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227.23 KB
- 文档页数:2
网络文化分析第一篇:网络文化分析摘要: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给传统文化带来了阻力与冲击。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人文精神的缺失也越来越严重地凸显出来,如何规范与管理,并使之兴利除弊成为一个紧迫而又艰巨的课题。
因此,通过分析网络文化的特点以及网络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提出网络文化的人文精神回归的思考,以塑造文明的、社会的人,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网络文明。
关键词:网络文化;人文精神;回归引言20世纪90年代至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全球的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互联网络作为全新的信息载体形式,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它不仅缩短了世界的空间距离,也为人们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真切感受这个纷繁复杂而又生动的现实世界提供有益的帮助。
网络文化已深入人们的文化生活,与家庭、学校并列成为第三种成长环境,影响着一代人的性格与品质塑造、思想与情感定型,乃至国民的精神面貌。
网络文化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对外宣传的新渠道。
然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产生诸多新的问题。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人文精神的缺失也越来越严重地凸显出来,如何规范与管理,并使之兴利除弊成为一个紧迫而又艰巨的课题。
1网络文化的界定及特点1.1网络文化的界定文化是运用技术的和美学的理念表达,以物质的时空存在方式存在,以人类物质创造为基础的一类精神创造。
文化的发展受到人类社会物质发展的推动,同时超越现实的物质存在方式。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是随着互联网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上网者为主体,以虚拟的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声响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是人类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
网络文化内涵及其特征一、网络文化内涵分析文化是一个极难定义的概念,网络文化亦是如此。
尹韵公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等等,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联系和友谊,共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风景。
”[1]李仁武则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网络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网络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
”[2]莫茜更倾向于从广义角度定义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后出现的,以计算机和因特网应用为基本技术支撑的,以体现网络时代的新生产方式、新生活方式、新行为方式、新决策管理方式、新思维方式为主要特征的,融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意识文化为一体的信息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
”王琳和杨永志从现实维度出发,认为网络文化既是一个将文化网络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将网络以文化之的过程,它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技术载体与丰富内涵和制度的生态系统,是操作系统和价值体系的统一体,代表了创造和传播主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类别”。
可见,对于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学者们莫衷一是,各有侧重,有的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侧重强调其技术特性;有的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侧重强调其内容思想上的特点。
虽然观点各异,但都一致认为网络文化是人类以网络的方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新型文化形态。
作者认为,不管是哪种网络文化的定义,都不无例外的涉及到作为网络文化载体的互联网、网络技术及与其相对应的各种硬件设备、网络文化主体的行为方式及符号表意系统。
因此,全面理解网络文化内涵要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方面入手。
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点网络文化的含义1、百度百科词条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网络文化是一种只在互联网上流通,而较少为非网民所知的独有文化。
由于网络于全世界流通,各地的自身文化在被“提上”网络予人认识之外,也同时在网上被同化、融合、产生,甚至衍生成现实世界的文化,有些网上文化又会因着本身已经存在的同类演变出来,故此变化和传送的速度很快。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2、学术论文(1)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存在很多版本,总的来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强调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突出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变迁。
代表性的观点有:匡文波先生1999年在《论网络文化》一书中的定义:“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薪新文化。
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
”范晓红在《网络信息文化:花开谁家》一文中的定义:“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而这正是它的独特所在。
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
”藏学英2001年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一文中的定义:“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
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网络文化与传播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文化也随之兴起。
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为媒介,以信息、娱乐和社交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
网络文化既包括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网络音乐等娱乐内容,也包括网络新闻、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
网络文化的兴起对传统文化方式和传媒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网络文化与传播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1.互动性: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网络文化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互动和分享,从而进行个性化交流和社会化交往。
2.多样性:网络文化具有多样性,内容涵盖了各种形式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因此,网络文化不仅提供娱乐、消遣、学习等服务,也为信息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快速性:网络文化传播的速度非常快。
