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知识要点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41
败血症护理问题及措施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需要采取全面的护理措施来帮助患者康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护理问题和措施:1. 心理护理:败血症患者往往会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关心、安慰和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基础护理: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安静、舒适,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
定期记录患者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 饮食护理: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以保证营养摄入。
对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患者,可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避免过饱或过饿。
4. 疼痛护理:败血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的症状,如出现疼痛,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或进行局部理疗等缓解疼痛。
5. 用药护理:遵医嘱按时、按量使用抗生素等药物,确保药物有效治疗。
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6. 发热护理:败血症患者常会出现发热的症状,如出现发热,可采取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如冰敷、酒精擦浴等,并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
注意监测体温变化,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
7. 皮肤护理:对于皮肤出现皮疹、溃疡等病变的患者,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继发感染。
对于卧床不起的患者,应定期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预防褥疮的发生。
8. 呼吸道护理:对于存在肺部感染等呼吸道病变的患者,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协助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排痰,必要时可进行吸痰处理。
9.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每天数次。
口腔溃疡者可涂抹消炎药物或用口腔喷雾剂减轻症状。
10. 休息与活动: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疲劳。
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在床上进行适当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张力恢复。
11. 预防感染:加强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对于留置导管等有创操作的患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预防交叉感染。
12.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败血症的病因、治疗及预防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败血症的常规护理方法有什么败血症(Sepsis)是一种全身性感染反应综合征,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是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
对于败血症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非常重要,可以及时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以下是关于败血症常规护理方法的详细介绍。
一、合理的药物治疗1. 充分的感染控制:通过鼓励患者按时服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清除感染源,控制感染的蔓延。
2. 液体复苏:败血症患者常伴随着低血容量和低灌注状态,及时给予静脉补液,纠正低血压和低灌注。
3. 微循环改善:通过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和加速血流,改善器官灌注,减轻组织缺氧。
4.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积极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如代谢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
二、监测及评估1. 致病菌及药敏监测:通过采集患者的血、尿、伤口、痰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2. 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率、呼吸频率、体温、血压等指标的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
3. 临床评估:包括神志、皮肤黏膜、经验性炎症反应指标(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的观察和评估,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的效果。
三、护理措施1. 维持呼吸道通畅:进行定期的口腔护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减少感染源的产生。
2. 保持肺部清洁:通过积极的吸痰、打击背部和体位改变等方法,清除肺部分泌物,预防肺部感染。
3. 皮肤护理:定期更换床单、清洁患者皮肤,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预防压疮和污染性感染。
4. 密切监测尿量:经常记录患者的尿量情况,观察尿量的变化,评估肾功能和病情的改变。
