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教案:老师的手真巧
- 格式:doc
- 大小:17.30 KB
- 文档页数:1
2024年中班语言教案老师的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班语言教材第四章《我的老师》,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老师的手”展开,通过描绘老师的手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理解老师的辛勤付出,并学会感恩。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老师的手的特点,认识到老师的手对我们的重要性。
2. 学会运用形容词和动词来描绘老师的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尊敬老师、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运用形容词和动词描绘老师的手,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老师的手的特点和功能,学会感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卡片、挂图等。
2.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一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老师的手,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谁的手吗?这双手有什么特点?”2. 例题讲解(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卡片,让学生认识并学会运用形容词和动词描绘老师的手。
(2)教师示范,如:“老师的手温暖而有力,她用这双手教我们写字、画画。
”3. 随堂练习(1)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描述对方的手,并运用所学形容词和动词。
(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给予鼓励。
4. 小结六、板书设计1. 课题:老师的手2. 内容:老师的手:温暖、有力、灵巧形容词:柔软、粗糙、细长动词:抚摸、拥抱、引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你心中老师的手,并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 答案示例:我心中的老师的手是温暖的,她用这双手抚摸我的头,给我鼓励。
我要说:“老师,谢谢您!”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调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家人的手,学会关爱和感激身边的人。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4. 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和逻辑性。
一、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知道老师的手可以做很多事情,了解老师的手的重要性。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和表达能力,学会用语言描述老师的手。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二、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画有老师的手的图片、幼儿用书第3册第2单元第3题的图片。
2.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各种手势,知道手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动作。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部分:引导幼儿观察老师的手,思考老师的手可以做什么。
2. 主题活动:让幼儿观察画有老师的手的图片,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老师的手。
3. 游戏环节:组织幼儿进行“老师的手”游戏,让幼儿体验老师的手的重要性。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让幼儿回家后,观察家人的手,了解家人的手可以做什么,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2. 环境创设:在班级环境中布置“老师的手”主题墙,展示幼儿的作品,让幼儿交流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老师的手的认知程度。
2. 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观察、表达、合作等方面。
3. 收集幼儿在活动中的作品,分析幼儿对老师的手的描述能力。
六、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准备一些关于老师的手的实物物品,如教师用的教科书、笔记本、粉笔等。
2.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对手的认知有基本的了解,知道手可以进行各种动作。
七、活动过程:1. 主题活动:通过观察老师使用手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让幼儿了解老师的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2. 小组讨论:分组让幼儿讨论老师的手还可以进行哪些教学活动,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八、活动延伸:1. 创意活动:让幼儿用自己的手创作一幅关于老师的画的,可以是在纸上画,也可以是利用手印、手指画等方式进行创作。
2. 家园联系:让幼儿回家后,观察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手,了解他们的手可以进行哪些活动,并尝试用语言进行描述。
九、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老师的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的认知程度。
中班语言教案老师的手一、教学内容本课选用的是《幼儿园中班语言领域教材》第五章节的内容,主要讲述的是"老师的手"。
本节课将带领孩子们一同探索老师的手可以做什么,以及老师的手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并认识老师的手,知道老师的手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通过观察老师的手势来理解老师的意图。
3. 培养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用语言描述老师的手势和动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老师的手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通过观察老师的手势来理解老师的意图,并能够用语言描述老师的手势和动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老师的手模型或者老师的照片,手势卡片学具:孩子们的画笔和画纸,剪刀和胶水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向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手,提问孩子们手可以做什么,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
2. 讲解:教师通过手势卡片,向孩子们介绍不同的手势,并解释每个手势的含义。
3. 实践:教师邀请孩子们上台,模仿教师的手势,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手势的含义。
