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内吸治疗性杀菌剂(1)
- 格式:xls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1
粉锈宁的作用,粉锈宁的使用方法
粉锈宁为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还具有一定的熏蒸作用。
在低剂量下就能达到明显的药效,且持效期较长。
对人、畜、鱼、蜜蜂低毒,对人粘膜和皮肤均无刺激性。
下面为大家介绍粉锈宁的作用,以及粉锈宁的使用方法。
粉锈宁的作用
粉锈宁又称三唑酮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的三唑类杀菌剂。
粉锈宁对多种作物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如锈病、白粉病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用作喷雾、拌种和土壤处理。
粉锈宁的使用方法
(1)防治黄瓜、西瓜、丝瓜白粉病、炭疽病,用15%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喷雾,间隔15天1次,连喷3-4次;防治菜豆炭疽病、豌豆白粉病,连喷2-3次即可。
(2)防治温室、塑料棚等保护地设施内蔬菜白粉病,每立方米耕层土壤用15%可湿性粉剂12克拌和,作栽培土,持效期可达2个月左
右。
(3)防治豇豆锈病,豌豆白粉病,蚕豆锈病,用25%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每隔15-20天喷1次,连喷2-3次。
(4)防治西红柿白绢病,用25%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浇灌根部,每隔10-15天灌1次,连灌2次。
烯酰吗啉是专一杀卵菌纲真菌杀菌剂,其作用特点是破坏细胞壁膜的形成,对卵菌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作用,在孢子囊梗和卵孢子的形成阶段尤为敏感,在极低浓度(<0.25μg/ml)即受到抑制。
与苯基酰胺类药剂无交互抗性。
产品特点烯酰吗啉是一种新型内吸治疗性专用低毒杀菌剂,其作用机制是破坏病菌细胞壁膜的形成,引起孢子囊壁的分解,而使病菌死亡。
除游动孢子形成及孢子游动期外,对卵菌生活史的各个阶段均有作用,尤其对孢子囊梗和卵孢子的形成阶段更敏感,若在孢子囊和卵孢子形成前用药,则可完全抑制孢子的产生。
该药内吸性强,根部施药,可通过根部进入植株的各个部位;叶片喷药,可进入叶片内部。
其与甲霜灵等苯酰胺类杀菌剂没有交互抗性。
作用对象烯酰吗啉属专一防治卵菌纲真菌性病害药剂,对霜霉病、霜疫霉病、晚疫病、疫(霉)病、疫腐病、腐霉病、黑胫病等低等真菌性病害均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可应用于葡萄、荔枝、黄瓜、甜瓜、苦瓜、番茄、辣椒、马铃薯、十字花科蔬菜。
使用技术烯酰吗啉主要通过喷雾防治病害,根颈部受害的也可对根颈部及其周围土壤喷淋。
防治葡萄、荔枝或根颈部病害时,一般使用so%可湿性粉剂或50%水分散粒剂1500~2 000倍液,或80%水分散粒剂2 000~3 000倍液,或40%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或25%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10%水乳剂300~400倍液,喷雾或喷淋;防治瓜类、茄果类、叶菜类及烟草等作物的病害时,一般每667平方米使用35~50克有效成分的药剂,对水30~60升喷雾。
在病害发生前或初见病斑时用药效果好[1] 。
农业应用广泛用于蔬菜霜霉病、疫病、苗期猝倒病、烟草黑胫病等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防治,具内吸活性。
在不考虑病原真菌抗药性的前提下,药效较目前广泛使用的甲霜灵、霜脲氰、乙磷铝、恶霜灵等为高。
单独使用有比较高的抗性风险,所以常与代森锰锌等保护性杀菌剂复配使用,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第四章杀菌剂复习题第四章杀菌剂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病害防治化合物:无杀菌毒性,但又能够防治植物病害的化合物也被称为病害防治化合物。
2、无杀菌毒性化合物:在离体下无杀菌毒性,但是在活体上(施用到植物上)却能够防治病害的化合物。
3、铲除作用:是指利用杀菌剂完全抑制或杀死已经发病部位的病菌,阻止已经出现的病害症状进一步扩展,防止病害加重和蔓延。
