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介绍
- 格式:pdf
- 大小:122.62 KB
- 文档页数:14
FDI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作者:刘畅来源:《硅谷》2008年第16期[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投资活动迅猛发展,由此而带动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随之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应运而生,这些理论角度不同、观点迥异、内容纷杂、范围广泛,主要有“投资选择理论”、“资本化率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区位优势理论”等等。
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方面,中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了理论抽象,阐述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和行为方式等,形成了一系列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关键词]FDI 现状趋势理论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820194-01一、国际方面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投资活动迅猛发展,由此而带动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随之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应运而生,这些理论角度不同、观点迥异、内容纷杂、范围广泛,主要有“投资选择理论”、“资本化率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区位优势理论”等等。
这些理论较好地解释了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但由于各种理论只能解释一定范围和一段时期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学者试图将各种理论加以组合,形成更大的理论框架。
其中,邓宁就在提出公司优势概念的基础上,将其与内部化理论、区位理论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从企业的利益、优势和决策行为等方面探讨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发生的原因,较全面地解释了跨国公司不同内容的经营活动。
西方学者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转折是内部化理论的提出。
其研究思路与垄断优势理论不同,它将区位因素与内部化的公司优势所带来的成本节约相联系,从而具有综合的特点,能够解释更大范围内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2003―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分析摘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自2003年开始迅猛发展,到2013年中国已经连续两年跻居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列,加快了中国政府“走出去”的步伐。
本文主要从流量和存量两方面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上成绩显著,拥有巨大潜力,前景可观。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规模的流量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1992―2002年和2003年―2013年两个阶段。
在1992―2002年这11年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处于低迷期。
而从2003年开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开始迅猛发展,尤其是2012和2013年,我国连续两年跻居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列。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2003年虽只有28.5亿美元,但2004年达到55亿美元,增长了近一倍,2005年便翻了一番,突破100亿美元,从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便以非常快的速度发展。
虽然在2008年各国经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却超过了500亿美元,达到了559.1亿美元;2009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虽只比2008年增加了6.2亿美元,但在全球排名第五,在发展中国家(地区)排名第一;2010年世界经济回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保持上涨趋势;到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1078.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是2003年28.5亿美元的38倍,全球排名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
至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我国连续两年跻居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列。
2003-2013年这11年里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虽然每年增长的幅度不同,增长率有高有低,但大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2005和2008年,增长率分别为122.9%和111%。
增长幅度最小的是2009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同比增长率为1.1%,这是受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的结果;据《世界统计年鉴2009》统计,该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下降了43%,世界经济不景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虽也受到影响,但还是在挑战中抓住了机遇。
案例13:2003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分析2003年,面对非典疫情、多种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来的严峻困难和挑战,我国实现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商来华直接投资继续保持较大规模。
在此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继续保持顺差。
其中,经常项目实现顺差45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52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3%;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大幅增长1168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幅为历史最高水平。
2003年我国国际收支主要特点如下:一、经常项目顺差规模快速增长货物项下顺差规模与2002年基本持平。
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3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447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其中出口4383亿美元,进口393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5%和40%。
2003年我国出口实现高速增长得益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出口企业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出口政策的调整;另一方面,我国国内需求旺盛,关税水平逐步降低,使2003年进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长。
与上年情况不同,2003年进口增速超过了出口增速,使得货物贸易顺差规模同比增幅较小。
服务贸易规模进一步增长,逆差有所扩大。
随着我国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以及人员、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服务贸易规模逐年扩大。
2003年我国服务项下的收入与支出分别达到467亿美元和55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和19%。
服务项下逆差仍呈现扩大趋势,达到86亿美元,同比增长26%。
从具体构成看,运输仍是服务项目逆差的主要因素;旅游收支和其他商业服务均为顺差,但旅游顺差有所下降,降幅达56%,其中旅游收入同比下降15%,支出同比下降1%。
此外,我国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咨询项下的支出增长迅速,逆差明显上升。
收益项下收支规模均增长,逆差规模小于去年同期水平。
2003年,我国收益项下收入161亿美元,同比增长93%,收益支出239亿美元,同比增长3%。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摘要: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在发展中经济体中,我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居首位,同时也正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来源,其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表现出新的特点。
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情况:投资规模、投资区域、投资行业、跨国并购,并用主流与非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来解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投资特征;投资理论;跨国并购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现象的研究,创立了许多国际投资新理论。
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市场控制理论分散风险理论、提高公司形象理论、国家利益优先取得理论等非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它们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之间投资的动因。
