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制法总结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制法总结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制法总结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制法总结

一、O2的化学性质

要注意:可燃物在O2中燃烧的实验时,应将燃着的可燃物从上到下缓慢插入集气瓶中,以便O2和可燃物充分反应。

1、木炭:黑色

在空气中燃烧:持续红热。

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碳的燃烧产物。)

文字表达式:。

2、镁:银白色氧化镁:白色

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作照明弹)

文字表达式:。

3、硫:黄色二氧化硫: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是空气污染物。)

在空气中: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文字表达式:。

(为防止硫燃烧产生的SO2污染环境,可在集气瓶中倒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充分说明氧气浓度越大燃烧(反应)越剧烈。)

4、红磷:红色(白磷白色)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烟。(发令枪)

5、铁丝:银白色四氧化三铁:黑色固体

在空气中不燃烧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文字表达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在①螺旋状的细铁丝②末端系上火柴杆……待火柴杆③将燃尽时……

①增大铁丝与O2的接触面积,集中吸收火柴燃烧放出的热量;

②用火柴杆燃烧放出的热量给铁丝加热,达到铁丝的着火点;

③以免火柴杆燃烧消耗过多的O2,影响铁丝燃烧。

瓶底要放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防止溅落熔化物炸裂瓶底。)

6、石蜡:

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上有水雾出现,倒入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

综述: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缓慢氧化、自燃、燃烧都是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①2H2O2= 2H2O+O2↑②2KMnO4= K 2MnO4+MnO2+O2↑

③2KClO3 = 2KCl+3O2↑

①③中二氧化锰(MnO 2)是催化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改变。a改变,包括加快和减慢,b催化剂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万能的,c催化剂只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而不影响反应是否发生和生成物的量,d催化剂可重复使用,e可以说:“某某是某反应的催化剂”,但不能说:“某某是催化剂”。)

②中,二氧化锰是生成物。

2、发生装置:①选择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图一为固-固加热装置,适合于原理②③制氧气(若用原理②,得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小颗粒进入导气管,堵塞导管。)

图二---图六为固-液不加热装置,适合于用原理①制氧气。(图中的下方容器分别为:试管、广口瓶、锥形瓶,还可用烧瓶等。若制取的气体少可用试管作容器,若制取的气体多可用其它仪器。)

②装置优点:图二、图三的优点:装置简便。

图四的优点:能随时添加液体。

图五、六的优点:通过调节双氧水的滴加速度控制反应速率;可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图六利用废弃的注射器,有效地节约了资源。)

③气密性检查:图四检查气密性的方法:连接装置,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入水,直

到水浸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将导气管末端放在水中,双手紧握锥形瓶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表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或:将止水夹夹在橡胶导管上,从长颈漏斗中注入水,若长颈漏斗中的液面高出锥形瓶液面形成一段水柱,且液面不下降,表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图五检查气密性的方示:连接装置,用止水水夹夹住橡胶导管,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向分液漏斗中注入水,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若水不往下流,表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④装置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图一时的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试管口冷凝的水倒流回灼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②铁夹夹持在试管中上部,松紧要适度(便于加热)

③药品要斜铺在试管底部(增大药品的受热面积,同时便于气体的逸出)

④伸入试管中的导气管刚露出橡胶塞即可(便于气体排出)

⑤用酒精灯外焰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⑥酒精灯内酒精的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

使用图四时的注意事项:

①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应浸没在液面以下。(防止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②伸入锥形瓶中的导气管刚露出橡胶塞即可。(便于气体排出)

3、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表明是氧气。

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表明氧气已收集满。

4、收集装置:

选择依据:不易或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不与空气中各成分反应)用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不与空气中各成分反应)用向下排空气法。

氧气的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收集方法比较: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纯;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较干燥。

装置图:

用排水法时注意:

①导气管放在集气瓶口(便于将水排出)。

②等导管中的气泡连续、均匀的冒出时开始收集(过早收集气体不纯)。

③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表示已经收集满了。

(收集前,集气瓶中要预先灌满水,否则收集的气体不纯;快要收集满时,集气瓶要竖直放置。)

