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考研中医综合试题及答案

2016年考研中医综合试题及答案

2016年考研中医综合试题及答案
2016年考研中医综合试题及答案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试卷2-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试卷2-1 (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某人恶寒(或恶风)发熟,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当诊断为 (分数:2.00) A.里证 B.表证√ C.寒证 D.热证 解析:解析:表证是指六淫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其临床表现有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2.某人恶热喜凉,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烦燥不安,或神昏谵语,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燥,脉洪,滑,数,实。属于 (分数:2.00) A.实热证√ B.虚热证 C.虚寒证 D.实寒证 解析:解析:实热证的临床表现有恶热喜凉,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燥,脉洪,滑,数;实等。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3.某人既见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等症,同时又见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当诊断为 (分数:2.00) A.表热里寒证 B.表寒里热证 C.上热下寒证√ D.上寒下热证 解析:解析:上热下寒证是指病人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如既见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等上热证,同时又见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之下寒证此。此为上焦有热而中焦有寒的上热下寒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4.“虚”的含义主要指 (分数:2.00) A.虚邪中人 B.邪气不盛 C.正气亏虚√ D.气血亏虚 解析:解析:虚证是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临床一般以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5.“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是下列哪本书 (分数:2.00) A.《黄帝内经》 B.《伤寒正脉》 C.《伤寒质难》√ D.《景岳全书》 解析:解析: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正是提出八纲名称。他说:“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这是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2016考研中医综合真题解析

2016考研中医综合真题解析 一、A型题:1~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刘完素 C、张从正 D、张元素 【参考答案】A 【考查知识点】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传河间之学,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的常变规律,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动,即属邪火,能煎熬真阴,从而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 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阐述的阴阳关系是 A、阴阳转化 B、阴阳互根 C、相互对立 D、相互消长 【参考答案】B 【考查知识点】此题考察阴阳的互根互用。属于理解型考题。阴和阳不能离开另一方而存在,说明两者相互为用。 3.下列各项中,宜遵循五行相生规律施治的是 A、水不涵木 B、水火不济 C、水不疏土 D、木火刑金

【参考答案】A 【考查知识点】根据选项所带内容分析五行的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生木、金克木。故选A。 4.化生"涎"的脏腑是 A、肾 B、肺 C、脾 D、肝 【参考答案】C 【考查知识点】涎为口津,即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故说"脾在液为涎"。涎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旺盛,以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故选C。 5.肝能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机理是 A、调和气血 B、调畅情志 C、调畅气机 D、调节血量\ 【参考答案】C 【考查知识点】肝气疏泄调畅气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2)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3)调畅情志;(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故选C。 6.下列各项中,对气机升降运动起枢纽作用的是 A、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B、心火下降,肾水上济

中医诊断学——舌诊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三单元舌诊 细目一舌诊原理 1.舌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舌为心之苗,心主神明。 (2)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3)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4)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 (5)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结于舌本。 (6)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2.脏腑的病变反映于舌,具有一定的规律 (1)舌质多候五脏病变,侧重血分。 (2)舌苔多候六腑病变,侧重气分。 (3)舌尖多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 (4)舌中多反映中焦脾胃的病变。 (5)舌根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 (6)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 细目二正常舌象 正常舌象的主要特征为: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细目三望舌质 要点一舌色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要点二舌形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1.老舌: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坚敛而不柔软,舌色较暗者,为苍老舌。 临床意义:实证。 2.嫩舌:舌质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者,为娇嫩舌。 临床意义:虚证。 3.胖舌: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 ①舌淡胖大: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②舌红胖大:多属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 ③肿胀舌:舌红绛肿胀者,多心脾热盛。 4.瘦舌:主气血阴液不足。 ①舌体痩薄而色淡:多是气血两虚。 ②舌体瘦薄而色红绛干燥:多为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5.点、刺舌: (1)临床意义: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

