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4.11 KB
- 文档页数:11
《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掌握消息的六要素。
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能够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
理解消息语言的特点。
分析消息的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区分消息和其他文体的不同。
体会消息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消息的内容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朗读法:通过朗读消息,感受消息的语言特点和情感氛围。
分析法:分析消息的结构和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新闻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对新闻的了解和认识,引出消息这一新闻体裁。
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讲解消息的定义、特点和结构。
消息是一种简要、迅速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最新变化的新闻体裁。
消息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等特点。
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结合具体的消息实例,分析消息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介绍阅读消息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浏览标题,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其次,阅读导语,把握消息的核心信息;然后,阅读主体,了解消息的具体内容和细节;最后,阅读背景和结语,加深对消息的理解。
以一篇简单的消息为例,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分析《消息二则》的内容和主题分别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篇消息。
引导学生找出消息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例如,“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这句话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描述了国民党军队的溃败。
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
学会分析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等部分。
掌握消息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消息二则,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模仿写作消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心社会的意识。
增强学生对新闻工作者的敬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消息的结构和要素。
体会消息语言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会准确提取消息的主要内容。
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撰写简单的消息。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两则时事新闻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新闻是如何传递给我们的?新闻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哪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消息二则。
(二)知识讲解1、消息的定义消息是一种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2、消息的特点真实性:消息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虚构或夸大。
时效性:消息要及时反映最新发生的事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简洁性:消息的语言要简洁明了,篇幅不宜过长。
准确性:消息的内容和表达要准确无误,避免产生歧义。
3、消息的结构标题: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导语: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详细叙述消息的具体内容,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背景:介绍与事件相关的背景情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
结语:对消息的内容进行总结或展望。
(三)文本分析1、展示第一则消息,引导学生分析标题、导语、主体等部分,并总结主要内容。
2、让学生分组讨论这则消息的语言特点,如用词准确、简洁等。
3、按照同样的方法,分析第二则消息。
(四)写作指导1、给出一个简单的事件,让学生按照消息的结构和语言要求进行写作。
2、学生完成写作后,互相交流、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消息的相关知识,包括定义、特点、结构、语言等,强调学习消息写作的重要性。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篇1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重点)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难点)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教案# 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教案#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优秀6篇】消息是以文字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是标题、#教案# 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6篇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重点)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_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
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消息的要素以及结构,理清文章内容、层次。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的情感和立场。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消息的结构,明确各部分的作用。
(2)品味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2.教学难点:(1)理解渡江战役的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消息的写作手法,尝试进行消息写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当今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消息。
那么,什么是消息呢?消息是一种常见的新闻体裁,它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及时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同志撰写的两篇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感受消息的独特魅力。
二、知识备查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2.背景介绍1949 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国民党反动派赶紧派人前往北京和谈,以争取时间部署兵力。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1949 年 4 月 20 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 月 21 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 日 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
22 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三、字词把握1.请同学们朗读下列词语,注意字音和字形。
溃退(kuì tuì)泄气(xiè qì)督战(dū zhàn)要塞(yào sài)业已(yè yǐ)摧枯拉朽(cuī kū lā xiǔ)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
2. 学习阅读消息,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3. 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4. 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层次。
(2)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其准确性和简洁性。
2.教学难点:(1)理解消息中作者的主观倾向和情感表达。
(2)学习消息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
而新闻就是及时报道这些事情的一种文体。
今天,我们将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消息二则》,来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事件。
二、检查预习1. 请同学们说说对新闻这种文体的了解,包括消息的特点。
明确:新闻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网络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狭义上新闻即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消息的特点是时效性和真实性,前者要求是新近发生的事件,后者要求用事实说话,真实是消息的生命。
2. 阅读课文,根据消息的结构特点,思考这则消息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标题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是“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是“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诸城进击中",结语是“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3. 积累重点字词。
