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30.75 KB
- 文档页数:20
网络梗的社会意义与文化内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梗(Internet meme)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
网络梗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迅速传播于互联网上,成为人们日常交流和表达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从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两个角度探讨网络梗的重要性。
其一,网络梗在社会中具有丰富的意义。
首先,网络梗提供了人们释放情感和调剂心情的途径。
在压力山大的社会中,无论是工作中的挫折还是生活中的困扰,人们常常需要一种方式来减轻压力。
而网络梗通过其幽默、夸张和调侃的特点,能够让人们在短暂的笑声中得到心灵的抚慰和解脱。
其次,网络梗作为一种集体记忆,连接了人们的情感和经历。
许多网络梗来源于热门影视剧、音乐、事件等,因此能够创造出共同的语言和理解,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无论是在社交平台上还是线下的聚会中,人们常常通过引用梗来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并加深彼此的理解。
其二,网络梗在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内涵。
首先,网络梗是文化创意的体现。
梗的产生常常源自人们的创意和想象力,而后由互联网迅速传播开来。
这种创意的传递和沉淀,不仅仅是对网络内容的二次创作,更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和衍生。
例如,将经典的电影台词与网络梗相结合,形成全新的幽默效果。
其次,网络梗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群体认同感。
当一个梗流行起来并被广泛使用,人们通过使用这一梗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认同,展示所处群体的共同特征。
这种梗的流行能够加深群体之间的凝聚力和情感交流,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然而,网络梗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
首先,由于网络梗的快速传播特性,梗的含义和背景可能被误解或曲解。
一些网络梗可能涉及敏感话题或有不当内容,如果被人断章取义,就可能引发争议和误解。
其次,网络梗的频繁使用可能导致人们的语言表达贫乏和依赖。
过度沉迷于网络梗,可能使人们失去一种全面和丰富的语言能力,导致交流的单一化和质量下降。
综上所述,网络梗既具有社会意义又蕴含文化内涵。
它提供了人们释放情感和驱散压力的途径,同时也连接了人们的情感和经历。
网络用语的类型及其特征1、字母型字体输入作为网络聊天最基本的形式,需要通过键盘或触屏将字符输送到对方显示屏上,故以简约高效的字母替代汉字就成为网民聊天首选,它的内涵的丰富程度已经超过正规文字表达模式。
如:GG(哥哥)、JS(奸商)、PFPF(佩服佩服)、GF (girlfriend,女朋友)等。
2、数字型借助网友数字字的谐音和寓意,很多生活表达都是以数字组合的形式表达,书写简单,一目了然。
如:886(拜拜)、9494(就是就是)等。
3、混合型当单纯的字母和数字不足以表达网民的情感诉求时,将它们与文字、英语单词等根据需要分门别类混合在一起的模式便成为网络上一种非主流表达方式。
如:幸福ing(中文词与英语动词后缀组合,表示正在享受幸福的过程)、3q(数字与英语字母组合,谢谢你)、me2(英语单词与数字组合,我也是)、+U(运算符号与英文字母的组合,加油)。
4、词意变异型以文字、词组或英语单词等原生词衍变而来的谐音化用语相当普遍,变异后的网络词,其表达的含义与字面原意已相差甚远。
如:粉丝=英语fans的音译;果酱=过奖;稀饭=喜欢;斑竹(或板猪)=版主等。
5、词汇演变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词汇也在不断出现,这种创新首先体现在网络上,由网络又延伸到了生活中。
如:“屌丝”,随着网络群体的追捧,它从最初产生时的不文明的含义已经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归根结底是中国文化现象与社会突出问题的某种折射;“高富帅”,形容男人在身高、长相、财富上都无可挑剔,由日本漫画演化而来并在网络上发酵成为流行词汇,它对应的反义词是“矮矬穷”。
6、缩略和扩张型网络语言追求简约、创新、生动,构成的词组或句子也就充满了与传统语法相悖之处。
如:“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这四个成语的缩略用法;“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艰难,就不要拆穿了吧等。
7、语句型网民对现实社会和互联网上的热点具有敏锐的嗅觉,这些热点也会催生出一些新的网络用语。
网络文明意识指什么网络文明意识指什么网络文明是指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
含义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网络技术文明、网络精神文明和网络制度规范文明三个层面。
网络文明建设的目的在于创建一个健康、有序、安全、具有活力、没有污染的“绿色”网络环境,防止和制止网络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些不文明的东西。
网络文明离不开一定的网络管理的制度和规范,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依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是依法严格管理;二是网站的自律;三是网民增强文明意识。
关于网络文明的好处有第一、可以开阔视野。
上网可以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
第二、可以对外交流。
网络为教育资源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不仅老师,而且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登录各类教育网站获取学习资讯。
第三、可以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
消除心理障碍,可以没有顾忌地向网友倾诉心事,减轻课业负担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第四、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学业。
中学生的本职任务是学习,网络的远程教育会给中学生带来无穷的益处。
普通的中学生学习知识只能够局限于自己的学校和一些课外书籍,传授知识的老师始终只有几个,但如果上了网,学生就可以在一个个内容丰富、名师坐堂的网站中任意翱翔。
第五、可以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
中学生们特别是高中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因为这几年的高考还在改革探索之中,几乎年年都会出台许多新措施。
网络文明我们应该怎么做1、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2、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3、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4、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5、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迷虚拟时空。
