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卷子中三种禅宗文献考辨
- 格式:doc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11
例如此咒唯须〔“”。
背〕痛,正当脊骨P.3596-158:“(”讹作-79:“令使皮尽”句中P.3596-62:“中“毺155-156癖块大如杯碗变腹〔“”。
我们发现抄写该卷子的书手在写有以“:P.2882-75-76:“此药不问老少,无不差者,下紫黑血恶脓〔二、三升脓〔水〕。
”P.2882-112:“令人〔令人〔P.2755-38:“芍药,能除腹〔句中“内“”。
我们发现抄写该卷子的书手在写,没有以此讹误字的出现当为误仿所致句中残缺讹作响所致人若信〔吻伤人”“”。
6”二字仅一点之别,形体上十分相似P.2882-37:“取水一〔四〔〕。
”P.3930-7:“煎取二〔去滓,淋头句中“升“”,很可能是因为书手误把当作斗斗”的一个异体字。
S.5737-18-19:“凡四时八莭廿四气上下腎”賢”,再讹作两曲肘里大横文〕头530-464:“〕葛记作““斑猫=〕“”10图8工况2分析结果左上角为位移云图,由图可知最大位移处为伸缩顶梁中间位置,即图中的红色位置,最大位移值是5.6mm,相对于板厚20mm,位移值较小。
右上角为整体应力云图,左下角为伸缩顶梁的局部应力云图,右下角为顶梁底板应力云图,由图可知,顶板绝大部分满足材料强度要求,在伸缩顶梁载荷加载的一侧中部有小部分应力集中,该区域的应力超过了材料屈服强度;护帮千斤顶支座受力较小,主要受力位置为立柱柱窝处,满足材料强度要求。
4)工况3:工况3下有限元计算的位移云图和等效应力云图如下:图9工况3分析结果需要对其进行加强。
(上接第64页)王,其脉浮洪大而散=〔散〕者,曰平。
”书手把本句中“夏”误解为“憂”。
P.2115-41-42:“画〔华〕地〔佗〕割骨除根,患者悉得抽〔瘳〕愈。
”S.5614-35:“画〔华〕地〔佗〕割骨除根,患者悉得抽〔瘳〕愈。
”由于二句中“华”均记作“画”,书手就把句中“佗”误解为“地”。
12讹误字与被讹误字的语义有关联P.2115-151:“苦吞酢〔酸〕头痛,胃中有寒。
敦煌文化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敦煌文化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 敦煌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是什么?- A. 佛教艺术的发源地- B.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交汇点- C. 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 D.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答案:B2. 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什么?- A. 东方艺术宝库- B. 世界文化遗产- C. 中国古代壁画的代表- D.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答案:A3. 敦煌壁画中最著名的作品是?- A. 《飞天》- B. 《千手观音》- C. 《释迦牟尼》- D. 《敦煌夜宴图》答案:A4. 敦煌藏经洞是在哪一年被发现的?- A. 1900年- B. 1911年- C. 1921年- D. 1930年答案:A5. 敦煌文化中,以下哪项不是其组成部分?- A. 敦煌壁画- B. 敦煌文献- C. 敦煌音乐- D. 敦煌戏曲答案:D#### 二、填空题1. 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的______市。
- 答案:敦煌2. 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象源于______教。
- 答案:佛3. 敦煌文化中,______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 答案:敦煌文献4. 敦煌文化在______世纪达到鼎盛。
- 答案:唐5. 敦煌文化中,______是其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
- 答案:雕塑#### 三、简答题1. 简述敦煌文化的形成背景。
敦煌文化的形成背景与丝绸之路的开辟密切相关。
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敦煌位于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因此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
