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原则和生态环境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摘要:随着生活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总结了在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组成部分的逐点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设计建议。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居住区环境景观是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中一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境域对居民的生活很重要,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服务居民的日常生活,居住区环境景观是基础, 所以,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塑造对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1自然生态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居住区绿色景观环境。
2“以人为本”原则作为居住区的主体,人对居住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具体有生理的、安全的、交往的、休闲的和审美的要求。
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
居住区环境的设计的以居者的使用为最终目的,居住环境是人们亲近自然、接触自然的场所,提倡大众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让居住区环境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空间。
3经济性原则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环保、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4地域性原则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充分表现基地所在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使景观设计根植于地方土壤。
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指引在设计居住区公共空间景观的时,必须要注意景观的整体性,要使设计的风格一致,而且设计的方案富有生态和自然的乐趣,让居民在其中感受到轻松快乐,而且在对这一区域的设计时,要将各种可能的因素都考虑在一起,对居住地和公共地之间的交替部分也要做合理的处理。
居住区景观设计——规划细则一、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二、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规划布局和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住宅建设,其规划设计必须遵循保护规划的指导;居住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古树名木必须依法予以保护;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和构筑物,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
三、道路:居住区道路应不小于20m,小区路不应小于6—9m(建筑间距10m,有供热管线时为14m),组团路不应小于3—5m(建筑间距8m,有供热管线时为10m)。
《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课题。
居住区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的规划、景观和建筑三个核心要素,以期为城市居住环境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规划方面1. 空间布局规划在居住区规划中,空间布局应遵循人性化、生态化和可持续性的原则。
要合理划分住宅区、公共设施区、绿化区等空间,确保各功能区互不干扰,和谐共存。
同时,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出行需求和交通流线,优化道路系统,减少交通拥堵。
2.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居住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满足居住需求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公共设施、绿地等空间,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景观方面1. 绿化景观设计绿化景观是居住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和居民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要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增加绿地面积,丰富绿化植物种类,营造宜人的绿化景观。
同时,要注重绿地的生态功能,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
2. 水景设计水景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
要通过合理的水景设计,营造宜人的水边环境,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要注重水体的保护和水生态的平衡,确保水体的清洁和生态功能的发挥。
四、建筑方面1. 建筑风格与立面设计建筑风格与立面设计是居住区建筑设计的关键环节。
要根据居住区的规划和景观设计,确定建筑风格和立面形式,确保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与融合。
同时,要注重建筑的细节处理,提高建筑的审美价值和居住舒适度。
2. 建筑结构与材料选择在建筑结构与材料选择方面,要充分考虑建筑的稳定性、耐久性和环保性。
要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材料,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同时,要注重材料的环保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五、综合设计与实践应用在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中,要将规划、景观和建筑三个要素紧密结合,形成一体化的综合设计。
