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纤维对混凝土材料的增强增韧机理分析

纤维对混凝土材料的增强增韧机理分析

纤维对混凝土材料的增强增韧机理分析
纤维对混凝土材料的增强增韧机理分析

纤维对混凝土材料的增强增韧机理分析

字数:3125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29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摘要:钢纤维、聚丙烯纤维等加入混凝土可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折强度,韧性,疲劳性能,抗冲击性能;目前对其材料的实验研究较多,鲜有文献对其增强,增韧机理进行深入讨论;本文综合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提出了纤维对混凝土增强、增韧的相关理论。

关键词:纤维;混凝土;复合材料模型;断裂力学模型;界面特性

Abstract: steel fibers, polypropylene fibers, such as adding concret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flexural strength of the concrete, toughness, fatigue performance, impact resistance; experimental study of its material more little literature enhanced toughening mechanism

in-depth discussion; This article integrated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fiber concrete reinforcing, toughening the theory.Keywords: fiber; concrete; composite model; fracture mechanics model; interface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 TU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纤维作为混凝土的增强相,可以使其强度和韧性都大幅提高,短纤维相对来说具有压模好,便于自动化生产,利用分散等特点,而且在工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工程需要方便的选取不同配合比,达到最为适宜的细观结构和材料性能,因此在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愈来愈迫切地要求建立更为合理和完善的理论来预测复合材料的强度、断裂韧性等破坏性能,这种预测由于包括基体开裂、界面脱黏、纤维的拉断或者拔出等众多的非线性过程,所以复合材料的损伤和破坏取决于更为复杂的演化机理。

1.纤维混凝土的复合材料模型

这种模型的思路是根据单纤维-基体的拉拔实验得到纤维内部承载力的分布,对其均值进行统计,继而采用混合率等方法计算得到短纤维复合材料的整体承载效果。复合材料理论的经典强度公式可表示为:(2-1)

其中表示基体的弹性模量,表示纤维的弹性模量,表示纤维的体积率,表示基体的体积率,表示基体的应变,表示纤维的方向、长度、界面粘结特征综合作

用系数。该式能表征纤维和混凝土处于弹性阶段的承载状态,当纤维与混凝土基体脱黏后该公式则失效。

Naaman根据短纤维易发生破坏的特点,采用拉拔界面模型中的平均剪应力来表示短纤维所能承受的荷载,给出了入下表达式:(2-2)

为基体的开裂应力,为纤维的综合作用系数,其效果和(2-1)中的效果相同[1]。我国《钢纤维混凝土》规范中明确规定采用这种方法来计算纤维混凝土的抗拉强度[2],本文认为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和混凝土较为接近,而且其含量小,双纤维混凝土的增强作用主要由钢纤维来发挥,故聚丙烯纤维的增强效果在系数中体现。

2.断裂力学模型

现代断裂力学也能够解释纤维对混凝土的增强和增韧效果,因为混凝土的开裂破坏与内部微裂纹的形成和扩展等内在的过程有关。Romuldi[3]假设裂纹的形状为币形裂纹,其四周均与分布四根刚性纤维,裂纹的扩展导致纤维内部产生拉应力,而拉应力的效果是产生反作用与裂纹表面的等效压应力,造成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下降,(2-3)

其中为远场拉应力,为远场应力产生的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为纤维产生的等效压应力,为纤维产生的压应力对应的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a为裂纹的长度。

小林一辅根据实验结果给出了纤维混凝土的半经验抗拉公式:

(2-4)

为纤维-基体间界面的黏结强度相关的系数,为纤维对混凝土产生增强作用的纤维间距上限值,为纤维间距,为基体的开裂强度。蔡四维把短纤维视为椭球包容体,采用Eshelly等效包容法则计算了距离微裂纹一定距离垂直分布的纤维对混凝土的阻裂效果[4]。

3.增韧机理和多缝开裂体积率

图1. 纤维混凝土增韧模型

如图1示,纤维混凝土开裂区被分成三个部分,区域1为应力自由区,该区的纤维一端从基体中拔出,不能再承受拉应力。区域2为纤维桥联区,纤维桥联在宏观裂缝尖端,承受拉应力并其阻裂作用。区域3为微裂纹区域,该区由于存在应力集中,处于处在大量的微裂纹。有学者认为可以用裂纹的张口位移来描述纤维的桥联作用所增加的断裂韧度。

(2-6)

纤维混凝土的主要增强效果体现在抗拉强度,疲劳性能,弯拉韧性,抗冲击性能等方面,这些都与纤维的阻裂机理有关。纤维混凝土的单轴拉伸试验,因其破坏形式简单(相对于弯拉试验,劈拉试验,抗剪试验),破坏准则易于掌握,便于进行破坏机理分析,常被学者用来研究纤维对混凝土的阻裂、增强、增韧机理。但单轴拉伸试验也存在着相对难度大的缺点,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实验方法。

素混凝土或纤维含量较少的混凝土,在单向拉伸条件下,基体一旦开裂便无法继续承受更高的荷载,裂纹沿初始裂纹不断发生扩展,最终发生单缝破坏。

若在基体中掺加足够的纤维,随着初始裂纹的扩展,纤维内部的拉应力可以持续的增长(前提是纤维-基体界面足够强或异性纤维的锚固强度足够大),从而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可以持续的增长,在其他原始缺陷处也会出现裂纹的扩展,最终破坏发生在最薄弱部位,但破坏形式为多缝开裂模式。

在断裂力学计算基础上认为实现多裂纹扩展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基体内裂纹稳定扩展,不能发生裂纹失稳扩展;2.纤维的最大桥联荷载必须大于初裂强度。Li还给出了多裂缝扩展的纤维体积率。

(2-7)

是最大桥联荷载对应的裂纹张开位移,为基体裂缝尖端的断裂韧性。

Naaman根据复合材料力学观点,认为界面力学模型计算得到的纤维桥联荷载作用大于复合材料的开裂强度时可实现多缝开裂,并提出了实现多缝开裂的最小纤维含量如式(2-8)所示,并求得了钢纤维混凝土实现多缝开裂的钢纤维体积率在2%-3%之间,按照现有的施工条件,这种体积率超出了工程中所允许的纤维掺量,需要在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和纤维的分散性方面有所突破。

(2-8)

