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3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东汉的兴衰》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本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包括光武帝的崛起、和帝的振兴、灵帝的荒淫无道以及黄巾起义等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矛盾,从而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东汉时期的历史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东汉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特点等方面有所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掌握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讲述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展示东汉的兴衰过程。
东汉的兴衰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了解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的史实等基础知识。
2.理解“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3.理解东汉中期以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
4.了解黄巾起义对东汉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预习新知】(一)预习新知知识模块一光武中兴自主阅读课本P58~59内容,完成第1题。
1.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形成了什么局面?如何理解这一局面?(1)措施:①释放奴婢;②减负减刑;③合并郡县,裁减冗官;④监察制度建立;⑤北方民族内迁;(2)光武中兴;(3)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
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知识模块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自主阅读课本P59内容,完成第2~3题。
2.外戚宦官交替专职出现的原因,对东汉王朝的影响。
(1)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读“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流程图”及“跋扈将军”故事,思考东汉政治制度的情形。
⎭⎬⎫外戚专权——宦官得宠君权旁落——夺回君权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谋杀异己→东汉衰亡的根本原因知识模块三 黄巾起义自主阅读课本P60~61内容,完成第4题。
4.黄巾起义的背景、口号、规模,对东汉统治的影响。
(1)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民不聊生,自然灾害频发; (2)“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 (3)人数多,地域广,时间长;(4)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是东汉衰亡的直接原因。
【深化探究】 (一)深化探究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4.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5. “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巩固训练】 (一)巩固训练1.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
教材内容包括: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学生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人物事迹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时期的建立、统治、起义、乱世、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难点: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黄巾起义的原因和意义、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过程、人物事迹等。
2.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深入了解历史真相。
3.讨论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4.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发展趋势。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3.史料:与东汉时期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4.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5.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东汉时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史料,了解东汉时期的建立、统治、起义、乱世、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重点介绍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内容。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
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准备:收集与东汉有关的历史资料、预习教材及背景知识、观看历史视频。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秀丽江山之长歌行》片段,渲染历史恢宏的气势。
教师:这是时下一部非常热门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它以汉朝为背景,讲述了西汉覆亡之期,刘秀等人历尽艰辛完成东汉举世伟业的传奇故事。
今天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聚焦“东汉的兴亡”,一起回顾那段飘摇的历史。
2016秋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word导学案01知识治理知识点1光武中兴新朝: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_______,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东汉建立:公元25年,西汉宗室________称帝,定都洛阳,史称____ ____。
他确实是光武帝。
光武中兴:刘秀多次下令开释________,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________,裁减官员,加大对官吏的监督,惩戒贪官污吏;又承诺北方__________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显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复原和进展,史称“__________”。
知识点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________与________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坚决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知识点3黄巾起义184年,通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_____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预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__________的境地。
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繁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02基础过关知识点1光武中兴1.2014年2月27日,霍洛柴登古城遗址挖掘出重7000多斤、140万枚布币和方孔钞票币等,经推断那个地点曾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