4、表面化学铲除:一些植物病原菌主要是寄生在植物表面,如白粉病菌和锈菌。
5、局部化学铲除:一些渗透性较强的杀菌剂/通过对植物发病部位喷施,可以杀死病部病菌,阻止病菌的蔓延。
6、系统化学铲除:内吸性杀菌剂可以渗透到寄主体内和再分布,杀死或完全抑制寄生在植物病症表面和内部的病菌。
7、治疗作用:是在病原物侵入以后至寄主植物发病之前使用杀菌剂,抑制或杀死植物体内外的病原物,或诱导寄主产生抗病性,终止或解除病原物与寄主的寄生关系,阻止发病。
具有内吸治疗作用的杀菌剂也称为治疗剂。
8、保护作用:是在病菌侵入寄主之前将其杀死或抑制其活动,阻止侵入,使植物避免受害而得到保护。
具有保护作用的杀菌剂称保护剂/。
9、抗产抱作用:是指利用杀菌剂抑制病菌的繁殖,阻止发病部位形成新的繁殖体,控制病害流行为害。
10、杀菌作用:真正杀死菌体,并铲除病菌,即“杀菌”,表现:真菌孢子不能萌发或者在萌发中死亡;机理:能量供应不足而致死,多作用位点,传统保护剂;11、抑菌作用:暂时抑制真菌的生长,不再接触到药剂时,又能够恢复生长,起抑菌作用的化合物称为抑真菌剂。
表现:真菌的芽管或者菌丝的生长受到抑制,形态产生变化,如芽管粗糙,芽管末端膨大、扭曲和畸形,菌丝过度分枝等;机理:生物合成受到抑制,作用位点单一,也称现代选择性杀菌剂。
二、填空:1、克菌丹和灭菌丹都是杀菌谱广的杀菌剂,主要作用机制一是,使之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二是,阻断三羧酸循环。
此外,克菌丹还作用于,生成的硫光气,也会抑制酶或辅酶的活性。
保护性、病原菌丙酮酸的脱羧作用,抑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的活性,含—SH的酶或辅酶2、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包括和两类,其主要作用机制一是;二是。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2分,共20分。
)1. LD502. 负交互抗性3. DDT4. 专一性农药5. 安全间隔期6. 位差选择7. 丙环唑8. 草甘膦9. EC10. 毒土法其号码写在题后的[ ]内。
每题1分,共20分)1. 将功夫菊酯归为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主要分类依据是[ ]。
①按原料的来源和成分来分;②按作用方式来分;③按毒性来分;④按化学结构来分。
2. 第一代农药主要指的是[ ]。
①砷素剂;②有机磷杀虫剂;③无机农药及植物性农药;④波尔多液。
3. 一般溶剂中难以溶解的固体原药和适当助剂可加工成[ ]。
①乳油;②超低量油剂;③液剂;④悬浮剂。
4. 和昆虫喜食的食物混拌后撒施对昆虫可起到作用的杀虫剂可能属于[ ]。
①触杀剂;②内吸剂;③胃毒剂;④引诱剂。
5. 对抗菊酯类和沙蚕毒素类杀虫剂的棉叶螨,可采用的混合配方是[ ]。
①功夫+抗蚜威;②灭扫利+西维因;③浏阳霉素+水胺硫磷;④巴丹+久效磷。
6. 防治柑桔矢尖蚧时可以选用[ ]① 25%单甲脒水剂;② 90%敌百虫晶粉;③ 50%抗蚜威可湿性粉;④矿物性乳剂。
7. 防治小麦赤霉病时可以选用[ ]① 50%易卫杀可湿性粉剂;②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③波尔多液;④ BT乳剂。
8. 适于喷雾法使用的剂型有[ ]①粉剂;②可湿性粉剂;③颗粒剂;④油剂。
9. 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对昆虫神经系统的作用靶标是[ ]。
①神经——肌肉接点;②神经细胞膜上Na+通道;③神经细胞突触后膜上的ACh受体;④ AChE。
10. 某地棉铃虫已对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严重抗药性,在防治时可用[ ]。
① 10%氯氰菊酯乳油;② 20%灭扫利乳油;③ 20%灭多威水剂;④ 40%甲胺磷乳油。
11. 同一种药剂,对昆虫体壁渗透力较强的是[ ]。
①油剂;②缓释剂;③悬浮剂;④粉剂。
12. 甘蓝上防治蚜虫最好采用[ ]。
①喷粉法;②撒粉法;③撒毒土法;④喷雾法。
各类杀菌剂之恶霉灵鉴于国内恶霉灵市场的升温,针对目前的市场情况,恶霉灵将来的市场用来将越来越大,这将是一个趋势。
首先比较下目前国内的一些常见的土壤消毒杀菌产品:1,敌克松:中毒,易燃易爆,受热容易分解,杀菌不广谱,可杀腐霉菌引起的立枯病,猝倒病等土传病害。
关键是有毒,可通过吸入,接触中毒,口入2g可致人死亡。
不利于生产。
同时不方便存储,对环境更是不友好。
现在用的人也慢慢少了。
2,多菌灵:广谱内吸高效低毒杀菌剂,具有内吸治疗和保护作用。
