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熟读精思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7.20 KB
- 文档页数:3
古之学者,必先博览群书,而后能熟读之。
熟读之,非但记其文,更须求其义。
求其义,非但明其理,更须达其用。
此所谓“熟读精思”也。
夫读书,如服药然。
药有轻重大小,书有深浅精粗。
服轻药,可以治小疾;读浅书,可以增知识。
服重药,可以愈大病;读深书,可以启智慧。
故学者当择书而读,非但泛览而已。
熟读之,必先识字。
识字者,识书之字也。
字有正俗,有古今,有南北。
正俗之字,易于识别;古今之字,难于区分。
南北之字,亦各有其特色。
学者当先识正俗之字,次识古今之字,又次识南北之字。
识字既熟,然后可以读其书。
读其书,必先观其序。
序者,书之纲领也。
纲领明,则全书之意自见。
序有详略,有正误。
详序,详述作者之意;略序,略述作者之意。
正序,正述作者之意;误序,误述作者之意。
学者当观其序,以明其意。
观其序,必先考其作者。
作者者,书之灵魂也。
灵魂正,则全书之意正;灵魂不正,则全书之意不正。
作者有生卒,有出处,有学行。
学者当考其生卒,以知其时代;考其出处,以知其学问;考其学行,以知其为人。
考其作者,必先观其自序。
自序者,作者之意也。
意明,则全书之意自见。
自序有详略,有正误。
详自序,详述作者之意;略自序,略述作者之意。
正自序,正述作者之意;误自序,误述作者之意。
学者当观其自序,以明其意。
观其自序,必先读其正文。
正文者,书之主体也。
主体明,则全书之意自见。
正文有长短,有浅深。
浅正文,易于理解;深正文,难于理解。
学者当读其正文,以明其意。
读其正文,必先求其义。
义者,书之意也。
意明,则全书之意自见。
义有浅深,有正误。
浅义,易于理解;深义,难于理解。
正义,正述作者之意;误义,误述作者之意。
学者当求其义,以明其意。
求其义,必先思其理。
理者,书之理也。
理明,则全书之意自见。
理有浅深,有正误。
浅理,易于理解;深理,难于理解。
正理,正述作者之意;误理,误述作者之意。
学者当思其理,以明其意。
思其理,必先审其词。
词者,书之词也。
词明,则全书之意自见。
词有雅俗,有南北。
熟读精思原文及译文赏析熟读精思原文及译文赏析熟读精思出自《朱子家训》。
“熟读精思”在文中的意思是: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
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
下面小编为你带来熟读精思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
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
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
至于那些对于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
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
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
【高中古诗词阅读】“徐中行,台州临海人”阅读答案及翻译徐中行,台州临海人。
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
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光谓斯人神清气和,可与进道。
会福唐刘彝赴阙,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
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
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
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
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
其友罗适持节本路,举以自代,又率部使者以遗逸荐。
崇宁中,郡守李谔又以八行荐。
时章、蔡窃国柄,窜逐善类且尽,中行每一闻命辄泪下。
一日,去之黄岩,会亲友,尽毁其所为文,幅巾藜杖,往来委羽山中。
客有诘以避举要名者,中行曰:“人而无行,与禽兽等。
使吾得以八行应科目,则彼之不被举者非人类与?吾正欲避此名,非要名也。
”客惭而退。
陈瑾谪台州,闻名纳交,暨其没,录其行事,谓与山阳徐积齐名,呼为“八行先生”。
子三人,庭筠其季也,童草有志行,事父兄孝友天至。
服丧毁坏甚,既免居丧,犹不忍心嫁给者十余年。
秦桧当国,科场尚谀佞,试题问中兴颂扬,庭筠感叹曰:“今日岂颂扬时耶!”疏其未足为中兴者五,见者尤之,庭筠曰:“吾欲不绮语,而敢于诬乎?”黄岩尉郑伯熊代去,请益,庭筠曰:“富贵易得,名节难守。
愿安时处顺,主张世道。
”伯熊受其言,迄为名臣。
有诏举人尝五上春官者予岳祠。
庭筠适应格,所亲成劝之,庭筠辞曰:“吾尝草封事,谓岳庙冗禄无用。
既心非之,可躬蹈耶?”英学以圣明居多,夜必就榻而后脱巾,旦必巾而后起至。
位居无情孟,喜无戏言,俭约缘饰,不苟谓。
闻人片仁义,录其姓名。
遇饥冻者,推食解衣不靳。
僦屋以居,未尝戚戚。
尤袤为死守,闻其名,遣书礼之。
一日,巾车历访旧游,漫步几月。
归感微疾,坐于遗恨而殁,年八十存有五。
乡人敬仰之,以其父子俱得道成仙,表示之曰二徐先生。
淳熙间,常平使者朱熹行部,拜墓下,题诗存有“道学传千古,东瓯说道二徐”之句,且大书以表之,曰:“存有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
熟读精思余尝谓余的意思
熟读精思是指对某一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它强调通过反复阅读,仔细思考和分析,使自己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而余尝谓余则是表达了对这种学习方式的认同和推崇。
熟读精思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通过熟读,我们可以对知识点有更全面的了解,掌握其内在的逻辑和关联。
而通过精思,我们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从而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熟读精思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通过反复阅读,我们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理解。
而通过精思,我们可以不断提问和质疑,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熟读精思也是一种持续学习和进步的态度。
通过熟读精思,我们可以不断深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和挑战,并努力去解决和克服。
