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黄河风情线》教学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一等奖教学设计:《黄河》的省级公开课实例介绍这份教学设计是一等奖级别的省级公开课实例,主题是《黄河》。
通过这堂公开课,学生将深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点、历史文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目标- 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 掌握黄河的水文特征和对当地人民的重要性;- 了解黄河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 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2. 黄河的水文特征和对当地人民的重要性;3. 黄河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4. 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当地人民的影响;5. 黄河流域的环境保护措施和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展示,介绍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范围、水文特征等基本知识;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黄河对当地人民的重要性以及黄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文化影响;3. 观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并讨论其对当地人民的影响;4. 环境保护宣传:组织学生制作环保宣传海报或小册子,强调黄河流域的环境保护措施和重要性;5. 总结讲评:对学生的讨论和观察实践进行总结,并进行讲评。
教学评价1. 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2. 学生实地考察的观察记录和讨论质量;3. 学生制作的环保宣传海报或小册子的质量;4. 学生对黄河的地理特点、历史文化和环保意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黄河的图片、地理位置等信息;2. 实地考察地点:选择黄河流域的适当地点进行观察实践;3. 制作环保宣传海报或小册子的材料。
教学时间安排本次公开课预计为90分钟,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课堂讲授:20分钟- 小组讨论:20分钟- 观察实践:30分钟- 环境保护宣传:10分钟- 总结讲评:10分钟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质量、观察记录、制作成果以及掌握程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将用于改进教学设计和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是一等奖级别的省级公开课实例《黄河》的教学设计文档,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一等奖教学设计:《黄河》的省级公开课实例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等奖教学设计的省级公开课实例,主题为《黄河》。
该课程通过简单策略和避免法律复杂性的方法,以独立决策为基础,充分发挥法学硕士的优势,设计了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
引言《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黄河,我们设计了这堂省级公开课,旨在提高学生对黄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文化价值。
- 学生将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等工具,展示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
- 学生将学会分析黄河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性,并能够进行相关讨论和思考。
教学内容1. 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面积。
2. 黄河的河源和主要支流。
3. 黄河的河道变迁和治理历史。
4. 黄河的文化价值和对中国人民的影响。
教学方法1. 授课与讨论相结合:教师介绍黄河的基本情况,然后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黄河流域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黄河的地理特点。
3. 视频观看:播放相关视频,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黄河的壮丽景观和历史变迁。
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研究黄河的文化价值,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 学生对黄河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黄河文化价值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资源1. 黄河地图和图片。
2. 黄河相关的视频资料。
3. 小组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展示工具。
结论通过本省级公开课的设计,我们能够以简单策略和避免法律复杂性的方法,充分发挥法学硕士的优势,设计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
该课程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黄河,提高他们的地理知识和文化素养。
同时,通过独立决策和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黄河景观的上课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黄河景观的奇妙之旅教学目标:1. 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范围和重要性。
2. 了解黄河景观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3. 探索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研究能力。
教学重点:1. 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
2. 黄河景观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3.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
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景观特点。
2.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
3. 学生绘制地图和写作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地图、图片和视频素材,向学生展示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
引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黄河对中国的重要性,并提出问题,例如:“黄河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探索黄河景观: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探索黄河景观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黄河景观进行研究。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景观的特点、形成原因和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师总结:总结各组的研究成果,强调黄河景观的多样性和其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探索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1. 学生调查: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实地调查,了解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
