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17.50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最新版七下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一棵小桃树》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应在课堂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圈画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锻炼学生概括能力。
在品析描写的语句方面,学生这时应该能够熟练把握赏析的角度,和有能够准确感受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的能力。
教师要注意指导赏析的思路,而不要固化赏析的语言模式。
【知识与能力目标】1.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3.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个人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2.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3.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坚强不屈,勇于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教学难点】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个人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在预习阶段,注意类文的推荐,在学习《紫藤萝瀑布》的基础上对这篇文章进行预习自读。
了解一些相同时代背景的文章,寻找小桃树和“我”成长过程中的共通之处,理解作者的人生思考。
要想对作者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建议组织学生课前阅读资料包中的预习材料《贾平凹懂得发现自己》等文章。
一、作者介绍导入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二、初读梳理1.请学生起立朗读课文,穿插正音、解词补充。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学习内容分析:一.单元分析《一棵小桃树》是语文人教版七(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彩,带给我们诸多启迪,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二.课文分析《一棵小桃树》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来反映作者对美好未来、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的坚定信念。
《一棵小桃树》是一篇自读课文,是学生学习了《紫藤萝瀑布》托物言志手法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该手法并学以致用的一篇课文,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
学习目标1.通过勾画表示过渡的语句或词语能说出小桃树的成长经历,理清文章的思路。
2.通过品读描写小桃树“没出息”的关键词句和作者情感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3.通过比较小桃树和“我”的人生经历,能领会并口头说出小桃树的深刻内涵,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的意义。
突破措施: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突破措施:品词析句、背景介绍、抓表示过渡的关键词课前准备1学生提前预习摘抄2. 查找关于作者的有关资料。
3.了解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语:一首小朋友写的诗:我想变我想变成一棵树我开心时开花我不开心时落叶。
小朋友用一棵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见世间万物尽管是一棵树,只要走进人的心田,即使平凡也会变得不平庸。
今天我们跟随贾平凹先生也走进一棵树,一棵小桃树,我们是否也会在平凡中感受到不平凡的感动呢?让我们在阅读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理顺思路活动1:一棵小桃树的自白1.默读课文,假如你是这棵小桃树,你能以第一人称给我们讲一下你的成长经历吗?2.思考作者写小桃树的经历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提示】:梳理时关注表示过渡的语句或词语帮助梳理结构。
19《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概括桃树形象。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把握文章写法。
3.体会作者情感,领悟桃树精神。
教学过程:导入:自然界看似寻常的山水草木总能触动人们的情思,我们说“一山一水总有意,一草一木自有情”,比如前面学过的课文《爱莲说》,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让作者想到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的品格;还有《紫藤萝瀑布》,开放得热烈奔放的紫藤萝给我带来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文章《一棵小桃树》,下面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入他笔下的这棵小桃树。
一、课前学习作者简介贾平凹(wā),当代作家,其创作以小说出名,但散文也别具一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三富的生活道理。
被誉为“鬼才”。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秦腔>等;短篇小说《满月儿<猎人》等;散文《丑石》<月迹》等。
初读课文一一初识小桃树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桃树?请试着用以下句式说说你的看法:我从()读到了一棵()小桃树(第 4段)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
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第 9段)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第 8段)那桃树被猪拱过一次,要不早就开了花了。
他们曾嫌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
(第 10段)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
(可怜、单薄)(第 4段)一出世大家都笑它,连奶奶也说它没出息。
(第 8段)那桃树被猪拱过一次,要不早就开了花了。
(第 12段)雨却这么大地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
(第 13段)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顽强、不屈不挠)精读课文一再识小桃树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体会“我”对小桃树的情感。
七年级下册语文《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精选17篇)七年级下册语文《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2、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作者面对生活的困苦和磨难,要顽强地斗争,不懈地追求。
教学难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贾平凹的资料,搜集与桃树、桃花有关的诗句,结合“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历代诗词中,题咏桃花的传世佳句多不胜数, 大家课前搜集了与桃树、桃花有关的诗词,我们欣赏一下。
桃之夭妖,灼灼(zhuó zhuó)其华。
——《诗经》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王维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
——杜甫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
——苏轼《送别诗》桃花乱落如红雨。
——李贺《将进酒》可以看出,古代诗人看到美丽的桃花、桃树,引发了许多人生的思索。
今天我们看一下,著名作家贾平凹看到桃树、桃花时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呢?板书课题《一颗小桃树》。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1、介绍作者贾平凹,当代著名作家。
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1984年《腊月正月》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7年《浮躁》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1989年《爱的踪迹》获全国优秀奖,1997年《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20__年《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__年《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2、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马嵬坡( wéi ) 撂( liào ) 褪( tuì ) 矜持( jīn ) 忏悔( chàn )纤纤( xiān )点拨:可以从修辞手法使用的角度鉴赏语言,也可以通过具体的词句的品析,体会语言的魅力。
