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放射生物学刘芬菊放射生物学
- 格式:pptx
- 大小:5.53 MB
- 文档页数:359
放射生物学(Radiobiology)放射生物学研究的是放射对生物体作用及其效应规律的一-门学科。
1.正常组织对放射性的反应2.肿瘤对放射性的反应正常组织对放射的反应最小耐受量(TD5/5)一定的剂量-分割模式照射后5年内严重放射并发症发生率不超过5%的剂量最大耐受量(TD50/5)一定的剂量-分割模式照射后5年内严重放射并发症发生率不超过50%的剂量肿瘤放射治疗的两大基本原则1.最大程度地杀灭肿瘤2.最大程度地保护正常组织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分次照射后的差别二、分次放疗的生物学基础(4R理论)在引起相同正常组织损伤时,多数时候分割照射的肿瘤局控要优于单次照射分割放射的生物学基础一4R理论(1975由Withers提出)放射损伤的修复(Repair of radiation damage)细胞周期的再分布(Redistribution within the cell cycle)乏氧细胞的再氧合(Reoxygenation)再群体化(Repopulation)(一)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1.亚致死损伤(sublethal damage)指受照射以后,细胞的部分靶内所累积的电离事件,通常指DNA单链断裂。
亚致死损伤是一种可修复的放射损伤。
亚致死损伤的修复:指假如将某一给定单次照射剂量,分成间隔一定时间的两次时所观察到的存活细胞增加的现象。
1959年EIkind发现,当细胞受照射产生亚致死损伤而保持修复能力时,细胞能在3小时内完成这种修复,将其称之为亚致死损伤修复。
影响亚致死损伤的修复的因素:1.放射线的质低LET辐射细胞有亚致死损伤和亚致死损伤的修复,高LET辐射细胞没有亚致死损伤因此也没有亚致死损伤的修复2.细胞的氧合状态处于慢性乏氧环境的细胞比氧合状态好的细胞对亚致死损伤的修复能力差3.细胞群的增殖状态未增殖的细胞几乎没有亚致死损伤的修复临床意义:细胞亚致死损伤的修复速率一般为30分钟到数小时常用亚致死损伤半修复时间(T1/2) 来表示不同组织亚致死损伤的修复特性在临床非常规分割照射过程中,两次照射之间间隔时间应大于6小时,以利于亚致死损伤完全修复2.潜在致死损伤(potential lethal damage)正常状态下应当在照射后死亡的细胞,在照射后置于适当条件下由于损伤的修复又可存活的现象。
《放射生物学》(含实验内容)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0272060课程名称:放射生物学英文名称:Medical Radiobiology开课学期:8学时/学分:80学时/5 (其中实验学时:36学时)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开课专业:放射医学选用教材:医学放射生物学(第二版)主要参考书:《生物化学》,顾天爵主编《生理学》,张镜如主编《医学免疫学》,龙振洲主编《医学遗传学基础》,杜传书主编《医学细胞生物学》,宋今丹主编《医学分子生物学》,伍欣星、聂广主编《辐射剂量学》,田志恒编《实用放射放射治疗物理学》,冯宁远、谢虎臣、史荣等主编《肿瘤放射治疗学》,谷铣之、殷蔚伯、刘泰福等主编《放射毒理学》,朱寿彭、李章主编《放射损伤和防护》,刘克良、姜德智编《医学放射生物学》,刘树铮主编《低水平辐射兴奋效应》刘树铮著《辐射免疫学》,刘树铮编著《辐射血液学》,刘及主编Radiobiology for the radiologist, Hall EJ eds执笔人:金顺子、龚守良、吕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医学放射生物学是放射医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通过医学放射生物学的学习,使放射医学专业本科生重点掌握电离辐射对动物机体,特别是人体的影响,为进一步学习放射防护,放射损伤和放射治疗提供生物学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理论课教学要求使用多媒体和板书结合起来,讲授放射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实验课教学要求教师提前进行预实验,保证实验结果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的物理和化学基础[目的]1.了解医学放射生物学研究的基本知识2.系统掌握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的基本规律及其原理3.掌握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主要因素[讲授内容]1.电离辐射的种类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电磁辐射(2)粒子辐射2.电离和激发(1)电离作用(2)激发作用(3)水的电离和激发3.传能线密度与相对生物效能(1)传能线密度(2)相对生物效应4.自由基(1)自由基的概念(2)自由基与活性氧(3)自由基对生物分子的作用(4)抗氧化防御功能5.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1)直接作用(2)间接作用6.氧效应与氧增强比(1)氧效应(2)氧增强比(3)氧浓度对氧效应的影响(4)照射时间对氧效应的影响(5)氧效应的发生机制7.靶学说与靶分子(1)概述(2)单击模型(3)多击模型(4)单击与多靶模型(5)DNA双链断裂模型(6)靶分子8.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主要因素(1)与辐射有关的因素(2)与机体有关的因素[授课时数] 6学时[自学内容]1.辐射增敏及辐射防护[教学手段]课堂讲授,采用挂图或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第二章电离辐射的分子生物学效应[目的]1.掌握DNA损伤、修复及其生物学意义2.掌握染色质的辐射生物效应3.掌握辐射对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及辐射致癌的分子基础4.了解辐射所致RNA、蛋白质细胞与功能变化以及辐射所致的能量代谢障碍[讲授内容]1.辐射甩致DNA损伤及其生物学意义(1)DNA链断裂(2)DNA交联(3)DNA损伤的生物学意义2.辐射引起的DNA功能与代谢变化(1)辐射对噬菌体、DNA感染性的灭活作用(2)辐射对DNA转化活力的影响(3)辐射对DNA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与机制(4)辐射对DNA降解过程的作用3.染色质的辐射生物效应(1)染色质的辐射敏感效应(2)染色质的辐射降解(3)染色质蛋白的辐射效应4.DNA辐射损伤的修复及其遗传学控制(1)不同类型DNA损伤的修复(2)DNA的损伤修复机制(3)基因组内修复的不均一性(4)DNA修复基因5.辐射对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影响(1)辐射对膜组分的影响(2)辐射对膜转运功能的影响(3)辐射对膜结合酶活性的影响(4)辐射对膜受体功能的影响(5)辐射对DNA-膜复合物的作用6.辐射致癌的分子基础(1)体细胞突变(2)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授课时数] 6学时[自学内容]1.辐射所致RNA结构与功能的变化2.蛋白质和酶的辐射生物效应3.辐射所致的能量代谢障碍[教学手段]板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第四章电离辐射的细胞效应[目的]1.