用向上排空气法时注意: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便于将空气全部排出,收集到较纯净的气体)

实验步骤:

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固-液不加热):①组装仪器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向锥形瓶中放入二氧化锰④向漏斗中注入过氧化氢溶液⑤收集气体

用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氧气(固-固加热):

①检(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将药品装入试管)③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⑤收(收集气体)⑥离(实验完毕,将导管从水槽中撤离)⑦熄(熄来酒精灯)

注意:⑥与⑦不能颠倒(防止试管内的温度骤然降低,水槽中的水被倒吸入试管内,使试管炸裂)

收集满气体的集气瓶的放置方法: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防止气体逸散到空气中)

观察以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把少量氯酸钾放在试管里加热几分钟,可以看到,氯酸钾熔化后,才开始缓慢的放出气泡,这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管口,观察木条是否着火。如果着火,表明有什么气体放出?

实验二:把少量二氧化放在试管里加热,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管口,观察木条是否着火。这种现象表明有没有氧气放出?

实验三:把少量氯酸钾放在试管里稍加热片刻,即把带火星的木器厂条插入管口,木条不着火。把试管移离火焰,迅速撒入少量二氧化锰,再把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管口,观察木条是否着火。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上面实验说明:第一、加热氯酸钾是能放出氧气的,但需要加热到较高的温度。第二,二氧化锰的成份里尽管有氧,但是在通常加热时却没有氧气放出来。第三,在较低的温度下不会放出氧气的氯酸钾,加入二氧化锰,却能迅速地放出氧气。

化学《氧气的性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壱、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分析 《氧气》是鲁教版八年级化学教材第四单元第二节教学内容。教材把氧气作为第四单元课题二教学内容,目的是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开始具体物质知识的学习。加之,它是学生已学习了有关空气的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比较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为以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制取方法和性质等起着铺垫作用。 本课题包括氧气实验室制取方法,氧气的性质和氧气的循环等三部分内容。氧气对学 生来说是一种熟悉的气体,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帮助学 生建立物质分类观,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类别的物质中选择典型的物质,采用实验法对典型 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 二、学情分析 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 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 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三、教学策略 1、教师要收集有关液态氧、固态氧的图片或录像资料,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也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收集,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 2、学习氧气性质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说出现象——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形式开展学习。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②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二)、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③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 ①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②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氧气主要的化学性质。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听说深呼吸能够帮助我们放松,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块儿做深呼吸,请大家闭上眼睛,吸气,呼气… 生:纷纷带着好奇心一起做 师: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在做深呼吸的过程中,吸入的气体是什么呢? 生:思考、回答。 导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可见氧气对我们有多么重要,那么,关于氧气的性质你又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范文2篇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范文2篇 A model essay on the teaching draft of the nat ure and use of oxygen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 emistry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范文 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 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本教案根据幼儿园说课稿标准的要求 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 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范文 2、篇章2:《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初中九年级化学说课稿 篇章1: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学 理念,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社会的发展促使化学不断的发展,化学的发展又推动着人类社会

前进的脚步。因而,要积极挖掘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体会化学 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进而产生研究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 的主人。本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学生猜想、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亲身经历了知识的 发生过程,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本节课通过多媒体 的辅助增大了课堂容量,整个教学过程以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 个性形成为目标。 二、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制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 章本册以至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 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也是通过实验验证气 体性质的开始,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分三部分: 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这三部分应以 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尤其的它化学性质,因为物质的性质决定了 物质的用途。本节课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使 学生逐步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从而使学生掌 握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23制取氧气教案

