣赏一下。
(播放一曲古乐)生听音乐师:听了这支古乐,你的心中有种什么样的感觉?生:我觉得很伤感。
师:这支古乐是古人根据《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谱曲的,还记得这首古诗吗?一起背给老师听一听。
(生背得索然无味)师:送别朋友的时候又什么感觉?生:会觉得很伤感的。
师:对!所以读得时候声音要低沉,低沉地读最后一句。
(直到生读好为止)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朝最有名的是诗,宋朝最富盛名的是词,元朝是曲。
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来学习一首散曲,叫《秋思》。
二、初读词,了解词意。
1.板书课题:师: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谁来给“思”组词?生:思乡、思念、忧思、朝思暮想、苦思冥想……(师板书一些与课题意思接近的词)师:“天净沙”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2.读通词:师:同学们自由读散曲,读顺口了就停。
生自由读生自由读完后指名几个同学读。
师:你读得可真流利!我们知道诗诗有节奏的,词曲也一样。
(师出示画好了节奏的曲)谁能按节奏来读?指名读师:瞧!孩子们读得多好呀!我都忍不住想和孩子们一起读了!(师一句,生一句读)读完,师:和孩子们的合作实在是太愉快了!3.初步理解意思:师:预习时你遇到了什么苦难?生:“古道”是什么意思?师:谁能帮助他?生:是古老的道路。
师:谁知道整首词的意思?指名说(此生说的很完整,不像是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理解的)师:你理解的过于充分了!是预习的时候借助了参考书吗?(是)查找资料预习是个好方法,老师希望你以后能过自己理解的自己想,好吗?三、深入理解词意:1.师:同学们想一想整首词中,哪个词最揪你的心?生:断肠。
师:那是一种怎样的的痛?生:那是一种悲痛欲绝的痛。
师:他为什么断肠?生:因为他远在他乡。
师:这个很远的地方是在哪?生:天涯。
2.师:同学们听老师读词,大家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脑海中出现了那些断肠的画面?(师读词)师:你都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生1:枯败的树上有一只黄昏归巢的乌鸦。
《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沙河市蝉房中学张建国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秋”当歌,抒发自己的秋思之情,可是若论成就当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哪位同学能够按照“时,地,名,评,作”的形式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生:马致远,元代,大都人,号东篱,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他的经典作品是《天净沙.秋思》。
(出示ppt)师:这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
祖宗级别的啊,我们今天就来领略一番吧。
来,打开书,先自由朗读两分钟。
师:大家读的还是蛮有味道的,那我们一起读一读,看看效果如何。
(学生齐读)师:同学们读的语速还是有点快,若能放慢节奏,定会读出更多的感觉来。
(生再读,放慢语速)师:好,这次的进步很大啊,那我们试着默读一遍,来感受一下这首小令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默读)师:怎么样,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吗?生1:......(不知从何说起)师:我们仔细看看文章出现的那些景物,看它们透露出的是一股什么味道。
生2:悲师:概括的很准确,这首小令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悲情,那我们如何读出这种“悲情”呢?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方法,怎么读就能读出悲的味道来?、生3:放慢节奏,读出韵脚,重读形容词,声音低沉一些。
师补充,韵脚可以拖一下音,停顿的节奏上可以稍作体现。
师:我们来试一试吧?哪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一句?生4读“枯藤老树昏鸦。
”师:这位同学读的有点沧桑的感觉啊,如果能够突出重音“枯,老,昏”效果是不是更好啊?生5再读(突出了重音,韵脚拉的稍长一点)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生6:刚刚这位同学,通过重音及韵脚的处理,让我们听出了一点沧桑的感觉,感觉那些枯藤就在眼前浮现,还有那可怜的老乌鸦。
师:很好,读的很到位,点评的也很到位。
继续,第二句。
生7读“小桥流水人家”。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呢?生8:我觉得他的声音很洪亮,但是此处读的有点沉闷吧,我觉得不应该那么读。
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想:《天净沙·秋思》反映的是游子思乡之情,而《君子于役》则反映的是妻子思夫之情。
这两篇文章能不能结合起来学呢?)
师:同学们学过历史,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诗经》)
师:《诗经》305篇,其中有一篇名叫《君子于役》,我们今天先来欣赏一下该诗的第一节。
(投影,包括诗的第一节以及主要词语的解释。
)
师:请参照注释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
(正音,释义:君子:曷:栖:埘:)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恬静的气氛)
师: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妻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
师:此诗写法上的一个特点是什么?(情景交融)
师:如果我们把在家苦苦等候的妻子理解为所有盼望在外亲人归来的家人,如果我们把在外服役的丈夫理解为所有在外流浪的游子,我们没想到啊,家人的这一望就是一千多年!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游子啊,他还在外面流浪。
不信,请看这首曲——《天净沙·秋思》。
(投影《天净沙·秋思》)(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轻声读,将曲中描绘的所有的景象组成一幅画。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
师:你认为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羁旅之情或思乡之情)
师: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学生研读赏析。
)
师:我们现在读到这首曲仍能被曲中所表达的感情所深深感染。
你有过“断肠人”的经历或者你看过、听过其他“断肠人”的故事吗?(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强化这种感情。
)
(明确:由于曲中没有直接的抒情主人公出现,于是,那位“断肠人”便可以看作是一个不定代词,指代“你”、“我”、“他”都行。
读过这此曲的人常常会沉浸于作者描写的情境之中,有时甚至感到自己就是那秋天中无所依托的迷惘游子,此曲唤起的并不是读者的同情心和共鸣,而是对漂泊的切身感受。
虽然我们未必都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途程中,谁又不是一个流浪者呢?)师:一切景语皆情语。
《君子于役》与《天净沙·秋思》为了表达“思”之情,各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景”。
你如果要表现某种“情”,你将选择哪些“景”呢?(生自由答)
师:一曲短短28字的《秋思》,唱出了天下游子的心声。
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一下此曲的作者?(简介马致远,元曲以及前人对此曲的评价)
师:今天,我们学了两首诗(曲),一个望归,一个思回。
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再来深情地再现离我们遥远而又很近的感情吧。
(投影,放背景音乐,学生读诗、曲)
师:几千年来,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铭心。
有一首歌唱道:“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谁知道流浪的悲痛心酸,满腔的愁怨,啊,游子的脚印啊,血迹斑斑……”有千年的流浪,就有千年的等待。
游子啊,回来吧(音频:费翔《故乡的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