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见光通信研究现状

可见光通信研究现状

可见光通信研究现状
可见光通信研究现状

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现状介绍

作为一种新兴的通信技术,LED可见光通信提出的历史不算久远,早在2000年以前,就有研究人员提出利用LED发出的光来进行通信的设想,并付诸实验,实现了一些简单的通信系统[1-6]。在这些设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香港大学的Grantham Pang于1999年提出的实现方案,他们的实验小组搭建并演示了基于可见光LED的音频信号传输系统[3]。这些设想方案提出时,LED照明技术还没有受到重视,对LED可见光通信的关键技术也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其影响力有限。

2000年,日本Keio大学M. Nakagawa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利用白光LED实现室内可见光接入的方案,并针对室内可见光通信信道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计算,实现了10Mbps的室内可见光通信接入方案[8],正是这一成果被视为可见光通信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开创性研究,之后,可见光通信技术开始受到世界各地研究人员的重视。

1 国外研究现状

1.1 日本方面

日本方面,在庆应义塾大学(KeioUniversity)的M. Nakagawa研究团队提出LED可见光通信的接入方案后,这种技术在日本国内非常受重视。先后有名古屋大学(Nagoya Univesity)、东京理科大学(Tokyo University of Science)、长冈技术科学大学(Nagaok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日本电信电话(NTT Cooperation)的科研团队参与研究。在可见光通信的各类应用方面,日本的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从局域网高速互连、LED显示器数据下载、智能交通系统、智能灯塔到测量等种类繁多。

2001年,庆应义塾大学的研究人员首先研究了利用交通灯进行可见光通信,并对系统的调制方式、所需的信噪比以及通信速率等特性[9]进行了分析。同年,他们研究了OOK调制技术和OFDM技术在室内可见光通信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OOK调制方式在较低速率下(如100Mbps以下)非常有效,而在高速率情况下,选择OFDM调制方式性能更佳[10]。之后,他们又进一步提出在道路照明系统中加入可见光通信功能,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通过用符合照明要求的LED进行实验获得成功[11]。2004年,M. Nakagawa研究团队对LED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可行性进一步分析,对光源进行建模,仿真了在多盏灯照射下室内光照分布、信道冲激响应,并对有无反射情况下的室内信噪比分布、符号间干扰等参数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他们还研究了接收端FOV(Field of View)视场角大小对系统速率的影响,并得到结论:当接收端视场角足够小时,可见光通信的

速率可以达到10Gbps的数量级,可以作为下一代通信系统备选方案[12,13]。2005年,Toshihiko Komine等人将自适应均衡技术应用于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中,还引入了基于训练序列的信道估计算法来提高系统通信性能[14]。2007年,该科研团队研究了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和调整LED调制深度两种方法来控制可见光通信系统中的亮度,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分析了PWM 方法中信号频率与亮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整调制深度的做法比PWM 方法有更好的性能[15]。2008至2009年,他们又研究了基于LED和成像器件的室内可见光定位系统,通过实验可以实现室内高精度定位功能[16,17]。从2009年至今,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可见光通信系统各种可能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室内盲人导航、机器人定位、运动检测、智能灯塔等[18-22]。其中2011年,该团队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项可见光通信在超市购物的应用,通过改进超市内的照明设施和购物车,可以实现对顾客的购物需求和行为进行采集分析,图1是他们采集到的数据,图中线路的粗细代表走过顾客的数量的多少,线路的颜色则代表顾客在该区域停留时间的长短,超市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统计数据结果来优化货物摆放的位置,获知哪些货物最受欢迎等信息[19]。

图 1 可见光通信在超市中应用

总而言之,在可见光通信方面,日本的研究人员不仅首先提出设想,而且探索过很多具体的应用形式,极大丰富了可见光通信应用领域和研究内容。

1.2 欧洲方面

在欧洲,2008年1月开始的OMEGA(the Home Gigabit Access)计划,参与者包括来自欧洲的20多个厂商和学术机构,致力于开发出1Gbit/s传输速率的室内互连技术,可见光通信技术被作为研究的重点[23]。围绕这一项目,主要的研究机构有德国海因里希-赫兹研究所(Heinrich-Hertz-Institut),西门子实验室,英国牛津大学,思克莱德大学(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意大利比萨圣安娜大学(Scuola Superiore Sant'Anna Italy)等。

其中海因里希-赫兹研究所主要关注单个LED采用OOK或OFDM调制方式实现高速可见光通信。2008年,他们提出利用可见光通信和红外通信组成家庭局域网的设想,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从理论上对系统的可行性进行相关研究与论证,通过分析认为采用PAM或DMT(discrete multi-tone modulation,离散多音调制)调制的系统有望达到300Mbps的通信速率[24,25]。在OOK调制方式方面,他们早在2009年就完成了100Mbps和125Mbps的可见光通信实验[26,27],2010年更是达到了230Mbps[28]。在单个LED采用DMT调制方式的可见光通信系统研究方面,他们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09年至2010年,通过在接收端加滤光片,利用DMT调制方式,采用离线分析处理数据,他们的系统通信速率先后突破200Mbps、230Mbps、513Mbps[29-31]。2012年,通过采用RGB 三色LED和DMT调制方式,他们的离线分析系统实现了单个LED 806Mbps的通信速率[32]。

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主要研究了均衡技术和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技术在可见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多路并行实现高速可见光通信系统。2008年,他们通过仿真研究预均衡和后均衡技术在可见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仿真结果表明,OOK调制方式下,在应用了一阶后均衡和预均衡条件下,系统速率可以达到75Mbit/s,并且误码性能能够保持在10-6以下[33]。2009年,通过在系统中加入蓝色滤光片并采用一阶均衡,他们的OOK调制实验系统通信速率达到了100Mbps[34]。之后,他们在MIMO可见光通信系统信道建模仿真和实验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MIMO可见光通信系统仿真方面:2009年,他们通过建模仿真的方法,对非成像MIMO可见光通信系统和成像MIMO 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区别进行研究了,研究结果表明,成像MIMO系统性能更佳,并指出MIMO可见光系统的通信速率有望达到Gbit/s的数量级[35];2012年,他们进一步建模仿真了室内可见光通信的信道冲激响应,室内光照分布,信噪比(SNR)分布等参数,结果表明在保证室内光照符合标准条件下,完全有足够的带宽来进行通信[36,37]。在MIMO可见光通信系统实验方面:2010年,他们的MIMO-OFDM可见光通信实验系统在距离1m范围内,速率达到220Mbps[38];2013年,他们搭建的室内MIMO可见光通信系统,发送端用4路250Mbps的信号,接收端用一个3X3的成像器件做接收,在1m范围、光照1000lux、误码10-3条件下,实现了1Gbps的传输实验[39]。此外,他们还对多种OFDM调制方式以及蓝色滤光片在可见光通信中的应用做过研究[40,41]。

英国思克莱德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主要专注于新型LED及其在可见光通信方面的应用。2009年至2012年间,他们对新型微型LED及其阵列进行了研究,所研究的微型LED的3dB调制带宽最大值先后达到了245MHz和400MHz[42-45]。2013至2014年,他们将研究的新型LED应用于可见光通信系统中进行实验,系统速率先后达到了1.5Gbps和3Gbps[46,47],这为未来高速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意大利比萨圣安娜大学的研究主要关注高速和非准直情况下的可见光通信系统。2012年,他们采用DMT调制方式,利用离线分析处理数据,完成了单个LED通信速率780Mbps和1Gbps的实验[48,49]。2013至2014年,他们对非准直情况下的可见光通信系统进行了研究,实验速率分别达到了200Mbps和250Mbps[50,51]。

总体来看,欧洲的研究机构主要注重基础器件新型LED以及高速率可见光通信系统的研究。

1.3 美国方面

美国政府于2008年10月开启资助一项名为―智慧照明(smart lighting)‖的计划,专门研究可见光通信技术,希望能够通过可见光光束(visible light beams)来实现无线设备与LED照明设备之间的通信[52],这项计划预计投资一亿八千五百万美元为期10年,有超过30所大学的研究人员参与,主要的研究机构有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等。其中,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于2010年建立了UC-Light(Center for Ubiquitous Communication by Light)中心致力于用可见光连接所有类型的电子设备[53]。