居住区景观改造建设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已越来越高,居住区景观环境改造设计与施工项目在城市改造中所占的比例和投入的资金也越来越大,这给园林工提出了新的课题——居住区区景观改造的设计、施工及管理。
关键词:环境、改造、设计、施工、管理、生态一、概述城市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城市问题不断产生并得以解决的过程,而城市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城市的改造。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已越来越高,人们生活的理想追求更多地投入了对生活环境的改善,优美的园林绿化环境已成为住宅小区最基本的要素,并且直接关系到小区的整体水平及质量。
因而居住区的环境改造在城市改造中所占的比例和投入的资金也越来越大,这给园林工提出了新的课题——居住区区景观改造的设计、施工及管理。
二、居住区景观改造的设计1、设计理念居住区景观环境改造设计,并不仅仅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更要从景观现状要素的组成中突出居住区本身所处自然环境的特色。
居住区景观改造的设计模式是建筑完成并已使用之后点缀和修饰,从经济的角度还应保证小区改造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资源。
设计理念应以人为本,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融入生态设计思想,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强调可参与性,居住区环境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人的视觉景观效果,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居住者的使用,使居住区环境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空间。
2、绿化改造设计方案(1)设计原则居住区的绿化改造应尽可能保留现有大树,这些非人力,时间可以换来的自然资源,更有着人文的怀旧情结。
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心理需要,做到景为人用。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原则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原则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在融入大环境大生态的同时,利用合理的规划,适当地设置水景景观,根据小区内绿化植物的生长特性,适当搭配,可营造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感受。
总之,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切景观设计的宗旨,小区规划的环保意识提高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促进生态平衡。
1.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原则景观设计必须呼应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硬质景观要和绿化等的软质景观相互协调。
首先,设计的一般规律比如空间的开合、视觉走廊、路径、节点、轴线、对景等,对于园林设计和城市设计来说是通用的。
而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因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而产生,具体来说,具有地方历史语言的和地方特色造园思路和手法,适用于地方风格的住宅的设计中,而现代景观造景的手法适用于现代化风格的住宅的设计中。
根据生态园林的原理,在实现人们对居住区绿地使用基础功能的满足的基础上,对丰富的景观效果的创造也是应该努力的方向。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与和谐是生态园林的景观性所必须要体现的。
顺应于自然规律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是景观的合理设计的源泉,一般来说包括不同气候、地形、土壤等影响与植物的相互关系,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要想从整体上更好将植物群落的美体现出来,必须要对园林美学的融合有深层次的理解。
我们设计园林景观的时候,我们才能以维护这种整体美为前提。
通过对造景的其他要素的综合运用,来丰富园林景观的内涵,这样使得园林设计既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园林景观设计,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是居住区绿地中创造丰富的动态景观效果,毕竟生态园林的景观要求人们必须把握和十分重视景观的动态性。
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基地的自然特色和地方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文化地域和自然区域的特征差距很大,居住区景观设计要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要把握这些特点,如名人名家、历史事件、民族文化、当地的民风、南北方文化的`地域差异等。
同时,区域内的地形地貌特点也是居住区景观还要充分的加以利用的,从塑造出富有个性和创意的景观空间。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原则
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是一门复杂的边缘性科学,包括建筑学、社会学、园艺学、经济学及哲学等一系列学科。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原则,一起来看一下吧。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原则 (1)生态原则
小区居住景观环境设计首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并且适合人们生活。
要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营造良好的小区生态系统而服务。