文章在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之后,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角度来解释各特征现象。
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情况分析从2002年起,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成倍增长,流出流量从27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559.07亿美元(2006年开始将金融类直接投资列入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较上年增长111%,是2007年的2.11倍,而累计净额(存量) 平均增长率达到133.01%。
其中,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发展中国家居第二位,2006年在发展中国家位列第一,在全球国家(地区)排名中居第13位。
2009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565.29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五,发展中国家首位。
2010年,中国对外投资同比增长20%,达到680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从1990年起一直稳居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中前10大来源国之列。
2006年超过巴西,在发展中国家仅次于俄罗斯和新加坡。
2008年在全世界排名12位,在所有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中排名第2位,对外投资与吸收外资的比例已升为1:2,到2008年末累计存量达到1839.71亿美元。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2003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多种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来的严峻困难和挑战,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国民经济较快增长。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加快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47亿元,增长%,减慢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1778亿元,增长%,加快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7669亿元,增长%,减慢个百分点。
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房地产业增长%。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
其中,城市上涨%,农村上涨%。
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服务价格上涨%。
商品零售价格下降%。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其中,谷物上涨%,棉花上涨%,油料上涨%,畜产品上涨%。
表1: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情况指标全国城市农村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食品其中:粮食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就业人数增加。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44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增加859万人。
全年有44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比上年末上升个百分点。
国际收支状况良好。
全年对外贸易顺差255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9亿美元。
2003年中國外商投資報告第二章製造業領域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情況一、汽車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概況(一)中國汽車業現狀中國汽車工業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汽車產品系列和生產佈局,第一汽車集團、東風汽車集團、上海汽車工業(集團)公司等大型企業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截至2002年底,汽車行業現有生產企業2434家,其中汽車整車生產廠117家,改裝車(專用車)廠562家,車用發動機廠63家,零部件廠1533家。
中國汽車業近年來資本重組力量不斷加大,生產集中度逐年提高,新車型新產品不斷推出,新技術的應用日益廣泛,價格逐步下調,消費環境逐步改善,汽車產銷量持續增長,行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中國汽車工業已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據統計,2001年,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33萬輛和236萬輛,同比增長12.81%和13.29%。
2002年,汽車產銷量分別為325.12萬輛和324.81萬輛,同比增長39.2%和37.4%,成為繼1992年後增長率最高的年份。
中國汽車年產銷達到100萬輛用了近40年,從100萬輛增長至200萬輛用了8年,而達到300萬輛僅僅用了兩年多。
中國汽車業產銷量由2001年的世界第8位迅速提高到2002年的世界第6位,排在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和韓國之後;2002年中國汽車產量世界排名也由2001年的世界第八位躍升至第五位,轎車產量由第十四位上升到第十位。
表2.1 中國汽車業與世界汽車業在產銷量上的對比單位:萬輛「十五」前兩年汽車新品層出不窮,轎車品牌更加豐富,1997年全國轎車僅有11個品牌,2001年達到21個品牌,2002年達到33個品牌,產品升級換代加速,全行業新產品產值增長速度明顯加快,新產品已成為拉動汽車市場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2年累計完成新產品產值2199.34億元,同比增長53.16%,新產品產值佔全年現價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1.58%。
轎車對整個汽車生產的貢獻繼續顯著提高,2002年轎車產量占汽車的比重為33.6%。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研究摘要: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也反映了中国正逐步迈入引领全球经贸格局的新时期。
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召开,“一带一路”再次取得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一带一路”建设更是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新的机遇。
本文从中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环境、投资规模、投资格局、投资带来的影响等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中国的发展状况,最后针对如何推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好地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字:一带一路,对外直接投资,走出去目录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环境31. 1国际投资学中的投资环境31.1.1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的分类31.1.2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的具体容31.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部环境31.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外部环境4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规模42.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42.2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各区域投资合作指标5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格局73.1“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格局73.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格局7四、“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影响84.1对中国的影响84.1.1“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84.1.2“一带一路”带来的问题、风险94.2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9五、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建议11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环境1.1国际投资学中的投资环境[1]1.1.1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的分类从各种环境因素所具有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来看,可以把投资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
从各因素的稳定性来看,可将国际直接投资的环境因素归为三类,即自然因素、人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统计年报2003版全文第一章绪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统计年报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份重要统计报告,旨在全面反映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情况。