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还提出了一些对现有可见光通信系统的改进方案。2010年至2011年,他们对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进行建模,仿真了光照强度、信噪比、误码率等参数在室内不同位置的分布[54,55],还将聚光照明光源引入可见光通信系统以获得更好的性能[56]。2011年,他们研究了在人眼感受―关灯‖状态下如何实现可见光通信[57]。2012年至2013年,他们先后研究了对应用于可见光通信系统中的色移键控(Color Shift Keying, CSK)调制技术、MIMO技术和小区缩放技术的改进,提出了具有更优性能的方案[58-60]。

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主要关注OFDM调制技术及其改进技术在可见光通信中的应用,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2013年,他们对室内可见光通信OFDM调制系统中的PAPR(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s,峰均比)特点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61]。之后,针对PAPR过大带来的信号失真和LED 非线性效应,他们又分别研究了在OFDM调制下如何保持照明稳定性[62,63],以及如何减小或完全避免PAPR过大对通信性能的不良影响[64]。

总的来看,美国的研究人员主要关注可见光通信系统中一些关键点、关键问题的改进方案和创新。

2 国内研究现状

相对于日本、欧洲和美国,我国VLC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国外研究还

存在一定差距。国内在可见光通信方面的研究机构主要有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等。

复旦大学主要专注高速可见光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实验。其中重点研究了MIMO-OFDM技术、RGB三色LED应用以及多用户系统的实现。从2012年到2013年,他们搭建的可见光通信系统离线处理数据,速率先后突破875Mbps、1.5Gbps[65-70],并实现了一盏LED灯同时供4台计算机上网。2014年,他们在单个RGB三色构成的白光LED的基础上利用均衡技术,实现了最高3.25Gbps的通信速率[71]。他们搭建的可见光通信系统的速率在国内研究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对室内可见光通信的信道特性、信道容量以及LED特性进行过研究[72-74]。此外他们还研究过OFDM可见光通信的改进、室内可见光定位系统以及将电力线与可见光通信系统相结合进行通信的方案[75-78]。

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可见光通信信道模型、LED驱动电路均衡技术方面研究较为深入。2010年,他们提出基于光子追踪的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仿真算法,所提算法的效率和复杂度相比传统的光线追踪算法都有较大改进[79],之后他们进一步在上述模型及算法基础上研究了室内各个位置接收信号的均方根时延扩展,由此进一步估计可以达到的最大速率[80]。在LED电路均衡方面,他们提出的2均衡电路将可见光通信系统的E/O/E带宽扩展至220MHz,在553Mbps的OOK信号传输实验中,系统误码率小于2*10-3[81]。此外,他们在室内可见光实验系统、定位、多光源布局等方面有所研究[82-86]。

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多用户MIMO可见光通信系统方面进行过一系列的仿真研究,他们提出的多用户MIMO可见光通信系统在通信速率100Mbps 的条件下,误码性能达到了10-6的数量级[87-91]。

东南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室内可见光通信方面的研究较为广泛,从多用户接入、信道容量、多光源布局、可见光OFDM调制到信道均衡等方面都有所涉及,并提出了许多仿真研究及改进方案[92-102]。

总体来看,国内在可见光通信方面的研究还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差距。在拓展新的应用形式、搭建实时高速系统以及高速LED研制等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2013年4月,―十二五‖国家863计划―可见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主题项目启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关注可见光通信关键技术的研究,为这一新型绿色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103]。

3 标准化方面

在可见光通信的标准化方面,日本的工业界和学术机构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可见光通信联盟VLCC(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 Consortium),进行市场调查,为可见光通信技术的标准化和提升改善做准备。2007年,VLCC提出―Visible light ID system‖标准,作为基于可见光光源的定位系统的标准[104];2008

年,VLCC与红外数据协会IrDA(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合作,之后这两个组织于2009年共同提出了可见光通信的物理层标准1.0版,在该版本的物理层标准中,数据速率4Mbps,调制方式是倒置4PPM编码和曼彻斯特编码,这两种方式都可以防止光强抖动[105]。

美国电子电器工程师学会IEEE也成立了一个可见光通信工作小组——IEEE 802.15.7 WPAN Task Group 7,旨在研究可见光通信技术标准的制定[106]。2009年,IEEE 802.15.7工作小组召开首次会议,着手起草可见光通信标准。2011年12月,可见光通信工作小组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包含PHY层(Physical Layer,物理层)和MAC层(Media Access Control Layer,媒体接入控层制)的短距离可见光通信标准草案[107]。这一标准中对可见光通信中的媒体接入方式、调制编码方式、光亮度调整以及信道划分等做了详细的介绍。

4 实用系统及组网方面研究现状

如上文所述,随着可见光MIMO、DMT/OFDM以及均衡等技术在可见光通信系统中应用的日趋成熟,系统的速率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基于可见光通信的实用系统及组网方面的研究也逐步展开。

在日本,早在2003年庆应义塾大学的M. Nakagawa研究团队就提出了一种可见光通信组网的设计方案,将电力线通信与可见光通信技术相结合,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对系统的可行性进行过验证[108]。2009年,他们实现了一种基于CSMA/CD协议的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下行采用可见光链路,上行采用红外通信,系统速率达到100Mbps[109]。

在欧洲,2010年OMEGA计划实现了一个包含MAC层和PHY层的点对点可见光通信系统,速率达到73Mbps[110]。同年,德国海因里希-赫兹研究所先后实现了84Mbps和100Mbps点对点可见光通信系统,能够在两个可见光终端之间传输高清视频[111,112]。在海因里希-赫兹研究所网站上,他们的最新成果已经研制成相应的可见光通信产品,包括速率为500Mbps和3Gbps的两种可见光通信终端[113]。2011年,意大利比萨圣安娜大学的研究人员实现了一种将RoF和可见光通信相结合的通信系统,系统采用IEEE 802.11g标准的MAC层,实现54Mbps 的通信速率[114,115]。

在美国,2011年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由可见光通信和Wi-Fi 混合的室内通信系统,将可见光通信用于Wi-Fi系统的下行链路,扩展系统的下行带宽[116],并研究了系统通信在可见光通信和WiFi通信之间的切换机制,进行了相应的计算分析和仿真。此外,他们还对基于CSMA/CA协议的多用户系统进行过仿真分析[117]。

在国内,2013年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实现了一种可见光通信系统,系统的MAC层采用CSMA/CD协议,通过以太网收发电路将室内可见光通信链路与以太网相连,下行链路采用可见光通信,广播下发信号,上行链路直接用双

绞线相连进行通信[118]。2014年,他们又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CSMA/CA接入控制协议的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为了解决多用户接入的问题,他们对AP端的MAC层协议进行了改进,通过AP端下行发送信道空闲指示信号来表示信道的忙闲[119]。2014年,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将电力线通信与可见光通信相结合的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速率达到48Mbps[120]。

总之,在实用化系统和组网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以上提到的这些实用化的系统速率大都在100Mbps以内,在支持多用户接入方面还有待改进。在应对多用户上行数据冲突方面,采用WiFi和VLC混合组网的系统中,上行数据大都采用WiFi传送,但不能完全体现出可见光通信的优势;在上行链路采用红外或可见光的系统中,大都通过对现有的接入控制协议进行改进来解决冲突。混合组网和高效的接入控制协议是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目前专门针对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少。

参考文献

[1].Smyth P P, Eardley P L, Dalton K T, et al. Optical wireless: a

prognosis[C]//Proceedings of SPIE-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1995, 2601: 212-225.

[2].Hochstein P A. Traffic information system using light emitting diodes: U.S.

Patent 5,633,629[P]. 1997-5-27.

[3].Pang G, Ho K L, Kwan T, et al.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for audio systems

[J]. Consumer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1999, 45(4): 1112-1118. [4].Pang G, Kwan T, Liu H, et al. Optical wireless based on high brightness

visible LEDs [C]//Industry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1999. Thirty-Fourth IAS Annual Meeting. Conference Record of the 1999 IEEE. IEEE, 1999, 3: 1693-1699.

[5].Pang G, Liu H, Chan C H, et al. Vehicle location and navigation systems based

on LEDs [J]. 5th World Congr.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 [CD-ROM]. Paper, 1998, 3036.

[6].G. Pang, C.H. Chan, H. Liu, et al. Dual use of LEDs : Signall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ITS, [C]// Proceedings of fif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Seoul, Korea, 12-16 Oct.1998.

