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7
解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经济和金融因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货币在经济交易中的周转次数,通常用GDP与货币供应总量的比值来衡量。
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已经成为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下面我们将从经济和金融两个方面来分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原因。
首先从经济因素来看,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结构的变迁。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服务业的发展迅速,而服务业的货币需求相对较低。
与此制造业也在不断提升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导致了货币在经济交易中的周转次数减少。
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居民消费需求增长乏力,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也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信用货币的普及和国际支付结算手段的多元化,也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从金融因素来看,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原因主要与货币政策、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有关。
我国的货币政策长期偏向宽松,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过度扩张,从而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
我国金融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金融市场发展不够完善,导致了货币在经济交易中的流通效率不高。
我国金融市场中存在较多的“僵尸企业”和“僵尸债务”,这些“僵尸”经济实体在经济交易中的障碍也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针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经济和金融因素,应当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加以解决。
需要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提高货币在经济交易中的周转率。
应当加强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适时收紧货币供应,避免通货膨胀对货币流通速度的负面影响。
应当加快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发展,提高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增强货币在经济交易中的流通效率。
需要持续整顿和化解“僵尸企业”和“僵尸债务”,消除经济实体中的不良因素,为货币的流通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金融问题,其原因主要涉及到经济结构、货币政策、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等多个方面。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货币在经济系统内流动的频率。
它反映了货币的使用效率和经济交换的活跃程度。
本文将从定义、影响因素和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货币流通速度。
一、定义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货币的使用频率,通常用GDP与货币供应量的比值来表示。
即货币流通速度=GDP/货币供应量。
二、影响因素1. 实际经济活动的速度:经济活动的繁荣与萧条会直接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
经济活动的速度越快,货币的流通速度也会相应加快。
2. 价格和物价水平:价格水平的上涨会导致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因为人们会尽早消费以避免更高的物价。
3. 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收入水平较高的人通常有较高的储蓄倾向,导致货币的流通速度较慢;而收入水平较低的人则倾向于将货币用于消费,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4.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松紧度对货币流通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政策宽松时,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流通速度较快;政策紧缩时,货币供应量减少,货币流通速度较慢。
三、意义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反映了经济的活跃程度和货币运行的效率。
1. 经济活力:货币流通速度快意味着经济活动频繁,企业生产投资增加,就业机会增多,经济增长加快。
2. 通货膨胀: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因为货币的流通速度越快,同样数量的货币所支持的交易额就越大,价格上涨的压力就越大。
3. 货币政策调控: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可以成为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
当经济活动萧条,货币流通速度缓慢时,央行可以通过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当通货膨胀加剧,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时,央行则可以通过紧缩货币政策来稳定物价。
综上所述,货币流通速度是反映经济活跃度和货币运行效率的重要指标。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复杂多样,包括实际经济活动的速度、价格和物价水平、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以及货币政策等。
正确理解和把握货币流通速度的意义,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参与者更好地把握货币流通的动态变化,促进经济的稳健发展。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分析摘要: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进行计量分析,发现不同层次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
从整体上看,所有层次的货币流通速度都受到经济增长率、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并且是正相关的。
并且对与各个货币层次的流通速度相关度最高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了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金融发展速度、市场化速度和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的下降造成的。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度; 下降的原因; 计量分析货币流通速度一直是我国货币理论界比较热的话题,这一方面由于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有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货币流通速度直接关系到货币理论本身,研究货币流通速度不仅有利于我国政策参考和决策,而且对于丰富货币理论在我国的应用也是很重要的。
