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是怎样建起来的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三峡大坝原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水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备受人们的青睐。
而三峡大坝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其建设和运行原理备受关注。
一、三峡大坝的建设三峡大坝位于中国长江上游,总长约2300米,高约185米,总投资约为2400亿元人民币。
其主要分为大坝、水电站和船闸三部分。
大坝是三峡工程的主体,它可以防洪、发电、航运,是一项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工程。
大坝主要由坝体、坝基、坝顶和坝面组成。
坝体是由数十万立方米的混凝土和钢筋构成,坝基则是挖掘出来的地基,坝顶用于通行和维修,坝面则用于防护。
水电站是三峡工程的核心部分,它由27台水轮发电机组成,每台机组的装机容量为700兆瓦,总装机容量为1.8万兆瓦。
这些机组可以为中国南方地区提供大量的电力,以满足当地的用电需求。
船闸是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让船只通过三峡大坝,从而实现长江的航运。
船闸有五级,每级的落差为20米,总落差达到100米。
这种设计可以让大型船只通过三峡大坝,提高长江的运输效率。
二、三峡大坝的工作原理三峡大坝的工作原理主要分为防洪、发电和航运三个方面。
防洪是三峡大坝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
每年汛期,长江会发生洪水,给下游地区带来极大的灾害。
三峡大坝可以通过调节水位,将洪水储存起来,从而减轻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同时,三峡大坝还可以通过泄洪,将储存的洪水释放出来,从而保持下游河道的正常水位。
发电是三峡大坝的另一个重要功能。
水电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而三峡大坝的水电站可以为中国南方地区提供大量的电力。
在发电过程中,水从上游流入水电站,通过水轮机驱动发电机转动,从而产生电能。
而在电力需求较低的时候,三峡大坝可以通过储存水位,来调节发电量。
航运是三峡大坝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它可以让大型船只通过三峡大坝,从而提高长江的运输效率。
船闸是三峡大坝的船舶通过设施,可以将船只从高处运输到低处。
在通过船闸时,水会被泵入船闸,从而使船只上升或下降到目标水平面。
三峡大坝的工程原理及应用1. 引言三峡大坝是位于中国长江三峡的一座巨大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
它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水能资源,还为长江流域提供了洪水防治、航运、灌溉等多项功能。
本文将介绍三峡大坝的工程原理和应用。
2. 工程原理三峡大坝的工程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水坝建设水坝是三峡大坝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由大量的混凝土和钢筋构成。
水坝的建设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水位控制、地质条件、坝体稳定等。
水坝的设计和施工需要经过精确的计算和严格的监测,以确保其安全稳定的运行。
2.2 水库调度三峡大坝的水库调度是指根据长江流域的水量情况,合理调节水库的蓄水和泄洪,以满足不同用水需求。
水库调度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降雨情况、季节变化、下游水位等。
通过科学的水库调度,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水利效益。
2.3 电力发电三峡大坝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发电。
大坝通过引水发电的方式,将水能转换为电能。
水从水库通过引水隧洞引入发电厂,通过水轮机产生机械能,再经过发电机转化为电能。
三峡大坝的发电量相当巨大,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
3. 应用领域三峡大坝的应用领域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洪水防治三峡大坝具有优秀的防洪功能。
通过调节水库的蓄水和泄洪,可以有效控制长江流域的洪水。
特别是在汛期,大坝可以为下游地区提供可靠的防洪保护,减轻洪水造成的灾害。
3.2 改善航运条件大坝的建设使得长江水域的水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航运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大坝附近的水位稳定,水流平缓,减少了对船只航行的障碍,提高了航运的效率。
3.3 灌溉用水三峡大坝提供的大量水资源可以用于农业灌溉。
特别是在旱季,通过合理蓄水和调度,可以向下游地区提供稳定的灌溉用水,提高农田灌溉效果,增加农作物产量。
3.4 生态保护三峡大坝建成后,水库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坝区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水生物种类丰富,水质得到了提高。
三峡建设回忆一、前言三峡建设是中国近代工程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成为了世界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
作为一个亲历者,我有幸见证了三峡建设的全过程,今天我将带您一起回忆这段历史。
二、前期准备1982年,中国政府决定兴建三峡工程,目的是为了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水问题和发展清洁能源。
为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进行勘测和设计。
为了进行勘测,工作组派遣了大量的勘测人员,他们穿越陡峭的峡谷,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精确的测量。
在勘测的基础上,工作组开始进行设计工作,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设计人员要考虑到大坝的稳定性、水电站的发电效率以及下游的生态环境等多个因素。
三、开工典礼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这是一个庄严而激动人心的时刻。
开工典礼上,国家领导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达了对三峡工程的期望和信心。
随着一声声鞭炮的响起,三峡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从这一刻起,数以万计的工人投入到了这个巨大的工程中,他们日夜奋战,为的就是能够早日完成这个国家级的重点工程。
