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及其前景(新)
- 格式:ppt
- 大小:3.43 MB
- 文档页数:43
第九章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重要概念:1.第三世界2.不结盟运动3.七十七国集团4.南北对话5.石油输出国组织6、民族主义思潮7、伊斯兰复兴主义思潮第一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一、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概况1、概念2、共同特征发展中国家概念在国际关系领域,发展中国家也被称为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或南方国家。
泛指亚非拉和其他地区原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民族,在独立建国后所形成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总和。
这是二战后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兴力量。
这些国家在地域上多位于南半球,因而也常常被称为“南方国家”。
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在:不结盟运动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坚决斗争;不结盟运动以反对霸权主义为重要内容,维护了民族独立国家的主权独立和世界和平;不结盟运动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对提高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起着不容小视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共同特征1、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灿烂的文化在发展中国家中,埃及、巴比伦、中国和印度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广大亚非拉人民在数学、天文、医学、等多方面取得伟大成就、为当代社会文明与进步奠定了基础。
2、发展中国家具有共同的历史遭遇和历史命运近代史上发展中国家几乎都在各种形式下遭受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剥削、压迫。
第三世界的国家大都是原来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
经过战后长期、艰苦的民族解放运动,遍及亚非拉的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争得了独立。
3、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包括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
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发展第三世界的兴起分为四个阶段标志性事件有:万隆会议的召开、万隆会议的胜利召开的历史意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国家政治上团结的表现。
1961年6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联合提出不结盟运动的设想,并确定了以国家名义参加不结盟运动的五个条件:1)一切参加国的政策应当是在和平共处和不结盟的基础上的独立政策;2)它应该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3)它不应当使本国卷入大国冲突的军事集团并成为它们的成员国;4)它不应当同任何一个大国签定双边协定,建立带有军事性质的联盟;5)它不允许大国在其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就及⾯临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国内是在殖民主义者留下的低级的产业结构、⼆元制的经济结构、弱⼩的民族资本和严重的对外依赖的畸形经济形态的基础上进⾏的,在国际上是在已经形成的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世界经济环境中求得发展的。
发展中国家⾯临的⾸要任务是发展民族经济和争取经济独⽴。
总的来看,前30年经济发展较快,进⼊20世纪80年代后,陷⼊停滞,90年代以后,⼜出现新的发展势头,纷纷进⾏战略的调整及经济改⾰,内容包括: ①根据本国国情制定与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②改⾰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开放政策; ④调整经济结构,这些改⾰取得了⼀些成就,经济总体上发展较快,主要表现在: ①畸形的经济结构有所改变; ②民族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③经济⾃主性和经济实⼒有所增强; ④⼈民⽣活⽔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有:①必须把独⽴⾃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②必须把对⾃然资源的开发和利⽤与科技创新相结合;③必须把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可持续发展相统⼀;④必须把政治经济变⾰和政治社会稳定相统⼀。
由于各国原来的经济发展⽔平,国内政局稳定,发展战略和改⾰调整⽔平,科技、教育、⽂化程度以及其它地理条件,⼈⼝状况等因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平很不平衡。
⽬前,按⼈均国民⽣产总值的⾼低可以分为四类:第⼀类为⾼收⼊的中东和其他地区的⽯油出⼝国;第⼆类为中上等收⼊的新兴⼯业国家和地区,如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亚洲的韩国、新加坡等;第三类为中下等收⼊的国家和地区,占发展中国家的⼤多数;第四类是最不发达的低收⼊国家。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就,特别是70年代以来,⽯油⽣产输出国开展的⽯油⽃争和新兴⼯业化国家的出现,使发展中国家作为⼀个整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有了明显的增强。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发展中国家同时也存在⼀些阻碍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债务危机、粮⾷危机、⼈⼝问题以及政局不稳、地区冲突、局部战争等。
第九章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重要概念:1.第三世界2.不结盟运动3.七十七国集团4.南北对话5.石油输出国组织6、民族主义思潮7、伊斯兰复兴主义思潮第一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一、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概况1、概念2、共同特征发展中国家概念在国际关系领域,发展中国家也被称为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或南方国家。
泛指亚非拉和其他地区原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民族,在独立建国后所形成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总和。
这是二战后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兴力量。
这些国家在地域上多位于南半球,因而也常常被称为“南方国家”。
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在:不结盟运动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坚决斗争;不结盟运动以反对霸权主义为重要内容,维护了民族独立国家的主权独立和世界和平;不结盟运动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对提高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起着不容小视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共同特征1、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灿烂的文化在发展中国家中,埃及、巴比伦、中国和印度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广大亚非拉人民在数学、天文、医学、等多方面取得伟大成就、为当代社会文明与进步奠定了基础。
2、发展中国家具有共同的历史遭遇和历史命运近代史上发展中国家几乎都在各种形式下遭受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剥削、压迫。
第三世界的国家大都是原来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
经过战后长期、艰苦的民族解放运动,遍及亚非拉的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争得了独立。
3、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包括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
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发展第三世界的兴起分为四个阶段标志性事件有:万隆会议的召开、万隆会议的胜利召开的历史意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国家政治上团结的表现。
1961年6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联合提出不结盟运动的设想,并确定了以国家名义参加不结盟运动的五个条件:1)一切参加国的政策应当是在和平共处和不结盟的基础上的独立政策;2)它应该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3)它不应当使本国卷入大国冲突的军事集团并成为它们的成员国;4)它不应当同任何一个大国签定双边协定,建立带有军事性质的联盟;5)它不允许大国在其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作为这个国家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有一些了解。
