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国与美国为典例银行主导型金融机构体系与市场主导
- 格式:pptx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41
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跨国比较Asli Demirguc——Kunt and Ross Levine一、引言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在争论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的比较优势1。
这一争论主要集中在四个国家: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如德国、日本。
银行在动员储蓄、配置资本、监督公司管理者的投资决策以及在提供风险管理手段上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如英格兰和美国。
在把社会储蓄投向企业、行使公司控制以及减轻风险的管理上,证券市场与银行同等重要。
一些分析家认为,在提供金融服务上,市场更有效率;另一些则宣扬中介的优势。
争论未解决,并阻碍稳定政策建议的形成。
对市场主导型与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进行比较的现有文献存在一个主要缺点:这些比较集中于人均GDP水平相似的一个很窄系列的国家。
以至于这些国家有一个非常相似的长期增长率。
因此,如果人们接受德国和日本是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英国和美国是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并且如果人们认识到所有这些国家有一个非常相似的长期增长率,那么意味着实行何种金融系统关系不大2。
为提供更多的关于经济重要性和金融结构决定的信息,经济学家需要把该争论扩展至包括广泛系列的国家(包括地区,下同)经验。
为把该争论扩展至一个更广泛的国家的横截面,我们需要新的数据。
基于一个新构建的数据系列,本文检测多至150个国家横截面的金融结构。
我们利用了简单的图表、相关和回归来阐述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而且,我们提供金融结构潜在的法律、管制和政策决定因素的经验证据。
这是自Goldsmith (1969)的有影响的著作以来对国家大量横截面的金融结构和经济发展的第一次系统检测。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本文并不检测金融结构是否会对经济增长和企业绩效产生一个因果关系的影响,并不检测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国家是否会对经济增长和企业绩效产生一个因果关系的影响。
Levine(1999)、Demirguc-kunt 和Makismovic(1999)在相应的论文中作了这些分析。
案例正文德国和美国的金融结构比较分析摘要: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是金融结构的两大基本范式,分别以德国和美国为典型代表。
从金融功能的研究视角,这两种金融结构在公司治理、企业融资、风险分担、信息处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各有利弊,难以做出孰优孰劣的判断。
通过具体比较德国和美国的金融结构差异,可以加深对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的直观认识。
本案例分别简述德国和美国的金融结构历史演进,详细列示两国金融中介的结构数据,在此基础上比较德美两国金融结构在公司治理、企业融资、风险分担、信息处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从金融发展理论看,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这两种结构并无绝对优劣之分,关键看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银行主导型;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金融功能;金融发展0引言金融结构,是指一国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之和,包含了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在总量上的关系、金融资产与负债总额在各种金融工具中的分布、以及金融机构持有或发行的金融资产所占比例来表示的金融资产与负债总额在金融机构和非金融经济单位中的分布以及金融资产与负债在各个经济部门的地位等。
按照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的表述,金融结构是指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其相对规模共同构成了一国金融结构的特征。
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是金融结构的两大基本范式。
本案例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德国和美国进行比较分析,加深对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的直观认识。
1德国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1.1德国金融结构历史演进德国的银行按照从事的业务种类,分为全能银行和专业银行。
由于德国实行混业经营政策,故全能银行除可以从事典型的银行业务,如存款、贷款、电子银行业务等外,还可以经营有价证券、客户理财以及保险等业务。
1.1.1 19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综合银行制度14世纪至15世纪,欧洲很多国家开始大力发展贸易,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断向外扩张,相对其他国家,德国的经济一蹶不振。
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比较作者:王冬舒来源:《商情》2020年第07期【摘要】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大体可分为以市场为主导的英美模式和以银行为主导的德日模式。
两者在公司治理、企业融资、风险分担、信息处理等方面部存在诸多差异,各有利弊。
本文即通过上述各方面对这两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得出结论与思考。
【关键词】金融体系;市场主导型;银行主导型;比较一、市场主导型与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含义所谓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的总合。
一国的金融体系一般由银行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
根据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体系作用的不同,金融体系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美英为代表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一种是以德日为代表的“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
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是指以直接融资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政府是保证金融体系健康运作的基本要素。
在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比较发达,企业的长期融资以资本市场为主,银行更专注于提供短期融资和结算服务。
其支持者认为:功能健全的市场更加有利于经济增長。
由于竞争性资本市场具有信息归集和向投资者有效传递信息的功能,并且将企业融资与企业的业绩联系,市场机制将降低与银行体系有关内在的低效率问题,并促进经济增长。
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是以银行间接融资方式配置金融资源为基础的金融体系。