掌握电离辐射对细胞作用的特点,为学习辐射整体效应打下基础2.学习辐射细胞生物学的基本规律,指导肿瘤放射治疗的临床实践[授课内容]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1)不同细胞群体的放射敏感性(2)不同时相细胞的放射敏感性(3)环境因素对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2.电离辐射对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1)电离辐射对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2)电离辐射影响细胞周期进程的机制①G1期阻滞及基因调控②G2期阻滞及基因调控③电离辐射影响细胞周期进程的生物学意义3.电离辐射引起细胞死亡及机制(1)辐射引起细胞死亡的类型(2)细胞凋亡①细胞凋亡的概念②细胞凋亡的的特征③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④细胞凋亡的辐射效应4.细胞存活的剂量效应(1)细胞存活的概念(2)细胞存活的体内、外测量(3)细胞存活的剂量效应曲线①指数单击曲线②多击或多靶曲线5.辐射诱导的细胞损伤及其修复(1)细胞放射损伤的分类(2)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3)影响细胞放射损伤及修复的因素[授课时数] 6学时[自学内容]1.辐射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本章第六节)2.诱导的细胞突变及恶性转化(本章第七节)[教学手段]部分多媒体教学第五章电离辐射对调节系统的作用[目的]学习电离辐射对调节系统作用的基本规律,解释辐射效应整体调节机制。
放射生物学RadiobiologyMing Liu, MDProfessor of Radiation Oncology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Radiation Oncology The Third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Ziqiang Road 139, Shijiazhuang, Hebei, China 050051 E-mail: lming65@放射肿瘤学Radiation oncology 放射肿瘤学的基础: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临床肿瘤学放射生物学Radiobiology 放射生物学研究的是辐射对生物体作用及其效应规律的一门科学To describe the nature of the interactions and the consequences when macromolecules, cells, tissues and whole bodies are subject to ionizing radiationRadiobiology ⏹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电离辐射的细胞效应⏹电离辐射对肿瘤组织的作用⏹正常组织及器官的放射效应⏹分次治疗的生物学基础Radiobiology ⏹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电离辐射的细胞效应⏹电离辐射对肿瘤组织的作用⏹正常组织及器官的放射效应⏹分次治疗的生物学基础Radiobiology 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物理阶段化学阶段生物阶段物理阶段10-18—10-12s射线照射路径上的能量释放激发电离化学阶段激发电离化学键断裂自由基形成修复正常分子结构破坏生物阶段分子结构破坏修复酶反应基因变异/癌变DNA不能复制/有丝分裂停止细胞死亡放射生物学Radiobiology ⏹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电离辐射的细胞效应⏹电离辐射对肿瘤组织的作用⏹正常组织及器官的放射效应⏹分次治疗的生物学基础电离辐射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辐射导致的DNA分子断裂分为两类: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放射医学进展》课程实验课教学日历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实验课时: 45学时教材:自编讲义授课班级:05临床(放射医学七年制)30人课程负责教师:樊赛军备注:本课程均为综合性实验▲《儿少卫生学》课程实验课教学日历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实验课时: 21 学时教材:《儿童少年卫生学》季成叶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年7月第6版授课班级:07预防课程负责教师:朱虹备注:“实验/见习内容”栏中如果是“综合性实验标注▲,设计性实验标注★”。
《医学统计软件包》课程实验课教学日历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实验课时: 18学时教材:教材:《现代实用卫生统计学》高歌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第一版授课班级:授课班级:08临七放七课程负责教师:李红美,张明芝,汤在祥备注:本课程均为综合性实验▲《放射卫生学》课程实验课教学日历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实验课时:9 学时教材:放射卫生学授课班级:07预防医学课程负责教师:万骏实验准备:刘犁备注:“实验/见习内容”栏中如果是“综合性实验标注▲,设计性实验标注★”。
《卫生毒理学》课程实验课教学日历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实验课时:12 学时教材:《毒理学试验方法与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授课班级:07预防课程负责教师:曹毅实验准备:刘彦斌备注:本课程均为综合性实验▲《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实验课教学日历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实验课时:30 学时教材:需要胶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5版实验内容授课班级:07级预防医学(41人)实验课程负责教师:时锡金备注:“实验/见习内容”栏中如果是“综合性实验标注▲,设计性实验标注★”。
《核辐射物理》课程实验课教学日历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实验课时:9×3学时教材:自编讲义授课班级:09 级放射医学课程负责教师:张保国实验准备:朱福敏备注:“实验/见习内容”栏中“综合性实验标注▲,设计性实验标注★”《放射化学》课程实验课教学日历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实验课时:15学时教材:放射化学实验讲义授课班级:2009级放射医学(79人)课程负责教师:张友九实验准备:王道锦胡明江备注:“实验/见习内容”栏中如果是“综合性实验标注▲,设计性实验标注★”。