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可以使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熟读精思余尝谓余的意思是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不断拓展知识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这种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注重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的培养。
它是一种持续学习和进步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熟读,即反复阅读,潜心钻研。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此言不虚。
熟读文言文,能使人渐入佳境,领略其中之美。
古人云:“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到,即专心致志,虚心求教;眼到,即细读深思,字斟句酌;口到,即口诵心惟,咏叹其妙。
如此,方能领略文言文的韵味,感悟其中的智慧。
精思,即深入思考,举一反三。
古人云:“读书贵在用心,不在多。
”精思,是读书的精髓。
熟读文言文,若不加以思考,犹如囫囵吞枣,难以消化吸收。
精思,能使人在理解的基础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如《论语》中所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文言文,亦应如此,学以致用,方显真知。
熟读精思文言文,有以下几点益处:一、提高语文素养。
熟读文言文,能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文中的成语、典故,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熟读精思,能使人受益匪浅。
二、增强文化底蕴。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熟读精思,能使人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风俗、道德、哲学等,从而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三、培养思维品质。
文言文语言精炼,结构严谨,熟读精思,能锻炼人的思维品质,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四、陶冶情操。
文言文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熟读精思,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灵得到升华。
然而,熟读精思文言文并非易事。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勤于积累。
文言文词汇丰富,需要长期积累。
平时多读、多记、多写,逐渐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2. 严谨治学。
学习文言文,要遵循严谨的治学态度,遇到问题要勤于查阅资料,虚心向他人请教。
3. 结合实际。
学习文言文,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坚持不懈。
学习文言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
总之,熟读精思文言文,既是对古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自身修养的提升。
让我们携手共进,走进文言文的世界,领略中华民族的智慧与魅力。
《熟读精思》鉴赏学习原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互异,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谬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出矣。
设令以此说为是,而另据一行不贯之众说以为非,宜矣。
以我之耳目想当然而强欲穿凿之,转使被穿凿者苦难理会,曷若虚心玩索,与各说相迎合而成通书者之为易耶?虽然,是犹未也。
尝观大书家之笔法,其大概可得而言。
点画不同,见其用心之异;撇竖互发,取其势之向背。
如钟鼎、玉帛、冠履、舆仗之文,各像其物;若以言语、文字之终始,而为之式样者,皆不可谓之家传心学。
此大意不可不知。
翻译注释:大抵:大概。
观书:阅读书籍。
熟读:指熟悉阅读,反复阅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
精思:精心思考,深入思考,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和意义。
言:言语,文字。
出于:从……出来。
义:意义,含义。
心:思想,精神。
有得:有所收获。
疑:疑问,疑问处。
互异:不同,不一样。
虚心:谦虚的心态。
静虑:冷静地思考。
勿遽:不要匆忙。
取舍:选择和放弃。
自为一说:自己形成一个观点。
随着:指随着他的意愿。
以:用,来。
通塞:通达顺畅。
先自谬:事先自己错误。
复:又,再。
考:考察。
是非:对错。
似是而非:看起来对,实际上是错的。
设令:假如。
非:错误。
可:可以。
以我之耳目想当然:根据自己的想法当然认为。
强欲穿凿:强行进行牵强附会。
被穿凿者:被牵强附会的人或事物。
转使:反而使得。
穿凿:牵强附会。
曷若:何如,不如。
相迎合:相互迎合。
大意:主要的意思。
不可不知:必须知道。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翻译“旧书”指的是经典,所以要“熟读深思”。
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
所谓“意自见”、“子自知”,着重自然而然,这是不能着急的。
这诗句原是安慰和勉励那考试失败的安敦秀才的话,劝他回家再去安心读书,说“旧书”不嫌多读,越读越玩味越有意思。
固然经典值得“百回读”,但是这里着重的还在那读书的人。
简化成“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却就着重在读的书或作品了。
这成语常跟另一成语“爱不释手”配合着,在读的时候“爱不释手”,读过了以后“百读不厌”。
这是一种赞词和评语,传统上确乎是一个评价的标准。
当然,“百读”只是“重读”、“多读”、“屡读”的意思,并不一定一遍接着一遍地读下去。
前两句历来被看作是读书治学的重要门径。
这里面实际包含着两种读书方法:一种是熟读,一种是深思。
熟读,就是反复阅读。
苏轼告诫安惇:对经典著作应当“不厌百回读”。
反复诵读,久而久之,烂熟于心,自然能够融会贯通。
即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熟读这种方法在中国古代是被格外强调的。
