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即心理距离。
它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促进人的行为保持和谐一致。
(二)人际关系的距离爱德华·霍尔,把人际距离划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
1.亲密距离距离0—46cm(0—50cm),这个区域属于亲爱者、家庭成员等关系密切的人在交际中所处的距离,如:父母对子女的拥抱亲吻等。
亲密距离又可以分为亲密近距离和亲密远距离。
亲密距离地近范围是指身体能够充分或直接接触的范围,人们在近距离沟通时候更多依赖触摸觉,通常情况下人们只允许情侣或孩子进入这一范围,亲密距离近范围一般为0—15cm。
而亲密距离地远范围一般指手臂相互接触拥抱的适当距离,但不能进行身体的全面接触,具体距离为15—46cm之间,通常情况下,亲密距离地使用都限于个人环境。
2.个人距离个人距离是朋友间进行沟通的适当距离一般为46—120cm(或者50—120cm)。
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46—76cm,这个距离可以隔断个人之间的体热和体味交流,同时又可以相互握手,并保持正常的视觉沟通。
个人的远距离范围76—120cm,在这个距离中,沟通双方没有任何触碰空间,熟人和陌生人都可以进入这个距离,一般情况下,熟人接触更接近近范围一端(46cm),陌生人更倾向于远范围(76cm)一端。
3.社交距离社交距离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人际距离,进入这个区域的人彼此相识、但不熟悉,他们在一起具有一定明确的交际目的。
社交距离范围一般为120—366cm(120—370cm),这种距离个人有一种安全感,处在这种距离中的两人,既不会怕受到伤害,也不会觉得太过生疏,可以友好交流。
第三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看,人际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心理关系等。
显然,这种定义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概括,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
从狭义上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
在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各自的社会需要得到了满足,相互之间就能形成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现为友好、接纳的情感;如果人们之间的社会需要受到了损害或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心理上的距离就会拉大,彼此之间就会形成不愉快的关系甚至敌对状态。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较低层次的关系,受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同时,它又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关系的“横切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每个个体都是活在各种各样现实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它有以下特征:首先,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它反映人与人之间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如友好关系、亲密关系、敌对关系等。
这种心理上的关系是由心理倾向性及其相应的行为反映出来的。
其次,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等一系列心理成分所构成。
认知成分是心理关系的基础,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
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往往是由认知成分的改变而引起的,相互之间信息交流越多,了解越深刻,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越接近。
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何是人际关系的动力成分。
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亲密情感,促使彼此心理相容;二是分离性情感,促进人们疏远排斥。
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如言行举止、仪表风度等。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际关系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作用,它是我们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涉及到多个知识点,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我们对他人和社会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它包括人们如何处理他人的信息、社会归因、社会偏见等。
社会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它影响着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和行为。
2.亲近关系:亲近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密切的一种。
它包括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
亲近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需要信任、亲密和共享等因素的支持,同时也受到文化、性别和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影响。
3.人际吸引力:人际吸引力是指人们对他人的吸引程度。
吸引力可以基于外貌、个性特征、共同兴趣等多个因素。
人们更容易与吸引力较高的人建立亲近关系,因为他们认为与这些人相处更愉快和有益。
5.人际冲突与解决:人际冲突是在人际关系中常见的问题。
它可以源于意见分歧、利益冲突、价值观差异等。
人际冲突的解决需要双方的努力和妥协,也需要有效的沟通和解决策略。
6.群体行为与合作:群体行为是指在群体中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它受到群体动力、社会规范和个体特征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群体合作是指群体成员共同努力完成共同目标的行为,它需要团队合作和协调。
7.非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是指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和身体接触等方式传达信息和情感。
它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表达情感,增加亲近感和理解。
8.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他人的情感、物质和信息的支持。
它对人的健康和幸福感有积极的影响,可以减轻压力和提供帮助。
社会支持可以来自亲近关系、朋友、社区和组织等。
9.社会影响与权威: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它可以通过罗伯特·凯利的可信度原理、亲和性原理和社会规范等方式实现。
权威是指被他人认可和尊重的人,他们对他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观系的特点:个体性;直接性、可感性;情感性。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间的关系
社会关系是客观决定的,是一种角色关系。
人际关系理解为社会关系的个性方面或心理方面;
人际关系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制约;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复杂的折射,社会关系透过人际关系这一中介因素,对人们发生作用。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
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阶段(4个阶段)
定向阶段:选择和谁交往互动
情感探索阶段:探讨共同的需求,是自我暴露的开始,情感的卷入是轻度的,不涉及私密性的
情感交流阶段:彼此的信任感安全感就确立了,自我暴露进一步加大,情感卷入进一步加大,情感破裂会有丧失,有心理压力。
另一重要标志是双方能够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稳定交往阶段:交往的频率增加,双方共同的领域进一步增加,情感卷入达到一定深度,自我暴露很深,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领域
自我暴露程度的高低是贯穿人际关系建立发展阶段的脉络。
自我暴露可分为四个层次(鲁宾)
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
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
(如财产、性经验、政治态度等)
为什么说自我暴露是人们与别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或条件?
第一,自我暴露能体现出你的真诚
第二,暴露意味着开放,它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当中创造一个开放的心理防御很低的气氛
第三,会缩短与对方之间的角色距离,先暴露的人给对方树立了榜样.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按照个体扮演的不同角色,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
按照关系的情感表现性质的不同分为亲密关系、疏远关系、敌对关系等;
按照关系中所包含的需求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工具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
按照关系持续时间长短的不同,又可分为长期关系与临时关系。
人际关系强弱的四个指标: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互惠交换。
家人关系、熟人关系、生人关系。
家人关系:彼此要讲责任(即责任原则),对对方做其当做之事,尽其所当尽之责,而不那么期望对方做对等的回报(社会交换的预期最低)
熟人关系:遵循人情原则
生人关系:遵循利害原则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包含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公平理论。
一.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美心理学家舒茨)
认为每个人都有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需要大致可分为三类: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情感的需要。
我
们每个人都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有的人主动表现形式强一些,有的人被动表现形式弱一些,形成六种人际关系趋向。
儿童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
(低社会行为、高社会行为、理想的社会行为)
二.社会交换理论(美社会学家霍曼斯)
认为人际之间的互动交往本质上是一个交换的过程,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情感、信息、服务等等)
一个人如何看待人际关系取决于他觉得这个关系付出与回报的评价感受。
对称性获益即双赢
R.Weiss认为人际关系能够提够给个体的6种重要报酬:依恋、社会融合、价值确定、可靠的同盟感、得到指导、照顾他人的机会
第三节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人际之间相互接纳和喜欢,人际吸引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人际交往当中。
一.人际吸引的三个基本原则
互惠原则、得失原则、联结原则
交往中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有所改变,更容易影响我们对那个人的喜欢。
联结原则:人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讨
厌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
二.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一)熟悉性
(二)接近性(空间、时间)
(三)相似性和互补性
(四)个人特征(能力,外表吸引力,个性品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