学院参 考 书 目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上、下册,王镜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第3版,翟中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生物化学(农)《生物化学》上、下册,王镜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遗传学《遗传学》 王亚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物化学》(第四版),邹思湘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08月。
普通动物学《普通动物学》(第二版),张训蒲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
鱼类增养殖学《鱼类增养殖学》,王武 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
生物教学论《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刘恩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645西医医学综合(自命题)1、《生理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朱大年、王庭槐主编。
2、《病理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李玉林主编。
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查锡良、药立波主编。
4、《医学免疫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曹雪涛主编。
5、《诊断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万学红、卢雪峰主编。
6、《外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陈孝平、汪建平主编。
645西医医学综合(自命题)含生理学(20%,60分);生物化学(20% ,60分);病理学(20%,60分);免疫学(20%,60分)诊断学(15%,45分)外科学总论(5%,15分)题型:1、选择题(50分)2、名词解释(50分)3、问答题(200分)中学生物学教学论《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刘恩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植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周云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普通动物学(动物学专业)《普通动物学》 第三版,刘凌云、郑光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生理学《生理学》第七版,朱大年主编,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普通生物学《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三版),吴相钰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
医学部2017年苏州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参考书目考试科目初试神经生物学《医学神经生物学》 孙凤艳主编 ,2008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放射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可暂缺)课程名称:《放射生物学》英文名称:Radio biology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限选总 学 时:24 学分:1.5 理论课学时:24 适用对象: 医学影像学专业(影像诊断方向)本科学生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放射生物学》是我院影像诊断与影像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基础课中的选修课。
放射生物学研究电离辐射在群体、个体、组织、细胞、分子等各种水平上对生物体作用的科学,主要阐述与医学有关的放射生物学基本原理,重点研究电离辐射对哺乳动物和人体的影响。
具体研究对象为:电磁射线,如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的作用;粒子射线,如电子射线、质子射线、重氢射线、α射线等高速带电粒子射线的作用;此外还有中子射线的作用等。
介绍放射生物效应的发生规律和机理及防护的基本知识,是肿瘤放射治疗、放射损伤防治和放射防护标准的基础。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和手段放射生物学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提问和随机测验等。
其中课堂讲授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并且结合录像以及应用启发式教学法。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本课程为选修课,为培养学生能力,采用问卷、调查等多种灵活考试方法。
本课程为选修课,以理论考试及平时成绩作为最后的考试成绩。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的物理和化学基础掌握放射生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传能线密度 、LET 、相对生物效应 、RBE;射线对机体的作用。
熟悉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原理;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和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间接作用、直接作用。
了解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自由基的生成、自由基与生物大分子作用的方式;电离辐射原性发作用的几种学说。
自学影响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因素。
思考题1、 放射生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2、 传能线密度和相对生物效应及自由基的概念。
3、 试述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原理。
4、 叙述各种电离辐射及带电粒子有哪些临床应用。
《医学放射生物学》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作者:陈延群梁庆模孙建湘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13期摘要:医学放射生物学是我校放射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以培养高素质放射医学专业学生为目标,医学放射生物学的课程建设仍需不断改进和提升。
