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外国美术鉴赏第九课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现代建筑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和认识外国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向。
2、(技能)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现代建筑,提高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科学的素养。
3、(情感)感受建筑科技与艺术新结合的现代艺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建筑的欣赏方法以及对现代建筑中名词术语的了解,可结合具体的现代建筑加以解释。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1
对比欣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外建筑,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不同,引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包豪斯校舍,没有繁琐的装饰和外形,以自己的独特性揭开了现代建筑的序幕。
(出示课题: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欣赏)
2【讲授】1
活动一(感受体验):欣赏现代建筑德国“包豪斯校舍”。
问题:包豪斯校舍体现了什么审美观念?(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总结:现代建筑东西方都趋于统一,更注重建筑的功能,简化装饰,造型逐渐显得单一,这也正是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
活动二(欣赏探究):欣赏现代建筑总结西方建筑的主要特点
教师引导:现代建筑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超高层建筑的出现,建筑形象和建筑风格发生逐渐。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认识外国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2、(技能目标)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提高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素养。
3、(情感目标)感受建筑科技与艺术新结合的现代艺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情分析本课是《美术鉴赏》第九课,西方现代建筑的欣赏。
在教学中将以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运用比较法,重点赏析优秀建筑作品,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感受现代建筑的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城市与环境建设,提高对环境与建筑的审美能力。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对不同建筑的空间感无法切身感受。
4教学过程4.1 一、导入欣赏一组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对比图片,通过欣赏凯旋门,感受传统古典建筑的华丽精巧。
再看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完全不同于传统建筑的设计,以自己的独特性代表着现代建筑的全面推进。
想一想:为什么能这么做?——科技进步,新技术、新材料为什么要这么做?——简洁、造型美,有现代感、实用二、讲授让我们以时间为线,穿越时光开始一段精彩纷呈的现代建筑之旅——出现萌芽、逐渐成熟、风行世界。
代表作品1、德国“包豪斯校舍”2、流水别墅3、悉尼歌剧院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1:重视建筑的空间以及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流水别墅,古根汉姆美术馆)2:建筑形象和建筑风格的多样化。
(悉尼歌剧院,朗香教堂)3: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结构的应用。
(札幌穹顶体育馆,迪拜帆船酒店)再次强调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是现代建筑成就的基础。
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现代建筑线描画速写。
科技与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说课稿
《科技与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说课教案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科技与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美术鉴赏外国部分第九课。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教学程序五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内容是外国现代建筑艺术欣赏。
根据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重视建筑的功能”、“重视建筑的空间以及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建筑形象和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以体现现代建筑思想的包豪斯校舍、与自然相亲和的流水别墅、最富有创造性的古根汉姆美术馆、怪诞的宗教建筑朗香教堂、造型别致的悉尼歌剧院、远离自然的摩天大楼吉隆坡佩重纳斯大厦等建筑为例,展现外国现代建筑丰富性。
每个部分都选择一些典型实例加以分析与评价,以便使学生能够了解并认识外国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向,并初步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同时体会现代人对美的多元化追求,强调个性,强调简洁、实用、大方。
本课的“相关链接”,作为课程内容的扩充,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对外国现代建筑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2.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美术鉴赏》课程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
