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 格式:ppt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40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活动过程一般规律的科学。
(二)编写依据:本教学大纲依据《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2年1月修订)而编写。
(三)目的任务:本课程是运动训练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种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运动训练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编号:040202B05(五)学时数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知识点:竞技体育的构成、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知识点:运动训练的概念、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内容,现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知识点:项群训练理论概念、基本内容,各项群训练特点,竞技运动项目的主要分类、项群体系的构成,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知识点: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技能类表现准确性项群、技能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技能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技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群、体能类快速力量性项群、体能类速度性项群、体能类耐力性项群的训练特征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知识点:运动成绩的概念、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第二节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知识点:竞技能力概念、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的建立知识点:状态诊断的作用、建立训练目标的作用、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训练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训练控制环节及条件、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周期安排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竞技状态及其形成与发展、训练周期类型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知识点:运动负荷、生物适应现象、机体的劣变现象、渐进增加负荷的形式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八节直观教练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九节适时恢复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疲劳程度的判别,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知识点:训练方法概念、意义结构及特点,训练是手段概念、意义及基本结构第二节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知识点:模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程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第三节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知识点:分解、完整、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第四节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知识点: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混合性多元练习的手段、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知识点:运动员体能及其构成、体能训练的意义、体能训练的要求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知识点:身体形态及其结构、各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身体形态的训练方法及基本要求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力量素质概念、力量训练方法、力量训练手段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速度素质概念、速度训练方法、速度训练手段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耐力素质概念、耐力训练方法、耐力训练手段第六节柔韧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柔韧素质概念、柔韧训练方法、柔韧训练主要手段第七节灵敏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灵敏素质概念、衡量灵敏的标志、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第七章运动员技术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技术和运动员技术能力知识点:运动技术概念、运动技术原理、动作要素、技术结构第二节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知识点:主体因素、客体因素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知识点:选择技术训练方法的要求,直观与语言、完整与分解、想象与表象、减难与加难训练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技术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技术内部机制与外部形态的关系、技术风格、“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技术结构及技术组合的改进与提高、运动技术创新第五节运动技术评价知识点: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基本标准、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及方法、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的特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知识点:竞技战术概念、竞技战术的构成、战术能力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知识点:分解与完整、减难与加难、虚拟现实、想象、程序、模拟、实战训练法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知识点: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制胜规律、战术意识的培养、战术能力的培养、个人与集体战术的配合、战术组合、战术创新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知识点:运动员心理能力概念、心理训练的作用、心理训练类型、心理训练常用方法第二节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知识点:运动智能的概念、作用、运动智能的基本训练方法和基本要求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第一节多年计划的必要性知识点:竞技状态转移长期性、竞技状态转移阶段性、遗传性竞技能力与获得性竞技能力的最佳组合第二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知识点: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第三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知识点:基础、专项提高与最佳竞技、竞技保持训练阶段的年龄、负荷、竞赛特征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知识点:单周期、双周期、多周期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知识点:确定训练大周期日程的步骤、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知识点:比赛系列的安排、年度训练过程负荷的动态变化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知识点:中短期集训计划的结构、负荷特点、训练计划的表述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知识点:小周期的类型,各种小周期的任务、内容、负荷特点,周期训练计划的一般格式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知识点:训练课的不同种类及特点、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三章运动队伍的管理第一节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知识点:运动队管理的思想基础、组织保障、法规依据、经济基础、人本原则第二节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知识点: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运动队管理的各种关系第三节教练员与运动员知识点:教练员在管理中的作用、教练员的素质、运动员在管理中的角色定位、运动员的基本素质四、考试方法与要求(一)考试形式:本课程的结业考试包括理论考试、作业和平时成绩考核,理论考试采取闭卷方式,作业以训练计划的设计为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以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主,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 竞技体育2 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4运动员选材5 运动训练学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1项群训练理论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 运动成绩2 竞技水平3 竞技能力4 运动能力5 训练水平6 运动员现实训练状态7 