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大学生诚信廉洁教育心得体会(精选多篇)第一篇:大学生诚信廉洁教育心得体会大学生诚信廉洁教育心得体会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如何,最好到她的大学里去看看”,说得真真是有道理啊!一所大学就是一个国家文明的窗口。
作为掌握了大量知识、初步形成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学生群体,他们的思想、言论和行动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
“五四运动”开辟的一个新时代便是最好的证明。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不求有指点江山的激情,激扬文字的豪迈,但绝不会容忍不良思想的入侵,日常行为的出格。
因此,廉洁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谈起廉洁教育,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这只是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
事实上,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廉洁教育绝对不仅仅包括反腐倡廉,其内涵和外延都是非常广泛的。
廉洁教育不是一种约束,而是一种道德规劝。
‘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应该从娃娃就抓起。
而作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学骄子更是有必要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
因此,把廉洁教育深入开展到学校是非常重要的。
廉洁教育内涵如此广泛,短短一篇文章自然难以面面俱到。
针对研究生的廉洁教育,可能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学术腐败问题。
是的,学术腐败日益严重,并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是,仔细想想,学术腐败只是一个现象,其在思想实质上所反映的问题更应该值得我们思考。
因此,我想从诚信和勤俭这两个方面来讲述一下个人愚见,因为我认为这两种素质似乎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恰恰又是最重要的。
诚信是指诚实、守信。
诚实,是指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不说假话,不做明知不对的事情。
守信,就是讲信用,不失信,“言必信,行必果”。
《周易》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古人关于“诚信”的上述代表性观点,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那么,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如何呢?用一句“诚信危机”来概括并不为过。
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摘要:目前,高校学生品质的行为日益增多,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
关键词:财物丢失案例辅导员1案例介绍基本情况:学生李某宿舍里的800块钱丢了,打电话告诉了辅导员,经处理和调查,知道这800块钱是由其同宿舍的张某偷去了,最后钱完璧归赵,恢复以往的和谐。
2处理过程2.1找李某了解情况辅导员把李某叫到办公室,让其诉述整个事情发生的过程,包括钱放哪了,什么时候确认钱丢了,放钱时谁看见了等人与环境的因素,并让其把事情的过程写了下来。
李某和张某大早一起去迎接新生,她手机和钥匙没地方就放张某包里了,上午李某回宿舍一趟,用备用钥匙开开柜子取完钱并数了数又放进去,当时宿舍其他人都在,后和她们一起去吃饭了。
吃饭中,张某打电话给李某说要还她手机和钥匙,李某也没有多想就去说好的地方拿了。
接着由于中秋放假,李某下午就回家了,等她第三天从家回来去看柜子,里面的800块钱不见了,但是电脑等其他物品都在。
2.2找张某了解情况辅导员让张某诉述了一下和李某迎新生以及还钥匙等的一系列经过,并让其写了下来。
通过了解,张某说的过程和李某一致,还说自己的手机丢了,所以要赶快把李某的手机和钥匙还给她。
2.3找宿舍其他人了解情况辅导员把宿舍其余的四个人一个一个叫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她们的叙述和李某一致。
2.4全面了解情况辅导员把宿舍六名同学同时叫到办公室,让她们写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个人写个人的。
通过这几个环节,里面的好多疑点把初步的结果定在了张某身上。
其中最大的疑点之一:张某和李某是一个宿舍的,如果要还钥匙和手机可以到中午回宿舍的时候给;最大疑点二:在我让大家一起写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时,其余学生都写的是这种行为是可耻的,很痛恨这样的人,而只有张某写的和这没有一点的关系。
这让我感觉可能会是张某,但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2.5突破性进展在了解情况的第二天,李某早上打电话说发现门缝有一封信,把信拿给我看,字迹是刻意的写的很歪,信里内容大概意思是想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其他宿舍。
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摘要] 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某些诚信缺失问题,分析探讨了其存在的社会和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提出了从教育和考评体制上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诚信道德教育教育体制诚信,概言之即诚实和信用。
它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
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不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社会,什么阶层的人,诚信的人都是社会所称赞的,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
诚信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在中国漫长的以儒学为主要指导思想的传统社会中,诚信曾发挥过积极有效的作用。
古人云:“言而有信,君子也”。
“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倡导并力求遵循的行为准则。
子曰“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然诺,守信义的道德传统,留下了不少“千金一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类的美谈佳话。
但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对大学生中出现的诚信危机深深地担忧,一致认为诚信危机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作为一个在高校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有必要作一些认真思考。
在我国,大学生历来被视为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后备军,是青年中富有朝气和创造力的优秀群体。