6.裂纹舌:阴血亏损。 ①舌红绛而有裂纹:多是热盛伤津,或阴液虚损。 ②舌淡白而有裂纹:多为血虚不润。 ③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而又有裂纹:属脾虚湿侵。 7.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停证。 ①舌淡胖大,润而有齿痕:多属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 ②舌淡红而有齿痕:多是脾虚或气虚。 ③舌红肿胀而有齿痕:为内有湿热痰浊壅滞。 ④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而边有轻微齿痕:可为先天性齿痕。 小结舌形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要点三舌态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1.痿软舌:伤阴,或气血倶虚。 ①舌淡白而痿软:多是气血俱虚。 ②新病舌干红而痿软:多是热灼津伤。 ③久病舌绛少苔或无苔而痿软:多见于外感病后期,热极伤阴,或内伤杂病,阴虚火旺。 2.强硬舌:热入心包,或高热伤津,或风痰阻络。 ①舌红绛少津而强硬:多因邪热炽盛。 ②舌胖大兼厚腻苔而强硬:多见于风痰阻络。 ③舌强语言謇涩,伴肢体麻木、眩晕:多为中风先兆。 3.歪斜舌:中风、喑痱或中风先兆。 4.颤动舌:肝风内动 ①久病舌淡白而颤动:多属血虚动风。 ②新病舌绛而颤动:多属热极生风。 ③舌红少津而颤动:多属阴虚动风。 ④酒毒内蕴,亦可见舌体颤动。 5.吐弄舌:心、脾二经有热所致 6.短缩舌:危重证候的表现。 小结舌态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要点四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舌下络脉粗胀,或呈青紫、绛、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状大小不等的结节等改变,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问诊)-试卷1-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问诊)-试卷1-1 (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下列哪项不属于问诊中一般情况的内容 (分数:2.00) A.姓名 B.性别 C.年龄 D.主诉√ 解析:解析:问诊中一般情况的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否,民族,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2.下列哪项不属于问诊中现在症状的内容 (分数:2.00) A.发病情况 B.病变过程 C.诊治经过 D.接种疫苗情况√ 解析:解析:接种疫苗情况属于既往史,不属于现在症状的内容。 3.下列哪项不属于问诊中个人生活史的内容 (分数:2.00) A.生活经历 B.精神情志 C.饮食嗜好 D.素体健康状况√ 解析:解析:问诊中个人生活史的内容有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小儿出生前后情况。 4.婚姻生育情况属于问诊中 (分数:2.00) A.一般情况 B.现病史 C.既往病史 D.个人生活史√ 解析:解析:问诊中个人生活史的内容有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小儿出生前后情况。 5.下午3~5时热势较高者属 (分数:2.00) A.阴虚潮热 B.骨蒸劳热 C.日晡潮热√ D.阳明潮热 解析:解析:日晡潮热为下午3~5时(即申时)热势较高者;午后和夜间有低热者称为午后或夜间潮热;有热自骨内向外透 6.半身汗出,是因 (分数:2.00) A.风痰阻滞经络√ B.中焦郁热 C.阳气虚损 D.阴虚火旺

解析:解析:半身汗出多因风痰、痰瘀、风湿阻滞经络,营卫不能周流,气血失和所致,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7.厥阴头痛的特点是 (分数:2.00) A.前额疼痛连及眉棱骨 B.后头痛连项 C.两侧太阳穴附近痛 D.巅顶头痛√ 解析:解析:足厥阴经系目系达巅顶,故巅顶痛,病在厥阴经;阳明经与任脉行于头前,故前额疼痛连及眉棱骨,病在阳明经;太阳经与督脉行于头后,故后头痛连项痛,病在太阳经;少阳经行于头两侧,故头两侧痛,病在少阳经。 8.以下哪项不是导致便秘的常见原因 (分数:2.00) A.胃火 B.肝胃不和√ C.阴血不足 D.寒凝胃肠 解析:解析:胃肠积热,或阳虚寒凝,或气血阴津亏损,或腹内癥块阻结等,可导致肠道燥化太过,肠失濡润,或推运无力,传导迟缓,气机阻滞而成便秘。 9.多食易饥,兼见大便溏泄者属 (分数:2.00) A.胃阴不足 B.脾胃湿热 C.胃火亢盛 D.胃强脾弱√ 解析:解析:多食易饥,兼见大便溏泄者属胃强脾弱。 10.肾气不固所导致的小便改变为 (分数:2.00) A.小便短赤 B.小便频数而短少 C.小便浑浊 D.小便频数而清√ 解析:解析:久病小便频数而清,夜间明显者,多因肾阳虚或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所致,常见于老人及神衰,久病肾虚等患者。 11.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见于 (分数:2.00) A.阴虚证 B.湿热证 C.痰饮内停 D.瘀血阻滞√ 解析:解析: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有淤血的表现。因淤血内阻,津失输布,故口干,体内津液不亏乏,故但欲漱口不欲咽。 12.妇女月经先期而来,量多,色深而质稠,多属 (分数:2.00) A.气虚不能摄血 B.肝气郁滞 C.血热内迫 D.瘀血积滞√