他们可以采访当地居民、参观博物馆或阅读相关资料。
2. 学生报告: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调查结果,包括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文化遗产。
3. 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并讨论学生可以采取的行动。
巩固与评估:1. 学生绘制地图: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黄河流域的地理地图,并标出重要的景观和文化遗产。
2. 学生写作:要求学生以黄河为主题,写一篇关于黄河景观的文章,包括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3. 教师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地图和文章评估他们对黄河景观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黄河影片欣赏:给学生展示一部关于黄河的纪录片或影片,进一步加深他们对黄河的认识和理解。
《黄河颂》教案:美丽的黄河之旅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全长等基本信息。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黄河。
1.4 教学活动展示黄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黄河对我国的重要性。
第二章:黄河的源头与流经省份2.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黄河的源头和流经省份,理解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
2.2 教学内容介绍黄河的源头所在地,以及黄河流经的省份。
2.3 教学方法采用地图展示、图片介绍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黄河的流经省份和源头。
2.4 教学活动展示黄河流域地图,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流经省份和源头,分析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
第三章:黄河的历史与文化使学生了解黄河在历史和文化上的地位,培养学生对黄河文化的兴趣。
3.2 教学内容介绍黄河在历史和文化上的重要事件和文化传承。
3.3 教学方法采用故事讲述、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黄河的历史与文化。
3.4 教学活动讲述黄河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大禹治水、黄河改道等,引导学生关注黄河在文化上的传承,如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
第四章:黄河的生态环境4.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黄河的生态环境现状,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2 教学内容介绍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污染等,以及环保措施。
4.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黄河的生态环境问题。
4.4 教学活动分析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讨论环保措施,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生态环境保护。
第五章:黄河的利用与保护5.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黄河在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利用,以及黄河的保护措施。
介绍黄河在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利用情况,以及黄河的保护措施。
5.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利用与保护。
5.4 教学活动分析黄河在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利用情况,讨论黄河的保护措施,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保护。
《黄河,母亲河》教学案例《黄河,母亲河》教学案例【活动过程】一、活动准备及活动过程1、第一阶段:提前四周让学生通过书报、影视等多种渠道查找、收集与黄河文化有关的资料,并整理成文字、图片等书面材料,与同学、教师交流。
2、第二阶段:利用校园网格环境查找、整理资料,制成PowerPoint 演示文稿。
3、第三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并由小组合作完成电脑操作演示过程和解说画面的工作。
4、第四阶段:学生根据这次活动课的亲身体验,写一篇作文《我心中的黄河》,并在课外办一期手抄报。
二、活动展示交流阶段的教学简录1、教师导入语:简单说明这次语文活动课的几个阶段安排,明确这节展示课对大家的要求,鼓励大家彼此间要充分交流。
2、各小组代表分别上场,为大家展示自己制作的演示文稿,并配以精彩的解说词。
上场展示的次序依次为:综述篇、风景篇、忧思篇、治理篇、咏唱篇。
3、各小组展示:⑴ 综述篇:通过演示文稿向同学们介绍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份,全长,上、中、下游的划分,水流特征,改道的历史等知识。
⑵ 风景篇:介绍黄河流域的一些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比如黄河源头、龙门石窟、泰山等的图片、文字资料。
⑶ 忧思篇:介绍黄河的水土流失状况,旱灾、水灾的记录,环境污染现状等。
⑷ 治理篇:简介大禹治水、王安石治河等故事,并介绍新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对治理黄河的重视及植树造林、南水北调、修建水电站等举措。
这一环节还可以请同学们为治理黄河拟几条公益广告,由一位擅长电脑操作的同学当场为同学们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
⑸ 咏唱篇:和大家一起伴着音乐欣赏歌颂黄河的古代诗词歌赋,然后在情绪激昂的旋律中感受《黄河大合唱》的澎湃气势,静听令人耳目一新的《黄河古谣》。
这一环节将这节课推向高潮,使同学们情绪激荡,心中涌起民族自豪感和对黄河文化的热爱。
4、伴着音乐,给学生布置作业:⑴ 根据这次活动课的感受写一篇作文《我心中的黄河》。
⑵ 课外办一期手抄报《黄河,母亲河》。
《黄河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省份等基本概况。
(2)掌握黄河的主要支流、流域面积、全长等关键数据。
(3)了解黄河的流域特点,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合作能力。
(2)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流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黄河的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省份等基本概况。
(2)黄河的主要支流、流域面积、全长等关键数据。
(3)黄河的流域特点,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2. 教学难点:(1)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
(2)如何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地图、图片、视频、课件等。