四、大坝建设三峡大坝是整个工程的核心和重点,也是工程建设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
大坝的建设需要克服陡峭的峡谷、多变的水流以及地质条件复杂等诸多困难。
为了确保大坝的稳定性,设计人员采用了混凝土重力坝的结构形式,这是一种经典的大坝设计方式。
大坝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混凝土,为了保证质量,施工人员采用了现代化的混凝土搅拌设备和施工工艺。
五、水电站建设三峡工程不仅是一个治理长江洪水的工程,也是一个巨大的水电站群。
水电站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长江的水能资源,最大限度地发电。
水电站的建设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
每个部分都有几座巨大的水轮发电机组,这些机组的装配需要精确的计算和安装。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水电站的建设也成为了技术创新的重要领域,许多新的技术和设备被引入到了工程中。
六、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大工程,三峡工程的建设必然会对下游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了解三峡大坝景点的历史大家好,欢迎来到著名的三峡大坝景点!我将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三峡大坝景点的历史。
三峡大坝是位于长江上游的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让我们开始我们的导游之旅吧!一、三峡大坝的历史背景三峡大坝位于重庆与湖北交界处,起源于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决定在长江上建造巨型水利工程,以应对长江的洪水问题,并提供清洁能源的供应。
于是,三峡大坝的雏形开始于1994年。
二、三峡大坝的建设过程三峡大坝的建设过程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直到1994年才正式开始兴建。
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地质条件复杂、工程规模庞大、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三峡大坝于2006年完工,并开始进行试运行。
三、三峡大坝的技术特点三峡大坝采用了世界先进的混凝土重力坝技术。
它的总长度超过两公里,拥有大约一亿立方米的混凝土,可以提供强大的阻水能力。
此外,大坝还配备了全球最大的升船机和船闸系统,方便船只通过。
这些技术特点使得大坝成为了世界上最具规模和科技含量的水利工程之一。
四、三峡大坝的重要意义三峡大坝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它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首先,它有效解决了长江上游的洪水问题,保护了周边城市的安全。
其次,大坝为中国提供清洁能源,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此外,大坝还改善了航运条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大坝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五、三峡大坝的生态环境保护在三峡大坝建设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为了减少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移民安置、生态保护区和水资源管理等。
特别是在移民安置方面,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确保了三峡大坝建设与当地居民的和谐共处。
六、三峡大坝的文化遗址除了技术和生态,三峡大坝也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址。
沿着大坝,您可以看到许多文物和纪念碑,记录着大坝建设的历史。
三峡的相关内容三峡,位于中国长江上游,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三峡工程由三峡大坝、五级船闸和两座大型电站组成,于2003年正式竣工。
下面将从三峡的背景、建设过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背景:三峡位于中国长江上游的湖北省宜昌市、重庆市涪陵区和万州区之间。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
由于长江上游地势险峻,水电资源丰富,因此长江流域一直是中国重要的水力发电基地。
然而,长江上游地区也经常发生洪水灾害,给当地居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建设过程:三峡工程的建设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工程一直未能启动。
直到1994年,中国政府正式决定建设三峡工程,以解决长江上游的洪水问题、改善航运条件和发展水力发电。
建设过程中,首先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搬迁,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接下来,开始修建大坝和船闸,并逐渐兴建电站。
整个工程历时近10年,共投入了数十亿元的资金。
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三峡工程的建设对当地的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由于工程的建设,水位上升,导致了大面积的淹没和土地消失。
这对当地的植被和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其次,由于水位变化,导致了湖泊的水质变差,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此外,三峡大坝的运行也会产生一定的水下噪音和振动,对鱼类的生活习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过,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减轻这些影响,比如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建设鱼类过渡设施等。
总结:三峡工程是中国在长江上游地区开展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旨在解决洪水问题、改善航运条件和发展水力发电。
工程的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最终于2003年竣工。
然而,工程的建设也对当地的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保护和恢复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峡工程建设方案一、项目背景中国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但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加上近年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一些地区经常出现水旱灾害。