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精选6篇)《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品析语言,感受“小桃树”形象,体会作者对它的独特情感。
2.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了解散文中的双线结构。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读了贾平凹先生的《一棵小桃树》,不仅被作者清新、优美、含蓄的语言风格所折服,更为作者屡遭挫折却不屈命运,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所感动。
这是作者感悟生活后思想感情的结晶。
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感受一下它的语言美和手法美。
请同学们再次深情朗诵课文。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品析语言,感受“小桃树”形象。
品读课文,来感受一下这到底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呢?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小桃树的特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语言优美的字、词、句、段,与同桌交流,尝试鉴赏。
1.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学生有情感朗读)【交流点拨】(1)引导学生抓住“委屈”“瘦瘦”“黄黄”等词进行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赏析——本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桃树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小桃树从土里拱出芽来的样子,表现了小桃树的弱小,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怜爱之情。
2.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
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
(学生有情感朗读)【交流点拨】这两句话写小桃树虽然弱小单薄,但是生命力顽强,开满了花朵。
尽管这样,却没有蜜蜂、蝴蝶飞过,表现了小桃树的孤独寂寞,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怜爱之情。
3.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
(学生有情感朗读)【交流点拨】(1)“俯”“挣扎”运用动作、神情描写,“千百次”运用反复手法,写出了小桃树在风雨中坚强勇敢的斗争情景,表现了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的精神。
18一棵小桃树
1.梳理小桃树的成长过程,把握文章内容。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感情。
3.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寻找小桃树与“我”的共性,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
4.培养坚强不屈、勇于与困难做斗争的勇气。
一、导入新课
一棵普通的小桃树,没有开出鲜艳的花,却牵动着作者的心;没有强劲的枝干,却让作者感受到巨大的力量。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棵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讨探讨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分析小桃树的成长经历
1.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明确:描写形态、颜色的:“纤纤的生灵”“瘦瘦
的,黄黄的”“弯弯的身子”“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态的:“哆嗦”“弯了头,紧抱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摇着”“抖着”“苦涩涩地笑着”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2.“我”的小桃树经历了哪些艰辛与磨难?
明确:①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小桃树生长的艰辛与磨难。
②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
——生存环境的恶劣。
③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
”——体会大家对小桃树的嘲笑。
④他们曾嫌它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
——体会小桃树的坎坷。
⑤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
——体会小桃树的孤独与寂寞。
3.第10自然段中说:“可怜的小桃树!”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明确: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猥琐,花儿单薄
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
目标导学二:体会情感,分析写法
1.文中说“它长得很委屈”是什么意思?
明确:说“它长得很委屈”表面是说它生长的环境不宽松,在一个墙角里,不能茁壮成长,暗示作者自己从小生活在小山村的环境里,孤陋寡闻,直到进城里上学,才知道山外的天地。
2.文中作者拿爷爷侍弄的各种各样的花草与“默默地长”的小桃树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了小桃树生命力的旺盛,纵使在恶劣的环境里也能不屈不挠地生长。
3.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是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蓄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
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
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地同命运做斗争时,“我”不由对它产生赞美之情。
文章由物及人,托物言志。
4.文章第7、第8两自然段对于自己为什么交代得那么
多?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写这篇散文就是托物言志,借小桃树说及自己的一些经历,透露自己所受的遭遇和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情怀。
将小桃树的经历与“我”的经历融为一体,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总结: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一棵小桃树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趣,小桃树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小桃树的遭遇就是作者自己的遭遇。
说小桃树长得不是地方,就暗示作者自己从小就生在荒僻落后的小山村;说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暗示作者从小生活在小山村里孤陋寡闻,直到进城上学,才知道山外的天地如此广阔;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的摧残,暗示我国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危害青年的成长;写风雨中的小桃树仍保留着一个欲绽的嫩红的花苞,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来的,这就暗示即使在那动乱的年代,作者心头的希望也没有熄灭,还坚信经过自己的顽强奋斗,定会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
总之,作者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己对未来、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目标导学三:对比分析,获得启示
1.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做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等。
2.读完课文,想一想,本文和《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明确:两文的相同点是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创作的背景都与“文革”有关。
不同点是两文表达的主旨不尽相同,《紫藤萝瀑布》写出了历经苦难仍生生不息,生命的长河无止境的主旨,而《一棵小桃树》的作者通过对小桃树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己对未来、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