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上册第十课再塑生命的人永中中学邵朝进【文本分析】《再塑生命的人》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本文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透过“我”的眼睛,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叙述了莎莉文老师以她的大爱和智慧,引领着迷航的海伦,驱散了黑暗和寂静,拉着海伦的手一步步来到温暖的阳光下的故事。
本文人文内涵丰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价值观上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爱、理解爱。
总的来说,本文贴近学生生活,语言优美,无论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情感的提升方面,都是不错的选择。
【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再塑生命的人》这样的记叙文,有了一定学习基础。
在生活经验上,七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许多教过他们的老师,对老师们各有千秋的教学方式,也有不同的认识。
但海伦·凯勒是一个盲孩子,她的内心世界是黑暗的,对于这些,学生难以感知出来。
另外,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习默读,能一气呵成地读完全文,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默读要求第三学段(5~6年级),“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而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这个要求相对有点难度。
【学习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莎莉文老师为“我”再塑生命所做的事。
2.通过分析文中“我”有收获后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的语句,能体会莎莉文的形象。
3.通过品味文中重要语句,分析海伦成功的原因,能认识到与困难做斗争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学习海伦坚忍不拔的毅力。
4.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认识,说说“再塑生命”的含义。
【学习探究】【任务1】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莎莉文老师为“我”再塑生命都做了哪些事,完成下列表【设计分析】:第三单元学习的阅读策略,要求学生学习默读,一气呵成读全文,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0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0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莎莉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分析本文独具特色的写人手法,积累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默读中品味,在品味中质疑,在质疑中探究,最终悟出文章之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莎莉文老师强烈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感受海伦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2、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重难点◇重点:①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②结合旁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③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难点: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她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
我们能感受阳光的五彩斑斓,目睹树木的青翠葱绿,聆听鸟儿的悦耳鸣叫。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
他们要生存下去尚且需要一定的勇气,而能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今天,我们便走进一个奇迹,去结识一位奇女子。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在十九个月大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失去视力和听力。
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岁。
她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但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包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等。
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xx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世纪美国十大偶像”。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第【1】篇〗知识与能力1、积累搓捻、企盼、繁衍等词语。
2、了解海伦·凯勒,学习她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3、领会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爱及高超的教育艺术。
过程与方法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方法的独特性。
3、找出文中有关“爱”的句子并进行仿写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海伦对光明的渴望,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重点1、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
2、海伦的对光明的渴望。
教学难点什么是爱及海伦成功的因素。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自己扫除文字障碍。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课文作者以及她的老师的有关材料,课外能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开阔视野,增加课外积累。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自备道具,让一位学生蒙住眼睛,塞住耳朵,从台前走回座位,并谈自己的感受。
刚才我们通过这个游戏感受到了聋盲人生活的不容易,那么对于既看不见,又听不见,也不会说话的海伦·凯勒来说的人来说,她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是谁把她从黑暗、无声、无语的世界拯救出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海伦·凯勒写的《再塑生命》。
二、作者简介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小嘴也不会说话了。
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
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0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0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小心翼翼、不求甚解、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等词语,理清文章思路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阅读中让学生体会一些句子和词语的意思,体会并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作为残疾人的特殊心理,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那份特殊情感。
学习者分析: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充满活力,思想比较成熟的学生,学生对生活体悟相对较成熟。
本课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并在学习中学习这种态度。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千手观音》后同学讨论:你对表演千手观音的邰丽华了解多少?海伦凯勒和邰丽华有什么相似之处?二、走近作者1、学生介绍海伦凯勒2、老师总结:海伦凯勒是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她一岁半时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随之友丧失了说话能力。
然而就在那个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秀的成绩从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的`作家和教育家。
“海伦凯勒是个奇迹”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今天,我们学习海伦凯勒口述的一篇文章《再塑生命的人》一起来解决这个谜。
三、朗读,整体感知课文1、初步感知课文,理解词语:(投影)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2、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课文1-5段在安妮。
沙莉文老师出场前铺垫了哪些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铺垫的内容:总写“我”的感受、家人活动、“我”的等待和渴望,引出莎莉文女士。
好处:烘托老师对“我”的重要性,留给读者期待。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看看文章里主要写了关于沙莉文老师的什么事?认识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名称。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的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3.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的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3.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截.然不同()感慨.()搓捻..()疲倦.不堪()绽.开()小心翼.翼()不求甚.解()争执.()混.为一谈()惭愧..()悔.恨()恍.然大悟()激荡.()奥.秘()油然.而生()捡.()拼凑.()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企.盼()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有所感触而慨叹。