1 影响因素分析对于影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借鉴我国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确定,对各个因素的解释则要通过实证检验后再进行分析。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经济增长率、经济货币化程度、金融发达程度、市场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利率及其变动、居民储蓄率、通货膨胀率、资本市场价格波动(主要是指的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
本文认为经济货币化程度不能用于说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因为一般测度经济货币化程度都是用广义货币量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这正好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因此将可能形成循环论证,所以将此变量剔除。
剩下的变量按照经济意义划分为宏观变量和微观变量,其中宏观变量主要反映经济中的宏观变化,主要是经济增长率、金融发达程度、市场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微观变量反映了经济中的微观变量的变化,主要有利率及其变动、居民储蓄率、通货膨胀率、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
2 计量分析参照其他研究者对各个影响因素的变量设定,本文的将主要变量设定如下表所示。
本文中的的所有数据都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5》,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和wind数据库,其他数据都根据原始数据计算得到。
2.1回归分析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对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下面的结果。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作者:徐松歌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3年第11期徐松歌(漯河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处,河南漯河 462000)摘要:货币流通速度是经济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根据费雪方程式,货币流通速度决定货币流量,从而决定收入。
在名义收入一定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决定着货币供应量的多少,货币政策的制定要考虑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影响。
而且,货币流通速度连接了实体经济的产出和金融领域的货币,反应了宏观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因此,系统的研究货币流通速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广义货币;狭义货币;周期波动;货币政策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30-0117-01收稿日期:2013-09-10作者简介:徐松歌(1976-),男,河南省漯河市人,漯河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处.经济师,现主要负责单位财务工作。
费雪交易方程式中的货币是指经济中的货币存量,方程式的左边表示货币市场,右边表示商品市场,在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时,货币供给量就等于货币需求的实现量。
可见,所有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都将反向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一、货币流通速度与居民消费习惯商品实现交换后,一般会退出流通,进入生产或生活消费,而货币流通作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处于流通中不断地为实现商品交换服务。
在一定的时间内,同一单位货币可以为多次商品交换服务,实现多次周转,我们定义在一年当中,单位货币用来购买经济体所产生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平均次数为货币流通速度。
从长远来看,货币流通速度的快慢与一国居民的消费习惯有关,人们的支付习惯、消费心理、价值观念等从很大程度上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若一国居民偏爱消费,则货币更多的会投入到流通领域,则此国的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快,反之,若偏爱储蓄或节俭,货币流通速度则会相对较慢二、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流通量、物价水平利用交易形式的货币数量方程:,我们知道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可以表示为货币流通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
解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经济和金融因素
经济结构转型是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服务业快速增长的趋势,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服务业比重的增加意
味着更多的经济交易是以非现金形式进行的,这减缓了货币在经济中的流动速度。
金融体系改革也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了影响。
随着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入推进,银行体
系的贷款投放和资金转移更加便利,使得货币的流通速度下降。
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使得
金融衍生品等新兴金融工具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也减缓了货币在经济中的流动速度。
货币政策的调控也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了影响。
货币政策的宽松与紧缩、信贷政策的
松紧等因素都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直接影响。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宽松会促使企业和
个人增加借贷和投资行为,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相反,货币政策的紧缩会抑制企业和个
人的借贷和投资行为,使货币流通速度减缓。
人们对货币的预期也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重要因素。
人们对货币的预期主要体现在
对通货膨胀和汇率等因素的判断上。
一般来说,如果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会加快,他们会
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相反,如果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会减缓,他们会减缓货币的流通速度。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经济和金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结构转型、金融体系改革、货币政策调控和人们对货币的预期等方面的影响。
深入研究这些因素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对制定和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货币流通速度分析货币流通速度是衡量一国货币流通状况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货币在经济中的使用效率和交易活跃程度。