2000年中医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

中医综合2000年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5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阴阳不能相互维系,可出现 A.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B.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C.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D.阴虚阳亢,阳虚阴盛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2.下列情志相胜关系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惊胜怒 B.恐胜喜 C.怒胜思 D.喜胜忧 E.思胜恐 3.“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 A.肾司二便,故利小便即可以实大便 B.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故二便相关 C.淡渗利水,则脾阳得健而大便实 D.二便之源均来自小肠的泌别清浊 E.利小便的药物本身具有止泻作用 4.在肾主闭藏的功能活动中,最具有生理意义的是 A.纳气归肾,促进元气之生成 B.固摄二便,防止二便之失禁 C.固摄水液,防止水液无故流失 D.固摄精气,防止精气无故散失 E.摄纳阳气,防止阳气浮越于上 5.与语言、声音、呼吸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元气 B.肺气 C.宗气 D.中气 E.心气

6.奇经八脉中与任脉在咽喉部相会的经脉是 A.督脉 B.阴维脉 C.阳维脉 D.阴跷脉 E.阳跷脉 7.其循行既至目外眦,又至目内眦的经脉是 A.手少阳三焦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阳明大肠经 E.足太阳膀胱经 8.下述经脉的循行过程中,哪组经脉经过气街? A.足少阴与足太阳 B.手少阳与足少阳 C.手阳明与足阳明 D.足厥阴与足太阳 E.足阳明与足少阳 9.寒邪致病,引发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是由于 A.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B.寒客肌表,卫阳被遏 C.寒性凝滞,痹阻经脉 D.寒性收引,筋脉挛急 10.“味过于酸”,则 A.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B.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C.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D.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E.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11.《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的机理属于 A.体内气机的逆乱 B.体内阻血的不足 C.体内阳气之变动 D.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 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 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 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 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中医诊断学心得体会.doc

中医诊断学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药的心得体会 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在跟李冬黎中医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一位老人,左手拿着《本草纲目》,右手给人号脉,并能用毛笔写出药方的文人,他的疗效并不怀疑,可他的治愈时间确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中药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虫动物所制成的汤剂,疗效好。中药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选择西药片。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医、中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又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迄今仍然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他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他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且可相互转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

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我国老中医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于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谈到中药,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化学药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土、气候、日照、温差、湿度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异,各地所产的同一种药材,其质量优势不一,可见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有了“道地药材”。如四川的黄连、附子,东北的人参、五味子,甘肃的当归,湖南地黄,山东的阿胶,广西的肉桂等等。 近些年来,日本、韩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已把中药纳入其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中,欧美很多医药学家也将目光投向了植物制药,中医药在预防、养身、保健、康复等方面也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我相信中医药会像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引领世界。我会认真的跟李冬黎老中医学习,继续钻研刻苦学习中医药知识,掌握的更好更扎实。 篇二: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 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 王兆军 江苏省淮阴吴鞠通中医研究院(223300) 摘要:中医诊断是中医工作者的必修课,验症识脉,辨证施治。但是以证为先还是以病为先,在现代学医人中,特别是受西医影响,多有

2015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

2015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 一、A型题:1~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刘完素 C、张从正 D、张元素 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阐述的阴阳关系是 A、阴阳转化 B、阴阳互根 C、相互对立 D、相互消长 3.下列各项中,宜遵循五行相生规律施治的是 A、水不涵木 B、水火不济 C、水不疏土 D、木火刑金 4.化生“涎”的脏腑是 A、肾 B、肺 C、脾 D、肝 5.肝能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机理是 A、调和气血 B、调畅情志 C、调畅气机 D、调节血量 6.下列各项中,对气机升降运动起枢纽作用的是 A、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B、心火下降,肾水上济 C、肝气主升,肺气主降 D、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7.“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灵枢·本藏》)的生理基础是 A、元气充 B、卫气和 C、宗气足 D、营气盛 8.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为 A、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阴心经 C、手厥阴心包经 D、手太阳小肠经 9.风邪伤人,痛无定处,所体现的是 A、风为阳邪 B、风性数变 C、风性开泄 D、风性善行 10.“脉凝泣而变色”(《素问·五藏生成篇》)的原因是 A、多食咸 B、多食苦 C、多食甘 D、多食辛 11.患者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逆,其病机是 A、气陷 B、气闭 C、气脱 D、气亡 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风”的是 A、血燥生风 B、阴虚风动 C、风中络脉 D、热极生风 1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属于 A、阳病治阴 B、阴病治阳 C、阳中求阴 D、阴中求阳 14.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属于 A、热者寒之 B、用热远热 C、阴中求阳 D、因人制宜 15.最早提出诊脉“独取寸口”的医籍是 A、《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脉经》 16.症见表情淡漠,喃喃自语,苦笑无常者,其病机是 A痰气郁结,蒙蔽心神B肝风夹痰,蒙蔽清窍 C阳明热盛,扰乱神明D气郁化火,痰火扰神 17.下列各项中,均属于面色黑主病得是 A寒证、水饮B肾虚、脾虚C血瘀、湿证D痛证、惊风 1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呃逆常见原因的是 A进食仓促B热邪客胃C胃气衰败D食积肠腑 19.症见中午寒战,午后发热恶热,随后汗出而热退,每日1次者,属于 A少阳病B阳明病C疟疾D湿温 20.下列各组脉象中,脉位相反的是 A浮脉与虚脉B濡脉与弱脉C洪脉与细脉D芤脉与革脉 21.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紧,伴咳喘痰黄,大便干结者,证属

