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白血病确诊标准
白血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术等。
1. 临床症状: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通常与家族遗传、长期接触电离辐射等原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出血、贫血等症状。
2. 血常规检查:患者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观察白细胞、血小板等细胞的数量,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情况。
3. 骨髓穿刺术:骨髓穿刺术是采取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医生通过骨髓穿刺术,可以观察骨髓中的细胞形态,明确疾病类型。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细胞化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细胞遗传学检查等检查明确诊断。
如果确诊患有白血病,患者可以遵医嘱通过注射用环磷酰胺、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等药物治疗。
必要情况下,患者可以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手术治疗。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身体不适请尽快前往医院就医。
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一、症状表现
白血病的典型症状包括但不限于:
贫血: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
发热:持续低热或高热,伴或不伴感染。
出血: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部、腹股沟、腋下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肝脾可触及肿大。
骨骼疼痛:胸骨、四肢骨等疼痛。
二、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是白血病的初步筛查手段,主要观察指标有:
白细胞计数:白血病患者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正常或减少。
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计数:多数患者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计数下降,表现为贫血。
血小板计数: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多减少。
三、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穿刺是白血病确诊的重要手段,通过骨髓涂片、活检等可发现白血病细胞。
四、细胞遗传学检查
细胞遗传学检查是白血病分型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助于识别染色体异常和基因重排。
五、分子生物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查可检测白血病相关的基因突变、基因融合等,对白血病的分型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六、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包括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等,有助于白血病的分型和预后评估。
七、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主要包括:
完全缓解:无白血病细胞浸润证据,血象正常,骨髓象正常。
部分缓解:白血病细胞浸润减少,血象和骨髓象有所改善,但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
未缓解:白血病细胞浸润未减少或增加,血象和骨髓象无改善或恶化。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断和治疗请遵循医生的建议。
白血病名词解释
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血液病,其特点是体内的造血系统产生了大量异常的白细胞(也称为白血球)。
这些异常白细胞无法正常发挥免疫功能,也会占据正常白细胞的位置,导致体内正常造血功能受到影响。
白血病通常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白血病病在短时间内进展迅速,而慢性白血病病程较长,进展缓慢。
根据白细胞类型的不同,白血病可以分为多种亚型,最常见的是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髓系白血病。
白血病的症状包括疲劳、乏力、贫血、易出血和感染等。
诊断通常需要进行血液检查、骨髓穿刺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等。
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化学治疗、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化学治疗通常采用药物来杀死肿瘤细胞,放疗则利用高能量射线来杀死白血病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以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方法。
总的来说,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在现代医学的支持下,许多患者可以通过化疗、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法获得有效的治疗,并取得长期的生存效果。
白血病的金标准
白血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临床表现:病人会出现贫血、感染、出血、器官浸润等一系列症状。
例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病较急,大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进行性贫血、出血或骨关节疼痛等表现,这是此病比较多见、典型的表现。
2. 血常规检查:不同类型白血病血常规有不同的特点,如急性髓系白血病,白细胞数量异常增高,同时还会有贫血、血小板减少的情况。
3. 骨髓穿刺检查:这是诊断白血病金标准,当骨髓中的幼稚的未成熟的白血病细胞比例超过了20%,就可以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除了做骨髓形态学检查,还要做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检查,能够对白血病进行更加精确的诊断。