[7].N. Behura, ―LED traffic signals –why not now ?‖, [N] ITS International, pp.

39-40, July/August 2000.

[8].Tanaka Y, Haruyama S, Nakagawa M. Wireless optical transmissions with

white colored LED for wireless home links[C]//Personal, 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 2000. PIMRC 2000. The 11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EEE, 2000, 2: 1325-1329.

[9].Akanegawa M, Tanaka Y, Nakagawa M. Basic study on traffic information

system using LED traffic lights [J].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2001, 2(4): 197-203.

[10].Tanaka Y, Komine T, Haruyama S, et al. Indoor visible communication

utilizing plural white LEDs as lighting[C]//Personal, 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 2001 12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EEE, 2001, 2: F-81-F-85 vol. 2.

[11].Kitano S, Haruyama S, Nakagawa M. LED road illumination communications

system[C]//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03. VTC 2003-Fall. 2003 IEEE 58th. IEEE, 2003, 5: 3346-3350.

[12].Komine T, Nakagawa 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visible-ligh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white LED lightings[C]//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 2004. Proceedings. ISCC 2004.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EEE, 2004, 1: 258-263.

[13].Komine T, Nakagawa M. Fundamental analysis for visible-light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LED lights [J]. Consumer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2004, 50(1): 100-107.

[14].Komine T, Lee J H, Haruyama S, et al. Adaptive equalization system for

visible ligh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tilizing multiple white LED lighting equipment [J].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2009, 8(6): 2892-2900.

[15].Sugiyama H, Haruyama S, Nakagawa M. Brightness control methods for

illumination and visible-light communication systems[C]//Wireless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s, 2007. ICWMC'07.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07: 78-78.

[16].Yoshino M, Haruyama S, Nakagawa M. High-accuracy positioning system

using visible LED lights and image sensor[C]//Radio and Wireless Symposium, 2008 IEEE. IEEE, 2008: 439-442.

[17].Sertthin C, Tsuji E, Nakagawa M, et al. A switching estimated receiver

position scheme for visible light based indoor positioning system[C]//Wireless Pervasive Computing, 2009. ISWPC 2009.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EEE, 2009: 1-5.

[18].Sertthin C, Ohtsuki T, Takyu O, et al. A nearest transmitter classification

method for VLC based positioning system[C]//Personal 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 (PIMRC), 2011 IEEE 2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EEE, 2011: 1259-1263.

[19].Haruyama S.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 Recent activities in Japan[J].

Smart Spaces: A Smart Lighting ERC Industry—Academia Day at BU Photonics Center, Boston University (Feb. 8, 2011)(49 pages), 2011. [20].Haruyama S. Advances in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C]//European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 Optical Communication.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2: We. 3. B. 5.

[21].Ivanov R. Indoor navigation system for visually impaired[C]//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and Workshop for PhD Students in Computing 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ACM, 2010: 143-149.

[22].Haruyama S.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using sustainable LED

lights[C]//ITU Kaleidoscope: Building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K-2013), 2013 Proceedings of. IEEE, 2013: 1-6.

[23].欧洲OMEGA 项目网站:

http://www.ict-omega.eu/news/view/article/neue-news.html,2008-01-21 [24].Langer K D, Grubor J, Bouchet O, et al. 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for

broadband access in home area networks[C]//Transparent Optical Networks, 2008. ICTON 2008. 10th Anniversar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08, 4: 149-154.

[25].Grubor J, Randel S, Langer K D, et al. Bandwidth-efficient indoor 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ith white light-emitting diodes[C]//Communication Systems, Networks and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2008. CNSDSP 2008.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EEE, 2008: 165-169.

[26].Paraskevopoulos A, Vucic J, V oss S H, et al. Optical free-space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 the Mbps to Gbps range, suitable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C]//Optomechatronic Technologies, 2009. ISOT 2009.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EEE, 2009: 377-382.

[27].Vucic J, Kottke C, Nerreter S, et al. 125 Mbit/s over 5 m wireless distance by

use of OOK-modulated phosphorescent white LEDs[J]. ECOC 2009, 2009. [28].Vu?i? J, Kottke C, Nerreter S, et al. 230 Mbit/s via a wireless visible-light link

based on OOK modulation of phosphorescent white LEDs[C]//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0: OThH3. [29].Langer K D, Vucic J, Kottke C, et al. Advances and prospects in high-speed

information broadcast using phosphorescent white-light LEDs[C]//Transparent

Optical Networks, 2009. ICTON'09.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09: 1-6.

[30].Vucic J, Kottke C, Nerreter S, et al. White light wireless transmission at 200

Mb/s net data rate by use of discrete-multitone modulation [J].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IEEE, 2009, 21(20): 1511-1513.

[31].Vu?i? J, Kottke C, Nerreter S, et al. 513 Mbit/s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

link based on DMT-modulation of a white LED[J].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2010, 28(24): 3512-3518.

[32].Kottke C, Habel K, Grobe L, et al. Single-channel wireless transmission at 806

Mbit/s using a white-light LED and a PIN-based receiver[C]//Transparent Optical Networks (ICTON), 2012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2: 1-4.

[33].Zeng L, Le Minh H, O'Brien D, et al. Equalisation for high-speed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 using white-LEDs[C]//Communication Systems, Networks and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2008. CNSDSP 2008.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EEE, 2008: 170-173.

[34].Le Minh H, O'Brien D, Faulkner G, et al. 100-Mb/s NRZ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 using a postequalized white LED [J].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IEEE, 2009, 21(15): 1063-1065.

[35].Zeng L, O'brien D, Minh H, et al. High data rate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ing white LED lighting [J].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IEEE Journal on, 2009, 27(9): 1654-1662.

[36].Chun H, Chiang C J, O'brien D.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using OLEDs:

Illumination and channel modeling[C]//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WOW), 2012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IEEE, 2012: 1-3.

[37].Tran T A, O'Brien D C. Performance metrics for Multi-Input Multi-Output

(MIMO)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C]//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WOW), 2012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IEEE, 2012: 1-3.

[38].Azhar A H, Tran T A, O'Brien D. Demonstration of high-speed data

transmission using MIMO-OFDM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C]//GLOBECOM Workshops (GC Wkshps), 2010 IEEE.

IEEE, 2010: 1052-1056.

[39].Azhar A H, Tran T, O'Brien D. A Gigabit/s indoor wireless transmission using

MIMO-OFDM visible-light communications [J].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IEEE, 2013, 25(2): 171-174.

[40].Azhar A H, O'Brien D. Experimental comparisons of optical OFDM

approaches in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C]//Globecom Workshops (GC Wkshps), 2013 IEEE. IEEE, 2013: 1076-1080.

[41].Chun H, Rajbhandari S, Faulkner G, et al. Effectiveness of blue-filtering in

WLED based indoor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C]//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WOW), 2014 3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in. IEEE, 2014: 60-64.

[42].Rae B R, Yang J, McKendry J, et al. A vertically integrated CMOS

microsystem for 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 analysis [J]. Biomedical Circuits and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2010, 4(6): 437-444.

[43].McKendry J J D, Green R P, Kelly A E, et al. High-speed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 using individual pixels in a 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 array [J].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IEEE, 2010, 22(18): 1346-1348.

[44].Herrnsdorf J, Guilhabert B, McKendry J, et al. Hybrid GaN/organic polymer

photonic crystal LED [J]. 2011.

[45].McKendry J J D, Massoubre D, Zhang S, et al. Visible-light communications

using a CMOS-controlled micro-light-emitting-diode array[J]. Lightwave Technology, Journal of, 2012, 30(1): 61-67.

[46].Zhang S, Watson S, McKendry J J D, et al. 1.5 Gbit/s multi-channel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 using CMOS-controlled GaN-based LEDs[J].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2013, 31(8): 1211-1216.

[47].Tsonev D, Chun H, Rajbhandari S, et al. A 3-Gb/s Single-LED OFDM-based

Wireless VLC Link Using a Gallium Nitride μLED [J]. 2014.

[48].Cossu G, Khalid A M, Choudhury P, et al. Long distance indoor high speed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d on RGB LEDs[C]//Asia Communications and Photonics Conferenc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2: AS3C. 2.