2017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含标准答案(完整)

2017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含标准答案(完整) A型题(1-81题) 1.《素问·疏五过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其影响因素是B A.体质因素 B.社会环境因素 C.地理差异因素 D.季节因素 2.与“阳胜则阴病”,病理变化相关的是B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互藏 D.相互转化 3.心火亢盛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根据五行理论应选择的治则是C A.抑强 B.扶弱 C.泻子 D.补母 答案:C泻子。心为肝之子,子病导致母病,病因在子,因而泻其子。 4.根据《素问》,女子“面始焦,发始堕,面始白”与哪条经脉有关C 5.A.太阴脉衰 B.少阴脉衰 C. 阳明脉衰 D.少阳脉衰 6.“治痰先治气”的理论依据是C A.气能生津 B.气能载津 C.气能行津 D. 气能摄津 7.在奇经八脉中,与精冷不育证最密切相关的是B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8.依据《素问·刺志论》,能够导致气虚身热的原因是D 9.A.伤风

B.伤寒 C.伤湿 D.伤暑 10.下列选项中,属于三焦功能失司的病理变化是C A.水谷精微输布障碍 B.水谷受纳腐熟障碍 C.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D.糟粕传化排泄障碍 11.温热病过程中,邪热里结,阴液大伤,应选用的治则是D 12.A.治本 B.治标 C.先治标后治本 D.标本兼治 13.症见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者属于B A.神乱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4.动脉与紧脉均可见于B A.寒证 B.痛证 C.惊恐 D.宿食 15.促、结、代脉的共同特征是A A.脉来时止 B.脉来迟缓 C.脉来数急 D.脉来无力 13、呼吸微弱,手撒身软,汗出不止,二便失禁,舌淡白,脉微欲绝,所属的证候是D A气陷 B亡阳 C气逆 D气脱 14.症见咳嗽痰黄,发热,微恶风寒,苔薄黄,脉浮数者,宜诊断为D A.风寒犯表证 B.痰热壅肺证 C.风热犯表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七单元八纲辨证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细目一八纲基本证候 要点一表里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 (1)表证的临床表现: 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2)里证的临床表现 凡非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属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 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疾病。其基本特征是一般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2.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要点二寒热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 (1)寒证的临床表现: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踡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辨证要点:寒冷、清稀、白、脉紧或迟 (2)热证的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辨证要点:热、红、黄、数 2.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要点三虚实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 (1)虚证的临床表现 一般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一般新起、暴病者多实证,病情急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 2.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要点四阴阳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阴证的临床表现:里证、寒证、虚证。 面色苍白或暗淡,精神萎靡,畏冷肢凉,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溏泻气腥,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等。 2.阳证的临床表现:表证、热证、实证 面色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小便短赤涩痛,大便秘结奇臭,舌红绛,苔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等。 八纲辨证总结 细目二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要点一证候相兼的内容 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等。 要点二证候错杂的内容 证候错杂指疾病的某一阶段,不仅表现为病位的表里同时受病,而且呈现寒、热、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 要点三证候转化的内容 1.表里出入:由表入里、由里出表 2.寒热转化:寒证化热、热证转寒 3.虚实转化:实证转虚、虚证转实 要点四证候真假的内容及鉴别 1.寒热真假 (1)真热假寒:热极肢厥证、阳盛格阴证。

