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托起草原
- 格式:pdf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10
7.托起草原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细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玲珑剔透:形容人聪明伶俐。
大气磅礴:形容气势盛大。
流连驻足: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寻幽揽胜:寻找安静的优美的景物、境界等。
绮丽: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写意:舒适。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潘岳,男,1960年4月出生,汉族,江苏人,副研究员。
1986年担任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研究室主任,1988年任《中国技术监督报》副总编,一年后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1992年任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现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促进会会长。
潘岳博学多才,出入官场与学界,游刃有余,被称为“当代梁启超”。
其思想体系,有如下一些基本的内涵:第一,主张渐进改革,在安定中求进步。
第二,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强调结构的调整重于量的增长。
第四,支持公众参与,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第五,以环境为一切经济发展的出发点。
第六,以大中华的利益为本位,认为这是基本出发点与归宿。
其论文《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在学界影响颇深,有《潘岳诗文选》(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问世,《托起草原》收入该书。
2、相关知识:呼伦贝尔草原在祖国雄鸡形版图上方,有一个酷似鸡冠的地方,那就是世界闻名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她被誉为“北国碧玉”。
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和贝尔两大湖泊。
呼伦的蒙语大意为“水獭”,贝尔的蒙语大意为“雄水獭”,因为过去这两个湖盛产水獭。
从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著的《内蒙访古》一书,我们知道了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摇篮,中国历史上的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都是从这里向西敲打长城的大门,走进黄河流域,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
呼伦贝尔是中国游牧民族历史舞台的后台。
也是从《内蒙访古》中,我们知道呼伦贝尔还有“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幽静的后院”──大兴安岭,于是,喜欢吟唱《高高的兴安岭》,由此,对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十分好奇。
《托起草原》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托起草原》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这样的草原,将使人顿悟生命的苍白,将使人抓住美丽的瞬间;这样的草原,毫无遮拦,四面皆敌,向后退无险可守,向前冲就是生命;这样的草原,使人不能停顿,停顿意味着死亡,需不停地奔驰,以远离寂寞与恐怖;这样的草原,只会产生站着的强者与倒下去的死者,而不会产生庸者;这样的草原,最像海洋,最具张力与霸气,一旦前进,就不可阻挡;这样的草原,永远属于骑马的民族,而马的精神,即是草原人的灵魂。
骑马的民族统称游牧部族,起源于水草最繁盛的地方。
自己的水草枯竭,就整族迁移,去抢别人的水草。
不断的迁移与混合,草原强大的部落文化形成了,充满着野性与力量。
中原之所以提早进入农耕文明,得益于大禹治好了黄河与长江。
川流不息的水源永不枯竭,人们不再迁移,安居乐业,改牧草为种粮,变牧民为农民,渐渐发展为城市、国家,孕育了中原文明。
草原文化与中原文明之间区别的象征,是那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这条历经中原十几个王朝修建的厚厚城墙,阻不断来自草原急风骤雨般的马蹄声,两种文明在此进行血与火的碰撞和交融。
如今,心中那条民族隔阂的长城,也早已不复存在。
人们爬长城,是为了怀古远眺;人们去草原,是为了寻幽揽胜。
天下之人,一定会热爱呼伦贝尔的壮阔;天下之人,一定会赞美呼伦贝尔的奔马;天下之人,一定会喜欢呼伦贝尔的清新;而天下喜好吟唱之人,一定会后悔自己没生长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惟有在这里,写诗作曲的,才会体悟到“人还是人、马还是马、草还是草、云还是云。
”无论草原的歌声如何悠长、草原的舞蹈如何矫健、草原的民俗如何浓郁、草原的风光如何绮丽、草原的鲜花如何明艳、草原的河水如何灵秀、草原的骏马如何写意,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草原,植根在草原,生长在草原,繁荣在草原。
没有传统,就没有祖先;没有特色,就没有价值。
我们将在大地找个支点,衬着柔柔的.白云,湛湛的蓝天,为中华,也为子孙,在我们心中,永远托起这块青青的草原。
《托起草原》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背景知识】作者简介:潘岳,男,1960年4月出生,汉族,江苏人,副研究员。
1986年担任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研究室主任,1988年任《中国技术监督报》副总编,一年后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1992年任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现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促进会会长。
潘岳博学多才,出入官场与学界,游刃有余,被称为“当代梁启超”。
其思想体系,有如下一些基本的内涵:第一,主张渐进改革,在安定中求进步。
第二,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强调结构的调整重于量的增长。
第四,支持公众参与,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第五,以环境为一切经济发展的出发点。
第六,以大中华的利益为本位,认为这是基本出发点与归宿。
其论文《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在学界影响颇深,有《潘岳诗文选》(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问世,《托起草原》收入该书。
【阅读指导】1、结构详解全文共十一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1~6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具体描写了美妙的草原风情。
第1段是本部分的第一节,总写呼伦贝尔是天下最美的草原。
第2~6段是本部分的第二节,从五个方面写草原之美。
第2段写夏季的草原。
第3段写草原的林。
第4段写草原的歌。
第5段写草原的酒。
第6段写草原的花。
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又可以分为两个类型:2、3、6三段写草原的自然之美,4、5两段写草原的人文之美。
第2、3、6段描绘了草原“诗画般的”自然风光。
夏季的草原,风情万种:婆娑起舞的雨后青草,玉莲般的簇簇白云,黑白珍珠般的牛羊,碧森森、绿茸茸的灌木……这一切都如诗如画,令人向往。
草原的林,弥足珍贵。
茫茫林海,铺天盖地,排山倒海;株株白桦,丰姿优雅,亭亭玉立。
这就使得草原林海既显示出令人惊叹的阳刚之气,又具有玲珑剔透的阴柔之美。
草原的花,既耀眼,又聪明。
说她耀眼,是因为在茫茫的草原,“从初春的嫩绿到晚秋的黄绿,永远是单一的色调”,而白芍药、红百合、紫飞燕、黄野菊的绽放,如鹤立鸡群,最能吸引人的眼球;说她聪明,是因为“世上皆醉我独醒,万木皆绿我独艳”,这些花“懂得在哪里开,为什么而开”,最大限度地展示了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