本文将对货币流通速度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分析方法进行论述,以期更好地理解货币流通速度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货币流通速度的概念货币流通速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货币在经济中的交易频率,通常用GDP与货币供应量的比值来表示。
简单来说,货币流通速度反映了单位货币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次数。
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1.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支付、移动支付等新技术的普及提高了货币交易的便捷性和速度,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
2.经济结构:不同行业的交易活跃度不同,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
3.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调控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进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4.人们的支付习惯:支付习惯的改变,例如更多的人选择线上支付而非现金支付,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
5.经济信心:经济信心的提高会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
三、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方法1.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比较货币流通速度与GDP增速的趋势,可以分析货币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及效率。
2.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胀的关系:通常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与物价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通过比较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胀率的变化,可以研究通胀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3.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货币政策的调控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从而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
通过货币政策的变化对货币流通速度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研究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综上所述,货币流通速度是反映货币在经济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指标,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和分析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对于掌握经济运行态势、制定货币政策以及评估经济政策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更好地把握货币流通速度的动态变化,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解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经济和金融因素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货币在经济系统内的交易次数或频率。
宏观经济学中,货币流通速度通常被用来计算货币总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
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与经济和金融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重点分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经济和金融因素。
一、货币需求结构变化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货币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可是,在我国,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等现代金融市场不完善,这使得大量的闲散资金都流向银行存款,导致银行存款规模大幅度增长,货币量持续扩张。
同时,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大,而消费仍以现金支付为主,因此存款需要不断地提高。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货币需求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从而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
二、金融创新与支付方式的变化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多元化程度逐渐提高,各种电子支付方式的普及也逐渐改变了人们对货币的使用方式。
而电子支付方式不仅简单快捷,而且安全可靠,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和使用,逐渐替代现金支付,这也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三、经济结构优化市场化改革推进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不断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而这些新兴产业大都依赖于电子支付、网银支付等电子手段来完成交易,这种趋势直接导致货币的再加速流通速度的逐步下降。
四、货币政策影响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整货币供应和流通的最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它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的经济和金融影响因素。
在我国,近年来央行的货币政策从紧调整到松动,货币政策深度衔接经济发展,增加了市场的理性预期,避免了短期内的货币政策过去的时间点对货币流通的冲击,从而更好的维护货币流通的稳定,但也直接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总之,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原因十分复杂,涉及到货币需求结构变化、金融创新与支付方式变化、经济结构优化和货币政策影响等多种经济和金融因素。
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活动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货币在经济系统中的流动频率。
它与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经济运行和金融政策也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一、货币的本质与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作为经济交换的媒介和计量单位,起到促进经济活动的重要作用。
货币的本质在于它可以作为一种通用等价物,用于交换商品和服务。
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在经济中进行交换和支付的频率。
一般而言,货币流通速度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 经济活动水平:经济活动的繁荣程度将直接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
在经济活动旺盛的时期,人们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频率会增加,货币的流通速度也会加快。
