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区消毒和铺巾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手术区消毒和铺巾手术区消毒和铺巾是手术准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手术室的无菌环境和手术的成功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手术区消毒和铺巾的步骤和要求。
一、手术区消毒手术区消毒是为了防止术中交叉感染,保持手术器械和手术环境的无菌状态。
下面是手术区消毒的一般步骤:1. 预洗手:手术人员应先进行预洗手,将手臂肘部以下的皮肤和手指指缘清洗干净。
这一步可以采用皂液和流动水,时间一般为3-5分钟。
2. 给予患者皮肤准备:手术前需要对患者手术部位的皮肤进行彻底清洁,可以使用含氯己定的消毒剂进行擦洗。
清洗的范围应该超出手术部位周围15-20厘米。
3. 消毒剂的选择:消毒剂的选择应根据手术部位的特点和需求来确定。
对于一般手术来说,常用的消毒剂有酒精、碘酒或氯己定溶液等。
根据手术部位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4. 消毒步骤:将选定的消毒剂涂抹在手术部位皮肤上,用力揉搓,确保消毒液能够彻底渗透到皮肤表面的每一个细小部位。
消毒液的浸润时间应根据消毒剂的要求来确定,一般为2-3分钟。
5. 清洗手术器械: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手术器械也需要进行消毒处理。
一般情况下,手术器械的清洗应采用高压高温的方法,确保彻底杀灭各种病菌和病毒。
6. 彻底清洁手术室:手术结束后,手术室也需要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
所有可移动和可清洁的物品都应进行清洁消毒,包括手术台、操作台、墙壁、地面等。
二、手术区铺巾手术区铺巾是为了保持手术区域的洁净和无菌,避免隐患和交叉感染。
下面是手术区铺巾的一般步骤:1. 工作台整理:手术区前,首先要整理手术台上的各种工具和物品,确保无杂乱物品存在。
将不必要的物品清理干净,只留下手术所需的器械和巾布。
2. 铺巾顺序:手术区铺巾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一般是先铺巾,后铺手术药品和器械。
巾布应从手术台的中心开始,由内向外展开,保持巾布整齐平坦。
3. 巾布覆盖:巾布要覆盖整个手术区域,以保证手术区域的无菌状态。
手术区皮肤消毒、铺巾操作规范【目的】1、消灭拟作切口处及其周围皮肤上的细菌。
2、除显露手术切口所必需的皮肤区以外,遮盖住其他部位,使手术区域成为较大区域的无菌环境,以避免和尽量减少手术中的污染。
【准备及注意事项】一、手术区皮肤消毒1、消毒前检查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
如皮肤有感染病灶,除急症手术应延迟。
2、根据手术切口位置及手术类型确定皮肤消毒的区域。
手术区皮肤消毒范围一般包括手术切口周围15Cm的区域。
3、清洁备皮,如皮肤上有较多油脂或胶布粘贴的残迹,可先用汽油或乙醛拭去。
4、病人上手术台后,再次核对病人和所施手术的种类;摆放适当的体位。
5、如皮肤无伤口,消毒选用碘酊或碘伏;对伤口处及特殊部位(面部、会阴部、粘膜及幼儿的皮肤)宜用新洁尔灭、碘伏等刺激性小的消毒液。
6、消毒时一般以切口为中心向四周涂榛;如为感染伤口或肛门等处手术,则应自清洁的周围开始,最后涂擦感染部位或肛门。
7、蘸消毒液量不可过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8、消毒者的手勿接触病人的皮肤及其他物品。
9、消毒者的手勿接触病人的皮肤及其他物品,消毒完毕,应再用消毒液对手、前臂消毒,然后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二、手术区铺巾1、手术区皮肤消毒后,由执行消毒的医师及器械护士协同进行手术区无菌巾单的铺设。