()②将线、纸等放在手里来回搓。
()③指植物的皮、壳等裂开,花儿开放,也比喻人们的笑脸。
()④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
()⑤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⑥领会;理解。
()⑦因受冲击而动荡。
()⑧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
()⑨把零碎的或分散的合在一起。
()⑩试探着(行进);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
()○11盼望。
()○12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
比喻单纯模仿,不加改变。
()○13界限分明,完全不同。
()○14非常疲乏,难以忍受。
()○15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16原指领会大意,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17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18形容忽然醒悟过来。
()○19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20所做的一切事情或全部行为。
()○21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簇,丛集、聚集。
()○22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胜,完、尽。
()★任务二:知作者1.作者名片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0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0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速读能力和从文本获取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及其对海伦的爱。
2.体会海伦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难点:品味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语句。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我们能欣赏到红花绿草,能够聆听鸟兽虫鸣。
然而,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他们要生存下去尚且需要一定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是一个奇迹。
今天,我们去见证这个奇迹,去认识创造这个奇迹的人——海伦·凯勒,学习她写的文章《再塑生命的人》。
作者简介: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她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各种困难,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等5种语言。
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电影。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3-4段,读后思考:在见到莎莉文老师以前的六年时间里,我的生命状态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加以概括。
以前的生命状态:黑暗、迷茫、愤怒苦恼、疲惫不堪、渴望光明2、思考:写这些文字有何作用?层层铺垫,烘托出了莎莉文老师对“我”的重要性。
与后文我现在的生命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莎莉文老师对我的重要影响。
3、学生朗读11-13段,读后思考: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帮助下,我现在的生命状态又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加以概括。
现在的生命:拥有光明、希望、快乐、自由和幸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朗读课文,准确把握全文结构和人物性格。
2、学会从文中准确概括关键句、中心句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体味文章语言清新朴实的特点,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2、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
2、结合海伦战胜挫折的经历谈谈海伦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深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质疑研讨法。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海伦凯勒,一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盲聋哑人,被马克吐温赞誉为与拿破仑并提的19世纪了不起的人物。
她的传奇人生,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
这堂课,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的人》,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的足迹和认识引领她人生转机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朗读课文。
2、作者简介:见《基础训练》第28页和课文注释一。
3、完成《基础训练》第二题。
(第28页)三、课文研读,整体感知以《基础训练》第四题为导学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分析。
1、仔细阅读1—5段,作者在莎莉文老师出场前作了大量的铺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用层层铺垫烘托出莎莉文老师对于“我”的重要性,也加重了开头所说的“最重要的一天”的分量;(2)给读者留下阅读期待,让我们急于了解莎莉文老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具体事物的?明确:有意识地给她玩具,教她拼写“doll”。
最后,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海伦另一只手手心写出“水(water)”这个字,使海伦领悟到“水”这个字指的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0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0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第1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三维目标1.培养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及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富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准确把握全文结构和人物性格。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
3.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
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
在探究作者成功的原因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与困难做斗争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
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2.结合海伦战胜挫折的经历谈谈海伦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教学难点1.结合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爱”之伟大,陶冶情操,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2.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深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身为体格健全的孩子,要体验海伦·凯勒的心理感受,从盲聋哑人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生活世界。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海伦·凯勒,一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盲聋哑人,被马克·吐温赞誉为与拿破仑并提的19世纪的了不起人物。
她的传奇人生,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的足迹和引领她人生转机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
(板书文题、作者)二、人物介绍(一)“生命的奇迹”──海伦·凯勒简介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
一岁半就失聪失明。
后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进入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还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
再塑生命的人
1968)
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
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
并于
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大门,把我从黑暗中引
化修养的大学生。
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
文中作者是怎样
海伦是世界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士。
培根论说人生时曾意味深长地称颂残
的潜力,可以能人所不能。
唱响爱的颂歌,会使人情思无限,胸怀宽阔。
