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进场验收及存放要求..
- 格式:ppt
- 大小:7.89 MB
- 文档页数:57
材料进场检验及储存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了规范材料进场检验及储存管理,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保证材料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工程质量。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项目的材料进场检验及储存管理。
第三条定义1. 材料:项目所需要的各种建筑、装饰、安装、设备等物质。
2. 进场检验:对材料在进入项目工地前进行的检验。
3. 储存:将检验合格的材料安全地储存起来。
4. 质量管理:对材料进行质量控制和监督,确保材料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第二章进场检验第四条检验内容1. 材料进场前应进行外观质量检验,包括材料的颜色、形状、表面质量等。
2. 材料进场前应进行尺寸检验,包括材料的长度、宽度、高度等。
3. 材料进场前应进行质量检验,包括材料的强度、硬度、耐候性等。
4. 材料进场前应进行性能检验,包括材料的耐腐蚀性、耐磨性、防火性等。
第五条检验方法1. 外观质量检验可以通过目测或者使用测量仪器进行。
2. 尺寸检验可以通过使用量具或者测量仪器进行。
3. 质量检验可以通过使用试验设备或者测量仪器进行。
4. 性能检验可以通过使用试验设备或者测量仪器进行。
第六条检验标准1. 检验标准应以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为准。
2. 如国家没有相关标准,应按照工程技术规范或者专业标准进行检验。
第七条检验记录1. 进场检验应制作检验记录,记录材料的检验结果、检验方法、检验标准等。
2. 进场检验记录应按照项目的要求进行保存,以便日后查阅。
第三章储存管理第八条储存场地1. 储存场地应满足材料的储存需求,包括材料的防雨、防潮、防晒等。
2. 储存场地应清洁、整齐,避免杂物堆放。
第九条储存方式1. 材料应按照规定的分类和标记方法进行储存。
2. 材料应储存在通风、防火、防尘的储存间或储存柜中。
3. 材料应储存在规定的高度和堆放方式中,避免倾倒和落下事故的发生。
第十条储存管理1. 储存管理人员应随时对储存场地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储存场地的问题。
2. 储存管理人员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材料出库,保证所需材料的及时供应。
原材料进场检验验收制度为提高项目部物资管理水平,使材料进场和仓储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特制定本办法, 物资进场及储存管理包括物资入库验收、组织装卸搬运、堆码标识及整理、建立更新物资台帐、完成阶段性统计仓储管理、安全检查等日常管理工作。
1、物资验收验收是物资入库(收料)工作的第一步,也是仓储管理中极重要的一项工作。
物资入库包括验收、装卸、堆码标识三个步骤。
1.1、要求:所有入库物资,都必须经过验收,并填制和保管相关记录。
1.2、验收依据:2.1.1、发料单。
2.2.2、项目部或采供站委托验收的物资:A、物资采购合同、加工合同、供货通知书中明确验收标准或质量标准。
(合同及约定标准)2.2.3、合同约定标准,国家标准或物资目录。
(合同及参考资料)2.2.4、供货方随货的出库凭证或销售清单上约定的材料名称、规格型号、数量、质量要求等。
1.3、验收要点:数量验收和质量验收。
即:A、验证数量,B、验证表面质量,C、验证质量证明文件和技术资料,特别注意实际到货与质量证明文件的一致性,包括数量、批号、出厂时间等。
D、钢材、水泥、外加剂、防水材料、土工材料、桥梁支座、锚具等工程结构性材料,还要通知试验部门取样复检。
1.4、验收方式:抽查和普查。
量不大的材料可进行普查,量大的材料一般进行抽查。
但材料的重要性大时或业主、上级特别要求时,需普查,如雷管先抽查,发出时要保证颗颗普查。
1.5、数量验收的基本操作:计重、计件、检尺、其它方法。
1.5.1、计重验收:实重验收、理论计重。
钢材分理论计重或按实重验收(按约定执行)。
其它一般以实重验收。
实重验收方法:过磅。
磅秤、电子磅、地磅。
过磅时,磅秤要平稳,读数先归0,每磅计数,最后汇总。
大宗物资过磅后,可按磅(一磅或多磅)分堆、分层码垛,标明重量,以便核对和发料。
理论计重:先检尺,按所得的尺寸查找对应的标准,再换算:比重×个体计量×总数量。
检测时,直径、长度允许微小误差。
材料进场检验及储存管理制度范文一、目的与适用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材料进场时进行检验,并合理储存,以保证所使用的材料质量符合要求。
适用于所有涉及材料进场和储存的部门和人员。
二、定义1. 进场检验:指材料到达工地时,进行外观和品质检验。
2. 储存管理:指对进场的材料进行分类、储存、保管和管理的过程。
三、材料进场检验1. 材料到达工地后,由指定的检验人员进行外观检验,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无损。
2. 根据材料的规格和要求,参照相关标准进行品质检验,包括但不限于测量尺寸、检查颜色、强度等。
3. 对于合格的材料,进行登记并安排妥善储存。
对不合格的材料,需要及时通知供应商并进行退回。
四、材料储存管理1. 材料应妥善分类和标识,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分区存放,防止混淆和交叉污染。
