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析(2016)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3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DirectInvestment,ODI)是指我国国内企业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以现金、实物或无形资产等形式投资,且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
与国内投资相比,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货币利率、汇率波动复杂,对投资项目的影响因素也更多,从而使得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明显大于国内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积极评价风险因素,分析风险产生的环节,制定有针对性措施,才能确保对外直接投资的顺利进行。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1993年后,我国成为吸收外来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878亿美元,成为世界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之一。
从2000年到2013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增加了60余倍。
二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域不断延伸。
在初期,我国的企业一般在零售批发、采矿等行业投资,而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已扩展到技术开发、商务服务、金融地产、生产制造等产业。
三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位不断提高。
截至2013年,我国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亿美元,居全球所有国家、地区的第13位,虽然与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尽管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总量上增长迅速,但在许多项目上出现了大量的亏损,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了不小损失。
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东道国要么以保护资源或维护国家安全为理由,要么因为政权更替等原因致使我国的海外投资和并购失败或者即使能够并购成功其后续经营也出现了很大问题甚至项目被迫中止。
比如,在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过程中由于美国政府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进行干预而失败;2009年中铝在收购矿业公司力拓的过程中,由于澳大利亚政府的干预而失败;近年来则出现了我国两大通信企业中兴和华为在美国的投资因“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而受阻。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结构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是指我国企业或个人通过购买或设立海外企业来获得对外投资权益,并直接参与该海外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推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出口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结构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在过去,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型行业,如石油、矿产、能源等。
这些行业的出口主要依赖于资源的开采和加工,然后通过海外企业进行出口。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结构也开始向技术、管理和服务型行业转变。
我国企业在海外建设和运营高速铁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提供技术和管理服务,这些行业的出口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结构还具有区域分布的特点。
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欧洲、北美和日本。
这些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和市场,能够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机遇。
与此我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也在逐渐增加,尤其是在资源开采、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方面。
由于这些地区的市场潜力和经济增长空间较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也有望得到增长。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结构还受到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影响。
我国政府积极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提供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政府服务等措施来促进企业的海外投资。
政府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
我国政府也加强对外投资的监管,防止企业出口风险,并鼓励企业优化出口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结构在多样性、区域分布和政策引导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结构有望继续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和服务型行业转变,同时也将更加注重区域平衡和风险控制。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结构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企业或个人以通过购买或建立全资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资企业等方式,在海外投资并直接参与经营管理的行为。
对外直接投资既是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获取资源和优化产业布局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结构分析对于了解我国对外投资的国别、行业和产品特点,判断我国对外投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以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别结构来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发达经济体和近邻国家。
发达经济体包括美国、欧盟国家和日本等,这些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我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技术合作机会。
近邻国家包括东南亚国家、朝鲜和俄罗斯等,这些国家地理接近我国,市场潜力大,投资风险相对较小。
我国对非洲和拉美等地区的投资也有所增加,这些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对我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多元化市场开拓具有重要意义。
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来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行业广泛。
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包括制造业、资源开发、服务业和金融业等。
制造业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涵盖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石化等行业。
资源开发主要包括能源、矿产和农业等。
服务业包括物流、旅游、教育、医疗和金融等领域。
金融业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兴领域,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和资本市场等。
通过对各个行业的分析,可以了解我国对外投资的特点、优势和风险,为企业在投资决策和资源配置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品结构来看,我国对外投资的产品主要出口为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和设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自主设计、研发和制造的高端装备、新材料、高新技术产品等逐渐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出口产品。
这些产品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品质和环保特点,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促进产业升级。