2.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人们持有货币的需求减少,流通速度会相应加快。
3. 政府政策:政府对货币政策的调控也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重要影响。
通常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宽松将倾向于加快货币流通速度,而紧缩的货币政策则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放缓。
二、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活动的关系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经济活动的增加会促进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
在经济活动繁荣时期,人们的购买力增强,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增加,导致货币更快地流通。
另一方面,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也会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当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时,货币单位时间内的交易量增加,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快速的货币流通速度可以加快资金的周转,增强市场活力,促进企业的投资和创新。
三、货币流通速度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快慢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也很显著。
一个国家或地区货币流通速度快,则意味着经济活动繁荣,生产投资活跃,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然而,过快的货币流通速度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风险。
当货币的流通速度过快,超过实际经济交易的需要时,可能会导致物价上涨,加剧经济的不稳定。
相反,货币流通速度过慢则可能导致经济活动的低迷和需求冷淡。
1984以来中国的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统计规律研究一、简介二、货币乘数及其影响因素三、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四、中国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的统计规律及分析五、未来展望标题一:货币乘数是什么自1984年起,中国实行了市场化改革和开放政策,货币供应量不断扩大。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投入经济中所带动的金融机构贷款和存款的增长。
本文将介绍什么是货币乘数以及它的影响因素。
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如下:货币乘数=1/存款准备金率标题二: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货币乘数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货币供给、储蓄率、金融基础设施等。
其中,货币供给是决定货币乘数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货币供给的增加,将带动银行放贷,同时也增加了货币乘数。
储蓄率是影响货币乘数的第二个因素。
当储蓄率越高时,银行的存款利率就越高,使得银行吸收更多的存款。
因此,储蓄率越高,银行的储蓄越多,货币乘数也越大。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政策、经济环境、金融基础设施等,也会影响货币乘数大小。
标题三:货币流通速度是什么货币流通速度指在一定时间内,货币的交易频度和交易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的快慢与消费者支付方式、经济社会活动的繁茂程度等有关。
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公式如下:货币流通速度=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标题四: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货币流通速度的大小同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货币供应、经济体制、生产和消费行为等因素。
货币供应和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主要因素。
当经济活动强劲时,货币需求相对增长,而货币供应减少,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
反之亦然。
经济体制是另一个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市场化经济体制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相比。
生产和消费行为也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消费者支付方式、税收和其余政策也会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
标题五:中国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的统计规律及分析自1984年以来,中国货币供应量不断扩大,货币乘数和流通速度也有所增加。
但是,在货币乘数和流通速度的增加之后,中国还面临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问题。
货币流通速度宏观经济中的货币市场活跃度货币流通速度:宏观经济中的货币市场活跃度在宏观经济中,货币流通速度是衡量货币市场活跃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货币流通速度反映了货币在经济中的使用频率与速度,通常通过货币流通速度指标来加以衡量。
本文将重点探讨货币流通速度在宏观经济中的意义以及影响因素。
一、货币流通速度的概念及意义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货币在经济系统中的使用频率和速度。
它反映了货币的使用效率和货币市场的活跃程度。
货币流通速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经济的运行状况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加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当货币流通速度提高时,同等数量的货币可以实现更高的交易额,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加还可以提高货币的效用,增加货币的价值。
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1. 经济信心:经济信心的不稳定会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
当经济信心低迷时,人们愿意持有更多的货币而不愿意进行投资和消费,从而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
2. 利率水平:利率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利率较低时,借款成本下降,企业和个人更愿意借款进行投资和消费,货币的流通速度会相应提高。
3.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货币政策的紧缩会导致利率上升,进而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而货币政策的宽松则相反。
4. 经济结构:不同的经济结构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在发达国家,货币市场活跃度通常较高,因为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更加开放和多元化,货币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
三、货币流通速度的测量方法货币流通速度的测量方法有两种常用指标:货币流通速度绝对值指标和货币流通速度相对值指标。