第九课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现代建筑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认识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现代建筑,提高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科学的素养;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引导学生综合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
教学难点:课本中出现的名词术语比较多,学生对此也比较生疏。
教法选择:比较法、讨论法学法选择:自由结合,6-8人为一个小组,课前预习,收集关于现代建筑的资料;课外阅读资料;绘画工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欣赏现代建筑欣赏、表现:看建筑、画建筑。
每个小组选一个建筑,用6-8分钟简单、概括地描绘,注意抓住主要特征。
作品展示。
学生回答:质疑、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判断。
请同学阅读教材,各小组分别选出你们认为最喜欢的建筑。
为什么喜欢它?(与众不同、有个性、造型很美)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教师简要总结。
二、进一步提问,深入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科技进步,新技术、新材料。
)举例说明现代建筑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新结合?请学生介绍悉尼歌剧院,为什么会选中这个方案(因为造型美),为什么会能实现这个方案(科技水平)。
(简单介绍一下悉尼歌剧院一波三折的建筑过程)教师总结、归纳。
三、思考与探究:你认为我国有哪些美的建筑,谈谈它们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讨论。
引出北京鸟巢体育馆的设计,并把它与故宫进行比较。
来讲述传统与现代的差别。
结合例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现代建筑的特点:A、重视功能,简化装饰;B、重视空间,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C、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
学生经过上述赏析活动,对现代建筑的特点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
第九课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第九课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2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的① 了解和认识外国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向。
② 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能对现代建筑作出分析和评价。
2.内容结构根据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本课分成“形式服从功能”、“重视建筑的空间以及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建筑形象和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三部分,分别欣赏一些典型实例。
另有“相关链接”,作为课程内容的扩充,供学生自主学习之用。
3.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对现代建筑常用的一些名词术语比较生疏,又不可能对所例举的建筑进行实地参观,对建筑的空间无法切身感受。
二、教学资料1.关键词语解释建筑类型建筑可以按不同的使用要求,分为居住、行政办公、文教卫生、商业、交通通信、工业、农业等许多大的类型。
这些大的类型建筑,每种类型还可分成多种建筑类型,如居住建筑可分为独户住宅、多户住宅等;文教卫生建筑可分为学校、幼儿园、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剧场、音乐厅、电影厅、体育馆、体育场等。
薄壳结构又称壳体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空间薄壁结构。
这是由于人们注意到自然界某些动植物,如贝壳、鸟类的卵、核桃等具有合理的外形,可用较薄的外壳而获得较大的强度,因此得到启发,努力寻求合理的建筑结构的外形,以充分发挥建筑材料的潜力所致。
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各种形式的壳体结构应运而生,并在建筑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悬索结构这是一种新型的大跨度建筑结构。
它的基本原理是钢作为一种建筑结构材料,受压后易于弯曲,但受拉时却可以承受极大的张力。
悬索结构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充分发挥钢的极高的抗拉能力而成,它可以较大幅度地节省材料、减轻结构自重,并加大结构的跨度。
因而在现代建筑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特别适用于大跨度公共建筑,如大型体育馆的屋顶结构。
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各国对高层建筑的概念并不一致,过去一般是指七层以上的建筑。
《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现代建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外国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向。
2、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能对现代建筑作出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学生对现代建筑常用的一些名词术语比较生疏,又不可能对所例举的建筑进行实地参观,对建筑的空间无法切身感受。
设计思路:根据新课标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层层设疑;学生在自然的课堂气氛下上积极主动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这种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自觉的迁移运用,达到提高学生鉴赏水平的目的。