2015考研中医综合真题答案解析

一、A型题:1?80小题,每小题1.5分, 共12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 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完素 C、从正D元素 【参考答案】A 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所阐述的阴阳关系是 A、阴阳转化 B、阴阳互根C相互对立D 相互消长 【参考答案】B 3.下列各项中,宜遵循五行相生规律施治的是 A、水不涵木 B、水火不济C 水不疏土D木火刑金 【参考答案】A C、肝气主升,肺气主降 D、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参考答案】D 7.“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 (《灵枢?本藏》)的生理基础是 A、元气充B卫气和C宗气足D、营气盛 【参考答案】B 8.分布于上肢侧前缘的经脉为 A、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阴心经C手厥阴心包经D、手太阳小肠经 【参考答案】A 9.风邪伤人,痛无定处,所体现的是 A、风为阳邪 B、风性数变C风性开泄D 风性善行 【参考答案】B 4.化生“涎”的脏腑是 A、肾 B、肺 C、脾D肝 【参考答案】C 5.肝能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机理是 A、调和气血 B、调畅情志C调畅气机D调节血量\ 【参考答案】C 6.下列各项中,对气机升降运动起枢纽作用的是 A肺主呼气,肾主纳气B、心火下降, 肾水上济 10?“脉凝泣而变色”(《素问?五藏生成篇》)的原因是 A、多食咸B多食苦C多食甘D、多食辛 【参考答案】A 11.患者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逆,其病机是 A、气陷B气闭C气脱D气亡 【参考答案】C 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风”的是 A、血燥生风 B、阴虚风动C风中络

脉D 热极生风 因的是 【参考答案】 C 【参考答案】 C 13.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属于 A 、阳病治阴 B 、阴病治阳 C 阳中求 阴D 阴中求阳 【参考答案】 A 14. 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属于 A 热者寒之 B 、用热远热 C 、阴中求 阳 D 、因人制宜 【参考答案】 D 15. 最早提出诊脉 “独取寸口” 的医籍 是 A 《经》 B 、《难经》 C 《伤寒杂病论》 D 《脉经》 【参考答案】 B 16. 症见表情淡漠,喃喃自语,苦笑 无 常者,其病机是 A 痰气郁结,蒙蔽心神 B 肝风夹痰, 蒙 蔽清窍 C 阳明热盛,扰乱神明 D 气郁化火, 痰 火扰神 【参考答案】 A 17. 下列各项中,均属于面色黑主病 4B B. 得是 A 寒证、水饮 B 肾虚、脾虚 C 血瘀、 湿 证D 痛证、惊风 【参考答案】 A 18.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呃逆常见原 A 进食仓促 B 热邪客胃 C 胃气衰败 D 食 积肠腑 【参考答案】 D 19. 症见中午寒战,午后发热恶热, 随后汗出而热退,每日 1 次者,属于 A 少阳病 B 阳明病 C 疟疾 D 湿温 【参考答案】 C 20. 下列各组脉象中,脉位相反的是 A 浮脉与虚脉B 濡脉与弱脉C 洪脉与 细 脉D 芤脉与革脉 【参考答案】 B 21. 症见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 脉浮 紧, 伴咳喘痰黄,大便干结者,证属 A 表里俱热证 B 里实热证 C 表实寒证D 表寒里热证 【参考答案】 D 22.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肝火犯肺证 临床 表现的是 A 面红目赤,急躁易怒 B 胁肋灼痛, 咳 嗽阵作 C 胸部疼痛,咯吐血腥臭痰 D 舌红苔 黄,脉弦数 【参考答案】 C 23. 下列各项中,不见表证表现的是 A 风热犯肺证 B 燥邪犯肺证 C 寒痰阻 肺 证D 风寒束肺证