网络文明包括哪些内容网络文明含义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网络技术文明、网络精神文明和网络制度规范文明三个层面。
网络文明建设的目的在于创建一个健康、有序、安全、具有活力、没有污染的“绿色”网络环境,防止和制止网络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些不文明的现象。
依法加强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来源于网络的新型表达方式,它是在网络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渐渐产生的语言现象。
它以简短的字句表达语义深刻的新概念,形成一种时尚的、潮流的口头传播方式。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流行、传播环境不受时空界限,非常便捷方便的交流方式,更多地满足了年轻人及网民的个性化需求。
定义上,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的、具有简短的内涵表达的语言。
它的文字内容可以精简一个词语,可以缩写一个复杂的概念或是表达一个简单的情感,主要是以缩短的形式表达的。
比如“婊”指的是“女汉子”,“山寨”指的是“仿冒”,“吃醋”指的是“嫉妒”,“全能”指的是“综合才能强”,“小白”指的是“新手”,“二次元”指的是“网络动漫文化”等等。
现在,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交流工具,它不仅仅适用于年轻人,用来友好地表达情感,也深受很多网民欢迎,还可以开阔视野,让更多人了解文化和知识。
在网络上,新的网络流行语经常出现,用来表达深刻的意义和新的想法,例如“大咖”指的是有特殊能力的人,“橙果”指的是新的艺术形式,“金丝雀”指的是抢眼的消费品,“未来贝”指的是未来的市场空间,“芒果威”指的是有价值的创新点子,“手拉手”指的是充满正能量的团结互助。
拥有网络流行语,就有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更好地沟通,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使网络更加活跃繁荣。
网络流行语并非毫无用处,它们有着更加深刻的含义,在网络文化的发展中,它们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诠释了网络文明的重要性,改变着网络文化的表达,使其成为当代人们自由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网络流行语定义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时间的变迁中,网络流行语会不断改变,变得更加精准简洁,有利于更好地表达一种情绪,更好地突显一种文化,更好地传播一种观点。
总之,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时尚的表达方式,已经成为最新、最快捷的流行语言,成为网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网络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作为一种语言,它更多地适用于网络圈内,无论是用来表达新的概念,还是表达新的情感,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交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让我们的沟通表达变得更加便捷方便实用。
浅论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成长青少年犯罪[论文摘要]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不良网络文化使部分青少年迷失了方向甚至走向了犯罪道路。
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表现在思想、道德、犯罪甚至身体各个方面,全社会应当积极配合,维护网络世界的良好环境。
互联网快速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在逐步增多。
在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不良文化在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日趋严重,色情、暴力、迷信和邪教信息在网上泛滥成灾,网上道德逐渐沦丧,这些现象已经成为威胁文化安全的世界新公害。
网络青少年群体在享受高科技带来欢乐、恩泽的同时,其身心也在承受着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煎熬。
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教育、生活以及价值观念等造成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综合素质。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和特征(一)网络文化的含义互联网是人类借助数字通信、信息技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模拟综合,构建起的一个与人类精神世界紧密结合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网络群体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心理、价值取向以及较恒定的行为模式,它们可以被称为“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具有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优势和高效新奇的特点。
第一,开放和虚拟。
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没有中心的、开放的网络世界,无人控制,也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对它负责。
这样就使得网上交往完全是在开放的状态下进行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由于网络的无限开放性,导致网络文化的不真实性与虚拟性。
大多数网民都不愿意用真实的姓名,由此提供的交流信息真伪难辨。
第二,自由与个性化。
与传统文化相比较,网络传播是开放的,任何网民的地位是平等、自主而自由。
网络流行语主要特点时效性很好很强大(时间不详):最初来源据称源自马克思在1845写成的重要着作 Theses on Feuerbach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提到工人阶级在兴登,卡瓦仑切以及莱茵地区的斗争时说“ sehr gut, sehr beeindruckend, sehr harmonisch. ”翻译成中文就是“很好,很深刻,很和谐”。
其作为的使用则最早源自猫扑,其最初使用则有以下几种说法:1、在猫扑网使用了关键字屏蔽之后,诸如“ SB' —类的词汇均无法打出。
于是猫扑的网友便用“ NB来代替原来“ SB'的含义,而“ NB的原本含义则使用“很好很强大”一词来代替;2、在天涯有一位网友在数年之前发表了一个贴子,但无人问津;数年之后,此人自问自答地回复了这个帖子(一说为此人自己都忘记了这贴是自己发的)。
于是此后跟贴的网友们惊呼:“自挖自坟、自问自答、自娱自乐,很好,很强大”。
:北京某小学生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出的一句话,迅速成为网络!很傻很天真:出处艳照门,阿娇用于形容自己的话。
斯巴达( 2007年上旬):原自电影《》,指进入极端亢奋的脑残状态。
Nice Boat (2007年下旬):原自《 school days 》最终话停播事件,属于广义形容词,也可扩展为“ Nice XXX”。
