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件审判九步法与诉讼可视化PPT
- 格式:pptx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36
要件审判九步法与法律思维方法的结合与突破——评法学新著《诉讼精细化》作者:朱兰春,法学博士,北京大成律师经济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实务畅销书《法官如何裁判(第2版)》作者。
一、从要件审判九步法到要件诉讼九步法的突破德国著名法学家赫克曾经说过:“在所有的改变中,方法的改变才是最大的进步。
”从事法律工作和法学研究多年,对于先贤的上述名言备有体会。
事实上,以方法的探索为表征的法律思维创新,贯穿了发现法律和实践法律的全过程。
在民商事诉讼实务中,方法上的总结也逐渐成为实务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如果说邹碧华法官的《要件审判九步法》作为审判活动的方法总结,为一线法官们提供了切实提高审判效率的体系性审判方法和思考维度,成为法官们的职业必修课,且鉴于律师参与代理的诉讼活动正是审判活动的一环,这种体系性审判方法对于律师亦大有裨益,但由于视角的不同,从审判活动的方法中获取律师代理诉讼活动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读者个体的吸收和转换程度。
那么以律师行业为视角,是否存在针对律师从事诉讼活动的专门性方法论指引书籍?2021年8月,段清泉先生新著《诉讼精细化要件诉讼思维与方法》一书出版。
反复通读这本《诉讼精细化要件诉讼思维与方法》之后,感念于段清泉先生对于民法实施与运用的倾注,并着力于总结和贯彻法律人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律师在民商事诉讼中对专门性方法论的需求,为民商事诉讼提供了一套全整合、可操作的思考工具。
该书出版后,业内普遍反响良好,自在意料之中。
我认为,该书创造性地提出要件诉讼九步法,不仅与要件审判九步法形成了呼应,更是针对性地为律师打造了一个好的思维模型。
正如书中所言,“成年人学习的重点不是获取更多的信息量,而是要学习更好的思维模型。
对于法律适用来说,好的思维模型胜过知识的堆积。
”从思维角度着眼,我认为,这本书提供了一套崭新的法律思维智慧,对于尚未构建自身思维体系的法律人而言,本书可以成为着手构建的基石,对于已经构建自身思维体系的法律人而言,本书可以成为强化、修补和完善的有力武器。
要件诉讼九步法讲解一、经典三段论的启示一般逻辑学书谈到三段论都会讲这个经典的例子,我们也从考察这个例子开始谈起:大前提:所有人都会死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苏格拉底会死这是一个已经证立的三段论,是标准的演绎推理的过程。
这是一个静态的演示,没有反映人们的思考过程和分析步骤,如果从动态的、实际应用的过程来考察,我们可以得到法律适用的一些启示。
1、首先,对结论的探求决定了大前提的领域和范围。
从拉伦茨的话来讲,提出问题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解答的可能。
只有想要探讨苏格拉底会不会死这个问题,才会指向寻找“所有人都会死”这个大前提。
如果我们探求的问题关于苏格拉底是不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显然不会去寻找所有人都会死这样的大前提。
对于法律的适用来讲,当事人的利益诉求转化为法律语言的诉讼请求之后,才会从此出发去寻找支持该请求的法规范。
当然,律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衡量利弊后建议当事人调整和更正自己的利益诉求,但律师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优先考虑其利益诉求在法律上实现的可能。
2、其次,对结论的探求需要首先要明确小前提的对象和性质。
结论需要探求的是对象和某一特征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否成立首先要理清我们探求的对象是什么?我们探求苏格拉底会不会死,首先要考察苏格拉底是什么?如果苏格拉底是一座山,也不存在探讨死亡的问题。
所以,想要探讨当事人的利益诉求是否能得到支持,首先要探讨当事人之间构成了什么样的法律关系,不同的法律关系会产生不同的权利义务。
侵权的法律关系就没有履行利益的赔偿,合同的法律关系也没有精神损害的赔偿。
而对法律关系的探求也就是诉讼标的的确定过程。
3、再次,对法律关系的探求又需要确定当事人之间发生了哪些法律事实?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基于一定的民事法律事实产生。
这就需要目光在事实和规范之间进行流连忘返的考察。
这种考察一种需要一定的前理解。
如果没有对生与死的前理解,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言说和理解苏格拉底会不会死这个话题。
