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造成尿微量白蛋白偏高的原因及检查

造成尿微量白蛋白偏高的原因及检查

造成尿微量白蛋白偏高的原因及检查

很多人对于尿微量白蛋白偏高还不是很了解,毕竟是一个专业的医学术语。但是,尿微量白蛋白偏高可是一种发病率蛮高的疾病。所以,即使大家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但是大家还是很有必要了解一下,这样有利于我们以后更好地预防。所以,接下来小编就来为大家解释一下它的病因和检查吧。

原因:

造成微量蛋白过量的原因可能是:1.体位性蛋白尿,2.组织性蛋白尿,3.肾小管性蛋白尿,4.肾小球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可能是生理性的,当然要排除病理性,才能认为是生理性的。组织性蛋白尿内见肾自身分泌蛋白。肾小球能滤过蛋白,正常情况下只能滤过小分子蛋白,病理时通过的蛋白分子变大,量多。肾小管能重吸收肾小球滤过蛋白,一般只能重吸收小分子蛋白。如果大分子蛋白不过量,那可以认为肾小球滤过功能正常,而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出现问题。

检查:

“尿微量白蛋白”这一检查,留取尿液有四种方式:

①取任意时刻的尿液,测定尿白蛋白浓度、尿白蛋白/肌酐;

②留取24小时尿液,测定尿白蛋白总量;

③留取一段时间内尿液(4小时或过夜),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

④踏车运动后留取一段时间尿(通常留1小时尿),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即为“运动诱导的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尿微量白蛋白偏高的原因及检查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的生活有所帮助。如果根据上面的介绍,有人怀疑自己有尿微量白蛋白的症状,小编大家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早痊愈。最后主大家身体健康。

ALB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第一部分 尿微量白蛋白(U-Albumin)的临床意义 1982年Viberti等发现了糖尿病患者尿中总蛋白在正常范围,而尿白蛋白排泄增加的现象,首先提出了尿微量白蛋白的观点,并指出了这种蛋白的出现是肾病发生的早期预兆。 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目前主要用于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早期检测发现微量蛋白尿,以便及时采取保护肾功能的措施,如限制蛋白的摄入量、禁烟、及时控制血糖和血压。 因此及时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对控制和防止早期肾病的发生极为重要。 1、微量白蛋白尿的基本概念 多种疾病可引起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续增加,尿中用常规方法不能检测到,叫微量白蛋白。其含量在20-200mg/L,此时如能及时治疗,肾脏损害处在尚可逆转的时期,这种常并发于糖尿病,高血压病人中的尿蛋白,称微量白蛋白。 2、尿正常代谢及尿蛋白的形成 尿是在肾脏内形成的。体内血流经肾小球毛细管时,其中的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和脂类等胶体被截留,其余成份则经半透膜滤过进入肾小球中此称为原尿。原尿通过肾小管时,绝大部分水分及电介质和葡萄糖等物质又被吸收回血,同时肾小管也分泌一些物质加入尿中,最后生成终尿。经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体外。 病理情况下,由于肾小球内压力增高滤过增加或是基底膜改变,导致高滤过率而出现蛋白尿。 3、微量白蛋白正常值: 健康成年人尿微量白蛋白参考区间 24h尿:<30mg/L(24h最高量) (摘自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006,第三版p356) 与定性法比较有下列优点: *敏感性高,可测出定性法阴性的标本 *精密度CV5-8% *定量结果测定范围广5-200mg/L *标本量少,20ul尿液 *特异性强能抗尿中多种物质的干扰 *测量时间快,3分钟报告结果 4、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1) 、对高血压病的应用价值