失态( 2007年末):原自《高达 00》第十话中某人台词:“这是何等的失态”,属于广义动词,也写作“师太”“湿态”。
回老家结婚(2008年春):在很多影视作品及 ACG勺场景都有类似的语句,但是通常说出此话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 而将此话发扬光大的则是龙之塔(F儿了一力、①塔〜the Aegis of URUK〜),此句共出现于第一集 8分50秒及13分55秒(SOSG?幕组)… 说出此话之人果然下一幕立马挂掉,真可谓是禁句啊!此话现在更多是用来表达对现实情况的无可奈何。
( 2008 年夏):源自广东电视台的某次采访。
网络文化的含义1、百度百科词条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网络文化是一种只在互联网上流通,而较少为非网民所知的独有文化。
由于网络于全世界流通,各地的自身文化在被“提上”网络予人认识之外,也同时在网上被同化、融合、产生,甚至衍生成现实世界的文化,有些网上文化又会因着本身已经存在的同类演变出来,故此变化和传送的速度很快。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2、学术论文(1)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存在很多版本,总的来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强调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突出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变迁。
代表性的观点有:匡文波先生1999年在《论网络文化》一书中的定义:“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薪新文化。
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
”范晓红在《网络信息文化:花开谁家》一文中的定义:“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而这正是它的独特所在。
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
”藏学英2001年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一文中的定义:“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
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另一种则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出发,强调由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
如:国外学者Michael Joyce认为:“网络文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涉及一种不断进化的意识与认识,但不是一种技术决论。
”杨鹏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是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特殊方式的传播活动及其产物。
”“对于网络的研究,宜从狭义方面入手,着眼点放在人们在网络空间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范围限定在网络文化中有关语言文字、道德伦理观念、网络文学艺术、网络社会行为等方面”。
苏振芳认为:“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是一种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是一种具有交互性的文化”,“是一种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文化”。
冯鹏志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上生存为核心内容的新文化形式,它不仅造成了人们对以往传统的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规范的反思和检讨,而且也极大地扩充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文化生活的深度和范围,并正在塑造出全新的文化价值规范体系”。
于文秀在《当下文化景观研究》一书中对网络文化的定义,即:“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载体和媒介,以获取、传播、交流、创造文化信息为核心,并影响和改变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文化形式总和。
”网络文化的两个层面,首先是技术层面,强调网络文化必须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之上的以信息为核心的传播活动;其次是文化层面,强调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如何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活动方式,并且互联网如何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心态,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2)网络文化的概念在西方的理解是很广泛的,具有代表性的如美国学者Dav1dP0rter将网络文化的概念定义为: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依靠网络产生、形成或者借助网络得到延伸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
与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逻辑层次相对应,网络文化也具有三个层面上的内涵:首先,网络文化表现为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网络精神和在长期网络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共识。
这些道德、价值、审美等方面的内在心理因素是各种网络文化形式中最基础、最根本的东西。
简言之,就是在网络社会中形成的新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其次,网络文化有制度层面的内涵。
这是维系网络关系的规范与准则的集合体形成并调控着整个网络社会的正常运行。
网络制度既包括基于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各种网络协议,也包括人们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对网络使用行为的规范。
最后,网络文化也有外化的物质形态。
这也是网络文化最初级的形态,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本身。
当计算机和网络的硬件和软件为人们开创了新的传播方式的同时,这些外化的物质就和它们提供的可能性一起,成为新媒介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较早研究网络文化的学者是吴伯凡,他在1996年出版的《孤独的狂欢》一书中引入了Cyberculture的英文单词。
1997年郭良主编的《网络文化丛书》,则从中国人的视角研究和阐述了网络文化。
魏宏森、刘长洪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由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依靠这些新技术形成的全新的社会基础结构带来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通讯方式、工作方式、决策方式、管理方式等各方面的变革,进而引起思维方式和观念变革,引起社会文化发生结构性变革的新文化,是一种融意识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为一体的新文化”。