近年来,人们对这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达成共识。
大多都希望小区绿化采用乔木或灌木加草坪进行立体化呈现环境的舒适度。
其中乔木成为主体设计题材,那是因为乔木本身有绿化空气的功能,尤其是它的造氧、造荫等。
灌木在这一方面略逊一筹,改善空气质量的功能差一些。
众多乔木建造成的林荫大道、林荫广场不仅是居民室外休憩和观赏的活动场所,还为小区环境建设增添美观及美感。
(2)文化艺术原则
目前,市场上的园林技术水平各有差异。
有的是很多不成功的案例,也有的成了典型的成功的作品或案例。
园林艺术并不是简单的花花草草、亭台楼阁等设施随心所欲安放,而是遵从艺术法则的理论要求。
目前,存在两类所谓不成功的园林作品,一类是艺术水平较差,需要在艺术水平上加大提高力度;一类是虽然艺术水平高,但是在设计上过分铺张浪费,彰显高贵等现象。
成功的小区景观设计,是需要体现人与自然的亲切交流,更要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接触和交流。
因此,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考虑人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3)实用性原则
小区景观环境设计除了要在乎对优美的视觉效果展示之外,还要注重经济性、实用性及功能性等特点。
小区居住环境不应该过分的在乎。
居住区景观设计应遵循原则导言居住区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好的景观设计可以增强居住区的美感和舒适性,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为了确保居住区的景观设计符合人们需求和环境要求,设计师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本文将介绍居住区景观设计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并对每个原则进行细化说明。
1. 人性化原则居住区景观设计首先要考虑人的需求和感受。
人性化原则是指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进行景观规划和设计,以提供舒适、安全和便利的居住环境。
1.1. 舒适性舒适性是指居民在居住区内感受到的舒适程度。
为了提升居民的舒适感,设计师应考虑以下因素:•空气质量:居住区内应有充足的绿地和植物,以改善空气质量。
•照明和采光:设计合理的照明系统和建筑布局,确保居民室内和室外的采光充足。
•功能布局合理: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如公共活动区、休闲区、绿地等,使居民能够得到满足不同需求的活动场所。
1.2. 安全性安全性是居住区景观设计必须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以下是一些增强居住区安全性的措施:•视觉安全:设计开放性的景观,以增加居民的视野范围,减少犯罪的可能性。
•防火措施:在居住区内设置合适的防火通道和防火设施,确保居民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疏散。
•交通安全:合理规划道路和人车分流,确保行人和车辆的安全,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3. 便利性便利性是指设计能够满足居民各类日常需求的方便程度。
以下是一些提升居住区便利性的原则:•交通便利:合理规划交通路线,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如公交站点、自行车道等。
•设施配套完善:在居住区内设置各类基础设施和商业设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车位规划:合理规划停车位,确保居民停车方便,减少停车难的问题。
2. 生态可持续原则居住区景观设计应该注重生态可持续性,以保护环境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一些生态可持续原则:2.1. 绿化设计绿化是居住区景观中重要的一部分,设计师应注重以下方面:•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植物,以便减少灌溉和维护成本。
简述居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摘要:居住区绿化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人们现已比较深入地意识到人居环境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所以居住区景观设计要紧紧围绕满足居民对环境质量的不同需要,要着重考虑安排居民游憩活动设施和提供居民共享的休憩场所等景观要素,使居住区环境设计达到美观、温馨、舒适、健康和节能的目标。
关键字: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1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居住区景观规划要因地制宜、布局合理、自然活泼、富有创意,结合生态园林要求,以绿为主,以植物造景,达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效果,创造自然、清新、舒适、优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高品位、高格调的绿化环境。
1.1小游园的设计原则小游园主要服务对象是老人和儿童,主要活动方式有观赏、休息、游玩、体育活动和课外阅读等。
根据游人不同年龄、特点,划分活动场地和确定活动内容,场地间要有分隔,布局既要紧凑,又要避免相互干扰。
1.2场地一般设在入口附近,稍靠边缘的独立地段上。
儿童游戏场不需要很大,但活动场地应铺草皮或选用持水性较小的砂质土铺地或海绵塑胶面砖铺地。
1.3园路园路的宽度和绿地的规模与所处的位置、功能有关。
绿地面积在0. 5hm2 以上,主路宽3~4m ,可兼做成人活动场所;绿地面积在0. 5hm2 以下,主路宽约2m ,次路1. 2m 左右,通常最小宽度为1. 2m ,以两人可对行为宜。
路面用碎石、卵石、毛石等铺砌园路。
1.4小广场按形式可分为规则式或不规则式。
小广场的标高一般与园路的标高相同。
(1)园林建筑与设施:由于小游园面积不大,所以园林建筑与设施应小巧玲珑、各具特色,摆放在适当位置,一般有坐凳、坐椅、花坛、花架、园灯、宣传栏等。
(2)组团绿地的设计原则绿地组团是结合居民建筑组团的不同组合而形成的公共绿地,面积不大,靠近住宅,居民尤其老人和儿童使用方便。
由于住宅组团的布置方式和布局手法多种多样,组团绿地的大小、位置和形状也就千变万化。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摘要:在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中,立足居民的实际生活需要,塑造具有独特风格和地域文化特征的景观环境,营建丰富的人性场所空间,是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
