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5
相对主义是一种哲学学说,即认为观点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因立场不同、条件差异而相互对立;而诡辩论是一种反对逻辑规律的矛盾推理和论证。
它们不是一个概念,但都是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是对运动的两个极端的理解。
1相对主义是什么意思
相对主义是一种割裂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片面夸大事物本身及人对事物认识的相对性的形而上学观点和思维方法。
抹杀事物之间的原则界限,否认相对中包含绝对,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其结果必然导致诡辩论、不可知论和怀疑论。
2诡辩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诡辩论打着逻辑的旗号反逻辑,诡辩论者为了赢得辩论的胜利,往往会采取假冒逻辑、歪用逻辑的方式来套用不同逻辑下的概念定义。
2、诡辩论具有极端主义倾向,当辩证法讨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时,诡辩论极端的抓住一个属性来攻击另一个属性,例如绝对真理是绝对正确的,相对真理是有条件的,因此相对真理不是真理。
却不知道所有的绝对真理都是从一个个相对真理中提炼出来的。
3、诡辩论具有强烈的目的指向,诡辩论的根本目的是胜利,而胜利的背后往往又隐藏着追求名利、地位、利益等现实诉求。
4、诡辩论的世界观不明确,一方面是不可知论导致的世界观存在不确定性,因为世界是不确定的,所以一切的固有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但是他们又用这种自认为不确定的知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确定的。
另一方面是立场多变导致的价值观存在不确定性,因为他们往往不是在同样立场下进行价值评价,一会从人的角度出发,一会从上帝视角出发,在同一个讨论中会换好几把尺子,换好几个标准来评价问题。
考研政治:马原第二章重点知识解答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请问什么是哲学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是如何阐述的?(1)本体论是表述哲学理论的术语。
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
在西方哲学史中,本体论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
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
(2)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
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无形无象的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大体可分为三类: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如“气”;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如“无”、“理”;主观精神,如“心”。
这三种观点分别归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对于本体论,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以物质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4)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本体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在作为整体的世界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本体,应该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本体或本原,这样的本体只能是物质。
2.“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怎么理解?(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和过程,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这是因为,任何物质都包含内在矛盾,矛盾必然引起运动;物质通过运动而存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种唯物主义唯⼼主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他们的概念唯物主义,与“唯⼼主义”相对。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
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物质不同的表现形态,精神是物质的产物,物质不依靠精神⽽独⽴存在;⼈的认识是对事物的反映。
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朴素唯物主义、形⽽上学(或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某种或某⼏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般指古代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历史阶段。
如中国古代⽤“五⾏”(⾦、⽊、⽔、⽕、⼟)或⽓(阴阳、元⽓、精⽓),古希腊⽤原⼦、⽔、⽕,古印度⽤“四⼤”(地、⽔、⽕、风)等物质形态来说明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学说。
形⽽上学唯物主义,以孤⽴、静⽌、⽚⾯的观点即形⽽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
其特点是具有机械性、形⽽上学性、不彻底性。
认为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推动;认识是⼈直观的机械的反映;⼈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
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
在反对唯⼼主义和宗教神学的⽃争中起过重要作⽤。
机械唯物主义,形⽽上学的唯物主义,⼗七世纪和⼗⼋世纪盛⾏于欧洲。
