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水不见了》
- 格式:docx
- 大小:23.82 KB
- 文档页数:4
《水不见了》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水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2.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水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透明杯子、水、保鲜膜、橡皮筋、热水、冰块。
2.辅助材料:PPT、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邀请幼儿观察两个相同的透明杯子,询问他们发现了什么。
2.引导幼儿注意到其中一个杯子内有水,另一个杯子为空。
(二)实验一:水蒸发的秘密1.将装有水的杯子用保鲜膜封好,用橡皮筋固定。
2.将另一个空杯子放在旁边,作为对照组。
3.将装有水的杯子放在阳光下或温暖的地方,观察水的变化。
4.引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
(三)实验二:水的三态变化1.准备热水、冰块,分别放入两个杯子中。
2.观察热水中的冰块逐渐融化,变成水的过程。
3.观察冰块杯中的水逐渐结冰,变成固态的过程。
4.引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水的三态变化。
(四)实验三:水的渗透现象1.将装有水的杯子放在吸水性强的纸上,观察水是否会渗透。
2.将另一个空杯子放在吸水性差的纸上,观察水是否会渗透。
3.引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水的渗透现象。
1.让幼儿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2.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水会消失?水去哪里了?五、教学反思1.实验设计合理,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
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能力。
4.本次教学活动,我注重与幼儿的互动,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5.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6.本次教学活动,让我意识到实验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地运用实验,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通用8篇)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篇1活动目标:1.通过感知、猜想、实验、记录等活动,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2.尝试用获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对活动产生探究兴趣并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1.知识经验准备:课前玩过针筒。
2.教具:二个八宝粥瓶子,大记录表一张。
3.学具:八宝粥瓶子人手一个(里面装有餐巾纸,盖子上开一个小口)。
每桌一盆水、毛巾、积木、海棉、石头、塑料袋、泡沫等。
4.座位:圆弧形。
活动过程: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孩子们,你们看过魔术吗?今天符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一个魔术,魔术的名字叫《水不见了》。
1、出示材料:二个八宝粥瓶子(一个空的和一个装有餐巾纸)和二个针筒。
你们看!这些是什么东西?请你看看这两个瓶子一样吗?(是一样的)我现在要把水注入这二个瓶子,我要让这个瓶子里的水流出来,而这个瓶子里的水变不见了。
你们可要看仔细哦!现在我要来变魔术咯。
二、科学发现,找出水不见了的原因。
(一)教师实验,幼儿找出水不见的原因所在。
1、提问:奇怪,这个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不见呢?2、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现在我请一个小朋友把这个瓶子的盖子打开,你们发现了什么?3、用筷子夹取瓶内餐巾纸,水到哪去了呀?4、用手拧,有滴水现象。
5、小结:原来当我们把水注入空的瓶子里,空瓶子里的水会流动,最后通过洞口流出来;当我们把水注入放有餐巾纸的瓶子里,餐巾纸有吸水的本领,会把瓶子里面的水全部吸走,所以瓶子里的水不见了。
三、猜想、根据提供的材料,再次进行实验,验证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并记录下来。
(一)幼儿猜想: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
1、幼儿猜想,个别讲述,教师记录。
符老师还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看一看。
2024年中班科学水不见了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科学领域,涉及教材的第四章《神奇的变化》中的第三节“水不见了”。
详细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的蒸发实验、日常生活中的水变化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冰等。
2. 通过实验,观察并描述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的概念及水蒸发的原理。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水的蒸发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水、玻璃杯、热水壶、冰块、吹风机、实验器材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小水滴旅行的小故事,引发幼儿对水变化的兴趣。
2. 例题讲解:a. 展示冰块,让幼儿触摸并讲述冰是如何形成的。
b. 将冰块放入玻璃杯,加热,让幼儿观察冰块融化为水的过程。
c. 用吹风机吹玻璃杯中的水,让幼儿观察水逐渐变少,最终消失的现象。
3. 随堂练习:a. 分组进行水的蒸发实验,让幼儿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
b. 让幼儿用画笔和彩纸制作观察记录表,记录水的三态变化。
a. 让幼儿分享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b. 讨论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方法,培养幼儿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水不见了2. 板书内容:a. 水的三态:液态、固态、气态b. 水的变化:冰→ 水→ 水蒸气c. 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里或幼儿园的水使用情况,提出至少三种节约用水的方法。
2. 答案示例:a. 洗手时关闭水龙头,用时控制在一分钟以内。
b. 洗菜水可以用来浇花,洗澡水可以冲厕所。
c. 家庭成员共同参与节约用水,互相提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幼儿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水不见了》。
通过本章学习,使幼儿了解水在不同环境下的状态变化,培养幼儿观察生活、探索科学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知道水在不同环境下的状态变化,如蒸发、凝固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在不同环境下的状态变化。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水的状态变化,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水、玻璃杯、冰块、热水、毛巾、吹风机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水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幼儿对水的探索兴趣。
2. 例题讲解:(1)教师展示一杯水,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不见?”引导幼儿观察、思考。
(2)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如将水倒入玻璃杯中,用吹风机吹干,让幼儿观察水蒸发的现象。