只需几秒钟,信息就可以从一个地方迅速传遍全球,因此,网络文化成为传播速度最快的文化形态之一。
4.低限制性:网络文化受到的制约很小,人们可以自由地发布、查看甚至修改内容,因此,网络文化具有极低的限制性。
二、网络文化对传媒行业的影响1.转型:传统的传媒行业在网络文化的兴起下不得不进行转型,从传统的印刷媒体及广播电视媒体向网络媒体方向进行转型。
这种转型可以提高传媒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传媒行业的利润。
2.竞争:随着网络文化市场的逐渐扩大,传统的传媒行业也面临着来自新兴的网络文化产业的竞争,网络文化的兴起逐渐打破了传统传媒行业的垄断。
三、互联网与权力互联网的兴起带来了新的力量平衡,在此过程中权力的多元化表现尤为明显。
人们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传播照片、视频、文章等,从而令社会舆论更加公开和透明,有利于抵制腐败。
同时,通过互联网民主,人们具有了更广泛的参与权、监督权、监察权等,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民主意识,改善社会治理。
四、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1.人工智能: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模式将发生重大变革。
在人工智能帮助下,网络文化将具有更高的个性化、智能化和定制化。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二、研究背景1.国内背景成本的低廉性和技术的开放性使互联网迅速成为人们传播信息、获取信息、表达意见、交流看法的重要手段,甚至是主要手段,互联网成为各种信息和舆论的集散地。
在网民中,既有知识分子党政干部,也有普通工人农民;既有在职人员,也有离退休人员;既有大量中青年,也有一定数量的老年人。
网民的职业、身份、年龄、收入差异很大。
2.国际背景随着现在爆发的欧元债务危机和美元债务危机,网络作为大众喜欢的主要手段正在 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生活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速度在逐步加快。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就面临着横向和纵向的双重压力(纵向的——中央到各级政府,横向的——世界各个平等的主权国家),也面临着国内和国外的双重压力。
在国内,政权的稳定是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根本问题,网络作为一个人民表达利益的有效途径正在受到政府的重视。
网络对政府的决策、公民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如何应对信息霸权和文化霸权都有指导意义。
三、研究意义1.有利于政府提高决策环境敏的锐度,实现及时的政府作为。
互联网信息和舆论冲击着传统的政府决策环境,决策的信息和利益诉求越来越复杂多样,使得决策的难度加大。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要求给予政府决策的时间越来越短,网络舆论形成的外部压力越来越大,要求政府决策由经验决策向民主科学决策转变,由精英决策和领导决策向大众和平民参与决策转变,由依靠单一手段向依靠综合立体手段转变。
浅析网络文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化——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依托,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以发送、接受信息为核心,以加强联系为手段影响人类生活思维方式的一种文化形式,本文从网络文化的起源、特征等方面展开论述,浅析网络文化及其影响。
一、网络文化的产生与内涵网络文化(INTERNET CULTURE)又称赛博文化(CYBERPACE CULTURE)或信息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数字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人化现实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
1、网络文化的产生1962年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实验室将两台笨重的电脑用一根5米长的电缆连接起来,意味着计算机网络的诞生。
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规划署建立了ARPA网,使研究人员能够共享远程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形成了网络的雏形。
ARPA 网通过不断的发展成为今天的因特网。
今日的网络,不仅结合了科技,更连接了人类、组织和社会,这表明网络不仅是技术的存在,更是文化的存在。
技术有其文化的属性和功能,互联网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文化模式,网络对社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新的网络文化已经在形成、在开始浸润整个社会。
2、网络文化的界定网络文化的界定主要有两种切入方法: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和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
前者主要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强调由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文化传播方式上对传统文化范式的革命,认为一种新的文化样式产生了。
后者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切入,注重网络的思想性特点,强调网络内容构成的文化属性,认为文化内容发生了变迁、文化模式发生了转型。
应该说,网络文化是文化外在形式(网络技术)、文化内在形式(平等性、无中心性等)和文化内容(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法律等)的综合统一体。
单纯强调其中的某个方面都是不妥当的。
青年节青年网络文化与信息时代的特征【引言】青年节是中国特有的节日,旨在表彰和激励青年一代的成就和贡献。
而在当今信息时代,青年网络文化作为青年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青年网络文化在信息时代的特征。
【第一部分:网络文化与信息时代】1.1 信息时代的背景信息时代的兴起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密不可分。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信息传递和共享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
这为青年们创造了丰富的网络文化和表达自我的空间。
1.2 网络文化的定义网络文化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定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的文化现象。
它是青年通过网络交流、分享和表达的方式,代表了当代青年的思维和价值观。
【第二部分:青年网络文化的特征】2.1 网络社交的繁荣在信息时代,青年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广泛的交流和互动,如微信、微博、抖音等。
网络社交不受时空限制,使得青年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互动和分享,这加强了青年之间的联系,并形成了独特的网络社交文化。
2.2 智能手机的普及与移动化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青年可以持续接收和产生信息。
通过手机软件的便捷使用,青年可以随时了解时事新闻、参与在线讨论和找寻社交联系。
这种移动化的特征加速了网络文化的形成和传播。
2.3 形式多样的网络内容青年网络文化以图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
这种多样化的内容形式,使得青年可以选择更贴近自己兴趣和需求的内容进行阅读和参与,丰富了青年的网络体验。
2.4 反映个体主义的特点在青年网络文化中,个体主义特点尤为突出。
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互相之间尊重差异和多样性。
这种个体主义特点有助于推动思想的碰撞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第三部分:信息时代的挑战与建议】3.1 消费主义与精神空虚信息时代的一大挑战是过度关注物质和追求虚荣。
青年在追逐时尚和潮流的同时,也面临精神上的空虚。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鼓励青年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培养内心的坚守和承担责任的意识。