明确: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荻港(dí)。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高一语文消息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消息的定义、特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分析消息的结构,掌握消息的写作方法。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消息的定义、特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消息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消息的、、部分如何合理布局。
2.如何运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消息内容。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如消息范文、新闻报道等。
2.学生准备笔和纸,以便进行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消息的定义、特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消息实例,教师进行点评。
二、消息的结构分析1.教师展示一篇消息范文,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包括、、部分。
三、消息写作方法指导1.教师讲解消息写作的基本方法,包括选材、构思、表达等。
2.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结合消息结构图,进行课堂练习。
3.教师选取几篇学生练习作品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方法。
四、课堂实践1.教师给出一个新闻素材,要求学生根据消息结构图,编写一篇消息。
2.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消息写作。
3.教师选取几篇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全班同学共同评价。
五、拓展延伸1.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消息类型,如新闻消息、通讯消息、评论消息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类型消息的特点及写作方法。
六、课后作业1.根据所学知识,编写一篇新闻消息。
2.深入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新闻素材,尝试编写一篇通讯消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消息的定义、特点、结构及写作方法,让学生对消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堂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写作能力得到锻炼。
拓展延伸部分,学生对不同类型消息有了认识,为课后作业奠定了基础。
但在课堂实践中,部分学生写作水平仍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课后给予个别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都通过哪些途径获取新闻信息?”2.消息的结构分析教师展示一篇消息范文,提问:“这篇消息的开头部分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回答:“简洁明了,直接点出了事件的核心。
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重点)2.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难点)3.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法指导】1.默读法;2.自主、合作探究法;3.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1课时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导入新课:古人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
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知识卡片1.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2.写作背景1949年 4 月 20 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
百万雄师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
这篇消息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的局面。
3.文体知识(1)新闻的定义: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迅速地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基本要求:①内容真实准确;②报道迅速及时;③立场观点鲜明;④语言简明扼要。
(3)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字词积累芜湖( wú ) 溃退( kùi ) 泄气( xiè )歼灭( jiān )要塞( sài )督战( dū )锐不可当( dāng )业已:已经溃退:被打垮而后退。
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能够正确理解新闻内容;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3.通过分析新闻事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新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如何正确理解新闻内容。
三、教学难点1.如何分析新闻事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什么是新闻,并且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新闻的认识。
2.讲解(15分钟)(1)什么是新闻?通过简单地介绍“消息一则”和“消息二则”,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新闻。
然后再讲解一下什么是新闻:指报道社会上各种事件、事情或现象的媒体内容。
(2)新闻的特点通过分析“消息一则”和“消息二则”,让学生了解到以下几个方面:①真实性:新闻报道所涉及到的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不能虚构。
②时效性: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当前发生的或者最近发生的事件,不能是过去的或者未来的。
③客观性:新闻报道应当尽量客观公正,不带有个人情感色彩和主观判断。
④独立性:新闻媒体应该独立自主地对事件进行报道,不受任何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干扰。
3.分析(20分钟)让学生阅读“消息一则”和“消息二则”,并回答以下问题:(1)从标题上看,“消息一则”和“消息二则”属于哪种新闻类型?(2)从内容上看,“消息一则”和“消息二则”的真实性如何?(3)从内容上看,“消息一则”和“消息二则”的时效性如何?(4)从内容上看,“消息一则”和“消息二则”的客观性如何?(5)从内容上看,“消息一则”和“消息二则”的独立性如何?4.讨论(15分钟)让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并且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新闻要具备真实性、时效性、客观性和独立性?(2)你认为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应该注意什么?5.总结(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新闻以及新闻的特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并且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消息二则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2. 能够分析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和背景等要素,理解新闻的主旨和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 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3. 分析新闻的要素,理解新闻的主旨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 分钟)通过提问或讲述一个新闻事件,引入新闻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闻的特点和结构(10 分钟)讲解新闻的特点,包括真实性、时效性、客观性、简明性等。
介绍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等要素。
3.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10 分钟)讲解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包括选择新闻题材、收集新闻素材、确定新闻主题、安排新闻结构等。
4. 分析新闻的要素(15 分钟)选择一篇新闻,让学生分析其标题、导语、主体和背景等要素,理解新闻的主旨和意义。
5. 写作练习(10 分钟)布置一个新闻写作的任务,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可以是课堂上发生的一件小事,也可以是自己生活中的一件趣事。
6. 作品展示与评价(10 分钟)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读给全班同学听,然后进行师生互动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7. 课堂小结(5 分钟)总结新闻的特点、结构和写作方法,强调新闻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新闻。
五、作业布置布置一篇新闻写作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以上是一份消息二则的教案,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时效性,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多写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消息二则》教案第一篇:《消息二则》教案《消息二则》一、背景知识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争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盟军在亚洲大陆各战场对日军发起反攻。
1945年7月26日,中国、美国和英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在波茨坦会议上美国总统杜鲁门、蒋介石和英国首相丘吉尔联合发表的一份公告《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或《波茨坦宣言》。