3. 随堂练习:(1)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观察水在不同环境下的状态变化,如将冰块放入热水中,观察冰块融化的过程。
(2)幼儿用画笔和彩泥记录实验过程,填写实验记录表。
(1)组织幼儿分享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水不见了》2. 板书内容:(1)水在不同环境下的状态变化(2)实验记录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水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家人分享。
2. 答案:幼儿需观察生活中的水现象,如水龙头滴水、植物吸收水分等,记录在作业本上,与家人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部分幼儿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界中的水现象,如雨后的水滴、河流等,让幼儿在实际环境中感受水的存在和变化。
2024年中班科学活动《水不见了》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水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2.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水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理解水蒸发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透明杯子、水、热水、冰块、玻璃板、酒精灯、火柴。
2.教学工具:PPT、实验操作台、计时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水是什么吗?水有什么特点?生: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喝的饮料,它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师:对了,水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名字叫《水不见了》。
你们想知道为什么水会不见吗?2.实验一:水的变化(1)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请你们观察这两个杯子里的水,它们有什么不同?生:一个杯子里有水,另一个杯子是空的。
(3)师:时间到了,你们发现这两个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吗?生:一个杯子里的水不见了,另一个杯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4)师:为什么一个杯子里的水不见了,而另一个杯子里的水还在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3.实验二:水的蒸发(1)师:现在,我们来进行第二个实验。
请你们观察这个玻璃板上的水滴,会发生什么变化?生:水滴会慢慢消失。
(2)师: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因为水在蒸发。
当水受到热量时,它会变成水蒸气,所以我们看不到水了。
(3)师:那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看看水蒸气是怎么形成的。
请你们注意安全,不要用手去碰热水。
(4)师:现在,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水变成了水蒸气,从杯子里冒出来。
(1)师: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知道了水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当水受到热量时,它会变成水蒸气;而当水遇到冷空气时,它会凝结成小水滴。
(2)师:那么,我们能不能让水消失呢?生:可以,通过加热让水蒸发。
(3)师:是的,我们可以通过加热让水蒸发,也可以通过冷却让水凝结。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详细内容为“水不见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感知水在不同环境下的消失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在不同环境下会以不同形态存在。
2.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水在不同环境下的消失现象,以及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等)、水、冰块、湿布、干布。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水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向幼儿展示一杯水,询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引导幼儿回答:“水”。
接着,教师将水倒入一个透明容器中,用酒精灯加热,让幼儿观察水的变化。
引导幼儿思考:“水为什么会变少呢?它去哪里了呢?”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并解释水在不同环境下的消失现象,如:水在阳光下、加热后会变成水蒸气消失。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分发实验器材,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一:观察冰块在室温下慢慢融化成水;实验二: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水蒸气的产生。
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幼儿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引导幼儿分享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讨论水在不同环境下的消失现象。
让幼儿明白,水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以不同的形态存在。
5. 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两部分:一是水的三态变化图,二是实验现象记录表。
六、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观察记录表内容:请幼儿在表格中画出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答案:根据实验结果,画出冰块融化成水、水加热后产生水蒸气等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水为什么会发生三态变化?2. 除了水,还有哪些物质会发生三态变化?3. 水的三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中班科学活动《水不见了》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次活动选自幼儿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具体内容为《水不见了》。
通过该活动,让幼儿探索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在不同条件下会变成蒸汽、冰。
2. 培养幼儿观察生活中科学现象的能力,激发探究欲望。
3. 培养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难点:让幼儿理解水在不同条件下发生三态变化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材料(水、锅、酒精灯、冰块、透明的玻璃瓶等)。
2. 学具:画纸、彩笔、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透明的玻璃瓶,里面装有水。
引导幼儿观察瓶子里的水,然后教师点燃酒精灯,将玻璃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让幼儿观察瓶子里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操作,让幼儿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变成蒸汽,冷却后蒸汽又变回水的过程。
引导幼儿思考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将冰块放入透明的玻璃瓶中,让幼儿观察冰块慢慢融化成水的过程。
然后让幼儿用画笔和画纸记录下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4. 小组讨论(5分钟)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分享自己观察到水的三态变化现象。