本文探讨了城市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
关键词: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图分类号: tu97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做为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类型,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和重视。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并不仅仅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成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
例如,表达某种独特的社区文化或突出居住小区本身所处自然环境的特色。
现在有很多带有文化主题的小区,还有的社区以运动为主题,提出了“运动就在家门口”,在运动中享受健康的理念。
像塞罕家园小区,它们通过构思巧妙的设计立意,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更多的诗情画意。
居住区环境景观形态,成为表达整个居住区形象、特色以及可识别性的载体。
一、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原则1、确立以人为本思想最终目的都是让居住区中忙碌的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更多地接触自然,因为人离不开自然,亲近自然是人内心本能的渴望,自然的最佳体现就是水与绿色。
但一味讲求自然而没有文化内涵的园林也最终会流于粗糙肤浅,一样不会成功,只有赋予了人文的色彩,园林才有了品味,才真正鲜活起来,生活亦然。
2、融入生态设计思想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
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人的视觉景观效果,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居者的使用。
居住区环境是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居住的参与使居住区环境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空间。
3、追求生活情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居住模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居住区环境内休闲娱乐。
居住区环境设计是以建筑外部空间为基础,以追求室外空间的多功能完美结合,并充分满⾜⼈们⽣活、⼯作中的物质和审美需求为⽬标的创造性的活动。
本⽂的“居住区环境”是指供⼈们起居⽣活的居住环境。
居住区环境设计在历已被应⽤在宫廷建筑和居住建筑中,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环境设计作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社会的发展,⼀种开放的观念和理论促使环境设计的内容和⽅法开始转变,环境设计中的封闭形态设计⽅式逐渐变成了开放的空间设计⽅式,从单⼀性的视觉设计演变成了多因素、多层次、多⽅位的整体环境设计。
⼀、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居住区环境设计是⼀种强调居住区环境整体效果的艺术,最重要的是把握对整体的居住区环境的创造。
居住区环境是由多种建筑的构件、材料、⾊彩及周围的绿化、⼩品等各种要素整合形成。
失去对居住区环境整体性效果的控制与把握,再美的形式都只是⼀些⽀离的局部。
2、多元性将居住区环境中的⼈⽂、历史、风情、地域、技术等多种元素与景观环境相融合构成了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多元性特征。
⽐如在上海这个⼤都市的居住环境中,既有当地风俗的建筑⾥弄,⼜有欧洲风格的殖民地建筑,还有古典风格、现代风格及⽥园风格的其他建筑景观,这种丰富的多元形态,包含了更多的内涵。
只有多元性的城市居住区环境,才能让整个城市的形态更为丰富多彩。
3、⼈⽂性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特征表现在居住区环境应与使⽤者的⽂化层次、地区⽂化的特征相适应,并满⾜⼈们物质及精神的各种需求,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个充满⽂化氛围和⼈性情趣的环境空间。
4、艺术性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所有内容,都以满⾜功能为基本要求。
功能包含了“使⽤功能”和“观赏功能”。
居住区空间包含有形空间和⽆形空间两部分。
有形空间包含形体、材质、⾊彩等,它的艺术性特征⼀般表现为环境中的对称与均衡、对⽴与统⼀、⽐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
⽽⽆形空间的艺术性特征是指能给⼈带来流畅、⾃然、舒适、协调等感受和各种精神需求。
5、科技性居住区环境设计也具有⼯程技术性的特征。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1 总则1.1 本导则是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满足21世纪居住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促进我国环境景观设计尽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编制的。
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握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通过导则的实施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并为我国的相关规范的制定创造条件。
1。
2 本导则遵循国内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和其他法规,并参考国外相关文献资料编制的,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1。
3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1.3。
1 坚持社会性原则.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1。
3.2 坚持经济性原则。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1。
3.3 坚持生态原则。