这一重大考古发觉关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A.秦朝B.新朝C.隋朝D.元朝2.电视剧《光武中兴》要紧讲述哪一位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光武中兴”的故事()A.刘邦B.刘彻C.刘秀D.刘备3.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闻名的皇帝,下列措施与他无关的一项是( )A.下令开释奴婢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惩戒贪官污吏D.承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知识点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4.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点是()A.地点豪强独霸一方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5.“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中国古代哪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口号()A.陈胜、吴广起义B.刘邦、项羽起义C.西汉绿林赤眉起义D.东汉黄巾起义6.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时刻:公元184年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A.时刻B.领导人C.口号D.作用7.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讲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进展C.中期以后显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03能力提升8.下列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缘故中,不包括()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州牧势力的膨胀C.黄巾起义的繁重打击D.王莽施政的危害9.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讲法错误的一项是()A.当时的社会统治专门黑暗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预备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D.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10.观看下面的图表,回答下列咨询题。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学习目标】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知道“光武中兴”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形成的原因,知道黄巾起义。
【自主学习】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公元9年,外戚夺取政权,定国号为“”,西汉灭亡。
2.西汉宗室趁机起兵,以“”为旗号,与其他的农民起义军共同反抗王莽的统治。
刘秀率军打败王莽的主力,势力不断扩大。
3.25年,刘秀称帝,后定都洛阳,史称。
刘秀就是。
4.光武帝治国措施:①多次下令,禁止残害奴婢;②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③还,赦免囚犯;④,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⑤又允许北方,缓和民族矛盾。
影响:光武帝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5.东汉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农业:①人们通常使用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②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手工业:①当时发明的,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铁质量。
②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6.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最终形成与交替专权的局面,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7.曾帮助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豪强大族,此时势力不断壮大。
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三、黄巾起义8.创立的张角传教10多年,信徒已有数十万人。
184年,经过精心策划、长期准备,等领导的一场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终于爆发。
起义军头裹黄巾,被称为“”。
因各种原因,历史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课堂检测】( )1.2014年2月27日,霍洛柴登古城遗址发掘出重7000多斤、140万枚布币和方孔钱币等,经推断这里曾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
这一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A.秦朝 B.新朝 C.隋朝 D.元朝( )2.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他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光武中兴”。
七年级上册历史科导学案
主备人:审核组长:
6、东汉时候,为造纸术的改进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A.张衡B.华佗
C.蔡伦D.班固
7、东汉的都城在
A.咸阳B.洛阳 C.长安D.洛邑
8、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说过,“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那么,张謇对近代工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
A.提出“自强求富”,创办汉阳铁厂
B.提出“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C.提出“救亡图存”,进行维新变法
D.提出“师夷长技”,兴起洋务运动
9、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
C.东汉灭亡D.吴国建立
10、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军阀是
A.曹操和刘备B.曹操和袁绍
C.刘备和孙权D.刘备和袁绍
11、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实行屯田制,保证了军粮的供应
C.奖励农耕,得到了劳动人民的支持
D.官渡之战,打败了强敌袁绍
12、黄巾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外戚、宦官专政B.统治者改制失败
C.社会经济被破坏D.民族矛盾的尖锐
四、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光武中兴
自主阅读课本P58~59内容,完成第1题。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东汉建立、光武中兴和东汉经济发展的史实,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2.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理解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的时代特征。
3.讲述黄巾起义,了解东汉的衰落。
4.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重点难点】1.重点: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
2.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自主学习】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东汉建立(1)西汉灭亡:9年,夺取政权,建立,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年,刘秀称帝,定都,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
2.光武中兴(1)措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光武帝多次下令,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山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 ,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3.社会经济发展表现(1)人们通常使用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受命治理黄河,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3)东汉时发明的,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
(4)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形成时间:。
(2)具体表现:交替专权,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和民生困苦。
2.豪强大族势力(1)表现: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拥有,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长期担任朝廷中的要职,世代为官。