[49].Khalid A M, Cossu G, Corsini R, et al. 1-Gb/s transmission over a

phosphorescent white LED by using rate-adaptive discrete multitone modulation[J]. Photonics Journal, IEEE, 2012, 4(5): 1465-1473.

[50].Cossu G, Khalid A M, Corsini R, et al. Non-directed line-of-sight visible light

system providing high-speed and robustness to ambient light[C]//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3: OTh1G. 2. [51].Cossu G, Corsini R, Ciaramella E. High-Speed Bi-directional Optical Wireless

System in Non-Directed Line-of-Sight Configuration [J].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2014, 32(10): 2035-2040.

[52].美国―智慧照明‖计划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4416114093.html,/,2014-12-03

[53].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C-Light中心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4416114093.html,/,

2012-06-18

[54].Prince G B, Little T D C. On the performance gains of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concepts in intensity modulated direct detection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networks[C]//Wireless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s (ICWMC), 2010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0: 297-302. [55].Wu Z, Chau J, Little T. Modeling and designing of a new indoor free space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system[C]//Networks and Optical Communications (NOC), 2011 16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EEE, 2011: 72-75.

[56].Borogovac T, Rahaim M, Carruthers J B. Spotlighting for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 and illumination[C]//GLOBECOM Workshops (GC Wkshps), 2010 IEEE. IEEE, 2010: 1077-1081.

[57].Borogovac T, Rahaim M B, Tuganbayeva M, et al. ―Lights-off‖ visible l ight

communications[C]//GLOBECOM Workshops (GC Wkshps), 2011 IEEE.

IEEE, 2011: 797-801.

[58].Butala P M, Chau J C, Little T D C. Metameric modulation for diffuse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 with constant ambient lighting[C]//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WOW), 2012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IEEE, 2012: 1-3.

[59].Butala P M, Elgala H, Little T D C. SVD-VLC: A novel capacity maximizing

VLC MIMO system architecture under illumination constraints[C]//Globecom Workshops (GC Wkshps), 2013 IEEE. IEEE, 2013: 1087-1092.

[60].Rahaim M, Little T D C. SINR analysis and cell zooming with constant

illumination for indoor VLC networks[C]//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WOW), 2013 2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IEEE, 2013: 20-24.

[61].Yu Z, Baxley R J, Zhou G T.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and

illumination-to-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considerations in visible light OFDM systems[C]//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ASSP), 201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3: 5397-5401.

[62].Yu Z, Baxley R J, Zhou G T. Dynamic Range Constrained Clipping in Visible

Light OFDM Systems with Brightness Control [J]. 2013.

[63].Yu Z, Baxley R J, Zhou G T. Brightness Control in Dynamic Range

Constrained Visible Light OFDM Systems [J]. arXiv preprint arXiv:1304.0193, 2013.

[64].Yu Z, Redfern A J, Zhou G T. Using Delta-Sigma Modulators in Visible Light

OFDM Systems [J]. arXiv preprint arXiv:1401.1171, 2014.

[65].Yan F, Wang Y, Shao Y, et al.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sub-carrier

multiplexing-based MIMO-OFDM system for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C]//Communications (APCC), 2012 18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IEEE, 2012: 924-926.

[66].Wang Y, Zhang M, Wang Y, et al.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based on sub-carrier multiplexing of multiple-input-single-output OFDM[C]//Opto-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OECC), 2012 17th. IEEE, 2012: 745-746. [67].Wang Y, Shao Y, Shang H, et al. 875-Mb/s Asynchronous bi-directional

64QAM-OFDM SCM-WDM transmission over RGB-LED-based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system[C]//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3: OTh1G. 3.

[68].Wang Y, Tao L, Chi N. High speed WDM VLC system based on multi-band

CAP64 with weighted pre-equalization and modified CMMA based post-equalization[J]. 2014.

[69].Yuanquan W, Nan C. A high-speed bi-directional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d on RGB-LED [J]. Communications, China, 2014, 11(3): 40-44.

[70].Wang Y, Chi N. Demonstration of High-Speed 2×2 Non-Imaging MIMO

Nyquist Single Carrier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With Frequency Domain Equalization [J].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2014, 32(11): 2087-2093.

[71].Wang Y, Li R, Wang Y, et al. 3.25-Gbps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d on 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omain Equalization Utilizing an RGB LED[C]//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4: Th1F. 1.

[72].Zhang X, Cui K, Zhang H, et al. Capacity of MIMO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channels[C]//Photonics Society Summer Topical Meeting Series, 2012 IEEE. IEEE, 2012: 159-160.

[73].Zhang X, Cui K, Yao M, et al. 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 of indoor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channels[C]//Communication Systems, Networks &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CSNDSP), 2012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EEE, 2012: 1-5.

[74].Ma C, Zhang H, Cui K, et al. Effects of LED lighting degradation and junction

temperature vari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C]//Systems and Informatics (ICSAI),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2: 1596-1600.

[75].Ma C, Zhang H, Yao M, et al. Distributions of PAPR and crest factor of

OFDM signals for VLC[C]//Photonics Society Summer Topical Meeting Series, 2012 IEEE. IEEE, 2012: 119-120.

[76].Zhang M, Zhang Z. An Optimum DC-Biasing for DCO-OFDM System [J].

2014.

[77].Lou P, Zhang H, Zhang X, et al. Fundamental Analysis for Indoor Visible

Light Positioning System[C]//Communications in China Workshops (ICCC), 2012 1st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2: 59-63.

[78].Song J, Ding W, Yang F, et al. Indoor hosp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

integrated solution based on power line and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C]//Faible Tension Faible Consommation (FTFC), 2014 IEEE.

IEEE, 2014: 1-6.

[79].Zhang M, Zhang Y, Yuan X, et al. Mathematic models for a ray tracing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wireless optical communications[J]. Optics express, 2010, 18(17): 18431-18437.

[80].Gong S, Zhang M, Zhang Y. Research on influence of diffuse reflection on

indoor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rate [J]. 2014.

[81].Zhang M. A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 System with 220MHz Bandwidth

Based on Pre-emphasis and Post-equalization Technologies[C]//Asia Communications and Photonics Conferenc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4: ATh3A. 116.

[82].Jin B, Zhang M, Zhang Y, et al.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 using blind

equalization[C]//Asia Communications and Photonics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1: 83092N.

[83].Luo P, Zhang M, Zhang X, et al. An indoor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positioning system using dual-tone multi-frequency technique[C]//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WOW), 2013 2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IEEE, 2013: 25-29.

[84].Yang X, Min Z, Xiongyan T, et al. A post-processing channel estimation

method for DCO-OFDM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C]//Communication Systems, Networks &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CSNDSP), 2012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EEE, 2012: 1-4.

[85].Hao N, Zhang M, Zhang Y. An OOK based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short distance[C]//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in China (CHINACOM), 2012 7th International ICST Conference on. 2012: 306-308.

[86].Jia Y, Zhang M, Huang Y, et al. Design of an FPGA based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system[C]//Optical Internet 2014 (COIN), 2014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4: 1-2.

[87].Chen J, Yu C, Wang Z, et al. Indoor optical wireless integrated with white

LED lighting: Perspective & challenge[J]. 2011.

[88].Chen J, Hong Y, Wang Z, et al. Precoded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C]//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ICS) 2013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3: 1-4.

[89].Hong Y, Chen J, Wang Z, et al. Performance of precoding MIMO system for

decentralized multi-user indoor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 [J]. 2013. [90].Hong Y, Chen J, Yu C.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the pre-coded multi-user

MIMO indoor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system[C]//Communication Systems, Networks &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CSNDSP), 2014 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EEE, 2014: 314-318.

[91].Chen J, Hong Y, You X, et al. Conceptual design of multi-user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systems over indoor lighting infrastructure[C]//Communication Systems, Networks &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CSNDSP), 2014 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EEE, 2014: 1154-1158.

[92].Dang J, Zhang Z. Comparison of optical OFDM-IDMA and optical OFDMA

for uplink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C]//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Signal Processing (WCSP),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2: 1-6.

[93].Wang J B, Hu Q S, Wang J, et al. Channel capacity for dimmable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C]//Global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GLOBECOM), 2013 IEEE. IEEE, 2013: 2424-2429.

[94].Li B, Lai X, Wang J,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imaging receivers

using a hemispherical lens for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C]//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Signal Processing (WCSP),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3: 1-5.