2、先铺无菌巾,再铺无菌单。
3、根据手术切口的走向判断铺巾顺序。
4、原则上除手术野外,至少要有两层无菌布单遮盖。
手术野四周及托盘上的无菌单为4〜6层,手术野以外为两层以上。
5、铺巾者(第一助手)铺好手术巾后,应再次消毒手和前臂,然后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
【操作方法】一、手术区皮肤消毒以碘酊、酒精消毒法说明。
1、首先取碘酊纱球1~2块,顺着一个方向有顺序地涂擦皮肤:首先自上而下地涂抹切口部位,然后依次向左右两侧做对称性的涂抹,最后涂手术区的外周部分,消毒应以切口为中心向外周扩大,已经接触污染部位的消毒纱球,不应再返擦清洁处。
在向外消毒过程中,每次涂擦应稍有重叠,不可留有空白区。
手术区的消毒和铺巾标准手术区的消毒和铺巾是保证手术环境无菌的重要程序。
在手术过程中,正确的消毒和铺巾标准能够有效降低手术感染的风险,保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手术区的消毒和铺巾的标准,包括消毒方法、消毒剂的选择、消毒时间、铺巾的要求等内容。
首先介绍手术区的消毒方法。
手术区消毒主要分为两种方法: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
物理消毒主要包括高温湿热消毒和辐射消毒。
高温湿热消毒是通过加热和蒸汽的作用来杀灭细菌和病毒。
辐射消毒则是利用紫外线或电子束辐射杀灭微生物。
化学消毒是指使用化学物质来杀灭细菌和病毒。
化学消毒分为两种方法:低温消毒和常温消毒。
低温消毒通常使用过氧乙酸和氯化二异氰尿酸盐等物质进行消毒。
常温消毒则是通过使用乙醛、酒精等化学物质进行消毒。
在选择消毒剂时,需要考虑其杀菌效果、毒性、安全性等因素。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酒精、乙醛、过氧乙酸、氯化二异氰尿酸盐等。
在选择消毒剂时,要根据手术器械的种类和要求来确定最适合的消毒剂。
消毒时间是保证手术区无菌的关键。
通常情况下,物理消毒需要较长的时间,如高温湿热消毒需要至少20分钟才能达到杀菌效果。
化学消毒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在5-15分钟左右。
除了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的选择外,铺巾的要求也是手术区消毒的重要环节。
铺巾要求必须符合无菌标准,确保手术过程中不会传播细菌和病毒。
铺巾的选择应遵循一次性使用原则,以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同时,铺巾应保持干燥、无沾污和无破损,以确保手术区的整洁和安全。
总结起来,手术区的消毒和铺巾标准是确保手术环境无菌的关键环节。
正确的消毒方法、消毒剂的选择、消毒时间和铺巾要求,能够有效降低手术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医护人员在手术前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可以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手术环境,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一.手术区消毒和铺巾
【目标】 ,
祛除拟作瘦语处及其四周皮肤上的细菌.
【操纵办法】
预备消毒用物,如皮肤上有较多油脂或胶布粘贴的残迹,可先用汽油或松节油拭去.传统办法是术者洗手后用2%~3%碘酊涂擦皮肤三遍,待干后用70%酒精消毒脱碘二遍.今朝消毒办法有效0.5%%苯扎溴铵)消毒会阴部.
【留意事项】
1.消毒皮肤应由手术区中间向四周涂擦.如为沾染伤口.或为肛门区手术,则应从手术区的外周涂向中心处.已经接触污染部位的药液纱布不该再返回涂擦干净处.
