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格式:docx
- 大小:43.25 KB
- 文档页数:2
三、判断题:(判断并说明理由)(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哲学就是世界观。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由于具备了阶级基础,自然科学条件和直接理论来源。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5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1 、人工智能是一种特殊的意识。
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种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 、“运动是绝对的”这一观点不属于形而上学。
2 、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阶段同第一阶段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3 、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是矛盾同一性寓于矛盾斗争性之中。
4 、必然性是不一定与偶然性相联系的。
5 、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6 、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会导致改良主义。
7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就是肯定。
8 、物体的相对静止是正确理解绝对运动的条件。
9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促使事物质变。
1 0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偶然性通过必然性表现出来。
1 1 、把“否定之否定”看作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的循环论的观点。
1 2 、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普遍矛盾决定的。
1 3 、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 4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1 5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 、认识是人类被动地接受客观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
2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而认识对实践则毫无作用3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4 、人类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所以,认识可以一次完成。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主要是因为:首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它们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因此,二者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它们总是要自觉或不自觉地、直接或间接地对这个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其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两种历史观的斗争,归根结底是围绕着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展开的。
再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要想达到预想的目的,就要使社会意识符合社会存在,否则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力系统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力的要素或成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形式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就构成生产力系统。
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这是以物质实体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它包括十分复杂的内容。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此外劳动资料还包括生产的运输设备、灌溉设备、仓储设备、包装设备、劳动对象的容器等。
在现代化生产中,生产的动力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和信息传递系统,在劳动资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
劳动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如矿藏、原始森林、江河湖海里非人工养的鱼、空气等等;另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如做衣服用的布、织布用的棉纱、纺纱用的棉花、炼油厂用的原油、炼钢用的铁,等等。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五.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重要知识点(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三个基本方面,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3、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感性形态的(社会心理)和理性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
其中,(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式中属于上层建筑的部分)是整个社会意识的(核心)。
4、唯心史观又称(历史唯心主义)。
是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社会历史观。
(亦主张英雄人物创造历史,故又称(英雄史观)。
)5、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一是(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或(只看到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看不到物质的根源);二是(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或(只看到少数英雄人物历史作用,看不到人民群众决定作用)。
6、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
是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社会历史观。
(亦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故又称(群众史观)。
)(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贡献之一)7、唯物史观创立的思想理论来源是启蒙时代以来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探索和批判。
8、(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不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因素。
这是因为:它不直接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
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简称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10、(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这是因为: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产生)、(社会的存在)、(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制度的变化)、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影响作用的(性质、方式和大小)。
(二)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1、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必然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和自然)的关系,称为(生产力);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称为(生产关系)。
简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
:第一,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3分)第二,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各种领域划分出了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了生产关系。
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进而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成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分)68.第24题简述意识的本质。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3分)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分)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一切观念的东西都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其“原型”,意识的源泉不在人脑,而在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
(1分)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
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把意识看成特殊的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
(1分)69.第25题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分)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和方法论。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3分)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列宁称其为“科学中的最大成果”。
(3分)70.第26题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同步。
社会意识有时超前于社会存在的发展,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时又滞后于社会存在。
(2分)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平衡。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介绍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二者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相关习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介绍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二者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相关习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篇: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社会历史观都必须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历史中,虽然存在着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但不外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两大类。
无论哲学家们研究何种社会历史问题,都必然要涉及到这两大类社会现象,都必然要对它们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做出相应的回答。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怎样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只有正确地回答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回答其他社会历史问题。
如果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必然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客观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就会承认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如果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精神、愿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就必然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杂乱无章的,是偶然事件的堆砌,认为历史是“英雄豪杰”创造的。
第三,如何处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尽管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多种多样,但归根到底就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问题,要处理好这些问题,首要的是处理好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或者颠倒了这个关系,那就什么问题都处理不好,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第二篇: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7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B解析: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所以,备选B 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备选A项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备选C、D两项是社会基本矛盾。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B.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问题的不同回答D.对是人民群众还是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不同回答正确答案:C解析:在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不同回答。
所以,备选C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备选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认为人们的思想动机、主观意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这种观点属于( )A.庸俗唯物主义B.唯理论C.经验论D.唯意志论正确答案:D解析:唯意志论认为人们的思想动机、主观意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所以,备选D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备选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知识模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把人类社会之外的某种神秘精神当做社会发展、人的命运的决定和支配力量,这种看法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B.教条主义C.经验主义D.历史观上的客观唯心主义正确答案:D解析:历史观上的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类社会之外的某种神秘精神当作社会发展、人的命运的决定和支配力量。
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试卷2(总分:8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1,分数:42.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分数:2.00)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解析:解析: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是哲学的基本问题;C、D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故正确答案选B。
3.在对待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它们是( )(分数:2.00)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解析:解析: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A、B是依据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划分出的派别,C是回答世界的状态问题。
故正确答案为D。
4.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分数:2.00)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意识形态解析:解析: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A、B属于社会存在的构成,D属于社会意识方面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
5.下列选项中,完全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是( )(分数:2.00)A.政治法律思想、道德、逻辑学B.哲学、艺术、道德C.语言学、文学、心理学√D.宗教、文学、自然科学解析:解析: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才称之为意识形态。
问答题:1.为什么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社会历史观的革命变革?答: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
社会存在中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2。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依据这一原理从社会关系中划分出了生产关系进而将它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这一原理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马克思政党也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为经济基础服务。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的改革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这是因为:
首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这是两种历史观点之间对抗与斗争的焦点。
任何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社会意识是第二的人。
从性别上说,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任何声称社会意识是主要的,社会存在是次要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主张都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之间的区别只能基于这个标准。
没有第二种标准,就不会有试图超越它们的第三种独立的历史观。
其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历史观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要研究任何历史问题,无论是明确的还是不清楚的,都必须首先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做出一定的回答,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解决其他社会历史问题。
如果我们坚持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那么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社会具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反,如果您认为社会意识决定了社会的存在,则必须从主观意志或“客观精神”中寻找社会发展的原因,并否定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第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也是社会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人们的社会实践是要处理社会与自然之间以及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使历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历史对象的客观规律性实现具体现
实的统一,并使历史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可能。
主体和客体可以前进并实现人类目标。
18马原判断题:导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答案:对解析: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答案:错解析: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3.1848年2月,《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答案:错解析: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答案:错解析: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时代性、原创性贡献。
答案:对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时代性、原创性贡献。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全部问题。
答案:错解析: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答案:错解析: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3.意识在形式上是客观的,在内容上是主观的,是主观内容和客观形式的统一。
答案:错解析: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14.意识活动内容具有客观性,只能如实反映客观事实,不具有创造性。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含义:就是指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比如,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是辩证的还是形而上学的等等。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划分标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就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显然,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具体表现(延伸)。
而且这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承认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就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凡是承认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的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什么是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主要指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包括人口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
2.什么是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它包括政治思想、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科学以及社会心理等各种意识形式。
(二)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2.唯心主义历史观(唯心史观)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④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积极促进;错误:消极阻碍)5.意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社会历史观都必须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历史中,虽然存在着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但不外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两大类。
无论哲学家们研究何种社会历史问题,都必然要涉及到这两大类社会现象,都必然要对它们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做出相应的回答。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怎样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只有正确地回答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回答其他社会历史问题。
如果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必然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客观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就会承认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如果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精神、愿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就必然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杂乱无章的,是偶然事件的堆砌,认为历史是“英雄豪杰”创造的。
第三,如何处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尽管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多种多样,但归根到底就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问题,要处理好这些问题,首要的是处理好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或者颠倒了这个关系,那就什么问题都处理不好,就会在实践中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