教师邀请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观察到的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幼儿用正确的词语描述。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水不见了》2. 板书内容:水的固态:冰块水的液态:水水的气态:蒸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水的三态变化现象。
2. 答案示例:洗澡时,水加热后变成蒸汽,蒸汽遇冷又变成水。
冰块放在室温下,慢慢融化成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次活动中,幼儿对水的三态变化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观察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注意安全。
《水不见了》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特性,知道水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2.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水在特定条件下会消失的现象。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思考水消失的原因,并尝试用科学语言表达。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两个透明杯子、水、盐、糖、食用油、搅拌棒。
2.教学工具:PPT、视频、图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播放《水不见了》的故事视频,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神奇现象。
2.邀请幼儿分享观看感受,引发讨论。
(二)基本环节1.实验一:水消失(1)教师展示两个透明杯子,分别装有水和食用油。
(2)将装有水的杯子倾斜,让水慢慢流入另一个装有食用油的杯子。
(3)观察水在食用油中的变化,引导幼儿发现水不见了。
2.实验二:水与盐、糖的反应(1)教师分别向两个装有水的杯子中加入适量的盐和糖。
(2)搅拌杯子,观察盐和糖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引导幼儿发现盐和糖消失在水中,但水并没有减少。
3.实验三:水的蒸发(1)教师将装有水的杯子放在太阳下,观察水的变化。
(2)引导幼儿发现水慢慢蒸发,杯子中的水逐渐减少。
(三)讨论环节1.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水不见了?水消失的原因是什么?2.鼓励幼儿用科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2.引导幼儿关注水的特性,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五、教学反思1.实验设计合理,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
实验一让幼儿初步了解水消失的现象,实验二和实验三则引导幼儿深入探讨水消失的原因。
2.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氛围轻松愉快,幼儿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良好。
5.不足之处:在实验二和实验三中,部分幼儿对盐和糖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不够关注,教师需要加强引导。
6.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增加实验环节,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
中班科学活动《水不见了》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材,章节为《生活中的魔法——水不见了》。
该章节主要通过一个有趣的水不见了的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让他们了解水的蒸发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观察和了解水的蒸发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分享和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观察和了解水的蒸发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难点:让幼儿理解水的蒸发过程,并能用语言描述出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水杯、毛巾、滴管、实验桌、实验材料等。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水杯、一条毛巾、一支滴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个神奇的现象:将一杯水放在桌子上,不久后,水竟然消失了!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实验操作(10分钟)教师指导幼儿进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1)每个幼儿准备一个水杯,倒入适量水。
(2)用滴管将水滴在毛巾上。
(3)观察水滴在毛巾上的变化,发现水滴逐渐消失。
(4)用语言描述水滴消失的过程。
3. 讨论与交流(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实验现象,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提问如下:(1)你们观察到水滴在毛巾上发生了什么变化?(2)水滴为什么消失了?(3)你们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类似的现象?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水不见了实验现象:水滴在毛巾上逐渐消失原因:水的蒸发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描述水的蒸发现象答案:水的蒸发现象是指水在常温下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水的蒸发现象,如水滴在毛巾上逐渐消失、湿衣服变干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幼儿们积极参与实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通过观察和操作,他们了解了水的蒸发现象,并能用语言描述出来。
中班科学活动《水不见了》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活动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具体内容为第三节《水不见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感知生活中科学现象的趣味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知道水在不同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冰,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践,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杯子、热水、冰块、干布等)、PPT、挂图。
学具:记录本、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一个装有水的杯子,让幼儿观察。
(2)教师将干布覆盖在杯子上,让幼儿观察水的变化。
(3)教师提问:“水去哪儿了?为什么会不见?”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PPT讲解水的三态变化,让幼儿了解水蒸气、水、冰之间的关系。
(2)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幼儿观察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3. 随堂练习(5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分组讨论、回答。
(2)教师发放记录本,让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2)教师点评幼儿的回答,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水蒸气、水、冰。