诉讼思维九步法本文对要件诉讼九步法进行了升级和完善,更名为要件诉讼思维与方法。
与传统的法学方法论更多关注法的证立不同,本方法包括了法的发现、法的证立和法的应用三个环节,更贴近律师的执业实践,分为十个具体步骤。
因为其涵盖了“问题-规则-分析-应用”四大部分,即Issues-Rules-Analysis–Application,所以,也简称为IRAA综合应用方法。
一、IRAA综合应用方法第一步,界定问题诉讼总是对争议问题的解决。
律师根据自己对法律知识和事物的前理解,识别出应当予以法律救济的法律问题。
主要运用历史方法整理陈述的生活事实,对生活事实赋予可能的法律意义期待,翻译为法言法语叙述的法律事实,第二步,寻找支持诉讼与其他纠纷解决机制的不同就是,解决方案是通过普遍适用的法律规范予以保证的。
所以,界定问题之后,需要体系化地研究适用法律,穿过法律的丛林寻找到本案最密切联系的法条。
主要运用法律关系分析方法,根据请求权基础的理论体系,逐一检讨可能构成的法律关系,实现法律关系部门化、类型化、具体化,初步寻找到可能适用于本案的具体法条(或者是法律行为)。
第三步,规范分析从法条中发现、整理规范,根据法律规范分类说划分证明责任。
请求与抗辩是一对孪生兄弟,不同的请求有不同的抗辩。
从请求权基础出发,运用规范理论,沿着权利效果轴查找适用于本案的权利适用范围、成立条件、生效条件、生效障碍、消灭、变更、阻止、减免责、权利抗辩等九种效果的法条,并进行证明责任意义上的划分,对双方的攻防路线了然于胸,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对请求规范进行充分性、真实性、妥当性的分析,站在对方的立场预测可能的反驳和否认,明确请求的优势与劣势。
预估对方可能运用的反对规范,明确反对规范可能对我方造成的机会和威胁。
第四步,充分性分析假定前述请求事实为真实,运用准入法进行分析,我方案件事实是否充分满足构成要件的要求,表明结论是以法律规范为大前提,以事实为小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
要件审判九步法写作框架要件审判九步法的步骤符合演绎推理主要形式即三段论的逻辑框架: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将九步法与三段论相对应得到如下图表。
文章虽然按照三段论的逻辑结构层层递进,司法实践中很多环节其实是交叉或同步进行的。
比如,固定权利请求之前可能要对基础规范进行识别,对于明显违法的请求经识别之后确定无法固定而直接裁驳。
案情简介2007年1月25日,朱俊芳与嘉和泰公司签订十四份《商品房买卖合同》,主要约定朱俊芳以每平方米4600元价格向嘉和泰公司购买百桐园小区十号楼14套商铺。
同日办理了该十四份《商品房买卖合同》的销售备案登记手续。
2007年1月26日,朱俊芳与嘉和泰公司签订一份《借款协议》,约定嘉和泰公司向朱俊芳借款1100万元,借款期限自借款到账之日起三个月即2007年1月26日至2007年4月26日止;嘉和泰公司自愿将其开发的百桐园小区十号楼商铺以每平方米4600元的价格抵押给朱俊芳,抵押的方式为和朱俊芳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并办理备案手续,开具发票;借款到期,嘉和泰公司一次性还清借款,朱俊芳将抵押手续(合同、发票、收据)退回嘉和泰公司,如到期不能偿还,嘉和泰公司将以抵押物抵顶借款,双方互不支付对方任何款项等。
同日,朱俊芳向嘉和泰公司发放了1100万元借款,嘉和泰公司向朱俊芳出具1100万元收据。
至2007年4月26日,嘉和泰公司未能偿还该借款。
大前提一、固定权利请求一审中,原告朱俊芳向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一审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朱俊芳与嘉和泰公司签订的十四份《商品房买卖合同》有效,判令嘉和泰公司履行商品房买卖合同。
本案中原告非常清晰的阐述了诉讼请求,具体分析可以拆解为确认之诉与给付之诉。
就原告而言,确认之诉得到法院支持以后再将给付之诉作为补充以取得强制执行的法律效果,实现了诉讼与执行两个程序的衔接。
在当事人诉讼请求不明确时,法官可以通过庭审过程中不断询问进一步辨析澄清。
对于明显不合理、不合法的的诉讼请求,法官可以提示当事人予以变更或者裁驳。
要件诉讼九步法3.1版3.1版本主要更新了以下内容·在发现案件事实部分增加了痛点理论,突出问题导向,围绕痛点进行法律分析。
·在寻找法律依据部分增加了特征点组合的说法,按照事实中的特征点组合拼图试错,寻找最密切联系法条。
·将证明要件事实部分的主要内容整合为三阶层的证明分析方法,按照证明必要性、证据可采性、推理可靠性逐层推进。
·将论证要件事实部分的主要内容整合为三阶层的论证分析方法,按照法律规则的传统解释、基于规则的漏洞填补、规则之外的漏洞填补逐层推进。
·将分析诉讼争点改为排查诉讼争点,并提出了图表分析法。