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体系发达,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主要通过间接融资,银行在动员储蓄、配置资金、监督公司管理者的投资决策以及在提供风险管理手段上发挥主要作用。
二、市场主导型与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比较从最一般的意义上看,金融体系主要有六大基本功能或核心功能:(1)清算和支付结算;(2)转移经济资源;(3)管理风险;(4)储备或聚集资源和分隔股份;(5)提供信息;(6)解决激励问题。
下面将主要根据功能观点来分析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和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在提供这些功能方面的优劣势。
二、单选题1. 在有效市场假说中,认为基本面分析是徒劳的、无用的市场是(B. 半强有效市场 )。
2. 唐朝的1元钱历经一千多年,按年利率5%计算,至今本息可达天文数字,这体现(A. 货币有时间价值)金融学原理。
3. 下列属于存款型金融机构的是( D. 信用社)。
4. 当今世界上存在两种金融体系,即“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和“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
以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的典型国家是(D. 德国)。
5. 在下列行为中,(B. 餐馆就餐付账 )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6.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形态是( A. 实物货币)。
7. 以下属于我国准货币的是(C. 个人储蓄存款)。
8. 若将100元人民币存入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账户,会导致(D. M1减少,M2不变)。
9. 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是(B. 英国)。
10. 如果金银的法定比价为1:13,而市场比价为1:15,这时充斥市场的将是( A. 银币)。
11. 金融市场的配置功能不表现在(C. 信息的再分配)方面。
12. 金融市场按(D. 交易对象)划分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衍生金融市场。
13. 金融工具的收益有两种形式,其中下列哪项收益形式与其他几项不同(D. 资本利得)。
14. 一般来说,(B. 金融工具的收益大小)不影响金融工具的安全性。
15. 由于利率的变动导致债券价格与收益率发生变动的风险属于(C. 利率风险)。
1. (C. 英格兰银行)是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银行,也是现代银行产生的象征。
2. 下列属于中央银行负债业务的是(A. 货币发行)。
3. 下列(D. 应付款项)不属于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
4. 信托与租赁属于商业银行的(C. 中间业务)。
5.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初,金融市场出现“脱媒”现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转向(B. 负债管理)。
6. 预期收入理论属于商业银行管理的(A. 资产管理)理论。
7. 商业银行资产在无损失状态下迅速变现的能力是指(B. 资产的流动性)。
案例十一:市场主导模式与银行主导模式两种金融体系的比较金融结构一般可分为英美式(普通法系)的市场主导型模式和德日式(大陆法系)的银行主导型模式。
在英美体系中,公司主要依赖内源融资,较独立于大银行。
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企业的内源融资占所有投资来源的比重超过3/4;在美国,公司的资金更多地来源于证券的销售。
美国和加拿大,债券、短期证券和股票提供的资金相当于从银行借款总额的50%—70%,而在日本和欧洲大陆国家,这一比例则少于30%。
这些差别最终的净效果很难总结。
通常认为,基于强大的证券市场的金融系统更灵活、更适合于风险项目。
面对非金融公司,银行没有能力处于支配地位,非金融公司大部分依赖于内源融资(未分配利润加上折旧),外源融资则相对次要,而且外源融资也主要通过出售证券,而不是依靠银行贷款。
因此所导致的结果是银行对融资没有垄断权,即使银行拒绝对一特定项目进行融资,这一项目仍有可能进行。
相反,银行主导型模式下,银行和金融机构则有能力对非金融公司的投资决策施加影响。
这两种模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市场主导型模式通常被认为更富竞争性,而银行主导型模式则被认为是一种能够降低风险、减少银行破产和减少不稳定性的模式。
银行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的金融系统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集中性系统和分散性系统之间的差别。
以集中性金融机构为基础的金融系统更适合于为大型长期项目动员资金,这些项目通常只在未来的很长时期以后才会产生效益,但不适合于对数以百万的中、短期风险项目进行评估和融资。
分散化的、以证券为基础的金融系统则能够为每一个项目标价(通过股票市场定价),但是这些风险由投资者自己而不是由中介机构(银行)来承担。
美国的公司管理者常常羡慕日本的同行能从银行获得稳定的项目融资,而且可以不去考虑那些小股东,以至于很长时期内不用给那些小股东支付高额的股利;与此同时,日本的投资者也在羡慕美国金融系统所能提供的大量投资机会。
在以证券为基础的体系中,风险是由市场自身定价的,而在以机构为基础的体系中,投资项目由银行来评估,银行通常对于承担风险持更保守的态度。
德国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国家,其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而金融市场很不发达。
由2001年的统计数据发现,股票市场总市值只占GDP的24%,而银行资产占到GDP的152%。
德国的商业银行是全能银行的代表。
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是德国最大的三家银行。
这三家银行为企业提供短期、长期贷款,证券承销、财务咨询等全方位金融服务;为个人提供储蓄工具、消费信贷、保险产品、证券买卖等一系列产品与服务。
三家银行中,德意志银行集团拥有自己的保险公司,另外两家也都与保险公司结成战略联盟。
此外,德国还有一些特殊目的银行,比如说储蓄银行、信用合作银行等。
储蓄银行为收入低的人提供储蓄工具和信用服务,其资金被用于提供抵押贷款、资助本地或区域性投资活动。
只有市或辖区等地方政府才能创立储蓄银行,并为创立的储蓄银行提供担保。
储蓄银行体系在德国也是很大的,中央储蓄银行处于最上层,中间是中央储蓄银行所属的12家地区性银行,最下层是12家地区性银行所属的700家当地储蓄银行。
信用合作银行是由存款者所有的互助组织,其成立初衷是为急需资金的工商企业提供帮助。
信用合作银行体系也由三个层次构成:1家中央银行、3家地区性银行和若干家当地银行。
在世界各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德国的公司治理是比较有特色的,它们大多数不是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公司董事会中有工会的代表,也就是说广大职工可以在公司的重大决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这一点在金融类企业中也得到很好的体现。
比如说,占银行资产总额36%的储蓄银行就是为民众服务,而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信用合作银行也如此。
虽然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政策型金融机构,但其公司组织形式与德国是完全不同的。
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度得益于对银行较少的监管。
银行不必建立附属公司,甚至不必设置防火墙就可以直接承销证券。
银行可以不受限制的代理保险业务,但要想经营保险业务就必须通过自己的附属公司,并受到保险监督局的监管。
只要投资于房地产和股票的帐面价值不超过银行的负债,监管机构对其没有限制,但银行附属公司的不动产投资不受该限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