同时,敦煌地区在历史上曾是多个政权的交汇地,如汉朝、唐朝等,这些政权的更迭和文化交流为敦煌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2. 敦煌壁画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敦煌壁画以其丰富的内容、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著称。
壁画内容广泛,包括佛教故事、历史传说、社会生活等。
艺术上,敦煌壁画采用了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线条,表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敦煌“放妻书”校释考辨王阳【摘要】敦煌“放妻书”是指敦煌卷子中的汉文离婚契约文书,是保存下来的重要写本文献,未经后人改动,语料比较真实,对研究当时的语言颇有价值。
前修时贤虽然已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校录,但因它是手写文书,所以仍有部分字词尚需做进一步的考释。
本文即是对敦煌“放妻书”中尚未确释之处及有待补正的字词进行考辨,以期有益于敦煌“放妻书”的阅读和研究工作。
【关键词】敦煌;放妻书;校释;考辨【作者简介】王阳,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史。
(上海200062)敦煌“放妻书”是指敦煌卷子中的汉文离婚契约文书,其卷子多以“放妻书”为题,也有诸如“放妻手书”夫妻相别书”手书”等题名,还有一些未定名的卷子。
目前学界已经整理过的卷子计有11件,唐耕耦、陆宏基二先生合编的《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①(共五辑),该书第二辑中首次对英藏、法藏7件敦煌“放妻书”进行系统整理和释录。
其中标题为“放妻书”的有6件,分别为P.3730背、P.4525、S.0343 背、S.5578、S.6537(IV)、S.6537 背;标题为“夫妻相别书”的有 1 件,为 P.3212 背。
②沙知先生在前贤的基础上,录校而成《敦煌契约文书辑校》一书,该书共收录英藏、法藏敦煌“放妻书”10件,是目前收录“放妻书”数量最全、校录最为精当的著作,为敦煌“放妻书”的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备的资料。
书中标题为“放妻书”的有8件,分别为P.3730背、P.4525、S.0343背、S.5578、S.6537(IV)、S.6537背、P.3220、S.6417背;标题为“夫妻相别书”的有1件,为P.3212背;标题为“手书”的有1件,为P.4001,比唐本多出3件。
之后有乜小红先生的《对俄藏敦煌放妻书的研究》一文,对1件俄藏敦煌 “放妻书”flx.11038-3)进行专门研究。
张传玺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该书隋唐五代部分依据《教煌资料》第一辑、《敦煌宝藏》、《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资料集》三《契约》A,收录有9世纪敦煌“放妻书”格式2件、10世纪敦煌“放妻书”格式5件,分别为P.3730背、S.0343背、S.6537背、S.6537 (IV)、S.6417背、P.3212背、P.4001。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________,二是指______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_____和______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__________、郑樵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_________、《十七史商榷》、__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__________;金文则指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试题一一、填空1,典籍;贤人或者贤人的言论2,《诗》;《书》;《礼》;《易》;《春秋》3,刘向;浏歆4,汲冢周书5,《金刚经》6,《通典》;《通志》;马端临7,廿二史考异;廿二史札记8,青铜器;商周9,总集10,1899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二、名词解释1,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2,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语文研究》1997第4期(总第65期)初读《敦煌音义汇考》鲁国尧 20世纪只剩有限的时光了。