中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龚晓莺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是中国参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中国也将会进一步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1中国的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改革开放前, 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利用国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都十分有限, 尤其是在利用外资方面, 由于受到各种历史条件的制约, 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十分困难, 加上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 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利用国外直接投资的规模都处在很低的水平上。
到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中国的对外贸易与国外直接投资的规模逐渐扩大, 此时贸易与投资之间显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互促进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引进的国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迅速增长, 并形成了相互依赖与相互促进的关系, 与此同时, 国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也有替代效应, 但总体表现为显著的互补效应和相互促进关系。
尽管中国对外贸易与国外直接投资之间主要体现为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 当国外出口商面临贸易壁垒时, 国外直接投资常常替代进口贸易。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中国在改革开放前, 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也是非常有限的, 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不充分, 加之当时仅存的一点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经济援助的性质, 因而还不能算作真正意义的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在这期间的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是十分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贸易都有了较快的增长,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方式。
但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 因而从根本上来讲,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巨大, 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
进入21 世纪后,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中国不仅要坚持“引进来”的战略, 同时要实现“走出去”的战略, 积极推动有比较优势的国内产业开拓国际市场, 扩大利用国外资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以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的出口贸易的影响(一)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出口产业结构调整。
过去中国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来进行出口贸易与其他国家产品进行竞争,但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逐渐失去了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偏向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类制造业逐步成为夕阳产业,向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转移,此类属于劳动力导向型。
根据小岛模式,中国发展自身比较优势产业,对外投资夕阳产业,有利于出口贸易结构调整,带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的周边产业出口。
(二)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
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从而稳定汇率,避免因汇率波动影响出口竞争力,扩大我国的对外出口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四)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我国企业绕过贸易壁垒。
进行跨国并购或者直接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有利于我国企业拓宽国际市场,解除由于贸易壁垒而使得出口贸易受到限制,增加产业内贸易,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同时带动相关联的产品出口贸易。
(五)对外直接投资使我国企业获得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中国企业通过向发达国家进行绿地投资,建立研发分支机构,可以接近东道国的R&D资源,进入所在产业高端技术聚集地,进行模仿学习,获取先进知识与技术。
增加自身的所有权优势,扩大自身国际影响力,从而扩大出口贸易。
我国的大连机床就是通过并购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和兹莫曼公司从而获取逆向技术溢出,跻身世界十大机床。
(六)寻求资源型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中国企业增加资源类产品国际定价权。
2011年采矿业的对外直接投资144.5亿美元,占19.4%。
对于稀缺资源的对外直接投资,弥补中国企业国内的要素禀赋不足,进行此类的投资,有利于扩大企业在国际定价上的话语权,增加产业的出口贸易优势。
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措施(一)问题我国从2002年来对外直接投资飞速增长10 年,年均增长速度为44.6%。
促进了中国的出口贸易的增长和结构调整,在国际收支平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对外投资的区域分布和战略布局研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和频率也在不断扩大。
然而,对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区域布局和战略思考对于中国企业的成功和规避风险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究中国的对外投资区域分布和战略布局,分析其中的趋势和特点。
一、中国对外投资的趋势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投资国。
根据中国对外投资协会发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6832亿美元,同比增长44.1%;而在2017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势增长18.2%。
可以看出,无论是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都在不断扩大。
二、中国对外投资的区域分布中国的对外投资区域布局与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国家战略的调整密切相关。
在21世纪初,中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其中以东南亚国家为主。
如今,随着中国国家战略和投资意愿的变化,中国对外投资集中在与"一带一路"地区相关的国家和地区上,如非洲、中东、拉美和中亚等地。
1、亚洲地区亚洲地区一直是中国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
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增强,与亚洲国家的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加强。
亚洲地区安全稳定,且与中国相邻,便于中国企业进行业务拓展。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以及与中国有邻接关系的国家和地区上。
从投资行业来看,中国的金融、能源和制造业都是亚洲地区的热门投资领域。
比如,中国商人广泛投资于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的制造业,而在新加坡,中国企业则主要注重能源、基建和创新产业的投资。
2、非洲地区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非洲也成为了中国对外投资的又一个热点区域。
中国与非洲之间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企业在非洲地区的投资。
目前,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涉及到矿业、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