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6.42 KB
- 文档页数:4
秦始皇的历史形象和文化遗产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不仅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而且在其统治期间推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历史形象和文化遗产也备受世人推崇。
一、秦始皇的历史形象秦始皇的历史形象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话题。
在中国传统历史学中,秦始皇被认为是一个极其暴虐和残忍的暴君。
这种看法的主要依据是《史记》中关于秦始皇暴虐行径的描述,例如大肆焚书坑儒、强制劳役和建造所有历史名山名川的模型等。
但是,对于秦始皇历史形象的解读也有很多新的观点。
在中国现代研究秦始皇的学者中,一些人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管理者。
他建立了完整的法律制度,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进了一项未曾有过的国家立法。
另外,他颁布了统一的货币制度,修建了一些巨型公共工程,如万里长城、阿房宫等等,这些对于国家的统一和未来的长远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说,秦始皇的历史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下的产物。
但是,无论如何,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长期以来一直是书写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的篇章,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秦始皇的文化遗产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远不止于政治和统一,他在文化方面也有着深刻的贡献。
他颁布的一些法律制度和规定,如《焚书坑儒法》和《律令》等,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制度和规定一定程度上的确有利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另外,秦始皇时期的文化艺术呈现出了很高的水平,他大力发展了陶瓷、青铜器、丝织品等文化产业。
墓葬文化也在秦始皇时期开花结果,在秦始皇陵以及其他墓葬中出现了大量精美的陶俑和青铜器,这些文化遗产也成为了全球流传的宝贵资料。
最后,秦始皇所建立的国家管理制度以及其他种种制度规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道路。
这些制度规定所代表的官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在后期文化发展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过去的事件和人物。
而许多历史人物也因为他们的事迹、性格和品质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或许不是最伟大的人物,但由于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多彩的人性特征,他们的形象成为了历史故事中的闪亮点。
以下是几个我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形象。
一、秦始皇:强权和文明并进的代表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以其短暂的统治时间和巨大的影响力而闻名于世。
他的统治,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最集中、最缺乏人情味的统治之一。
然而,他在长城和避暑山庄的建设、铸币、度量衡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中国数千年的青铜文明、首次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的形象往往被刻画成一个既残暴又细致的人物,但他的决心、执着和对文明事业的热爱,也展现了一个不可忽略的一面。
二、简·奥斯汀:浪漫和现实并存的代表简·奥斯汀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浪漫主义小说的先驱,其刻画的男女角色形象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典型代表。
她塑造的女性形象温文尔雅,懂得自尊自爱、坚持原则,饱含浪漫情感。
但与此同时,她也将这些女性与现实世界的社会问题相联系,揭示了当时的种种不平等和社会问题。
简·奥斯汀的形象表现了一个既浪漫又现实的女性,颇具吸引力。
三、托马斯·杰斐逊:国际政治家和自由主义思想家的代表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第三任总统,也是美国民主制度的奠基人之一,他创立了关键的自由主义政治文化,将这种文化奉为美国的立国之本。
他著名的《独立宣言》宣扬了基本权利和人类平等的理念,开创了人权和民主的先河。
他也以其宏大的视野、博览群书和对国际政治的深刻洞察而出名。
托马斯·杰斐逊的形象深刻表达了人类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理想。
四、耶稣·基督:普世爱和大胆创新的代表耶稣是基督教教派的基石,他以他的传说和传教为核心,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他是一个不随从习俗的旅行家、自由思想家和人民的朋友,他对社会各阶层的人都一视同仁,声称每个人都应该受到上帝的关怀和尊重。
从《史记》评秦始皇的施政及形象在中国的历代皇帝中,没有比秦始皇更为重要,同时也更富有争议的了。