【黄冈零距离】备战化学中考同步创新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新-课- 标-第-一-网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出氧气,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内容由浅人深,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同时介绍了催化剂。这部分内容更侧重于过程,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从而作出判断。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来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学习氧气的制取(原料选择、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气体收集、操作步骤及其有关注意事项),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教学策略分析】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学生对于气体的制取尚属首次接触,为此,如何来选择药品、如何来确定装置根本无从着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氧气知识的一定积累,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确定药品的选择以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主要是指氧气具有助燃性或氧化性,还有能支持呼吸.即它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可以与非金属、金属、化合物等多种特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反应剧烈程度因条件不同而异,可表现为缓慢氧化、燃烧或爆炸等,但在反应中都放出大量的热.具体情况如下: 1.氧气与非金属反应, 例如: (1)木炭在氧气里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无色、无气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即二氧化碳);(但是,当氧气不充足时,会生成一氧化碳)(2)硫在氧气里剧烈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即二氧化硫); (3)红磷在氧气里剧烈燃烧,生成大量的白烟(即五氧化二磷),发出白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而白磷可以与空气中氧气的发生缓慢氧化,达到着火点(40℃)时,引起自燃, (4)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罩一干冷烧杯在火焰上会有水雾生成. 2Mg+O2→2MgO,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热,生成白色固体。 3Fe+2O2→Fe3O4,红热的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2Cu+O2→2CuO,加热后亮红色的铜丝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物质。 2.氧气与金属反应, 例如: (1)镁在氧气中或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粉末状物质(即氧化镁); (2)红热的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即四氧化三铁); (3)铜在氧气中或在空气中加热,会逐渐变成黑色的固体(氧化铜). (炭+氧气→二氧化碳)C+O2→CO2,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S+O2→SO2,发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P+5O2→2P2O5,剧烈燃烧,发出明亮光辉,放出热量,生成白烟。 3.氧气与化合物反应, 例如: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氧气是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课程内容切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学习“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知道空气中氧气约占21%,是能够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中也已知道氧气是人类、动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气体。除此之外,“氧气还是一种怎样的气体”正是学生心中的疑问,是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氧气的心理需求和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时学习内容分为“认识氧气的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两部分,其中“认识氧气的性质”又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和“氧气的化学性质”。 1、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并说出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树立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②初步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氧气主要的化学性质。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策略 1、教师要收集有关液态氧、固态氧的图片或录像资料,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也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收集,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 2、学习氧气性质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说出现象——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形式开展学习。

3、学习过程要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发挥它的重大作用,本课时中氧气的用途是很好的载体。 四、教学过程

氧气的制法(教案)

孙青云同学个性化教学设计年级:九教师: 周素进科目: 化学 班主任:张老师日期: 2013/8/27 时段: 13:00-15:00 课题氧气的制法 教学目标1.掌握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步骤及其注意点,学会氧气的检验及验满 2.掌握双氧水制氧气的步骤及其注意点,掌握催化剂的定义 重难点两种制氧气的方法 考点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装置、步骤 知识点剖析 序号知识点预估时间掌握情况 1 高锰酸钾制氧气60 min 2 双氧水制氧气60 min 今日授课●新课○复习课知识点难易度○难○较难●简单 学员课堂表现理解程度及互动亮点 精神状态及配合程度 下次课内容安排

教学内容 氧气的制法 1. 高锰酸钾制氧气 药品:高锰酸钾 发生装置:课本P35图2-8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 反应原理:氧气二氧化锰锰酸钾高锰酸钾加热++??→? 22424O MnO MnO K KMnO ++?→?? 操作步骤 注意事项 操作错误可能造成的后果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收集不到气体 装入药品 将高锰酸钾粉末铺在试管底部,管口塞一团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固定试管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炸 加热 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 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炸裂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等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开始收集 收集的气体不纯 先将导气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 水槽中的水沿导管回流到热 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注意点: (1)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捂住试管或用酒精灯微热试管,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松开手后,导管内有一端水柱,则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气密性较差。 (2)伸入试管的导管不宜过长,否则排不尽试管内的空气,使得收集的氧气不纯。 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验满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2. 双氧水制氧气 药品:双氧水、二氧化锰 发生装置:课本P36图2-9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或 排水法 反应原理:氧气水过氧化氢二氧化锰+???→? 22222H O O H O MnO +??→? 操作步骤:(1)检查装置气密性(用弹簧夹夹住橡胶管,在分液漏斗中注入水,打开分液 漏斗活塞,谁不能持续滴下,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气密性较差) (2)先装二氧化锰 (3)塞好活塞,向分液漏斗中加入双氧水 (4)固定锥形瓶 (5)收集 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验满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二氧化锰的作用是做催化剂。催化剂的定义:在化学反应中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其本身 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例1:如下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的装置图,根据图形回答有关问题: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