请注意,这些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出现任何相关症状,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白血病是怎么引起的姜华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上海 200081)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会影响人体的造血系统,导致异常增生和功能失调的白细胞大量涌入血液中,危及患者生命。
白血病的发病机制至今仍然不完全清楚,但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其与遗传、环境、化学物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详细探讨白血病的病因。
什么是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骨髓中异常增生的白细胞导致的恶性肿瘤疾病。
虽然白血病患者体内的白细胞数量过多,但这些白细胞并不完全正常,无法完成正常的免疫功能,且会持续增生,最终会影响到正常造血和其他器官的功能。
白血病可以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两种类型。
急性白血病是指白细胞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导致白细胞数量迅速增加,而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则急剧下降。
急性白血病常见于儿童和年轻人,症状包括疲劳、发热、淋巴结肿大、出血和贫血等。
急性白血病发展迅速,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
慢性白血病是指白细胞增长缓慢,常见于老年人,症状包括疲劳、贫血、失眠、食欲不振等。
慢性白血病的发展相对缓慢,可持续数年甚至十几年。
引起白血病的危险因素遗传因素(1)染色体异常:是引起白血病最常见的遗传因素之一。
在某些情况下,细胞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会发生异常,可能导致某些基因突变,从而引起白血病。
例如,某些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染色体中存在Philadelphia染色体,这是由于染色体9和22之间的基因交换所致。
(2)遗传突变:一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例如,Down综合征患者患白血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数倍。
这类患者通常携带三个21号染色体,可能导致某些基因的异常表达。
(3)家族遗传:如果一个人的亲属中有人患有白血病,那么他患白血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这表明,一些遗传因素可能会在家族中传递,并增加患白血病的风险。
化学因素研究表明,与下列化学物质长期接触的人患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数倍。
(1)苯:苯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在石油化工、印刷、染料等行业中广泛应用。
白血病可以通过临床症状或者是血常规检查进行诊断,并且需要进行积极的治疗。
1、临床症状:白血病是一类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性疾病,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或者是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在出现白血病之后,可能会导致面色苍白、淋巴结和脾脏肿大,同时也有可能会引起贫血、出血或者是发热等现象。
2、血常规:也可以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比如血常规,可见异常水平的血小板白细胞。
对于白血病也可以进行骨髓活检、细胞化学染色或者是染色体核型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白血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或者是阿糖胞苷注射液进行治疗。
白血病[bái xuèbìng]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
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因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机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组织和器官,同时正常造血受抑制。
临床可见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
据报道,我国各地区白血病的发病率在各种肿瘤中占第六位。
1
病因
1.病毒因素
RNA病毒在鼠、猫、鸡和牛等动物的致白血病作用已经肯定,这类病毒所致的白血病多属于T细胞型。
2.化学因素
一些化学物质有致白血病的作用。
接触苯及其衍生物的人群白血病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
亦有亚硝胺类物质、保泰松及其衍生物、氯霉素等诱发白血病的报道。
某些抗肿瘤细胞毒药物,如氮芥、环磷酰胺、甲基苄肼、VP16、VM26等都有致白血病作用。
3.放射因素
有证据显示,各种电离辐射可以引起人类白血病。
白血病的发生取决于人体吸收辐射的剂量,整个身体或部分躯体受到中等剂量或大剂量辐射后都可诱发白血病。
小剂量辐射能否引起白血病仍不确定。
经常接触放射线物质(如钴-60)者白血病发病率明显增加。
大剂量放射线诊断和治疗可使白血病发生率增高。
4.遗传因素
有染色体畸变的人群白血病发病率高于正常人。
2分类
按起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慢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细胞分化停滞在早期阶段,以原始及早幼细胞为主,疾病发展迅速,病程数月。
慢性白血病细胞分化较好,以幼稚或成熟细胞为主,发展缓慢,病程数年。
按病变细胞系列分类,包括髓系的粒、单、红、巨核系和淋巴系的T和B细胞系。
临床上常将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以往称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3临床表现
儿童及青少年急性白血病多起病急骤。
常见的首发症状包括发热、进行性贫血、显著的出血倾向或骨关节疼痛等。
起病缓慢者以老年及部分青年病人居多,病情
逐渐进展。
此外,少数患者可以抽搐、失明、牙痛、牙龈肿胀、心包积液、双下肢截瘫等为首发症状。
1.发热
是白血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和热型。
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其中以咽峡炎、口腔炎、肛周感染最常见,肺炎、扁桃体炎、齿龈炎、肛周脓肿等也较常见。