在他之后的历史学家和政论家在对其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得出相左的结论。
有些学者将他看作是一个英雄,因为他为中国寻求政治统一的悠久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更多的学者则倾向于将其看成是一个暴君。
汉代的贾谊在《过秦论》中评价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
”王莽说:“……秦为亡道,残灭诸侯以为郡县,欲擅天下之利,故二世而亡。
”班固也说:“秦始皇即位三十九年,内平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暴骨长城之下,头颅相属于道,不一日而无兵。
由是山东之难兴,四方溃而逆秦。
”诸如此类的观点,在晋代的《吊秦始皇赋》、唐代的《贞观政要:卷八》、清代的《续资治通鉴:元纪》和著名学者陈登原的《国史旧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展现,恕不一一论述。
历代政论家和史学家之所以将他看作是一个“暴君”,除了秦王朝本身的短祚之外,主要是因为秦始皇在位期间借助暴力推行的一系列社会变革。
包括政治上的“废先王之道”、“废五等之制”;经济上的“除井田之制”、“赋敛无度”、“穷奢极欲”;司法上的“刑罚酷虐”、“吏治刻深”军事上的“暴兵露师”;思想文化上的“焚百家之言”、“灭四维而不张”。
这一切,都成为历代政论家和史学家攻击秦始皇的理由。
由此可见,如何评价秦始皇的“施政”,是解读秦始皇人物形象的重要课题。
一、秦始皇的“暴政”(一)、废先王之道、废五等之制“废先王之道”。
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纲领性批判。
由“废先王之道”而引起的一系列改先王之制,乱先王之政的行为,都是“废先王之道”的具体表现。
所谓“于是秦兼天下,废王道,立私议,灭《诗》、《书》而首法令。
去仁恩而任刑戳,堕名城,杀豪桀,销甲兵,折锋刃。
其后,民以耰锄棰梃相挞击,犯法滋众,盗贼不胜,至于赭衣塞路,群盗满山,卒以乱亡”。
汉代的许多政论家如贾谊、陆贾、晁错、董仲舒等都有过类似言论。
在他们看来,“废先王之道”是暴政根源,暴政是“废先王之道”的具体体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秦始皇真的是一位暴君吗?如何客观评价秦始皇
导语:提及秦始皇,有人立马就能联想到诸多关于他的词汇,比如荆轲刺秦王、焚书坑儒、寻找长生不老药,就连孟姜女哭长城,多多少少都根秦始皇有些
提及秦始皇,有人立马就能联想到诸多关于他的词汇,比如荆轲刺秦王、焚书坑儒、寻找长生不老药,就连孟姜女哭长城,多多少少都根秦始皇有些关系,归纳起来,秦始皇几乎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暴虐成性。
既然秦始皇如此被人熟知,那为何还要聊他?我觉得,当下有很大一部分人对秦始皇的认识,还仅仅限于他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上,而对于秦始皇的历史形象却非常模糊。
在研究历史时,史学家通常把历史人物的形象分为三类:历史形象、文学形象,还有民间形象。
想要判断秦始皇是不是暴君,我们还得先弄清楚这三个概念。
1.什么是历史形象?
历史形象,来源于记录历史人物的第一手资料,在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有专门从事历史记录的人,一般称之为“史官”。
中国自春秋时期就有专门的史官在记录国家大事,特别是一国之君,更是要每天都记录,像写日记一样,有“君举必书”的说法。
而在记录历史的官员中,还分别设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官职。
大史掌管国家六典,小史掌管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对于历史的记载是相当严谨的,史官的分工和职责也十分细致和明确。
2.什么是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一般是后世的文学家根据历史记载,加工、改写,将历
生活常识分享。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始皇暴虐,至子而亡”;“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
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我们要用事实的眼光看待事物,全面,深刻的评价人物的好与坏。
政(未来的秦始皇)出世时,秦国已经变成各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这或许是由于采用了法家思想。
或许是由于占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或许是由于秦国统治者别具才能。
政在名义上是于前246年即在他13岁时继位,实际上国家是由摄政王统治的,直到前238年他已成年为止。
新君主任用一些有才干的将领,同其余各诸侯国进行了英勇的战争。
公元前221年灭掉了最后一个诸侯,他本来可以宣布自己是中国之王(国王)。
但是为了强调与过去彻底决裂,他选用了一个新头衔,自称始皇帝,意思是“第一个皇帝”。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
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我们评论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偏于一面,应当多角度探讨,才能还历史人物真面目。
秦始皇是一个令人寻思的人物,他在公元之前,就经过贾谊的责难。
迄至近代,既受过章炳邻和萧一山的恭维,也受过顾颉刚和郭沫若的批判。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
论古诗词中的秦始皇本文主要探讨古诗词中秦始皇的个人形象,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古代文人对秦始皇的评价,并简要阐述了笔者自己的一些观点。
标签:秦始皇古诗词正面反面评价中国古代,涌现了众多如今依然响当当的英雄人物,在这些人物中,秦始皇无疑是最具争议的一位。