运动员目标训练状态8竞技能力结构9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的补偿效应10 运动训练过程11 运动员状态诊断12 竞技状态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1 运动训练原则2 训练规律3 制胜规律4 三从一大原则5 竞技需要原则6 动机激励原则7有效控制原则8系统训练原则9周期安排原则10适宜负荷原则11区别对待原则12直观教练原则13适时恢复原则14 负荷强度15 负荷量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1 运动训练方法2运动训练手段3模式训练法4程序训练法5分解训练法6完整训练法7重复训练法8间歇训练法9持续训练法10变换训练法11循环训练法12比赛训练法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1体能2 延迟性转换3 力量素质4 相对力量5最大力量6爆发力7力量耐力8快速力量9 动作速度10反应速度11移动速度12耐力素质13柔韧素质14灵敏素质15 速度障碍16运动素质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1 运动技术2技术风格3特长技术4 运动技术评价5动作轨迹6动作速率7动作基本结构8技术组合9 协调能力10 技术环境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1竞技战术2 战术意识3战术知识4战术观念5战术指导思想、6 战术形式7 战术行动8 战术配合9 战术风格10 制胜规律11 制胜因素12 个人战术行为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1 运动智能2 运动员心理能力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1 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2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3 基础训练阶段4 专项提高训练阶段5 最佳竞技训练阶段6 竞技保持训练阶段7 高原现象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1 训练大周期2 赛前训练3 赛间训练4 竞技性比赛5 训练性比赛6 适应性比赛7 检查性比赛第十二章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1 基本训练周2 赛前训练周3 比赛周4 恢复周5 训练课的结构特别注意:核心稳定性:又称核心力量,指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的核心区域,在人体运动中起到稳定,传导力量,发力减力作用,另外腰—骨盆—髋关节肌群对人体在移动过程中保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的构成(二)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及内容(四)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概念、基本内容(二)各项群训练特点(三)竞技运动项目的主要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四)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范围表现在哪些方面?试加以说明(五)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训练特征(六)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的训练特征(七)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的特征.(八)技能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的训练特征(九)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的训练特点(十)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项群的训练特征(十一)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的训练特征(十二)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的训练特征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概念及构成因素。
(三)运动状态诊断的作用、基本内容及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一)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训练学要点(二)动机激励原则的概念与理论依据(三)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与理论依据(四)系统训练原则的概念与理论依据(五)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训练周期类型(六)适应负荷原则的概念及贯彻此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七)区别对待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要求(八)直观教练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要求(九)适时恢复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及要求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训练方法概念、意义及基本结构(二)训练手段的概念、意义及其基本结构(三)模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征(四)程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五)分解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六)完整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七)重复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八)间歇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九)持续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十)变换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十一)循环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十二)比赛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十三)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及其结构,体能训练的意义及其要求(二)身体形态及其训练(三)力量素质概念及训练方法手段(四)速度素质的概念及训练方法、手段(五)耐力素质的概念、训练方法及手段(六)柔韧素质的概念、训练方法与手段(七)灵敏素质的概念、训练手段及衡量的标志第七章运动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技术的概念、原理、动作要素及技术结构(二)影响运动技术的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三)技术训练的常用方法(四)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五)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基本标准及指标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的概念、构成及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三)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及其制定的注意事项(四)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的概述及训练的常用方法(二)运动智能的概念及其训练的基本方法、要求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一)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三)基础训练阶段与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四)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的年龄、负荷、竞赛特征(五)什么叫运动训练的高原现象,导致高原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试加以说明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一)单、双、多周期的安排特点(二)确定训练大周期日程的步骤及计划要点(三)年度训练过程比赛系列的安排及其负荷的动态变化(四)赛前中短期集训计划的结构及其负荷特点(五)试论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不同阶段的训练任务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一)基本训练周的任务、内容、负荷特点(二)赛前训练周、比赛周和恢复周的任务、内容及负荷特点(三)训练课的不同种类及特点(四)训练课的结构及负荷量度(五)试述不同训练小周期的类型和主要任务第十三章运动队伍的管理(一)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二)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及各种关系(三)教练员与运动员在管理中的作用及素质(四)试述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有哪些?并加以说明另:七月七日上午于指定地点补课。