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
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3.4 坚持地域性原则。
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1。
3。
5 坚持历史性原则。
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2 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2.1 总体环境2。
1.1 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
1。
2 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
居住区景观设计导则一、引言居住区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对城市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本篇文章将探讨居住区景观设计导则,旨在为设计师和规划师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景观设计的原则1.人性化原则: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行为习惯,创造舒适、便捷、安全的居住环境。
2.生态可持续原则: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3.文化传承原则:景观设计应体现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
4.艺术审美原则:景观设计应遵循美学原则,创造具有艺术美感的居住环境。
5.经济适用原则:景观设计应考虑经济成本和后期维护,确保设计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三、景观设计要素1.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居住区空间布局,划分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2.绿化种植:运用植物进行绿化,营造绿色生态的居住环境。
合理搭配乔木、灌木、花卉等多种植物类型,丰富绿化层次。
3.道路交通:合理规划道路交通系统,保证居民出行安全便捷。
设置人行道、车行道、停车场等设施,满足不同交通需求。
4.水景设计:运用水景元素,如喷泉、水池、溪流等,增强居住区的景观效果。
同时,合理规划排水系统,确保水景的正常运行。
5.设施小品:设置座椅、照明、垃圾桶等设施小品,提高居住区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设施小品的设计应与整体景观风格相协调。
6.标识系统:设置导视牌、路标等标识系统,为居民提供明确的方位和指示信息。
标识系统的设计应简洁明了、易于识别。
四、景观设计的程序1.前期调研:对居住区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居民需求等情况,为后续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2.方案设计: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制定景观设计方案。
明确设计目标、原则和要素,进行初步的空间布局和元素配置。
3.初步设计:对方案进行细化设计,确定具体的景观元素和设施小品的类型、尺寸、材料等。
初步设计应充分考虑可行性和实用性。
4.施工图设计:根据初步设计成果,绘制详细的施工图纸。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pdf1:1. 引言1.1 背景介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 目的和目标:制定本文档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2. 环境分析2.1 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气候特点、植被分布等分析。
2.2 人文环境:社区文化、历史背景、居民需求等分析。
3. 设计原则3.1 可持续性原则: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
3.2 人性化原则:关注居民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3.3 美学原则:追求艺术性和美感。
4. 空间规划4.1 公共空间:划分主要公共区域(花园、广场、公园等)。
4.2 私人空间:私人花园、露台等规划。
5. 植被设计5.1 植物选择:根据气候、土壤和景观风格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
5.2 植物布局:考虑景观层次和整体效果进行布局。
6. 水体设计6.1 水池和喷泉:设计水池和喷泉,增加视觉效果和触感。
6.2 水系规划:考虑自然条件,合理规划河流和湖泊。
7. 公共设施7.1 儿童设施:设置游乐设施、儿童乐园等。
7.2 健身设施:布置健身房、篮球场等。
8. 照明设计8.1 规划照明路线:照明沿街路灯、景观灯等布置规划。
8.2 照明效果:打造夜晚的独特景观效果。
9. 材料选择9.1 地面材料:选择耐磨、易清洁的地面材料。
9.2 建筑材料:选用环保、耐候性好的材料。
10. 规划实施10.1 施工方案:详细规划施工步骤和时间节点。
10.2 资金预算:估计项目所需资金和费用。
附件:设计效果图、施工图纸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 环境保护法: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和利益的法律法规。
2. 建筑法:指对建筑行为和建筑工程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法律法规。
3. 规划法:指对城市和乡村整体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法律法规。
-------------------------------------------------------------------2:1. 引言1.1 背景介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和目标。
城市景观规范要求与设计原则城市景观的规范要求和设计原则对于城市的美观和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景观规范要求和设计原则,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城市景观规范要求1.1 绿化比例要求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减轻空气污染,城市景观应该设置一定的绿化比例。