千百年来我国文人对秦始皇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称之为“千古一帝”,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毀之者称其残酷无道、行止古怪、毫无人性。
正是这样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不断地出现在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类型——诗词中。
本文将从正反两方面,探讨一下古诗词中的秦始皇,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秦始皇在古诗词中的正面形象提到秦始皇,不得不提的就是其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卓越功绩。
古诗词中正面歌颂秦王也主要集中在这一方面。
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秦人的歌颂,这在当时全国各地的刻石中尤为常见。
例如公元前219年的琅琊台刻石中歌颂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西涉流沙,南尽北户。
东有东海,北过大夏。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功盖五帝,泽及牛马。
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公元前215年碣门石刻中也提到:”皇帝威武,德并诸侯。
”[1]这些石刻中的诗歌不仅仅把秦王统一六国的事迹进行了记载,而且对大一统状况下秦王一系列政策法令所带来的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效应也做了宣扬。
后代文人也多承认秦始皇取得的这一卓越功绩,如唐代李白在其作品《古风·秦皇扫六合》中赞扬“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对秦始皇一统六国的功绩做了肯定。
二、秦始皇在古诗词中的反面形象1.穷奢极欲,不恤民力古代诗词中对秦始皇实行残暴统治的描述多集中在他不惜民力财力,大兴土木修筑宫殿,尤其是当时工程最大、耗费人力财力最多的豪华宏伟的阿房宫这一事迹上。
唐代诗人胡曾在《咏史·阿房宫》中这样写道:“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
帝王苦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
”曹勋在其《迷楼歌二首》中讽曰:“君不见秦皇爱阿房,死葬骊山侧。
秦始皇:千古一帝的功过是非嬴政,名政,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邯郸,是秦庄襄王之子,秦朝的开国皇帝,史称秦始皇。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争议。
他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极度专制、残暴的统治者,其统治手段也饱受后世诟病。
要全面理解秦始皇,就必须深入探讨他的一生,从他的出身、经历、政治措施、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出身与早期经历:命运的磨砺嬴政的出身并不平凡,却也充满了坎坷。
他的父亲是秦庄襄王异人,母亲是吕不韦的姬妾赵姬。
异人作为秦昭襄王的孙子,本在赵国作为人质,生活困苦。
吕不韦慧眼识珠,看中了异人的潜力,并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异人回国,最终成为秦王。
嬴政就是在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出生的。
幼年时期的嬴政,生活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
他目睹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也体会到了人心的险恶。
公元前247年,年仅13岁的嬴政继承了秦王之位,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然而,他并没有立即掌握实权,而是面临着朝中权臣的掣肘和来自六国的威胁。
吕不韦掌握着朝政大权,而嫪毐更是凭借与赵姬的关系,企图篡权夺位。
嬴政展现了他过人的政治智慧和果断的决断力。
他先是用计除掉了嫪毐,随后又罢免了吕不韦,亲政,开始了他统一六国的征程。
这段早期的经历,无疑磨练了他的意志,也为他日后统一六国,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统一六国:铁血手腕与战略谋略秦始皇统一六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战略部署和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他继承了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完善,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他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先集中力量消灭了实力较弱的国家,再逐一击破强大的对手。
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
他任用李斯、王翦、蒙恬等杰出的将领,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并有效地协调了各个方面的资源。
他充分利用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削弱了敌人的力量。
秦始皇:千古一帝,功过是非两千年嬴政,名政,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他统一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他同时也是一个暴君的形象,以其残酷的统治和高压政策而闻名于世。