本年报为2003年版,以下将对其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第二章对外经济合作总体情况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额达到了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超过了 1.4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7622亿美元,进口额为6453亿美元。
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达到了314亿美元。
第三章对外贸易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持续增长。
2003年,中国出口商品种类繁多,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鞋帽及其制品、五金制品等领域。
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包括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中国的进口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进口商品主要涉及机电产品、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和食品等领域。
第四章对外直接投资2003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增长迅猛。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领域。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地区。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方式主要有设立子公司、股权投资、合作经营等。
第五章经济技术合作中国积极开展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了科技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2003年,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涉及农业、工业、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
合作方式包括政府间合作、企业间合作、技术引进、技术转让等。
第六章对外援助中国积极参与对外援助工作,为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2003年,中国对外援助项目主要集中在农业、教育、医疗等领域。
援助方式包括物资援助、技术援助、资金援助等。
第七章对外经济合作区域发展中国在不同地区积极推进对外经济合作区域发展,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
2003年,中国与亚洲、欧洲、非洲等地区的经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进一步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4年2月26日2003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多种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来的严峻困难和挑战,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国民经济较快增长。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加快1.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47亿元,增长2.5%,减慢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1778亿元,增长12.5%,加快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7669亿元,增长6.7%,减慢0.8个百分点。
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6.9%,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6.6%,房地产业增长5.3%。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
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见表1)。
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
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
表1: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情况就业人数增加。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44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增加859万人。
全年有44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比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
国际收支状况良好。
全年对外贸易顺差255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9亿美元。
商务部办公厅关于2003年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工作的补充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商务部•【公布日期】2003.05.28•【文号】商合字[2003]20号•【施行日期】2003.05.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商务部办公厅关于2003年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工作的补充通知(商合字[2003]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外经贸委(厅、局),中央管理的企业:由于非典型肺炎疫情的影响,部分省、市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管理系统的应用培训和数据报送工作难以如期完成。
因此,我们对2003年度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工作安排和报送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报表的截止时间作了适当的调整。
现补充通知如下:一、对外直接投资统计系统的登录方式商务部政府网站 http:// 已正式运行,请企业登录商务部网站,进入网上政务栏目“对外直接投资统计系统”报送统计资料。
二、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报表的报送时间(一) 2002年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年报表企业须于2003年8月20日前完成统计年报的报送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外经贸委(厅、局)须于2003年8月30日前完成统计资料的审核工作。
(二) 2003年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季报表报告期实际新增对外投资额、新设立境外企业(含办事机构)均需填报季度报表。
2003年1至2季度合并报表,企业的报送截止时间为8月10日,各级外经贸管理部门审核汇总的截止时间为8月15日。
(三)以后各年度、季度报表的报送时间按《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的规定执行,不再另行通知。
三、未参加统计培训的企业请按照以下步骤进入对外直接投资统计系统报送统计资料。
1、企业按照《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规定的报送渠道到相应的外经贸主管部门办理系统用户开立和CA证书领用手续(“企业用户开立和CA证书办理流程”见附件)2、登录商务部政府网站,进入网上政务栏目“对外直接投资统计系统”,按照系统规定的格式报送统计资料。
2003年末我国外债数据
佚名
【期刊名称】《《国家外汇管理局文告》》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截止2003年12月末,我国外债余额折合1936.34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比上年末增加222.78亿美元,上升13%~i。
其中: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165.90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60.21%,比上年末增加10.28亿美元;短期外债余额为770.44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39.79%,比上年末增加212.50亿美元。
在1936.34亿美元外债余额中,登记外债余额为1570.60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365.74亿美元。
在登记的1570.60亿美元外债余额中,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为527.
【总页数】1页(P16-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2.5
【相关文献】
1.2008年末我国外债基本情况 [J],
2.2008年末我国外债基本情况 [J],
3.外汇局公布2003年末我国外债数据 [J],
4.我国外债的存量——流量分析——兼论我国的外债品质和负债度 [J], 欧阳向军
5.2003年末我国人口构成 [J], 新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前言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全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工作,客观、真实地反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情况,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加强对我国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活动的宏观动态监管,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掌握情况、制定政策、指导工作以及建立我国资本项目预警机制提供依据,2002年12月原外经贸部(现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共同制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外经贸合发[2002]549号)。
制度所涉及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定义、统计原则及计算方法等是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外国直接投资的基准定义》(第三版)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为基础建立的。