然而,曾几何时,被视为一方净土的大学校园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问题,常见的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虚假化、学术做假、考试作弊、求职作假、随意违约、助学贷款赖账等方面。
其中尤以考试作弊和助学贷款赖账最为普遍,而作业抄袭似乎已经普及的算不上是什么“不诚信”了。
每当某位认真的老师抓住了某个考试作弊的学生,面对严肃的校纪校规处分,这些学生都会痛心疾首,后悔不己。
问及为什么要如此,“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理由不外乎是“想考个好分数”、“怕过不了关”。
然而,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
据笔者的同事告知:有个一年级的班级参加金工实习,按照规定每个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一把榔头。
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调查与思考在当今社会,学术诚信一直是受到关注的话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的日益重视,学术诚信教育也成为了大学生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现实中,学术诚信问题依然存在着相当大的挑战。
本文将对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进行调查并对此进行思考。
一、学术诚信问题的现状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
据统计,大部分大学在校学生都曾经或正在经历学术诚信问题,比如抄袭、剽窃、作弊等。
调查显示,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一直是存在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学术资源的可利用性,而且还损害了学术界的整体形象。
校园学术诚信问题的严峻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调查还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学术诚信教育的认知程度不够,并且对学术诚信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他们普遍存在对抄袭剽窃问题轻视的心态,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抄袭、剽窃并不严重”。
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将导致学生在学术道德行为上缺乏正确的判断力,甚至在发生学术不端行为时缺乏道德自觉。
学术诚信问题的存在是复杂的,不仅与学生个体层面相关,还与大学教育体制、学术评价标准、信息技术等多种因素有直接关系。
大学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直接诱因之一。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考试成绩为导向,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功利化倾向。
学生为了获得好成绩,常常采取了各种不端手段。
加之教师在教学评价上的不公正和不透明,学生对于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和公正性产生了怀疑,造成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
学术评价标准的问题也是学术诚信问题的一大隐患。
学生在高校阶段因为求学和科研需要而产生一定的学科浮躁性。
他们追求的不止是学术研究的真理和科学的精神,而更多的是学术成果的应用和价值。
为了追求更高的成果,一些学生可能会采取不直接的手段达到目的。
而这种功利化倾向会影响学术评价标准,使得学术诚信问题凸显。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便利。
诚信,真的能让人感到信任,愉悦,让生活精彩,充满欢乐。
一切由诚信开始,诚信真的能主宰一切,没有诚信,世界将变的黯淡无光,所有人都在装备自己。
下面给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心得体会五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诚信教育心得体会1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出行也很方便,但是,现在大部分人的眼睛都被金钱所蒙蔽,以至于丧失理性,昧着良心赚黑心钱,渐渐,他们失去了一种东西……那就是诚信!记得,去年我和妈妈上街买菜,有一个小贩,不停的吆喝着自己的苹果,累得汗流了满身,妈妈见他的苹果好,就称了几个,结果,“奇迹”发生了,竟然足足有两斤半呢!我妈妈不相信,结结巴巴地说:“老、老板,这、我才称了几个,怎么就两斤半了呢?”这个老板理直气壮地指着秤说:“你自己看看啊,上面就是有两斤半,不信、我就。
反正就是两斤半,你爱怎么怎么的,别搅和我的生意!”哟,这老板也开始结巴了呢。
眼疾手快的妈妈一手掀起秤,哎呀!上面怎么会有一块大磁铁呢?这时,人人都看着老板。
老板再也理直气壮不起来了,低着头,红着脸。
妈妈语重心长的对老板说:“做生意,要有诚信,没有诚信,怎么会有回头客呢?”接着,她还是把两斤半的钱递给了老板。
后来就拉起我的手,回家了。
回家路上,妈妈对我说:“孩子,你不能像那个老板一样,听懂了吗?做人,要有诚信!”今年的12月29日,也就是上个星期天,妈妈带着我和妹妹去理发,我不愿意理发,妈妈迁就我,我提议,不如给妹妹理个头发,妹妹没发言,默认了,妈妈也拍手叫好。
“嗡嗡嗡……”给妹妹理发的老板娘是个三四十岁的中年女人,皮肤黝黑,人长得一般般,她还带着一个口罩。
我仔细地打量着她。
嘻嘻,真好笑!理完了,妈妈准备给钱,只见她掏出一张面值为二十的人民币递给老板娘,真便宜呀,才五块钱,没想到,这个阿姨居然找了十元钱给妈妈,妈妈看错了,说:“哎,我给你十元,你怎么又找回十元呀?”老板娘有些心虚了,找了五元钱,就匆忙为别人理发去了。
妈妈刚踏出理发店门外几步,就猛地一拍巴掌,说:“呀!我给的是二十元,她才找回五元钱呢!”说罢,妈妈又赶紧走回理发店,说:“老板娘,你少找我十元钱了。
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明礼诚信”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并把诚信作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教育
1.诚信的含义
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所以,“养心莫善于诚。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
诚信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就是诚实,即在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既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他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在我们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坦然面对自己与他人,做一个“行事不违逆真心”的人。
诚信的第二层含义就是讲信誉,守信用。
即当你和别人约定好一件事情后,无论这件事是大还是小,你一定要将它牢牢地铭记在心里,然后如实地去履行约定。
2.诚信对于大学生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诚信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是群体动物,因此人有归属感,渴望成为群体中
的一员;人又是有感情、有理性的高级动物,希望和同事们保持友谊,希望得到信任和友爱。
在大学校园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必然要和其他同学或老师交往,建立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等,而诚信正是维系这些美好人际关系的重要保障。