为了解决这一严峻的问题,中国政府决定在长江上游地区建设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峡工程。
该项目将对我国的水资源调整和水能资源利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对三峡工程的建设方案进行深入研究,确保其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总体规划1. 工程概况三峡工程是位于长江上游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其集水面积广阔,水资源充足,水能资源丰富。
根据规划,三峡工程包括三峡大坝、两岸码头、船闸、电站和生态移民安置区等。
其总投资额度庞大,工程建设周期长,建设难度较大。
2. 建设目标(1)水能开发:利用三峡工程水能资源,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
(2)水资源调控:通过三峡工程的蓄水和放水调节,实现对长江的水资源调控,解决长江流域的旱涝问题,提高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的稳定性。
(3)生态保护:通过三峡工程的规划和设计,保护和改善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4)水运改进:通过三峡工程的船闸和两岸码头建设,改善长江上游的水运条件,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
3. 建设内容(1)三峡大坝:三峡大坝是三峡工程的核心设施,其高度、长度和工程量均为世界之最。
大坝设计合理,结构稳固,能够承受长期蓄水的压力,有效控制江水的流量,并发挥主要防洪和发电的功能。
(2)两岸码头:两岸码头是三峡工程的重要配套设施,每个码头都装备了大吨位船舶的装卸设备,具备高效便捷的功能。
码头设计合理,与大坝淹没区及其连接线路相配套。
(3)船闸:为了解决船只通过三峡大坝的问题,工程中将建成一系列的船闸,用于船只的上升和下降。
船闸设计采用先进的技术,效果显著,对长江上游航运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4)电站:工程中将建设数个水电站,充分利用水能资源,发电功率巨大,为国家电网输送清洁能源。
三峡大坝建筑工程方案三峡大坝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首先,要考虑的是工程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
三峡大坝位于长江上游,这个地区地形复杂,地势险峻,气候多变,对工程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其次,考虑到工程规模之庞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先进的技术支持。
此外,三峡大坝建设还涉及到对当地环境和居民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和社会稳定等问题。
在三峡大坝建设方案中,首先需要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勘测。
长江上游地质条件复杂,岩层多变,需要针对性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
其次,需要对工程的混凝土、水电、船闸等技术进行研究和设计。
特别是在大坝的水电和水利方面,需要综合考虑水库调节、发电、航运等功能的统一。
此外,大坝的施工还需要考虑到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在工程施工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弥补工程建设所影响的生态环境。
比如,在植被保护、鱼类迁徙、水质保护等方面需要有专门的措施和方案。
同时,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社会状况也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考虑,保证工程建设对当地居民的影响最小化。
三峡大坝的建设方案不仅涉及到技术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大坝的建设是为了解决长江上游水资源利用问题,提供电力和水资源,并改善长江下游河道调节和防洪功能。
大坝的建设也将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大坝的建设也将对当地的船闸和运输带来便利,对长江流域的交通和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三峡大坝的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型水利工程,需要考虑到技术、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科学规划和实施工程建设方案,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取得预期的效益。
同时,还需要对工程的影响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方案,以保护好长江的生态环境,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水资源和水利工程保障。
三峡工程与中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水利工程建设一直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领域。
其中,三峡工程作为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里程碑,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三峡工程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以及对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三峡工程的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国家,但由于地势、气候、人口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
很多地区常年面临着旱涝之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长期致力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由此,三峡工程应运而生。
二、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三峡工程的建设始于1994年,耗时17年。
它位于长江上游的宜昌和葛洲坝之间,是由三座大坝和五级船闸组成。
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问题,并发挥其在水电、航运、灌溉等方面的作用。
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了大规模的拆迁、搬迁工作。
