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性研究5
- 格式:pdf
- 大小:153.37 KB
- 文档页数:10
描述性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方法是一种常用的科研方法,它通过对事物的描述和总结,来揭示事物的规律和特点。
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描述性研究方法的定义、特点、应用以及步骤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描述性研究方法是一种通过对事物进行描述和总结,来揭示事物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方法。
它不涉及因果关系的分析,而是通过对事物的描述和总结,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
因此,描述性研究方法常常用于对事物的现状、特征、趋势等进行研究。
其次,描述性研究方法的特点是客观、准确、全面。
在描述性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客观地观察和描述事物的特征和规律,确保描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同时,描述性研究方法还要求研究者能够对所研究的事物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揭示其规律和特点。
描述性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教育学领域,研究者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描述和总结,来揭示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在经济学领域,研究者可以通过对经济数据的描述和总结,来揭示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在自然科学领域,描述性研究方法也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对动植物的种类、分布和特征进行描述和总结,来揭示它们的生态规律和特点。
描述性研究方法的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明确所要描述和总结的事物;其次,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可以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方式进行;然后,对所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提炼出事物的规律和特点;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对所研究的事物进行客观、准确、全面的描述和总结。
总之,描述性研究方法是一种通过对事物进行描述和总结,来揭示其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方法。
它具有客观、准确、全面的特点,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描述性研究方法,并严格按照步骤进行研究,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1 探索性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提供一些资料以帮助调研者认识和理解所面对的问题。
常常用于在一种更正式的调研之前帮助调研者将问题定义得更准确些、帮助确定相关的行动路线或获取更多的有关资料。
这一阶段所需的信息是不精确定义的,研究过程很有灵活性,没有什么结构。
例如,向行业专家咨询就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
样本量一般较小,也没有什么代表性。
原始数据一般是定性的。
探索性调研的结果一般只是试验性的、暂时性的,或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开始。
2描述性的调查研究是结论性研究的一种,顾名思义,这种研究的结果,就是要描述某些事物――通常中事物总体的特征或功能,具体地说就是描述市场的特征或功能。
组织描述性调研主要有如下内容:(1)描述有关群体的特证。
例如,给出某些名牌商店的“重型使用者”(经常购物者)的轮廓。
(2)估算在某一具体总体中显示某种行为的人群所占的比例。
例如,估算既是某些名牌商店的“重型使用者”,同时又光顾减价商店的顾客比例。
(3)确定产品特征的概念。
例如,不同家庭是如何按照选择准则的一些重要因子来认识各百货商店的。
(4)确定变量间的联系程度。
例如,在百货商店购物与外出就餐之间有什么程度的关联。
(5)进行具体的预测。
例如,某地区的时装(某特定类别的产品)的零售销量会是多少?描述性调研假定调研者事先已对问题有许多相关的知识。
事实上,探索性与描述性调研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事先购制了具体的假设。
因此,所需的信息是很清楚地定义了的。
典型的描述性调研都是以有代表性的大样本(一般在600人以上)为基础的。
正式的调研方案的设计规定选择信息来源的方法,以及从这些来源收集数据的方法。
3其目的是要获取有关起因和结果之间联系的证据。
因果关系研究的目的包括下述内容:(1)了解哪些变量是起因(独立变量或自变量),哪些变量是结果(因变量或响应)。
(2)确定起因变量与要预测的结果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的性质。
和描述性研究一样,解释性研究也需要有方案和结构的设计。
第二章 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又称描述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最基本的的研究方法。
它往往是病因不明疾病病因探索的起点。
第一节 描述性研究概述一、 概念描述性研究是利用专门设计调查的资料或已有的资料,按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及不同时间即三间分布的特点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情况真实地描绘、叙述出来。
为进一步建立病因假设和病因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描述性研究在揭示因果关系的探索中是基础的步骤。
二、 描述性研究的种类主要有病例调查、暴发研究、生态学研究和现况调查等。
(一) 病例调查病例调查——又称个案调查,是指对个别病例或相应的个体及周围环境进行调查。
(二) 生态学研究生态学研究——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以群体为单位。
生态学研究是从许多因素中探索病因线索的一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提供信息的不完全性。
可以说是一种粗线条的描述性研究。
(三) 现况调查(详见第二节)三、 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用途1、社区诊断:可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在该社区人群的分布及其特征。
调查和评价该社区的某些疾病。
为进一步干预提供依据。
2、描述和分析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态之间的关联,为进一步的病因研究和危险因素研究提供线索。
3、通过比较实施疾病防控对策前后的资料,为评价其效果提供基础信息。
第二节 现况研究概述一、 概念现况研究(调查)——是研究特定时点或时期与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即是调查这个特定的群体中的个体是否患病和是否具有某些变量或特征的情况,从而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与非暴露组的患病情况,或是否患病组的暴露情况。
现况调查因为所用的指标主要是患病率——患病率调查。
又因现况调查在某一时点收集的反映该时点的暴露或疾病情况。
——又称为横断面研究。