1. 货币流通速度绝对值指标是指某一时期内的货币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公式为:货币流通速度 = 货币供应量 / 国内生产总值2. 货币流通速度相对值指标是在货币供应量和国内生产总值不变的情况下,根据经济运行状况和货币市场活跃度的变化来计算。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
按货币供应理论说,货币流通速度(V)=年GDP/年货币供应量平均余额(M)。
货币流通速度是联系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进而影响价格稳定的重要变量。
在经济运行相对平稳的时期,货币流通速度通常表现为较稳定的渐变,但从经济周期的全程表现看,屡见不鲜的是货币流通速度有时可能发生急剧的、骤然的变化,这种突变、陡变,往往与经济周期内不同阶段的转换及与转换点的不稳定状态相联系,与严重的通胀或通缩相联系。
下列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几个因素:一、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单位货币流通速度越快,货币流通量越大,商品交易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少。
假如,商品交易需要的货币量为100元,我们假设有10元钱(相当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在某一段时间内,A用它向B买了10元钱的商品,B在收到钱后,用它向C购买10元钱的商品,以此类推,要流通10次才能满足商品交易需要的100元货币量,但如果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50元,即假设有50元钱,流通2次就能满足。
从这个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出,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少,即二者成反比。
另外,商品交易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
从这个公式也可以看出,当商品交易需要的货币量一定时,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少,即二者成反比。
二、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
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
在积储过程未实现购买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
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
三、产业结构及生产专业化状况的影响不同生产周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重不同,以及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程度不同等,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生产周期长的部门,资金周转慢,其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反之,则较快。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金占用多,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反之,则加快。
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及我国特点的分析关于货币流通速度,许多经济学家都有不同主张。
费雪看到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变的,认为仅基于技术的提高而促使运输成本降低一项,便可以得出货币流通速度具有长期上升的趋势。
但是他认为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很小,在其现金交易方程式的分析中假定其为常数(费雪,1911)。
现金余额说代表人庇古认为货币收入有多种用途,且相互排斥,当觉得保持现金所得收益大于其损失时,则必定会增加现金余额,这就意味着流通中现金的增加,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庇古,1923)。
凯恩斯将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周期联系起来,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塑的”。
货币流通速度是实际国民收入与货币需求的比例,它是实际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函数,实际收入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通过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起作用的。
一般认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要慢于收入变化。
并且利率上升将减少实际货币需求,从而会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凯恩斯,1933)。
弗里德曼提出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虽然不是一个常数,但却与价格水平的变动率、利率有着十分稳妥的函数关系。
但是,这个结论在70年代末受到了挑战。
随着金融创新和制度的变迁,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越来越大,它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大量的研究表明,货币流通速度的一般特征是不稳定的。
这里我们用我国1994—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
对于货币的流通速度的计算,其理论依据不外乎传统的交易型货币数量公式MV = PT 和收入型货币数量公式MV = Y ,其中M 为货币数量,V 为货币流通速度, P 为交易商品的价格, T 为商品交易量, Y 为名义收入。
我们收入用GDP代替,货币量分别M1、M2,并计算流通速度。
年份M1(亿元) M2(亿元) GDP(亿元)V(M1)V(M2) 1994 20540.70 46923.50 48197.90 2.346458 1.0271591995 23987.10 60750.50 60793.70 2.534433 1.0007111996 28514.80 76094.90 71176.60 2.496128 0.9353661997 34826.30 90995.30 78973.00 2.267625 0.867881998 38953.70 104498.50 84402.30 2.166734 0.8076891999 45837.30 119897.90 89677.10 1.956422 0.7479462000 53147.15 132487.52 99214.60 1.866791 0.748862001 59871.59 152888.50 109655.20 1.831506 0.7172232002 70882.19 183246.94 120332.70 1.697644 0.656672003 84118.81 219226.81 135822.80 1.614654 0.6195542004 95971.01 250802.79 159878.30 1.665902 0.6374662005 107279.91 296040.13 183217.40 1.707844 0.6188942006 126028.05 345577.91 211923.50 1.681558 0.6132442007 152519.17 403401.30 257305.60 1.687038 0.637842008 166217.13 475166.60 300670.00 1.808899 0.6327682009 221445.81 610224.52 340507.00 1.537654 0.558003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货币的流通速度并不是一个常数,而且呈现出总体向下,有一定的波动,而且M1的波动大于M2的特点。
解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经济和金融因素
人民币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意味着单位货币在某一时间内进行的经济交易的频率下降,这可能是由于经济和金融因素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放缓,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在金融方面,货币政策的松紧度、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金融科技的进步等因素也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