网络文化的利弊自从美国兰德公司在1964年将公司内部的计算机连成了网络到现在,计算机网络发展速度迅猛,已经成为“第四媒体”,正演绎成为信息时代的主角,并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向前拓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
在这一背景下,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文化”应运而生。
一、网络文化的定义网络文化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与传播,在世界范围内资源共享的一种信息文化。
它是由Intemet产生而产生,并依赖于其发展的所有技术、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构成的集合体;是以语言数字化为前提、以互联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化传输为依托、以创新和互动为核心,与现实文化密切联系的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是反映现实世界及网络社会的一切精神产品的总和。
网络文化暗含了新的价值取向、新的社会精神。
与传统文化相比,网上的信息检索更便捷,信息存储量更大,信息内容更丰富,信息传播超时空,且具有共建共享性。
网络文化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网络不仅是一种技术与社会现实,更是一种文化现实,网络本身就是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二是文化是以网络的形态存在和发展的,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文化之网中,网络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网络化形态的最典型体现。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网络的文化特性有三个方面:一是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有一种文化动力和文化支柱,即人们内在的文化需要和文化精神——互相交流、获取信息的“文化本性”,它推动着网络的发展;二是网络产生了各种新的文化现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三是网络中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并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冲击和影响,促进其他文化形态的变革。
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文化,它带有浓重的精英色彩和青春特色,是青少年学生文化的主流,也就是说它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文化。
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给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和道德培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当前,整个人类正在被一场空前未有的巨大无比的文化风暴所席卷,这就是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渲泄情绪意识,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道崭新的文化风景。
一、网络文化是全球同步的文化在人类既往文明交流史上,由于地理阻隔、语言不通和科技手段落后等原因,不同地域的文明之间很难进行文化交流,它们的产生、发展和形成也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和地域性。
这种独立性、地域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它们的产生、发展与形成往往是不同步的,各自有各自的文化时空。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勃兴,各个文明之间逐渐加大了交流的深度和沟通的力度,但是,各个文明之间尤其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网络的横空出世,彻底粉碎了文明的地域限制和时空隔断。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当代科技成果的强力推动下,网络把各个不同文明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今天,西方国家的网络发展同东方国家的网络发展没有大的差别。
就某些表现而言,有的东方国家甚至还超过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
纵观文化发展进程,只有网络文化才打破了不同文化的地域性和时空观。
可以预料,网络文化发展的全球性和同步性必将给各种现有的文化带来难以估量的深刻影响。
二、网络文化是全民参与的文化囿于客观条件和诸多因素,以往文化的掌控者主要是社会精英阶层,他们人数虽少,但却牢牢把持着文化话语权。
这种少数人主宰文化世界的状况,直至网络文化兴起后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从理论上讲,网络文化基本上是一种没有门槛、没有限制的文化交流与沟通,可以而且能够实现全民参与。
在网络文化面前,实际上已经消灭了作家与读者的区别,消灭了临于上的传者与居于下的受者的差异,消灭了专事传的记者编辑与渴求信息的读者观众的界限,大家都是平等的互动的文化参与者,没有身份和地位的高低之分。
网络文化内涵及其特征一、网络文化内涵分析文化是一个极难定义的概念,网络文化亦是如此。
尹韵公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等等,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联系和友谊,共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风景。
”[1]李仁武则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网络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网络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
”[2]莫茜更倾向于从广义角度定义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后出现的,以计算机和因特网应用为基本技术支撑的,以体现网络时代的新生产方式、新生活方式、新行为方式、新决策管理方式、新思维方式为主要特征的,融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意识文化为一体的信息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
”王琳和杨永志从现实维度出发,认为网络文化既是一个将文化网络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将网络以文化之的过程,它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技术载体与丰富内涵和制度的生态系统,是操作系统和价值体系的统一体,代表了创造和传播主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类别”。
可见,对于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学者们莫衷一是,各有侧重,有的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侧重强调其技术特性;有的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侧重强调其内容思想上的特点。
虽然观点各异,但都一致认为网络文化是人类以网络的方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新型文化形态。
作者认为,不管是哪种网络文化的定义,都不无例外的涉及到作为网络文化载体的互联网、网络技术及与其相对应的各种硬件设备、网络文化主体的行为方式及符号表意系统。
因此,全面理解网络文化内涵要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方面入手。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化研究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网络文化的兴起。
网络文化,即通过网络媒介传播的文化形态,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化特点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使得网络文化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首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化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传统的互联网文化主要以文字和图片为主要表达方式,而移动互联网时代,视频、音频、动漫、游戏等多种形式的网络文化层出不穷,且这些文化形式都具有丰富的个性特点,更能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
