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常见语文歧义例谈汉语内涵丰富,变化多端,因而极易产生歧义。
汉语歧义按其消除歧义的方式不同,可分为语言歧义和语音歧义。
一、语言歧义一些存在于书面上、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运用语言的物质外壳一一语音来消除歧义的,就叫做语音歧义。
语音歧义常见有以下几种。
1.重(zhong)音与轻音重音是指重读的音节。
同一句话中,重读的字或词不同,与所要强调的意思是密切相关的。
如“我没说他偷我钱”这句话中仅七个字,但分别重读每一个字都会使句子的意思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重读第一个“我”,表达的是“不是我而是别人说的”;重读“没”,就是“根本没有这回事”的意思;重读“说”,就成了“不是口说而是其他如动作、暗示等”的意思;重读“他”,是表示“他以外的其他人”;重读“偷”,是说“抢、拣或借”的;重读第二个“我”,表示的是“不是我的而是别人的钱”;重读“钱”,则是“除钱以外的物品等”。
轻音是指一些助词和做词尾的字,读音要轻而短,否则意思就会发生变化。
如“在直线L上顺次取A、B、C三点……”(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中的“上”,读轻声表示“在其中”,即在“直线L”的本身;如果读去声则表示是在“直线L”上方的空间了。
2.数(shǔ)读与译读数读就是按照文字的顺序逐字数着读,如“2006”读作“二零零六”。
译读就是把一种文字表现形式读成另一种语音形式,如“1000”读作“一千”。
现在,人们在书写年数和年份时,为图方便往往习惯使用阿拉伯字母,阅读时稍不注意就会产生误解。
如人教社1992年10月版初中《代数》第一册(上)在说明“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时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国早在2000年前就获得了这些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洲则早一千多年。
当然,由于封建社会的落后,旧中国逐渐衰退,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又为我国科技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
”这里既有汉字表示的年数,也有阿拉伯字母表示的年数;既有字母表示的年份,又有字母表示的年数,很容易让人误读或误解。
歧义句歧义就是一句话可以有两种以上不同的理解。
歧义一般是由下面几种情况引起和形成。
一、多义词引起歧义一句话里某个词是多义词,这个句子可能成为歧义句。
① 这本书是黄色的。
“黄色”是指书的颜色而言,也可以就书的内容是色情的而言。
② 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想”可能是”回忆”的意思,即把忘掉的东西回忆起来了。
也可能是“打算、希望”的意思,即他不愿意继续躺着了,希望能坐起来。
③ 这真是好球。
“好”的意义很多,如“精彩的”“合规则的”“质量优良的”“完好无损的”等等。
“这真是好球”中的“好”用上边的不同义项就会使这句话产生不同的意思。
⑴ 这真是好(精彩的)球。
意思是这个球得到观众喝彩。
⑵ 这真是好(合规则的)球。
⑶ 这真是好(质量优良的)球。
意思是产品性能好。
⑷这真是好(完好无损的)球。
意思是质量好,用了很久或放了很久还好好的。
④我你借他的钢笔,这么多天了。
“借”是向他借来的,还是借给他的?表意不清楚。
二、多音词引起歧义句子中某个词是多音的,在书面表达时可能有歧义。
① 这个人好说话。
“好”可读作“hào”,是“喜欢、爱好”的意思,即这个人很喜欢跟别人讲话。
也可以读作“hǎo”,是“易于、便于”的意思,即这个人性格好,容易接受别人的话。
② 刘备的胳膊长得怪。
如果熟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就会明白刘备长像特点“两耳垂肩、双手过膝”,那么“长”应读作“cháng”,是指长度的,即刘备的胳膊比一般人要长,双手垂下来超过了他的膝盖。
不熟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长”也可读作“zhǎng”,是“生长”的意思,即刘备的胳膊长得和别人不一样,比较奇怪。
多音词读出来以后,听话人就会分辩清楚。
要是让读者看的话,就会产生歧义,不能确定作者所指的具体含义。
三、同音词引起歧义汉语中有许多同音词,这种同音现象使一些句子在口头表述时可能产生歧义。
① 这是致病的东西。
“致”与“治”是同音词,读“zhì”,当别人读出来后听话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口头表达会产生歧义。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时也许可能会贻笑大方,但有时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一、什么是“歧义”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说法”。
裘荣棠先生在《“歧义”浅析》里说过:“歧义就是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确切地说:“歧义”是一个短语或句子蕴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没有把确切的意思表达清楚,使人可以有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理解。
例如:“热爱人民的军队”,当作偏正词组来看时,“热爱人民的﹨军队”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意思时指对人民有深厚感情的军队;当作一个动宾词组看,“热爱﹨人民的军队”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意思是热爱军队,因为军队是人民的。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歧义句和歧义现象,但有些歧义现象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分辨,是可以排除的。
有时,标题上的歧义可以借助正文的内容来排除。
对这样的歧义句,一般来说,是应该允许存在的。
积极地利用歧义,可以构成双关语或歇后语等修辞格,使言语生动。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上下文无照应的情况下,使人不能分辨的歧义句就会给读者带来麻烦。