4. 小组活动:教师将孩子们分成小组,给每组一张手势卡片,要求孩子们通过手势卡片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1. 老师的手2. 手势的含义3. 手势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老师的手势和动作,并画出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手势。
答案:请根据孩子们的实际表现来评价他们的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应该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是否能够有效地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是否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邀请孩子们的家长参与课堂,让家长也参与到孩子们的实践过程中,共同探索老师的手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老师的手的作用: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探索老师的手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老师的手真巧中班语言活动目标●理解诗歌内容,并尝试仿编诗歌。
●萌发热爱老师、崇拜老师的情感。
活动准备●课件准备:“手工作品”组图;《老师的手真巧》诗歌音频及图片。
活动过程●出示组图“手工作品”,引导幼儿感知老师手的灵巧。
(教师可将图片替换成实物,效果更加直观)——这些是什么作品?——这些的手工作品都是老师的手做出来的,你觉得老师的手怎么样?●播放诗歌音频及图片《老师的手真巧》,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1.播放诗歌音频及图片,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有一首好听的诗歌里包含了老师做的这些作品,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诗歌里老师的手会做什么?2.再次播放诗歌音频及图片,理解诗歌中的动词及拟声词。
——诗歌中的青蛙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折的)——青蛙是怎样叫的?青蛙是怎么跳的?谁来模仿一下?——诗歌中的小狗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捏的)——小狗是怎样叫的?谁来模仿一下?——诗歌中的飞机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剪的)——飞机发出来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谁来模仿一下?——诗歌中的小羊是怎样做出来的?(画的)——小羊是怎样叫的?谁来模仿一下?●播放诗歌伴奏及图片《老师的手真巧》,鼓励幼儿尝试朗诵诗歌。
1.师幼合作朗诵诗歌,如老师念:老师的手,真巧!幼儿念:折只青蛙“呱呱呱”——蹦蹦跳跳。
2.请个别幼儿大胆、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3.幼儿集体大胆、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师幼分享交流,鼓励幼儿尝试根据诗歌句式仿编诗歌内容。
——老师的手除了做这些,还可以做什么呢?你能按照诗歌中的内容和句式尝试进行创编吗?(如:老师的手,真巧!画只小鸭“嘎嘎嘎”——身子直摇。
老师的手,真巧!剪只小鸡“叽叽叽”——要找妈妈)活动延伸●区域活动在“语言区投放诗歌音频《老师的手真巧》,鼓励幼儿继续仿编诗歌。
家园共育鼓励幼儿回家观察爸爸妈妈的手能做什么?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尝试将“老师”创编为自己的爸爸妈妈,进一步仿编诗歌。
附【儿歌】老师的手真巧老师的手,真巧!折只青蛙“呱呱呱”——蹦蹦跳跳。
2024年【幼儿园语言教案】中班语言老师的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幼儿园中班语言课程,对应教材的第三章节《我的老师》,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和描述“老师的手”。
通过学习,幼儿将理解老师的手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还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们关爱和保护。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描述老师的手的特点,如形状、大小和功能。
2. 借助语言表达对老师手的感激之情,培养尊敬老师的情感。
3. 通过观察、想象和表达,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描述老师的手的特点和功能,以及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重点:培养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老师的手、各种手部动作)、卡片(手的不同姿态)、挂图(老师与幼儿互动的场景)。
2.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张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这是谁的手?你们觉得老师的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2.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教师通过图片和卡片,讲解老师的手的特点和功能,如拥抱、握手、指引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成小组,观察老师的手,用画笔和画纸描绘下来,并尝试用语言描述。
4. 小组讨论(5分钟)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作品,讨论老师的手给他们带来的帮助和关爱。
5. 语言表达(5分钟)教师邀请幼儿用一句话表达对老师手的感激之情,如“老师的手像阳光,温暖我们的心。
”六、板书设计1. 主题:老师的手2. 内容:老师的手:形状、大小、功能描述方法:观察、想象、表达感激之情:尊敬、关爱、帮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老师的手,并用一句话描述你对老师手的感激之情。
2. 答案示例:老师的手像春风,轻轻拂过我们的心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老师手的认识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中观察父母的手,了解他们的辛勤付出,并用语言表达感激之情。
2024年【幼儿园语言精彩教案】中班语言老师的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幼儿园语言精彩教案,针对中班幼儿,主要围绕主题“老师的手”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身边的事物”,详细内容为认识老师的手,了解手的形状、功能以及老师在幼儿园中用手进行的各种活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观察、描述老师的手,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 让幼儿了解手的重要性,懂得保护自己的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 通过活动,培养幼儿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手的重要性,培养保护手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老师的手,以及手的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老师的手模型、图片、故事书、卡片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察老师的手,让幼儿谈论手的外形、功能,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结合图片和故事书,讲解老师用手进行的各种活动,如做饭、打扫、画画等,让幼儿了解手的重要性。
3. 实践活动:让幼儿模仿老师的手势,进行简单的手部游戏,增强幼儿对手的感知。