这篇公告的主要内容是声明三国在战胜纳粹德国后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等对战后对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
)促令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但是,日本政府予以拒绝,并先后三次扩军动员,准备进行本土决战。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
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8月9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对日本关东军发动全面进攻。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发布诏书,宣布接受盟国的《波茨坦公告》,向盟国投降。
1945年8月17日,日本天皇发布敕chì 谕,命令所有武装部队停止一切战斗行动,向同盟国投降。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04分,受降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
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日军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等日本投降代表团11人代表日本向盟国投降。
由美国、中国、英国、苏联以及其他对日作战的战胜国受降。
此后,驻海外的日军陆续向盟国投降。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的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了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
中国陆军司令何应钦在南京陆军司令部礼堂接受日本侵略军参谋长小林浅三递交的投降书。
二、《东京宣布无条件投降》填写下表,看看你对新闻5W要素的掌握情况。
何时今晚7时何地何人杜鲁门总统何事日本投降了为何原子弹轰炸,俄国宣战试归纳这篇消息写了哪些新闻事实,运用了哪种消息结构形式明确:这是一篇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消息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了解消息的分类和作用;(3)提高阅读和分析消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3)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业的关注和热爱;(2)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新闻价值观;(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消息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消息的分类和作用。
2. 教学难点:(1)如何正确阅读和分析消息;(2)如何运用消息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消息的定义和作用;(2)提问:同学们平时都关注哪些类型的消息?2. 讲解(1)消息的基本结构和特点:a. 标题:简洁明了,概括新闻内容;b. 导语:简要介绍新闻事件,引起读者兴趣;c. 主体:详细叙述新闻事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等;d. 结尾:总结新闻事件,强调新闻意义。
(2)消息的分类和作用:a. 按内容分类: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文化新闻等;b. 按形式分类:文字消息、图片消息、视频消息等;c. 消息的作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监督政府、服务人民。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一则典型消息,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和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典型消息;(3)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 实践操作(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消息;(2)学生独立完成写作任务;(3)教师批改学生作品,并进行点评。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3)教师解答学生疑问,总结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积极性、团队合作精神等;2. 案例分析:学生对消息结构和特点的分析能力;3. 实践操作:学生撰写消息的质量和水平;4. 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消息二则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消息二则篇一教学目标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5个生字“冈、蝴、蝶、耀、颊”。
积累7个词语“春装、山冈、蝴蝶、雀跃、沉睡、照耀、面颊”。
2、按要求预习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能说文章说的春天的消息;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3、体会春天来到时人们欢快的心情以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继续学习预习课文。
在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在学文的同时能选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教学媒体春天图片课前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
2、预习作业(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2)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盼望、爱怜、雀跃。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1、看画面,说景象。
(1)出示描绘春天景象的画面。
(2)按“春天到了,什么怎么样了”的方式说说春天的景象。
(3)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2、春天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很多诗人都写过关于春天的诗歌。
谁能把你所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歌读给大家听?预习反馈:诵读《咏柳》、《春夜喜雨》……3、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
出示课题:1、春的消息齐读课题(理解题目中“消息”的含义)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学习字词。
(1)纠正字音,重点指导:“冈”的读音是第一声,“颊”的读音是jiá。
完成多音字练习。
piǎo()jīn()tǔ()漂禁吐piào()jìn()tù()(2)掌握字形,重点指导“耀”和“颊”的字形3、通读全文,边读边想:你知道了哪些春天的消息。
读后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味诗蕴1、轻声读诗歌,圈出诗中所描写的春天的景物。
交流:描写了哪些景物?要求学生连贯地说一说。
板书: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2、再读课文,想想: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什么?交流、小结:作者描写了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因为这些都是春天到来时最具特点的景物,使人感受到春天是充满生机的。
《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消息的特点、结构和要素。
- 学会阅读消息,能够准确把握消息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 掌握消息的写作方法,能够撰写简单的消息。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和分析消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 通过写作练习,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激发学生对新闻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
- 通过对优秀消息的学习,感受新闻的力量和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消息的特点、结构和要素的掌握。
- 消息的阅读和写作方法的指导。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消息的主旨和关键信息。
- 如何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和写作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消息的相关知识和写作方法。
2.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消息文本,分析消息的特点和结构。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消息的理解和看法。
4. 写作法:安排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消息案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新闻视瓶或展示一则新闻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你们平时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新闻的?新闻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消息。
(二)讲授消息的相关知识1. 消息的特点(1)真实性:消息必须真实可靠,报道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2)时效性:消息要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3)简短性:消息的篇幅一般较短,语言简洁明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传达主要信息。
(4)客观性:消息要客观地报道事实,不带有主观色彩。
2. 消息的结构消息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组成。
1消息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溃退、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等词语。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消息的结构形式。