中医诊断学病位辨证脏腑辨证总结大全

精品文档 . 心脉痹阻证:心悸怔忡心胸闷痛+①瘀阻心脉:刺痛伴舌质晦暗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②痰阻心脉:憋闷伴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白腻脉沉滑③寒凝心脉:痛势剧烈突然发作遇寒加剧得温痛减伴形寒肢 心 小肠 肺 大肠 脾 胃 肝 胆 肾 膀胱 血虚 面睑唇舌色淡白脉细 心悸失眠多梦+ 眩晕视力退肢麻 阴虚 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尿黄便结 心悸心烦失眠+ 干咳无痰痰少而黏+ 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 眩晕目涩胁肋隐痛+ 腰酸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失调+ 气虚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动则诸症加剧为主要表现 心悸怔忡+ 咳喘痰稀+ 纳少腹胀便溏+气虚 胃脘痞闷隐痛喜按纳少+气虚 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滑精带下量多清稀+肾气不固 出血+不统血 眩晕泄泻重坠脾虚气陷 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甚肾不纳气 阳虚 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咣白气虚舌淡共见 心悸怔忡或心胸疼痛+ 大便失禁+|肠虚滑泻证 腹胀腹痛大便清稀+ 胃脘冷痛喜温喜按+阳虚 头目胀痛眩晕耳鸣急躁易怒头重脚轻+肝阳上亢 腰膝冷痛性欲减退夜尿多+ 下半浮肿虚水泛 实热 发热口渴便秘尿黄出血舌红苔黄脉数 心烦失眠舌赤生疮吐衄尿赤+(心火亢盛证) 小便赤涩疼心烦舌疮+()小肠实热证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红肿疼痛+(肺热炽盛证 腹满硬痛便秘脉沉数或沉迟 +(肠热腑实 证) 胃脘灼痛消谷善饥+实热 头目胀痛胁痛烦躁耳鸣+肝火炽盛证 湿热 脘腹胀闷、下利尿磺、舌苔黄腻 腹痛泄泻+ 腹胀纳呆便溏+ 尿频急尿道灼痛尿短黄 痰热 痰黄稠咳吐不爽 发热口渴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烦躁不宁失眠多梦狂躁神昏谵语+(痰火扰神) 咳嗽气喘息粗+痰热壅肺 惊悸失眠胆怯易惊+胆郁痰扰 燥 干燥不润 干咳无痰黏+ 阻 滞 实寒 恶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紧 冷痛恶心呕吐+寒滞胃脘 少腹前阴颠顶冷痛+|寒凝肝脉 气滞 胀闷胀痛窜痛脉弦 面黄体瘦排虫+虫积肠道 胃脘胀满嗳腐 吞酸食滞胃脘 情志抑郁胸胁少 腹胀痛脉弦 特殊 心阳虚脱证:心悸胸痛神志模糊或昏迷与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 痰蒙心神:神志抑郁错乱痴呆昏迷与独语喉有痰声口吐涎沫面色晦暗胸闷呕恶 瘀阻脑络:头痛头晕与固定刺痛肿块出血与肤色舌色青紫 风寒犯肺:咳嗽痰稀色白+恶寒发热鼻塞清涕头身头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寒痰阻肺:咳嗽气喘痰多色白+痰稠易咯肢冷 风热犯肺:咳嗽痰黄稠+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浊涕口干微渴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风水搏肺:骤起面睑浮肿+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苔薄白脉浮紧或发热重恶寒轻苔薄黄脉浮数 饮停胸胁 肠燥津亏:大便燥结难下+口渴尿少便干口鼻唇舌皮肤干燥 寒湿困脾:脘腹痞闷纳呆腹胀便溏身重+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量多或身目发黄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问诊)模拟试卷3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问诊)模拟试卷3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下列哪项不属于问诊中一般情况的内容 (分数:2.00) A.姓名 B.性别 C.年龄 D.主诉√ 解析:解析:问诊中一般情况的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否,民族,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2.下列哪项不属于问诊中个人生活史的内容 (分数:2.00) A.生活经历 B.精神情志 C.饮食嗜好 D.素体健康状况√ 解析:解析:问诊中个人生活史的内容有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小儿出生前后情况。 3.下午3~5时热势较高者属 (分数:2.00) A.阴虚潮热 B.骨蒸劳热 C.日晡潮热√ D.阳明潮热 解析:解析:日晡潮热为下午3~5时(即申时)热势较高者;午后和夜间有低热者称为午后或夜间潮热;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者,为骨蒸潮热。 4.厥阴头痛的特点是 (分数:2.00) A.前额疼痛连及眉棱骨 B.后头痛连项 C.两侧太阳穴附近痛 D.巅顶头痛√ 解析:解析:足厥阴经系目系达巅顶,故巅顶痛,病在厥阴经;阳明经与任脉行于头前,故前额疼痛连及眉棱骨,病在阳明经;太阳经与督脉行于头后,故后头痛连项痛,病在太阳经;少阳经行于头两侧,故头两侧痛,病在少阳经。 5.多食易饥,兼见大便溏泄者属 (分数:2.00) A.胃阴不足 B.脾胃湿热 C.胃火亢盛 D.胃强脾弱√ 解析:解析:多食易饥,兼见大便溏泄者属胃强脾弱。 6.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见于 (分数:2.00) A.阴虚证 B.湿热证 C.痰饮内停