2. 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白板等。
3. 学生准备:预习黄河相关知识,准备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简要介绍黄河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省份等基本概况。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黄河的主要支流、流域面积、全长等关键数据。
(2)分析黄河的流域特点,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4. 案例分析:(1)展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沙漠化的图片和视频。
(2)引导学生分析成因,讨论解决方法。
5. 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黄河流域环境问题的看法。
(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黄河的重要性,呼吁学生关爱母亲河。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调查身边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现象,提出解决建议。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黄河,了解母亲河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经区域、历史文化等。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母亲河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活动准备:1.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小组活动。
2. 准备相关资料,如关于黄河的图片、视频、书籍等。
3. 准备黄河模型或沙盘,以便学生直观地了解黄河的流经情况。
四、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黄河的基本情况,引发学生对母亲河的兴趣。
2.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讨论黄河的特点、流经区域及历史文化。
3. 小组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4. 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总结黄河的特点、流经区域及历史文化。
五、活动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加深对母亲河的认识。
2. 开展以“保护黄河,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实际行动,保护自然环境。
3. 引导学生进行以黄河为题材的写作、绘画、摄影等创作,展示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
注意事项:1.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安全,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3. 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活动阶段划分:1. 初步了解黄河(活动一):通过观看黄河宣传片,让学生对黄河有初步的认识。
2. 深入研究黄河(活动二):学生分组收集关于黄河的资料,深入了解黄河的流经区域、历史文化等。
3. 实地考察黄河(活动三):组织学生参观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加深对母亲河的认识。
4. 探讨黄河保护(活动四):引导学生进行以“保护黄河,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际行动,保护自然环境。
5. 创意展示黄河(活动五):学生进行以黄河为题材的写作、绘画、摄影等创作,展示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
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感受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流、保护母亲河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黄河的基本概况、黄河文化的了解。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黄河文化,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黄河颂》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黄河的气势。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颂扬的是哪条河流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黄河概况介绍(1)教师简要介绍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长度等基本信息。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黄河概况,如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份、注入海洋等。
3.黄河文化探究(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讨论黄河文化的特点。
4.黄河保护意识培养(1)观看视频:播放黄河污染、泥沙堆积等问题的视频,让学生了解黄河面临的困境。
(2)讨论:请同学们谈谈如何保护黄河,为母亲河献计献策。
5.实践活动(1)制作手抄报:以“黄河母亲河”为主题,制作手抄报,展示黄河的美丽风光、历史文化等。
(2)演讲比赛:以“保护黄河,我们在行动”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让学生表达自己保护黄河的决心。
6.课堂小结(2)学生谈收获,表示要为保护黄河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课后作业1.深入了解黄河文化,选取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保护黄河的倡议书。
五、教学反思1.对黄河文化的讲解要深入浅出,避免过于复杂,以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在培养学生保护意识时,要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保护黄河的紧迫性。
3.课后作业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黄河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们会对黄河有更深的了解,更加热爱我们的母亲河。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教师:同学们,黄河不仅是中国第二长河,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的每一滴水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美丽的黄河风情线》教学案例师:大声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诗句。
师:这是李白写的诗句,你知道他在赞美什么吗?
生:这句诗是李白在赞美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师:古老而美丽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作为生活在兰州的我们,更是和黄河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这是因为?
生:兰州是中国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
师:兰州因黄河的滋养而显得更加的有魅力,沿黄河两岸而建的四十里黄河风情线就是兰州这座城市魅力的重要标志。
今天,我们一同去黄河风情线游览游览,感受那里的美丽景色。
师:你游览过黄河风情线吗?知道它所处的地理位臵吗?