4.界面力学特性

4.1界面力学模型

纤维和混凝土基体界面作为复合材料中的一相,相对于基体和纤维是薄弱环节,最容易发生黏结破坏。纤维增强混凝土的破坏一般是先从基体材料的开裂开始的,由于混凝土自身材料的限制,在制作和养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微裂纹和微孔洞,在受力条件下,这些裂纹会不断的张开、扩展,混凝土中乱向分布的纤维将会对这一过程起到阻滞作用,阻裂的效果区主要取决于纤维的特性,基体的特性、配合比和界面强度,其中纤维和基体间的结合强度是纤维对混凝土增

强、增韧增强能力的关键。界面太弱,纤维的强度再高,其增强效果也无法得到发挥。

采用细观力学分析建立材料宏观力学性能和材料各组分性能及细观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是材料研究的趋势,通过扫描电镜对纤维-混凝土界面结构进行观测实验,Stuck发现界面的组成和厚度与纤维半径的大小及混凝土的微观孔隙分布有关,对于工程常用的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由于其直径远大于水泥颗粒的直径,故存在墙壁效应。在混凝土凝结过程中,纤维和混凝土界面未能形成致密结构,存在大量的微观孔隙和水化钙结晶,成为混凝土的薄弱环节[8]。材料工作者为了改善纤维-基体界面,常采用在混凝土中计入硅粉、高岭土、粉煤灰等细小颗粒填充剂的方法来提高界面强度,增大界面摩擦力。

对界面的力学行为的研究常常是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细观模型,然后根据实验结果基于一定的假设或准则来修正模型,不断的逼近实验结果。常用单纤维拉伸实验模型来研究纤维-基体界面的力学特性,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借助于扫描电镜(SEM)来观察破坏过程中界面的变化。随着有限元的发展,也有学者借助于软件来计算界面特性,但存在界面的物理参数难以测定,破坏过程需要动态网格的划分等缺点。

早期的混凝土单纤维拉拔实验采用纤维埋入柱形基体的剪滞模型(如图2所示),并假设界面上的剪应力是均匀分布的,由受力平衡条件:

(2-9)

其中表示纤维的半径,表示纤维的长度,通过实验测得最大拔出荷载后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得到界面的最大剪应力。然而在混凝土是不均匀分布量,所以用该方法预测的最大剪应力偏低。

图2 单柱体剪滞模型

4.2斜向拉拔模型

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是乱向分布的,基体开裂后纤维方向并非与开裂面垂直,大部分是斜交的,因此上述的轴向拉拔模型并不能完全反应复合材料开裂后纤维的阻裂效果。除了发生纤维的脱黏和滑移外,还会发生纤维的弯曲,以及拔出点附近局部基体的屈服破裂,剥落现象。

图3 纤维斜向拉拔模型

Naaman和Shah[13] Morton和Groves[14] 曲把纤维以各种角度埋入基体中,分别完成了钢纤维从水泥砂浆基体,金属纤维从树脂基体中的拉拔实验,得出以下结论:在0-45°之间,最大拉拔荷载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在45-75°之间变化时,最大拔出荷载随的增大而略有减小,最大拔出功在取45°时取得。对于聚丙烯纤维等柔性纤维,在脆性基体中的斜向拉拔模型不同于钢纤维,在把出点基体相当于定滑轮的作用,径向作用力N不仅起到改变纤维方向的作用,而且该作用能够导致纤维表面的严重磨损,界面间的摩擦系数会变大,这些已经被电镜扫描观察所证实。

4.3异型纤维

通过实验,金芷生[17],黄承逵[19]都发现异型短纤维在混凝土断裂过程中,很多是被拔出而不是拉断,异型纤维在最大拔出荷载和荷载-挠度曲线下部面积(表征实验过程中混凝土的吸能效果)都比圆直纤维大,这是由异型纤维的形貌特征所决定的,由于异型纤维的形貌特征差别较大(弯钩型、波浪型、压痕型和哑铃型等)很难用一种增强理论进行概括。

5.总结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纤维对素混凝土材料的增强、增韧机理。

基于复合材料模型,综述了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强度计算模型,为相关的试验工作者提供了强度拟合的模板

基于断裂力学模型,阐述了纤维桥联作用对裂纹尖端应力集中的缓和作用,并分析了单向纤维材料初裂应变和纤维体积率之间的关系。

在纤维增韧模型的基础上,综述了多缝开裂的条件(多缝开裂的临界纤维体积率)。

纤维与基体间的界面时混凝土的薄弱环节,本文综述了单纤维圆柱体拉拔模型,分析了目前常用的两大破坏准则(最大剪应力准则和能量准则),并简述了斜向拉拔模型和异型纤维的增强效果。

参考文献:

[1] Naaman A.E, Moavenzadeh F, Probabilistic analysis of fiber-reinforced concrete[J]. Journal of the Engineering Mechanics division, 1974, 100(4):394-413

[2] 钢纤维混凝土[S].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9

[3] 赵国藩, 彭少民, 黄承逵等. 钢纤维混凝土[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4] 蔡四维, 蔡敏, 王慧等. 短纤维对基体微裂纹扩展的阻滞分析[J]. 复合材料学报, 1995, 12(3): 101-107

[5] Aveston J, Cooper G.A , Kelly A. Single and multiple fracture[R]. London: IP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Ltd, 1971

[6]金芷生, 庞沄, 赵永禄. 钢纤维与界面黏结性能的研究[J].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 1991, 1:55-60

[7]黄承逵, 田稳苓, 赵国藩. 钢纤维与水泥砂浆粘结强度试验研究[A]. 程国庆. 第七届全国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 [C]. 井冈山: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8:134-138

陶瓷增韧机理

陶瓷作业 姓名:王槐豪 学号:1071900220 班级:0719201

陶瓷韧化机理 陶瓷最致命缺点是脆性,低可靠性和低重复性,这些不足严重影响陶瓷材料的应用范围。只有改善陶瓷的断裂韧性,提高其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才能是陶瓷真正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新型材料,因此陶瓷增韧技术一直是陶瓷研究的热点。 陶瓷的断裂主要是由于裂纹扩展导致的,阻止间断裂纹的扩展的方法有三种。其一为分散裂纹尖端应力;其二为消耗裂纹扩展的能量,增大裂纹扩展所需克服的能垒;最后问转换裂纹扩展的能量。 相变韧化 受相变诱发塑性钢,即TRIP (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钢的启发,将ZrO 2 t →m 相变M s 点稳定到比室温稍低,而M d 点比室温高,使其在承载时由应力诱发产生t →m 相变,由于相变产生的体积膨胀效应和形状效应,而吸收大量的能量,从而表现出异常高的韧性。这就是相变韧化(transformation toughening )的概念。韧化机理分析: 1.相变韧化(?K ICT ) ; d i

