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54.78 KB
  • 文档页数:9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专题二文本: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讲座文本: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结构,每个结构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案例具体说明教学设计内容的合理性与基本要求。

第一讲:教学设计的依据有

教学内容的分析

包括:

第二,小语单元教学的设计

学生分析

包括:

第一,学生学习基础与认知规律的分析;

第二,学生需求与学习动机的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

包括: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

第二,三维目标的统一

4. 教学过程的设计

包括:

第一,教学环节的设计;

第二,问题的设计;

第三,学生的设计;

第四,板书、课件的设计

5.教学评价的设计

包括:

第一,针对单元或课文教学目标的评价设计;

第二,试卷编制与分析;

第三,语文活动的评价量表设计;

第二讲:例举说明不同文本体式优秀教学设计

1. 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承担着引领单元主题,继续在阅读中学习体会人物思

本文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

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学生情况:

学生在二年级时学过《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周总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读周总理小时候的故事,会感到亲切。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了解了文章内容。通过对1—6自然段(第一件事)的学习,对“中华不振”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不了解,所以在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时会遇到困难。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示意

复习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4分钟)

课内外结合,理解“中华不振”(12分钟)

读写悟情,感受志向远大(18分钟)

总结拓展,升华情感(6分钟)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租界模范中华不振帝国主义

巡警吵嚷惩处训斥耀武扬威

铿锵有力喝彩

回忆课文内容,思考:这三组词分别出现在本文的哪三件事中呢?3.交流:少年恩来初到沈阳,听了伯父的话后,心中充满了疑问,他常常想他都想到了什么?

二、课外内结合,理解“中华不振”

2.汇报交流:

采取的策略:

(2)引发思考:妇女“原指望”的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3)进入情境:如果你在场,看到这幕情景,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讨论:围观的人们和我们一样愤怒,但他们却“只能劝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教师补充典型资料:(视频+介绍)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发生在租界地的典型事例,深入读书,点拨学生细细咀嚼语言文字,在读读、品品、议议中,一步步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然后

引导学生交流课外资料,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身临其境的情感场。

三、读写悟情,感受志向远大

篇二:小学语文_教学设计方案

篇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各位语文教师:本答案只是我校个人整理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8、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选好话题。

13、《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14、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会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都融合在一起。

15、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8、课程是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因“教师-教材-学生”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而生长。

二、基本概念

1、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

2、自主学习——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

学习过程有自觉意

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

4、探究学习——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5、语文课程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

6、体验学习——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并获得个人经验,在对话交流中获得新的认识并将之整合运用于未来解决方案或策略上,达成目标或愿景。

三、简答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2、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

答: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3、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

答:在人文学科中,语文和历史等学科有所不同。历史由大量的史实和历史观构成历史知识系统,而语文课程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为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有不少语言现象,我们是很难从道理上讲得清楚的,而且没有必要从理论上掌握,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积累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因此,语文教育应考虑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4、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5、你是怎样看待识字教学中的“复现”的?

(一)认字和认人一个道理: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了好朋友。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多次与汉字见面。

6、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