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同时,工程的建设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巨大的地质灾害风险、环保问题等。
然而,中国的技术人员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最终完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三、三峡工程对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三峡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问题,还提供了可观的水电能源,并改善了航运条件。
这对于中国以及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中国国内积累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经验和先进技术,这对于中国未来的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另外,三峡工程的成功也对国际上的水利工程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经验和技术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的对象。
这不仅增强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也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机会。
四、三峡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挑战尽管三峡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环境问题,工程建设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生态破坏,对鱼类、植被等生物群落造成了巨大影响。
三峡工程施工一、前期准备工作三峡工程的施工前期准备工作是一个庞大工程,需要进行全面的勘察和设计工作。
首先,工程部门对整个施工区域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察和地形测量,确定了建设的地点和范围。
然后,通过对整个三峡地区的水文、气象等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了大坝的设计标准和水库的规模。
同时,工程部门还进行了对整个工程所需的各种材料和设备的采购计划,并做好了物资的储备工作。
二、大坝施工1. 地基处理在进行大坝施工之前,首先需要对地基进行处理。
三峡地区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大坝的地基工程非常重要。
工程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加固地基,包括沉井灌浆、地下冻结、加固锚喷等技术手段。
2. 坝体建设大坝的建设采用了混凝土重力坝的形式。
在进行坝体浇筑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模板安装和钢筋绑扎等工作。
然后,通过大型混凝土搅拌车进行混凝土的搅拌和输送,最终完成了大坝的建设。
3. 导流、封堵大坝建设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导流及封堵工程。
导流是为了保证水流能够顺利通过,不影响施工进度。
封堵则是为了将水流引向其他方向,以减小对施工的影响。
4. 大坝调试大坝建设完毕后,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试工作。
这包括对大坝的各项工程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同时还要进行水库的试水工作,检验水库的密封性和稳定性。
三、船闸施工1. 船闸基础建设船闸的建设是为了提高航运能力,方便船只的通行。
船闸的建设首先需要进行基础工程施工,包括打桩、浇筑基础等工作。
2. 船闸机械设备安装船闸建设完毕后,还需要进行机械设备的安装工作。
这包括船闸门、马达、液压系统等机械设备的安装和调试。
3. 软土地基处理由于三峡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部分地区为软土地基,对于船闸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加固软土地基,确保船闸的安全使用。
四、升船机施工升船机是一种新型的船闸设备,可以将船只从一条水道升至另一条水道,提高航运效率。
升船机的建设需要进行全面的施工规划和设计,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
长江水流那么急,三峡大坝是怎样修建的?6张图看懂。
自古以来,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古人在那个科技落后的年代,靠着无穷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世界瞩目的大工程。
而到了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工程人员更是如虎添翼,创造了更多的超级工程,三峡大坝就是其中的一个。
三峡大坝位于湖北宜昌市境内,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工程,大坝全长3335米,高185米,于1994年开始修建,到2006年5月20日修建成功,总投资约950亿元。
大家都知道,长江中上游的水流速度是非常快的,李白有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那么在如此湍急的水流中,三峡大坝是怎样修建的呢?
这是大概的地形图,江水中间正好有个小岛
以小岛为根据地,在右边先建造一个围堰,抽干里面的水,在里面修建一条导流渠。
可能有朋友会问,能修围堰,为什么不能直接修大坝呢?这是因为围堰的作用只是临时挡住水,对于质量要求没有那么高,所以相对比较容易修建。
拆除围堰
然后在导流渠左边修围堰,抽干水,在里面正式开始修大坝
左边大坝修好之后,利用大坝上的泄洪洞排水,右边围上,修筑另一段大坝
全部修好之后,拆除围堰就ok了
2006年5月20日,这项全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修建成功,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长江水流之中!真是不得不佩服我国工程人员的智慧!
近些年来,我国修建了一个又一个的超级大工程,三峡大坝、高速铁路、港珠澳大桥等等,真要感谢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工程人员,向你们致敬。
什么是长江三峡工程?一、概述长江三峡工程是中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就有人提出的梦想,目的是为了解决长江中游洪水灾害问题,同时调节长江水文,提供电力和改善航运条件。
长江三峡工程主要包括三峡大坝、左岸电站、右岸电站和船闸四个部分,是中国陆上面积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总库容达到了3.2万亿立方米,发电容量达到了二百七十万千瓦,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造价最高的水利工程之一。