2. 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热水蒸发、冰块融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水,记录水的三态变化。
2. 答案示例:(1)水烧开时,变成水蒸气。
(2)冰块放在室温下,慢慢融化成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2. 拓展延伸:(1)让幼儿观察其他物质的三态变化,如冰、雪、雾等。
(2)组织幼儿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清晰度。
4. 随堂练习的互动性和有效性。
中班科学优秀教案《水不见了》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水的特性,知道水可以溶解某些物质。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水的溶解现象。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培养其观察力和思考力。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糖、盐、沙子、石头、玻璃杯、搅拌棒。
2.教学工具:PPT、视频、图片。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带领幼儿做“猜猜看”游戏,让幼儿猜测教师手中的物品是什么。
教师揭晓答案:糖、盐、沙子、石头。
2.实验一:观察水的特性教师将糖、盐、沙子、石头分别放入装有水的玻璃杯中。
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哪些物品能溶解在水中?哪些不能?3.实验二:水的溶解现象教师将糖和盐分别放入两个装有水的玻璃杯中,用搅拌棒搅拌。
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糖和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4.实验三:水的溶解速度教师将糖和盐分别放入两个装有水的玻璃杯中,不用搅拌棒搅拌。
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糖和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一样吗?引导幼儿思考: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教师展示PPT,介绍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幼儿直观地了解了水的溶解现象,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2.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参与讨论,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3.通过拓展环节,让幼儿对溶解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4.不足之处: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幼儿操作不够规范,需要教师在下次教学中加强指导。
5.改进措施:在下次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操作规范的视频,引导幼儿观看并学习。
六、课后作业1.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尝试在水中溶解其他物品,记录溶解过程。
2.家长协助幼儿完成实验报告,下周分享给全班同学。
七、教学评价1.课后对幼儿进行观察,了解他们是否掌握了水的溶解现象。
2.检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幼儿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水不见了》一、教学内容《水不见了》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实验观察水的蒸发过程,理解水的循环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培养对自然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动手操作和表达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增强幼儿的节水意识,培养环保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的循环过程。
难点:理解水的蒸发现象,培养幼儿的节水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水、酒精灯、烧杯、玻璃片、湿布、干布、水循环演示图。
2. 学具:记录表、画笔、水彩颜料、调色盘、小水杯。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杯水,让幼儿观察水的外观,然后倒掉水,让幼儿发现水“不见了”。
引导幼儿思考:水去哪里了?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水的三态变化实验(冰块融化、水烧开、湿布晾干),让幼儿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引导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4. 讲解水的循环(5分钟)教师利用水循环演示图,讲解水的循环过程,让幼儿了解水是如何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
5. 节水意识培养(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方法,引导幼儿培养节水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2. 水的循环过程:蒸发、降水、流动、渗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里一天用水的情况,思考如何节约用水。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幼儿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但在引导幼儿观察实验时,应注意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庭中开展节水活动,将节水意识付诸实践。
同时,组织幼儿参观水资源设施,深入了解水资源的珍贵性。
中班科学活动《水不见了》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1. 水的特性:介绍水的颜色、透明度、流动性等基本特性。
2. 水的变化:讲解水在蒸发过程中的变化,以及蒸发后水蒸气的去向。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水不见了”的实验,观察水在蒸发过程中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特性和蒸发过程,知道水蒸发后变成水蒸气。
2. 能够独立完成“水不见了”的实验,并观察水在蒸发过程中的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特性和蒸发过程的理解,实验操作的掌握。
难点:水蒸发后变成水蒸气的概念,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水、杯子、毛巾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观察一杯水的颜色、透明度和流动性,引导他们思考水的特性。
2. 讲解水的特性:通过PPT展示水的颜色、透明度和流动性等基本特性,讲解水的特性和蒸发过程。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水不见了”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水在蒸发过程中的变化,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4.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水蒸发后去哪里了,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6. 作业布置: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画出一幅水蒸发过程的画,并写上自己对水蒸发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水的特性:颜色、透明度、流动性。
2. 水的蒸发过程: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弥漫在空气中。