一方面,经济增长放缓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
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而随着投资效率递减和全球需求疲软,中国经济增长呈现下行趋势。
这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消费增速放缓,经济增长放缓,货币需求减少,进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中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服务业比重增加,而服务业对货币的依赖度较低,也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减缓。
货币政策的松紧度对货币流通速度也有影响。
货币政策的宽松导致货币供应增加,但是由于企业和居民对未来经济发展持谨慎态度,他们在货币政策宽松的情况下更愿意持有货币而非进行投资和消费,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减缓。
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产品创新提高了货币的流动性,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
金融科技的发展也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
随着移动支付、电子支付等金融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更愿意通过电子化手段进行支付,而不是使用现金。
这也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是由多种经济和金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货币政策逐步趋向稳健,金融市场和金融科技不断发展,货币流通速度是否会在未来出现改变还有待观察。
论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何为货币流通速度?所谓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
商品实现交换后,一般会退出流通,进入生产或生活消费;而货币作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手段,是处在流通中不断地为实现商品交换服务。
在一定时间内,多种商品交换活动不断继起,同一单位货币就可以为多次商品交换服务,从而实现多次周转。
那么是什么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这就是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
对于货币流通速度,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凯恩斯将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周期联系起来,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塑的。
弗里德曼提出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虽然不是一个常数,但却与价格水平的变动率、利率有着十分稳妥的函数关系。
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前的货币流通速度是相当稳定的,中国人民银行也曾经总结出1:8 的货币投放比例。
但在进入改革开放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在长期内有下降的现象,短期内呈现出很强的顺周期性。
对于这一现象,有的人认为,居民货币收入水平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主要因素,居民收入增加时,手里的现金占收入的比重就会提高,货币流通速度放慢,但是也有的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减缓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货币进行经济活动的比例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的货币需求的增加,使得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我们应当客观的分析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通过对各个文献的研究。
得出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之一就是经济货币化。
所谓经济货币化就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经济活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也就是货币经济像非货币经济扩展。
一般以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作为衡量货币化程度的重要标准。
随着生产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经济货币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
随着货币化程度的提高,每年被吸引入经济体系中的货币数量是递减的。
但货币化过程不但包括物质产品的货币化与市场化,还包括服务产品的货币化和市场化,既包括流量资产的货币化和市场化,还包括存量资产的货币化和市场化。
浅议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因素及政策建议[摘要] 我国当前经济虽然增长较快,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总体趋势并没有改变,而我国要进一步发展我国经济,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考虑影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标签:货币流通速度因素一、货币流通速度的概念货币交易流通速度的计算都是采用费雪提出的著名的“交易方程式”,即:MV=PT,其中V代表货币交易流通速度。
P为价格,T为全社会的商品和劳务交易总额。
而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的计算MV=PY,其中V代表货币收入流通速度,P为价格,Y一般为GDP或GNP。
故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是指货币实现国民收入的速度,其内涵是:一年内的货币存量媒介该年国民收入所周转的次数。
货币的收入速度较交易速度更有现实意义,一方面是因为全社会的商品和劳务交易总额数据是很难得到的。
另一方面,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包含了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
众所周知货币收入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PY/M,进行简单的变换可得:V=(PT/M)×(Y/T)=Vt×(Y/T),其中Vt是货币交易速度。
即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等于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乘以国民收入与交易总额的比值。
进行货币收入流通速度的分析明显会要分析到影响货币交易速度的变量,可以认为如利率、货币的流动性等变量会影响到货币的交易速度。
而如货币化程度等变量主要影响Y/T,因为随着货币化程度的提高要实现一定的国民收入需要用货币参与交易的商品额越多,国民收入的实现越困难,货币收入速度越低。
故笔者认为分析货币的收入速度时间接的分析了货币的交易速度。
只是因为货币的交易速度更加直接和利率、货币的流动性等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变量有关,使得不少学者开始认为仅分析货币的交易速度更有现实意义。
事实上却由于选择替代变量导致的货币交易流通速度的不确定性使得其现实意义大大降低。
因而本文分析的货币流通速度为货币的收入速度。
二、货币流通速度周期波动的特征假说货币流通速度是顺经济周期的,即货币流通速度在经济周期的扩张期上升(或下降速度减缓),而在经济周期的衰退期和萧条期下降(或上升速度减缓)。