5. 防止并发症: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和休克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
6. 心理疏导: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减轻他们的焦虑和压力,积极配合医学护理。
四、营养支持1. 及时进食: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适当的饮食,保证营养的摄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2. 调整热量摄入:根据患者的能量消耗情况,调整热量的摄入,避免能量缺乏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
儿科知识点之新生儿败血症病因1.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完善①屏障功能差:如皮肤角化层和真皮层薄嫩,易损伤,通透性高,呼吸道、消化道的黏膜通透性高,分泌型IgA缺乏;②多形核白细胞功能差:趋化性差,黏附、趋化能力弱,杀伤力弱;③补体含量低:经典补体途径及替代补体途径部分成分含量低,使新生儿对细菌抗原的调理作用弱;④免疫球蛋白水平低:IgG主要在孕最后3个月自母体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早产儿IgG水平较低,生后水平迅速下降,IgG不能通过胎盘屏障;⑤T细胞免疫功能较差。
2.围生期的环境因素新生儿败血症感染可以发生在宫内、产时或出生后。
病原菌进入胎儿或新生儿的方式有4种:①血流:某些细菌可经母血流,通过胎盘入侵胎儿;②宫颈或阴道:细菌在临分娩前通过羊膜,引起羊膜炎或胎儿肺炎;③娩出时:经产道娩出时细菌定植于口腔、咽部、消化道等,大部分大肠杆菌感染、晚发型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此有关;④出生后环境:经皮肤黏膜、脐部、呼吸道及消化道引起发病。
3.病原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随不同地区、不同年代而有不同。
我国大部分地区以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但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B族溶血性链球菌、厌氧菌、不动杆菌亦能致新生儿败血症。
临床表现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部分患儿尤其是早产儿可无明显临床表现,一旦发现临床表现,病情已非常危重。
多数患儿表现为反应差,精神较萎靡,吃奶减少或不吃,体温低或体温波动,病理性黄疸,呼吸急促暂停、呻吟,早产儿B 族链球菌败血症有时主要表现为呼吸窘迫。
若病情未有效控制,可发展至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不全,出现低血压、脑水肿、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凝血功能紊乱、皮肤花纹等,亦有少数患儿起病即表现全身情况急骤恶化,出现循环衰竭、重度酸中毒、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坏死性肠炎、硬肿症等。
新生儿败血症较易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其他并发症有肺炎、骨髓炎、肝脓肿等。
辅助检查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部分患儿尤其是早产儿可无明显临床表现,一旦发现临床表现,病情已非常危重。
败血症(败血病)1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因1.革兰阳性球菌主要是葡萄球菌、肠球菌和链球菌等。
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高度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也不少见,肺炎链球菌可引起免疫缺陷者及老年人发生败血症,B组溶血性链球菌也可引起婴幼儿败血症。
20世纪90年代以来,耐青霉素的肺炎球菌(PRSP)、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所致败血症的报道逐年增高。
2.革兰阴性杆菌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假单胞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不动杆菌属等。
近年来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extended-s 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的克雷伯菌、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MDR-Pa)、产气杆菌、阴沟肠杆菌、溶血/鲍曼不动杆菌等所致败血症有增多趋势,也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败血症病例报道。
3.厌氧菌占败血症病原的5%~7%,主要为脆弱类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属,其次为消化链球菌及产气荚膜杆菌等。
4.真菌白色念珠菌占绝大多数,热带念珠菌,毛霉菌等也可引起败血症。
肝、肾等器官移植后及恶性肿瘤患者可发生曲霉菌(Aspergillus)败血症。
5.其他细菌一些致病力低的条件致病菌如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聚团肠杆菌及腐生葡萄球菌所致败血症均有报道。
在免疫缺陷者如艾滋病或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时,偶可发生分枝杆菌败血症。
少数病例在同一血标本或3日内从同一病人不同血标本培养分离出两种或两种以上致病菌称为复数菌败血症。
败血症致病菌种类因不同年龄、性别、感染病灶、原发疾病及免疫功能状态等有所差别。
2 发病机制病原菌从不同途径进入血循环后是否引起败血症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功能和细菌种类、数量及其毒力。
1.人体因素:机体防御免疫功能缺陷或下降是败血症的重要诱因。
健康者病原菌入侵血流后,常仅表现为短暂菌血症,细菌可被免疫防御系统迅速消灭,不出现明显症状。
什么叫败血症败血症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被提及的一种病症,它是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继而导致的疾病,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都会导致这种疾病的发生,人们需要对此有一定的了解,以提早做好预防工作,避免感染,保持健康的身体,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多多了解相关的知识。