教学过程通过视频导入课题——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对比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1、建筑材料:传统建筑――木头或石头;现代建筑――玻璃和钢铁2、造型和装饰:传统建筑――精雕细刻;现代建筑――简洁(一)、现代建筑的定义(二)、现代建筑产生的原因(三)、现代建筑的类型(四)、现代建筑的特点(1)、重视建筑的功能,强调形式服从功能的需要(2)、重视建筑的空间以及与环境的有机结合(3)、建筑形象和风格的多样化(4)、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结构的应用小结:三、知识巩固四、结束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现代建筑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留意身边的建筑,发现它们的美,欣赏它们的美。
《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现代建筑》学情分析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小学初中学校、教师对美术课的不重视,学生严重缺乏美术的基本理论知识,缺乏鉴赏分析的能力,讲授《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这一课,学生可能对建筑的感性认识不多,教学中注意多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图片。
如当地有这类建筑,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实地考察,但还应在课上大量欣赏经典图片的基础上启发诱导学生来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只是讲授,教师和学生就像“导演”与“演员”,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对艺术作品充满了好奇,对艺术作品有自己的艺术见解,如果教师善于启发诱导,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个性飞扬、自主探究的天地。
科技与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说课教案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科技与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美术鉴赏外国部分第九课。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教学程序五个步骤加以阐述:一、教材分析1. 内容、地位、作用本课内容是外国现代建筑艺术欣赏。
根据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重视建筑的功能”、“重视建筑的空间以及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建筑形象和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以体现现代建筑思想的包豪斯校舍、与自然相亲和的流水别墅、最富有创造性的古根汉姆美术馆、怪诞的宗教建筑朗香教堂、造型别致的悉尼歌剧院、远离自然的摩天大楼吉隆坡佩重纳斯大厦等建筑为例,展现外国现代建筑丰富性。
每个部分都选择一些典型实例加以分析与评价,便使学生能够了解并认识外国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向,并初步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同时体会现代人对美的多元化追求,强调个性,强调简洁、实用、大方。
本课的“相关链接”,作为课程内容的扩充,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对外国现代建筑有更进步的了解与认识。
2. 教学目标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美术鉴赏》课程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了解和认识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
能力目标: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评价现代建筑,提高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科学的素养。
情感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是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
2).难点是课本中出现的名词术语比较多,学生对此也比较生疏,结合具体的现代建筑加以解释,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与评价现代建筑。
第九课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现代建筑-人教版美术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建筑的特点和发展;2.掌握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3.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准备1.现代建筑的图片、视频等教具;2.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设备。
三、教学过程3.1 热身活动师生互动问答:什么是建筑?建筑的主要作用是什么?3.2 导入新课1.引出现代建筑的特点和发展。
2.介绍现代建筑的历史背景,阐述科技进步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3.3 正文教学1.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1)环保概念:介绍现代建筑的环保特点,如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等;(2)人性化设计:介绍现代建筑为人们创造更好生活的特点,如公共空间的设计、通风采光等;(3)创新原则:介绍现代建筑勇于尝试创新技术手段的特点,如借鉴数码技术、新型建筑材料等。
2.现代建筑的技术手段:(1)钢筋混凝土结构:介绍现代建筑采用的主要结构技术;(2)玻璃幕墙技术:介绍现代建筑采用的主要外观技术;(3)高科技设备:介绍现代建筑中运用的特殊材料和高科技设备。
3.现代建筑的实例解析:(1)荷兰建筑师伊恩·拉曼设计的“自然历史博物馆”;(2)上海中心大厦:介绍上海中心大厦的设计理念、特色和建设过程;(3)迪拜塔:介绍世界上最高建筑的设计理念、建造过程和建筑特点。
3.4 拓展延伸1.观察身边的现代建筑,如公共建筑、商业建筑等,分析其设计理念和特色;2.结合自身情况,设计一个具有现代建筑特点的建筑模型或图纸。