机制竹炭

以竹屑为主要原料,经烘干炉烘干成干湿度适当的标准原材料,冷却后进入成型机(制棒机),再经高温,高压塑化后成型为薪棒(半成品),经炭化炉(碳化炉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为砖土窑)高温炭化即成成品机制竹炭。根据提温的不同,分为高温炭,中温炭,低 温炭。机制竹炭同机制木炭原料不一样,制作工艺原理基本相同,相对于机制木炭,除了 具有环保,高能,清洁卫生等优点外,机制竹炭更有易点燃,灰分少,火力大,等特点, 被用户评为最好的烧烤炭。机制竹炭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砍伐竹子不会破 坏环境,尤其是环保越来越加重要的今天,发展机制竹炭比机制木炭更具有前景! 机制竹炭的等级分类 大部分的机制竹炭照常出厂价格来衡量是质量等级。懂行的人只要拿在手上看一看便 可辨认炭的质量好坏。机制竹炭根据燃烧时间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种 低温炭 低温炭,其质地疏松,含碳量低,机械强度差,用手掂起来,感觉轻飘飘的,它主要 用于工农业(如炼硅厂),取暖和火锅,也可用做烤鸭烤鹅等,低温炭具有起火快,无烟,有小火苗,燃烧时间2-3小时,国内报价3000-3200/吨左右,如果是出口要求,价格还要 上升100-200元。因为低温炭着火点低,出口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炭出窑时充分降温, 另外要严格控制含水量,要不然等到了国外,水分蒸发出来,纸箱全部都会变型,肯定得 不到客户的好评的! 中温炭中温炭烧烤炭,其质地比低温炭紧密,含碳量略高于低温炭.用手掂起来,有"沉"的感觉.它主要用于家庭烧烤,户外烧烤,烤鱼,饭店煲汤,烤羊排,烤烧饼等,此 外也可以用于工农业,取暖及火锅等。中温炭起火比低温炭稍慢,燃烧时间4-5小时,国 内报价3300-3500元/吨。中温炭可以满足大部分人对于炭的需求,是机制竹炭里销售最好的。 高温炭 高温优质炭,它是由高温炉烧炼而成.其质地硬实,用手掂起来较重,能沉于水,敲 打时能发出钢音,它的含碳量大,挥发份和灰分小,燃烧时无火焰,耐烧度是低温炭的3倍,是中温炭的2倍.可以燃烧5-6小时。它适用于一切用炭的场合,特别是用于高档烧烤 和出口。相对来说,炼制的工艺也最为复杂,价格也是最高的,好的高温炭国内报价 3600-4500。

陶瓷的强化与增韧

陶瓷材料的强化 影响陶瓷材料强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材料强度的本质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分子)间的结合力,为了使材料实际强度提高到理论强度的数值,长期以来进行了大量研究。从对材料的形变及断裂的分析可知,在晶体结构既定的情况下,控制强度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即弹性模量E,断裂功(断裂表面能)和裂纹尺寸。其中E是非结构敏感的,与微观结构有关,但对单相材料,微观结构对的影响不大,唯一可以控制的是材料中的微裂纹,可以把微裂纹理解为各种缺陷的总和。所以强化措施大多从消除缺陷和阻止其发展着手。值得提出的有下列几个方面。 (1)微晶, 高密度与高纯度为了消除缺陷,提高晶体的完整性,细、密、匀、纯是当前陶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微晶、高密度、高纯度陶瓷,例如用热压工艺制造的陶瓷密度接近理论值,几乎没有气孔,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各种纤维材料及晶须。 (2)预加应力人为地预加应力,在材料表面造成一层压应力层,就可提高材料的抗张强度。脆性断裂通常是在张应力作用下,自表面开始,如果在表面造成一层残余压应力层,则在材料使用过程中表面受到拉伸破坏之前首先要克服表面上的残余压应力。 (3)化学强化如果要求表面残余压应力更高,则热韧化的办法就难以做到,此时就要采用化学强化(离子交换)的办法。这种技术是通过改变表面的化学组成,使表面的摩尔体积比内部的大。由于表面体积胀大受到内部材料的限制,就产生一种两向状态的压应力。 4)陶瓷材料的增韧 所谓增韧就是提高陶瓷材料强度及改善陶瓷的脆性,是陶瓷材料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与金属材料相比,陶瓷材料有极高的强度,其弹性模量比金属大很多。 韧化的主要机理有应力诱导相变增韧,相变诱发微裂纹增韧,残余应力增韧等。几种增韧机理并不互相排斥,但在不同条件下有一种或几种机理起主要作用。 相变增韧:利用多晶多相陶瓷中某些相成分在不同温度的相变,从而增韧的效果,统称为相变增韧。例如,利用的马氏体相变来改善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是目前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研究了多种?的相变增韧,由四方相转变成单斜相,体积增大3% 5%,如部分稳定,四方多晶陶瓷(TZP), 增韧陶瓷(ZTA), 增韧莫来石陶瓷(ZTM), 增韧尖晶石陶瓷, 增韧钛酸铝陶瓷, 增韧陶瓷,增韧以及增韧等。其中PSZ陶瓷较为成熟,TZP,ZTA,ZTM研究得也较多,PSZ,TZP,ZTA等的新裂韧性已达,有的高达,但温度升高时,相变增韧失效。 当部分稳定陶瓷烧结致密后,四方相颗粒弥散分布于其他陶瓷基体中(包括本身),冷却时亚稳四方相颗粒受到基体的抑制而处于压应力状态,这时基体沿颗粒连线方向也处于压应力状态。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裂纹尖端附近由于应力集中的作用,存在张应力场,从而减轻了对四方相颗粒的束缚,在应力的诱发作用下会发生向单斜相的转变并发生体积膨胀,相变和体积膨胀的过程除消耗能量外,还将在主裂纹作用区产生压应力,二者均阻止裂纹的扩展,只有增加外力做功才能使裂纹继续扩展,于是材料强度和新裂韧性大幅度提高。 因此,这种微结构会产生三种不同的增韧机理。在氧化锆中具有亚稳态四方相的盘状沉淀的微粒,如图1-55所示。首先,随着裂纹发展导致的应力增加。会使四方结构的沉淀相通过马氏体相变转变为单斜结构,这一相变吸收了能量并导致体积膨胀产生张应力。这种微区的形变在裂纹附近尤为明显。其次,相变的粒子周围的应力场会吸收额外的能量,并形成许多微裂纹。这些微结构的变化有效地降低了裂纹尖端附近的有效应力强度。第三,由于沉淀颗粒对裂纹的阻滞作用和局域残余应力场的效应,会引起裂纹的偏转。裂纹偏转又引起裂纹的表面积和有效表面能增加,从而增加材料的韧性。上述的情况同样适甩于粒子和短纤维强化的复合材料中。