海伦说:“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光明,别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推荐2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把握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过程与方法浏览圈、精读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揣摩语句,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个一岁半就失聪失明、生活在无光无语的世界里、连爸爸妈妈都不能认识的孩子,她几乎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勇气。
但她顽强的生活下来了,考入了哈佛大学,后成为一名作家。
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激励他人生存的勇气。
这种奇迹,当然与她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但那段困难的日子里,她能走出心灵的障碍,重新塑造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老师莉莎文女士。
二、作者简介海伦凯勒(1880-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
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发表,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另著有《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日记》《走出黑暗》《老师》。
十九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美国:马克吐温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认识,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
在她的生活和生活乐趣中,凯勒小姐给我们这些没有那么多困难需要克服的人们上了永远不能遗忘的一课——我们都希望这部书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让她的精神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传播。
——罗斯福夫人三、朗读读学习字词妮莎捡截然感慨nī shā jiérán gǎnkǎi搓捻抚弄绽开唯恐争执cuōniǎn fǔ nòng zhànkāi混为一谈恍然大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hùn huǎng cù惭愧激荡疲惫不堪小心翼翼不求甚解四、复述故事课文写了莎莉文老师为我做的哪些事?(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把握紧紧的抱在怀里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教我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井房的经历:让我领悟到“水”把以上内容连成一段话,复述故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2.领会莎莉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3、理解作者对莎莉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教学重点:1、养学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把握课文一体两面的思路结构。
2、学习海伦·凯勒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导学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的人》,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的足迹和引领她人生转机走向光明的莎莉老师。
(板书课题、作者)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课堂:(一)、资料助读海伦·凯勒简介(二)、朗读,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范读企盼:盼望。
迁徙(xǐ):迁移。
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期期艾艾(ài):形容口吃。
西汉周昌口吃,往往连声“期期”。
三国魏邓艾口吃,往往连声“艾艾”。
2、体会莎莉文这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高超的教育艺术。
带着下列问题,从文中筛选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
(1)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2)莎莉文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抽象事物的?试以“爱”为例具体说明。
(3)莎莉文走进海伦的生活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试用一个比喻句表述出来。
(4)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
这个“再塑生命的人”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
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3、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
(三)、深层研读,体察文意1、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10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目标1.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精神品质。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重要事件。
3.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
4.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
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品读重要语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
2.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课前导学走近作者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师》《我的生活》等。
写作背景1887年3月,安妮·莎莉文来到海伦·凯勒家做家庭教师。
安妮用极大的爱心、耐心和毅力,在没有任何教育经验可以遵循的情况下,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的兴趣出发,在摸索中成功地将海伦从一个心智未开、任性无知的小女孩逐渐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的少女。
海伦能够走出黑暗,并且有那么多的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教导也是分不开的。
海伦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感恩和怀念之情,写下了此文。
结构图解相识前:“我”的内心惶恐、痛苦莎莉文老师教“我”拼写单词再塑生命的人相别莎莉文老师教“我”区别具体事物教育有方井房散步,从自然中认识“水”主旨点睛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字音字形搓捻..(cuō niǎn)摔.碎(shuāi)缝.制(féng)惭愧.(kuì)譬.如(pì)浸.满(jìn)愤.怒(fèn)走廊.(láng)绽.开(zhàn)争执.(zhí)悔.恨(huǐ)激荡.(dàng)拼凑.(còu)企盼.(pàn)奥秘.(mì)截.然不同(jié)疲倦不堪.(kān)小心翼.翼(yì)恍.然大悟(huǎng)花团锦cù(簇) hùn为一谈(混)油.然而生(yóu)不求甚.解(shèn)美不胜.收(shèng)芬芳扑bí(鼻)词语释义搓捻:课文中指用手指来回揉。
《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2.整体感知,把握人物形象。
3.精读语段,品味语言,。
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在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
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
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
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
该文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
同时也介绍她体会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她的慈善活动等等。
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2.完成以下词语积累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譬.如()枝桠.()栖.息()小憩.()绽.开()搓捻..()疲倦.()小心冀冀..()惭槐..()..()觅.食()繁衍.()花团锦簇遨.游()迁徙.()企盼.()煎熬.()冥.思()B.解释以下成语不求甚解:。
混为一谈:。
恍然大悟:。
美不胜收:。
3.根据材料内容填空《再塑生命的人》选自《》,作者_________,她是_______国著名作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1964年获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是_________________,她的作品有《》、《》。
5.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安妮•莎莉文为教育海伦•凯勒做了哪些事?2.根据课文内容,举例说说莎莉文老师来到“我”家前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截然不同”的变化,填写下面表格。
课题10、再塑生命的人(第一课时)课型新授主备审核班级姓名时间助学目标1、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3、学生说出阅读感受和体验,理解莎莉文老师的精神境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难点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学习过程【自助学习】(我尝试自学)1.给加粗字注拼音,并解释下列词语搓捻()繁衍()迁徙()觅食()譬如()栖息()小憩()遨游()花团锦簇()冥思遐想()2、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互助探究】(我参与互研)1、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用自己的话,能够引用原文的尽量引用原文,能概括主要事迹)2、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3、莎莉文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抽象事物的?试以"爱”为例具体说明。