3. 实验操作:学生动手进行“水不见了”的实验。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根据实验结果,画出一幅水蒸发过程的画,并写上自己对水蒸发的理解。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观察和课堂学习,画出水蒸发过程的画,并写出自己对水蒸发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水的特性和蒸发过程有了基本的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并观察水在蒸发过程中的变化。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水蒸发后变成水蒸气的概念仍存在疑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引导。
中班科学活动《水不见了》精品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水不见了》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循环过程、日常生活中的节水小常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3.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重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理解水循环过程,培养节约用水的习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水循环演示图、PPT、实物(冰块、水、水蒸气)、实验器材。
学具:画笔、画纸、水杯、毛巾。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冰块,让幼儿观察冰块融化成水的过程。
(2)用湿毛巾擦拭黑板,让幼儿观察水蒸发成水蒸气的过程。
2. 例题讲解(1)讲解水的三态变化,让幼儿通过观察、触摸,了解水的三态特点。
(2)通过PPT展示,讲解水循环过程。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分组讨论,分享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小窍门。
(2)组织幼儿进行“水的三态变化”实验。
(2)让幼儿谈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2. 水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流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画出水的三态变化,并写一篇关于节约用水的小日记。
2. 答案:(1)水的三态变化图:固态:冰块液态:水气态:水蒸气(2)节约用水小日记:今天,我学会了水的三态变化,知道了水是宝贵的资源。
我要从现在开始,节约用水,为保护地球做出贡献。
比如,洗手时,我会关紧水龙头,不让水白白流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活动中,幼儿对水的三态变化和水循环过程有了初步了解,节约用水的意识得到提高。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幼儿对实验器材的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训练。
拓展延伸:1. 组织幼儿参观污水处理厂,了解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2. 开展“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中班科学精品教案及反思《水不见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具体内容为《水不见了》。
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探索日常生活中的水的蒸发现象,帮助他们理解水的消失并非真的“不见”,而是以另一种形态存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蒸发过程,知道水在受热后会变成水蒸气。
2. 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水的蒸发过程。
难点:让幼儿理解水蒸发后并非真的“不见”,而是以水蒸气的形式存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壶、玻璃杯、毛巾、实验用的水、温度计、吹风机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材料(包括玻璃杯、水、吹风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热水壶,引导幼儿观察热水壶里水的变化,引发他们对水“不见了”现象的好奇。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讲解水受热后蒸发的过程,让幼儿了解水变成了水蒸气。
3. 随堂练习(15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受热蒸发的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5. 知识拓展(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幼儿了解其他物质的蒸发现象,如酒精、盐水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水不见了》2. 内容:水的蒸发过程水蒸气的存在其他物质的蒸发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里煮开水时,水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2)和家人一起探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的蒸发现象。
2. 答案:(1)水在受热后会逐渐蒸发,变成水蒸气。
(2)如酒精、盐水、湿衣服晾干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水的蒸发过程。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幼儿可能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在下一节课中,可以让幼儿尝试制作简易的蒸发装置,观察不同温度、不同环境下水的蒸发速度,进一步探索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
中班科学活动《水不见了》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活动选自《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身边的科学”,具体内容为“水不见了”。
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探索水的循环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水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如蒸发、结冰等。
2. 能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探索水的循环过程。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及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水、冰块、热水、玻璃瓶、毛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装有水的玻璃瓶,让幼儿观察并描述水的特点。
提问:“水是什么状态的?它会发生什么变化呢?”2.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讲解,使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结合实验,让幼儿观察水在加热、冷却等条件下的变化。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
4. 交流讨论引导幼儿思考:“水为什么不见了?它变成了什么?”让幼儿通过观察、交流,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次活动,巩固水的三态变化知识。
强调观察、思考、表达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液态、固态、气态2. 水的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流入河流、湖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中水的使用情况,思考如何节约用水。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活动幼儿参与度高,能够积极观察、思考、表达。