其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化更加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访问网络,获取信息和交流文化,不再像互联网时代那样受限于时间和地点。
再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化更加社会化和共享化。
各种社交媒体的出现,如微信、微博等,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分享和传播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形成更为广泛的社会共识和文化认同。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化对社会的影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娱乐娱乐方面,网络文化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娱乐,比如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等,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在知识传播方面,网络文化极大地方便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拓宽了人们的知识面。
在社会文化交流方面,网络文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广泛的交流平台,促进了社会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同时,网络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例如,各种网络语言、网络文化符号等,不仅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影响。
然而,网络文化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互联网虚假信息的泛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虚假信息可能对人们的判断准确性、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
其次,网络沉迷问题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化发展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
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使得人们的信息获取和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网络文化作为新媒体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网络文化的特点、网络文化的发展历程、网络文化的影响等角度对网络文化的发展状况进行探究。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网络文化是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以下特点:1.无边界性。
网络无国界、无地域、无时区,人们可以在网络上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形式自由传播和交流信息。
2.互动性。
网络文化具有互动性,人们可以在网络上与其他人进行实时交流、互动分享。
3.信息量大、速度快。
网络文化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远远超过传统文化传播。
4.多元化。
网络文化的内容多种多样,形式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的文化需求。
5.实时性。
网络文化具有实时性,能够更快更准确地反映社会现象和舆论动态。
二、网络文化的发展历程网络文化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
在这个阶段,网络文化是非正式自发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简单,更多的是一些网络爱好者的娱乐活动。
2.成长阶段(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
在这个阶段,网络文化逐渐从娱乐、游戏发展为一种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形态,涌现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网民群体,如博客界、BBS论坛界、视频网站等。
3.成熟阶段(21世纪中后期)。
这个阶段是网络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思想观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
三、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作为新媒体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网络文化较以往传统文化更快速和全面的将信息分享给广大人群,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和质量,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综 述近年来关于网络文化的研究综述向英明(中南大学图书馆 长沙 410083)摘 要 对近年来学术界、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网络文化,从概念的界定、特点、价值、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其负面效应、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网络文化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了系统的回顾。
关键词 互联网 网络文化 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扩展和延伸,网络文化成了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
这些关注构成了学术界关于文化研究的一大亮点。
本文对近年来关于网络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一综述,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学术界人士参与讨论这个问题。
1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界定网络文化 是什么?这是人们在研究网络文化的时候碰到的第一问题。
厘清网络文化的真正内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
专家们普遍认为,网络文化的概念虽然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应该如何科学、准确地界定,仍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关于 文化 的界定,学术界至今存在争议;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发展速度迅猛,人们还来不及对网络文化做出更深入地思考。
即使如此,许多学者仍从自身对网络文化的理解,以不同的视角对网络文化的概念作了界定。
李仁武副教授在 试论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文中提出,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 第四媒体 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同人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
1 臧学英在 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 一文中对网络文化作了这样的界定;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
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
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2 万俊人则认为,网络文化是由网络经济这一全新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方式所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