第二节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第三节氧气的制法 实验四氧气的性质和制取 从本周开始我们要研究具体物质的性质,用途,制备方法等。在学习时要抓住物质的性质,因为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决定了制备它的可行的方法。 下面所列为对本周知识点要求的不同层次。 1. 了解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描述碳、硫、铁、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产物,并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所发生的反应。 2. 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初步概念。 3. 根据氧气的性质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 4.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包括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操作步骤,收集方法,检验及制备中注意事项等。 5. 了解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6. 了解工业制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7. 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二. 重点分析和讲解 1. 氧气物理性质: 液氧为了便于贮存,运输,使用,贮存在蓝色钢瓶中。 2. 证明一瓶气体是O2: 法一:将带火星木条插入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气体是O2。 法二:将燃烧的木条伸入瓶里,如果木条燃烧更旺,证明此气体是O2。 3.

说明:碳、磷、硫、石蜡既可在空气中燃烧,又可在氧气中燃烧。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可以燃烧。凡在空气中可以燃烧几乎在氧气中更可以燃烧,且更剧烈。在氧气中可以燃烧的,有的在空气中无法燃烧。 结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1. 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概括为“多变一”。 这两种反应类型均属于基本反应类型。共有四大基本反应类型,还有两个在后几章学习。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 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常用氧化剂。 2. 氧气的用途。 利用氧气的氧化性且氧气与其它物质反应均放出热量。 (1)供给呼吸。医疗、登山、潜水、航空。 (2 )炼钢。 (3)宇航。利用燃烧放出的巨能推动火箭升空。 (4)气焊。是乙炔气从焊枪出来后被点燃,放出的热相当多,可达到3000℃,这个温度足以使金属(铁等)熔化,再冷却便可把金属焊接在一起。因此,气焊是物理变化。 3. 氧气的工业制法:(物理变化) 液氧(沸点高) 液氧 空气液态空气 氮气 液氮(沸点低) 原理:沸点不同。 方法:蒸发。 1.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 催化剂,催化作用。 加压 降温? ?→?蒸发 (使温度介于 两沸点之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氧气》教学设计

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第二课时讲授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二)学生分析 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并对实验作了一定的改进;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二、教案 课题氧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情感价值观 1.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 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仪器、药品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燃烧匙、集气瓶、酒精灯、滴瓶;硫、铝箔、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介绍了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认识到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说明了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物 质。 学情分析 做好演示实验是完成本课题教学目标的关键,同时引导学生认真有序观察、记录、对比实验是突破难点的重要一环;学生的障碍点是观察实验准确描述现象,写出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认识硫、磷、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4、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掌握用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美,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演示实验。 2、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 1、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体验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奥运圣火、海洋潜水、火箭发射等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观察,从色、创设情境动画场景引入展示一瓶氧气;请学激活学态、味等角度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导入新课生观察和分析一下,从中可以反应出生思维并归纳。 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板书: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过度:刚才我展示的那瓶无色气体, 指导学生观察,总结验氧方法。 是不是氧气?如何证明它是氧气呢? 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一:探究硫在空气和氧气中1、观察到的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紫色的火焰,有刺激性气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现象 味的气体产生。讨论现象不同的原不同的原因。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复习课教案粤教版