解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经济和金融因素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是一个经济和金融问题,涉及到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发展、货币流通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经济结构调整、金融创新、货币政策等方面进行解析,探讨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应对之策。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结构调整、消费观念变化等。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升级,大量企业和个人投资在固定资产和房地产等领域,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减缓。
消费观念的变化也影响了货币的流通速度,人们更倾向于储蓄和理财,而非直接消费,这使得货币在流通中的速度变得缓慢。
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也导致了居民倾向于进行长期的投资和理财,而非迅速花费。
金融创新也是导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居民越来越倾向于将资金投入于金融产品中,而非直接用于日常生活消费,这也使得货币在流通中的速度下降。
尤其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各种理财产品和投资产品层出不穷,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金融市场,从而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
货币政策也是影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包括适度扩大货币供应和强化财政政策等,这些政策都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近年来,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以稳定经济增长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为主要目标,这也间接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需要在经济结构调整、金融市场发展和货币政策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要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鼓励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消费品的种类和数量,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
应当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引导资金向实体经济领域倾斜,避免过多的资金流入金融市场。
货币政策上要更加灵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鼓励银行降低贷款利率,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货币银行学作业
(一)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姓名:杨承
专业班级:金融1105
学号:20111310200
在货币银行学的第一章中,老师讲到了货币流通速度这一节。
首先,对于货币流通速度这一概念的含义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一定数量的货币在一定时期内所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与自身的比值,第二种是一定面额的货币在一定时间内被交易的次数。
然后就这两种含义,可以从中看出几个关键词汇,一定数量的货币、商品价格等,所以,对于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可以分别从这些词汇中入手来进行分析。
1、一定数量的货币。
这便取决于政府的支出,包括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当政府支出增加时,国民收入会成倍增加,但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收入增加,但消费却并没有收入增加的快,结合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第一种解释看来,自身的价值总额虽然增加,但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额却是没有自身价值总额增加得快的,所以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是在减小。
同理当政府支出减少时,虽然国民收入也在成倍减少,但是有些固定消费却并不会少,也就是消费的减少没有国民收入减少的快,所以这样看来,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是在增加的。
2、商品的价格。
涉及到价格问题,就要牵涉到通货膨胀与紧缩了,可分为四个方面来讲,当极度膨胀时,会出现所谓的“需求旺盛”,通过凯恩斯模型的分析,极度膨胀时政府会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防止利率过高,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来降低总需求,国民收入一定会下降,货币存量会减少,物价上涨很快,这样看来货币流通速度会增加;当适度膨胀时,需求也很旺盛,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会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松紧结合,此时货币存量增加了,物价也有一定的上涨,实现的商品总额也增加了,但增加的要稍微多一些,所以货币流通速度会有一定的增加,但没有极度膨胀时增加的多:而同理,当经济极度萧条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得货币存量增加,但需求
并不旺盛,物价会下跌,所产生的商品价格总额减小,所以货币流通速度会减小;当经济萧条不严重时,政府会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此时货币存量减少,需求也不太旺盛,物价也会有一定的下跌,所以货币流通速度也会减小,但没有极度萧条时减少的多。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混合使用的分析结果。
)
以上的都是按照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第一种解释来分析的,对于它的第二种解释,一定面额的货币在一定时间内被交易的次数,这与需求的程度紧密相关,所以与上面的通货膨胀与紧缩的分析情况一样。
下面我想根据政府政策来对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进行分析。
可能会与前面在涉及到商品价格的时候有部分重复。
1、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当政府使用膨胀性财政政策时,减税、改变所得税、扩大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政府的措施会大致按这个方向走,此时,国民收入增加,交易货币需求增加,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投机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投资减少,此时虽然收入会有所减少,但总体而言是增加的,当收入增加,而消费没有收入增加的快,再加上居民的固定的消费习惯,会使得持币率增加,从而使得货币流通速度减慢。
所以,当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利率上升、投资减少都会使得货币流通速度减慢。
同理,反之,当政府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时,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减少、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下降、投资增加,都会使得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以上的分析都是以货币供给不变为前提。
)