要件诉讼九步法的总体思路:法律适用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凡是起诉必须有事实根据,有事实根据才能寻找法律依据,有法律依据就能分解构成要件,有构成要件就必有其相对应的要件事实,当事人要想胜诉就需要对要件事实进行主张、证明和论证。
在起诉答辩阶段,当事人对要件事实进行主张。
在法庭调查阶段,如果有证明的必要性,当事人就需要对其主张进行证明。
在法庭辩论阶段,如果存在符合性争点,就需要对其进行论证。
律师的工作就是综合考量要件事实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合理制定方案,精准实施方案。
1. 发现案件事实2. 寻找法律依据3. 划分法律要件4. 整理要件事实5. 证明要件事实6. 论证要件事实7. 排查诉讼争点8. 合理制定方案9. 精准实施方案九步法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每个步骤都缺一不可,前一个步骤构成了下一步骤的前提和基础。
一、发现案件事实审核当事人的陈述和证据,通过扎实有效地事实调查,形成合理可信的生活事实。
更新:痛点理论在进行下一步的分析之前我们要寻找案件的痛点,围绕痛点进行法律分析,突出问题导向,避免思维太过发散,分析不够聚焦。
当事人的遭遇就是现状,想要实现的目标就是期望,现状和期望之间的差距就是我们案件分析的重点,实现目标遇到的问题很可能就是案件的痛点,律师的工作就是寻找并消除痛点,帮助客户实现目标。
要件审判九步法具体步骤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要件审判九步法”具体步骤第一步固定权利请求要求:审查原告的诉讼请求是否明确、具体、便于实际履行。
1、要求原告明确诉讼请求。
请求确认民事行为效力的,应明确效力的状态。
请求确认权利归属的,应明确权利主体、性质、内容。
请求给付钱款或实物的,应明确给付主体、种类、金额等。
请求履行行为的,应明确履行内容和方式,是否便于执行。
请求多被告承担责任,应明确各被告承担责任性质和份额。
2、若原告诉请不明确,可通过询问、告知、必要的释明等方式,让原告明确诉请。
3、若原告诉请不充分,可主动探求原告的真实意思,进行必要的释明。
原告同意一并起诉的,合并审理。
原告明确放弃的,不再处理并记明笔录。
原告表示另案起诉的,本案中不予处理并记明笔录。
4、若原告诉请不正确,可通过释明,建议当事人剔除更正不正确的诉请。
第二步识别请求权基础要求:审查原告诉请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确定原告主张的法律关系,并在该法律关系基础上进行审理5、从诉讼请求及诉讼理由中寻找原告主张的法律关系。
6、原告主张的法律关系性质明确的,根据该法律关系进行审理。
7、原告主张的法律关系性质不明确、理由含糊不清、诉请与理由出现矛盾时,应予以释明,让原告明确表态。
8、释明后原告仍不明确的,可依据诉请及事实理由,由法院认定法律关系,并询问原告意见,原告确认的,按该法律关系进行审理。
9、原告拒绝确认法院认定的法律关系又不予明确的,裁定驳回原告起诉。
10、原告主张的法律关系性质与法院认定不一致的,应予以释明,并告知不予变更可能导致的后果。
原告变更的,按变更后的法律关系进行审理。
原告拒绝变更的,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请。
第三步识别抗辩权基础要求:审查被告的答辩主张和理由是否明确11、要求被告对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事实主张、法律关系性质等作出有针对性的答辩。
应用03.2011要件审判九步法及其基本价值文/邹碧华一、要件审判九步法的背景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在案件检查中发现,超审限未结民商事案件除送达不能等客观原因外,还存在着一些主观原因,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固定:一是诉讼请求不固定导致审判效率低下。
二是法律条文不固定导致审判思路无法固定,法律推理的出发点不能确定,自然法律推理的正确性自然亦无从判断。
三是证据材料不固定导致鉴定时间冗长。
四是诉讼主张不固定。
为此,长宁区法院总结归纳出了要件审判九步法。
这一方法以固定权利请求及请求权基础为出发点,以要件分析为基础,从争点整理到事实查明,再到要件归入并作出裁判,审判过程分为九个环环相扣的步骤。
二、要件审判九步法的基本内容第一步,固定权利请求。
权利请求是当事人诉权的核心所在,也是民事审判的最原始的起点,是所有诉讼行为展开的基本依据,故必须及时固定。
包含三层含义:其一,明确当事人诉讼请求的含义,弄清当事人诉讼请求中模糊含义,如请求给付金钱或实物的,要明确给付的责任主体、种类、金额、数量、构成及计算方法,涉及多名被告的,应明确是连带责任、按份责任、补充责任,还是其他责任等。
其二,剔除当事人诉讼请求中矛盾之处。
其三,促使当事人更正明显错误、荒谬或非理性的诉讼请求。
第二步,识别权利请求基础。
诉讼请求固定后,即应确定其所依据的法律条文,即“法官找法”。