[95].Guan R, Wang J Y, Wen Y P, et al. PSO-based LED deployment optimization

for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C]//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Signal Processing (WCSP),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3: 1-6. [96].Zhang M, Zhang Z. Fractionally spaced equalization in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C]//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 (WCNC), 2013 IEEE. IEEE, 2013: 4282-4287.

[97].Wu L, Zhang Z, Liu H. MIMO-OFDM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 system

with low complexity[C]//Communications (ICC), 201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3: 3933-3937.

[98].Wang J Y, Wang J B, Chen M, et al. Dimming scheme analysis for pulse

amplitude modulated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C]//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Signal Processing (WCSP),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3: 1-6.

[99].Wang J B, Hu Q S, Wang J, et al. Tight bounds on channel capacity for

dimmable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J].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2013, 31(23): 3771-3779.

[100].Wu C, Zhang H, Xu W. On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using LED array with DFT-Spread OFDM[C]//Communications (ICC), 201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4: 3325-3330.

[101].Zhang H, Yuan Y. PAPR Reduction for DCO-OFDM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 via Semi-Definite Relaxation [J]. 2014.

[102].Ali A Y, Zhang Z, Zong B. Pulse position and shape modulation for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system[C]//Electromagnetics in Advanced Applications (ICEAA), 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4: 546-549. [103].中国国家科学技术部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4416114093.html,/kjbgz/201305/t2013 0510_102624.htm,2013-05-13

[104].日本电子与信息产业协会官方网站:http://www.jeita.or.jp/cgi-bin/ standard_e/list.cgi?cateid=1&subcateid=50,2014-12-25.

[105].Langer K D, Vucic J, Kottke C, et al. Advances and prospects in high-speed information broadcast using phosphorescent white-light LEDs[C]//Transparent Optical Networks, 2009. ICTON'09.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09: 1-6.

[106].IEEE 802.15.7 工作小组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4416114093.html,/15/pub/TG7.html,2013-04-09.

[107].IEEE 802.15.7, ―IEEE Standard for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Part 15.7: Short-Range Wireless Optical Communication Using Visible Light‖,Sept., 2011.

[108].Komine T, Nakagawa M. Integrated system of white LED visible-light communication and power-line communication [J]. Consumer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2003, 49(1): 71-79.

[109].Lin K I X, Hirohashi K. High-speed full-duplex multiaccess system for LED-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ing visible light[C]//Proc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ptical Engineering and Photonic Technology (OEPT). 2009: 1-5.

[110].Bouchet O, Porcon P, Wolf M, et al. Visible-light communication system enabling 73 Mb/s data streaming[C]//GLOBECOM Workshops (GC Wkshps), 2010 IEEE. IEEE, 2010: 1042-1046.

[111].Langer K D, del Rosal L F, Kottke C,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a 84 Mbit/s visible-light link based on discrete-multitone modulation and LED room lighting[C]//Communication Systems Networks and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CSNDSP), 2010 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EEE, 2010: 528-531. [112].Vu?i? J, Fernandez L, Kottke C,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a real-time DMT-based 100 Mbit/s visible-light link[C]//2010 36th European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 Optical Communication (ECOC), September. 2010: 19-23. [113].德国海因里希-赫兹研究所网站展示的最新可见光通信终端产品:http://www.hhi.fraunhofer.de/fields-of-competence/photonic-networks-and-sys

tems/research-topics/optical-indoor-networks/optical-wireless-communication.

html, 2014-12-10.

[114].Khalid A M, Cossu G, Corsini R, et al. Demonstrating a hybrid radio-over-fibre and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system[J]. Electronics letters, 2011, 47(20): 1136-1137.

[115].Khalid A M, Cossu G, Corsini R, et al. Hybrid radio over fiber and visible light (RoF-VLC) communication system[C]//European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 on Optical Communications.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1: We.

7. C. 1.

[116].Rahaim M B, Vegni A M, Little T D C. A hybrid Radio Frequency and broadcast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system[C]//GLOBECOM Workshops.

2011: 792-796.

[117].Wu Z, Little T. Network solutions for the line-of-sight problem of new multi-user indoor free-space optical system[J]. IET communications, 2012, 6(5): 525-531.

[118].Li H, Chen X, Tang D, et al. 10 Mbps Ethernet Access for Indoor Personal Local Area Network based on a Phosphorescent White LED[C]//Asia Communications and Photonics Conferenc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3: AF2F. 7.

[119].Duan J, Shi A, Liu Y. A practical indoor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system[C]//Communication Systems, Networks &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CSNDSP), 2014 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EEE, 2014: 1170-1175.

[120].Song J, Ding W, Yang F, et al. Indoor hosp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 integrated solution based on power line and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C]//Faible Tension Faible Consommation (FTFC), 2014 IEEE.

IEEE, 2014: 1-6.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基于可见光通信的几种室内定位方法

Indoor Positioning MethodsBased on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Wang Yuqi1,2, Gong Yingkui1, Shi Zhengfa1,2, Li Yankun1, Zhang Ye1 1.Academy of OPTO-Electro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China,100094 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China,100049 1.wangyuqi12@https://www.doczj.com/doc/4416114093.html,, 2.ykgong@https://www.doczj.com/doc/4416114093.html, Abstract:As a new technology, the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using LED lights as the access points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withou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high bandwidth, high rate, etc.Itprovides a new possibility for indoor navigation and positioning.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status, five kinds of positioning technologiesbased on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are analyzedand compared, then a new methodis proposed which combining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withphotogrammetry. Finally, the future of indoor positioning based on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and its application is expounded. Keywords:LED;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indoor positioning; photogrammetry 基于可见光通信的几种室内定位方法 王语琪1,2,巩应奎1,史政法1,2,李延坤1,张烨1 1.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北京,中国,100094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中国,100049 1.wangyuqi12@https://www.doczj.com/doc/4416114093.html,, 2.ykgong@https://www.doczj.com/doc/4416114093.html, 【摘要】可见光通信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有无电磁辐射、高带宽、高速率等多种优点,其利用LED 灯为接入点,为室内定位技术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基于可见光通信的五种 定位技术进行分析和比较,并提出一种可见光通信与摄影测量结合的方法。最后对基于可见光通信的 室内定位技术的未来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LED;可见光通信;室内定位;摄影测量 及图像传感器定位等技术。本文对以上五种定位技术 进行分析及比较,并提出一种新的可见光通信与摄影 测量相结合的定位方法。 1 引言 随着室内活动的日趋频繁,对于室内定位的需求 日益增多,同时对移动终端平台上基于位置的服务也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GPS作为一种成熟的定位系 统,在户外开阔环境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和定位精 度,但由于卫星导航信号穿透建筑物墙壁后,信号 强度大幅度的衰减,加之室内多径现象严重,导致 GPS的定位精度大幅度下降,难以满足用户的室内 定位需求。目前主流的室内定位系统主要依赖红 外、超声波、超宽带、射频识别(无线局域网、 ZigBee)[1]技术等,由于使用的是射频信号,在空 中传播时易受干扰且在同一微波电路、同一方向上 不能使用同一频率,因此飞机、医院等特殊场景下 使用受限。可见光通信技术具有无电磁辐射、高带 宽、高速率、无需额外布设接入点等优点,为室内 定位方法提供了新的可能。 国内外对基于可见光通信的定位技术的研究工作 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包括LED灯身份信息识别定 位 (LED-ID)、到达时间及时间差(TOA/TDOA)定位、 2 定位方案分析及比较 2.1LED-ID定位方法 基于LED-ID定位采用LED灯作为信标,每盏灯都 有一个固定ID。LED灯编码自身ID信息,可采用OOK (二进制启闭键控)的信号调制方式,不断向外发送 信息。定位过程如图1所示,首先控制中心为每盏LED 分配ID以示区别,在移动终端低速行进的过程中,利 用运动模糊及覆盖范围识别LED-ID,最后终端接收 后,根据LED通信信息中的ID信息,查询对应数据 库的三维坐标信息,通过映射的方式来确定终端的位 置。 Figure1LED-ID positioning process 图1LED-ID定位技术思路

