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

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

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

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向思维/自我中心性(三山实验)、未守恒性(液体守恒实验)/刻板性或思维的片面性】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去中心、守恒-长度/体积/重量/面积、可逆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命题、推理】

★2、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弗洛伊德:性满足即全身愉悦

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一)口唇期:0~1岁

(二)肛门期:1~3岁

(三)性器期:3~6岁

(四)潜伏期:6~12岁

(五)生殖器时期:12~

艾里克森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低估了社会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而只看到原始驱力的作用。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对自我的影响。他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3、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A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里的实质就是社会历史文化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心理发展观之核心】

B 、心理发展观: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

“维列鲁”学派:

列昂节夫、鲁利亚 第三单元 学生的个别差异一、学生的智力差异 (一)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IQ

(二)智力发展类型的差异

(三)智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四)智力发展性别的差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