现在许多出版社纷纷推出涵盖整个世纪的总结性的书,有的已捷足先登。
然而20世纪之末并非“世纪末”,对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最后几年的发展势头肯定会比以往更强劲,是“加速运动”!在学术上还会有高质量的论著出现的。
刚刚问世的《敦煌音义汇考》就是这样的论著。
这是现知全部的而且经过精心整理的敦煌音义写卷和注音写卷的第一次汇集,仅凭这一点就意义非凡,语言学家、敦煌学家、古籍整理与研究的专家都会为这本书的出版而感到十分欣喜。
一提及“敦煌”,就得回溯到本世纪初,王国维向伯希和索得《切韵》残卷三种的照片,即抄录刊布,揭开了中国音韵学史的新篇章。
此后历经刘复、魏建功、罗常培、姜亮夫、潘重规诸家,至上田正《切韵残卷诸本补正》(1973)、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1983),敦煌韵书的资料几近全备,敦煌韵书的研究也达到了很高水平。
在敦煌的语言学文献中,除了韵书残卷外,尚有音义书亦当视为珍宝。
虽然《毛诗音》(斯2729)、《楚辞音》(伯2494)、《文选音》(伯2833)等自披露以来,也曾有中外学者加以研究,但是许多音义写卷或默默无闻,或被误解,甚至连标名也不副实,音义书的整理状况及研究成果总的来说较韵书逊色,人们往往把诸种韵书残卷视作敦煌语言文献的代表,而音义书却从无人汇集。
现今我们得感谢张金泉、许建平二位先生,《敦煌音义汇考》(以下简称《汇考》)的出版使我们了了世纪愿,圆了世纪梦。
《汇考》对敦煌音义写卷和注音写卷作了全面的汇辑与认真的整理,洋洋大观一巨册,证明了敦煌音义写卷作为语言文献足可以与韵书残卷比肩方驾,使学术界一新耳目。
关于敦煌音义书的价值,容举数例: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在五代末和宋初方始有印本,但删改不少,而敦煌《周易释文》(斯5735、伯2617)系唐玄宗开元年间写本,“传本无而残卷有的条目达72条之多”(《汇考》页2,以后径省书名),《尚书释文》(伯3315)“写本有而传本无者158条”(页61)。
敦煌本《庄子》残卷叙录《庄子》是先秦道家的集大成之作。
据《史记?老子列传附庄周传》云:“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惭笞皂б允始骸!薄逗菏椤ひ瘴闹尽吩亍蹲?子》一书共有五十二篇。
现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庄子》刻本则是《覆宋本庄子注疏》。
1977年在安徽阜阳发掘的汉文帝时汝阴侯夏侯?Y夫妇墓地的一号墓内,发现了一些竹简,其中有《庄子》遗文数条:《则阳篇》一条,《让王篇》一条,《外物篇》六条。
汝阴侯夏侯?Y 夫妇下葬时间在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
虽说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庄子》写本(早于《覆宋本庄子注疏》一千多年)。
可惜所存内容极少,每条竹简仅存数字,不能让我们具体了解汉代《庄子》全书的情况。
所幸在20世纪初,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庄子》及《庄子》音义残卷,涉及今存《庄子》33篇中的23篇(其中《天运》、《刻意》、《知北游》为全篇),内容约占《庄子》全书的三分之二。
这些残卷的抄写时代无疑早于《覆宋本庄子注疏》。
因此敦煌本《庄子》残卷可说是今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庄子》版本。
《庄子》残卷的面世,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最早对此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学者是罗振玉,他首先对自藏的《南华真经田子方品廿一》作了考订,写成了《南华真经田子方品残卷跋》一文,指出残卷题名“品”字的由来。
随后又在《敦煌本庄子郭象注残卷跋》中提到了P.2508、P.2508v、P.2531三个残卷,谈及敦煌本《庄子》分章的问题。
后来他还对上述四件写卷作了《南华真经校记序》及《南华真经校记》。
此后刘师培的《敦煌新出唐写本提要》提到了P.2531残卷抄写年代并对此卷作了校记。