浅谈可见光通信及其应用

浅谈可见光通信及其应用 如今,无线通信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我们已经能够轻松地在生活中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随着网络频段资源的枯竭,以及网络干扰,网络泄密问题的日益严峻,能克服上述问题新的网络通信技术应运而生,其中最有发展前景的当属可见光通信技术。 可见光通信技术,是利用荧光灯或发光二极管等发出的肉眼看不到的高速明暗闪烁信号来传输信息的一种传输技术。将高速因特网的装置连接在照明装置上,插入电源插头即可使用。与目前使用的无线局域网相比,“可见光通信”系统可利用室内照明设备代替无线LAN局域网基站发射信号,其通信速度可达每秒数十兆至数百兆,未来传输速度还可能超过光纤通信。利用专用的、能够接发信号功能的电脑以及移动信息终端,只要在室内灯光照到的地方,就可以长时间下载和上传数据。该系统还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用窗帘遮住光线,信息就不会外泄至室外。另外,可见光通信建立在照明灯的基础上,不需要额外供电系统,同时减少电磁辐射对人的影响。可见,在家庭应用领域,可见光通信相比现在的无线电波是有很大优势的。 可见光通信还将在一些对电磁信号敏感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飞机上的通讯需求将可得到满足。目前无线终端发出的射频信号会对飞机的导航和通讯系统造成干扰,容易影响飞行安全,所以飞机上乘客的通信愿望是要被限制的,但是有了可见光通信,只需在飞机上加装一个中央控制器,将接收到的卫星信号输送到乘客座位上的LED阅读灯上,此时的LED阅读灯作为一个网络接入点,接收并发射信息,放置在其下方的笔记本电脑就能接入互联网;再比如医院,高频电磁波类型的无线通信干扰可能会对某些仪器造成损害,特别是在手术中,那

可见光通信系统研究

可见光通信系统研究 摘要 目前室内无线通信能满足要求的最好选择就是白光LED。白光LED在提供室内照明的同时,被用作通信光源有望实现室内无线高速数据接入。目前,商品化的大功率白光LED功率已经达到5W,发光效率也已经达到90lm/W,其发光效率(流明效率)已经超过白炽灯,接近荧光灯。白光LED的光效超过100lm/W并达到200lm/W(可以完全取代现有的照明设备)在不久的将来即可实现。因而LED照明光通信技术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论文主要对基于白光LED的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进行了研究。 本文在对白光LED用作通信光源时的伏安特性、光谱特性和调制特性等物理特性做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白光LED照明光源通信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系统设计,并设计出了白光LED调制和发射电路。给出了一种求LED照明灯室内布局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室内LED照明灯的最优布局问题。采用直射式链路形式和光强度调制一直接检测技术,可以实现对白光LED的高速调制,并设计出了用于接收可见光信号和信号解调的光接收电路,完成了白光LED的可见光通信收发实验并给出了实验结果。 绪论 VLC VLC是一种在白光LED技术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的无线光通信技术。白光LED具有功耗低、使用寿命长、尺寸小、绿色环保等优点,特别是其响应灵敏度非常高,因此可以用来进行超高速数据通信。与传统的射频通信和FSO相比,VLC具有发射功率高、无电磁干扰、节约能源等优点,在VLC系统中,白光LED具有通信与照明的双重作用,这是因为白光LED的亮度很高,且调制速率非常高,人的眼睛完全感觉不到光的闪烁,因而VLC技术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与FSO和射频通信相比,VLC主要有一下几个优点: 1 可见光对人体相对安全,无伤害。Vlc系统主要使用室内LED照明灯来传送数据,对人体辐射小。 2 VLC无处不在。几乎生活中的每一处都有照明灯,因此用于通信的照明灯可以安装在任何地方,可以比较方便的传输无线数据。 3 发射功率较高。相比于红外通信,由于红外通信对人的眼睛损伤较大,发射功率需要压制到相当低,系统的性能因此将受到严重的限制。而对于射频通信,其射频信号对人体的损伤又比较大,也需要限制其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在当今商业创新模式的潮流和城市空间有机化、复合化的趋势下应运而生,数量日益增多,体量越来越大。这类公众聚集场所一般具有功能繁多、空间种类丰富、人流量大、火荷载大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导致重、特大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近年来大型商业建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屡有发生。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社会将会处于一个灾难事故多发阶段,这表明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火灾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飞速发展的大型商业建筑,使用功能日趋复杂、集约,这给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安全疏散设计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安全疏散,就是在发生火灾时,在允许的疏散时间范围中,使遭受火灾危害的人或贵重物资在楼内火灾未危及其安全之前,借助于各种疏散设施,有组织、安全、准确、迅速地撤离到安全区域。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的使用功能高度集中,现行规范都无法对其建筑形态和业态分布做出明确的规定,基于以往经验及科研成果制订出来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难以适应新的需要,实践中经常遇到大量现行规范适应范围无法涵盖或规范条文无法适应建筑物设计形式的尴尬局面。现代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设计往往突破了现行规范,因此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理念引入到了设计之中,它已成为未来防火设计发展的趋势。 商业街建筑由于其独特性,有关消防设计也有别于一般的商业建筑。比如,商业街是否作为一个整体建筑考虑其消安全疏散设计,是否应限制商业街建筑的层数,长度和宽度,步行街是否考虑作为人员疏散安全区域及其条件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调研及深入分析。 同时,由于这类建筑火灾危险性特别大,人员密度大,疏散困难等原因,研究大型商业建筑火灾下人员疏散的安全性,以最大限度的防止火灾发生和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火灾基础研究的滞后在制定国家消防技术规范时存在一些弊端和不合理之处。这些弊端给复杂的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带来很多的局限性,因此要使大型商业建筑有效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新的途径和新的思路来保障建筑的安全疏散。 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应该综合相关多方因素全面考虑。处方式建筑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理念适应不了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借鉴心理学等理论,研究发生火灾后,大型商场内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中的空间认知能力和行为模式;从空间组织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理论全面的进行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的研究。这有助于科学合理的进行大型商场的建筑防火设计,当灾害来临时为人们提供一个可靠的安全疏散系统,同时又利于人们充分的使用空间的目标;同时,该课题的研究为促进大型商场发展作出努力,使得大型建筑在城市发展的新形式下可持续的发展。 大型商业综合体中防火分区面积往往超出了规范中对防火分区面积的限制,疏散出口的数量以及布置方式等问题随之产生,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自身特性入手,运用建筑学、消防安全学和行为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对火灾下大型商业综合体内人员疏散的安全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大型商业综合体人员安全疏散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和方法,并分析了应用部分方法的实际工程案例。为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提供参考。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设计,除了能依据本国的规范进行设计的之外,超出规范规定内容的往往利用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欧美发达国家在这项研究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已开发出了很多计算及模拟软件。如FDS、SIMULEX和STEPS等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己有一些国家颁布了专门的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所以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国外的设计者在做一些大型的商业建筑时,都会采用性能化的防火设计。1971年,美国的通用事务管理局形成了《建筑火灾安全判据》。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实施了一个国家级的火灾风险评估项目,其结果形成了FRAMWORKS模型。1988年美国防火

