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学课程建设共21页
- 格式:ppt
- 大小:176.50 KB
- 文档页数:21
《建筑环境学》课程创新实践建设《建筑环境学》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内容多样化的特点,涉及热学、流体力学、物理学、心理学、生理学、劳动卫生学、城市气象学、房屋建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建筑环境学》包含建筑外环境、建筑热湿环境、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室内空气品质、室内空气环境营造的理论基础、建筑声环境和建筑光环境等内容,其中大部分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然而许多内容在教学中只能浅尝辄止,教师对比较抽象的理论只能做概念性的讲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科普性教学,把《建筑环境学》与专业内其他课程以及实践应用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该课程的知识。
通过建立创新实践平台,将《建筑环境學》各方面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体系化以及系统化的建设。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BIM 技术可呈现建筑、设备的三维空间模型信息,是可互动的活模型。
人们可以借助可视化技术实时操作与修改模型,情景互动。
人们可直观感知建筑模型、设备等的空间形态,所见即所建。
BIM技术的发展为建筑与能源工程专业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将BIM技术融入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培养新型工科人才。
一、实践教学方法应用及分析《建筑环境学》课程涉及建筑声、光、热环境,建筑外环境,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室内空气品质等内容,即建筑在运行过程中的内部环境表现和建筑运行所消耗的资源对环境的影响等。
目前《建筑环境学》的实践教学改革主要是针对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对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多媒体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和考核方式等共性问题进行探索,形成科研兴趣小组式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论文式考核等多种方式。
中国矿业大学对《建筑环境学》的实践教学改革有建设实验课程和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两种。
实验课程建设包括室内空气品质的测定实验、建筑光环境的综合实验、建筑声环境的综合实验等。
建筑环境学Built Environment课程代码:02410010学分:2学时:32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28实验学时:4上机学时:0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传热学》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教材:朱颖心.建筑环境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课程性质(需说明课程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研究对象由单纯的机械设备系统向综合的建筑环境系统转化的产物。
本课程是研究建筑的基本规律、建筑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建筑环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讲求经济效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管理能力。
(二)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对毕业要求的贡献,确定课程目标。
应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和生产过程需要的室内物理环境;课程目标2: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外部和内部的因素如何影响建筑环境;课程目标3: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改变或控制建筑环境的基本方法及原理;课程目标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今后学习各门专业课程以及研究生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注:工程类专业通识课程的课程目标应覆盖相应的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通用标准;(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认证专业必修课程填写)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指标点『1……m-n1.毕业要求1-1:2.毕业要求……注: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接的单元格中可输入“「',也可标注“H、M、L”。
第一章绪论(一)课程内容1.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建筑的演变历史(2)营造法式(适合自己需要),图式理论(追求艺术),建筑空间理论(功能),建筑环境学(舒适性)(3)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如何协调室内环境舒适性要求与节能、环保之间的矛盾(5)空调系统的使用使得在室内空气品质方面比较差,易造成病态建筑综合症SBS2.建筑环境学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1)建筑环境学的主要研究内容(2)建筑外环境,建筑热湿环境,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室内空气品质,通风与气流组织,建筑声环境,建筑光环境(3)建筑环境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二)教学要求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建筑环境学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建筑环境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情况课程中文名称:建筑环境学课程英文名称:Built Environment课程代码:0811010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36 讲课学时:34 实验学时: 2 课程学分:2分授课对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前导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二、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
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和生产过程需要的室内物理环境;各种外部和内部的因素如何影响建筑环境;改变或控制建筑环境的基本方法及原理。
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今后学习各门专业课程以及研究生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另外,由于这是一门非常前沿的课程,因此在课程中除了采用了国内外公认的成熟的定论以外,还大量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的有关研究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掌握有关建筑物理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构建、分析、评价建筑环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建筑环境学科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
三、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基本要求:1.了解建筑环境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建筑环境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了解建筑环境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本章无难点。
复习要点:1建筑环境学的概念,面临的两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2建筑环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建筑外环境基本要求:1.了解太阳与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熟悉室外气候的基本特性。
2.掌握太阳辐射的规律(包括太阳常数与太阳辐射的电磁波谱、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臭氧层与太阳辐射的关系影响、日照的作用与效果)。
3.了解室外气候(温湿度的年和日变动,风、雨、雪等)。
4.了解城市微气候的特点。
5.掌握我国气候分区的方法与各气候区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太阳辐射的规律与我国气候分区。
本章无难点。
复习要点:1太阳辐射: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日照的作用。
2室外气候:1)室外气温的定义,变化规律,有效天空温度。
建筑环境学Architecture Environment课程代码:901120303学时数:40(讲课:34;实验:6)学分数:2.5一、教学目的《建筑环境学》是本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在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之前的一门综合性的介绍课程。
它结合实际,从建筑、传热、声、光、材料及生理、心理等多学科的角度阐述了创造适宜室内环境的方法和要求。
学习本课程,一方面围绕创造良好室内环境这一实际问题,逐步地引入专业课程的知识同时又对热工、流力等专业基础课程的进行了复习和应用;另一方面,从多个学科角度出发的综合性介绍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其认识到实际工作中多学科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广泛的知识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 学时)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建筑环境和人的关系;了解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掌握建筑环境学的定义和其所要研究的内容。
重点掌握建筑环境学所要研究的内容。
1.建筑环境学的作用与地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过程;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建筑环境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地位。
第二章建筑外环境(6 学时)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日照对生活的影响、影响室外气候的几方面要素。
掌握地球绕日运动的基本概念(经、纬度,太阳高度角、方位角等)、建筑外形与日影的关系、掌握有效天空温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重点掌握地球绕日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有效天空温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1.地球绕日运行的规律:地球运动与日照间的关系;太阳高度角与方位角;地方时与标准时。
2.太阳辐射:太阳常数与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3.室外气候:大气压力的形成及特点;温湿度的年和日变动规律;风与大气边界层的特点;有效天空温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4.城市微气候:城市气候特点;城市热岛的形成;建筑物的配置和外形与日照的关系。
5.我国气候分区特点:我国的气候分区特点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