二、建设过程及技术长江三峡工程从1994年开始正式开工,历时17年建成。
工程的建设主体是由中国水利电力总公司运营的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三峡大坝采用了混凝土双曲拱坝,坝顶高度175米,长2300米,坝体容积为3900万立方米。
左岸和右岸各安装了21台水轮发电机组,左岸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700兆瓦,右岸为1120兆瓦,总装机容量为二百七十万千瓦。
三峡大坝的建设中,还采用了一项先进的船闸技术,以便在大坝建造完毕之后保持长江的航运能力。
三、工程效益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起到了多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三峡大坝可以防止长江中游的洪水灾害,减轻了洪灾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其次,工程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满足了全国范围内的电力需求,并促进了能源产业的发展。
最后,长江三峡工程还改善了航运条件,实现了长江中游至上海等沿海港口的内河直达。
同时工程还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并且提高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四、对环境的影响长江三峡工程建造的同时,也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很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被淹没在水下,这造成了一些物种的灭绝或者数量减少。
工程的建设还引起了土壤流失、气候变化、生态平衡、水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均需要特别注意和加以解决。
五、总结长江三峡工程是中国水利科技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其建造期间所采用的技术、设计和实践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推广。
长江三峡工程连同其所带来的经济、防洪、能源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效益,不仅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三峡工程的发展历程三峡工程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它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宜昌市和重庆市奉节县之间,总长约600公里。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三峡工程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开始研究长江的水利工程问题,提出对长江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和利用,并决定在长江上修一座巨型水库。
1954年,针对长江过于湍急导致的洪水、航运困难等问题,中共中央决定在湖北省开展长江三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1964年,中国水利部作出了修建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的决定,并成立了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长江三峡枢纽工程问题的报告》,正式宣布了三峡工程建设的决策。
三峡工程的建设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开始。
1981年开始筹建办公室,1985年,三峡工程开始建设前期工程——建立三峡工程建设指挥部,成立白鹿建设公司和三峡水利电力有限公司。
1986年6月1日,三峡工程总体规划通过审查,三峡工程实施方案得到审查通过。
1992年9月,三峡工程总体开工仪式在湖北宜昌七天坪举行,这是三峡工程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三峡工程正式进入建设阶段。
三峡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因此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搬迁工作。
工程建设期间,超过100万人因迁坝背水区而得到重新安置。
2008年底,三峡工程建设基本完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2012年7月4日,中国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长江三峡工程移民安置条例》,对移民安置工作进行了相关规范和要求。
移民安置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为移民重建新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016年7月4日,三峡工程首台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其余机组也陆续投入使用。
截至目前,三峡工程的正式投运机组已经达到了26台,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2500MW,年发电量超过1万亿千瓦时,成为中国最大的水电站和全球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
同时,三峡工程还解决了下游城市的自来水问题,改善了航运条件,提升了整个长江流域的防洪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果。
三峡是中国的一座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长江上游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也是中国工程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
本文将以“三峡所有知识点”为标题,逐步介绍三峡的背景、建设过程、主要功能以及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背景三峡位于长江上游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资源和能源储备地。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决定兴建三峡水利工程,旨在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航运问题以及提供可再生能源。
二、建设过程 1. 立项与筹备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政府开始研究三峡工程的可行性,并于1992年正式启动立项程序。