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分析

【摘要】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至今,它已经逐步成为中国的文化产业龙头。它的快速发展,使之在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中国电影的进步,不断地刷新票房记录,增长我国经济。本文将通过收集近年来的相关电影产业数据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及分析,得出结论:中国电影产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扶持,即便自身仍会存在问题,但依旧会高速增长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数据产业收益 绪论 中国电影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迈出了一步又一步的体制改革步伐,度过了无数的改革阶段,在不断地探索和开发过程中,我国的电影制作、发行、推广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和发展,并且展现了独具一格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崛起,不仅赢得了多方的高度关注,还大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运转,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然而就在2018年里,中国电影的总票房再次打破了记录,达到了609.76亿,同比增长了9.06%,其中国产电影的总票房占据票房份额的62.15%,到达了378.97亿元,同比增长了25.89%,相比去年提高了8.31个百分点。并且2018年里票房过亿的电影就多达82部,其中国产电影就占据了一半的数量,有44部。一次次的新纪录表明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经济市场主体地位更加稳固。 第一章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市场规模发展快 我国的电影产业从2003年改革至今,中国电影的市场规模便一直保持着每年30%左右的增长。在2005年,中国电影在度过百年华诞之后,国内的电影产业迎来了发展的“膨胀期”。电影产业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电影产业化改革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一、电影票房持续增长 从21世纪初年起中国的电影产业的发展态势就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我国的电影市场的票房也开始逐年增长,在2010年,中国电影的票房首次突破百亿大关,然而这样的趋势并没有停止,每年的票房都在持续增长,到了2014年开始,中国票房凭借每年百亿的增长速度,在2018年的时候达到了609.8亿的惊人数目,相比于2017年的票房同比增长9.06%(见表1.1)。从一步一步的突破亿,十亿,百亿,达到现在的609.76亿,中国的电影票房不断地在刷新,使之电影产业走上经济市场的主导地位。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 2 页,不能加页) (一)理论价值 ( 1)自译活动是一个特殊而显著的翻译现象。由于学术体制与政策的原因,中外翻译史的研 究通常只关注单语作家和译他译者,而且自译本身的相关概念很难做出科学界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自译没有引起翻译理论界应有的重视。通过对自译理论基础、本质特性、运作机制、标准 策略等分析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关注自译活动,确立自译研究的学术地位,从而推进自译理论 与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 (2)研究文学自译现状,探究文学自译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廓清自译的概念和内涵。借助 对自译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并通过梳理自译理论,旨在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以及发现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启示,并希望能指导翻译实践,揭示文学自译在翻译研究 中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 (3)译者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决定着翻译的过程。自译作家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在其自译作品中 有着明显体现。自译作家的创作在语汇、句式、节奏等语言形式上对翻译有促进。其创作为翻译提 供了丰富的语汇,特别是在翻译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前的创作可以为其带来灵感。 (4)自译者的翻译与创作相互影响,相互调和。主要表现为译中有作、亦译亦作和作中有译 等三种情况。由于翻译与创作存有互动,所以译作与创作之间存在巨大相似性。 (二)实际应用价值 (1)研究自译者的自译行为及其自译作品,目的在于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并揭示其本质属性,不仅能丰富翻译研究内涵,还能揭示自译在翻译理论中的价值和意义。 (2)本项目以文学自译研究为主题,并选取我国著名自译作家林语堂、白先勇、张爱玲、萧 乾等四位自译作家为例,通过考察其个人创作观与翻译观,对比分析其自译作品是如何在各自创作观 与翻译观的引导下得以实现的,试图解释翻译过程即译者是如何进行自译的?自译和译他究竟有何不同? 进而试图揭示同为“环境性转换语者”的自译家们的自译活动有何“共性”与“个性”。 这对推动文学自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翻译理论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3)在国内翻译领域中,对自译研究较少。通过本项目研究,可以启发更多学者从理论上对 自译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述评 在国外,自译活动历史悠久,国外学者主要在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关于自译定义。对自译下过定义的主要有 Grutman( 2004)、Popovic( 1976)、Whyte( 2002)等学者。其中 Grutman 的定义不仅“准确” ,还超出关于自译是否是真正翻译的讨论,深入到自译 更为广泛的层面。他不仅认为自译是“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是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 ,指出了自译可指翻译过程也可是翻译结果,并暗示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还将自译分为即时自译和延时自译两种状态,并强调自译文本的内部互文关系。更具参考价值。 ( 2)双语写作视域的自译理论。西方自译研究一个显著特点是立足双语写作视角,如Fitch (1988)、 Beaujour ( 1995)、 Beatson ( 1999)、 Scheiner ( 2000 )、 Liberman ( 2005)、 Trzeciak ( 2005)、 Hokenson & Munson ( 2007)等。最值一提,Hokenson & Munson ( 2007)将自译文本和 自译者同时并置于西方中世纪以来的社会和学术发展史中,从自译实践活动描述和自译理论分析两 个角度,详述了西方翻译史上自译现象:①首次清晰梳理了西方自译史并科学划分为中世纪与文艺 复兴时期( 1100-1600 )、近代时期(1600-1800 )和现当代时期(1800-2000 )等三个发展阶段。 ②对自译与双语写作进行平行研究,认为自译文本的关系可以视作在一个转化性语者的共同带中,以 文化间代表的方式展现了两个文本间的策略性关系。如果把自然双语者称为自然性双语习得者,那么 自译者则可称作策略性双语习得者。这一视角为双语和自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③从“作者中

可见光通信

兰州交通大学本科生课程设计 中文题目:可见光通信技术的应用 英文题目: The Application of The VLC Technology 课程:现代传输技术 学院:电信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通信1302班 组长:XXX 组员:XXX XXXXXX 指导教师:高丽 完成日期: 2016年7月 7 日 成绩:

目录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1 可见光(VLC)通信技术概述 (2) 1.1 VLC的研究背景 (2) 1.2 VLC的简介 (2) 1.3 VLC的发展现状 (2) 1.4 VLC的特点 (4) 2.传输原理 (5) 2.1概述 (5) 2.2组成 (5) 2.3 信号调制 (5) 2.4 信号解调 (6) 2.5关键技术研究 (7) 2.5.1光源 (7) 2.5.2光源布局 (7) 2.6最佳LED灯个数 (7) 2.7接收机FOV的选择 (8) 2.8不同光路径引起的ISI (8) 3可见光通信应用 (9) 3.1创新应用 (9) 3.2存在问题 (9) 3.3 VCL的基本应用 (10) 3.3.1室内(Indoor)应用 (10) 3.3.2室外(Outdoor)应用 (11) 3.4可见光的应用延伸 (12) 3.4.1实现室内定位导航 (12) 3.4.2 灯光无线 (14) 3.4.3结束乘飞机无通信时代 (14) 结束语 (15) 参考文献 (16)

摘要 用室内照明的白光LED光源作为通信基站进行信息无线传输的技术是当前国外光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是一项有发展前景的新兴技术。这也将可见光通信技术带到了众人的面前。可见光通信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无线光通信技术,随着白光LED的发明及应用,可见光通信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白光LED不仅可以提供室内照明,而且可以应用到无线光通信系统中满足室内个人网络需求。在照明方面,白光LED的节能、环保等特点被认为终将取代荧光灯、白炽灯等传统照明光源,成为下一代固体照明光源。与此同时,白光LED又具有响应时间短,加之其具有高速调制特性,可以设计出基于白光LED的室内可见光无线通信系统。由此设计出的基于白光LED的室内可见光无线通信系统,与传统的红外和无线电通信相比,具有发射功率高、无电磁干扰和无需申请频谱资源等优点。文章详细介绍了可见光通信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其关键技术,阐述了其巨大的优点以及应用领域上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可见光通信、技术优势、发展历史、关键技术、应用展望 Abstract It is one of hot spots of 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field in abroad that using whiteLED light source as base station to transmit information through wireless mode currentl y, which is an promisingnew technology. This trend brings the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int o our attention.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an emerging wireless optic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a good development with the inven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ED white light. White LED can not only provide indoor lighting, but also can be applied to wireless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network to meet the individual needs of the indoor. In the lighting, white LED has energy-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other features, that fluorescent, incandescent,In this paper I introduc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by white LEDs at home and abroad in detail, analyze the key techniques and clarify the advantag e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system. Key Words: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advantages, key technologies, developing history, dev elopments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可见光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可见光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与目前使用的无线局域网(无线LAN)相比,“可见光通信”系统可利用室内照明设备代替无线LAN局域网基站发射信号,其通信速度可达每秒数十兆至数百兆,未来传输速度还可能超过光纤通信。利用专用的、能够接发信号功能的电脑以及移动信息终端,只要在室内灯光照到的地方,就可以长时间下载和上传高清晰画像和动画等数据。该系统还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用窗帘遮住光线,信息就不会外泄至室外,同时使用多台电脑也不会影响通信速度。由于不使用无线电波通信,对电磁信号敏感的医院等部门可以自由使用该系统。 无需WiFi信号,点一盏LED灯就能上网。一种利用屋内可见光传输网络信号的国际前沿通讯技术在实验室成功实现。研究人员将网络信号接入一盏1W的LED灯珠,灯光下的4台电脑即可上网,最高速率可达3.25G,平均上网速率达到150M,堪称世界最快的“灯光上网”。可见光通讯被称为Lifi。 无线电信号传输设备存在很多局限性,它们稀有、昂贵、但效率不高,比如手机,全球数百万个基站帮助其增强信号,但大部分能量却消耗在冷却上,效率只有5%。相比之下,全世界使用的灯泡却取之不尽,尤其在国内LED光源正在大规模取代传统白炽灯。只要在任何不起眼的LED灯泡中增加一个微芯片,便可让灯泡变成无线网络发射器。 可见光通讯安全又经济。科研人员不仅在实验室环境中利用可见光传输网络信号,并且实现能够“一拖四”,即点亮一盏小灯,4台电脑即可同时上网、互传网络信号。光和无线电波一样,都属于电磁波的一种,传播网络信号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给普通的LED灯泡装上微芯片,可以控制它每秒数百万次闪烁,亮了表示1,灭了代表0。由于频率太快,人眼根本觉察不到,光敏传感器却可以接收到这些变化。二进制的数据就被快速编码成灯光信号并进行了有效的传输。灯光下的电脑,通过一套特制的接收装置传输信号。有灯光的地方,就有网络信号。关掉灯,网络全无。与现有WiFi相比,未来的可见光通讯安全又经济。WiFi依赖看不见的无线电波传输,设备功率越来越大,局部电磁辐射势必增强;无线信号穿墙而过,网络信息不安全。这些安全隐患,在可见光通讯中“一扫而光”。而且,光谱比无线电频谱大10000倍,意味着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速度,网络设置又几乎不需要任何新的基础设施。 可见光通信由于具有众多的优点,因此在很多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1)照明与通信 白光LED 可以同时被用于照明与通信,因此信息可以在室内环境下进行广播,并 同时满足照明的需求。此外,可见光通信还可以实现手持终端之间的点对点通信,由于发散角较小,因此可以有效地降低传输损耗,实现高速通信。 (2)视觉信号与数据传输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知识分享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 状述评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 处;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限3000字内)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评述、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华儿女,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以德育人的标准,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一枝独秀。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依然奋力前进,勇往直前。道德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主要途径,对学生的身心修养、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都有重大意义。 2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读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 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从小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诸多意义。现在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即便是教师,也有许多人讲不清道不明其中道理。加强对祖国下一代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让下一代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同时进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但应该提防糟粕文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冲击。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在相当部分的人群中已经荡然无存,在当前这种紧迫形势下,我校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传统教育活动,构建和谐校园,使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提升德行修养,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我们代代相传的核心素养,也是我们民族的价值取向。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教育如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教育界乃至社会共同的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目标,理清不同学段既相区别又相衔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探讨与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相适应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以课堂为主渠道,议活动为载体,以师生为主体,引导师生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可见光通信研究现状