绿地面积的设置应符合城市规划标准,例如,在城市中心区域应安排公园和广场,为人们提供休闲活动的场所。
1.2 植物选择要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对于植物的选择应该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来进行。
选择适应性强、易于养护的植物种类,以确保景观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1.3 建筑高度限制城市景观规范要求建筑物的高度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过高的建筑物可能会对周边的景观和观赏价值产生负面影响。
1.4 功能合理布局城市景观设计中,要求给予不同区域不同的功能布局。
例如,商业区应设置商铺和购物中心,居住区应设计为宜居和便捷的住区。
二、城市景观设计原则2.1 人本原则城市景观设计应该以人为本,追求人们的舒适和需求。
景观设计师应该考虑人们的活动和休闲需求,以提供一个宜居和宜游的城市环境。
2.2 生态原则城市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通过选择适宜的植被和增加绿化面积,可以改善空气质量,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
2.3 文化传承原则城市景观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通过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可以增强城市景观的独特性和凝聚力。
2.4 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景观设计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例如,优化水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减少噪音污染和废弃物产生等。
三、设计建议3.1 多样化景观元素的融合城市景观设计应该融合多种元素,如绿色植被、水景、雕塑等,以提供丰富多样的观赏体验。
3.2 高科技与自然的结合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可以运用高科技手段,如智能照明系统、智能灌溉系统等,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提升城市景观的品质和可持续性。
3.3 社区参与和公众意见的重视在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意见。
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原则和生态环境探讨摘要:文章以人类的生存的常规要求,美学的要求,生态的要求为主探讨了具有郊区和生态两层概念的城市住区的景观设计原则,以期为城市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提供依据,也为城市住区景观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创造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景观设计;城市住区;生态环境;生态功能
城市住区是现代城市住区的一种形式,具有郊区和生态两层概念,在大景观的营造上与都市景观的最大差异,在于后者是以建筑物为景观的第一要素或表现者,而休闲住区应坚决贯彻以植物及自然地貌为第一要素或表现者的原则。
这不但是在美学手法和美学效果上显示与城市的不同,体现出更高层次上的自然美,更重要的还在于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功能,使区内的环境变得更好,更有益于人的健康。
为了实现这种以自然物为第一要素的住区景观。
一、基本要求
(一)自然化
休闲生活是逃避城市的紧张和喧嚣,是对大自然的回归,故而园林景观的影响和作用十分突出。
一般来说,休闲地景观和园林安排一定要自然,要么体现出大自然原始的美,要么体现出田园风光,避免过分人工雕琢的痕迹。
即使是在原天然生态系统已严重破坏的废弃地上,也应尽量恢复当地原生态系统的面貌或向与当地大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田园风光的方向营造。
植物是景观园林的第一要素,在其选择上,应多使用当地的乡土树种,生长好,能提供最大的生
态服务功能,维护成本又低。
(二)人心趋静
休闲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应立足于引导人们心情趋于舒缓平静,一入区就有一种绝尘脱俗的感觉,觉得和外面紧张的世界就是不一样,整个人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
植物色彩搭配不要反差太大,慎用大面积的简单而又紧张的几何构成,要有线条引导,当然也要避免又碎又乱。
水景的安排也应该安静多于喧闹。
小品和雕塑要宁静温馨,不要张狂。
引入动物要温和美丽的而不要丑陋吓人的。
当然,不要理解为把休闲住区里搞得到处都静悄悄。
局部热闹的地方也还是需要的,比如俱乐部、沙滩、码头、零售商业区等。
二、美学的要求
(一)主题原则
任何园林规划都应有其主题,包括总主题和各分片、分项主题,它是景观园林规划的控制和导引,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但在浮燥的城市住区规划中,主题往往被取消,而满足于一张毫无思想性、科学性和功能安排的信口标注、指鹿为马的所谓“漂亮”的画。
和城市住区比起来,休闲住区档次更高,规划水准也理应更高,更体现功力,只有选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主题,才能做出真正好的景观园林规划。
(二)点-线-面的原则
所谓面,是指整个小区或小区的某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是从事景观园林建设的空间。
但整个小区平面的均质化不能造成良好的视
觉效果,就要有一些界限为其纲,分割空间、强调差别、引导或阻隔视线。
线和线会有交叉,太长的线因易引起视觉模糊也需要间断,就会有点的存在。
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景观园林就走不了大样。
如果把握不住,细部做得再多,图纸画得再“好看”,也做不出好景观来。
(三)收放的原则
一个好的休闲住区景观园林规划,应把放开视线和隐蔽景物尽量结合起来。
开放式大空间给人的震撼是其它手法无法替代的,只要有足够的空间,都应该给出适当的大空间来,如成片的绿地、水面、酒店、公建等。
隐蔽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指把有碍观瞻的东西藏起来,如垃圾站、园艺堆肥场、管线井、过滤池、挡土墙等,是一种被动的应付。
更重要的一层含义是把景观有层次地布局,在最佳时机展现(就像说相声的“解包袱”),是一种主动的造景。
当然还有半隐半现的,如山地的休闲别墅,在景观上处理成若隐若现于树林中的很好的选择。
(四)均衡原则
和城市住区建设中常见的大面积推平场地的做法不同,休闲住区在总体布局中贯彻“尽量尊重自然地形”的原则,这是一种维护和强调差别的作法。