马叙伦的《读书续记》对P.2508、P.2508v、P.2531三件写本作了研究,提出了敦煌本《庄子》分章的问题,并对卷中一些文字作了校记。
王重民的《敦煌古籍叙录》详细介绍了S.796、S.1603、S.615、S.77、P.2508、P.2508v、P.2531、P.3789八个残卷的情况,也对前面三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作了概括,对某些残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作了校记。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作者:杨秀清据统计,国内外收藏的敦煌文献约5万余件。
这些文献几乎包括了中国中古时期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且由于它全部出自当时人之手,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没有经过后人加工改造,是最能客观反映当时社会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因而被称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
敦煌文献中,大约百分之九十是佛教文献。
现存敦煌佛经中最早的写卷是日本中村不折所藏《譬喻经》,经末题记云:“甘露元年三月十七日于酒泉城内斋丛中写讫”。
“甘露元年”即前秦甘露元年,公元359年,这也是藏经洞敦煌文献的最早记年。
佛教经典中,经、律、论三类经典应有尽有,数量最多的是《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妙法莲花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维摩诘所说经》等,而最有价值的则是禅宗经典和三阶教经典。
禅宗自北魏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僧侣的改造,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禅宗自唐代起分为南北两宗,由于南宗慧能成为正统,早期禅宗历史及禅宗北宗历史渐被淹没,敦煌文献中却发现了许多与此有关的资料,如《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顿悟无生般若颂》、《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观心论》、《楞伽师资记》等,其中《楞伽师资记》明确记载了神秀——玄赜——慧安——普寂等禅宗北宗的世系,《观心论》则被认为是北宗创始人神秀的著作。
敦煌文献中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六祖坛经》,对了慧能禅宗思想的形成十分重要,与宋代以后的《坛经》多有不同。
《顿悟大乘正理诀》是公元792—794年间由敦煌赴拉萨的大禅师摩诃衍等三人与印度僧人辩论的记录,对研究西藏的佛教史、尤其是禅宗传入西藏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三界教是北周末年僧人信行(541—594)创立的佛教教派,武则天执政时一度兴盛,开元十三年(725)政府下令取缔三阶教,到北宋初年,此教已烟消云散,其经典也荡然无存。
敦煌文献中也保存了不少三阶教经典,如《三阶佛法》、《三阶佛法密记》、《佛说示所犯者法镜经》、《三界佛法发愿法》等,它的发现,为佛教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敦煌卷子中三种禅宗文献考辨赵益((古典文献研究)1992年(1989一1990))一、《禅门秘要诀》敦煌卷子中题(禅门秘要诀》者初步发现有五种:5.4037号原卷题“禅门秘要诀”,前半部为今本(永嘉证道歌》开首十六句,后半部为四言渴句,乃是今本《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抉择”至“绝言绝虑,无处不通”一段,下紧接今本最后两句:“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此后还有一些其他渴句,再下为《禅月大师赞念法华经》。
5.5692号前半部为四言渴句:“禅门秘要,志(至)道无难,唯嫌抉择,……良有取舍,所以不知。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疑多虑。
”案前四字“禅门秘要”实为该卷标题。
后半部为一散体歌渴,从语体上看,颇接近宋时的语气,如“则无言别无语,无方无语名不取,无量劫来不思议,即应即舍生净土,莫谤喜,莫谤愁,欢喜忧愁早晚休。