它肯定世界是物质的和运动的,同时⽤机械⼒学原理来解释⼀切现象和过程,⽤孤⽴的、⽚⾯的观点观察世界,把⾃然界和社会的变化过程归结为数量增减、位置变更,把运动看作是外⼒的推动,否认事物运动的内部原因、质的变化和发展的飞跃。
也叫机械论。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的关于⽤辩证⽅法研究⾃然界、⼈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般规律的科学,是⽆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固有的对⽴统⼀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于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的关于⼈类社会发展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阶级的世界观。
诡辩论实例"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
则人固受其黮,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
';';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
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
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翻译:"假如让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不能胜你,你真的就对了吗?我真的就错了吗?我胜了你,你不能胜我,我真的就对了吗?你真的错了吗?那些观点有的情况下是对的,有的情况下是错的?那些观点都是对的,那些观点都是错的?我和你相互之间并不能彻底弄明白。
人本来就受到他自身观念的蒙蔽,那么,我们让谁来纠正呢?让与你意见相同的人来指正,既然与你一致,怎么能指正呢?让与我看法相同的人来指正,既然与我一致,怎么能指正呢?让与我和你意见都不同的人来指正,既然与我和你都不同,怎么能指正呢?让与我和你的看法都相同的人来指正,既然与我和你都一样,怎么能指正?那么,我和你和别人全都不能相互透彻了解,还要守着那立场吗?什么叫';用合道的标准来融和各自的立场';呢?答案是:';肯定"不肯定的",成就"未成就的"。
指鹿为马相对主义诡辩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里有个叫“名家”的流派。
它以论辩“名,实”为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辩论事物的概念与实际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逻辑学。
其代表人物有两个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惠施与公孙龙。
惠施与庄周是好友,所以经常出现在《庄子》里,而公孙龙为我们认识,是因为“白马非马”的典故。
白马非马的典故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
有人问:“能不能说,白马不是马呢?”公孙龙说可以,然后从“形”与“色”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他认为马规定的是形体,而白马规定的是色彩,这是两种不同的规定概念,所以白马就不能等同于马。
他还进一步用类似我们数学里的反证法来假设白马是马是成立的,然后现在提出求马,拉来黄马黑马都可以求得马,但求得白马,黄马黑马就不可以求得了,所以白马是马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故白马非马。
看出了他诡辩的地方了没?我们现在也假设他的“白马非马”是成立的,那么黄马黑马也非马,既然都非马,那在求马这一步,拉来黄马黑马是不能求得马的。
但在他的诡辩里,黄马黑马是可以求得马的,说明他承认黄马黑马是马,或者说属于马,但却不承认白马属于马,这就自相矛盾了。
他诡辩之所以得逞,正是利用了人们对事物已有的普遍认知,又故意混淆这种认知。
我们对世间事物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已经获得的知识认知系统上的,如果没有了这套知识系统,我们就都要变回最初一无所知的婴儿状态,即使现在白马黄马黑马都站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不会知道它们就是马。
因此,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说法要成立,也必须回到事物的本质上来,甚至是宇宙的本质。
假设宇宙大爆炸的理论是成立的,那么宇宙最初的状态就只有一个奇点,这个奇点还是我们给它的一个叫法,其实谁也不知道那是个什么东西。
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宇宙本就什么都没有,我们现在知道的一切,能叫出名字来的一切,都是人类为了认识区分而建立出来的一套知识体系,我们在习得这套体系里相关的知识后,用来辨识这个世界。
因此,我们对事物的最初认识就取决于人类赋予它的名称。
相对主义、诡辩论之比较分析
邱晓成
【期刊名称】《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年(卷),期】2022()5
【摘要】思想政治必修4在论述马克思主义运动观时指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那么,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二者内涵是否完全等同?教材对此并未再作解释。
事实上,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之间有着原则的界限,二者绝对不能等同。
【总页数】5页(P92-96)
【作者】邱晓成
【作者单位】河北安新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的相对主义——兼论厄尔·迈纳《比较诗学》
2.比较教育学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分析框架的比较及启示
3.简论现象学视域中相对主义、诡辩论和辩证法的关系
4.我国辩论原则与大陆法系辩论主义的比较分析
5.比较教育学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分析框架的比较及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飞矢不动悖论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ZenoofElea)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中的一个。
人们通常把这些悖论称为芝诺悖论。
芝诺提出,由于箭在其飞行过程中的任何瞬间都有一个暂时的位置,所以它在这个位置上和不动没有什么区别。
“飞矢不动”:飞着的箭在任何瞬间都是既非静止又非运动的。
