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 7 个生字;会写“鸳、鸯”等 12 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课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 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1 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_0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惠崇春江晚景》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第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宋代诗人苏轼为惠崇的画所写的题画诗,诗中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春景图。诗歌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是第一届改用统编版教材的学生,基于统编版教材的编写特点,学生学习古诗也比较多,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感知更加深入。学生古诗朗诵节奏鲜明,在诵读的基础上能感知诗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大意,想象画面,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听古诗吟诵,初步尝试吟诵。 教学重难点: 1.想象画面,把握诗人感情。 2.初步尝试吟诵古诗。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包括苏轼的诗。 2.教学课件,音乐,吟诵录音。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能背一首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吗?你们读过苏轼的诗吗?能背吗?(指名答) 1、直接点题,简介惠崇和苏轼。 (出示)惠崇北宋名僧,能书善画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散文上都有很高的造诣。 2、解释题画诗:题画诗是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

二、学习生字词 1.指导读诗 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看清字形,注意读准字音。 2.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惠崇芦芽短 再出示认读字:蒌蒿河豚 指名拼读、纠正读音,齐读。 (2)图文结合解释蒌蒿、芦芽。 3.学生在学习单上练习写字,师巡视。 4.朗诵古诗。 三、学习古诗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师:这是一首写哪个季节的诗?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指名答。 出示: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 师:你们能从诗词中看出颜色吗? 指名答。 出示:竹(绿色)桃花(粉红色)春江水(绿色)蒌蒿、芦芽(绿色) 2.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画 板书:一幅画 出示填空:一幅________的画 预设:美丽、绚烂多彩、春意盎然 师小结:这是诗人通过观察画面上的景物所进行的联想,此句在于告诉人们,春天到了,竹子绿了,桃花开了,蒌蒿芦芽也开始抽芽了,一幅春江晚景图。 引导学生竹、桃花、江水、蒌蒿、芦芽这些都是静态的景物。 板书:静 3.师:画中的哪些景物会动的?引导学生想象鸭子和河豚游动的样子。 师:河豚是画上有的吗?从那一句可以看出来? 出示:正是河豚欲上时 理解“欲”,出示河豚图片及关于河豚春天入江产卵的知识。 出示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 板书:动 4.师小结:春天,诗人想到河豚逆江而上到上游区产卵,诗人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巧妙结合起来,让整首诗动起来吗,就像一首曲子。 板书:一首曲 谁能读出这样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 校本教案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背诵古诗,简介诗人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晚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六、在拓展延伸中积累语言: 老师听你们的朗读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不但读出了声,更读出了情,你们已经把静止的画面读活了。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春天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古人描写春天的诗还有很多,你搜集到了哪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

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范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引导学生重走诗歌作者从构思到成型的创作思路,在探究思路的过程中了解诗人的特定心意,在探索诗词的创作技法的同时感受诗词意境,从而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提升。 2.将学生自己与诗词作者同位思考,在追溯诗人的心灵轨迹的同时体验自己的心灵波动; 3.在还原和再现文本语言所创设的人物场景、事物场景、虚拟场景、心灵场景过程中,去认识人物的本质特征,感受人物跳动的情感脉搏,再现其音容笑貌;去探究事物的来龙去脉,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去把握景物的各种特征,欣赏其外在和内在美。在此基础上探求语言的表达方式,文本的构筑法则,文化的博大精深、价值的核心体系。 4.探索一条诗词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全新思路,追求“以诗化人、以诗寓趣、以诗育人、以诗增智”的理想效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能借助资料了解作者。 3、能借助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景。 4、能背诵古诗,对古诗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5、能进行诗配画或美文积累。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书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1. 当堂课进行诗配画或美文积累。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 表现春天情调和表现凄凉情调的乐曲磁带。 3. 搜集赞美春天的词语、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老师也喜欢春天,能向大家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吗? 2.是啊,春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正因为春天的美丽,从古到今,有很多诗人赞不绝口,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听说你们能背许多描写春天的古诗,是真的吗?敢不敢让老师来考考你们?(敢)老师出示图画,看谁能又快又准地说出图上画的是哪首诗描写的景色? 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一)观察图画 1.(课件出示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见过这幅图吗?你们觉得这图上画的是哪首诗描写的景色?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铁力一小孟丽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l.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辉耀千秋。国学经典,穿透历史、跨越时空。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经典,学习一首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2.学诗方法 知诗人, 解诗题 ,明诗意,诵诗文,悟诗情。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诵读诗句。 1.师:本诗是作者为《鸭戏图》题的诗,我们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2.师: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读出

诗的韵律。教师范读。 3.学生试着读诗。 三、深入探究 1.师:诗中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早春景色,接下来同学们就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自主学习: 内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流程:小组同学交流、汇报。 时间:4分钟 2.小组同学汇报。 3.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等植物。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4.哪句是诗中之景,哪句是作者想象的 (诗中之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作者想象:正是河豚欲上时。) 5.配乐诵诗:桃花初放,江暖鸭戏,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我们一起读诗。 一幅鸭戏图让我们感受到春的美丽,另一首《飞雁图》又是怎样介绍春天的呢 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图文稿

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着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六)【思考训练】 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 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更待:再等;再过。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同学展开想象 1、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1 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公开课教案_8

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惠、崇,蒌、蒿、豚”,了解重点字、词“竹外,鸭先知,蒌蒿,芦芽,欲、上”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能借助资料了解作者苏轼,并通过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景。 3.能背诵古诗,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培养对古诗的学习的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书中注释和插图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学 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诗人。 (1)谈话:在我国灿若星河的诗歌殿堂里,有这么一位大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属于四川)人,是中国北宋时期(公元960--公元1127年)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曾担任嘉佑进士等官方职位,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你猜出他是谁了吗?