4、莎莉文走进海伦的生活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可根据下列例句,用一个比喻写出来。
例: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大门,把我从黑暗中引向光明。
【求助交流】(我愿意分享)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
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
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补助练兵】(我能用新知)阅读9一一12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加附页)1、试用简洁的语言给所选的文字加一个小标题(不超过10个字)。
2、你认为“我”不能理解"水”的原因是什么?3、通过这段文字,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教育艺术高明在何处?5、选文中的“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白” 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共助反馈】(我能够达标)海伦是世界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士。
再塑生命的人【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概况主要事件。
2、理解、感悟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3、把握“再塑生命”的深刻含义4、体会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感激之情,以及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学习重点】1、把握“再塑生命”的深刻含义2、体会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感激之情,以及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勾画并思考本节重点内容,完成预习案,联系生活实际,尝试探究案问题,组长搞好督促与检查,确保每位同学能认真、高质量预习。
2、AB层完成导学案上所有问题,C层掌握基础知识。
3、将预习时有疑问或不能解决的用红色笔标记,并总结到“我的疑惑”中,以备上课交流。
预习案一、作者简介海伦·凯勒: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是盲聋哑人。
著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我的生活》等。
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二、请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搓捻()企()盼繁衍()迁徙()遐()想觅()食绽()放截()然花团锦簇()疲倦不堪()三、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小心翼翼: 形容举动十分谨慎。
一点不敢疏忽美不胜收: 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求甚解: 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的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恍然大悟: 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混为一谈: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做同样的事物谈论疲倦不堪: 形容非常疲乏。
四、整体感知1、请用一句话简单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
2、“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什么意思?“再塑生命的人”指的是莎莉文老师,她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
探究案一、默读课文1-4段并思考:莎莉文老师到来前,海伦的状态是怎样的?试着在原文中找出体现海伦状态的关键词语。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
设计:陈俊安审核:高伟李华执教:七年级语文组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
2.理解莎莉文老师的精神境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探究作者成功的原因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与困难做斗争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学习作者发奋图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重点难点】
1、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感悟莎利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2、区分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意思及作者感情
一、预习
1、试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不准的多读几遍。
觅.食( ) 譬.如( ) 小憩.( ) 遨.游( ) 繁衍.()
迁徙.()感慨.()搓捻
..()怦.怦()浸.满()
花团锦簇.()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混为一谈: 不求甚解:
恍然大悟:
油然而生: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
3、用心阅读课文内容,想一想,“再塑生命的人”在文中指的是谁?她“再塑”
了谁的生命?你是如何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的?
二、合作探究
主问题一:海伦最后能走出这样的心灵障碍,重塑生命,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
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请思考:莎莉文怎样塑造小海伦的?这个塑造的过程顺利吗?举例分析
主问题二:找出描写莎莉文老师的句子,品读她是一个怎样的人?海伦又是一位
怎样的学生?思考:海伦是个高度残疾的儿童,在莎莉文的引领下却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从他们身上,你得了到哪些启示?
达标检测
1、海伦是世界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士。
培根论说人生时曾意味深长地称颂残疾人“总是和上帝扯平了的”。
请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2、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安妮·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女孩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品格所感动。
请结合生活实际完成:
(1)知识使整个世界在海伦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知识使你得到了什么?
(2)从小到大我们认识了许多老师,哪些老师的教育方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举例谈谈。
(提示:写在日记本中)
拓展阅读
老师! 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
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
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
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
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
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
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
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
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
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
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
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
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
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
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
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
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
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
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
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
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
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
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选自《读者》2015.10有删改)
1、文章写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
请概括出“我”初中时做的那件事。
2、请说说文章题目“老师!老师!”有什么特点?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
3、结合文章,理解第⑨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4、为什么说张梦庚老师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5、作者说,就是觉得老师伟大。
结合全文,说说张老师的“伟大”表现在哪里?
课后反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