无疑,这会影响人们的交际和汉语纯洁健康的发展。
歧义并非现代汉语独有的现象。
古今中外各种语言中都有歧义现象,以法语著称的法语也不例外,只是情况各不相同罢了。
二、歧义是怎样产生的?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跟语言的表达者有关,表达者可以更换说法或利用上下文的交代照应来避免歧义。
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跟语言自身特点也有联系。
同一个人用某种语言(如,汉语)的某种句式来表达某个意思时有歧义而换用另一种语言(如,俄语)来表达,就可能没有歧义了。
歧义是怎样产生的呢?就语言的发展来说,歧义的出现也是一种必然现象。
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和外界事物的发展,人类的语言也在发展。
新词的不断产生、词义的逐渐变化、语法规律的逐渐发展和表达手段的日趋灵活丰富,都表明语言在发展。
---------------------------------------------------------------最新资料推荐------------------------------------------------------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doc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摘要:歧义是一种语言形式蕴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表达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产生歧义的原因有很多,语音、词义、层次或语境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歧义。
可以利用上下文语境、换用适当的词语、增删词语或调换词语的顺序等多种手段来消除歧义。
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生活和学习中,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歧义;现代汉语;语义;语法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时也许可能会贻笑大方,但有时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一、什么是歧义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说法。
裘荣棠先生在《歧义浅析》里说过:歧义就是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确切地说:歧义是一个短语或句子蕴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没有把确1 / 12切的意思表达清楚,使人可以有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理解。
例如:热爱人民的军队,当作偏正词组来看时,热爱人民的?军队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意思时指对人民有深厚感情的军队;当作一个动宾词组看,热爱?人民的军队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意思是热爱军队,因为军队是人民的。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歧义句和歧义现象,但有些歧义现象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分辨,是可以排除的。
有时,标题上的歧义可以借助正文的内容来排除。
对这样的歧义句,一般来说,是应该允许存在的。
积极地利用歧义,可以构成双关语或歇后语等修辞格,使言语生动。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上下文无照应的情况下,使人不能分辨的歧义句就会给读者带来麻烦。
无疑,这会影响人们的交际和汉语纯洁健康的发展。
论“歧义”在语言学中,歧义指一个词语或语句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解释或意义。
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
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到或者不能有效地处理这种情况,那么就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沟通障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歧义”这个话题,分析其原因、种类以及对我们实际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歧义的原因在于语言本身虽然是一种相对精确的符号系统,但它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同一单词可能有不同的词性,而不同的语境、语调、语速等也会影响某个单词的含义。
同样,某些表达方式的语法结构也会导致歧义,比如复合句和倒装句等。
其次,歧义有很多种类。
最简单的是词义的歧义,即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
例如“银行”既可以指金融机构,也可以指河边的岸边。
还有语法上的歧义,即相同的语法结构可以有不同的意思,比如“他看到了女孩和她的妈妈”,是指女孩和女孩的妈妈还是女孩和说话者的妈妈不清楚。
再比如语气和语调上造成的歧义,例如两个人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走过来,一个人说“天啊,她好漂亮啊”,有可能是在称赞她的美貌,也可能是在惊讶她巨大的体型。
最后,歧义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歧义的存在导致我们经常需要进一步询问或者解释,容易造成时间的浪费和沟通上的不便。
有时候,歧义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医疗错误、法律纠纷等。
在商业活动中,歧义也给交易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双方产生误解和不满。