这种方法虽然忽视了思考的过程,有些机械,但却强调了对话言的感悟,重点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而且一旦自行悟透书中的道理,便会终生难忘。
因此,熟读的过程实际就是感悟的过程。
东汉末年董遇,对《老子》和《左传》有精深的研究,有人向他请教,他却不肯教,而是说:一定要先读上一百遍,书读百遍,其意自明。
当然,“百回读”只是强调多读,并非一定要读一百遍。
阅读的次数和对内容的理解应当是成正比的。
北宋哲学家程颢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浏览过的书,虽然也有印象,但总是不牢固,容易遗忘,要用时它也不来,而熟读成诵的书,则变为自己的东西,召之即来,运用自如,在思考问题时,也容易联想,左右逢源。
熟读还必须与深思结合起来。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韩愈在《劝学解》中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熟读精思文言文原文及译文原文:大多观书先须通读,使其言皆若出自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自于吾的心,随后能够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谦虚静虑,勿遽选择于期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义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还不等观于他说道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相互之间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是非非,则纯属巧合者,亦将夺于公论而何以立矣。
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行动木,先其易者然后其综艺节目;如解乱绳,有一定的不细则姑置而徐理之。
此观书之道也。
凡读书,须整治几案,令清洁摆正,将书册齐整治放,正人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明晰读之。
需要读得字字洪亮,不能误一字,不能少一字,不能多一字,不能倒一字,不能苍白无力暗记,仅仅要多诵进行,当然上口,悠久没忘记。
古语云,“读书千篇,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还不等讲解,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要看子细,心眼儿既不专一,却只漫浪朗读,绝不允许记,记亦不可以久也。
三到当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上乎?译文翻译:但凡读书务必先要通读,让里边得话都仿佛源自我的嘴唇。
进一步就细心的思索,使它的意思仿佛都源自我的心里所感的,随后能够有一定的感受。
对于这些针对含意有疑虑的,大伙儿的观点繁杂错杂的,就还要静下来细心思索,不必急匆匆紧促地在之中选择。
先把在其中的一篇自身独立列入一说,沿着的构思去想,来认证它构思的顺畅和堵塞,那麼这些非常沒有显著含意和大道理的,不直到和别的的理论相较为大道理就早已全自动妥协了。
再用大伙儿的观点相互之间诘问辩驳,随后寻找它的大道理的妥当,来资格证书它的恰当或不正确,好像是对实际上是错的,也将被群众认可的叫法所否认而不可以创立。
一般状况下渐渐地停住看来,解决静止不动情况观查动态性的,像进攻硬实的木材,先进攻它的'非常容易的地区而再进攻它的重要之处;像解除缠乱在一起的绳索,地区有一定的堵塞就姑且放到那里慢一点去解决它。
古诗熟读精思翻译赏析
文言文《熟读精思》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
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1)纷错:纷繁错杂。
(2)遽(ù):仓促(3)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
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
(4)通塞:畅通和堵塞。
(5)自屈:自动屈服。
(6)诘难:追问,责难(7)安:稳妥。
(8)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
夺,更改,修正。
(9)无以立:不能成立。
(10)
大率:大多(11)徐行却立:徐行,慢慢走。
却立,退立。
(12)节目:木头节子,节骨眼,这里指关键之处。
(13)姑:姑且,暂且。
(14)正:座正。
(15)详缓:缓慢安祥。
(16)子:通“仔”,“子细”即“仔细”。
(17)牵强暗记:指不明文章,胡乱理解内容。
(18)诵:读。
(19)见(xiàn):同“现”,显现。
(20)急:要紧,急迫。
(21)几案:书桌。
(22)云:说。
(23)亦:也。
(24)漫浪:扮作有感情朗读。
(25)晓:懂得【翻译】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
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
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
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
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
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
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如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但凡要是看书,要把读书用的桌子整理,让桌子干净平稳,将书本整齐地竖放,让身体坐正,面对书本,缓慢安祥地阅读字句。
仔细从容
分条明细地阅读。
要念得字字响亮,每一个字都不要错读,不要少读一个字,不要多读一个字,不要把字词颠倒,不要不明文章,胡乱理解内容,只是要多诵读几次,自然而然的就上口了,隔很长时间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所以如果书读的熟悉了,不用看解释说明,自已就明白书的大义了。
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便是心到,眼到,口到。
如果没用心,眼就看不仔细,心眼不专心,只是在扮作有感情朗读,就不会记忆深刻,就算能暂时记下,也不会记的很牢。
心到眼到口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用了心去读了,眼和口难道不会跟着到吗。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