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幼儿对水的三态变化理解不够深入,需要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如云、雨、河流等,增强幼儿对水的循环过程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和交流讨论环节。
2024年中班科学活动《水不见了》精彩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水不见了》选自2024年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具体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循环过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节水小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三态变化、水循环过程、节水意识。
难点:理解水循环的意义,将节水行动融入日常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水循环动画、实验器材(杯子、冰块、热水、干冰、湿布等)。
学具:画笔、画纸、记录表、水杯、观察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杯水,引导学生观察水是如何从液态变为气态的。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动画等形式,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和水循环过程。
3.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思考水在不同环境下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解答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探究(15分钟)教师分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5.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点评练习,解答学生疑问。
6. 课堂小结(5分钟)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水不见了》2. 内容: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水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流动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水循环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家人分享。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次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水源地,了解水资源的珍贵。
开展节水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分享给身边的人,共同为保护水资源贡献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水不见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水不见了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2、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活动准备:
1、教师经验准备:
了解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了解幼儿对物品吸水性的理解。
2、幼儿经验准备:
感知水的流动性,在生活活动中引导幼儿认识一些操作材料,会用杯子往小瓶口的瓶子里灌水,尽量不洒出来。
3、材料的准备:
每位幼儿一个八宝粥的瓶子里面装上毛巾(盖子上开一个小口,能灌水但不能看见里面有毛巾)和一个杯子;每组一盆水;海绵、布、积木、餐巾纸、乒乓球等材料若干。
每人一张记录卡,一支铅笔。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今天要给你们变个魔术,你们想看吗?(想)
1、出示一个一杯水和一个空八宝粥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幼儿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结果是将水倒了回来)
2、出示另一个八宝粥瓶子,请幼儿看看两个瓶子是不是一样?(是一样的),再将一杯水倒进另一个瓶子里,请幼儿猜猜这一次还能倒回来吗?(能)结果水倒不出来了,老师把水变不见了?
3、请幼儿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二)请幼儿自己变魔术,找出水不见了的原因。
1、教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八宝粥瓶子和一个杯子,请幼儿象老师一样变魔术,(做实验)看看水是不是也会不见。
2、幼儿实验后发现水真的变不见了,请幼儿把瓶盖子打开找出原因。
(原来里面有一条毛巾。
)
3、比一比原来放进去的毛巾和现在的毛巾有什么不同。
(一条是干的,一条是湿的)得出结论: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
4、请幼儿想想,生活中除了毛巾以外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可以帮我们来变魔术。
三)为幼儿提供一些材料,请幼儿再次实验,验证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
每位幼儿选择材料进行
实验。
四)交流实验结果,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
请幼儿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变的魔术,水变不见了没有?
水变不见了用√表示,水没有变不见用×表示。
五)请幼儿说说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纸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脸等等。
五)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材料,引导幼儿探索
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
活动教学反思:本次活动紧紧贯彻《纲要》精神,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幼儿的身边的事物与
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新颖、有趣。
幼儿从以往教
师示范,幼儿学样的旧教学模式中摆脱了出来,真正成
为科学活动的主人。
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幼儿进
行了两次主动探索尝试活动,认识了物体的吸水性,有
的东西能把水吸掉。
在活动中我没有进行一手包办,而
是强调让幼儿直接操作材料,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充分调动
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幼儿动手能力,
发展了幼儿直观思维能力。
同时在活动中师生感情融洽,幼儿专注投入,为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由于我对每个幼儿的尝试活动都给予肯定、鼓励,使
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这一活动中,我得到很多启示:
一、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教
育契机,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着手,设计符合幼儿年龄
特点的活动。
二、幼儿尝试精神的潜能是存在的,在设计活动时,应考虑到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这样孩子们就能得到充
分发扬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
三、尝试操作提高了幼儿的各种能力,既为幼儿间
的互动提供了机会,又使幼儿的主动活动得到了充分体现,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能力,理解了溶解的含义,培养
幼儿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