要理解秦始皇,就必须将他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并从多方面审视其功过是非。
一、出身与崛起:乱世中的雄心壮志公元前259年,嬴政出生于赵国邯郸。
他的父亲是秦庄襄王异人,母亲是吕不韦的姬妾,出身并不显赫。
幼年时期,嬴政经历了政治斗争的残酷,目睹了权力更迭的阴险。
这或许塑造了他日后强硬、果决的性格。
公元前247年,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即位,成为秦王。
然而,实际权力掌握在吕不韦手中。
吕不韦作为权臣,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嬴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操控。
但年轻的嬴政并非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
他逐渐摆脱了吕不韦的控制,并开始展现出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他首先铲除了吕不韦,并对朝中反对势力进行了残酷的清洗。
他启用了一批有才能的谋士和将领,如李斯、尉缭、王翦等,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嬴政的雄心壮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时局的准确判断和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识之上。
战国末期,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统一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秦国经过几代君王的努力,已经积累了强大的国力,具备了统一全国的实力。
嬴政正是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二、统一六国:铁血手腕与战略谋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挑战和险阻。
他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策略,既有军事征服,也有政治策略,甚至还有经济手段。
•军事征服:秦军以其强大的战斗力和精良的装备,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王翦、蒙恬等名将率领秦军,先后攻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秦军的军事实力,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根本保障。
(秦始皇)电视剧观后感(秦始皇)是一部由阎建钢执导,张丰毅/高明/刘威主演的一部剧情/传记/历史/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秦始皇)电视剧观后感1在看完(百家讲坛)之后寻得这部剧结合着看,总体值得推荐。
1、总体是符合历史的,并且多处引用了史记上的记载;2、人物形象塑造的很不错,秦始皇的精明、睿智、果断、霸气;李斯的唯唯诺诺、明哲保身、学富五车;赵高的奴性、溜须拍马、狐假虎威;华阳夫人的巾帼英雄本质,表现得都很细致入微;3、剧中对秦始皇、公司扶苏等人是做了美化的。
并且为了让剧饱满,更生动的体现历史人物的性格,更人性化的解释秦始皇的各种历史谜团,剧中虚设了多个角色,如黎姜,敏代,绿娘,二更三更,嬴成等;4、不过剧中也有很多细节有误导观众之嫌,坑儒并非坑儒士,而是坑术士方士;公子扶苏也没有这么英明的了解到赵高李斯的谋反,而是掩面大哭,不顾蒙恬的劝阻自己了断;秦始皇第五次巡游的原因;范於期叛逃的原因,并且他叛逃之前并不是这个名字;吕不韦之死是由于嬴政没错,但并不是嬴政直接赐的毒酒,最大的误导:秦始皇身世之谜,本剧明确表明嬴政是吕不韦之子,但历史真相是什么,各有讲辞。
(秦始皇)电视剧观后感2看完了,总觉得想写点什么,可是又无从下手。
看了如此多的帝王剧,这位大概是最具赞誉和非议的一个了。
讲实话,我喜欢他的自信和英勇,霸气和狂妄,甚至于自以为是。
最为君王,他大概和前些日子看得(贞观长歌)里那位是两个极端。
一个纳谏如流,一个却是从听不进别人的劝告,由于他觉得他是帝王,他就是对的,别人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对他的行为做出任何怀疑性的建议或劝告。
这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自负。
但同时,他的性格却应该也是那个大一统时代所必须的。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七分天下必将统一于一。
这样的形势需要法家“法术势〞的思想,更需要一个高度集权,讲一不二的帝王来践行它。
统一经过困难重重,各方利益很难平衡,假如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君主统御万方,不难想象一个螺丝就会让一架机器瘫痪下来。
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
历代政论家和史学家之所以将他看作是一个“暴君”,除了秦王朝本身的短祚之外,主要是因为秦始皇在位期间借助暴-力推行的一系列社会变革。
包括政治上的“赋敛无度”、“穷奢极欲”;司法上的“刑罚酷虐”;思想文化上的“焚百家之言”。
这一切,都成为历代政论家和史学家攻击秦始皇的理由。
一、秦始的“暴-政”1.在经济上的“赋敛无度”、“骄奢淫逸”
“赋敛无度”。
在政论家们看来,“赋敛无度”、“徭役繁重”是公认的暴-政。
而造成赋税沉重的主要原因是秦始皇改变了先王的赋役制度。
董仲舒说:秦朝不仅废除了什一之税、三日之役,“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戎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穷奢极欲”。