[2]坚守诚信会使你获得他人的认可,而背弃诚信则会让人对你丧失信心。
你有义务去信任另一个人,除非你能证实那个人不值得你信任;你也有权利受到另一个人的信任,除非你已被证实不值得信任。
第二,诚信是获得美好爱情的重要条件。
爱情是一个永恒不朽的话题,爱情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激励、情绪上的欢愉、生活上的充实。
爱情是美好的,相互信任是爱情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如果没有相互信任,真正的爱情就不会存在,即使暂时存在,也会因为相互猜疑而导致爱情的毁灭。
第三,诚信是大学生事业成功的保证。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每个人减实守信,遵守契约。
大学生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3.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在当今这个时代,信用危机对高等学校的影响十分明显,校园里的造假风也越来越严重。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一些学生经常旷课。
第二,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网上拼凑论文的现象在大学校园时有发生。
试想,学习尚且不能诚实,做人何谈诚信。
第三,
假冒贫困生。
据我了解,贫困大学生上学问题已成为高校的一个突出问题,但是在众多贫困学生中也不乏隐藏着的“假贫困”现象。
学校面对大量的农村学生和众多城市下岗职工的学生,不容易弄清谁是最困难的,加之一些基层民政部门把关不严,给假贫困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面对众多手持贫困证明的学生,学校往往束手无策,不可避免地会让一些假贫困生得逞,扰乱国家和学校的助学政策,是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突出表现。
第四,制造虚假材料。
个别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面临评优或就业等各类竞争时,诚信道德缺失,制造虚假材料。
根据以上现象透视原因:第一是根本原因,利益的驱动是诚信缺失最根本的原因。
市场经济时代是充满利益诱惑的时代,为了获得利益,有些人就可能触犯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
第二是内在原因,大学生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存在着误区。
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发展都不是很成熟,他们思维活跃,易接受新事物,但又有任性好强、辨别能力差的一面。
少数大学生不注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家长、学校的诚信教育持逆反心理,认为老实人吃亏,讲信用过时,从而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自身道德素质出现滑坡。
第三是直接原因:现实生活中监管机制乏力、失信成本偏低。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在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领域和认知领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准则被运用于人际关系中,效率优先和利润最大化成为一些人评价一切的准则。
经济上的急功近利,必然造成道
德上的唯利是图,从而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道德淡漠和行为失范,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规范就容易被物质化和功利化。
同时,由于与信用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备,失信的惩罚机制还不健全,难以对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管理规范和约束氛围,结果使一些人的失信行为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较大的收益”。
这种对失信惩罚不严、守信收益不大的社会现象,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得一些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矛盾困惑。
第四是重要原因:评价机制的不完善。
长期以来,学校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习惯于用简单的量化数据衡量复杂的道德现象,对事件的评价往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从而背离了道德教育长期性,渐进性的要求。
学校的监督约束机制还不够完善,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了误导,客观上助长了某此诚信缺失学生的侥幸心理。
4.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诚信道德
首先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和道德观念。
第一,心怀坦荡,真诚做人。
与人交往,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人,有所保留无可厚非;但对于自己了解的人,自己的亲人、朋友则应该真诚对待。
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不会对你怎么的。
”[3]只要我们真诚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诚实地对待每个人、每件事,就一定能获得真正的友谊,取得最大的成功。
第二,不轻易许诺,言而有信。
第三,积善成德,知行统一。
诚信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其次建立健全失信惩罚机制。
加强自我修养一方面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另一方面需要有效的行为约束机制,特别是对于意志力薄弱的个体,外在行为约束机制尤为必要。
因此,在进行诚信教育,普及道德知识与道德规范的同时,要建立健全失信惩罚机制,让那些失信的人及时承担失信的后果。
最后是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管理机制,为诚信建档。
高校在学生刚人学时就要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操行和基本信用状况进行写实性记录,不仅作为其入党、保送研究生、发放贷款的重要依据,而且与学生本人的毕业推荐写在一起,提供给用人单位,成为学生进入各行各业的“通行证”。
这样随着评价机制和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人们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诚实守信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本。
诚信,从古至今一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
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为政.国学书籍.
[2]马斯诺著.马良诚等译.动机与人格[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0(6).
[3]刘玉.瑛诚信决定存亡[m].新华出版社,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