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运动训练学课程代码:0497前言目录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引论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第三节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第一节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第二节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第三节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第四节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训练管理第三章运动员选材第一节运动员选材概述第二节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第三节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实施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第二节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第三节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第四节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第五节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第二节运动训练方法的演进第三节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第四节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第二节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五节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第二节运动员智能及其训练第三节运动员心理训练与智能训练的相关问题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运动训练过程与运动训练计划第二节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第三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四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第五节年度训练计划表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的制定第十三章参赛的准备、进行与总结第一节参赛准备第二节教练员的赛场指挥第三节运动员参赛行为的自我控制第四节参赛总结第十四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第二节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一、课题性质与特点(一)课程性质和特点《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段)的必修课程。
体育综合课目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体育综合包括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三部分内容。
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的理论并能运用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原理和知识来分析、论证以及综合解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根据运动生理学、训练学内容范围,掌握好学科体系,着重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能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运动训练及学校体育实践中的问题,评价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知识点的测试包括了:认识与记忆;理解与判断;掌握与应用;分析与综合四个层面。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运动生理学100分运动训练学100分学校体育学100分4、试卷题型结构(1)运动生理学单项选择题20分(10小题,每小题2分)名词解释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综合应用题50分(2)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综合应用题70分(3)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综合应用题70分(一)第一部分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概述了解竞技体育内涵和外延及形成与发展概况,掌握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掌握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了解项群理论的发展历程,理解项群理论的各项内容,掌握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理解并掌握项群理论的应用及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
1.了解项群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解项群理论的基本内容。
2.掌握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理解并掌握项群理论的应用。
3.理解并掌握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
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内涵及意义,掌握运动成绩决定因素及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掌握运动员训练的起始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1.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释义;掌握运动成绩决定因素。
2.掌握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运动训练学制定年度训练计划的步骤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一、什么是训练计划训练计划是指部队对军事训练的具体安排。
通常根据上级训练指示和训练大纲的要求,结合本部队的作战任务、军事训练水平、保障能力、武器装备条件和地理环境特点等实际情况拟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训练计划分综合计划和专项计划。
前者包括年度、阶段、月和周计划;后者包括演习,集训及其他专项训练活动的组织实施计划。
二、运动训练学制定年度训练计划的步骤运动训练学制定年度训练计划的步骤1为了进一步活跃我校课余文化生活,不断营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和谐校园,陶冶师生情操,提高师生的音乐素质、艺术品位及艺术修养,更好的展示我校师生的艺术风采和校园文化底蕴,从本学期开始把合唱活动做为特长活动进行开展并将按届延续下去成为我校课余文化的一部分。
本校在合唱这块非常剥落,学生对音乐的反映和理解也存在着问题。
因此本学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将严格按照计划实施训练,力争在本学期末使此项活动不仅初具规模,而且还要让学生对音乐,对合唱产生兴趣。
努力做到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前提,培养一批拉的出唱的响的团队来。
为了真正能全面落实好此项活动,特制定如下训练计划:一、训练时间:每周三第七节课。
二、训练地点:音乐教室三、训练目的:1、通过不同的发声练习来规范学生的声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演唱技巧。
2、通过练唱少儿合唱曲,使学生初步建立合唱概念,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自身素质。
3、进一步宣传我校的素质教育和精神风貌。
四、训练内容:1、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和规范的训练步骤来训练学生的声音。
2、合唱的姿态。
3、少儿合唱曲。
五、训练方法及过程:训练为了提高。
合唱的基础在于提高声部的齐唱能力,声部的基础在于提高学生的基本功。
进一步加强音准、节奏的训练,同时也要加强扩大音域,咬字,幅度变化等方面的训练。
1、声音的训练2、音准训练3、节奏训练本学期,将针对上述几方面进行重点训练,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和综合艺术修养,为学校培养一批优秀的合唱人才。
一、竞技体育的定义: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二、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生物学因素、个性心理因素、社会学因素三、现代竞技体育的构成:运动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运动管理四、现代竞技体育的特点:竞争性、规范性、集群性、公开性、娱乐性五、运动训练的定义:运动训练(狭义)是指在教练员的指导和运动员的参与下,为提高或保持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广义)是为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所作准备的全过程。
六、运动训练的基本阶段(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起始状态诊断;确定训练目标;制定训练计划;组织、实施;检查、评定;(提出反馈信息,发出反馈指令,组织、实施)实现训练目标。
七、运动训练的特点: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子能力的互补性;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现代科技的全面性和导向性八、定义: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九、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一般训练学、项群训练学、专项训练学。
十、、运动成绩释义: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1.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做竞技水平2.比赛名次十四、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十五、竞技能力的定义: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十六、竞技能力的构成:体能(形态、机能、素质);技能(技术、战术);智能;心理。
十七、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含义的异同: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运动能力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竞技能力十八、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异同: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作训练水平。
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班级人数时间教学任务与要求:了解制定年度训练计划的意义和作用;正确理解多年训练计划的种类;掌握制定年度训练计划方法在实践中的正确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什么是年度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的基本结构是如何构成的?难点:如何正确掌握不同类型的年度训练计划在训练实践中正确应用。