。 。 。 。 。 。 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本章内容涉及的主题: 身边的化学物质: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氧气的制法。 物质构成的奥秘:元素;元素符号及其意义;元素的简单分类;认识元素与人类的关系; 元素周期表。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分解反应;催化剂。 化学与社会发展: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灭火、防火、防爆炸的方法和措施。 科 学 探 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简单方法催化剂及催化作用的探究。 【复习的目的要求】 1.知道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理解)。知道氧气的主要用途,并能说出用途与性质的关系(了解) 2.能正确书写碳、铁、石蜡等物质跟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能说出这些反应的实验 现象,能说出这些反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 3.能用氧气的性质解释和说明某些现象(应用) 4.知道氧化反应初步概念,能根据氧化反应初步概念说出常见反应是否氧化反应(了 解)。认识什么是化合反应,能识别具体反应是否化合反应(理解) 5.能说出催化剂的定义(了解),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理解)。 6.初步学习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了解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 应原理(理解)。 7.初步学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 氧气的反应原理。初步学习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理解)。 8.认识什么是分解反应,能识别具体反应是否分解反应(理解) 9.知道工业用空气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 10.初步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了解)。 11.懂得什么是燃烧,什么是缓慢氧化,什么是自燃,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 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条件(理解)。 12.知道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和危害(了解) 13.知道什么是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了解) 14.懂得灭火、防火的原理和措施(理解)。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教案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4.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一般性了解两套装 置的区别。 学习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和获得 第一课时: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课堂学习: 一、引入: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体都离不开氧气。 [问题情景] 1.为什么各种生物在消耗氧气,而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却能几乎保持恒定? 2.你已知道氧气的哪些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3.有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学生交流] 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然后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相关的整理:将学生所描述的有关性质列于黑板上) 二、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观察身边的空气,并阅读课本33—34页的部分内容。 [师生整理]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色、态、味、溶解性、密度(与空气比较)、三态变化 [问题情景] 大家知道,很多物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你知道是空气中的什么成分支持这些物质燃烧?请举例说明。 [实验演示] 少量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师生整理]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反应 [教师设疑] 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那么能在空气中燃烧的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实验演示] 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师生整理]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反应 [教师设疑] 1.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吗? 2.铁丝在纯氧中又能否燃烧? [实验演示] 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学生整理] 将以上实验现象和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进行整理,填入课本35页表格中。 [教师讲解] 物质与氧气所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氧气的制法和氧气的性质

氧气的制法和氧气的性质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主讲: 黄冈优秀化学教师程为民 知识强化 一、知识概述 1、常握氧气的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 2、常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用途; 二、重难点知识剖析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上制大量的氧气,主要是通过使空气液化,再分离液态空气而制得,这是物理方法,其主要过程为: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 4) ( K 2 MnO 4 ) (MnO 2 ) (O 2 ) (2)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水+氧气 (H 2O 2 ) (H 2 O) (O 2 ) 氧气的制法和氧气的性质

2、实验装置:(以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例,如图所示) 3、操作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把药品装入试管内,使用高锰酸钾作反应物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③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将集气瓶装满水并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④点燃酒精灯,加热药品。 ⑤收集气体。 ⑥把导气管从水槽中移出水面。 ⑦熄灭酒精灯。 4、收集方法: ①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操作要点:把盛满水的集气瓶(无泡)倒立在水中,排水充气,取出放置。 ②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 操作要点:使导气管尽量伸入集气瓶底便于排尽空气。 5、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证明瓶内气体是氧气。 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6、验满: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时,取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集满。 7、放置: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应正放在桌面上。 8、注意事项: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氧气的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教案(共一课时) 周珍宝 学习目标: 1.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够区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3.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4.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学习重点及难点: 1.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够区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课堂学习: [问题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人和动植物生存需要一种非常重要的气体是什么吗?由此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 教师展示一瓶氧气学生描述其物理性质 师生整理并展示相应课件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色、态、味、溶解性、密度(与空气比较)、三态变化并展示图片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氧气的检验(师指导学生做) [教师设疑]大家知道,很多物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是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氧气的浓度越高燃烧越剧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天我们就通过几个小实验来进行验证。[实验演示] 少量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并展示相关课件 [师生整理]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反应及文字表达式 讨论思考:实验中集气瓶里加少量水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演示] 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师生整理] 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反应及文字表达式 思考:1、为什么硫和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没有纯氧中燃烧的剧烈?这进一步说明氧气的什么性质? [教师设疑] 1.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吗? 2.铁丝在纯氧中又能否燃烧? [实验演示] 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学生整理] 将以上实验现象和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进行整理,填入课本35页表格中。 回顾展示三种物质反应的文字表示式,观察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教师讲解]1、化合反应定义及特点,并说明其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2、物质与氧气所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可分为剧烈氧化(通常情况下的燃烧)和缓慢氧化(举几例说明)。[师生总结]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板书] 物理性质:色、味、状态、溶解性氧 气 化学性质:助燃性、供给呼吸 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化合反应 硫+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木炭+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铁+ 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氧气的化学性质精品