年产xx吨机制炭项目规划实施方案

年产xx吨机制炭项目规划实施方案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年产xx吨机制炭项目规划实施方案 随着近年来机制炭的不断普及,机制炭市场份额逐渐增大,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机制炭的市场及未来发展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机制炭行业的发展将为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再生掀起新浪潮。 该机制炭项目计划总投资6252.2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196.1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3.11%;流动资金1056.0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6.89%。 达产年营业收入9462.00万元,总成本费用7222.19万元,税金及附加113.19万元,利润总额2239.81万元,利税总额2661.94万元,税后净利润1679.86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982.08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35.82%,投资利税率42.58%,投资回报率26.87%,全部投资回收期5.22年,提供就业职位142个。 本文件内容所承托的权益全部为项目承办单位所有,本文件仅提供给项目承办单位并按项目承办单位的意愿提供给有关审查机构为投资项目的审批和建设而使用,持有人对文件中的技术信息、商务信息等应做出保密性承诺,未经项目承办单位书面允诺和许可,不得复制、披露或提供给第三方,对发现非合法持有本文件者,项目承办单位有权保留追偿的权利。 ......

机制炭是一种高能清洁燃料,品质优于传统烧制的木炭、竹炭,符合环保要求。不同原料制成的机制炭优劣差异显著,鉴于富含木质素与纤维素含量高的原料料按照比例混合,能够制成达到国家对机制炭质量要求的机制炭。因此,只要在加强机制炭科学管理的同时,密切注视原材料的科学组合,能使企业获得较好的效益,并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浅谈影响型钢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

浅谈影响型钢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 浅谈影响型钢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 摘要:由于型钢混凝土具有刚度大,防火、防腐性能好及重量轻、延性好等优点,因此在土木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抗震性能来讲,型钢混凝土结构适用于抗震烈度为6度至9度的多层、高层和一般构筑物。本文总结出了影响型钢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六大因素:轴压比、剪跨比、型钢含量和型钢形式、 配箍率、混凝土强度、型钢的锚固形式。 关键字:型钢混凝土;轴压比;剪跨比;配箍率;型钢的锚固形式 中图分类号:TU5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一种优于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 型结构,它分别继承了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点,克服了两者的缺点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结构体系。型钢混凝土结构充分利用钢(抗拉性能好)和混凝土(抗压性能好)的特点,按照最佳几何尺寸,组成最优的组合构件,这种组合构件具有刚度大的特点,与钢结构相比,防火、防腐性能好,具有较大的抗扭和抗倾覆能力,而且,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具有重量轻,构件延性好,增加净空高度和使用面积,同时缩短施工期,节约模板,特别是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及桥梁结构中使用组合构件,更加体现了它的承载能力高和能克服混凝土结构施工困难的特点。 由于型钢混凝土结构具有上述特点,因此在土木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抗震角度来讲,型钢混凝土结构适用于抗震烈度为6度至9度的多层、高层和一般构筑物。 通过实验,总结出了影响型钢混凝土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为: 1、轴压比 实验和工程实践表明,轴压比是影响型钢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破坏形式、延性、变形能力和抗震性能的最重要因素。当轴压比超过一定限值时,无论配箍率如何提高,框架柱的延性都不能得到明显改善,

年产xx吨机制炭项目建议书

年产xx吨机制炭项目 建议书 规划设计 / 投资分析

摘要 随着近年来机制炭的不断普及,机制炭市场份额逐渐增大,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机制炭的市场及未来发展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机制炭行业的发展将为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再生掀起新浪潮。 该机制炭项目计划总投资4710.9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035.4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5.66%;流动资金675.4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4.34%。 达产年营业收入5142.00万元,总成本费用4019.77万元,税金及附加76.92万元,利润总额1122.23万元,利税总额1353.94万元,税后净利润841.67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512.27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 23.82%,投资利税率28.74%,投资回报率17.87%,全部投资回收期7.10年,提供就业职位80个。 报告根据项目产品市场分析并结合项目承办单位资金、技术和经济实力确定项目的生产纲领和建设规模;分析选择项目的技术工艺并配置生产设备,同时,分析原辅材料消耗及供应情况是否合理。 机制炭是一种高能清洁燃料,品质优于传统烧制的木炭、竹炭,符合环保要求。不同原料制成的机制炭优劣差异显著,鉴于富含木质素与纤维素含量高的原料料按照比例混合,能够制成达到国家对机制炭质量要求的机制炭。因此,只要在加强机制炭科学管理的同时,密切注视原材料的科学组合,能使企业获得较好的效益,并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报告主要内容:项目总论、项目建设背景、产业研究、项目规划方案、项目选址方案、土建工程研究、工艺技术分析、环境保护、清洁生产、项 目职业安全管理规划、风险防范措施、节能可行性分析、项目计划安排、 投资分析、项目经济效益、项目综合评价结论等。

混凝土和增强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混凝土及其增强材料的发展和应用-----------------------作者:

-----------------------日期:

摘要:对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活性微粉混凝土、低强混凝土、轻质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智能混凝土等)以及混凝土增强材料(非金属配筋、新型预应力钢棒等)近年的应用与发展,作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结构材料混凝土 混凝土是现代工程结构的主要材料,我国每年混凝土用量约10亿m3,钢筋用量约2500万t,规模之大,耗资之巨,居世界前列。可以预见,钢筋混凝土仍将是我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一种重要的工程结构材料,物质是基础,材料的发展,必将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施工技术、试验技术以至维护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对构成钢筋混凝土的主要材料--混凝土及其增强材料的应用与发展,从工程应用角度作简要介绍。 1 混凝土 组成钢筋混凝土主要材料之一的混凝土的发展方向是高强、轻质、耐久(抗磨损、抗冻融、抗渗)、抗灾(地震、风、火〕、抗爆等。 1.1 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HPC) HPC是近年来混凝土材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所谓高性能:是指混凝上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高流动性等多方面的优越性能。从强度而言,抗压强度大于C50的混凝土即属于高强混凝土,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是发展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大跨度结构的重要措施。采用高强混凝土,可以减小截面尺寸,减轻自重,因而可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而且,高强混凝土一般也具有良好的耐久性。我国己制成C100的混凝土。已有文献报道1),国外在试验室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水泥石的强度达到662MPa(抗压)及64.7MPa(抗拉)。在实际工程中,美国西雅图双联广场泵送混凝土56 d抗压强度达133.5MPa。 在我国为提高温凝土强度采用的主要措施有[1]:(1)合理利用高效减水剂,采用优质骨料、优质水泥,利用优质掺合料,如优质磨细粉煤灰、硅灰、天然沸石或超细矿渣。采用高效减水剂以降低水灰比是获得高强及高流动性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措施;(2)采用525,625,725号的硫铝酸盐水泥、铁铝酸盐水泥及相应的外加剂,这是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制备高性能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措施;(3)以矿渣、碱组分及骨料制备碱矿渣高强度混凝土,这是重庆建筑大学在引进前苏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研制高强混凝土的技术措施;(4)交通部天津港湾工程研究所采用复合高效减水剂,用525号水泥320kg/m3,水灰比0.43,和425号水泥480kg/m3,水灰比0.32,在试验室中制成了抗压强度分别为68MPa和65MPa的高强混凝土。 文献[2]报告了采用某些金属矿石粗骨料如赤铁矿石、钛铁矿石等,可以比用普通石料作粗骨料获得强度更高、耐久性和延性更好的高性能混凝土。 高强混凝土具有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及良好的耐久性,其主要缺点是延性较差。而在高强混凝土中加入适量钢纤维后制成的纤维增强高强混凝土,其抗拉、抗弯、抗剪强度均有提

钢纤维混凝土地坪

1.前言 所谓钢纤维混凝土是以水泥净浆、砂浆或混凝土为基体,以金属纤维增强材料组成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它是将短而细的,具有高抗拉强度、高极限延伸率、高抗碱性等良好性能的金属纤维均匀分散在混凝土基体中形成的一种新型建筑材料。钢纤维混凝土克服了普通混凝土抗拉强度低、极限延伸率小、脆性等缺点,具有优良的抗拉、抗弯、抗剪、阻裂、耐疲劳、高韧性等性能。纤维在混凝土中限制混凝土早期裂缝的产生及在外力作用下裂缝的进一步扩展。在纤维混凝土受力初期,纤维与混凝土共同受力,此时混凝土是外力的主要承担者,随着外力的不断增加或者外力持续一定时间,当裂缝扩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混凝土退出工作,纤维成为外力的主要承担者,横跨裂缝的纤维极大的限制了混凝土裂缝的进一步扩展。 2.钢纤维混凝土的基本性能 (1)强度和重量比值增大。这是钢纤维混凝土具有优越经济性的重要标志。(2)具有较高的抗拉、抗弯、抗剪和抗扭强度。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钢纤维,其抗拉强度提高25%~50%,抗弯强度提高40%~80%,抗剪强度提高50%~100%。 (3)具有卓越的抗冲击性能。材料抵抗冲击或震动荷载作用的性能,称为冲击韧性,在通常的纤维掺量下,冲击抗压韧性可提高2~7倍,冲击抗弯、抗拉等韧性可提高几倍到几十倍。 (4)收缩性能明显改善。在通常的纤维掺量下,钢纤维混凝土较普通混凝土的收缩值降低7%~9%。 (5)抗疲劳性能显著提高。钢纤维混凝土的抗弯和抗压疲劳性能比普通混凝土都有较大改善。 (6)耐久性能显著提高。钢纤维混凝土除抗渗性能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外,由于钢纤维混凝土抗裂性、整体性好,因而耐冻融性、耐热性、耐磨性、抗气蚀性和抗腐蚀性均有显著提高。例如,掺量为1%、强度等级为CF35的钢纤维混凝土耐磨损失比普通混凝土降低30%。掺有2%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抗气蚀能力较其他条件相同的高强混凝土提高1.4倍。钢纤维混凝土在空气、污水和海水中都呈现良好的耐腐蚀性,暴露在污水和海水中5年后的试件碳化深度小于

天津机制炭项目投资计划书

天津机制炭项目 投资计划书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报告说明— 机制炭是一种高能清洁燃料,品质优于传统烧制的木炭、竹炭,符合环保要求。不同原料制成的机制炭优劣差异显著,鉴于富含木质素与纤维素含量高的原料料按照比例混合,能够制成达到国家对机制炭质量要求的机制炭。因此,只要在加强机制炭科学管理的同时,密切注视原材料的科学组合,能使企业获得较好的效益,并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该机制炭项目计划总投资9408.5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187.8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6.40%;流动资金2220.7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3.60%。 达产年营业收入19462.00万元,总成本费用14776.23万元,税金及附加188.28万元,利润总额4685.77万元,利税总额5520.36万元,税后净利润3514.33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006.03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9.80%,投资利税率58.67%,投资回报率37.35%,全部投资回收期4.18年,提供就业职位263个。 因机制炭在燃烧值和燃烧时间等性能具有优势,逐渐替代木炭,已成为冶金、化工、医药、环保等工业领域不可缺少的原料,也广泛应用于食品烧烤、涮锅、取暖等民用领域。

第一章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及背景 天津机制炭项目 机制木炭机是当前市场上人们非常青睐的节能环保设备,主要是因为其对生物质废料的利用,并且节能环保的生产,同时为人们生产出高质量的机制木炭,所以很多用户也都在投资机制木炭机来生产机制木炭,为自己带来丰厚的收益。 随着近年来机制炭的不断普及,机制炭市场份额逐渐增大,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机制炭的市场及未来发展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机制炭行业的发展将为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再生掀起新浪潮。 (二)项目选址 某某经济技术开发区 天津,简称津,别称津沽、津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16个区,总面积11966.4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007.91平方千米,2019年末,常住人口1561.83万人,城镇人口1303.82万人,城镇化率83.48%。天津地处中国北部、海河下游、东临渤

钢纤维混凝土施工方案

北汽广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项目(一期) 钢 纤 维 混 凝 土 地 坪 施 工 方 案 编制人: 审核人: 编制时间: 一、编制说明 北汽广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一期)建设项目(简称“海纳川(广州)项目”)位于广州市增城市石滩镇沙头村木棉仔,该建设项目包括车