制度规定,境内投资主体所属行业类别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执行,境外企业所属行业类别参照执行;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也包括境内投资主体对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的投资。
国家统计局为《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有关指标及统计方法等设定方面做了大量的指导,铁道部、司法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等部门在2003年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收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第一次对社会公众发布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打下了基础,深表感谢。
本公报所发布有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均为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对其他国家(地区)及中国内地的直接投资。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29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投资净额为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截至2003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334亿美元, 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布的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总额为6470亿美元,存量为68660亿美元,以此为基期进行测算,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的0.45%和0.48%。
*:图1,图2国家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出自商务部统计,其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发会议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境内主体特点投资主体多元化,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占较大比重。
从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看,所属行业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比例最大。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境外均设有对外直接投资企业。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特点根据3439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统计资料汇总显示:到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
其中,2003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8.5亿美元。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39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60%。
其中亚洲地区投资覆盖率最高,80%以上的国家中有中国直接投资企业。
从境外企业的国别( 地区 )分布来看,香港、美国、日本、德国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业的41%;其中香港为21%。
不同行业单个境外企业平均投资额具有差异,70%以上的企业集中在平均单项投资额较低的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以及建筑业。
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8.5亿美元,截至2003年底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
(一) 2003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特点1、亚洲地区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一半以上,香港是投资最集中的地区。
亚洲15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52.5%。
其中,香港11.5亿美元,以下依次为韩国、泰国、澳门、印度尼西亚、柬埔寨。
拉丁美洲10.4美元,占36.5%。
欧洲1.5亿美元,占5.3%。
主要流向丹麦、俄罗斯、德国。
非洲0.75亿美元,占2.6%。
主要流向尼日利亚、毛里求斯、南非等国家。
北美洲0.58亿美元,占2%。
主要流向美国。
大洋洲0.34亿美元,占1.1%。
主要流向澳大利亚、新西兰。
表1: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向前十位国家(地区)单位:亿美元序号国家(地区) 金额1 香港11.502 开曼群岛8.073 英属维尔京群岛2.104 韩国1.545 丹麦0.746 泰国0.577 美国0.658 澳门0.329 俄罗斯0.3110 印度尼西亚0.272、投资方式多样化,以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占18%,股本投资14%,利润再投资35%,其他投资33%。
3、北京及沿海省市对外直接投资较为活跃。
2003年,地方省份的对外投资净额7.57亿美元,占总流量26.6%。
其中,北京市在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位居榜首,占地方省份合计的40%;以下依次为广东、山东、福建、上海、浙江、江苏等沿海省市。
4、私营企业投资占我国当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1.5%。
为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步伐,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2002年以来,商务部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密切配合,共同采取减少审批程序、简化手续、下放权限等措施改革境外投资审批工作,对促进沿海私营企业对外投资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受到普遍关注。
2003年,私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0.42亿美元,占我国当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1.5%。
5、从行业分布看,采矿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92.6%。
采矿业13.8亿美元,占总流量的48.4%,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投资。
制造业6.2亿美元,占21.8%,主要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
批发和零售业3.6亿美元,占12.6%。
商务服务业2.8亿美元,占9.8%。
(二)截至2003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特点1、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以下简称存量)主要集中在亚洲。
亚洲地区存量265.6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80%,其中香港地区246亿美元,占总存量的74%。
拉丁美洲地区存量46.2亿美元,占14%,主要分布在英属维尔京及开曼群岛。
北美洲地区5.5亿美元,占1.7%,主要分布在美国。
欧洲地区5.3亿美元,占1.6%,主要分布在西班牙、德国、英国、丹麦、俄罗斯。
非洲地区4.9亿美元,占1.5%,主要分布在赞比亚、南非、津巴布韦、尼日利亚等国家。
大洋洲地区4.72亿美元,占1.4%,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
表2 :截至2003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前二十位的国家地区(单位:亿美元)序号国家(地区)累计净额01 香港246.302 开曼群岛36.9103 英属维尔京群岛5.3304 美国5.0205 澳门4.4606 澳大利亚4.1607 韩国2.3508 新加坡1.6509 泰国1.5110 赞比亚1.4411 秘鲁1.2612 西班牙1.0213 马来西亚1.0014 墨西哥0.9715 日本0.8916 德国0.8317 英国0.7518 丹麦0.7419 俄罗斯0.6220 柬埔寨0.592、行业投向广泛,重点突出。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存量占总量的32.8%。
批发及零售业65.3亿美元,占总量的19.7%,即通常讲的进出口贸易类的投资。
采矿业59亿美元,占总量的18%,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制造业20.7亿美元,占总量的6.2%;主要分布在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如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如铜、锌、铅、镍等)、造纸及制品业、木材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
3、香港地区境外企业的平均存量较高。
4、中央管理的企业拥有存量的九成以上。
5、广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在地方省市存量中独占鳌头。
6、国有大中型企业占主导地位,私营企业渐露头角。
五、截至2003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按省、市、区和新疆建设兵团排名情况表3:截至2003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按省、市、区和新疆建设兵团排名情况单位:万美元序号省、市、区累计对外直接投资01 广东省 141,410其中:深圳市 16,87002 上海市 92,81503 北京市 44,84404 山东省 30,555其中:青岛市 10,84805 福建省 12,572其中:厦门市1,18406 浙江省6,724其中:宁波市1,65607 江苏省6,12708 黑龙江省5,70109 山西省5,40610 吉林省3,71011 辽宁省2,742其中:大连市1,92212 广西壮族自治区2,40013 四川省2,04814 新疆建设兵团1,933续表单位:万美元序号省、市、区累计对外直接投资15 河南省1,52716 甘肃省1,45017 安徽省1,4481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31919 云南省1,17820 湖北省1,14721 湖南省91022 陕西省89923 内蒙古自治区74224 海南省57125 天津市54426 重庆市43827 江西省42528 河北省32629 贵州省19430 西藏自治区16031 青海省10232 宁夏回族自治区12合计372,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