汉代的政论家们普遍认为,“及秦所以二世而亡者,养生太奢,奉终太厚”这一类抨击涉及到秦始皇众多的工程建筑。
东方朔指出:“夫殷作九市之宫而诸侯畔(叛),灵王起章华之台而楚民散,秦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
”司马迁也说过:“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
”
2.在刑罚上的残暴
“刑罚酷虐”。
秦始皇的法治及与法治相关的弊政是后世政论家们抨击的主要对象。
秦朝的统治残暴,以刑杀为威,法律严酷之极;为修建豪华的宫殿、陵墓,造成了赋税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耗费
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这是自古以来史学界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
西汉贾宜的《过秦论》就将秦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而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篇末的论赞中大段引述西汉政论家贾谊《过秦论》
的内容,并称赞说:“善哉乎贾生之推言之也!”由此可以推之,司马迁也很认同秦朝的灭亡是由于不施仁义之政的关系。
3.思想文化上:“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一直是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被后世天下学人唾骂了两千多年,以至于现在某些人一想到这个历史事件,仍然耿耿于怀,恨不能掘墓鞭尸,恨不能穿透两千多年的时空,对秦始皇敲骨吸髓。
这种仇恨实际上是后来的文人们潜意识里面的集体恐惧,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从感情上来说,老僧也觉得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手段过于激烈,对当时的儒生们的确是太过残酷,他完全可以采取更缓和的方法。
而当年秦始皇由于没有认识到可以儒学是可以利用的,所以采取了激烈手段。
焚书坑儒这种手段是愚蠢而又残暴的。
它毁灭了古代许多典籍,造成文化史上难以弥补的损失。
二、对“暴-政”的辨析1.经济上理由的辨析
“赋敛无度”:许多政论家都将其作为抨击秦始皇的一大理由。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收泰半之赋”、“力役三十倍于古”的程度。
但事实上,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出现“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
”的现象。
在当时,这是很重的赋税。
到了战国时期,这种赋税逐渐在
各国实行。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垦殖面积的扩大,农作物的产量已有较大的增长。
民众对这样的赋税已可以承受。
“穷奢极欲”:历代政论家说秦始皇“穷奢极欲”的主要证据是秦始皇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如北修长城,南建灵榘,修建阿房宫等。
对此,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秦始皇所修建的各种工程,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分,不能笼统地斥责为“穷奢极欲”,更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秦始皇是暴君的理由。
所有这些,都是开创性的历史活动。
2.刑罚上理由的辨析
“刑罚酷虐”:必须承认,秦朝的法律体系,刑名众多,刑罚残酷。
同时,又由于各种刑罚还可以结合使用,因而刑罚更加残酷。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这种“刑罚酷虐”的司法体系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分不开的。
历史上,史学家们常常将秦与汉进行比较,认为秦法“不合圣制”而汉法符合“圣人之制”。
实际上,由于“汉承秦制”的缘故,刑罚严酷是秦汉法律体系的共同特征,秦法所出现的各种罪名,在汉法中几乎都可以找到。
不同之处仅仅在于秦朝将这种刑罚严酷的法家学说作为指导思想,而汉代在统治思想上更强调一个“德”字。
所以说,
“刑罚酷虐”是那个时代的社会上的共同特征,并不是由秦始皇一人搞成的,它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
将“刑罚酷虐”作为秦始皇的暴-政是不合适的。
3.思想文化上理由的辨析
“焚百家之言”:不可否认,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一次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文化专制行为。
然而,当我们以分析和批判相结合的态度来看待这些历史事件时,不难发现,在这些事件当中,秦始皇并非应当负主要责任。
诚如翦伯赞在《秦汉史》中所写:“这种犯罪的行为,秦始皇实在应该负责,但是具体的史实指出来,主张焚书的不是秦始皇,而是儒家的叛徒李斯.主张坑儒的也不是秦始皇,而是法家门徒诸御史。
因此我们以为焚书坑儒,不应该完全归于秦始皇个人对于文化的愤怒。
而应该归结为当作一个阶层的商人地主对于过去文化思想的在审判之残酷的执行。
”三、秦始皇也还有许多伟大的历史事迹1.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使“大一统”由思想学说变为政治现实2.建立了延续了两千余年中央集权的制度,极大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政治统一3.在经济上和思想文化上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巩固统一的措施使中国的经济进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