如果瞬间是不可分的,箭就不可能运动,因为如果它动了,瞬间就立即是可以分的了。
但是时间是由瞬间组成的,如果箭在任何瞬间都是不动的,则箭总是保持静止。
所以飞出的箭不能处于运动状态。
首先我们感觉一个物体动还是不动,主要是因为选择的“参照物”有关,飞箭动还是不动,与参照物有关系,这个我们可以切身体验到的。
如果有两把同样的箭以同样的V朝同样的方向飞出去,那一个箭相对与另外一个箭它就是没有动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站在一把箭上观看另一把箭就是不动的,所以说“飞矢不动”并没有完全错。
可能一个物体以某种速度运动,就是持续地占据变换不同的空间,而另外一个物体能够在相对应的时刻保持同这个物体的距离不变,这两个物体相互作为参照物就是不动的,比如特殊的在平面上的两条平行线上,同心圆上,三维也是可以的,但是你心里想选择哪个作为参照物,存乎一心,所以间接的说明-----飞箭动还是没有动,都没有错,关键在于你的选择的参照物,所以说参照物选择本身就是唯心,运动和静止本身都是相对而论,从这个层面上讲“飞箭不动”存在理论上可能。
芝诺问他的学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那还用说,当然是动的。
”“确实是这样,在每个人的眼里它都是动的。
可是,这支箭在每一个瞬间里都有它的位置吗?”“有的,老师。
”“在这一瞬间里,它占据的空间和它的体积一样吗?”“有确定的位置,又占据着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
”“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不动的,老师”“这一瞬间是不动的,那么其他瞬间呢?”“也是不动的,老师”“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公孙龙:(客观唯心主义,中国古代诡辩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观点:强调“实”是相对的、变化的,而强调“名”是绝对的、不变的。
他由此得到与柏拉图的理念或共相相同的概念,柏拉图的理念或共相在西方哲学是极著名的。
他的著作《公孙龙子》,有一篇《白马论》。
其主要命题是“白马非马”。
公孙龙通过三点论证,力求证明这个命题。
第一点是:“马者。
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也。
故曰:白马非马。
”若用西方逻辑学术语,大家可以说,这一点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的不同。
“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
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第二点是:“求马,黄黑马皆可致。
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
……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
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
无去者,非有去也。
故曰:白马非马”。
若用西方逻辑学术语,我们可以说,这一点是强调,“马”、“白马”的外延的不同。
“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
“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相应的颜色区别。
由于“马”与“白马”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第三点是:“马固有色,故有白马。
使马无色,有马如己耳。
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
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
故曰:白马非马也。
”这一点似乎是强调,“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的不同。
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
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
这样的“马”的共性与“白马”的共性不同。
也就是说,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
所以白马非马。
除了马作为马,又还有白作为白,即白的共相。
《白马论》中说:“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
白马者言白。
定所白也。
定所白者,非白也。
”定所白,就是具体的白色,见于各种实际的白色物体。
见于各种实际白色物体的白色,是这些物体所定的。
但是“白”的共相,则不是任何实际的白色物体所定。
它是未定的白的共性。
《公孙龙子》另有一篇《坚白论》。
其主要命题是“离坚白”。
公孙龙的证明有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假设有坚而白的石,他设问说:“坚、白、石:三,可乎?曰:不可。
曰:二,可乎?曰:可。
曰:何哉?曰: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
“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
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也,无白也。
”这段对话是从知识论方面证明坚、白是彼此分离的。
有一坚白石,用眼看,则只“得其所白”,只得一白石;用手摸,则只“得其所坚”,只得一坚石。
感觉白时不能感觉坚,感觉坚时不能感觉白。
所以,从知识论方面说,只有“白石”没有“坚白石”。
这就是“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的意思。
他的关于名与实的关系的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关于共相的唯心主义哲学理论之上的。
他认为共相是一种独立存在。
他的“坚白论”就是企图论证一块白石头的白色和坚硬性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他首先从关于“坚白石”的感觉来进行分析,企图说明,“坚”与“白”可以互相分离,然后再说明它们可以离开人们的意识而存在。
他说:“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
,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
”(《坚白论》)又说:“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离:不见离。
一一不相盈故离,离也者藏也。
”(同上)这是说,看的时候感觉不到坚硬性,而只感觉到白色,这时候坚硬性等于没有。