2. 材料应储存在干燥、通风良好的仓库或储存区域,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3. 材料的储存区域应保持整洁,定期清理,并建立材料清单和库存台账,做到随进随用、按需取出。
4. 对易燃、易爆、有毒等特殊材料,应加强安全管理措施,并设立专门存放区域。
5. 材料的保管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了解材料的特性和储存要求,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五、其它事项1. 工地现场应设立相应的进场材料检验区和储存区,并配备必要的检验设备和储存设施。
2. 不同类型的材料应由专门人员负责检验和管理,确保操作专业化和规范化。
3. 定期对材料进行检查和验收,保证储存的材料符合使用要求。
4. 对于严重不符合要求的材料,要及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六、附则本制度必须严格执行,任何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如有需要,本制度可以进行修订和补充,并及时向相关人员进行通知和培训。
制定单位:制定日期:材料进场检验及储存管理制度范文(2)一、目的为了确保材料的质量和安全,规范材料进场检验和储存管理流程,提高材料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材料的进场检验和储存管理。
一、建筑材料进场检验资料1水泥(1)材料进场时,应留存产品合格证、有效的型式检验报告、出厂检验报告(3d和28d)。
(2)外观质量检查合格后,在监理工程师的见证下进行现场抽检,应留存第三方复检报告。
(3)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一个月)时,应复查试验,并按其复验结果使用。
2钢筋(1)钢筋原材料①钢筋进场时,应收集钢筋出厂吊牌、产品质量证明书。
应按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抽取试件作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弯曲性能和重量偏差检验,检验结果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
②外观质量检查合格后,在监理工程师的见证下进行现场抽检,应留存第三方复检报告。
(2)成型钢筋①进场时,应留存钢筋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
成型钢筋进场时,应抽取试件作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和重量偏差检验,检验结果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②对由热轧钢筋制成的成型钢筋,当有施工单位或监理单位的代表驻厂监督生产过程,并提供原材钢筋力学性能第三方检验报告时,可仅进行重量偏差检验。
③对于由热轧钢筋组成的成型钢筋不满足上述条件时,及有冷加工钢筋组成的成型钢筋,进场时应按本条规定作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和重量偏差检验。
此时成型钢筋的质量证明文件主要为产品合格证、产品标准要求的出厂检验报告;对成型钢筋所用原材钢筋,生产企业可参照规范及相关专业规范的规定自行检验,其检验报告在成型钢筋进场时可不提供,但应在生产企业存档保留,以便需要时查阅。
3钢筋焊接、机械连接材料(1)钢筋焊接材料材料进场时,焊条、焊丝、氧气、溶解乙焕、二氧化碳气体、焊剂应有产品合格证、材料质量证明书。
(2)机械连接材料材料进场时,提供机械连接套筒产品合格证、型式检验报告、连接件产品设计、接头加工安装要求的相关技术文件、套筒原材料质量证明书、抽样检验报告。
4砖、砌块材料进场应提供产品合格证书、出厂检验报告、产品性能型式检验报告;材料进场进行抽样复检,收集第三方复检报告,并应符合设计要求。
材料设备进场验收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材料设备的品质和数量符合项目要求,保证施工进展和工程质量,制定本材料设备进场验收制度。
第二条验收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建筑材料、设备等。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进入项目现场的材料和设备,施工单位负责具体落实。
第四条项目经理和项目部负责监督实施本制度。
第二章进场管理第五条进场前,施工单位应向项目经理提交进场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的清单。
第六条项目经理按照施工合同要求,审核施工单位的进场申请。
第七条项目经理与施工单位签订进场确认书,明确材料设备的进场时间和数量。
第八条施工单位应按照合同要求,将材料设备送至项目现场,并由项目经理或项目部负责人进行验收。
第九条进场的材料设备应符合国家标准和施工合同的要求,并具备质检报告、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证件。
第十条材料设备的包装应符合运输要求,保证不受损坏。
第三章验收标准第十一条材料设备验收按照品质和数量进行。
第十二条材料设备的品质应符合国家标准和施工合同的要求,不存在严重缺陷和质量问题。
第十三条材料设备的数量应与合同约定一致,不得超出或缺少。
第十四条材料设备的外观应整齐、干净、无明显破损。