D.瘀血阻滞√ 解析:解析: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有淤血的表现。因淤血内阻,津失输布,故口干,体内津液不亏乏,故但欲漱口不欲咽。 7.妇女带下色白,清稀如涕,无臭味,多属 (分数:2.00) A.脾虚湿注√ B.冲任亏虚 C.肝经郁热 D.湿热下注 解析:解析:妇女带下色白,清稀如涕,淋漓不绝而无臭味,多因脾肾阳虚,寒湿下注所致。 8.肝郁气滞胸胁疼痛的特点是 (分数:2.00) A.隐痛 B.绞痛 C.胀痛√ D.灼痛 解析:解析:胀痛之疼痛兼有胀感的症状,是气滞作痛的特点。如胸、胁、脘、腹胀痛,多是气滞为患。 9.突发耳鸣,声大如潮声,按之不减者,多因 (分数:2.00) A.肝胆火盛√ B.阴虚火旺 C.肝肾阴虚 D.肾精亏损 解析:解析:突发耳鸣,声大如潮声,按之不减者,多属实证。可因肝胆火扰,肝阳上亢,或痰火雍结,气血瘀阻,风邪上袭,或药物损伤耳窍所致。 10.消谷善饥是因 (分数:2.00) A.脾胃虚弱 B.肝胆湿热 C.胃阴不足 D.胃火炽盛√ 解析:解析:消谷善饥指病人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感饥饿的症状。多因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所致。 11.尿后余溺是由下述何项所致 (分数:2.00) A.肾阳不足√ B.肾阴亏损 C.瘀血内阻 D.肾气不足 解析:解析:尿后余溺不尽指小便之后仍有余溺点滴不净的症状,多因病久体弱,肾阳亏虚,肾气不固,湿热邪气留住与尿路所致。 12.崩漏的表现是 (分数:2.00) A.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 B.非经期出血不止√ C.经行点滴即止 D.经期经常错后 解析:解析:崩漏指非正常行经期间引道出血的症状。若来势迅猛,出血量多者,谓之崩(中),势缓而量少,淋漓不断者,谓之漏(下),合称崩漏。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试卷1-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试卷1-2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产生表证的主要原因是 (分数:2.00) A.虫兽所伤 B.六淫袭表√ C.里邪出表 D.劳倦所伤 解析:解析:表证是指六淫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人时所产生的症候。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2.病人内热烦躁,继而汗出热解,烦躁亦减,其病机是 (分数:2.00) A.由表入里 B.由阳转阴 C.里邪出表√ D.正虚恋邪 解析:解析:某些里证,病邪从里透达于外,称为里邪出表。内热烦躁,继而汗出热解,烦躁亦减都是病邪由里出表的表现。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3.病人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其症属 (分数:2.00) A.真热假寒 B.表热里寒 C.上热下寒√ D.表实里虚 解析:解析:上热下寒证是指病人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属上热特点;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属下寒症证特征,故此为上焦有热而中焦有寒的上热下寒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4.症见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口渴,烦躁,尿黄,其证属 (分数:2.00) A.表邪人里 B.表寒里热√ C.表里俱热 D.表寒里虚 解析:解析:表寒里热证是指寒在表而热在里的证候。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属表寒证特点,口渴,烦燥,尿黄属里热证特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5.病人手足厥冷,脉沉数有力,口渴喜冷饮,便干尿赤,舌红苔黄,此属 (分数:2.00) A.外寒内热 B.真寒假热 C.真热假寒√ D.阴虚内热 解析:解析:真热假寒证即内有真热而外现假寒的证候。该病人手足厥冷,脉沉为假寒之象,是由于内热炽盛,阳气郁闭,不能外达所致。脉数有力,口渴喜冷饮,便干尿赤,舌红苔黄等内热表现才是疾病的本质。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实证临床表现的是 (分数:2.00) A.大便秘结

2016年考研中医综合试题及答案(最全、最准确、最完整)

自2106年官方已不再公布往年真题,大家翻阅资料或上网可以发现2016真题都不全,40题往后即使有也 是往年凑得题,这套题原汁原味。 2016年硕士研究生中医综合科目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A型题:1~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首先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的医家是() A、张从正 B、朱丹溪 C、李杲 D、刘完素 2、“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指() A、阴阳消长 B、阴阳互藏 C、阴阳平衡 D、阴阳交感 3、“益火补土”法适用于() A、脾肾阳虚证 B、心肾阳虚证 C、心脾两虚证 D、肾阳虚损证 4、五脏化五液,心在液为() A、泪 B、唾 C、涎 D、汗 5、肺主一身之气基于() A、肺的肃降功能 B、肺的百脉功能 C、肺的呼吸功能 D、肺的宣发功能 6、具有助心行血作用的是() A、营气 B、宗气 C、卫气 D、元气 7、津液在体内流注输布的通道是() A、经络 B、腠理 C、脉道 D、三焦 8、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为() A、手厥阴心包经 B、手少阴心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太阴肺经 9、劳力过度对身体的主要损害是() A、耗气 B、耗血 C、伤精 D、伤神 10、“皮槁而毛拔”《素问·五脏生成篇》的原因是() A、多食甘 B、多食苦 C、多食辛 D、多食咸 11、脏腑气滞多见于() A、肺、肾、肝、胆 B、肺、肝、脾、胃 C、心、肾、肝、胆 D、心、肝、脾、胃 12、“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伤寒论》,其病机是() A、津亏气耗 B、津随气脱 C、津伤液脱 D、气随津脱 1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属于() A、阴中求阳 B、阳病治阴 C、阳中求阴 D、阴病治阳 14、治未病强调“法于阴阳”的含义是() A、顺应自然 B、护肾保精 C、体魄锻炼 D、养性调神 1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尿时感觉异常的是() A、癃闭 B、遗尿 C、小便失禁 D、尿后余沥不尽 16、症见少卧不饥,哭笑无常,骂詈不避亲疏者,其病机属于() A、阳明热盛,扰乱神明 B、气郁化火,痰火扰神 C、肝风挟痰,蒙蔽清窍 D、痰气郁结,蒙蔽心神 17、下列各项中,皆属于面色黄主病的是() A、肾虚水泛证,脾虚湿阻证 B、寒湿困脾证,寒滞肝脉证 C、气血两虚证,阳气暴脱证 D、肝郁脾虚证,脾虚湿阻证 1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嗳气常见原因的是() A、食滞胃脘 B、肝气犯胃 C、胃气衰败 D、寒邪客胃