【关键字】情况、条件、认识、需要、作用、支持、教育、转变 氧气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 氧气的化学性质主要是指氧气具有助燃性或氧化性,还有能支持呼吸.即它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可以与非金属、金属、化合物等多种特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反应剧烈程度因条件不同而异,可表现为缓慢氧化、燃烧或爆炸等,但在反应中都放出大量的热.具体情况如下: 中考化学学霸提分笔记,中考提分必备 ¥30 购买 1.氧气与非金属反应,例如:(1)木炭在氧气里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无色、无气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即二氧化碳);(但是,当氧气不充足时,会生成一氧化碳)(2)硫在氧气里剧烈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即二氧化硫);(3)红磷在氧气里剧烈燃烧,生成大量的白烟(即五氧化二磷),发出白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而白磷可以与空气中氧气的发生缓慢氧化,达到着火点(40℃)时,引起自燃,(4)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罩一干冷烧杯在火焰上会有水雾生成. 2.氧气与金属反应,例如:(1)镁在氧气中或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粉末状物质(即氧化镁);(2)红热的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即四氧化三铁);(3)铜在氧气中或在空气中加热,会逐渐变成黑色的固体(氧化铜). 3.氧气与化合物反应,例如:(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即二氧化碳);(2)甲烷(沼气)在氧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呈蓝色,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即二氧化碳),罩一干冷烧杯在火焰上还会有水雾生成.(3)酒精(乙醇)在氧气中或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即二氧化碳),罩一干冷烧杯在火焰上还会有水雾生成.(4)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在空气中燃烧发黄光,集气瓶的内壁有水珠出现,并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即二氧化碳).(5)葡萄糖在酶作用下经缓慢氧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 4.呼吸作用是生物从自然界里吸入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实际上它是一种缓慢氧化. ? ? ?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氧气的制法》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

第三节氧气的制法 教学目的 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 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 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 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 试管夹、药匙。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二氧化锰(B)氯酸钾(C)空气(D)氧化镁 2.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A)用火柴去点(B)用带火星木条接近气体 (C)用鼻子去嗅气味(D)用天平称量 3.下列有关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氯酸钾受热熔化后,也不放出氧气 (B)要使氯酸钾受热分解放出氧气,必须加入二氧化锰 (C)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保持不变(D)二氧化锰是一切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4.同时加热下列物质,最易放出氧气的是()

(A)纯净的氯酸钾(B)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纯净的二氧化锰(D)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附2:课堂练习二 5.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装药品的大试管口应() (A)朝下(B)朝上(C)略向下倾斜(D)略向上倾斜 6.实验室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需将导气管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这个操作应在()(A)加热固体药品前(B)与加热固体药品同时 (C)开始有气泡放出时(D)气泡连续并均匀放出时 7.下列变化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C)蜡烛燃烧(D)粗盐提纯 8.实验室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所用主要仪器名称是:、、、、、。 9.实验室制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加热至气体不再产生,试管内固体剩作物有 。改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加热到没有气体产生时,试管内固体 剩余物有。这两个反应的固体剩余物中都有,但它在两个反应中的作用不一样,在氯酸钾分解中它是,在高锰酸钾分解中它是。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C 2.B 3.C 4.B 5.C 6.D 7.B 8.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带 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火柴)水槽集气瓶玻璃片 9.氯酸钾和二氧化 锰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催化剂生成物 附4:随堂检测 1.工业上制取大量氧气的方法是() (A)加热氯酸钾(B)加热高锰酸钾 (C)分离液态空气(D)加热二氧化锰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B)使生成物质量增加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3.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其共同点是() (A)都是给固态物质加热(B)都使用二氧化锰催化剂 (C)都发生了分解反应(D)都生成了两种物质