(2)影响: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局面的重要因素。
三、黄巾起义1.原因(1)东汉后期,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
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掌握“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
3.了解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课前预习】1.我国历史上的“光武中兴”是在谁的统治时期()A.刘邦B.刘秀C.刘禅D.刘表2.公元25年,东汉建立,定都()A.洛阳B.西安C.开封D.南京3.黄巾军起义的领导者是()A.陈胜B.吴广C.张角D.王莽4.“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主要是指这一时期()A.农民负担较轻B.统治者清廉C.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D.经济繁荣【展示交流】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互学探究】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4.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5. “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展示交流】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西汉灭亡,建立新朝的外戚是()A.王莽B.王猛C.王导D.刘秀2.东汉初期,政治经济得到发展,史称()A.光武中兴B.文景之治C.开元盛世D.贞观之治3.多次下令释放女婢,减轻农民负担的皇帝是()A.汉高祖B.汉武帝C.光武帝D.汉文帝4.东汉末年发生的农民起义是()A.陈胜、吴广起义B.刘邦起义C.项羽起义D.黄巾起义5.后世将刘秀建立的政权称为“东汉”的原因是()A.其统治区域相对于前朝而言在东方B.刘秀起兵于东方C.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代表了希望和生机D.刘秀政权的都城在前朝都城的东面6.汉朝可以分为西汉和东汉,东汉的都城是()A.咸阳B.洛阳C.长安D.殷7.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母亲和妻子一族统称为()A.外戚B.宦官C.将军D.豪强8.东汉后期交替专权是()A.外戚和将军B.外戚和宦官C.将军和宦官D.将军和豪强9.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的()A.夏朝B.商朝C.汉朝D.新朝10.东汉的建立者是光武帝,他的名字是()A.刘邦B.刘彻C.刘秀D.刘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点:《第13课东汉的兴亡》是本单元的第五课,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课从西汉灭亡东汉建立,并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再到东汉后期黄巾起义,清晰地再现了大汉王朝在东汉时期由治到乱的全过程。
七年级上历史部编人教版第十三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东汉的建立。
2、掌握“光武中兴”的内容。
3、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社会动荡。
4、了解黄巾起义对东汉的影响。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为四卷:第一卷有志者事竟成—东汉的建立西汉凋谢与东汉建立:自主学习:(时间)公元______,外戚_______夺取政权,建立________,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________,西汉宗室________称帝,定都_______,史称________。
他就是光武帝。
合作探究:想一想:刘秀登上皇帝宝座之后面临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刘秀登上皇帝宝座后,面临的是一副残破到极点的烂摊子。
与刘秀同时代的冯衍有一段话描写当时的状况说:“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后汉书·桓冯列传》第二卷秀怀柔光武兴—东汉的兴盛合作探究:光武帝措施的实施给东汉带来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卷祸起外戚宦官—东汉的衰亡1.外戚宦官专权合作探究1:想一想:阅读材料思考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应了东汉的皇权掌握在谁手中?材料一: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
《后汉书·皇后纪上》材料二:和帝即祚幼弱,而窦宪兄弟专总权威,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为阉宦而已。
故郑众得专谋禁中,终除大憝,遂享分土之封。
超登宫卿之位。
于是中官始盛焉。
《后汉书·宦官列传》合作探究2: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候。
”(大意是: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奸佞小人,反倒封侯拜相,享尽荣华富贵。
《东汉的兴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东汉的建立,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2.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是导致东汉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
【自主学习】
一、光武中兴
新朝: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_______,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东汉建立:公元25年,西汉宗室________称帝,定都洛阳,史称________。
他就是光武帝。
光武中兴:刘秀多次下令释放________,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________,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__________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_________”。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________与________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三、黄巾起义
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_____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__________的境地。
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合作探究】
1.“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异同点及启示。
【自学检测】
1.下列帝王中哪位在惩治贪官方面成绩最突出()
A.汉武帝
B.王莽
C.汉景帝
D.光武帝
2.反腐败问题,因为涉及老百姓的利益,历来是民众最关心的话题。
东汉时期光武帝采取的反腐败措施是()
A.释放奴婢
B.实行三十税一
C.严惩贪官污吏
D.兴办太学
3.“光武中兴”中的光武帝是()
A.刘邦
B.刘彻
C.刘恒
D.刘秀
4.下列有关东汉中后期统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现官僚贵族把持政权的现象
B.不少大地主占有田庄,拥有私人武装
C.出现“光武中兴”
D.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新朝;刘秀;东汉;奴婢;郡县;少数民族;光武中兴;
2.外戚;宦官
3.张角;土崩瓦解
【合作探究】
1.(1)相同点:①从背景上看,都是在封建国家统一的前提下,新王朝建立前期出现的;都是在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统治,统治阶级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
②从内容上看,统治阶级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如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减轻或废除严刑苛法,提倡节俭等。
③从结果上看,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局面。
(2)不同点:①统治思想不同,文帝和景帝奉行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光武帝注重文治,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②内容不同,光武帝刘秀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这是文景之治时期所没有的。
(3)启示:治世统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期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的政策长期坚持等。
【自学检测】
DC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