对真菌(如半知菌、多子囊菌)引起的病害有防治效果。
可用于叶面喷雾、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等。
但是还不够广谱,有些真菌还杀不死。
比如,由腐霉菌引起的猝倒病,多菌灵和甲托就没有效果,多菌灵和甲托主要是用来防治枯萎病。
可是现在很多人居然还在用这两种药在防治猝倒病,郁闷。
此外,用久了容易产生抗性,而且环境不友好,容易杀死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用久了容易板结。
目前使用量相当的大。
价格便宜,利润较底。
3,百菌清:广谱,低毒高效保护型杀菌剂,但无内吸作用,所以基本上不用做土传病害的防治。
4,咯菌腈:一个很好的广谱杀菌剂,高效广谱。
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等许多病原菌引起的种传和土传病害有非常好的防效,机制独特。
持效期长。
但是价格太贵,大概7元一壶水。
目前只有国外公司登记。
5,甲霜灵:属于低毒性杀菌剂。
核糖体RNAⅠ的合成抑制剂。
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被植物的根茎叶吸收,并随之物体内水分运输,而转移到植物的各器官。
有双向传导性能,持效期10-14天,土壤处理持效期可超过2个月。
对霜霉病菌、疫霉病菌和腐病菌引起的多种作物霜霉病,瓜果蔬菜类的疫霉病、谷子白发病有效。
单一长期使用该药,病菌易产生抗性。
好了,现在来看看恶霉灵的特点了:恶霉灵是一种广谱的内吸性杀菌剂。
高效、低毒,对各种植物真菌病害,如镰刀菌、苗腐菌、腐霉菌、丝核菌、根壳菌、雪微菌等所引起的立枯,根腐,枯萎,死苗等土传病害,均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内吸性杀菌剂是指什么?有哪些主要功
能?
药剂通过植物的根、茎,叶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向顶传导,能传导到植物体其他未受药部位,并且能够杀灭病菌,或防止外部的病菌侵入,这种药剂叫内吸性杀菌剂。
内吸性杀菌剂叶面喷洒时,要求药剂有一定的浓度,并且要覆盖均匀。
内吸性杀菌剂可以起到化学治疗作用,对于未被病菌侵染的植物,喷施内吸性杀菌剂后也可以在植物体内预防病害入侵,从而减轻或预防病害的发生。
治疗性杀菌剂是指在病菌已经与寄主植物发生接触或已经侵入
植物体内后,能够毒杀病菌,从而阻止病害发展的杀菌剂。
保护性杀菌剂在植物感病前,先在植物表面施用,以保护植物免受病原物侵染危害,要求杀菌剂在植物表面上保持较长时间,因此要具有良好的黏附性;治疗性杀菌剂是病原物已侵入植物体内,在感病后施药,以杀死或抑制病原物生长,从而消除病原或中和病原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要求杀菌剂均匀地与病菌接触,能够较快速地发生作用,以达到迅速控制病害的目的。
苯甲丙环唑的特点,苯甲丙环唑的使用方法
苯甲丙环唑属低毒三唑类新一代强力杀菌剂,是一种广谱、内吸、治疗性杀菌剂,可被根、茎、叶部吸收。
那么苯甲丙环唑要怎样使用呢?下面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苯甲丙环唑的特点,苯甲丙环唑的使用方法吧。
苯甲丙环唑特点:
1、本品属低毒三唑类新一代强力杀菌剂,是一种广谱、内吸、治疗性杀菌剂,可被根、茎、叶部吸收,对多种农作物上由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引发的病害特效,2-3小时杀菌,1-2天控制病情,持效期长;
2、具有内吸、治疗、铲除三大功效,在高病害压力下表现更突出。
对真菌性病害表现出卓越的治疗效果。
苯甲丙环唑的使用方法:
1、防治香蕉叶斑病:在发病初期,用丙环唑1000~1500倍液喷雾效果最好,间隔21~28天。
根据病情的发展,可考虑连续喷施第2次。
2、防治葡萄炭疽病:如果在发病初期前,用于保护性防治,可用丙环唑2500倍稀释喷雾;
3、如果用于治疗性防治葡萄炭疽病(发病中期):丙环唑3000倍喷雾,间隔期可达30天。
4、防治花生叶斑病:用丙环唑2500倍稀释,在发病初期进行喷雾,
间隔14天连续喷药2~3次。
5.防治西瓜蔓枯病:在西瓜膨大期,用丙环唑5000倍喷雾。
6.防治番茄炭疽病、辣椒叶斑病:用丙环唑2500倍稀释,在发病初期喷雾。
7.防治草莓白粉病:在发病初期,用丙环唑4000倍喷雾
8、防治小麦纹枯病:用丙环唑)初发病时1500倍喷雾;发病中期用1000倍进行喷雾。
每亩喷水量人工不少于60升,拖拉机不少于10升,飞机不少于1~2升。
在小麦茎基节间均匀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