4. 例题讲解:出示卡片,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卡片上的手的形状和功能。
5. 随堂练习:让幼儿用画纸、彩笔描绘老师的手,并进行展示。
六、板书设计1. 主题:老师的手2. 内容:手的形状手的功能老师用手进行的各种活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老师的手,并用文字描述手的形状和功能。
2. 答案示例:老师的手像一片树叶,可以抚摸我们,可以画画,还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观察家人的手,描述手的形状和功能,并与家人分享所学内容,培养幼儿的家庭亲子互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手的重要性,培养保护手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老师的手,了解老师的手可以做一些什么事情。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会用语言描述老师的手。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认识老师的手,了解老师的手的作用。
难点:让幼儿用语言描述老师的手,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语言活动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老师的手,引导幼儿思考老师的手可以做一些什么事情。
2. 展开: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幼儿了解老师的手的作用,如:写字、画画、拍手等。
3. 实践:让幼儿分成小组,互相观察对方的手,并用语言描述对方的手。
五、作业设计:让幼儿回家后,观察家人的手,并用语言描述家人的手,感受家人的爱。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老师手的认识程度。
2. 评价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观察他们是否能用语言描述对方的手。
3. 关注幼儿在作业中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对老师手的感受,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感激之情。
2. 组织一次关于家庭成员手的主题活动,让幼儿更加了解家人之间的爱。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幼儿的学习状况,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九、教学:1. 配合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协助组织幼儿进行实践活动。
2. 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需求,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3. 协助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幼儿的学习进度。
十、教学资源:1. 图片:老师的手部特写图片,展示老师手的各种动作。
2. 视频:记录老师在学校的一天,展示老师用手完成各种工作。
3. 作业模板:提供一份作业模板,让幼儿回家后模仿描述家人手的样子。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保目标既有挑战性又可达成。
中班语言活动老师的手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手册》第三章第三节,主题为“老师的手”。
详细内容包括:通过观察和描述老师的手,让幼儿认识和表达手的用途;学习用语言描述手的形态和功能;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培养幼儿对语言的兴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观察并描述老师的手,了解手的用途和重要性。
2. 培养幼儿运用语言描述手的形态和功能的能力。
3. 激发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学会观察和描述手的形态和功能。
难点:引导幼儿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手的用途和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挂图、实物(老师的手套、手帕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老师戴着手套进入教室,引导幼儿观察和猜测:老师的手在哪里?手套里是什么?老师脱下手套,展示手部动作,让幼儿描述手的形态和功能。
2. 例题讲解(10分钟)老师展示一张手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手的五个手指、掌心、掌纹等部位。
老师示范描述手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手上有五个长长的手指,可以帮助我们拿东西、画画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手,其他组员用语言描述。
老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纠正。
4. 故事和儿歌学习(10分钟)老师讲述一个关于手的故事,如《手偶奇遇记》,引导幼儿关注手的用途。
学习一首关于手的儿歌,如《手指歌》,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鼓励幼儿课后观察和描述家人的手。
六、板书设计1. 大老师的手2. 副观察、描述、表达3. 内容:手的形态:五个手指、掌心、掌纹手的用途:拿东西、画画、写字、帮助他人等语言表达:观察、描述、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的手观察自己的手,用画笔画出手的形状和颜色。
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手,包括手的用途和特点。
2. 答案:画出的手要尽量贴近实际,颜色搭配合理。
《老师的手》教案《老师的手》教案1活动内容:语言:儿歌:老师的手活动目标:1、能说出儿歌的名称和内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2、让幼儿能理解通过老师的手,使自己学到很多本领,从而教育幼儿要尊重老师。
3、读准字音:呷、身、直、捏、冲、咩、嗖、真。
活动准备:1、纸折的小鸭、泥捏的小狗、,绘画小羊及自制的飞船(可用七巧板制作)。
2、录音机,录音带。
3、课前介绍过教师节,幼儿已经知道9月10日是教师节。
活动过程:1、教师出示教具(纸折的小鸭、泥捏的小狗、,绘画小羊及自制的飞船),让幼儿欣赏。
边欣赏,边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以及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谁做的?使幼儿感到老师的手很灵巧,以引起兴趣,激发求知欲。
2、学习儿歌⑴教师有表情地朗诵诗歌,同时,按诗歌情节,依次把教具放在桌子上,让幼儿完整地欣赏两遍诗歌。
听清楚诗歌中将了些什么?⑵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折、捏、画、做等动词。
老师的手会做什么?⑶分节教学,让幼儿看实物,说出老师的手巧在哪里。
在分节教学中,老师要抓住每小节中关键词进行教学,并指导幼儿读准字音:呷、身、直、捏、冲、咩、嗖、真,启发幼儿用生动的语调来学习朗诵。
⑷完整朗诵练习,提醒幼儿注意节与节之间的停顿,处理好象声词的朗读,继续知道幼儿生动地朗诵诗歌。
⑸教学游戏“儿歌录音比赛”,组织幼儿评讲。
3、启发幼儿联想,进一步激发有热尊重老师、热爱老师的情感。
《老师的手》教案2设计思路:老师在幼儿心目中是神圣的,老师的手很巧,孩子们喜欢模仿老师做事。
时值教师节来临之际,选用这首琅琅上口的诗歌来赞扬老师,并在教学中让幼儿掌握诗歌的结构,为仿编作准备,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1、了解诗歌的内容结构,初步学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2、尝试迁移句式,在自己制作的过程中仿编一段诗歌。
3、激发幼儿热爱自己的老师。