2. 施工阶段:三峡工程的施工历时17年,从1994年开始,到2009年完工。
在这期间,工程团队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如岩石爆破、大坝建设等。
3. 水库蓄水阶段:2003年6月,三峡工程开始蓄水。
整个过程经历了多年的试验和调整,最终于2012年正式达到设计蓄水位。
三、主要功能 1. 防洪功能:三峡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洪水调度和防洪。
大坝的洪水调度能力可以有效减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风险。
2. 发电功能:三峡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拥有32台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22500兆瓦。
它为中国的电力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3. 航运功能:三峡水库的通航能力提高了长江上游地区的航运条件。
它可以容纳大型船只通行,促进了当地的物流和经济发展。
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水库蓄水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由于水位上升,许多原本的岛屿和乡村被淹没,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物种的迁移。
2. 大坝对鱼类迁徙和繁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峡大坝阻隔了长江上游的鱼类迁徙,给许多鱼类的繁殖带来了挑战。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造鱼梯等。
3. 水电站的运行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
虽然水电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但在发电过程中仍会产生温室气体和水中污染物。
综上所述,三峡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工程,具有防洪、发电和航运等多重功能。
三峡大坝原理
三峡大坝的原理是利用重力墙和土石坝相结合的方式来抵御洪水冲击和承载水压力。
因为三峡大坝位于长江上游,长江年平均径流量为9600亿立方米,每年洪峰流量高达80000立方米每秒,因此需要建造一座能够抵御高强度洪水冲击的大坝。
在三峡大坝的建设中,首先需要控制水位。
由于三峡大坝下游的江河平均宽度为1.1公里,大坝上游水位变化1米,相当于下游水位变化7.5米,因此需要通过闸门、泄洪孔等方式来调节水位。
同时,三峡大坝中还建有水电站,利用水流稳定地向下流发电。
在保证水位稳定的同时,重要的工作是防洪。
三峡大坝采用重力墙和土石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抵御洪水冲击。
重力墙是指宽厚基础下面筒体较窄而筒体上部宽大的大坝结构,其抗洪性能和防碎能力较强;而土石坝则是用优质土石材料堆筑而成的大坝结构,可以调节河流水流量和防洪。
此外,三峡大坝还设置了包括水库上游测站、水库下游测站、水位测站、降雨测站、水质监测站等在内的专门监测设施,用于实时监测水库水位、流量、水质等情况,确保水库工作的安全和稳定。
三峡大坝建造的原理
三峡大坝是中国长江上的一座堤坝,它的建造原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构造坝体:三峡大坝是一座重力坝,采用了大量的高强度混凝土、钢筋和钢板进行坝体结构的构建。
坝体的重力对地壳产生的压力,通过坝底的分散开展到两岸的山体上,形成一个单体的整体,稳定性较好。
2. 导流工程:在大坝建造期间,为了保证建筑安全和流量控制,需要将长江水流引导到两岸,以便将原河道的水位降低,从而构建坝体。
为此,三峡大坝设置了两道导流洞,分别位于坝体的右岸和左岸,通过洞内的闸门进行流量的控制和调节。
3. 水封施工:为了确保大坝的稳定性,施工过程中需要将大坝两侧的水封住。
使用隔水壁和防渗屏障等工程措施,保证了施工区域内的地下水位稳定,防止渗水现象对坝体结构的影响。
4. 船闸和船梁:为了保证船只能够顺利通过大坝,三峡大坝设置了船闸和船梁。
船闸由数道通航段组成,可以根据船只的大小进行不同的开启和关闭,从而满足航运需要。
船梁则是连接大坝两岸的桥梁,用于车辆和行人的通行。
总的来说,三峡大坝的建造原理是通过构筑坝体、导流工程、水封施工等工程措施来实现对长江水流的控制和调节,从而达到防洪、发电和航运等多种目的。
长江三峡水利施工方案一、引言长江三峡是中国著名的山水胜景之一,也是重要的水利工程。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长江水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长江上游的三峡水利施工方案应运而生。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长江三峡水利施工方案的主要内容。
二、项目概述1. 项目背景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其上游的三峡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长江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 目标与目的本项目的目标是通过水利施工,达到以下目的:•提供足够的水资源供应,满足上游地区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加强对长江的治理与防洪能力,确保水资源的安全性;•促进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施工内容1. 三峡大坝建设三峡大坝是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其主要施工内容包括:•大坝基础的开挖与处理;•堆石工程和混凝土结构的建设;•大坝水库的调试与运营。
2. 电力发电站建设三峡水利工程还包括了多个电力发电站的建设,以充分利用长江水资源的同时,产生清洁能源供应给上游地区。
电力发电站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水轮发电机组的安装与调试;•发电站的电网接入与运行;•发电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3. 水资源调控设施建设为了更好地调控长江的水资源,提供稳定的水资源供应,施工方案还包括以下设施的建设:•抽水站的建设与维护;•输水管道的敷设与维修;•水资源调控系统的构建与运行。
四、施工计划1. 工期规划整个长江三峡水利施工方案计划分为多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的工期规划如下:•第一阶段:大坝基础开挖与处理,预计工期:2年;•第二阶段:大坝核心结构建设,预计工期:5年;•第三阶段:电力发电站建设,预计工期:3年;•第四阶段:水资源调控设施建设,预计工期:4年。
2. 技术支持与管理施工方案所需的技术支持和管理包括:•工程设计与规划;•工程监督与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与应急预案。