2.手术区皮肤消毒规模要包含手术瘦语四周15cm的区域.如手术有延伸瘦语的可能,
【铺巾】
手术区消毒后,铺无菌巾.铺巾时每块手术巾的反折部接近瘦语.铺巾的次序是:如铺巾者未穿手术衣先铺铺巾者对面一侧,再铺会阴侧,再铺头侧,最后铺接近铺巾者一侧(若已穿好手术衣,则先铺好本身的一侧),然后用巾钳夹住无菌巾之交叉处固定.若铺巾完毕后要修改某一铺巾只能由手术区向外移.然后再依据须要铺中单.大单,大单的头端应盖过手术架,两侧和足端部位应垂下超出手术台边沿30cm.。
急诊手术区消毒铺巾法
【消毒方法】
1.头部手术必须剃净头发,先用肥皂水及清水擦头,然后用4%碘酊消毒,再用75%乙醇消毒2遍。
2.唇、腭裂手术75%乙醇3遍。
3.近耳部手术耳内塞棉球,2%碘酊消毒,75%乙醇消毒2遍。
4.眼部手术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结膜,消毒纱布擦干后,用75%乙醇(稍干)轻搽眼睛四周2遍。
5.胸、腹、腰部、四肢等手术3%碘酊消毒1遍,75%乙醇消毒2遍。
如关节置换手术,则3%碘酊消毒2遍,70%乙醇消毒2遍。
6.会阴部手术肛门周围及大腿侧用3%碘酊,75%乙醇消毒,阴囊、会阴部用1:1000氯己定或苯扎溴铵消毒。
7.裂伤、割伤等伤口20%肥皂水刷洗伤口周围,用清水冲净,第二遍方法同上,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无菌纱布擦干后,3%碘酊消毒伤口周围,75%乙醇消毒2遍。
8.供皮区肥皂水及清水擦洗后,75%乙醇消毒2遍。
9.阴道手术20%肥皂水及无菌盐水冲洗后,用0.2%聚维酮碘消毒。
【注意事项】
1.消毒范围与备皮范围相同,包括伤口四周15~20cm 区域。
2.消毒顺序应由手术区中央向四周进行,已接触边缘不应再返,顺中央感染伤口,肛门、会阴部消毒应由外向内涂搽,污染区域最后消毒。
3.应待碘酊干后再以75%乙醇脱碘。
第一遍乙醇的消毒范围不应超越碘酊消毒范围。
(胃大手术切除术)碘伏消毒法,铺巾为例操作者准备:指甲修剪、更换手术衣、戴帽子、口罩,肥皂水刷手法三遍。
患者平卧手术台上,暴露手术视野,手术视野的暴露要大于实际消毒的范围。
物品准备:卵圆钳、碘伏、沙块、治疗碗、4块方巾、中单两条、大单两条。
术者保持刷手后的姿势进入手术室,助手(器械护士)递装有碘伏的治疗碗,我的右手接卵圆钳持有沙块、我的左手接护士递给我的装有碘伏的治疗碗。
站立于患者的右侧,先将消毒液滴入肚脐少许,以切口为中心开始,自上而下,由内向外进行涂擦,绕过肚脐,上至乳头连线、下至耻骨联合,两侧至腋中线。
涂擦时不留空隙,涂擦完毕,翻过卵圆钳用棉球的另一侧将肚脐内的消毒液蘸干。
(滴几滴碘伏到肚脐、然后下消毒、最后一下擦一下肚脐,一共循环3次消毒)更换消毒棉球或纱布,做第二和三遍消毒,后一遍的消毒范围不能超出前一遍的消毒范围。
最后换纱布块消毒会阴。
铺巾:①首先铺方巾,有四块无菌方巾,由助手器械护士(站在患者右侧)捏着展开递给你,此时铺巾者不能接触洗手护士的手,每块的一边内折少许,反折部靠近切口,先铺会阴第一块中单(手术距离皮肤10cm以上高度放下盖住切口的下方,也就是会阴侧),铺巾者对侧第二块方巾、头侧第三块方巾,最后铺自己第四块方巾,用巾钳夹住无菌方巾巾交角处,以防止移动。
②铺中单,消毒凝胶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先铺第一张中单下肢,再铺第二张头部要盖到铁架上!④铺大单盖过头端麻醉架。
注意大单两端均应超过手术台30cm报告老师,操作完毕(麦氏点)切除术碘伏消毒,铺巾消毒的范围:右侧腋后线,左侧腋中线,同样是先滴到肚脐里面先。
注意:铺中单的时候就要穿手术衣了(口述、然后戴手套铺中单跟大单)老师提问:四块毛巾移动遵循的原则:可以向外移动不能向内移动。
若已经穿好手术衣,则先铺自己一侧,再铺会阴部或下腹部,然后铺头侧,最后对侧。
然后在助手的帮助下铺中单。
最后铺大单,覆盖大单时先将洞口对准手术切口,大单的头端应盖过麻醉架,两侧和足端部应垂下超过手术台边30cm。
手术区消毒铺巾实验报告手术区消毒铺巾实验报告引言:手术区消毒是手术前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它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手术区域的细菌数量,降低手术感染的风险。