3.5 总结归纳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总结现代建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新的知识和相关技能;2.观察学生在完成拓展延伸内容时的表现和成果,评估其实际应用能力;3.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成果评价。
第九课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2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的① 了解和认识外国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向。
② 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能对现代建筑作出分析和评价。
2.内容结构根据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本课分成“形式服从功能”、“重视建筑的空间以及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建筑形象和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三部分,分别欣赏一些典型实例。
另有“相关链接”,作为课程内容的扩充,供学生自主学习之用。
3.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对现代建筑常用的一些名词术语比较生疏,又不可能对所例举的建筑进行实地参观,对建筑的空间无法切身感受。
二、教学资料1.关键词语解释建筑类型建筑可以按不同的使用要求,分为居住、行政办公、文教卫生、商业、交通通信、工业、农业等许多大的类型。
这些大的类型建筑,每种类型还可分成多种建筑类型,如居住建筑可分为独户住宅、多户住宅等;文教卫生建筑可分为学校、幼儿园、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剧场、音乐厅、电影厅、体育馆、体育场等。
薄壳结构又称壳体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空间薄壁结构。
这是由于人们注意到自然界某些动植物,如贝壳、鸟类的卵、核桃等具有合理的外形,可用较薄的外壳而获得较大的强度,因此得到启发,努力寻求合理的建筑结构的外形,以充分发挥建筑材料的潜力所致。
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各种形式的壳体结构应运而生,并在建筑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悬索结构这是一种新型的大跨度建筑结构。
它的基本原理是钢作为一种建筑结构材料,受压后易于弯曲,但受拉时却可以承受极大的张力。
悬索结构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充分发挥钢的极高的抗拉能力而成,它可以较大幅度地节省材料、减轻结构自重,并加大结构的跨度。
因而在现代建筑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特别适用于大跨度公共建筑,如大型体育馆的屋顶结构。
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各国对高层建筑的概念并不一致,过去一般是指七层以上的建筑。
根据1972年国际高层建筑会议的规定,按照建筑的层数分成四类:9~16层为第一类,最高的高度是50米;17~25层是第二类,最高的高度是75米;26~40层是第三类,最高的高度是100米;40层以上是第四类,称为“超高层建筑”,最高的高度在100米以上。
“包豪斯”德语的音译,由德语中的“Hausbau”(房屋建造)倒置而成,是1919年在德国魏玛市成立的“国立包豪斯学校”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
这个学校的主要负责人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现代设计艺术教育奠基人格罗皮乌斯。
其目标在于团结建筑师、设计师与艺术家等各方面的力量,实现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
1925年该校迁至德国工业城市德绍,建立著名的新校舍。
1933年被德国纳粹关闭。
“包豪斯”的教师和毕业生流亡到英、美等国,使“包豪斯”所开创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影响遍及全世界。
2.美术作品德绍的包豪斯校舍(德国)(1926年建,格罗皮乌斯设计)格罗皮乌斯(1883年—1969年)是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创办人,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的奠基者。
他原籍德国,早年就读于慕尼黑和柏林的工业大学。
以后在柏林著名建筑师、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先驱者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任职。
不久又自己开设建筑事务所,专门从事建筑设计。
1915年开始在德国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
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材的学校,即国立包豪斯学校。
1928年同法国现代最著名建筑师柯布西耶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937年到美国定居,任哈佛大学建筑学系教授、主任。
他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影响很大。
格罗皮乌斯亲自设计了这座新校舍。
它之所以成为西方现代建筑史上重要的作品,主要在于它成功地体现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思想,即建筑形式服从建筑功能。
这一建筑由教学楼、实习工厂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
空间布局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的群体,既独立分区,又便于联系。
建筑的结构形式按照不同的功能要求而定,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外形。
例如实验工厂为钢筋混凝土挑梁楼板,外墙为贯通三层的玻璃幕墙,目的是便于采光,成为后来多层和高层建筑采用全玻璃幕墙的先声。
把大量光线引进室内是当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主张的现代功能观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室的结构与实验工厂相仿,采用水平带状长窗;宿舍需要安静,因此用较小的窗和阳台。
采用钢筋混凝土与砖的混合结构,简洁、实用。