我们应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新教学模式,即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达到“教”、“学”双赢。
关键词:医学放射生物学;案例教学;多媒体中图分类号:R44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061-02医学放射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电离辐射对机体产生生物效应的机制、临床诊治和放射防护的学科。
它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军事医学等许多学科都有密切联系,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边缘学科。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电离辐射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放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新的变化。
我校开设放射医学专业的目标:旨在培养适应我国二十一世纪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系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接受多种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放射医学理论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我国医疗事业、核事业发展所需要的临床医师、放射医学及防护高级专门人才。
这就对该专业的学生提出了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放射生物学、放射物理学、影像、临床医学、肿瘤学等多门专业知识。
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
而近年来,放射医学实现了与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不断拓展,以及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结合。
放射医学的服务方向也从国防、核工业领域扩展到临床医学领域,这就要求在医学放射生物学课程中能及时反映放射治疗医学领域的新进展、新概念和新方向,并在教学中能相应的补充。
无形中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在各医学专业教学中已成功开展了多种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学习(CBL,Clinical practice Based Learning)、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RBL,Research Based Learning)等,甚至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改进教学模式。
菊花辐射后代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胡超;洪亚辉;黄丽华;赵燕【期刊名称】《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3(029)006【摘要】为了探明辐射诱变的生理生化机制,对经10,15,20,25,30Gy 60Co-γ射线辐射获得的菊花材料的生理生化指标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经辐射处理的菊花的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含量比未经辐射的高,升高的幅度各异;剂量为10 Gy处理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与未处理相同,15,25 Gy辐射的升高,20,30 Gy辐射的降低;经辐射的植株叶片的光合速率都高于未处理,增加幅度各异;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与辐射剂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经辐射的材料和未处理的相比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数及带的浓度有明显差异.由此说明,辐射使菊花的生理生化特性改变,其表型也表现变异.【总页数】3页(P471-473)【作者】胡超;洪亚辉;黄丽华;赵燕【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系,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系,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系,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系,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82.1+10.1【相关文献】1.菊花辐射后代部分器官维管束与气孔的解剖观察 [J], 赵燕;洪亚辉;刘清波;张学文2.运用RAPD分析菊花辐射变异后代遗传差异 [J], 洪亚辉;朱兆海;张学文;萧浪涛3.不同基因型小麦与小麦返白系杂交后代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J], 赵亚华;陈魏4.杂交水稻及其花粉植株后代某些生理生化特性比较研究 [J], 黄蔗识;何若天5.杂交水稻及其花粉植株后代某些生理生化特性比较研究 [J], 黄庶识;何若天;覃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剂量辐射对淋巴细胞NK活性和K_(562)细胞功能的影响田海林;苏燎原;杜泽吉
【期刊名称】《苏州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5(15)4
【摘要】以^3HTdR掺入法测定NK法性和K562细胞的功能,观察低剂量辐对淋巴细胞和人红白血病细胞的影响。
共检测31名正常人和肿瘤病人。
【总页数】3页(P616-618)
【关键词】低剂量辐射;刺激效应;NK;淋巴细胞;K562细胞
【作者】田海林;苏燎原;杜泽吉
【作者单位】苏州医学院医学放射生物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2.11;R814.2
【相关文献】
1.脐血淋巴细胞低剂量辐射后抗K562细胞效应 [J], 张建华;苏燎原;盛锦云;张学兰;刘芬菊;杜泽吉
2.LDR辐射后脾细胞裂解成分对淋巴细胞NK活性的影响 [J], 吕兑财;苏燎原
3.低剂量辐射对淋巴细胞NK活性和K562细胞功能的影响 [J], 田海林;杜泽吉
4.淋巴细胞亚群的NK活性及低剂量辐射对其影响 [J], 苏燎原; 田海林
5.仔猪外周血中NK细胞对人K_(562)和鼠Yac—1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观察[J], 黄庆洲;胡庭俊;孟宪松;牟家琬;李明远;蒋中华;梁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