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现状介绍 作为一种新兴的通信技术,LED可见光通信提出的历史不算久远,早在2000年以前,就有研究人员提出利用LED发出的光来进行通信的设想,并付诸实验,实现了一些简单的通信系统[1-6]。在这些设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香港大学的Grantham Pang于1999年提出的实现方案,他们的实验小组搭建并演示了基于可见光LED的音频信号传输系统[3]。这些设想方案提出时,LED照明技术还没有受到重视,对LED可见光通信的关键技术也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其影响力有限。 2000年,日本Keio大学M. Nakagawa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利用白光LED实现室内可见光接入的方案,并针对室内可见光通信信道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计算,实现了10Mbps的室内可见光通信接入方案[8],正是这一成果被视为可见光通信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开创性研究,之后,可见光通信技术开始受到世界各地研究人员的重视。 1 国外研究现状 1.1 日本方面 日本方面,在庆应义塾大学(KeioUniversity)的M. Nakagawa研究团队提出LED可见光通信的接入方案后,这种技术在日本国内非常受重视。先后有名古屋大学(Nagoya Univesity)、东京理科大学(Tokyo University of Science)、长冈技术科学大学(Nagaok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日本电信电话(NTT Cooperation)的科研团队参与研究。在可见光通信的各类应用方面,日本的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从局域网高速互连、LED显示器数据下载、智能交通系统、智能灯塔到测量等种类繁多。 2001年,庆应义塾大学的研究人员首先研究了利用交通灯进行可见光通信,并对系统的调制方式、所需的信噪比以及通信速率等特性[9]进行了分析。同年,他们研究了OOK调制技术和OFDM技术在室内可见光通信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OOK调制方式在较低速率下(如100Mbps以下)非常有效,而在高速率情况下,选择OFDM调制方式性能更佳[10]。之后,他们又进一步提出在道路照明系统中加入可见光通信功能,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通过用符合照明要求的LED进行实验获得成功[11]。2004年,M. Nakagawa研究团队对LED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可行性进一步分析,对光源进行建模,仿真了在多盏灯照射下室内光照分布、信道冲激响应,并对有无反射情况下的室内信噪比分布、符号间干扰等参数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他们还研究了接收端FOV(Field of View)视场角大小对系统速率的影响,并得到结论:当接收端视场角足够小时,可见光通信的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评价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评价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而作为经济运行的“血液”,金融业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中国互联网金融业自诞生之日起就努力为众多小微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而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一直在探索农业发展的道路,现在的中国农业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和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农业科技、经济和各个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确定明确的目标,选择适合我国实情的农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如何让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运用到农业供给侧改革,从而推动农业提速发展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课题。目前,我国著名学者李宏畅与袁娟率先提出来互联网金融与农业相结合的发展的几种模式。(一)农业智能模式 当前在很多先进农场里,奶牛的耳朵上都会有一颗非常精致、特别的“耳钉”,即奶牛的电子耳标,这个“耳钉”里蕴藏着这头奶牛区别于其他奶牛的信息。散养在农场里的奶牛,当它悠闲的进入挤奶大厅时,它身上的所有信息就会被感应器所感应,然后被计算机扫描,进入电脑,信息包括它的所有信息:出生日期、最后一次挤奶日期、交配时间等等,所有信息都一目了然,这些都突出体现出了农业智能模式的优越性。 (二)电商模式 淘宝之所以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站在了顾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顾客所需要的东西当作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将市场划分到最小化,将产品包装减到最轻,而且注重产品特色、模式和内容,把简单的“B2C”模式转化为“B2C2B”,并不断改进产品品质,逐渐实现了电商模式。目前,农村电商逐渐成为巨头们布局的重点。但是由于网络基础设施不健全等各种因素限制,农村市场的电商需求远远未被满足,是一个典型的蓝海市场,含金量十足。然而,农村电商市场要被很好地开发出来还是面临着许多挑战,这也与农村市场的特性紧密相关,农民购物的便利性与网购信任度是农村市场电商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产业链模式 一方面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改变了以往农村金融服务方式,采用一对一模式,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平台,采用批量作业、降低借贷双方交易成本的

手机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76072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doczj.com/doc/4416114093.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76072←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4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ingFenXi.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移动电话,或称为无线电话,通常称为手机,原本只是一种通讯工具,早期又有大哥大的俗称,是可以在较广范围内使用的便携式电话终端,最早是由苏联工程师列昂尼德.库普里扬诺维奇于1957年发明的。迄今为止已发展至4G时代了。手机分为智能手机(Smart phone)和非智能手机(Feature phone),一般智能手机的性能比非智能手机好,但是非智能手机比智能手机稳定。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手机行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总体看来,目前国内手机企业的发展形势表现为三分天下的竞争格局。第一梯队以三星、苹果、索尼为代表,凭借其强大的资本和技术优势牢牢占据高端市场,并逐步延伸至中低端市场。第二梯队以国产品牌手机中兴、华为、多普达、联想、TCL、金立等为主要代表,凭借其质量上乘、品牌保证、价格低廉,再加上本土文化的渗透占据中低端市场。第三梯队以国产杂牌手机“山寨机”为主要代表,占据国内很大的低端市场。目前,国产手机已经摆脱了艰难的时期,虽然三星凭借其品牌、技术等优势,其市场份额占比排在第一位,但是以联想、华为、中兴、酷派为主要代表的国产手机占有的市场份额总和也已接近百分之八十,国产手机关注度占据整个中国手机市场品牌关注度的比例最大。从手机厂商的销量来看,三星、诺基亚、华为分列中国手机市场销售量前三位,而诺基亚的市场份额同比下降了18.5%,市场份额被上升较快的几大国产品牌分食。 《2015-2020年中国手机行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在多年手机行业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手机行业市场的发展现状,通过资深研究团队对手机市场各类资讯进行整理分析,并依托国家权威数据资源和长期市场监测的数据库,对手机行业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