耳部发炎、肠炎、痈、肾盂肾炎等也可见到,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发热也可以是急性白血病本身的症状,而不伴有任何感染迹象。
2.感染
病原体以细菌多见,疾病后期,由于长期粒细胞低于正常和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逐渐增加。
病毒感染虽少见但凶险,须加以注意。
3.出血
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肤、牙龈、鼻腔出血最常见,也可有视网膜、耳内出血和颅内、消化道、呼吸道等内脏大出血。
女性月经过多也较常见,可以是首发症状。
4.贫血
早期即可出现,少数病例可在确诊前数月或数年先出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以后再发展成白血病。
病人往往伴有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下肢水肿等症状。
贫血可见于各类型的白血病,老年病人更多见。
5.骨和关节疼痛
骨和骨膜的白血病浸润引起骨痛,可为肢体或背部弥漫性疼痛,亦可局限于关节痛,常导致行动困难。
逾1/3患者有胸骨压痛,此征有助于本病诊断。
6.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以轻、中度肝脾肿大为多见。
ALL比AML肝脾肿大的发生率高,慢性比急性白血病脾脏肿大更为常见,程度也更明显。
淋巴结肿大ALL也比AML多见,可累及浅表或深部如纵隔、肠系膜、腹膜后等淋巴结。
7.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
CNSL系急性白血病严重并发症,常见于ALL和AML中的M4和M5,但其他类型也可见到。
由于常用化疗药物难以透过血脑屏障,因此成为现代急性白血病治疗的盲点和难点。
浸润部位多发生在蛛网膜、硬脑膜,其次为脑实质、脉络膜或颅神经。
重症者有头痛、呕吐、项强、视乳头水肿,甚至抽搐、昏迷等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可类似颅内出血,轻者仅诉轻微头痛、头晕。
颅神经(第VI、Ⅶ对颅神经为主)受累可出现视力障碍和面瘫等。
8.其他组织和器官浸润
ALL皮肤浸润比AML少见,但睾丸浸润较多见。
睾丸白血病也常出现在缓解期ALL,表现为单或双侧睾丸的无痛性肿大,质地坚硬无触痛,是仅次于CNSL的白血病髓外复发根源。
白血病浸润还可累及肺、胸膜、肾、消化道、心、脑、子宫、卵巢、乳房、腮腺和眼部等各种组织和器官,并表现相应脏器的功能障碍。
9.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症状
起病缓慢,早期常无自觉症状,多因健康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才发现血象异常或脾肿大而确诊。
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陈代谢亢进的表现。
由于脾肿大而感左上腹坠胀、食后饱胀等症状。
检查时最为突出的是脾肿大,往往就医时已达脐平面。
病情可稳定1~4年,之后进入加速期,迅速出现贫血及更多症状,然后很快进入急变期,可以急变为AML或者
ALL,临床表现与急性白血病完全一样,治疗效果和预后则比原发性急性白血病更差,通常迅速死亡。
4治疗
由于白血病分型和预后分层复杂,因此没有千篇一律的治疗方法,需要结合细致的分型和预后分层制定治疗方案。
目前主要有下列几类治疗方法: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干细胞移植等。
通过合理的综合性治疗,白血病预后得到极大的改观,相当多的患者可以获得治愈或者长期稳定,白血病是“不治之症”的时代过去了。
1.AML治疗(非M3)
通常需要首先进行联合化疗,即所谓“诱导化疗”,常用DA(3+7)方案。
诱导治疗后,如果获得缓解,进一步可以根据预后分层安排继续强化巩固化疗或者进入干细胞移植程序。
巩固治疗后,目前通常不进行维持治疗,可以停药观察,定期随诊。
2.M3治疗
由于靶向治疗和诱导凋亡治疗的成功,PML-RARα阳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成为整个AML中预后最好的类型。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砷剂治疗可以治愈绝大多数M3患者。
治疗需要严格按照疗程进行,后期维持治疗的长短则主要依据融合基因残留情况决定。
3.ALL治疗
通常先进行诱导化疗,成人与儿童常用方案有差异,但是近年来研究认为,采用儿童方案治疗成人患者结果可能优于传统成人方案。
缓解后需要坚持巩固和维持治疗。
高危患者有条件可以做干细胞移植。
合并Ph1染色体阳性的患者推荐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进行治疗。
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
慢性期首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治疗,建议尽早且足量治疗,延迟使用和使用不规范容易导致耐药。
因此,如果决定使用伊马替尼,首先不要拖延,其次一定要坚持长期服用(接近终生),而且服用期间千万不要擅自减量或者停服,否则容易导致耐药。
加速期、急变期通常需要先进行靶向治疗(伊马替尼加量或者使用二代药物),然后选择机会尽早安排异体移植。
5.慢性淋巴细胞治疗
早期无症状患者通常无需治疗,晚期则可选用多种化疗方案,例如留可然单药治疗,氟达拉滨、环磷酰胺联合美罗华等化疗。
新药苯达莫司汀、抗CD52单抗等也有效。
近年来发现BCR通路抑制剂的靶向治疗可能有显著效果。
有条件的难治患者可以考虑异体移植治疗。
6.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治疗
虽然ALL、AML中的M4、M5等类型常见合并CNSL,但是其他急性白血病也都可以出现。
由于常用药物难以透过血脑屏障,因此这些患者通常需要做腰穿鞘注预防和治疗CNSL。
部分难治性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全颅脑脊髓放疗。
7.干细胞移植
除了少数特殊患者可能会从自体移植中受益,绝大多数白血病患者应该做异体移植。
随着移植技术的进步,供者选择、移植风险及远期预后等方面都已经有显著进步,因此,异体移植目前是各种中高危白血病重要的根治性手段。
8.新的治疗方法展望
虽然移植可以获得较好的生存效果,但是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发症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选择性免疫治疗和各种分子靶向治疗是将来治愈白血病的希望,例如肿瘤疫苗、细胞治疗、细胞信号通路调节剂等。
5预后
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外,急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都具有多种不同预后指标,根据不同的指标,可以将这些患者分为不同预后层次,从而采取不同强度的治疗。
因此,现代医学对于白血病的认识越来越细化,所有患者在确诊后都应该尽可能完善各种预后分层所需要的全面检查,然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这些预后指标中,尤其以染色体和各种基因异常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