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具体要追溯到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经历了亚洲风暴、非洲觉醒以后,在国际舞台上逐步形成了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不再是从前的两极分化格局。
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地区的民族独立国家面临着“前门驱虎,后门进狼”的危险。
因此,迫切需要联合起来,进行反帝反殖,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的斗争。
亚非会议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和锡兰五国发起,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举行。
因此,也称为万隆会议。
29个亚非国家的政府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中国代表团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率领下参加了会议。
并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的原则。
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以及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主权、附属国问题、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等七个方面的决议。
综合多方面比较,第三世界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表现在以下方面:1、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2、深刻地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3、促进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和壮大4、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成为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在战后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面前,摆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发展道路。
由于各国不同的历史条件、社会经济善和阶级力量对比,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发展中国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少数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绝大多数国家选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建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极少数国家继续保留着封建的、前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仍在旧的基础上蹒跚而行。
由于发展中国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其政治制度自然也各不相同,不仅国体不同,政体也各异,且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从国体来讲,主要有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前资本主义制度。
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西方共和制政体、传统君主制政体和军人政权。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的前景金融市场波动、高收入国家增长速度减缓、以及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都给发展中国家的近期增长前景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这个动荡的环境中,大多数国家都展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弹性;作为一个群体,发展中国家2008年的增长可能从2007年的7.8%适度下降到仍然很强劲的6.5%(表1.1)。
然而,依赖外国资本流动的脆弱国家可能会出现更急剧的减速。
另外,虽然总产量增长很快,但上涨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已经造成了实际收入的下降,从而显著加剧了最贫困人口所面临的困难,尤其是城市中的贫困人口。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令人沮丧。
从某些方面来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是受欢迎的,因为它是在多年的快速增长和过热的迹象越来越严重之后出现的,正如国际商品价格急剧上涨和若干国家所面临的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所显示的那样。
美国国内需求增速减缓以及与其相伴随的美元贬值,已经开始帮助解决长期的全球不平衡问题。
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从2006年占GDP的6.2%减少到了2007年的4.9%。
在目前的周期性调整(在持续的金融动荡的推动下)结束之后,这些因素将有利于较长期的发展前景。
然而,目前环绕在发展前景周围的不确定性比近年来任何其它时间都更为明显,并且向下行方向倾斜。
自2007年后期以来,金融市场动荡开始深化。
大银行、保险公司和金融担保商都公布了大量的抵押和其它资产估价损失;这些损失制约了它们的资产负债表。
高收入国家最直接地感受到了随后发生的信贷条件紧缩的影响,以及更一般的金融系统混乱造成的影响,尤其是美国,那里的住房部门首当其冲地受到了次贷危机引起的市场下跌的影响。
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减速似乎从2007年末以来开始加剧了。
根据目前的预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高收入成员国的GDP在2008年将增长1.5%,比2007年下降整整一个百分点。
发展中国家2008年的增长速度预计将下降1.3个百分点,达到预期的6.5%,仍将明显高于1980年代(2.9%)和1990年代(3.8%)的平均增长速度,甚至高于最近的2000-05年间(5.3%)的平均增长速度(见右上图)。
第九章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政治发展中国家是当今世界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经济上,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各国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存在巨大差异。
政治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政治体制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
对外关系上,区域性南南合作步伐加快,南北关系在经济全球化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发展中国家经济据世界银行2005年对全球GDP统计(179个国家),发展中国家GDP总额为10.66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额为23.99 %。
据世贸组织统计,2005年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额为3.4万亿美元,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为 32.7%。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已达到人均GDP4000~2.6万美元。
新加坡人均GDP 2.57万美元,香港2.5万美元、韩国1.49万美元、墨西哥6774美元、阿根廷4213美元。
中东高收入石油输出国达到人均GDP10000美元以上。
沙特人均GDP 1.17万美元、科威特2.19万美元。
全球49个最不发达国家,人均GDP最低不足100美元。
埃塞俄比亚人均GDP90美元,布隆迪、刚果民主共和国人均100美元。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债务负担沉重。
目前发展中国家债务总额已达2 5万亿美元。
粮食严重短缺。
目前约有80多个发展中国家缺粮,近10亿人口吃不饱饭,2亿多儿童营养不良。
人口增长过快。
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约50亿,占世界人口总额80%以上。
控制经济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和市场保护能力下降。
主要表现在人才流失,失业增多,民族企业市场份额下降,在知识经济发展上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迅速拉大,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弱化。
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包括中国、古巴、朝鲜、老挝等。
非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特点是内政外交仿效苏联或中国,但经济政策往往脱离国情,造成经济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道路。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其封建的和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程度存在,民主法制不完善,无力完全摆脱对西方国家的依附,国内政局动荡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