分析两则消息的特点,学会迅速抓取文中的主要信息。
3.梳理两则消息的内容、层次,学习文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体会文中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展示课件,通过观看表现渡江战役的影像资料,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
2.结合课文旁批,引导学生掌握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
3.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情感,并在交流互动中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到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消息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了解消息的特点,重点把握消息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2.运用所学知识撰写消息,学习为消息拟定标题。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图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任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1948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八条二十一款,限蒋介石在4月20日前表态。
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
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决定着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时刻。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诗词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蝶恋花·答李淑一》等。
2.知识链接(1)消息的概念。
消息是新闻的一种。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
消息是一种报纸文体,指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2)消息的三个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3)消息的结构。
一般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①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消息事实。
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引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正题(也叫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也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新闻事件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③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
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④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⑤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
(4)消息固定的格式——“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息。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摧枯拉朽.(xiǔ) 区域.(yù) 督.战(dū)歼.灭(jiān) 溃.退(kuì) 荻.港(dí)锐不可当.(dāng) 泄.气(xiè) 要塞.(sài)(2)词语释义摧枯拉朽:本义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退:败退。
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督战:监督作战。
歼灭:消灭(敌人)。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3)词语辨析“溃退”和“撤退”两个词都有“后退”之意。
“溃退”指失败后,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有被迫后退之意。
“撤退”是指从战场或冲突地点撤回,从阵地或占领区退出,是有计划的后退,比“溃退”有序得多。
“摧枯拉朽”比喻迅速地摧毁腐朽势力,用于褒义的语境,不可用于贬义的语境。
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答案示例:何时:1949年4月20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
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如何: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答案示例: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
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教师点拨: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所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倒金字塔结构。
这是由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息。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消息的什么?在消息中起什么作用?答案示例:是消息的电头。
作用: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据了解,渡江战役将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可否改为“百万大军”?作者能否等全体作战部队胜利渡江之后再撰写此则消息发表?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改成“百万大军”,因为消息必须具有真实性。
也不能等到战斗结束后再撰文发表,因为消息必须具有及时性。
3.默读文章,找出本文中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
“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神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出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一正一反,对比鲜明,褒贬之情强烈。
教师点拨:从理论上说,消息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
但是完全中立、客观、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
作者主观的立场和观点往往渗透在对事实的叙述、议论之中,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概括。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中的“已”和“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去掉。
“已”是“已经”的意思,表明解放军约有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表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句中的“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换。
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突破敌军防线的英勇形象。
“溃退”指失败后毫无秩序地撤退,有被迫后退之意,更能够表现国民党军队败退时的狼狈之态。
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手,就可以体会句中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的赞颂以及字里行间透出的豪迈之情。
3.揣摩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答案示例:“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之充分,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摧枯拉朽”形象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进军的气势和敌人狼狈败退之态。
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凸显了我军势不可当,敌军不堪一击。
B.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答案示例:长江的“平”和“静”,衬托出我军的从容镇定;“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加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稳操胜券的信心。
这里的“风平浪静”不完全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还隐含着全国局势已趋向稳定之意。
这是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透露出作者乐观轻松的心情。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这则短小精悍的消息集中表现了什么?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高度赞扬了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渡江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自豪感。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找出这则消息在写作手法上呈现的特点。
答案示例:(1)本文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这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这场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突破敌阵,横渡长江。
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正文部分作者只用了区区199字(含标点),便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
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2)大量运用四字句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