但这不等于说不要均衡,即使是在自然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的地段,也要尽量使各部分、各主题、各细部有所响应,避免偏沉和杂乱感。
当然,也不是追求绝对化的几何或力学对称,从而给人一种活泼而不是死板的感觉。
实现这条原则难度很大,对
规划师素质的要求极高。
(五)节点的原则
节点是由线的交叉而产生的,是网络中聚合视线和辐散视线的地方,最先引起人的注意,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因此应竭力处理好节点。
节点是属于不同层次的,如有的节点是整个小区这个层次上的,有的节点则是住宅组团这个层次上的。
但在相应的层次上,都应着意强调它们,使之在整个面上凸显出来。
三、生态功能考虑
(一)环境舒适的原则
人居小区的设计,当然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关怀,休闲住区尤其如此。
应主动借助植物以及其它一些生物物种的作用,把生态因子向着使人感觉更舒适的方向调整。
为此,应考虑更多的生物措施以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如行道树的选择既考虑造就人行道的林荫效果,又考虑快车道适当留出上空以便受污染的空气上升扩散;在华南,建筑物北侧的树木选择高大浓荫的常绿树,以阻挡冬季北风和拦阻夏日北晒,现时南侧主要选用冠形耸立的针叶树种或枝叶较稀、冬季落叶的阔叶树种,使房间内冬季阳光充足,造成干燥暖和的效果。
再如恰当的墙面和屋顶绿化,起到室内降温的作用;穿插能释放较多负氧离子的针叶树种或既杀菌又有清香气味的桉
树类树种,从而使空气清新,等等。
(二)污染防治的原则
一方面是细致而周到地考虑植物可能的环保作用,一方面使这
种作用尽可能发挥到极至。
如利用高大乔木叶量大、初级生产力高的特点,能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的释放做出更大的贡献;在面对交通干线的地方设立浓密的起隔音降尘作用的高绿篱;利用针叶树和桉类树种分泌的抗生性物质杀菌净化空气;利用厌氧微生物处理中水和下水,再选用生长快的沼(水)生植物吸收和过滤经厌氧发酵处理过的废水中的悬浮物和能导致富营养化污染的营养离子;在水体中放养食孑孓鱼类以减少杀虫剂的使用,等等。
(三)系统稳定的原则
休闲住区往往建在山体、水畔、海边等地方,这些地方地处生态学上的边缘性交汇带,天然景观虽好,但地质、水文、气象、生物诸因子间的平衡比较脆弱,更易发生自然力导致的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沉陷、洪水、台风等。
为了防患于未然,在最初规划的时候就着手考虑环境稳定性的问题,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提高环境稳定性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在规划中尽量尊重当地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现状,因为这是千万年来各种自然力作用取得均衡的结果,如果你强行把它破坏了,就可能引起生态系统连锁性的退行性变化,或它又向原来的状态恢复,把你花了投资构筑的东西和安排的景观部分或全部地毁坏掉。
其二,在维护和加强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中,生物措施应是首选的,因为这些活的东西可以通过适应和调节而和其它生态因子达成平衡,虽然从短期看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从长期看却是最稳定的。
这方面的措施,比如生物护坡、生物固堤等。
这里特别提一下海岸防风林:我国1960-1970年代曾比较认真地执行了高潮线以上30米内种植海岸防护林的政策,华南地区的树种主要是木麻黄,许多大树的胸径都长到了60厘米以上,对防治风害起到了极好的作用,同时在林下开辟沙滩休憩场地也很好。
但现在好多地方搞海岸景区都把防风林砍掉,要么赤裸裸一片沙地,要么种一些并不适合海岸栽植的棕榈科植物,裁了死,死了再裁,既浪费了钱,又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种极不合理的做法。
搞休闲住区可千万不能按着这种思路做。
(四)适生树种及合理的群落布局的原则
生态学之要旨,和生物和环境的统一。
许多植物虽漂亮,不适应开发地的环境也不能用。
而植物和动物能否生长良好从而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及提供最大的生态服务功能,除了和大环境有关外,过涉及到各种群相互作用而造就的群落小环境。
所以,符合生物天性的群落组配,甚至是更加重要的。
比如,开放式草坪和疏林草地选用的草种不同,透光乔木下和浓荫乔木下选用的灌木和地被植物不同;根能产生相尅性物质的树林下不要安排重要灌木成景而是安排下层开敞的野营地;池塘中大鱼要植食性等,都反映了这方面的考虑。
(五)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生物多样性是近年来生态学界以及广大公众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在休闲住区规划中对此的考虑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园林的突出重点。
除了植物的使用必须多样化以外,为了达到景观园林层次
的提升,应力争多安排动物措施,如鸟类招引、小兽放养、家鱼野化、昆虫饲养、野生动物保育等。
当然,这不要被理解为动物越多越好,前提是不能给居民带来烦扰、不便甚至伤害。
为此,管理和调节、控制动物种群的密度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六)物质循环的原则
在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设计、调节生态化休闲住区的物质循环使之向最有利于人类利益的方向发展,是生态住区工程的主要内容。
具体到住区规划里,一是为了降低物质输入输出水平以降低物业和生活成本进而提高效率(效率优先原则的具体化),另一是为了减少住区内外的富营养化污染,还为了减少住区内用于维护栽培植物而使用的化肥量进而减少其方方面面的危害。
例如,小工区内屋顶绿化推荐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就是为了把园内的枯枝落叶和污水处理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营养离子再一次利用起来。
再如使用植物系统处理生活污水,也包含了这方面的考虑。
四、小结
总之,城市休闲住区的环境设计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即景观和生态的设计。
设计要结合具体环境的地形地貌特点以及生态环境中的水文、动植物等各种要素,以美学、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等理论为指导,实现城市休闲住区景观的美化、生态的优化和环境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