4、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5、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活动准备:幼儿已有折纸、涅泥、绘画和搭积木等经验,美工角展示老师的作品。
中班语言活动优质教案老师手优质教案附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活动选自《幼儿园中班语言领域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主题为“老师手”。
详细内容包括:通过观察、讨论、表达,让幼儿解老师手不仅能教书育人,还能关爱他们,培养幼儿对老师尊敬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观察并描述老师手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幼儿对老师尊敬和爱戴之情。
3. 提高幼儿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讨论,理解老师手关爱作用。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对老师尊敬和感恩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挂图、卡片、故事书、手偶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图片、挂图等展示老师手,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手特点。
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讲故事《老师手》,让幼儿解老师手不仅能教书育人,还能关爱他们。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幼儿谈谈自己对老师手印象和感受。
4. 语言表达(10分钟)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对老师尊敬和感恩之情。
5. 艺术创作(15分钟)让幼儿利用画纸、彩笔等学具,绘制一幅“老师手”画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老师手2. 板书内容:老师手特点:温柔、关爱、辛勤老师手作用:教书育人、关爱幼儿幼儿对老师尊敬和感恩之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老师手”,并用一句话表达对老师尊敬和感恩之情。
2. 答案示例:老师手像温暖阳光,照耀着我们茁壮成长。
谢谢您,亲爱老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目标,幼儿对老师手有更深刻认识,尊敬和感恩之情得到提升。
在课后,可以鼓励幼儿将所学内容分享给家长,让家长参与进来,共同培养幼儿尊敬老师良好品质。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类似活动,让幼儿解其他职业特点和作用,拓宽幼儿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是实践情景引入环节,这是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他们兴趣关键步骤。
《老师的手》幼儿园中班语言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故事《老师的手》的内容,感受故事中老师的温暖和关爱。
2.培养幼儿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激发幼儿关爱他人的意识。
3.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感受老师的关爱。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关爱他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图片、卡片、头饰等。
2.环境布置:营造温馨、舒适的课堂氛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本《老师的手》的图书,引导幼儿观察封面,激发幼儿兴趣。
2.教师简单介绍故事内容,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老师。
(二)故事讲述1.教师讲述故事,注意语气、表情的变化,引导幼儿进入故事情境。
2.在讲述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回答问题。
3.讲述结束后,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故事内容,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三)活动环节1.情景模拟a.教师邀请几名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
b.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表现故事中的情节。
c.模拟结束后,教师与幼儿一起分享感受,引导幼儿关爱他人。
2.图片展示a.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讲述图片中的内容。
b.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图片中的老师是如何关爱幼儿的。
c.引导幼儿从图片中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和关爱。
3.语言表达a.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b.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分享自己与老师之间的感人故事。
2.教师与幼儿一起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关爱他人,提高自我修养。
(五)结束1.教师出示一首关于老师的歌曲,与幼儿一起演唱,营造温馨的氛围。
2.教师与幼儿一起合影留念,结束本次活动。
五、作业1.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分享今天的课堂内容,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
2.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一幅关于老师的绘画作品,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幼儿对故事《老师的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中班语言教案:老师的手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老师的手,了解老师的手在不同场合的作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想象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老师的手在不同场合的作用。
难点:培养幼儿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挂图、故事书、手指游戏道具等。
2. 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观察过老师的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部分:教师向幼儿展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老师的手的样子。
2. 故事讲解部分:教师讲述故事《老师的手》,引导幼儿了解老师的手在不同场合的作用。
3. 活动拓展部分: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除了故事中的场合,我们还见过老师的手在做些什么?4. 实践操作部分: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手指游戏,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老师的手在不同场合的作用。
五、作业设计:1. 回家后,幼儿向家人讲述故事《老师的手》。
2. 幼儿观察家人在不同的场合中手的作用,并与家人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故事讲解过程中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是否能认真听讲并参与讨论。