……”P.2104号卷首题“禅门秘要诀招觉大师一宿觉”,题下全为《永嘉证道歌》,后附今本(信心铭》“至道无难”至“言语道析,非去来今”一段。
再下还有一些其他渴句,与5.4037号同。
两卷的抄写者显然认为(禅门秘要诀》即由今本(永嘉证道歌》与今本(信心铭》及其他渴句组成,或者本来即为一独立体。
P.2105号大致与P:2104号相同。
P.4638号题“大伪警策和尚集”,接续题下而书写之《信心铭》字数与今本大致相当,乃为一完整内容。
惟于今本首句“至道无难”上多出三十八句。
案大伪灵佑虽有语录传世,但其书形成亦恐在《景德录》之后,则P.4638号之抄写当然也较晚,故有增添拼接之痕迹。
根据以上五种敦煌卷子可知,今本题隋僧璨所撰之《信心铭》,虽然(景德录》、《四家语录》等云三祖所出,究无实证(案《信心铭》原收录于北宋景德元年承天道原所编《景德传灯录》卷三十“铭记Q歌”中,同时亦收有付大士之《心王铭》,法融之《心铭》,以及佚名之《息心铭》等。
《四家语录·百丈大智禅师广录》中亦有“三祖云”四次引用,字句与《景德录》同。
但《大智广语》之成书,是否较,《景德录》为早,却颇难断定)。
同时,早在三十年代,胡适就曾据此对《永嘉证道歌》产生了怀疑。
胡适《海外读书杂志》(载《胡适禅学案》,台湾正中书局)有曰:我在巴黎发现一卷子,有太平兴国五年的字样,其中有一件题为:“禅门秘要诀招觉大师一宿觉”(益案即P.2104号)。
我抄出细读,始知为世间所谓《永嘉证道歌》的全文,后来校读一遍,其中与今本几乎没有什么出入。
我现在还没有考出招觉大师是谁,但我们因此可知此文并不是玄觉所作,原题也不叫做《证道歌》,本来叫做《禅门秘要诀》。
……我们竟可以进一.步说,所谓永嘉禅师玄觉一直是一位乌有先生,本来就没有这个人。
那位绰号一宿觉的和尚,叫做招觉,生在二十八祖之说已成定论的时代。
(益案敦煌本与今本《证道歌》中皆有“西天二十八祖”云云)。
··…玄觉有《永嘉集》十篇,为一卷,旧说是唐庆州刺史魏靖所集,其中并无‘<证道歌》。
向来的人因此疑、(永嘉集》是伪作的,现在看来,《证道歌》与玄觉无关,《永嘉集》不收《证道歌》,也许倒可以证明《永嘉集》是一部较为可靠的书。
案前举五种敦煌卷子中与今本《永嘉证道歌》完全同一内容而题为“禅门秘要诀招觉大师一宿觉”者为P.2104,P2105两种,有其一部分者为5.4037。
虽然三卷内容互有取舍,但大致情况不差:三卷皆题“禅门秘要诀”,且内容排列次序都为今本《永嘉证道歌》在前,今本《信心铭》在后。
若几曰两者为一人所撰,可以说是能够成立的。
,胡适的论断大致正确,即虽然二十八祖之说在中唐就有可能产生雏形,但绝不可能出现在慧能同时,史载玄觉与慧能同时段(《宋高僧传》、《联灯会要》记载为先天二年,《宗统编年》为开元二年,亦不过相去二年),那么是不可能在其所撰的《证道歌》里出现“二十八代西天记”、,’六代传衣天下闻”之说的。
不过,玄觉未撰《证道歌》,并不能就此说明无玄觉其人;后代有一招觉和尚号“一宿觉”,也并不能否定玄觉亦有此别号,况且一前一后,招觉和尚完全有可能模仿玄觉而自号“一宿觉”。
《宋高僧传》提到《永嘉集》而未言及《证道歌》,但其有曰:“觉唱道著明”,可见玄觉有这方面的才能,后人据此拟托出《证道歌》一文,亦不无可能。
辗转而至宋太平兴国年间,当僧众抄写P.2104,P.2105时,误打误撞将拟托的作者玄觉写成“招觉”,也是很自然的。
而在敦煌卷子之外,拟托永嘉玄觉一宿觉所撰之《证道歌》,由于师出有名的原因,自然便得到广泛的流传,至于入藏颁行。
综上所论,今本《信心铭》与《永嘉证道歌》实为(禅门秘要诀》中之一部分,后人一分为二,分别题作《信心铭》与《永嘉证道歌》,并且拟托三祖僧璨与永嘉玄觉之名,无非籍以流布而已,。
《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索引》认为,S.2165中有“真觉和上云”(益案即玄觉)而从<禅门秘要诀》中引用了十二句,并据此断定《禅门秘要诀》为玄觉所撰。
今检S.2165,拟题为“释门杂文”,并无“真觉和上云”等字样,其说似不确。
二、《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此文为敦煌卷子P.2162号,正文卷端题“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沙门大照居士慧光集释”。
卷首文字似为一序:,’(前略)时有居士口住李,名惠光,是雍州长安人也,法名大照。
不顾荣利,忘求善提,前事安口口,后事会和尚,皆已亲承口诀,一蜜授教旨,至于精心妙理,达本穷源,出有入无,圆融自在。
居士乃禅思余暇,叹此群迷途,显事理幽门,咨呈妙义,开斯法要。
可谓涉海之舟,直往善提,斯言信矣。
庶将未悟者愿令得悟,未.安者愿令得安,未解脱者愿令得脱。
”序后紧接正文,采用问答式,首句有“居士问……大照禅师答……”云云。
这里便产生了几个问题:一、慧光、惠光是否一人?按照常理,“慧”与“惠”通,卷端“沙门大照居士慧光”,文中又称“惠光”法名“大照”,似乎两者为一人。