多数学者都认为网络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并给出了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如李仁武在《试论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一文中提出,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
张革华认为:一般说来,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
物质文化是指以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等构成的网络环境;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网络内容及其影响下的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其范围较为广泛;制度文化包括与网络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方式等。
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转换,显示出网络文化的特殊规律和特征。
2007年,杨谷在光明日报中发表的“网络文化概念辩析”一文中给出的概念是:网络文化是人们与网络相关的生活、学习、娱乐、工作方式及其产物,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指网络相关活动中的道德伦理、社会行为、语言、文学、艺术等精神活动及有关的产品、服务。
而尹韵公对网络文化的表述多少带点新闻媒体的鼓惑色彩,他认为“所谓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
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渲泄情绪意识等等,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联系和友谊,共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风景。
它气势磅礴,威荡宇内,示囊括四海之心,显并吞八荒之意。
网络文化的特点1、百度百科词条网络文化特征是由网络文化的特性决定的,由于网络文化体系正在形成过程中,它的许多特征还未尽显露,因而其特征也还在发展变化之中。
(1)主要特征就目前其主要特征有:网络文化的衍生性决定了网络文化必须具有很强的继承性特征;网络文化的人际传播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非中心性特征;网络文化技术基础的网络化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特征;网络文化的集群化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多变性特征;网络文化的信息化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及时性特征;网络文化的民俗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反理性特征。
网络已经成为普通大众的另一个活动空间,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其作用和渗透力还将不断扩大。
目前,对网络文化褒贬不一。
从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入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网络文化,促进网络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概括地说,网络文化具有补偿性、极端性和大众性等三大特征。
(2)三大特征补偿性互联网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虚拟空间。
在这里,人们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现自己的闪光点,并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获得尊重、友情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对于很多人来说,现实生活中难有这样的机会。
因此,网络文化具有“补偿性”特征。
既然是补偿性文化,就必然夹带着很多牢骚和不满。
网络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其根源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通过在网上发泄,以补偿难以实现的愿望。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网络成为一种社会安全阀,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客观上起到化解情绪、缓和矛盾的作用。
社会上的不公平、工作中的重压、怀才不遇的感慨,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发泄,并得到呼应,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感。
极端性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通过群体讨论,无论最初的意见是哪一种倾向,其观点都会被强化,称之为群体极化效应。
人们普遍有着从众倾向,并希望自己表现得更加突出,于不知不觉中把原有的观点推向极端化。
网络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和开放性,使得在极短时间内,数量巨大的人群卷入到讨论之中。
人们相互攀比、逐步强化,产生了极其强大的群体极化效应。
互联网放大了个体行为影响,聚合了个体行为能量。
原本一些分散在各处、被社会忽略的少数人聚集起来,形成了小的群体,并有着不断增大的趋势。
善的力量是如此,恶的力量也是如此。
在现实生活中分散的、不受人注意的丑恶现象,往往能通过网络集中地反映出来。
这是有的人对网络文化大加抨击的主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在网络文化中,这些丑恶现象及其散布者只占有很小的比重。
大众性网络文化是“草根文化”,有着很强的大众性。
从互联网上可以及时搜集到大量信息,使得少数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难以为继。
人们不再仰视专家和学者,而是将他们的观点与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进行分析,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传统媒介上,普通民众缺少话语权。
只有在网络上,他们才能畅叙胸怀、指点江山,表现出对传统的颠覆和对权威的挑战。
2、学术论文(1)超时空性网络文化打破传统文化的线性结构,塑造了一种全新的超越时间、空间限制的数字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时空是具体的、可感知的,我们一般只能真真实实地置身于某一个具体的地点、确定的时间之中。
而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完全超越这种局限,任何一个地点的事件我们都可以以“在场”或“出场”的身份即时参与其中进行发言。
网络的超时空性在即时性和全球性两者之间得到有效实现。
一方面,互联网的即时性完美的诠释着时间和互联网之间、时间和网民之间微妙的关系。
如果说即时性是互联网时间上的维度,那么全球性就是互联网空间上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