触的时候感觉不到白色,而只感觉到坚硬性,这时候白色等于没有。
或者感觉到白色,或者感觉到坚硬性。
感觉到的与感觉不到的是彼此分离的。
彼此不联在一起,所以说是分离。
而分离就是藏在自身之中。
(公孙龙自己解释说“藏”是指“自藏”有相当于“潜存”之意)公孙龙的这两段话是说坚白石的白色和坚硬性是可以彼此分离而存在的。
他又说:“且犹白,以目,以火见,而火不见;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
神不见,而见离。
”(同上)这里所说的“神”即精神作用,也就是指意识;“火”就是光。
这是说,例如白色是靠着眼睛和光看见的。
但光本身没有见物的作用,那么光和眼睛合在一起也不能看见,只能是意识在看见,而意识本身也是没有见物作用的。
所以白色是和视觉分离着的。
公孙龙在这里是在说明白色等共相是可以离开人类的感觉而独立存在的。
(公孙龙在这里犯了一些逻辑错误。
因为由眼睛离开了光不能见物和光本身没有见物作用这样的前提,不能推出,眼睛和光合在一起也不能看见。
)由这一些话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公孙龙主张像“白色”这一类共相是客观存在的,因之他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名言:“马者。
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也。
故曰:白马非马。
”——“马”、“白”、“白马”的内涵的不同。
“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
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
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也,无白也。
”——看的时候感觉不到坚硬性,而只感觉到白色,这时候坚硬性等于没有。
触的时候感觉不到白色,而只感觉到坚硬性,这时候白色等于没有。
或者感觉到白色,或者感觉到坚硬性。
感觉到的与感觉不到的是彼此分离的。
“且犹白,以目,以火见,而火不见;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
神不见,而见离。
”——例如白色是靠着眼睛和光看见的。
但光本身没有见物的作用,那么光和眼睛合在一起也不能看见,只能是意识在看见,而意识本身也是没有见物作用的。
所以白色是和视觉分离着的。
(这里所说的“神”即精神作用,也就是指意识;“火”就是光。
公孙龙在这里是在说明白色等共相是可以离开人类的感觉而独立存在的。
)惠施:(相对主义唯心思想,中国古代诡辩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但有些观点又是属于唯物辨证法的)主要观点:惠施提出著名的十大哲学命题,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辩证的因素。
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大一”是说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内部。
这和后期墨家一样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质粒子所构成。
万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质粒子构成,同样基于“小一”,所以说“万物毕同”;但是由“小一”构成的万物形态千变万化,在“大一”中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又可以说“万物毕异”。
在万物千变万化的形态中,有“毕同”和“毕异”的“大同异”,也还有事物之间一般的同异,就是“小同异”。
他把事物的异同看作相对的,但又是统一在一起的,这里包含有辩证的因素。
惠施有些命题是和后期墨家争论的。
后期墨家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常识,对物体的外表形式及其测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义。
《墨子·经上》曾说:“厚,有所大。
”认为有“厚”才能有体积,才能有物体的“大”。
而惠施反驳说:“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认为物质粒子(“小一”)不累积成厚度,就没有体积;但是物质粒子所构成平面的面积,是可以无限大的。
后期墨家曾经严格区分空间的“有穷”和“无穷”,《墨子·经说下》说:“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
”认为个别区域前不容一线之地,这是“有穷”;与此相反,空间无边无际,这是“无穷”。
而惠施反驳说,“南方无穷而有穷”,就是说南方尽管是无穷的,但是最后还是有终极的地方。
后期墨家认为“中”(中心点)到相对的两边的终点是“同长”的。
《墨子·经上》说:“中,同长也。
”而惠施反驳说:“我知天下之中央,燕(当时最北的诸侯国)之北,越(当时最南的诸侯国)之南是也。
”因为空间无边无际,无限大,到处都可以成为中心。
后期墨家认为同样高度叫做“平”,《墨子·经上》说:“平,同高也。
”而惠施反驳说:“天与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山与泽平。
”因为测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样。
站在远处看,天和地几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顶上的湖泊边沿看,山和泽是平的。
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处于变动之中,例如说:“日方中方睨(“睨”是侧斜的意思),物方生方死。
”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
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
但是他无条件地承认“亦彼亦此”,只讲转化而不讲转化的条件,这样就否定了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对主义的泥坑中去。
名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内部。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物质粒子(“小一”)不累积成厚度,就没有体积;但是物质粒子所构成平面的面积,是可以无限大的。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测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样。
站在远处看,天和地几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顶上的湖泊边沿看,山和泽是平的。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