(2)根据生的回答在屏幕出示诗人的画像,并在黑板板书:(北宋)苏轼 2.背古诗。 (1)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两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和《赠刘景文》,谁还能背一背。 (2)请个别生背。 (二)新授 第一,诵读 1.大家背诵的多好啊!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看屏幕,齐读课题。 (《惠崇春江晚景》) 2.观察:图上画哪个季节?描写有哪些春天景物?这幅画作者是 谁? 3.惠崇是一个和尚的名字,他画了一幅画叫《春江晚景》,让苏轼题 的诗。 4.下面咱们就来读读这首诗吧,打开书第九课,自己读一读,注意要读准字音。提出读书要求。 5.接下来我们把这首诗的节奏划分一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咱们一起读一读。第二,学诗 1.好,下面同桌两个人就利用手中的资料来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的意思。(同桌自学古诗意思) 2.学习任务完成了吗?谁来向大家汇报你的学习成果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其 一)赏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诗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惠崇,福建建阳人,北宋著名九僧之一,王安石称他有“绝艺”(《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晓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难怪清代大才子纪昀在读到此诗时惊叹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叶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竹外桃花,红绿相映,淡淡一笔,将那

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惠崇春江晚景》优秀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晚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春江晓景》教案

《春江晓景》教案 Teaching plan of "Spring River dawn scenery"

《春江晓景》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 诵古诗。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最新《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1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2 铁力一小孟丽娜 3 教学目标: 4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 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6 教学重难点: 7 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8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9 教学流程: 10 一、导入新课。 l.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辉耀千秋。国学经典,穿透历史、跨越时空。 11 12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经典,学习一首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13 2.学诗方法 知诗人, 解诗题 ,明诗意,诵诗文,悟诗情。 14 15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6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17 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18 写的。 19 二、诵读诗句。

20 1.师:本诗是作者为《鸭戏图》题的诗,我们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21 2.师: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22 教师范读。 23 3.学生试着读诗。 24 三、深入探究 25 1.师:诗中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早春景色,接下来同学们就结合注26 释理解诗意,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自主学习: 27 内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8 流程:小组同学交流、汇报。 29 时间:4分钟 2.小组同学汇报。 30 31 3.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32 (1)认识蒌蒿、芦芽等植物。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33 34 芦芽:芦苇的嫩芽。 35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6 4.哪句是诗中之景,哪句是作者想象的? 37 (诗中之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38 作者想象:正是河豚欲上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想象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步骤: (一)课件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课件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课件出示古诗,检查读音,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看着诗句,想象画面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范读,指名读,配乐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课件出示图片,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惠崇春江晚景》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想象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步骤: (一)课件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课件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课件出示古诗,检查读音,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看着诗句,想象画面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范读,指名读,配乐读(节奏、语调、语速)。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课件出示图片,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4.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宋代: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 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注释 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

《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 佚名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2.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惠崇春江晓景》习题

《惠崇春江晓景》习题 一、按拼音写词语。 huì chóng lú yá hé tún ()()() 二、背诵并默写《惠崇春江晓景》。 三、用自己的语言翻译《惠崇春江晓景》。 四、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诗歌写的是惠崇的一幅描绘_________ _____ 的画,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的景物有________ ,动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 ,诗人从这些景物感受到____________到来了。 五、试着解说一下《惠崇春江晓景》里蕴含的诗意。 六、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七、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八、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九、连线。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夜喜雨》龚自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江上渔者》杜甫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乙亥杂诗》范仲淹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泊船瓜洲》林升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题临安邸》王安石

十、古诗赏析。 (一)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二)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2、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态?

参考答案: 一、惠崇芦牙河豚 二、略。 三、竹林外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暖鸭子最先感受春天气息。蒌蒿已满地而芦苇刚长出嫩芽,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时。 四、苏轼春江晓景静:竹林桃花蒌蒿芦芽 动:江水鸭子河豚春天 五、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六、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七、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八、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九、略。 十、(一)1、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2、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二)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 大家平时会关注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吗?关于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

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楚辞》“恋恋兮依依。”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赏析佚名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

3 古诗二首(清明、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

3 古诗二首(清明、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 3. Teaching design of two ancient poems (Qin gming and huichong Chunjiang Xiaojing)

3 古诗二首(清明、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让学生了解《清明》和《惠崇春江晓景》两首诗诗句的意思,能够描述两首诗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 3.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清明》和《惠崇春江晓景》两首诗诗句的意思,能够描述两首诗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大家喜欢读古诗吗?(学生汇报) 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两首古诗。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杜牧和苏轼,揭示题目。 我们先来学习古诗《清明》。(师板书课题)说一说有关清 明这个节气、节日。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 ①指名读诗。 ②范读(出示课件)。 ③分组读诗。 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