为了避免歧义的出现,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时刻注意语言的语境和语气,确保自己的表达清楚、简洁、准确。
如果对方的话有歧义,我们也需要善于主动询问和解释,以便彼此更好地理解。
对于某些场合的语言,可以提前进行共识、定义,减少歧义的出现。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写作文章时注意逻辑、文法等方面,以确保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性。
综上所述,歧义是语言交流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歧义的本质和存在的原因,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就能更好地减少歧义产生的风险,提高沟通效率和交流质量。
试举例说明消除歧义的方法一、歧义的类型1.词汇歧义。
指由词汇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常见的词汇歧义有三种成因:①同音歧义。
如“这件事没有yiyi”。
yiyi可以表示“意义”,也可以表示“异议”。
②同形异义。
如“你别上”,“别”既可以理解为动词,也可以理解为副词。
③一词多义。
如“他的包袱很重”,“包袱”既可以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指某种负担。
词语的同音异义、同形异义和一词多义都可能造成语句的歧义。
2.组合歧义。
指由词语组合关系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又可分为语法结构歧义和语义结构歧义两类。
①语法结构歧义。
如“出租汽车”,既可以是动宾关系,也可以是偏正关系。
②语义结构歧义。
如“鸡不吃了”,可以理解为“鸡不吃食了”,也可以理解为“不吃鸡了”。
③如果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或不同的层次构造,就有可能造成语法结构歧义;如果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就有可能造成语义结构歧义。
二、举例说明消除歧义的方法1. 补充语境法如:①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是我呀!)2.更换词语法如:①两个中学的老师可改为:两所中学的老师或两位中学的老师3. 调整语序法如:①“两个球队的教练”,可分别改为“两位球队的教练”(更换量词),或者“球队的两个教练”(调换语序)。
②“几个饭店的服务员”可改为“几家饭店的服务员”或“几名(位)饭店的服务员”。
4.增删词语法如:①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人民币)。
可改为:他已还欠款1000元(人民币)。
或他还欠1000元(人民币)。
5. 补全省略法如:①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1992年三南题)(谁来到这里?孩子们,还是李大伯?)②他只有一个儿子,在医院工作。
(谁在医院工作?他,还是儿子?)③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提包。
(谁提包?张原,还是老人?)④买车、船、飞机、饭票在服6.改变结构法如:①围剿土匪的部队可改为土匪的部队被围剿或部队围剿土匪7、明确指代法如:①张主任和技术员正在谈话,他告诉他说:“攻下这道难关,就可以试制了。
产生歧义的原因一、词语多义造成歧义。
一个词或短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在句子中不知道是哪一个。
1、他走了一个钟头了。
可以理解为“行进”或“离开”2、我倒了一杯茶。
可以理解为“向茶杯倒茶”、“把茶杯里的茶倒掉”3、他的小说看不完。
可以理解为“他创作的小说”或“他有的小说”4、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
“向”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相同。
二、词和短语同形造成歧义。
有时分不清是词还是短语。
1、他要炒肉丝。
可以理解:词,菜名。
短语,支配关系,炒一种菜。
2、出租汽车。
可以理解为偏正式合成词,指一种汽车。
动宾短语,把汽车租出去。
三、词性兼类造成歧义。
有些兼类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不好确定。
1、我想起来了。
动词,回忆,起来作补语。
能愿动词:不想躺着了2、在川大的图书馆。
动词:在,表存在。
如他现在在哪里?在川大的图书馆。
介词,在川大的图书馆收藏着很多善本。
学校图书馆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3、他原来住在这里。
“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四、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结构关系有多种理解。
2.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进口彩电”,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②“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1、这里准备了两年的粮食。
“两年”作“准备”的补语,“两年“表示准备的时间“两年”作“粮食”的定语,“两年”表示食用的时间。
2、反对南非种族主义者的宣传。
动宾短语, 宣传是南非种族主义者搞的, 反对者是我们。
偏正短语, 宣传是我们搞的, 宜传的内容是反对南非种族主义者的。
3、你这个孩子真是不懂道理。
复指短语,“你”与“这个孩子”都指孩子。
偏正短语, “你”是“孩子”的定语, “你”指孩子的家长。
五、语义不明确造成歧义。
如施受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句子的主语有施事主语和受事主语两类, 有时施受难分,造成歧义。
1、鸡不吃了。
①“鸡”是施事主语, 意思是鸡不吃食了。
歧义
一个语言单位(短语或句子)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这种语言现象称为歧义。
一、造成歧义的原因分析
⑴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货物。
⑵我要热饭。
⑶他要上课去了。
⑷这篮苹果重五斤。
⑸他原来住在这里。
⑹老兄手下如何?