九年级化学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氧气的性质教案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让学生形成性质决定用途这一重要化学思想。认识硫、碳、铁及它们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的过程观察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理解 难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联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掌握 教具准备:氧气(四瓶)、木条、硫、木炭、细铁丝、水、燃烧匙、火柴、酒精灯 教学过程: 引入:大家知道对人和动植物呼吸非常重要的一种气体是什么?我们经常和氧气接触,知道氧气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吗? 我这里有几瓶氧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氧气的性质。 新课推进: 展示一瓶氧气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 想一想: 1、氧气有味吗? 2、为什么到高原地区会出现缺氧的情况? 3、水中的鱼靠什么生存,它不需要氧气麽?氧气它能溶解在水中么?它的溶解性如何?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 分析:氧气→液氧→固态氧 (无色)(淡蓝色)(淡蓝色) 【演示】:实验2-2 现象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撑燃烧。 2、化学性质: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提问:如何检验氧气? 回答: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果复燃则为氧气。 既然氧气能够支持燃烧,那我们再燃烧点其它物质试试? 【演示】实验2-3 现象: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放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在氧气中蓝紫色火焰、放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 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瓶中水的作用是什么? 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它污染空气,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害的气体,二氧化硫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渗透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该法规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主要的法律制度、防治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以及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的主要措施、法律责任等均做了较为明确、具体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演示】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现象:在空气中发红光、放热 在氧气中发白光、放热 文字表达式: 炭+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怎样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 讨论: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一样说明了说明? 结论: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 【演示】实验2-4 现象: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文字表达式: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1、为什么要在瓶中加少量水,它的作用是什么?可以换成细沙么? 2、火柴的作用是什么? 3、为什么要等火柴燃一段时间再把铁丝伸入集气瓶中? 回答: 1、防止熔融的四氧化三铁掉落瓶底使瓶底炸裂。可以换成细沙 2、引燃

《氧气的化学性质》教案

课题2 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检验方法。 2.认识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以及某些物质和氧气反应的现象。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启发引导、讨论归纳、实验探究等方法 仪器、药品 多媒体课件、收集好的氧气5瓶、燃烧匙、集气瓶、酒精灯、澄清石灰水;木炭、硫、铁丝、火柴。药匙、镊子,卫生纸。 教学过程

问题②为何从上往下,慢慢下移? 问题③如何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 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板书】木炭 + 氧气二氧化碳 C O 2 CO 2 2.硫与氧气的反应 演示:出示硫磺粉末。观察色态。 燃烧匙简介。用药匙(擦净)将硫磺取出放入燃烧匙。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会融化,后燃烧,淡蓝色火焰。后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观察现象。前面的同学有些咳嗽(刺激性气味) 生成物:二氧化硫。 问题①试写文字表达式 【板书】硫 + 氧气二氧化硫 S O 2 SO 2 问题②二氧化硫,大家听说过吗? 既然有害,怎样减少?二氧化硫可以溶解于水。所以我们可以事先在瓶中放一点水,以吸收二氧化硫,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二氧化硫:空气污染物。燃放鞭炮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硫,同时有大量粉尘。 问题③如果忘记反应条件,该式子能否正确表达该反应? 3.铁丝与氧气的反应。 ①为何绕成螺旋状?预热铁丝。 ②从上往下慢慢插入,原因。 ③火柴快烧完时才放入,原因。 ④反应现象。产物:四氧化三铁,磁铁主要成分。 ⑤瓶底要事先放些水或细沙,防止熔融的在空气中微弱的淡蓝色 火焰 氧气中,明亮的蓝紫色火 焰 试着写。 前面学过,是有害气体, 空气污染物之一。 不能。所以一定要写上反 应条件。 接触面积增大,预热效果 更好。 延长燃烧时间。 防止氧气被火柴耗尽。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 成黑色固体。 识记 去表示化学反应,为后 期的化学方程式做准 备。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有 用的化学知识。 体味细节的重要性。