间A1(自编号1栋)、车间A2(自编号2栋)、车间A3(自编号3栋)、食堂B1(自编号4栋)、宿舍C1(自编号5栋)共5栋建筑,由海纳川广州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勘察单位是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单位是北京市工业设计研究院,监理单位是北京京龙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由湖南天鹰建设有限公司承建。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蓝图及相关文件,针对本次工程所设定的范围,并结合我公司施工同类建筑的经验,拟订了钢纤维混凝土地坪施工方案。 二、工艺流程 施工流程:素土夯实—铺设碎石—使用压路机压实—支模—钢纤维地坪与墙、柱间的处理—浇筑钢纤维混凝土。 碎石的铺设:按照设计要求,碎石的厚度为30cm,底层素土必须夯实,压实系数要求在 0.94 以上,铺设时,先控制好标高,虚铺石子高于标高3cm 左右,然后用振动碾进行压实,确保压实密度,并进行找平; 支模:支模时,必须用水平仪进行标高控制,模板两侧分别用钢筋棍和 60×80cm 的木方子进行固定; 钢纤维地坪与墙、柱间的处理:钢纤维地坪与墙、柱间采用厚度为 10mm 厚的泡沫板隔离,泡沫板必须高出预计地坪约 2cm,地坪完成后去掉高出部分。 钢纤维混凝土的铺设: A.混凝土:使用合格的预拌混凝土,每立方掺加钢纤维 20 公斤,控制搅拌时间 3—5 分钟,保证钢纤维搅拌开并均匀; B.钢纤维的投放和搅拌:钢纤维在搅拌站加入,应注意在料斗里还没

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

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 XXX (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锦州) 摘要 纤维增强混凝土可以弥补一般混凝土的脆性缺陷。美、英、苏、日、中等国家先后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及应用。聚丙烯纤维作为各种纤维材料中的一种,以其极好的化学稳定性和优良的技术经济性能,在水泥基复合材料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本文将介绍用于增强混凝土的各种聚丙烯纤维的特点及主要性能以及对国内外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的理论研究进展和应用研究。 关键词:纤维混凝土聚丙烯纤维性能进展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can make up for the brittleness of concrete.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Japan, Su, middle-income countries have conducted a lot o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Polypropylene fiber is a kind of all kinds of fiber materials, with its perfect chemical stability and excellent technical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s widely used in cement based composite materials.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for enhanced a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polypropylene fiber concrete and polypropylene fiber reinforced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concrete. Keywords: progress in polypropylene fiber properties of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聚丙烯纤维具有耐化学腐蚀、湿强度高、加工性好、质轻、蠕变收缩小、价格低廉和在低掺量下对混凝土的抗裂、增韧效果显著等优良的技术经济性能,因而在建筑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利用纤维来改善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由来已久,由于聚丙烯纤维的加入,在混凝土硬化收缩和自由水分挥发收缩时,能够阻止微裂缝发展,有效抑制混凝土早期干缩微裂纹及离析裂纹的产生和发展,大大增强混凝土的抗裂抗渗能力;另一方面,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中的聚丙烯纤维能与水泥基体共同承受外力,在受荷初期,基体是主要承受外力者,当基体发生开裂后,横跨裂缝的纤维就成为外力的主要承受者,若纤维体积掺量超过某一临界值,即临界体积掺量,则复合材料可继续承受较高的荷载并产生较大的变形,直至最后聚丙烯纤维被拉断或从基体中拔出而破坏。总之,聚丙烯纤维既能在混凝土硬化形成强度时影响其微观结构又能改变混凝土受力时的应力-应变特性。 1 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的影响 1.1工程上应用较多的几种聚丙烯纤维 1.1.1 经表面改性的束状单丝纤维 未经改性的聚丙烯纤维表面是憎水的,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纤维一混凝土基体界面。采用硅氧烷、烷基磷酸盐等表面处理剂对传统聚丙烯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可以改善纤维在混凝土基体中的分散性,提高纤维一基体的粘接强度,充分发挥出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各项优势。 1.1.2 网状纤维 使用在高温高压下为聚合物的良溶剂、但在常温常压下为该聚合物贫溶剂的

钢管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

南昌大学研究生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 读书报告 课程名称:混凝结构理论与应用专业:建筑与土木工程 学生姓名:李海学号:4160146150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得分: 任课教师:熊进刚时间:2016年6月

钢管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 介绍了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特点,综述了国内外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的研究现状; 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和实用价值,展望了钢管混凝土结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组合结构; 钢管混凝土结构; 抗震性能; 工程应用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eel 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es, review the status of research on seismic behavio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teel concrete structure;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practical value, the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teel and concrete structures prospects; points out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 Keywords:composite structure; steel concrete structure; seismic performanc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钢管混凝土是指在钢管中填充混凝土而形成、且钢管及其核心混凝土能共同承受外荷载作用的结构构件,按截面形式不同,可分为圆钢管混凝土,方、矩形钢管混凝土和多边形钢管混凝土等。钢管混凝土是在劲性钢筋混凝土、螺旋配筋混凝土和钢管结构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起来的,利用钢管和混凝土两种材料在受力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即钢管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使混凝土处于复杂应力状态之下,从而使混凝土的强度得以提高,塑性和韧性性能大为改

钢纤维及钢纤维混凝土

钢纤维及钢纤维混凝土知识 混凝土用纤维的分类: 所用纤维按其材料性质可分为:①金属纤维。如钢纤维(钢纤维混凝土)、不锈钢纤维(适用于耐热混凝土)。②无机纤维。主要有天然矿物纤维(温石棉、青石棉、铁石棉等)和人造矿物纤维(抗碱玻璃纤维及抗碱矿棉等碳纤维)。③有机纤维。主要有合成纤维(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醇、尼龙、芳族聚酰亚胺等)和植物纤维(西沙尔麻、龙舌兰等),合成纤维混凝土不宜使用于高于60℃的热环境中。 钢纤维的性能和规格: 钢纤维是以切断细钢丝法、冷轧带钢剪切、钢锭铣削或钢水快速冷凝法制成长径比(纤维长度与其直径的比值,当纤维截面为非圆形时,采用换算等效截面圆面积的直径)为40~80的纤维。 因制取方法的不同钢纤维的性能有很大不同,如冷拔钢丝拉伸强度为800-2000MPa、冷轧带钢剪切法拉伸强度为600-900MPa、钢锭铣削法为700MPa;钢水冷凝法虽为380MPa,但是适合生产耐热纤维。 为增强砂浆或混凝土而加入的、长度和直径在一定范围内的细钢丝。常用截面为圆形的长直钢纤维,其长度为10~60毫米,直径为0.2~0.6毫米,长径比为50~100。为增加纤维和砂浆或混凝土的界面粘结,可选用各种异形的钢纤维,其截面有矩形、锯齿形、弯月形的;截面尺寸沿长度而交替变化的;波形的;圆圈状的;端部放大的或带弯钩的等。 钢纤维的规格:

钢纤维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混凝土增强材料。钢纤维混凝土是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乱向分布的短钢纤维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多相复合材料。这些乱向分布的钢纤维能够有效地阻碍混凝土内部微裂缝的扩展及宏观裂缝的形成,显著地改善了混凝土的抗拉、抗弯、抗冲击及抗疲劳性能,具有较好的延性。 纤维混凝土的作用: 制造纤维混凝土主要使用具有一定长径比(即纤维的长度与直径的比值)的短纤维。但有时也使用长纤维(如玻璃纤维无捻粗纱、聚丙烯纤化薄膜)或纤维制品(如玻璃纤维网格布、玻璃纤维毡)。其抗拉极限强度可提高30~50%。 纤维在纤维混凝土中的主要作用,在于限制在外力作用下水泥基料中裂缝的扩展。在受荷(拉、弯)初期,当配料合适并掺有适宜的高效减水剂时,水泥基料与纤维共同承受外力,而前者是外力的主要承受者;当基料发生开裂后,横跨裂缝的纤维成为外力的主要承受者。 若纤维的体积掺量大于某一临界值,整个复合材料可继续承受较高的荷载并产生较大的变形,直到纤维被拉断或纤维从基料中被拨出,以致复合材料破坏。与普通混凝土相比,纤维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拉与抗弯极限强度,尤以韧性提高的幅度为大。 钢纤维主要用于制造钢纤维混凝土,任何方法生产的钢纤维都能起到强化混凝土的作用。 纤维的增强效果主要取决于基体强度(fm),纤维的长径比(钢纤维长度l与直径d的比值,即I/d),纤维的体积率(钢纤维混凝土中钢纤维所占体积百分数),纤维与基体间的粘结强度(τ),以及纤维在基体中的分布和取向(η)的影响。当钢纤维混凝土破坏时,大都是纤维被拔出而不是被拉断,因此改善纤维与基体间的粘结强度是改善纤维增强效果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 钢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加入钢纤维的混凝土其抗压强度、拉伸强度、抗弯强度、冲击强度、韧性、冲击韧性等性能均得到较大提高。 1、具有较高的抗拉、抗弯、抗剪和抗扭强度 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钢纤维,其抗压强度提高10%~80%(C50以上混凝土提高幅度显著),抗拉强度提高50%~100%,抗弯强度提高50%~80%,抗剪强度提高50%~100%。试验表明,长度为5~15mm,长径比为10~30的超短钢纤维抗压强度提高幅度较短纤维大得多,但抗拉强度、抗折强度较短纤维低得多。 2、具有卓越的抗冲击性能 材料抵抗冲击或震动荷载作用的性能,称为冲击韧性,在通常的纤维掺量下,冲击抗压韧性可提高2~7倍,冲击抗弯、抗拉等韧性可提高几倍到几十倍。 3、收缩性能明显改善 在通常的纤维掺量下,钢纤维混凝土较普通混凝土的收缩值降低

钢纤维混凝土

钢纤维混凝土分析 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专业:结构工程 班级:硕研2014级二班 姓名:王亮 学号:20140420058 邮箱:1322726465@https://www.doczj.com/doc/4410844459.html,

钢纤维混凝土分析 王亮 混凝土是当代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混凝土强度是结构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普通混凝土因其抗拉强度低、易开裂、脆性大、变形性能差、自重大等因素,在工程中的应用大受限制。采用纤维增强混凝土是混凝土改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钢纤维混凝土系指将短的、不连续的钢纤维均匀乱向分散于混凝土中组成的可浇筑、可喷射成型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其优良的抗拉、抗弯、抗剪、耐冲击、耐疲劳、高韧性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公路、水工等领域。 1 钢纤维混凝土的基本组成 钢纤维混凝土是由水泥、粗骨料、细骨料、水以及乱向分布的钢纤维组成的一种多相非均质复合材料,加之以必要的外加剂,按一定的比例配制,经凝结、硬化后形成。为简便起见,我们简化为钢纤维、混凝土基体和外加剂组成的三相复合材料。 2 钢纤维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 2.1 抗压强度 钢纤维对基体混凝土的增强作用并不显著。加入钢纤维后,其抗压强度随钢纤维含量的增加略有提高,但增量不大,一般提高幅度在10%以下。钢纤维长度的选择与最大石子粒径关系密切,较大的石子粒径和较短的钢纤维会影响钢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取向与分布,容易造成钢纤维的局部结团,相当于构成了薄弱截面,此时加入钢纤维反而会产生不利影响,造成钢纤维与混凝土界面粘结性状变差,其抗压强度甚至会比同配比的普通混凝土有所下降。 2.2 抗拉强度 钢纤维对混凝土劈拉强度的增强效果要比对抗压强度的增强效果显著许多。钢纤维混凝土28 d劈拉强度高于基准混凝土,并随着钢纤维体积掺量的增加而增大。但钢纤维的加入并不能有效提高混凝土早期劈拉强度。多项试验研究表明,当钢纤维掺量在1%~2%体积率的范围内时,相应的混凝土抗拉强度提高 40%~80%,并且不同等级的混凝土均呈现类似的规律。 2.3 抗弯强度 钢纤维混凝土的极限抗弯强度比素混凝土高得多,前者的初裂抗弯强度甚至比后者的极限抗弯强度还要高。试件初裂后,受拉区裂缝宽度随着荷载的增大而扩大,达到极限强度后,它不像素混凝土那样突然折断,而是随着裂缝宽度的继续扩大而缓慢卸载。试验表明,影响钢纤维混凝土极限抗弯强度的主要因素有:1)混凝土基体的强度;2)钢纤维体积含量百分比(P);3)钢纤维长径比(l/d);4)钢纤维与基体间的粘结应力。

环保机制竹炭项目经营分析报告(项目总结分析)

环保机制竹炭项目经营分析报告 规划设计 / 投资分析

第一章项目总体情况说明 一、经营环境分析 1、“高质量发展”是十九大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高频词,今年 两会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发展阶段的里程碑,也是 今后相当长时期要遵循的中国发展道路和建设现代化国家目标。高质量发 展是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是不断提高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和微观 主体的经济效益,并表现为企业利润、职工收入、国家税收的持续增加和 劳动就业不断扩大。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强则经济强。紧紧围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牢牢把握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层面、 关键环节、突出问题,提出激励性措施,打造政策洼地,催生发展动力。 2、紧紧围绕经济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省委、省政府创造美好生活的战略部署,围绕转型发展,实施创新驱动。以 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动力,以现代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我市生态 工业发展。引进具有一定规模、一定自主创新能力、产品具有高附加值的 环境友好型优秀龙头企业和项目,打造具有本市特色的浙南生态工业体系。注重经济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把我市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宜游宜居生态县。“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的重要阶段和关键