法官必须先弄清诉讼请求对应的请求权性质。
这里要求根据当事人依据的事实和理由,明确法律关系,再以之为基础明确权利性质,进而确定法律条文。
这是民事审判中最重要、最难的环节。
所谓的权利请求基础,是指当事人提出的权利主张所依据的法律基础规范。
例如,违约赔偿请求权的法律基础合同法关于违约赔偿请求权的规定。
这种规定构成当事人请求权的法律基础。
之所以需要识别权利基础规范,一是因为请求权体系丰富多样,请求权基础不同,权利义务亦不同。
这种差异对当事人的实质性权利构成重大影响。
选择何种权利是当事人对自己实质性权利的一种判断。
要件审判九步法----不专属于法官的裁判技法⽂/刘辉法学博⼠、上海市长宁区⼈民法院院长邹碧华所著《要件审判九步法》(法律出版社2010年9⽉出版 12⽉重印)⼀书,不仅是初任法官乃⾄资深法官审理民事案件的裁判指南,也应成为实习律师乃⾄执业律师的良师益友。
美国近代⼤法官霍姆斯曾说:“法律的⽣命不在于逻辑,⽽在于经验。
”众所周知,法官所从事的司法职业并不要求活⼒四射和激情万丈。
相反,司法的消极、被动、中⽴等特性要求法官稳重持中,具备⼀种超乎常⼈的⼼如⽌⽔的“冷性”品格,过度热情反⽽容易伤害司法的理性。
只有达到“⼼如⽌⽔”的境界,法官才能⽤法律理性将⾃⼰铸造为公平正义的化⾝,才能成为社会良知的“守护神”。
因此,司法审判活动需要的并不是激进莽撞、感情⽤事,⽽是保守冷静、耐⼼平和。
审判活动是⼀门技术。
如何固定权利请求,如何确定权利请求基础规范,如何确定抗辩权基础规范,如何分析基础规范构成要件,如何完成诉讼主张的检索,如何归纳、整理争议的焦点和难点,如何证明要件事实,如何认定事实,如何做出客观、公正的裁判,等等,需要的不仅是法官的知识与思维、经验与智慧,还需要掌握解决具体案件的所有标准、⽅法、技巧和步骤。
同样,审判活动也是⼀门艺术。
法官对当事⼈的询问,对代理⼈的引导,对证据的甄别,对事实的判断,对法律的运⽤,对庭审节奏的掌控,都离不开法官个⼈运⽤法律的经验。
从这个层⾯上说,经验是处理法律事务的宝贵资源,法律规范、社会阅历和审判经验,对法官来说都⼗分重要。
因此,能否将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断于法,需要的不仅是从法学院学到的扎实的法学理论和渊博的法律知识,还需要经过长期社会实践形成的⼀种审判阅历与素养。
在当下,尤其是我国的特⼤城市,如北京、上海、⼴州、深圳等地法院,随着当事⼈维权意识的觉醒,新型民事案件层出不穷,以⾄于法院推出了“晚间法庭”、“周末法庭”,虽说是“司法为民”司法核⼼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但是,也间接反映了“诉讼爆炸”给法官造成超负荷⼯作的尴尬局⾯。
实务技能邹碧华要件审判九步法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实务技能】邹碧华:要件审判九步法点击上面↑↑↑蓝字订阅【法律方法工作坊】---------------------------------------------------------------编者按审判方法是指法院操作诉讼法和处理案件的具体工作方法。
现行“法律关系定性式”由于其自身的限制,容易造成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上的错误。
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文章着力探索一种以请求权和抗辩权作为法律适用的出发点、以法律规范构成要件作为审判的基本元素、以简明具体的操作步骤作为抽象审判思路的基本载体的审判方法——要件审判九步法。
该方法能够提高审判的质量和效率,避免当事人非理性诉讼行为,限制法官过渡裁量,具有很大的审判管理价值。
作为审判权运行的具体方式,审判活动必须依循法定条件和程序进行。
然而,审判活动作用的对象是人与人之间具有模糊性、变动性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并非抽象的法律条文所能明示和涵盖。
因此,审判中必须蕴含更为能动、专业的技术理性和方法理性,从而形成将生活事实归入某个法律概念之下的逻辑涵摄过程,防止规定的弹性和抽象性实质上造成“对某种形式的专制统治的肯定”。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在案件检查中发现,超审限未结民商事案件除送达不能等客观原因外,还存在着一些主观原因,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固定:一是诉讼请求不固定导致审判效率低下。
二是法律条文不固定导致审判思路无法固定,法律推理的出发点不能确定,自然法律推理的正确性自然亦无从判断。
三是证据材料不固定导致鉴定时间冗长。
四是诉讼主张不固定。
本文提出的要件式审判方法,对其形式理性予以阐发,形成一套以法律规范构成要件为审判基本元素的完整案件操作流程,以期探索出一种既能促进法律的统一适用以及法律适用结果的可检验性,又具有实践性和可习得性的法实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