五、项目成果与影响长江三峡水利施工方案的成功实施将带来以下成果和影响:•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供应,满足上游地区的需求;•增强长江的治理与防洪能力,保护水资源安全;•促进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保护和改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珍稀物种。
三峡大坝的科普知识三峡大坝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位于长江上游,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建筑工程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三峡大坝,下面将通过几个步骤来科普三峡大坝的相关知识。
一、三峡大坝的概念三峡大坝是建在长江上游的一座水坝,其主体工程由钢筋混凝土制成,全长约 2.3公里。
三峡大坝的主要功能是调节长江水流,防洪、发电,以及改善航运条件。
二、三峡大坝的建设历程三峡大坝的建设始于1994年,历时17年才正式完工。
整个建设过程中,先后有数十万建设工人和技术人员共同开展施工工作,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三峡大坝的主要功能3.1 调节长江水流三峡大坝可以通过调控上下游的水位,达到控制长江水流的目的。
这不仅可以改善灌溉条件,还可以保证下游城市不受到洪水的侵袭。
3.2 防洪三峡大坝还是中国重要的防洪设施之一,可以防止汛期上游大量水流注入长江而引起洪灾。
经过多次水灾的洗礼,三峡大坝在防洪方面的作用被充分体现。
3.3 发电三峡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其前期规划是设计有26台水轮发电机组,之后又增加至32台。
全年发电能力可达2400亿度,相当于70个亿度的热电厂发电能力。
3.4 改善航运条件三峡大坝的建成使得长江航运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航道深度增加,来往的船只也越来越多,成为了长江流域经济交通的重要支撑。
四、三峡大坝的环保问题三峡大坝建设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环保问题。
在建设过程中,围绕三峡大坝的生态系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造成了大量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减少。
而电站发电过程也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环境和气候产生负面影响,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民众的高度关注。
五、总结三峡大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工程,在其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
通过科普三峡大坝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世界奇迹,并明确三峡大坝在长江流域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峡大坝修建时,是怎么拦住滔滔江水成功建造的?你们有想
过吗?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而在基建方面,国家也是修建了很多堪称奇迹的工程,让整个世界都感到十分震惊。
例如像是三峡大坝,它有着特别大的规模,在修建之后,更是为我国的人们在生活上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那么在三峡大坝刚修建时,是怎么拦住涛涛江水,成功建造的呢?鹿鼎
众所周知,长江是我国水量非常丰富的一条河流,有着60米的深度,水流的速度也是每秒超过了四米,水流上的威力特别巨大,我们很难想象,人们是怎样在这个川流不息的长江上成功家里水电站的,毕竟在这长江之上也没有任何其他的大型水利工程,想让长江水暂停流动那是不可能的。
其实在国家刚修建这个工程的时候,就在长江的南部建造了导流明渠,修建的这种倒流渠长3.7公里,宽为350米,而为了能够适应长江湍急的水流,更是把导流渠的深度挖了将近50米左右,导流渠虽然属于三峡大坝的辅助性工作。
但看之简单却整整耗时了五年时间,人工修建河道将整个长江分流,不得不说我国被称为基建狂魔是有一定道理,这个想法一般人是想都不敢去想的,而在我国不仅仅想出来了,甚至还敢做。
当导流渠修建成之后,工程师们又在此对原本长江河道进去了围堰截流,使原本的长久水流入导流明渠,因此也就解决了工程修建中水势过急的问题。
而在经过了进一步的将原河道长江水排出,三峡大坝才得以在建成,这其中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这是众多工程师们付出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开动智慧奋战的结果,不过也正是因为其修建难度,让整个世界都认识到了我国的强大。
伙伴们是不是也与小编一样,被我国工程师的智慧所折服了呢?。
三峡工程是怎样建起来的
4.1 三峡枢纽工程分几期施工?
三峡工程分三期进行施工,这是因为三峡工程必须分三期进行施工导流的缘故。
施工导流是水利工程施工特有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
水利工程是在河流上施工,这就需要先进行“截流”,让河水避开河道中的施工场地,从另外的通道流向下游。
三峡工程三斗坪坝址处有一中堡岛,将长江分为大江和后河,大江宽900米,后河宽约300米,为河床分期导流提供了良好的地形条件。
根据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的“明渠通航、三期导流”的施工方案,19 93~1997年为准备工程和一期工程阶段。
准备工程的主要任务有:坝区(包括对外交通和砂石料场)征地与移民,场地平整,场内外交通工程(包括西陵长江大桥和坝区码头工程等),供电、供水、排水、供风、通讯、仓储等系统,房屋建筑,砂石料、混凝土、制冷系统,综合加工企业等。
一期工程的主要任务有:填筑一期土石围堰,将中堡岛及右岸后河围护起来,形成一期基坑,将水抽干,开挖至新鲜花岗岩石,修建混凝土导流通航明渠,长江水流和过往船舶仍从大江主河道通行。
导流通航明渠和左岸临时船闸竣工后,拆除一期土石围堰,进行三峡工程的第一次截流——大江截流。
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的胜利实现,标志着一期工程的完成和二期工程的开始。
1998~2003年为二期工程阶段,主要任务有:在一个枯水期内完成二期上、下游土石围堰的填筑,将围堰围护的大江基坑内的水抽干,开挖至新鲜岩石后,浇筑混凝土重力坝的泄洪、左岸电厂、垂直升船机、左岸非溢流坝等坝段,浇筑水电站厂房、安装首批水轮发电机,同时修建左岸永久船闸。
长江水流从导流明渠通过,过往船舶从导流明渠或临时船闸中航行。
2002年11月6日进行了三峡工程的第二次截流——导流明渠截流。
截流成功后,在导流明渠内抢修碾压混凝土围堰至140米高程,长江水流从泄洪坝段底部的22个导流底孔中宣泄,船舶从临时船闸通行。
2003年6月1日,三峡水库开始蓄水,6月中旬,蓄水至135米,永久船闸开始通航,10月,首批机组开始发电。
2004~2009年为三期工程阶段,主要任务有:完成右岸厂房坝段和右岸非溢流坝段、右岸电站厂房的混凝土浇筑及相应的金属结构安装,左右岸电站全部26台机组的安装,全部输变电工程,建成垂直升船机,拆除碾压混凝土围堰和三期下游土石围堰,河床封堵泄洪坝段导流底孔等。
4.2 三峡枢纽工程采用了哪些措施保证工程质量?