教学步骤年度训练计划是教练员和运动员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重要文件。
由于适宜竞赛条件的出现具有明显的年度周期性特点,因此,人们通常以年度训练作为组织系统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单位。
制定年度训练计划,是从事系统训练活动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一、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运动训练过程的阶段性特征,是通过许许多多连绵不断的大小周期循环往复而表现出来的。
包括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的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称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
训练的大周期是以参加重要比赛获得满意成绩为目标,以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为依据而确定私划分的。
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相对应,分别组织准备时期(或称训练期)、比赛时期和恢复时期(或称过渡期)的训练,并把这一循环称之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表11-1)。
二、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年度训练过程所包含的大周期数,是反映年度训练过程结构特征的主要内容。
通常有单周期(包括单周期双高峰)、双周期和多周期等不同类型。
(一)单周期全年训练按一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单周期安排。
随着人们训练活动的效率不断提高,在现代高水平竞技体育活动中,单周期安排己经越来越少采用了。
马特维也夫于1965 年提出了单周期训练过程的基本模型(图11-1)。
在这一模型中,三个时期的时间分别是6 个月、4 个半月和1 个半月。
(二)双周期全年训练按两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双周期安排,它包含两个准备时期,两个比赛时期和两个过渡时期。
在现代竞技训练中,双周期安排仍是一种常用的年度安排模式。
614体育训练专业基础综合科目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体育教育训练专业基础综合包括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两部分内容。
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运动生理学、训练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并能运用生理学、训练学原理和知识来分析、论证以及综合解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根据运动生理学、训练学内容范围,掌握好学科体系,着重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能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运动训练及学校体育实践中的问题,联系学术研究和教改动态,评价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知识点的测试包括了:认识与记忆;理解与判断;掌握与应用;分析与综合四个层面。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运动生理学150分运动训练学150分4、试卷题型结构(1)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40分(8小题,每小题5分)单项选择题40分(20小题,每小题2分)综合应用题70分(2)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40分(8小题,每小题5分)综合应用题110分三、考查范围(一)第一部分运动生理学绪论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掌握生命活动基本表现以及生理功能的反应和适应及其调节。
第一篇肌肉的活动第一章肌肉的兴奋与收缩了解肌细胞的结构及肌肉的电现象。
掌握肌肉的收缩功能、肌肉工作的形式和力学表现。
第二章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掌握两类肌纤维的生理特征及其与运动能力的关系第二篇氧运输系统第三章呼吸了解呼吸的概念及呼吸的过程,掌握肺通量,肺换气的原理。
了解呼吸规律的维持和呼吸运动的调节,掌握运动时呼吸的变化调节。
第四章血液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掌握血液各组成成分的功能。
第五章血液循化了解心肌的生理特性和生物电现象,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评价方法。
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掌握动脉血压的成因、影响因素和心血管的调节以及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特点和系统锻炼对心血管功能的变化特点和系统锻炼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山东省第五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运动训练学》复习大纲教材:《运动训练学》;主编:田麦久;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引论二、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三、运动成绩与运动员竞技能力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一、比赛需要与竞技准备原则二、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三、整体推进与区别对待原则四、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五、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二、运动训练方法的演进体系三、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四、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二、身体形态及其训练三、力量素质及其训练四、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五、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二、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三、技术训练常用方法四、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五、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三、战术方案的制定四、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十章多年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一、运动训练过程与运动训练计划二、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四、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一、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三、年度训练过程中的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四、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五、年度训练计划表第十四章项群训练理论一、项群训练理论总论二、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
614体育训练专业基础综合科目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体育教诲训练专业基础综合包括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两部分内容。
要求学生全面控制运动生理学、训练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并能运用生理学、训练学原理和知识来分析、论证以及综合解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中的详细问题。
按照运动生理学、训练学内容范围,控制好学科体系,着重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能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运动训练及小学体育实践中的问题,联系学术研究和教改动态,评价自立思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知识点的测试包括了:认识与记忆;理解与判断;控制与应用;分析与综合四个层面。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光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光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运动生理学150分运动训练学150分4、试卷题型结构(1)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40分(8小题,每小题5分)单项挑选题40分(20小题,每小题2分)综合应用题70分(2)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40分(8小题,每小题5分)第1 页/共8 页综合应用题110分三、考查范围(一)第一部分运动生理学绪论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意,控制生命活动基本表现以及生理功能的反应和适应及其调节。
第一篇肌肉的活动第一章肌肉的欢喜与收缩了解肌细胞的结构及肌肉的电现象。
控制肌肉的收缩功能、肌肉工作的形式和力学表现。
第二章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控制两类肌纤维的生理特征及其与运动能力的关系第二篇氧运输系统第三章呼吸了解呼吸的概念及呼吸的过程,控制肺通量,肺换气的原理。
了解呼吸逻辑的维持和呼吸运动的调节,控制运动时呼吸的变化调节。
第四章血液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控制血液各组成成分的功能。
第五章血液循化了解心肌的生理特性和生物电现象,控制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评价主意。
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控制动脉血压的成因、影响因素和心血管的调节以及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特点和系统锻炼对心血管功能的变化特点和系统锻炼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