时期。展望未来五年,本市工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 新改革试验机遇,通过近年创新改革实验,率先实现在创新驱动发展转型 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创新能力大幅增强,产业发展总体迈向中高端,形 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新 的增长点,发展新的增长极,形成新的增长带,引领、示范和带动全国加 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形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动力。因此,本市必须 要抓住这一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我市工业发展步入新阶段,加快结 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未来五年,工业仍将是我市经 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和拉动力量,产业支撑上将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改革创新将进一步激发工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经济功能将进一步强化,我市工业进入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3、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举措,着力培育壮大 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明显加快。可以概括为“成 长快”“活力强”“业态新”“环境优”四个特点。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国家出台了 一系列扶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举措,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 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明显加快。可以概括为“成长快”“活力强”“业态新”“环境优”四个特点。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时期,战略性新

某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某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本文以武汉市某新建大型高档住宅社区项目为例,利用ETABS软件和SATWE软件分别计算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和反应进行分析,判断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时安全可靠。 标签: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多遇地震 1 概述 武汉某新建大型高档住宅社区项目的1号楼的1-3单元层数为56层,平面呈现为“T”型,最大的长度为33米,最大宽度为20米,该楼41层处(标高为128.45米)沿长度方向逐渐缩进,建筑高度为180米。结构平面如图1所示。 根据《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的要求,该社区1号楼属于超限高层建筑。同时,由于该楼的结构平面和立面布置不规则,结构有偏心现象,受力复杂,应当对其进行地震模拟计算分析,为结构设计采取合理的抗震措施提供依据。 2 工程概况 本文以该小区1号楼的1-3单元为研究对象,该结构的地下部分为两层,地上部分为56层,在本次的计算分析当中,我们以地上部分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多遇地震下结构内力与变形的弹性分析。 该结构为全部落地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沿高度逐渐变化,混凝土强度等级沿高度变化见下表1。由上图1可以看出,结构在竖向管井、电梯间筒体、楼面外墙和部分内隔墙处设置有剪力墙,楼盖全部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剪力墙的厚度为300毫米。该结构的地上首层层高为5.5米,2-20层层高为3.1米,21-55层层高为3.2米,顶层层高为3.25米。根据地质勘探报告,该结构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类型为Ⅲ类,建筑场地特征周期Tg为0.45s,结构的弹性阻尼比ξ为0.05,结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见下表2。 3 建模计算 本文利用SATWE和ETABS对结构进行众值烈度地震下反应谱的分析,在进行内力建模分析时,梁柱采用框架单元进行模拟,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采用壳单元进行模拟,为了考虑剪力墙进行塑性时的性能,使用模拟框架来代替剪力墙。对于截面高度是h,宽度是b,厚度是t的剪力墙,模拟框架的计算见图如图2所示。

钢纤维对混凝土性能的增强机理分析

钢纤维对混凝土性能的增强机理分析 【摘要】钢纤维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多相复合材料,它在工程领域特别是建筑领域里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对钢纤维混凝土概况进行了介绍,并对混凝土中的钢纤维的增强机理和对混凝土产生的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其力学性能及防冻、收缩功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钢纤维;混凝土;性能;增强机理 在复合材料中,钢纤维增强混凝土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兴的建筑材料。在建筑业发展历史上它是一个必然的科学研究成果。钢纤维增强混凝土即在普通的混凝土中加入多向分布的短钢纤维而形成的一种复合材料。由于钢纤维在混凝土内部多向分布的原因,能够有效地阻止混凝土内部微小裂缝的扩大延伸及大裂缝的形成。 所以向混凝土中加入钢纤维,除了能增强抗拉、抗剪、抗弯、抗磨和抗裂等力学性能,混凝土的抗断裂韧性和抗冲击性能也都大大增强。钢纤维增强混凝土造价成本低,制作相对简单,因此广泛用于公路路面、桥面、混凝土路轨及抗震抗爆结构工程中。 1 钢纤维的增强机理分析 钢纤维混凝土增强机理的研究在理论上有两种定义:一是复合力学理论,二是纤维间距理论。从不同角度出发,两种理论分别解释了钢纤维的增强作用,其最终结果是相同的。 1.1 钢纤维的复合力学理论 在复合力学理论中,钢纤维混凝土被看成是一种纤维强化作用体系。钢纤维混凝土的应力、弹性模量和强度是根据混合原理推算而出的。根据纤维在钢纤维基体中的分布与取向引入纤维方向系数,正确选择纤维方向系数是取决纤维增强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1.2 钢纤维的纤维间距理论 在钢纤维间距理论中,是根据线弹性断裂力学原理来解释钢纤维对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或抑制的作用。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要想增强其抗拉强度,而多方向加入钢纤维后,使钢纤维与混凝土裂缝两边之间的粘应力对裂缝混凝土的扩展有抑制作用。 2 混凝土受钢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2.1 钢纤维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机制竹炭项目情况说明

机制竹炭项目情况说明 ——立项请示 一、项目名称 机制竹炭生产建设项目 二、项目提出的背景 经济新常态就是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强调“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三、项目成本单位 (一)项目投资单位:xxx有限公司 (二)项目规划单位:泓域咨询机构 (三)项目设计单位:瑄翼善透机构 五、项目拟建地址 xxx临港经济开发区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和“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阶段,作为处于工业化中期起步阶段和经济发展主力军的南充工业,如何立足现有发展基础,推动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紧跟“工业强市”、“制造强市”建设步伐,对于建设“创新、开放、生态、法治、繁荣”区域中心城市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就全力推进“工业强市”建设提出: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以“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竞相发展”为基本理念,以“2+9”工业发展平台为载体,加快构建“2+2+6”产业体系,打造区域制造业高地,力争到2020年,工业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超过60%。推进“工业强市”需要重点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侧同时发力、从稳增长和促转型两边同处着力、从创新端和创业端两端同向用力、从互联网+和+互联网两头同步使力等共同下力,推动我市工业发展向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演进。要在供给侧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在产业发展方面,围绕“强势崛起、优化链条、深度转型、抱团发展”20字,做实做优汽车及零部件、石化、丝纺服装、农产品等传统产业;研究制定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元(器)件制造、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推进方案,培育壮大既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大数据、云计算、电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