2. 评估幼儿在实践操作环节中,是否能积极参与手指游戏,并正确表现老师的手在不同场合的作用。
3. 搜集幼儿回家后的作业反馈,了解幼儿是否能够向家人讲述故事内容,并观察家人手的作用。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反馈,根据幼儿的实际表现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
对于表现优秀的幼儿,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对于在活动中遇到困难的幼儿,教师应耐心引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故事内容。
八、教学拓展:为了加深幼儿对老师的手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参观活动,让幼儿亲眼看看老师在学校不同场合中手的作用,如课堂教学、运动会、音乐会等。
通过实地参观,幼儿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老师的手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
九、家庭配合:教师应主动与家长沟通,告知家长本次教学活动的目的和内容,并请家长在家中协助幼儿完成作业。
中班语言领域教案老师的手教案标题:中班语言领域教案-老师的手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老师的手势和动作,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不同手势和动作的理解和识别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卡片,上面绘制了常见的手势和动作,如挥手、点头、摇头、比划等。
2. 一些简单的故事书或绘本,其中有涉及到手势和动作的描写。
教学过程:引入:1. 与学生一起观察和讨论老师的手势和动作。
可以通过问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你们注意到老师在上课时会用到哪些手势和动作呢?”2. 展示图片或卡片,让学生识别并说出上面绘制的手势和动作的名称。
主体:1. 选择一本故事书或绘本,并读给学生听。
在读书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书中描述的手势和动作。
可以用手势和动作来模拟书中的角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请学生模仿老师的手势和动作,例如挥手、点头、摇头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3.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张图片或卡片,通过手势和动作的模仿来表达图片或卡片上的内容。
其他小组成员猜测并说出他们的猜测。
结束:1. 回顾今天学到的手势和动作,让学生总结并说出他们所了解的。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模仿他人的手势和动作,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创作自己的手势和动作,编写小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2. 学生可以观察和描绘不同动物的手势和动作,扩展他们的词汇和表达能力。
评估方法: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和交流情况。
注意事项:1. 确保教室环境安全,避免学生在模仿手势和动作时受伤。
2. 鼓励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手势和动作,避免歧视和偏见。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观察和模仿老师的手势和动作,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他们对不同手势和动作的理解和识别能力。
通过引入故事书和小组活动,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024年中班语言活动精彩教案老师的手精彩教案附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生活中的语言”,详细内容为“老师的手”。
通过学习,引导幼儿观察、描述老师的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仔细观察老师的手,并用语言描述其特点。
2. 学会用“老师的手像……一样”进行句子仿编。
3. 培养幼儿对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感兴趣,愿意主动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观察、描述老师的手,进行句子仿编。
难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老师的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卡片、黑板、粉笔。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自己的手,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看看,老师的手有什么特点?”2. 例题讲解(10分钟)a. 教师用自己的手做简单的动作,引导幼儿用“老师的手像……一样”进行描述。
b.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手。
3. 随堂练习(10分钟)a. 幼儿分组,每组观察一名教师的手,并进行描述。
b. 教师选取几名幼儿上台,用“老师的手像……一样”进行句子仿编。
b. 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手的知识?”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老师的手2. 黑板右侧:a. 图片:老师的手b. 句子仿编:老师的手像……一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我的手像……一样”进行句子仿编,至少编写三个句子。
2. 答案示例:a. 我的手像小猫爪子一样柔软。
b. 我的手像大象鼻子一样长。
c. 我的手像小鸟翅膀一样轻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描述老师的手,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句子仿编的掌握程度不够,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观察其他幼儿的手,进行描述和句子仿编。
还可以结合绘画活动,让幼儿画出手的样子,并用语言描述。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在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兴趣点和实际操作能力。
2024年中班语言活动老师的手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次活动选自《幼儿园中班语言课程》第三单元“生活中的语言”,具体内容为第5节“老师的手”。
本节课通过讲述老师的手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引导幼儿关注语言表达中的细节描绘,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老师的手在不同场合下的作用,学会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描述。
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词语进行讲述。
3. 培养幼儿关爱老师、尊敬老师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学会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老师的手在不同场合下的作用。