现况调查主要用于病程较长、发病率较高的疾病。
二、 现况研究的目的(一)掌握人群中疾病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状态。
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是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不同时间、地点或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三间分布),为进一步开展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病因或流行因素的线索,即提出假设。
描述性研究是最经典的流行病学方法,常常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第一步,也是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
描述性研究常用的方法有:个例调查与病例报告、现况调查、生态学研究等。
资料可以来源于已有的常规登记资料,如医院临床记录和疾病监测记录等,也可以通过普查或抽样调查获得。
第一节个例调查、病例报告和病例分析一、个例调查㈠概念个例调查(case investigation)又称个案调查或病家调查,是指对个别发生的病例、病例的家庭及周围环境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
㈡调查方法个例调查的对象数是“1”,可以是一个病人、一个家庭或一个疫源地等。
个例调查—般无对照,也无人群有关变量的资料,故一般不宜分析变量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因而在病因研究方面作用不大。
调查方法主要有访问和现场调查。
㈢目的和用途⒈对病例的调查调查患者发病的经过,从而采取紧急措施,防止或减少类似病例的发生。
⒉总结疾病分布特征对某种疾病多次的个例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可总结该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
⒊核实诊断并进行护理指导。
⒋掌握当地疫情,为疾病监测提供资料。
㈣调查内容除了调查一般的人口学资料外,个例调查需要着重调查病人可能的感染日期、发病时间、地点、传播方式、传播因素和发病因素等,确定疫源地的范围和接触者,从而指导医疗护理、隔离消毒、检疫接触者和健康教育,制订控制策略。
必要时可采集生物标本或周围环境的标本供实验室检测、分析之用。
二、病例报告㈠概念病例报告(case report)又称“个案报告”,是临床上对某种罕见病的单个病例或少数病例进行研究的主要形式,也是唯一的方法。
病例报告通常是对单个病例或5个以下病例的病情、诊断及治疗中发生的特殊情况或经验教训等的详尽临床报告。
描述性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可用于收集数据并提出结论。
它使研究人员能够对现有状况、群体或社会进行调查。
描述性研究不涉及任何解释或推测,只是通过观察客观事实和现象来描述情况。
这一方法有助于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允许研究人员了解实际情况。
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特征包括:机样本,其中被调查者的数量可能
会有很大的不同;收集数据,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收集数据是一个重要的步骤;由于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推断,所以收集到数据时不需要先假设;观察性数据,这可以包括视频录像,图片等。
要使用描述性研究方法,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
研究人员还必须确定哪些变量对数据的分析至关重要,并设计相应的量表以进行数据采集。
接下来,收集有关研究变量的信息,包括定量和定性数据。
量表可以采用问卷、访谈或其他形式。
收集完数据后,研究人员可以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统计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获得客观结果。
描述性研究具有许多优点。
它不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果。
此外,描述性研究有助于识别变量和研究,并开发出有关变量的理论。
然而,描述性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不能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因为它不能实现因果分析。
其次,这种方法不适合所有的研究。
有时候,实验和其他研究方法更加有效。
总之,描述性研究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可用于收集数据和描述实际情况。
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获得客观的结果,但也有一
些局限性,因此需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来决定使用哪种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方法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它的主要目的是对所研究对象的特征、功能、关系等进行描述和总结,而不是去分析其原因或进行控制变量试验。
描述性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
下面将介绍描述性研究方法的特点、步骤以及优缺点。
首先,描述性研究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描述性研究方法的目的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总结,而不是去分析原因或验证假设。
因此,它通常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关系等进行分类、统计和描述。
2. 描述性研究方法注重客观真实的数据,使用定量研究方法进行收集和分析。
这样可以通过统计指标和数据来传达研究结果,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3. 描述性研究方法研究的是现象本身,而非对其进行干预或改变。
因此,研究者通常是通过观察、调查和实证研究方法来获得数据,进而对研究对象的特征进行描述。
其次,描述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研究目标明确:明确研究的对象和目的,确定所要研究的特征、功能、关系等。
2. 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面谈、实验等方法收集所需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处理和分析。
3. 描述和总结:根据收集到的数据,通过统计指标和数据可视化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总结,如使用均值、方差、频率等统计指标进行分析。
4. 结论和讨论:根据所得到的研究结果进行结论和讨论,解释特征、功能、关系等的含义和可能影响。
最后,描述性研究方法具有以下的优缺点:优点:1. 描述性研究方法能够提供客观真实的数据,对研究对象进行科学准确的描述,有助于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特征和问题。
2. 描述性研究方法相对简单易操作,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研究结果,提供基础和参考,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持。
3. 描述性研究方法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推广性,可以为社会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缺点:1. 描述性研究方法虽能揭示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关系,但无法提供原因和机制解释,无法深入分析问题的发生原因和内在机制。