氧气的制法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药品和方法: 1、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常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为无色液体,加水可配成过氧化氢溶液,常保存在棕色瓶中,过氧化氢溶液又叫“双氧水”。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 2、加热氯酸钾(常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氯酸钾是白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 3、加热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 实验探究 问题:(1)分解过氧化氢溶液,不加入二氧化锰能产生氧气吗? 探究一: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步骤一:常温下,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观察木条是否燃烧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 结论: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很慢,放出氧气少。

步骤二: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了 结论:常温下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放出的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加热氯酸钾,不加二氧化锰能产生氧气吗? 探究二:加热氯酸钾制氧气 (3)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着什么作用? 4、催化剂: 定义: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概括为:“一变,二不变” 一变:二不变: 催化剂的阐述: (1)催化剂分为正、负催化剂 正催化剂:加快化学反应速率负催化剂: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在化学反应里,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此说法是否正确? (2)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A :1g氯酸钾B:1g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同时加热A和B, 谁的反应速率快?谁产生的氧气多? (3)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如果取出,还能再用,这说明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还可用它来加快反应速率 上接探究一 步骤三:待试管中反应停止后,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了 结论:二氧化锰仍然在起作用使过氧化氢溶液分解产生氧气 (4)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催化剂 催化剂具有专一性,专门用来催化某一类反应,二氧化锰并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一个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可以有多种。 课后作业: 1、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剂减慢物质的反应速度 B.加入二氧化锰可使过氧化氢产生更多的氧气 C.催化剂加快物质的反应 D.二氧化锰可以使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改变 2、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锰可使氯酸钾在较低温度下产生氧气 B.催化剂能加快物质的反应速率 C.二氧化锰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 D.加入二氧化锰可使氯酸钾产生更多的氧气

人教版初三化学氧气教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氧气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2 氧气 教学目标: 1.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知道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定义并会判断; 4.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重点难点 氧气的性质、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氧气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但是健康的人在正常情况下却不需要吸入纯氧,为什么? (板书)课题2氧气 【过渡】我们先来看看氧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指导阅读】课文第一自然 【总结】一、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室温) 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钢瓶中(天蓝色,黑字) 实验探究化学性质: 【展示】一瓶无色气体,如何来证明它是氧气? 【演示】实验2-2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补做实验】木炭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 【实验2-3】比较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有什么不同? 【强调】在演示过程中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前、中、后的现象 【设问】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在氧气中呢? 【实验2-4】(集气瓶底部要先放一些水或细沙) 【思考】实验前为什么在瓶底放一些水或铺一层细沙? 【引导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对比木炭、硫、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引导讨论】比较三个反应的共同点 【讲解】化合反应:我们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讨论】蜡烛与氧气的反应是化合反应吗? (讲解)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反应——氧化反应 【注意】1.氧化反应是指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而不是专指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只是氧 2.有些氧化反应进行的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 举出生活中的缓慢氧化的例子 【讨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区别。 【小结】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举例说明。 【提问】在什么情况下氧化反应也一定是化合反应呢? 【小结】有氧气参加反应,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的反应。 【练习反馈】判断下列反应哪些为化合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 联系运用、总结归纳: 【讨论】你知道气割为什么要让可燃气体在氧气中燃烧,而不是在空气中燃烧? 【小结】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有何收获? 板书设计 课题2 氧气的性质 氧气 化学性质 化 合 反 应 区别 联系 物理性质 氧气的检验 定义 碳+氧气 二氧化碳 点燃 硫+氧气 二氧化硫 点燃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点燃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点燃 氧 化 反 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