课件展示:黄河风情线的地理位臵。
(景区东起雁滩旧桥,西至秀川,现在已经拓展到沙井驿桥。
)
师:请你讲一讲黄河风情线上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某个景点。
生:我去过北滨河路的龙源,那儿风景特别优美,周末家长带我们去游玩,还在那里照了像。
生:我去过百合公园和西关十字,观看了黄河母亲和西游记师徒四人的雕像,我非常喜欢。
生:我看过滨河路的很多雕塑,还有音乐喷泉,特别美丽。
生:我爸爸带我们去北滨河看了很多雕塑,爸爸一直夸赞兰州的黄河风情线很美丽,我们从遥远的福建来兰州做生意是很好的选择。
师:谢谢你们一家能喜欢兰州,希望你们一家人能长期在兰州投资做生意,我相信,你会越来越热爱你的第二故乡兰州的。
生:我去过离“黄河母亲”不远的“兰州水车园”,那高达数十米的水车虽不用,却好像在诉说兰州黄河的过去。
我知道水车是明代兰州段家台人段续所创,曾悠悠灌溉了黄河两岸的万亩良田,我作为一个兰州
人真骄傲。
生:黄河风情线有很多有意义的雕塑:有黄河母亲、世纪坛、平沙落雁、龙泉……黄河母亲雕塑是一个美丽温柔的母亲,怀里抱着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世纪坛是一个高高的梯形的柱子上顶着一个圆圆的坛子,到了晚上,坛子里就会冒出白花花的清水,水顺着梯形的柱子流下来,水花飞溅,特别壮观。
生:世纪坛周围还有一些小的雕塑:有司马光砸缸、指鹿为马、对牛弹琴、狐假虎威……其中,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对牛弹琴。
一个人面对着牛全神贯注地弹着古筝,牛却像没听见似的,在津津有味地吃草。
生:晚上,黄河风情线上到处灯火辉煌,有草坪灯、树枝灯,还有一条长长的巨龙灯,特别漂亮。
……
师:是啊,黄河风情线的美丽景色不但吸引着我们,更是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中外游客来这里旅游呢。
风情线也是兰州市民户外活动的好场所,每天清晨,人们迎着朝阳,沐浴清风,来这里打太极拳、跳舞、做操、漫步、做深呼吸,有的还在这里一展歌喉,或唱“花儿”,或唱秦腔,快乐地享受着生活的每一天。
请大家闭上眼睛,做好准备,我们一起再去看看吧。
(播放视频)
师:而当夜幕降临,黄河风情线的景色更是美轮美奂,格外迷人。
黄河两岸流光溢彩,万家灯火,交相辉映,呈现出梦幻般的美景。
商铺、酒店、楼厦霓虹闪烁,人们在灯光下徜徉,度过惬意的闲暇时光。
幻灯片展示夜景图。
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夜晚的黄河风情线。
生:旖旎多姿、美轮美奂。
师:同学们对风情线的美丽了解的真多呀!通过你们的描述,我仿佛也来到了风情线,欣赏到了滨河路的美丽景色,也从你们叙述的语气当中感受到了你们对兰州家乡的热爱,尤其是咱们班来自外地的同学也能这样喜欢兰州,老师由衷的感到开心。
我相信,一批批已经建成和正
在建设中的设施和景点会使得风情线更加日益靓丽多姿,成为具有兰州特色和代表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来兰州观光旅游。
我们坚信,明天的兰州会更加美丽!
评点:
《兰州风情》课程标准强调:“知道黄河风情线是具有兰州特色和代表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是兰州人和谐生活的一个缩影。
通过和家长、朋友游览黄河风情线,感受、交流兰州的魅力所在,感受风情线浓浓的人文气息。
”通过教学,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兰州的热爱之情。
以上是本课中第二个环节的一个教学片段“请你讲一讲黄河风情线上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某个景点”的实录,此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旨在让学生感受、交流兰州的魅力所在,感受风情线浓浓的人文气息。
在六一班上本节课时,有些冷场,因为学生去过风情线游览的同学极少,本来要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去说说的,但是只有两个学生能说一说,这是我课前没有预想到的。
而教学前我准备的视频资料也比较有限,不能全面的展示风情线的美丽和魅力,所以这个教学目标有些落空。
不过,这些有限的视频资料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要去黄河风情线游览的极大兴致,心中又转忧为喜。
我吸取了上节课失败的教训,在六二班上课前一周就布臵学生在家长带领下参观黄河风情线。
因为在课前学生仔细参观了黄河风情线,在看的过程中学生一定通过感官充分感受到了风情线的美丽所在,一定有表达的欲望。
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说,描述,几乎班上大部分学生都进行了发言,这样使教学达到了水到渠成,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充分感受风情线其中的美丽,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热爱兰州的感情,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