在手术区消毒中,铺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不仅能够保护手术区域不受外界污染,还能够提供一个干净的工作环境。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消毒方法对手术区铺巾的影响,为手术区消毒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消毒方法,分别是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和生物消毒。
实验组分别使用高温烘箱、84消毒液和紫外线灯进行消毒,对比组则不进行任何消毒处理。
每种消毒方法均进行三次重复实验,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过程:1. 物理消毒组:将铺巾放入高温烘箱中,温度设定为180℃,时间设定为30分钟。
2. 化学消毒组:将铺巾浸泡在稀释后的84消毒液中,浸泡时间为30分钟。
3. 生物消毒组:将铺巾放入紫外线灯下照射,照射时间为30分钟。
4. 对比组:不进行任何消毒处理。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观察和数据统计,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物理消毒组:经过高温烘箱的处理,铺巾表面无明显细菌生长,细菌数量明显减少。
2. 化学消毒组:经过84消毒液的处理,铺巾表面有少量细菌生长,但细菌数量明显减少。
3. 生物消毒组:经过紫外线灯的照射,铺巾表面有少量细菌生长,但细菌数量明显减少。
4. 对比组:未进行任何消毒处理的铺巾表面有大量细菌生长,细菌数量较多。
讨论与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和生物消毒均能够有效减少手术区铺巾表面的细菌数量。
物理消毒通过高温烘箱的高温处理,能够杀灭绝大部分细菌,但对于一些耐高温的细菌可能效果不明显。
化学消毒则通过化学药剂的作用,能够杀灭细菌并防止其再生长。
生物消毒则利用紫外线的辐射作用,能够破坏细菌的核酸结构,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综合来看,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的效果相对更好,能够更彻底地减少细菌数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本实验只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实际手术区消毒还需要考虑到更多的因素,如手术区的特殊性、手术时间的长短等。
手术区消毒和铺巾
【目的】
消灭拟作切口处及其周围皮肤上的细菌。
【操作方法】
准备消毒用物,如皮肤上有较多油脂或胶布粘贴的残迹,可先用汽油或松节油拭去。
传统方法是术者洗手后用2%~3%碘酊涂擦皮肤三遍,待干后用70%酒精消毒脱碘二遍。
目前消毒方法有用0.5%碘尔康溶液或1∶1000苯扎溴铵溶液涂擦三遍。
对婴儿、面部皮肤、口腔、肛门、外生殖器等部位,可选用刺激性小、作用较持久的0.75%吡咯烷酮碘消毒。
在植皮时,供皮区的消毒可用70%酒精涂擦三遍。
以腹部手术为例,消毒范围至少要求上至乳头线,下至大腿上1/3,两侧至腋中线。
先将消毒液倒入肚脐少许,用卵圆钳夹持浸有消毒剂(2.5%~3%碘酊)的棉球或小纱布块,由腹部中心区开始涂擦,绕过肚脐;涂擦时不留空隙;第二、三遍都不能超出上一遍的范围。
第三遍消毒完毕,翻过卵圆钳用棉球的另一侧将肚脐内的消毒液沾干。
消毒完毕,换消毒液(碘伏或0.1%新洁尔灭)消毒会阴部。
【注意事项】
1.消毒皮肤应由手术区中心向四周涂擦。
如为感染伤口、或为肛门区手术,则应从手术区的外周涂向中央处。
已经接触污染部位的药液纱布不应再返回涂擦清洁处。
2.手术区皮肤消毒范围要包括手术切口周围15cm的区域。
如手术有延长切口的可能,则应事先相应扩大皮肤消毒范围。
【铺巾】
手术区消毒后,铺无菌巾。
铺巾时每块手术巾的反折部靠近切口。
铺巾的顺序是:先铺铺巾者对面一侧,再铺会阴侧,再铺头侧,最后铺靠近铺巾者一侧,然后用巾钳夹住无菌巾之交叉处固定。
若铺巾完毕后要修正某一铺巾只能由手术区向外移。
然后再根据需要铺中单、大单,大单的头端应盖过手术架,两侧和足端部应垂下超过手术台边缘3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