★一、败血症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若侵入血流的细菌被人体防御机能所清除,无明显毒血症症状时则称为菌血症(bacteriemia)。
败血症伴有多发性脓肿而病程较长者称为脓毒血症(pyemia)。
败血症如未迅速控制,可由原发感染部位向身体其他部位发展,引起转移性脓肿。
脓肿可发生在大脑的表面,导致脑膜炎、在心脏周围的包膜上,引起心包炎、发生在心脏的内膜上,引起心内膜炎、如果在骨髓中,则导致骨髓炎、在大的关节中,引起关节疼痛或关节炎。
最终因脓液的积聚在体内任何地方可形成脓肿,严重者发生感染性休克和迁徙性病灶。
★二、发病原因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或肺炎克雷伯菌等,小儿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的致病菌可以是表皮葡萄球菌。
侵入人体的细菌是否会引起败血症,与入侵菌的毒力、数量和人体防御免疫功能有密切联系。
以下这些都可能导致败血病的发生:皮肤、黏膜发生破损和伤口感染、大面积烧伤、开放性骨折、疖、痈、感染性腹泻、化脓性腹膜炎;各种慢性病如营养不良、血液病(特别伴白细胞缺乏者)、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糖尿病、恶性肿瘤、先天性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白细胞吞噬作用减弱等,容易诱发细菌感染;各种免疫抑制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抗代谢药、抗肿瘤药以及放射治疗等可削弱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某些更可使白细胞减少或抑制炎症反应而有利于细菌蔓延、扩散;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易导致耐药菌株繁殖而增加感染机会;各种检查或治疗措施加内镜检查、插管检查、大隐静脉插管、留置导尿管、静脉高营养疗法、各种透析术、脏器移植等均可导致细菌进入血循环,或发生感染性血栓而形成败血症。
败血症名词解释又称敗血症,是指由感染的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和致病因子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败血症症状较为严重,即使得到及时处理也有可能危及生命。
以下是一些败血症相关的名词解释:1. 微生物:指在人体内能够引起感染的各种生物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败血症中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
2. 毒素:尘炭质物是微生物所分泌的一种有毒化合物,可以进入人体细胞对其产生损害,引发感染。
3. 炎症反应:是指人体对外来致病因子的应答过程。
当人体感染细菌等微生物时,会产生炎症反应,包括发热、全身乏力、头痛等症状。
4. 细菌培养:将可能存在于患者身上的细菌样本放到培养基上生长,以确定患者体内是否存在致病菌。
细菌培养是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步骤。
5. 抗生素:一类药物,其中大部分由细菌所产生,它们可以破坏与感染相关的菌群并防止它们复制。
抗生素的选择要根据细菌的种类和患者的病情来决定。
6. 免疫反应:是指人体对抗细菌等微生物的防御机制。
当感染发生时,人体会产生抗体和免疫细胞来对抗感染。
7. 血培养:指将患者的血液样本放入培养基中生长来检测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8. 呼吸衰竭:是指肺部功能严重受损而导致的呼吸功能障碍。
许多情况下,败血症也会威胁到患者的呼吸系统,并可导致呼吸衰竭。
9. 心血管系统损害:败血症可能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导致血管收缩、血压降低等症状。
在严重情况下,败血症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衰竭并危及患者生命。
10.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指人体对外来致病因子的极度炎症反应。
败血症时,人体的炎症反应可能会持续并发展成SIRS。
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要点一、定义新生儿败血症(septicemiaofnewborn)是指新生儿期致病菌经各种途径侵入新生儿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性的感染。
新生儿时期该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国内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多;生后感染最多;早期症状非特异性。
易感因素:胎膜早破大于12~24小时;母孕后期有发热和绒毛膜炎病史;出生时APger评分低;早产、双生。
二、评估/观察要点1.评估患儿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面色。
2.评估母孕史、母妊娠期及生产史。
3.评估患儿前囱、面色、脐部、口腔黏膜、肛周黏膜情况。
4.评估喂养情况以及近期体重的变化,大小便情况及24小时出入量。
5.评估患儿的精神反应、四肢肌张力、活动度。
三、护理措施(一)常规护理1及时正确的应用抗感染药物,早期、联合、足量、静脉给药。
2.及时处理局部病灶。
3.保证营养供给(1)有吸吮能力及吞咽能力的患儿,继续母乳喂养,少量多次。
(2)吸吮能力及吞咽能力差者,可鼻饲喂养。
(3)病情危重患儿,静脉补充能量。
(4)每日测量体重1次。
(二)对症护理1.体温过高或过低每4小时监测体温1次,体温偏低或体温不升时,予保暖措施,如包被包裹、使用热水袋。
当体温过高时,予以松开包被,调节适宜的温湿度、物理降温等。
2.脐炎、脓疱疹、皮肤破损给予脐部及皮肤护理,消除局部病灶,促进皮肤病灶早日痊愈,防止感染继续蔓延扩散。
遵医嘱按时输入抗生素,用氨基糖忒类药物时,注意药物稀释浓度及对肾、听力的影响,按时送检尿液。
(三)并发症的护理1化脓性脑膜炎。
3.感染性休克(1)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面色、呼吸、体温、脉搏、血压、口腔、皮肤、黏膜、尿量的变化。
(2)建立双路静脉,保证抗菌药物有效进入体内。
(3)高热的患儿给予物理降温,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
(四)出院指导1婴儿衣服、被褥、尿布要保持干燥清洁,最好能暴晒或烫洗。
2.室内空气新鲜、流通,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