三峡工程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形成了“四加一”的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实行从原材料到施工的全过程监控:一是施工单位自身专兼职的质检人员对质量进行监控;二是千名专职监理人员,日夜巡视在工程各个部位;三是各项目部对监理工作和施工单位按照合同统一管理;四是聘请少量中外专家任专业质量总监。
除以上四种监督方式外,国务院还派出以钱正英院士为组长、张光斗院士为副组长的质量检查专家组,代表国家每年深入工地对工程质量进行跟踪检查,给予具体指导,并向国务院提供负责任的质量报告。
三峡工程施工中也不是说完全没有任何质量问题,比如混凝土浇筑中存在振捣不密实等,但质量问题都能找出来,并得到有效解决。
“千年大计,国运所系”。
三峡工程按照中央“一流的工程,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的要求,以不留隐患为最高原则。
强有力的质量监督体系,促使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从1993年开工到今年10月,共评定130629个单元工程,全部合格,优良率达80.94%;
施工质量总体良好,工程质量完全可以让全国人民放心。
4.3 中国三峡总公司是如何组织工程建设的?
三峡工程建设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
一方面要尽可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还不是十分完善,要适应这个转型期的具体情况,但也不是要照顾落后。
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坚持体制创新,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则组织工程建设,核心是实施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一系列建设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财力办大事,运用政府行为建立三峡基金,搞好库区移民,为工程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社会环境。
4.4 2002年11月进行的导流明渠截流难在哪里?
2002年11月实施的三峡导流明渠截流,落差、流量、流速等水力学指标高,防渗施工工期短、强度高,总体难度居世界之最。
导流明渠截流,是为了截断长江,进行三峡三期上下游土石围堰工程施工,并在土石围堰的保护下浇筑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在碾压混凝土围堰和下游土石围堰保护下,进行右岸电站厂房及大坝施工。
截流后,江水将从设置在泄洪坝段的导流底孔和永久深孔宣泄。
导流明渠截流是三峡二、三期工程衔接的标志性工程,也是三峡工程建设的技术难点之一,其成败直接影响三峡工程的总工期,以及三峡工程能否按期实现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
一是工程规模大、工期紧。
右岸导流明渠截流与三期土石围堰填筑工程量为310.48万立方米,其中水下抛填占填筑总量的85%以上,从明渠封堵到土石围堰具备挡水条件和基坑能够抽水,工期仅有一个多月。
上、下游围堰防渗施工也只有一个月时间,要完成高压旋喷墙2.01万平方米和帷幕灌浆0.3万米的工程量,工期非常紧张。
二是合龙工程量大、强度高。
导流明渠截流合龙时段日平均抛投强度近8万立方米,高于葛洲坝大江截流抛投强度。
而左岸为孤岛,只能以右岸单进抛投为主。
三是截流水力学指标高、难度大。
在截流流量为每秒10300立方米时,明渠截流最大落差达4.11米,截流龙口平均流速为:上戗每秒4.7米,下戗每秒3.91米左右,平均单宽能量大。
这次截流水力学指标高于1997年的三峡工程一期截流。
四是双戗进占截流,上下戗堤协调配合要求高。
截流采用双戗立堵截流方案,上游双向进占,下游单向从右端进占。
按上游戗堤承担三分之二落差、下游戗堤承担三分之一落差控制上、下游进占宽度,双戗进占时配合难度大,加大了截流的施工组织和协调难度。
五是截流准备工作受通航条件制约。
导流明渠截流需在进占前进行水下垫底加糙拦石坎施工,上游抛投钢架石笼,下游抛投合金钢网石兜,而且要在确保通航的条件下进行,这势必增大加糙拦石坎水上作业的难度。
4.5 明渠截流是对三峡工程10年建设成就的一次肯定吗?
明渠截流是二期工程水库初期蓄水、永久船闸通航、首批机组发电三大目标的前提,又是二期工程合格的一个标志,是对10年建设成就的一次肯定。
导流明渠截流后,要在4个月时间内完成110万立方米的碾压混凝土围堰的施工,工程强度很大。
明年6月中下旬,水库初期蓄水达到135米,双线五级永久船闸通航,完成水轮发电机
组的调试。
8月两台机组投产,9月、10月各投产一台,这4台7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可以形成28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比现在葛洲坝电厂的发电能力还要大。
以后,每年投产4台,6年半左岸电厂26台机组全部投产。
到明年蓄水达到135米,围堰可以达到140米,这样可形成20多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对长江中下游防洪起到一定的作用,还可以改善从宜昌到万州几百公里的通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