2、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当政府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即增加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收入增加,货币持有率增加,所以货币流通速度减慢。
同理,反之,当政府使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减少,利率
上升,投资减少,收入减少,所以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
以上的分析仅个人结合宏观经济学中学到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分析的,也仅是个人的想法,比较片面,所以在网上查了比较全面的因素,在六条主线的基础上,主要阐述了自己对这六点因素的理解和看法,比较全面的分析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一、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当市场的需求旺盛时,手中的货币往往会用的相对比较快,再加上前面的分析就可以理解为货币流通速度也会相对比较快,再结合第二种定义分析,在单位时间被交易的次数增加,所创造的商品价格总额也会增加,与相对较慢的货币流通速度相比较而言,如果要创造相同的价格总额则需要更多的货币来进入到商品交易中。
所以当货币流通速度较快时,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会减少,反之,当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时,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增加。
总结可得出公式:商品交易需要的货币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流通速度。
所以又可以这样反过来说,当商品交易所需要的货币量一定时,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多,货币流通速度越慢,反之则越快,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二、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学的课上,老师讲过,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或支出的结构、习惯一旦形成后,在一段时间内是很难以改变的,所以居民的货币支出结构一般不会产生变化,消费习惯也不会发生变化,也就不会对货币流通速度造成很明显的影响。
对于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的变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资料是这样解释的:“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
在积储过程未实现购买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
慢。
”但我个人觉得解释的有些不通俗,按照我之前解释过的当收入变化时的说法就是,当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是却没有收入增加的快,所以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反之,收入减少,消费会减少,但消费中有些固定用于日常生活的消费不会减少,所以相当于持币率在下降,货币流通速度在加快。
三、产业结构及生产专业化状况的影响
“不同生产周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重不同,以及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程度不同等,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生产周期长的部门,资金周转慢,其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反之,则较快。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金占用多,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反之,则加快。
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细,进入市场交易的中间产品越多,生产效率越高,生产周期缩短,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越多,流通速度就越快;反之,则较慢。
”以上为所查资料上的解释内容。
有很多方面是我未想到的方面(接下的的三点也都是属于我没有想到的一些方面)。
但是对其中有些方面的解释在理解起来会有一点困难。
比如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分析到后面说的是分工越细,生产周期缩短,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越多,这就相当于居民收入增多,按照之前的收入结构变化的解释来看,收入增加,货币流通速度是减慢的,但是当生产周期缩短时,速度又是增加的。
这只是我刚开始的理解,后来才想透,我弄错了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资料给的分析所的是生产过程中的影响,我理解的是消费过程中的影响。
所以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细,货币流通速度就越快,反之则越慢。
四、经济单位数量和金融市场发达状况的影响
“参与经营及收入分配的个人和企业数量越多,社会整体效益提高,货币流
通速度就加快,否则货币流通速度就慢。
金融市场越发达,商品交易之外的货币交易占用量越多,货币流通速度越慢;反之,则相对加快。
”经济单位数量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很好理解,对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状况的分析中,提到了两种货币需求,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
交易需求的货币是处于流通中的,对货币的流通速度有影响,而投机需求的货币并非处于流通中,则对其没有影响。
所以当金融市场发达,而货币供给量一定时,投机需求占用的货币量会增多,那么交易需求的货币量就会减少,所以货币流通速度会减慢,反之则会加快。
五、财务及结算制度的影响
“如一定时期中分多次支付工资,每项支付期短,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
金融业发达,能采用多样灵活的结算方式,减少资金占用时间,可以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
”以现在所学到的有限的知识看来,财务及结算制度这些方面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相比其他因素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所以不是重点因素的范围内。
六、消费者的心理因素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消费者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和对信用货币及纸币的信任程度。
心理因素包括人们的支付习惯、消费心理、价值观念,以及对通货膨胀率、利率等变动的预期,还包括对政府的重大政策变化和其他政治因素的预期等。
心理预期导致的行为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时甚至是很大程度上左右人们的储蓄和购买行为,从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资料的解释中提到了的消费者的预期主要有这些方面:经济形势,对货币的信用程度,通货膨胀率和利率的变动等。
当消费者对来年的经济形势预期会很好时,持币率会下降,货币流通速度会增加,反之则减慢;当消费认为在将来货币会贬值时,则会加快使
用可用的货币,持币率会增加,货币流通速度会减慢,反之则增加;当人们预期来年的通货膨胀率会增加,物价会上涨时,消费者也会加快使用手中的货币,持币率增加,货币流通速度会减慢,反之则增加;当消费者预期利率上调时,综合投机货币需求、收入、储蓄和投资者的投资量来看,货币流通速度是增加的,反之则减慢。
以上就是我对影响货币流通因素的分析,可能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在实际的货币流通中,各种因素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货币的流通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