第十五条验收时间和地点应提前通知施工单位,确保双方都能到场。
第四章验收程序第十六条验收程序包括申请验收、验收准备、验收、验收结果确认等环节。
第十七条施工单位在材料设备送到项目现场后,应向项目经理或项目部提出验收申请。
第十八条项目经理或项目部在收到验收申请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验收准备工作,包括查阅合同、审核材料、准备验收记录等。
第十九条验收时,项目经理或项目部负责人应在场,验收人员应按照验收记录逐一核对材料设备的品质和数量。
第二十条验收结果应当记录在验收记录表上,并由验收人员、施工单位代表和项目经理或项目部负责人签字确认。
第二十一条如有材料设备不符合要求的情况,施工单位应立即整改或更换材料设备。
第二十二条验收结束后,项目经理或项目部负责人应将验收记录表归档保存,并通知施工单位领取。
建筑材料的验收建筑材料验收规范1. 验收准备在建筑材料验收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1 熟悉相关标准及规范:了解国家和行业标准,如《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等。
1.2 审查材料出场证明:检查材料生产厂家提供的出场证明、质量保证书、检验报告等文件。
1.3 准备验收工具:如卡尺、磅秤、硬度计、拉力计等检测工具。
1.4 组织验收人员:确保验收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如工程师、技术人员等。
2. 验收程序2.1 材料进场验收:在材料到达施工现场后,对材料进行外观检查,包括颜色、尺寸、包装等。
2.2 文件审查:检查材料出场证明、质量保证书、检验报告等文件,确认材料来源及质量。
2.3 抽样检测:对进场材料进行随机抽样,送检或现场检测,如力学性能、化学成分、放射性等。
2.4 验收记录:记录验收过程,包括验收时间、地点、人员、检测结果等。
2.5 合格判定:根据检测结果和相关标准,判断材料是否符合要求。
3. 验收要求3.1 材料质量:要求材料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具备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
3.2 材料数量: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检查材料数量是否满足工程需要。
3.3 材料包装:要求材料包装完好,标识清晰,便于识别和管理。
3.4 材料存放:应按照材料的特性和要求,妥善存放,防止损坏、污染等。
4. 验收结果处理4.1 合格材料:对于验收合格的材料,允许进入施工现场,用于工程实体施工。
4.2 不合格材料:对于验收不合格的材料,应拒绝接收,并及时通知供应商或厂家处理。
4.3 复验:对于重要材料或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材料,应进行复验,确保合格。
5. 验收注意事项5.1 验收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
5.2 验收过程应做好记录,便于追溯和管理。
5.3 验收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防止利益冲突。
5.4 验收结果应及时报告给项目负责人,确保工程进度。
6. 验收总结建筑材料验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其他程序和要求的验收,可以确保进场材料的质量、数量、包装等方面符合要求,为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建筑施工材料验收制度范本一、总则为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规范建筑材料的验收工作,根据《建筑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材料的验收、保管和使用管理工作。
二、材料验收1. 材料进场验收(1)材料进场前,施工单位应按照合同约定和设计文件要求,编制材料供应计划,并对供应商进行考察和评估。
(2)材料到达施工现场后,施工单位应组织有关人员对材料进行验收,验收内容包括:材料品种、规格、型号、数量、质量证明文件、出场日期等。
(3)验收合格的材料应按照规定的存放要求进行妥善保管,不同品种、规格的材料应分别堆放,并设置明显的标识。
2. 材料使用验收(1)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文件和施工技术要求使用材料。
(2)施工单位应定期对使用中的材料进行检查,发现不合格的材料应立即停用,并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3)工程竣工验收时,施工单位应提供材料使用记录和相关质量检测报告。
三、材料保管1. 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材料保管制度,明确材料保管责任人和保管要求。
2. 材料保管人员应熟悉材料的性能和保管方法,做好材料的防潮、防晒、防尘、防盗等工作。
3. 材料存放期满后,施工单位应组织对材料进行清理和检查,对不再使用的材料应及时清理出施工现场。
四、材料检验1. 施工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施工技术要求,对工程所使用的材料进行检验。
2. 检验内容包括:材料品种、规格、型号、性能、质量证明文件等。
3. 检验不合格的材料应禁止使用,并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五、质量追溯1. 施工单位应建立材料质量追溯制度,确保材料来源的可追溯性。