难点: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使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词语进行讲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挂图、卡片、故事书、录音机、磁带学具:画笔、画纸、彩泥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老师通过表演,展示手在不同场合下的作用,引导幼儿观察并发表看法。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故事《老师的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描述老师手的词语。
针对故事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和举例,帮助幼儿理解。
3. 随堂练习(10分钟)请幼儿用画笔和彩泥,创作一幅关于老师手的画作。
鼓励幼儿运用所学词语,描述自己画作中的老师手。
4. 分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讨论老师的手在不同场合下的作用。
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幼儿进行补充。
鼓励幼儿课后观察和描述家人或朋友的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故事老师的手2. 重点词语:温暖、有力、灵巧、关爱、教导3. 描述老师手的句子:老师的手像阳光一样温暖,像大树一样有力,像蝴蝶一样灵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家人的手请幼儿观察家人的手,选择一位家人,用至少三个词语描述他们的手,并说明原因。
答案示例:妈妈的手像春风一样温柔,像泉水一样细腻,像阳光一样勤劳。
因为妈妈总是用她的手给我做好吃的饭菜,为我洗衣服,给我讲故事。
2. 课后拓展:观察身边人的手,了解不同职业的手的特点,进行描述。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老师的手教案附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手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语言”,主要围绕“老师的手”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老师的手”,通过故事、讨论等形式,让幼儿了解老师的手不仅能教书育人,还能给予关爱和帮助。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理解故事内容,了解老师的手的多种功能。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表达和想象力,学会用语言描述老师的手。
3. 培养幼儿尊重和感激老师,学会关爱他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用语言描述老师的手的功能。
教学重点:让幼儿理解老师的手的关爱意义,学会关爱他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故事课件、图片、录音机、磁带。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老师的手的故事,引发幼儿对老师手的关注。
2. 故事分享:播放故事课件,让幼儿观看并讨论故事内容。
3. 讨论环节:引导幼儿谈谈自己对老师手的认识,分享生活中老师手的关爱事迹。
4. 实践活动:让幼儿动手制作一张感谢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5.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用语言描述老师的手,引导幼儿进行表达。
6. 随堂练习:让幼儿用画笔和彩纸,创作一幅关于老师的手的画作。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老师的手2. 重点内容:老师的手的功能、关爱他人3. 板书布局:左侧故事图片,右侧板书文字,中间放置幼儿作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描述一下你心中的老师的手,并画出它的样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教学难点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我心中的老师”的主题活动,让幼儿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敬意。
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让幼儿用语言描述老师的手的功能。
2. 教学重点:让幼儿理解老师的手的关爱意义,学会关爱他人。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中班语言老师的手教案: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中班语言老师的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材,章节为《老师的手》。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老师的手展开,通过观察和描述老师的手,让幼儿了解老师的手的功能和特点,培养幼儿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观察和描述的能力,让幼儿能够观察到老师的手并能够用语言进行描述。
2.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能够通过老师的手产生丰富的联想。
3. 培养幼儿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让幼儿明白老师的手是为了教育和帮助他们。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能够观察到老师的手并能够用语言进行描述。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老师的手产生丰富的联想,并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老师的手学具:画纸、画笔、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幼儿观察老师的手,并引导幼儿思考老师的手有什么特点和功能。
2. 例题讲解:通过展示老师的手,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老师的手,让幼儿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3. 随堂练习:让幼儿用自己的手进行观察和描述,并尝试用语言表达出来。
4.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手的观察和描述,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和表达。
5. 作业布置:让幼儿回家后观察家人的手,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出来,第二天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老师的手特点:_______功能:_______七、作业设计1. 观察家人的手,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出来。
答案:家人的手_______。
2. 想象一下,如果老师的手有特殊功能,你希望是什么?并画出来。
答案:我希望老师的手能_______。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进一步探索其他人的手,比如家长、同学等,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出来。
还可以让幼儿自己动手创作,画出自己想象中具有特殊功能的手,并分享给大家。
这样既能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又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解析1. 让幼儿通过老师的手产生丰富的联想,并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一环节会受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