描述性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方法是一种通过描述、总结和解释数据来分析现象
的研究方法。
它旨在描绘事物的现状和特征,而不是探究其内在规
律或因果关系。
描述性研究方法通常用于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
学等领域,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现象和现实情况。
首先,描述性研究方法的特点之一是侧重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研究者会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式收集大量的数据,然后
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总结。
这样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
解研究对象的特征和现状,为后续分析和解释奠定基础。
其次,描述性研究方法注重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研究者在
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时,需要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确保数据
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
和现状,为后续的研究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另外,描述性研究方法还注重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研究者需
要通过统计分析、图表展示等方式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揭示
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同时,研究者还需要对数据进行解释,解
释数据背后的含义和现象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研究对象。
总的来说,描述性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数
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研究对象的
特征和现状。
在实际研究中,描述性研究方法常常与其他研究方法
相结合,共同为研究和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
通过描述性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现象和现实情况,为问题的解决和决策的制
定提供科学依据。
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旨在描述和总结一个特定领域或现象的特征和特点,而不是推断或解释它们。
这种研究方法通常通过收集和分析现有数据来获得定量或定性的信息。
下面将对描述性研究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描述性研究的目的是描述和总结一个特定领域或现象的特征和特点。
这种方法不涉及因果关系或者推断,只是根据已有的信息进行描述和总结。
例如,在医学研究中,描述性研究可以用来描述某种疾病的发病率、症状和治疗情况等。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描述性研究可以用来描述人们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
其次,描述性研究通常通过收集和分析现有的数据来进行。
这些数据可以是已经存在的统计数据、调查数据、观察数据等。
描述性研究可以使用定量研究方法来进行数据的分析,比如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
也可以使用定性研究方法来进行数据的分析,比如对文本、图像或视频进行内容分析。
最后,描述性研究的结果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详细描述和总结的报告。
这个报告通常包括关于研究对象的特征、特点、趋势和变化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用来了解和认识研究对象,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此外,描述性研究的结果还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决策者、学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研究对象的信息。
总之,描述性研究是一种用于描述和总结一个特定领域或现象特征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收集和分析现有的数据来获取信息,不涉及因果关系或推断。
描述性研究的结果是一个对研究对象详细描述和总结的报告,可以为各种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研究对象的信息。
描述性研究类型和特点概念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是指利用常规检测记录或通过专门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进行分组,描述人群中有关疾病或健康状态以及有关特征和暴露因素的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获得疾病三间(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特征,进而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和线索。
是流行病研究工作的起点。
类型描述性研究常见类型主要有:现状研究(横断面研究)、生态学研究、病例报告、病例系列分析、个案研究、历史资料分析、比例死亡比研究等。
特点1.横断面研究/现状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prevalence study)在特定时间点与特定范围内,以个人为单位收集并描述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以及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并分析有关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目的:(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因素的分布特点。
(2)研究人群的有关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提供病因线索或建立病因假设。
(3)疾病监测(4)确定高危人群(5)建立某些人体生理指标的参考值范围。
包括普查和抽样调查。
(1)普查:即全面调查,在一定的时间内,对特定范围人群的每一个成员进行调查。
目的: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确定一个人群某种疾病的全部病例。
优点:①理论上所有的病人多能查到,以便能及时治疗(三早)。
②无抽样误差。
缺点:调查质量不高,效益不高,费用高。
应用条件:疾病患病率高、检测方法简便、又有效的治疗措施、足够的人力等。
(2)抽样调查:从总体中用一定方法抽出一部分研究对象作为样本,对样本人群进行调查,根据样本的结果来估计总体人群的特征。
样本要有代表性:抽样随机化、足够样本含量。
抽样方法包括随即抽样和非随机抽样。
随机抽样:遵循随机化原则,保证总体中每一个对象都有同等机会被选入作为研究对象。
非随机抽样:试验者根据试验调查的目的、要求和被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有意识地选择某些对象进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