2. 施工单位应保存材料的进货凭证、质量证明文件、验收记录、使用记录等资料,保存期限不少于两年。
3. 发生质量问题或质量事故时,施工单位应立即启动质量追溯制度,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六、监督检查1. 建设、监理、施工等单位应加强对材料验收、保管和检验工作的监督检查。
建筑施工材料贮存管理的规范要求建筑施工材料贮存管理的规范要求十分重要,对于确保施工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材料进场、贮存环境、材料分类贮存等方面详细论述建筑施工材料贮存管理的规范要求。
一、材料进场要求1. 检查样品及合格证明:材料进场前,应提供供方提供的样品,并与供方的合格证明进行核对。
只有符合质量标准和规范要求的材料才能进场使用。
2. 进场验收记录:应建立进场验收记录,记录材料的品名、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检验报告等相关信息,并贴上标签进行标识。
二、贮存环境要求1. 贮存场所选择:应选择干燥、通风良好的贮存场所,远离易燃易爆物品和有害物质,以保证材料的安全。
2. 温湿度控制:应根据材料的特性,控制贮存环境的温湿度,避免材料因环境因素受损。
3. 防潮措施:对于易受潮的材料,应采取适当的防潮措施,如包装密封、覆盖防水膜等,以防止材料吸湿导致质量下降。
三、材料分类贮存要求1. 区分存放:根据不同种类的材料进行分类存放,避免混淆。
如水泥、沙子、砂浆等应分别存放在不同储存区域。
2. 标识明确:对每个储存区域的材料进行明确的标识,标明材料的名称、规格、数量等信息,以方便管理和使用。
3. 堆放整齐:贮存的材料要保持整齐有序的堆放,防止堆放不当导致材料的变形、损坏甚至坍塌。
四、定期检查和维护1. 定期检查:应定期对材料的贮存情况进行检查,以确保材料的质量和存放状况符合要求。
2. 清洁维护:定期清理贮存区域,并清除积尘、杂物等,保持贮存环境的整洁,避免材料受到污染。
五、材料出库管理要求1. 出库登记:对于需要使用的材料,应进行出库登记,记录材料的名称、规格、数量等信息,并确保与实际使用相符。
2. 先进先出原则:在出库管理中,应遵循先进先出原则,以确保材料的使用周期合理,避免因长时间储存导致质量下降。
六、质量追溯体系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对于每一批进场的材料,都要记录相关的信息,以便在后期进行追溯和溯源,确保施工工程的质量。
建筑材料堆放要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的管理和堆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合理的材料堆放不仅可以提高施工效率,还可以保证施工安全,同时也有利于材料的保护和质量控制。
以下是建筑材料堆放的一些基本要求:1、分类堆放:根据材料的种类、用途、规格等,将材料进行分类堆放。
这样可以方便材料的取用和管理,避免不同材料混杂在一起造成混乱。
2、标识清晰:在每个材料堆放区域,应设置清晰的标识牌,包括材料名称、规格、数量、进场日期等信息。
这样可以方便施工人员快速找到所需材料,同时也有利于材料的管理和追溯。
3、保持干燥:建筑材料应存放在干燥的环境中,避免材料受潮或者被水浸泡。
对于一些容易受潮的材料,如水泥、石灰等,可以采取覆盖或者垫高的措施来防止材料受潮。
4、避免阳光直射:一些建筑材料在阳光下长时间暴露会变质或者缩短使用寿命。
因此,对于这些材料应采取措施避免阳光直射,如搭建遮阳棚、用布覆盖材料等。
5、防火安全:建筑材料中有些属于易燃物品,如木材、塑料等。
对于这些材料,应按照消防安全规定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如设置防火隔离带、配置灭火器材等。
6、定期盘点:建筑材料的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库存材料进行盘点,确保材料数量准确无误。
如果发现有材料短缺或者过期的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
7、保持清洁:建筑材料堆放区域应保持清洁,避免出现垃圾、杂物等。
这样可以保证施工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总之,建筑材料堆放要求是施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合理的材料堆放和管理,可以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安全、并有利于材料的保护和质量控制。
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加强对建筑材料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材料堆放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
建筑材料堆放要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的管理和堆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合理的材料堆放不仅可以提高施工效率,还可以保证施工安全,同时也有利于材料的保护和质量控制。
以下是建筑材料堆放的一些基本要求:1、分类堆放:根据材料的种类、用途、规格等,将材料进行分类堆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