二、观此序语气,明显非惠光(慧光)自序,实为他人所撰,则“居士”乃指惠光(慧光)而言,照理正文“居士问”后应作“会和尚答”或“安口口答”,而文中却作“大照禅师答”,序中称惠光(慧光)法名“大照”那么这里难道是自问自答吗?若不是自问自答,则此“大照禅师”又是何人?若指普寂(案普寂溢大照),显然与序中所叙师承无关。
三、文中全用一问一答形式,并无解释之处,卷端题“慧光集释”何解?似应作“慧光集”或“慧光记”才对。
由是观之,此文可疑之处甚多。
敦煌卷子中另有5.5532号《禅门经》一卷,其序曰:余乃身年三五,游历十方,自为生死事大,遂发P,愿,处处求法。
吾于高山高岳寺礼拜寂和上,问言:“汝诵得菩萨戒不?汝若求法,要须诵戒,即与汝缘。
”吾不经一两个月,诵戒了,遂便求法,真至三年一得缘来。
于百山三年安居兰若,遂向龙福山更住转《法华经》。
··一我今坐禅,何时得悟?即发愿转读一切经,.向龙福寺开一切经藏,于藏经中得此《禅门经》云·。
·…,。
一吾诵此经忽然得悟,发愿诵三万遍,及写三万卷,普及一切受持读诵。
沙门慧光聊述意怀题之干后。
又案《宋高僧传一行传》:十月八日随驾幸新丰,身无诸患,口无一言,忽然浴香水换衣,践坐正念,,}台然示灭。
一云:辞告玄宗后,自驾前东来渴礼本师,即寂也。
《恒月传》:“受具己,游A少,遇普寂奖训,顿开蒙昧。
则此(禅门经序》所谓篙山寂和上确乃普寂,而据序中所言,慧光师承普寂又无疑义。
若慧光与惠光实为一人,则何曰:“前事安口口,后事会和尚”而无道普寂?又何以将普寂的法溢“大照”用到惠光(慧光)的头上?综合以上的材料,我们大致可以作出以下的结论:慧光与惠光实为一人,其师法普寂亦见诸(禅门经序》似无疑义,故文中称“居士问,大照禅师答”云云。
至于慧光(惠光)又号为“大照居士”、正文与序文矛盾之处甚多,可能是由于原卷有网或钞误的结果。
三、《唐净觉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此为S.4556号,卷端题“般若波罗多心经沙门释净觉注”。
正文前有一序,转录如下:口口母也于时大唐京兆口大安口祖逍遥公之后也先人复是洛州高山禅师口下又是口山迹大师怪弟子古禅训曰宋太祖时求那跋罗三藏禅口口口口传灯起自南天竺国名曰南宗次传菩提达磨禅师次传(益案此间疑有抄脱)禅师次传某禅师次传薪州东山道信禅师(此处疑有抄脱)道安禅师迹禅师此三大师同一师学俱忍之弟子也其大德开余年居山学道早闻正法独得口珠益国利人皆有般若波罗而得道也其迹大师所持摩纳装装瓶钵锡杖并留付嘱净觉禅师比在两京广开禅法王公道俗归依者无数其禅师年廿三去(疑有抄脱)神龙元年在怀州太行山稠禅师以锡杖解虎斗处修道居此山注金口般若理镜一卷其灵泉号名般若泉也古今相传高欢之时稠禅师于太行灵泉见两虎斗争一鹿以锡杖分之两虎伏地下不敢口也稠禅师涅梁后数百年无人住持灵泉涸竭柏树枯朽口口大口净觉禅师寻古贤之迹再修口禅宇扫洒未经三日涸泉谓之涌出朽柏谓之再茂也后开元十五年有金州司户尹玄庆执事参军郑口普(菩?)于汉水明珠之郡请注(多心般若经》一卷硫通法界有读诵者口依般若而得道也知昨有幸每亲承妙之谤观奥义玄门不可浏量昼夜受持颇亦识其心海赞曰般若真诱无得无为湛然清净空无所依。
唐净觉曾撰有(楞伽师资记》,存于敦煌卷子中,由胡适于1926年在巴黎和伦敦发现。
当时所出有两种,即P.3294与S.2054,P3294缺卷首而5.2054缺卷尾,有鉴于此,民国廿六年朝鲜人金九经(铃木大拙弟子)取两本对校写成定本,刊于(姜园丛书》,题为(校刊唐写本楞伽师资记》(但伦敦藏敦煌卷子中尚有S.移27号(楞伽师资记》残卷一种,存从(达摩传》中“不倚不着,但为去垢”至《僧璨传》中“见闻之所不及,即文字语言,徒劳施设也”)(楞伽师资记》为唐代禅宗珍贵史料,胡适据道宣(续高僧传》与(楞伽师资记》相映证,认为所谓“北宗”实际上就是从北魏相续而来的楞伽宗(见胡适:(楞伽师资记序》,载(胡适禅学案》)。
据(楞伽师资记》的记载,其世系为:一神秀一求那跋陀罗一菩提达摩一惠可一装一道信一弘忍一一普寂一敬贤一义福一惠福一玄啧一老安《心经序》所记载的传法世系与此是完全相符的,显然是属于神秀北宗玄啧、净觉一系的公认说法。
但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自南天国名曰南宗,次传菩提达摩禅师,次传……”,这句话实际上录自梁释慧皎《高僧传》。
《高僧传》卷三:古禅训曰:宋太祖时,求那跋陀罗三藏,以《楞伽》传灯,起南天竺国,名曰南宗。
次传菩提达摩禅师。
我们知道,中唐以后的所谓禅门“南、北宗”,实际上指的是以慧能为代表的南方学派与神秀代表的北方学派的分野,即所谓“南能北秀”,这一切都是荷泽神会北上公开批判普寂禅法、阐扬慧能学说的结果,而在此之前,北宗禅匠们引述的“南宗”(如此s.4ss6C心经序》),大都是指广义的“南宗”一由南天竺传至中国的禅学宗派,其原名应为“南天竺一乘宗”或“楞伽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