⑺他这个人有点手紧。
⑻他还是主角呢。
⑼昨天没有学习文件。
⑽他这个人真不好打发。
⑾他借我一元钱。
⑿你为什么老看我。
⒀他一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
⒁张三租李四一间房。
二、(1) 小张和小李的同学小王来了。
(2)这是一个工程师的建议。
(3)发现了敌人的哨兵。
(4)新造的工厂的大门。
(5)他知道这件事情不要紧。
(6)鲁迅的书真多。
(7)小王没有找到。
(8)讽刺文学。
(9)打死老虎。
三、(1) 手表不要退回。
(2)最贵的邮票一枚售价800元。
(3)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4)你了解他不了解。
(5)我写不好。
四(1)今天吃饭大家一律不准用筷子。
(2)你再说一遍。
(3)你真坏!
歧义的题型及解法
一、下面四个短语有无歧义?选出正确的一项。
(1)一个教师的提议。
(2)许多同学和老师。
(3)研究鲁迅的作品。
(4)读了两年的书。
A、都有歧义
B、两个有歧义
C、三个有歧义
D、都无歧义
二、分析下面的句子,在有歧义的句子后打对号。
(1)我们要学习文件。
(2)我们要学习文化。
(3)两个学校的学生到烈军属家做好事。
(4)两个国家的总统来华访问。
(5)李明遇见张诚,就对他说:“我们去看电影。
”
(6)他说在阵地上掩埋烈士的时候,他掉了眼泪。
(7)挤上公共汽车后,他递上二角钱给售票员说:“一张动物园。
”
(8)我心里真是翻上倒下,斗争得很厉害,小李的脾气我是知道的,叫他接受意见,简直比吃药还难。
(9)赵书记叫王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10)育人财会学校预聘毕业生。
三、选出各组句子里加横线部分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⑴站在雪山前,炊事班长拍着胸口说:“我们红军什么困难怕。
”
⑵根据地的老乡们奔走相告:“我们红军回来了。
⑴工地来了个生面孔,这个人谁也不认识。
⑵这个人谁也不认识,来到此地举目无亲。
⑴培养现代化建设者是教师的任务。
⑵时代要求所有教育工作者努力培养现代化建设者
四、用“/”给句子标明停顿,使句子表达不同的意思。
A、他看见王大娘很高兴。
B、我们三个人一组。
C、他不知道我知道。
D、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
五、下列各句均有两种或三种理解,请说明。
⑴他的奶奶演的真好。
⑵请于星期六或星期日下午来家一谈。
⑶这条大白鲨的尾长等于头长加身长的一半。
⑷一边站着一个孩子。
⑸这次要穿好衣服。
⑹开刀的是他父亲。
⑺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以由我们解决。
六、老赵约朋友老马老王老张第一次来家作客,时间定为七点。
老马老张七点零五分到,老赵见老王还没到,说:“该来的不来。
”老张一听此话,拍拍衣服告辞而去。
老赵送客回来,嘴里嘟哝道:“唉,这是怎么回事,不该走的走了”。
听罢此话,老马也赶紧起身告辞。
七点半老王匆匆赶来,老赵边叫苦边说:“我家真的不容贵客呀,不该走的都走了。
老王笑了,解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