赖特设计《流水别墅》(美国)(1936年—1937年建)赖特(1869年—1959年)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流水别墅》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有机建筑”理论的集中表现。
现已被确定为美国国家级文物。
《流水别墅》是赖特1935年为美国的匹兹堡市百货公司老板考夫曼设计的一幢私人住宅。
当时考夫曼买下了一片很大的风景优美的地产,聘请赖特为他设计一座别墅。
赖特选中一处地形起伏、林木茂盛的风景点。
在那里,一条溪水从岩石上跌落下来,形成一个小小的瀑布。
赖特就巧妙地利用这个自然环境,把别墅建在这个小瀑布的上方。
使这个别墅就像从这个自然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一样,完全符合赖特提出的建筑应当从属于自然环境,就像自然界的植物一样,从它所在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有机建筑”理论。
此外,这一别墅的造型也很新颖别致。
它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悬挑能力,别墅的每一层楼板向外悬伸出来。
它们与那一道道横墙和几条竖向的石墙,组成一个横竖交错、极富变化的构图,加上光影的变化,使这座建筑的形体既富有变化而又生动活泼。
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美国)(1946年—1959年建,赖特设计)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是供美国大资本家古根汉姆收藏并陈列西方现代美术作品而设计并建造的。
它位于纽约第五街一块仅50×70米的地段上。
赖特以他独特的艺术构思设计了这座螺旋形的建筑。
它像一朵神奇的大蘑菇从这条街的建筑森林中冒出地面。
整个美术馆的主体建筑是四层的办公楼和六层的陈列大厅。
其中以圆形陈列大厅最为重要。
这个直径为30.5米的圆形大厅,上面各层实际上是连续相通的长431米螺旋形坡道展览廊。
螺旋坡道环绕大厅而上,底层坡道宽5米,直径约28米,以上逐渐向外加大直径,到顶层直径达39米,坡道宽约10米,从而形成一个下小上大的圆筒形空间。
整个大厅可同时容纳1500人参观。
人们进入大厅乘半圆形的电梯直登顶层,然后沿螺旋形坡道向下参观,不像一般展览厅要受到楼层和隔断的空间的限制。
而且参观者还可以从各种高度随时看到室内许多奇异的景观。
柯布西耶设计《朗香教堂》(1950年—1953年建)勒·柯布西耶(1887年—1965年)是法国现代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也是本世纪西方现代建筑师中影响最大的人物。
朗香教堂是他设计的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这座教堂规模很小(里边连站带坐只能容纳二百多人)。
它的主要成就是没有受传统的教堂建筑形式的束缚,也没有去搞一个“现代化”的教堂,他设计了一个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非常奇怪的形体。
按照柯布西耶的解释,他是把这个教堂当作“听觉器官”来设计的。
因为,按基督教徒的说法,教堂乃是人与上帝之间对话的地方。
所以这一建筑的造型充满了象征的意味。
例如,南墙东端陡然挺拔上升的趋势,有如指向上帝居住的苍天;沉重的屋顶和封闭的外墙,表示它是上帝提供的一座安全的庇护所,东面的空廊向外敞开,表示对朝圣者的欢迎,倾斜的墙体,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窗子,室内暗淡的光线,是为了加强教徒们“唯神忘我”的感觉。
这都说明柯布西耶完全是从这一建筑的性质和使用要求出发的,使它成为一座现代最别致而又最吸引人的宗教建筑。
伍重设计《悉尼歌剧院》(1957年—1973年建)伍重(1918年—)丹麦建筑师。
这座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位于悉尼大桥附近的一个三面环水的奔尼浪岛上。
它造型奇特,外观不凡,似群帆泊港,又如白鹤惊飞,极富诗意。
但是,建成这一建筑也实在不易。
1956年澳大利亚总理凯希尔决定筹建这一建筑时,向全世界征求设计方案。
30个参加国送来223个方案。
由美国著名建筑师沙里宁等人组成评委会进行评选。
沙里宁因故来迟,初评工作已告一段落。
沙里宁看过评出的10个方案均不满意,他从被淘汰的213个方案中挑出丹麦建筑师伍重的方案。
但这一方案不过是一个即兴式的草图,其最大特点是造型奇特,堂皇出众,富有诗意,沙里宁认为此方案如能实现,必能成为非凡的建筑。
他最终说服了其他评委采纳了这一方案。
当把这一方案付诸实施时,却接连遇到了许多困难。
这主要是因为当初伍重设计的这一建筑,仅仅是一幅即兴的素描风景,并不是由工程计算出来的图纸,即这一设计仅考虑艺术效果,未能考虑技术、经济的因素。
以后又因凯希尔总理突然去世,经费发生严重困难,后经双方努力,历时十七年,始告成功。
耗费的投资超过原估价的14倍。
但是,这座建筑终于如沙里宁所预料的,它已成为当今伟大不凡的建筑。
(荷兰)乌德勒支市施劳德住宅(1924年建,格里特·里特维尔德设计)格里特·里特维尔德(1888年—1965年)是荷兰“风格派”建筑师。
生平不详。
但他设计的乌德勒支市施劳德住宅,在世界现代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从外观上看,这是一座造型十分简洁而又非常精致小巧的住宅建筑。
整个建筑是由一个简单的立方体、光光的板片、横竖线条和大片玻璃错落穿插组成。
它的结构形式,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同是荷兰“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
所以,这一住宅实际上是“风格派”的艺术主张在建筑领域中的集中表现。
[意]皮阿诺、[英]罗杰斯设计《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1977年建成)这是法国巴黎著名的现代建筑,是法国总统蓬皮杜为纪念法国前总统戴高乐而倡议修建的。
这一建筑落成时,正好蓬皮杜总统逝世,当时的德斯坦总统就将它命名为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总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地上六层,地下四层。
它包括工业设计中心、音乐与声乐研究所、现代艺术博物馆、公共情报知识图书馆以及相应的服务设施等。
从外表上看,与其说是文化艺术中心,倒不如说更像一个现代化的化工厂。
因为整个建筑都被为这一建筑服务的纵横交错的涂以各种鲜艳色彩的管道和钢架所包围。
而这也正是设计者有意识标新立异的地方,并以此与周围的传统建筑形成鲜明的对照,对此人们的褒贬不一。
这一建筑的两位设计师认为,现代建筑常常忽视起决定性作用的结构和设备,为了改变这一陈旧观念,他们特意把结构和设备加以突出和颂扬,并利用这些来作为建筑装饰。
建筑师的目的是达到了。
不可否认,这一建筑在某些方面确实突破了旧的建筑观念。
但是,对这一建筑究竟如何评价,还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三、教学建议1.在社会上,在学生中,对现代建筑的理解有不少“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