完整word版,《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推荐文档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

【精品】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试卷1-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试卷1-1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患者关节疼痛,沉重不移者,属于 【A】.行痹 【B】.着痹(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C】.痛痹 【D】.热痹 本题思路:行痹属于风邪致病,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故肢体关节疼痛具有游走不定的特点;着痹属于湿邪致病,湿为阴邪,重浊黏腻,故关节疼痛具有沉重不移的特点;痛痹属于寒邪致病,寒淫证具有凝滞,收引的特性,故关节表现为拘急冷痛;热痹属于火热之邪致病,为阳热之邪,关节疼痛并有发热感。

2.下列各项,不属于燥淫证的是 【A】.干咳少痰 【B】.咽喉疼痛 【C】.脉数有力(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D】.大便干燥 本题思路:此题属于识记并理解类考题,考题具有一定难度。燥邪侵袭,易伤津液,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咽喉干燥疼痛,舌苔干燥,大便干燥,干咳少痰,脉象偏浮等,脉数有力是火热证的表现。 3.凉燥与温燥的共同点是 【A】.有汗 【B】.无汗 【C】.脉浮数 【D】.干咳少痰(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本题思路:此题属于识记并理解类考题,考题具有一定难度,选项具有一定迷惑性。凉燥与温燥均属于燥邪治病,燥邪的临床变现为皮肤干燥甚或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除以上表现外,凉燥常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缓或浮紧等表寒症状;温燥常有发热有汗,咽喉疼痛,心烦,舌红,脉浮数等表热症状。 4.外感风邪所致中风表虚证,常见 【A】.无汗出 【B】.有汗出(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C】.大汗出 【D】.冷汗出 本题思路:此题可用排除法,风邪治病,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故汗出;无汗为寒淫证的表现。大汗出见于火热证,冷汗见于亡阳证。

1991年考研中医综合试题及答案

1991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科目试题 一、A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间存在着: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互为消长 D. 平衡协调 E. 互相转化 【参考答案】B 2. 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关系最密切的是 A.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B.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 C. 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D. 肺主治节的生理功能 E. 肾主藏精的生理功能 【参考答案】B 3. 肺为“水之上源”的主要依据是 A. 肺的通调水道的功能 B. 肺具有布散水液的功能 C. 肺具有输精于皮毛的功能 D 肺为脏腑之华盖 E. 饮入于胃……上归于肺 【参考答案】A 4.“乙癸同源”应归属于: A. 肝和心的关系 B. 肝和肺的关系 C. 肝和肾的关系 D. 肝和牌的关系 E. 肾和牌的关系【参考答案】C 5.“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 A. 气能生津 B. 津能化气 C. 气能摄津 D. 津能载气 E. 气能行津 【参考答案】D 6. 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 A. 经别 B. 别络 C. 浮络 D. 孙络 E. 奇经 【参考答案】E 7 《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多食酸”则: A. 脉凝泣而变色 B. 皮搞而毛拔 C. 筋急而爪枯 D. 肉胝皱而唇偈 E. 骨痛而发落 【参考答案】D 8.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的机理均属于: A. 体内气机的逆乱 B. 体内阴血的不足 C. 体内阳气之变动 D.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E. 体内筋脉失常 【参考答案】C 9.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的经脉是 A. 手少阴心经 B. 任脉 C. 冲脉 D. 足阳明胃经 E 足太阴脾经【参考答案】D 10. “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属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