尿蛋白偏高

尿蛋白偏高 正常情况下,人体尿液里不含蛋白质或只含有微量蛋白质,但当肾脏发生病变时,随血液循环流动的蛋白质流经肾脏时,因为肾脏滤过功能的降低而使蛋白质“漏网”。蛋白质漏进尿液从尿道排出来形成了蛋白尿。尿蛋白越高说明肾脏滤过功能越差,这是衡量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 西医学名:尿蛋白偏高 所属科室:内科- 肾内科 发病部位:肾脏 主要病因:肾脏发生病变 传染性:无传染性 作用:衡量肾脏功能 原因:肾病 表示方法: 衡量尿蛋白指标的高低需要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结果出现减号-表示呈阴性,是正常情况;出来加号+表示呈阳性,加号越多说明尿蛋白越高。 具体表示如下:尿蛋白< 0.1g/L:-;阴性 尿蛋白为0.1—0.2g/L:±; 尿蛋白为0.2—1.0g/L:+; 尿蛋白为1.0~2.0g/L:++; 尿蛋白为2.0—4.0g/L:+++; 尿蛋白>4.0g/L:++++。(g/L表示每升(L)尿液里含有多少克(g)蛋白质。) 偏高原因: 患者出现尿蛋白偏高,尿蛋白偏高的原因考虑最多的应该是肾病,因为肾病最容易导致尿蛋白。正常的情况下,蛋白都会回吸收的,如果肾脏出现损伤的情况下,根据肾脏纤维化发展原则即肾脏纤维化开始启动,肾脏出现回吸收的功能下降,就会漏出一些蛋白,从而导致尿蛋白的产生,出现尿蛋白偏高。 血尿、蛋白尿虽然是判断肾脏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重要指标,但是肾病患者不能一叶障目。数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病情能得到真正好转。只要病情得到控制,潜血、尿蛋白数值自然会降下来。所以要想真正恢复健康,治病于本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患者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彻底治愈肾病。 饮食注意事项: (1)植物蛋白质中,含有大量嘌呤碱,加大了肾脏代谢的负担,应该少用。其中豆制品,虽蛋白质含量高,因上述原因,蛋白尿者不要食用。 (2)依据蛋白尿种类及病情的不同,采用不同标准的剂量的蛋白质饮食。肾炎者,一般可按正常需要量供给,成人每天为0.8-1.0g/kg。推荐患者选择生理价值高的蛋白质,如蛋类、乳类、鱼类、瘦肉类等。对没出现无肾功能损害的肾病综合征者,可供给高蛋白质饮食,蛋白质成人每天为1.5-2.0g/kg,并供给优质蛋白,血浆尿素氮增高者,一般以服用低蛋白质饮食为宜。 (3)肾脏患者,如果一般尿量正常,无尿少尿和肾功能衰竭,应多食青菜、水果,以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如患者尿量减少,特别是每日不足500毫升时,则要选择性地食用蔬菜和水果。因为蔬菜、水果中一般含钾比较丰富,而肾病少尿患者,血清中钾含量均升高。血钾过高,可导致心跳骤停,危及生命。蔬菜、水果、谷类都是富含钾的食物,其中含钾较高的水果有西瓜、香蕉、菠萝、芒果、枣、香瓜等;蔬菜中含钾较高的有苋菜、菠菜、芹菜、胡萝卜、竹笋、马铃薯等。

评估早期肾损害指标:尿微量白蛋白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据统计,在病程超过25年的糖尿病患者中,大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危害较大,是终末期肾病(即尿毒症)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没有特殊治疗方法,早期发现,及早干预对阻止和延缓进一步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非常重要。尿微量白蛋白检查是目前临床上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的最有效的检测手段,是糖尿病患者肾健康的晴雨表。 尿微量白蛋白是指24小时白蛋白的排泄量为30~300mg,且用常规方法不能测出尿蛋白,这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其他肾病的早期诊断有价值,但并非特异性指标。尿蛋白包括所有蛋白(如小分子的溶菌酶、免疫球蛋白;中分子的白蛋白、转铁蛋白;大分子的脂蛋白、a2微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临床上所说的蛋白尿是指24小时内尿蛋白大于150mg,或定性试验为阳性。可见于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小管间质性疾病。 尿微量白蛋白正常值的参考值为0-20mg/L。测定尿微量白蛋白理想的方法是留取24小时标本,但因留取困难,在实际应用上受到限制,所以随机尿测定是目前常用、易行的方法。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是一种灵敏、简便、快速的测定方法,对早期肾损害的诊断远远优于常规定性或半定量试验。 相对尿微量白蛋白的定量检查,我们平常所说的检测尿常规是对尿蛋白的定性检查,结果以“+”表示,“+”越多,表示尿里的蛋白越多。蛋白尿是指尿液中总蛋白超标,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定性检查阳性和(或)尿蛋白定量检查超过150mg/24h。若超过3.5g/24h,则称为大量蛋白尿。

尿常规中的蛋白(干化学法)和尿微量白蛋白是筛查肾脏疾病时常用的两个检测项目,但许多人对这两个指标不是很了解,经常混淆或者对两个项目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存在疑问。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尿常规中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的区别。 尿常规中的蛋白 正常情况下,一些蛋白质可以透过肾小球的滤过屏障进入原尿中,但经肾小管重吸收后,只有极少量的蛋白质进入尿液中。正常人尿常规中蛋白一项应为阴性。受尿总蛋白测定的方法学限制,尿总蛋白的定性、定量灵敏度均较低,故该指标主要用于体检,如泌尿系统疾病或一些全身性疾病的筛查。 尿液中蛋白升高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生理性(或功能性)尿蛋白升高是指出现于健康人的暂时性尿蛋白升高,多见于青少年人中。在剧烈运动、发热、高温、受寒、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下,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强而使蛋白大量“漏网”。一些正常孕妇尿中蛋白也可有轻度增加,这与体位和肾流量加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有关。功能性尿蛋白在诱因解除后便会自行消失。故又称为可逆性尿蛋白或一过性尿蛋白弱阳性。 病理性尿蛋白升高又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和肾组织性蛋白尿。 肾小球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如免疫损害)引起的蛋白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受到损伤后,肾小球通透性增高,大量的血浆蛋白经受损的滤过屏障进入原尿中,超出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从而导致尿蛋白。多见于急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等。

尿蛋白高且反反复复?医生提醒:做好3点,或可阻止肾病复发

尿蛋白高且反反复复?医生提醒:做好3点,或可阻止肾病复 发 蛋白尿是慢性肾病的常见症状,有些患者在整个肾病的治疗过程尿蛋白的值总是反反复复,忽高忽低,这其实都与患者平时的一些生活习惯有关。 尿蛋白是影响肾病进程的关键指标之一,如果总是处于波动状态对肾功能的稳定非常不利,那应该注意哪些生活习惯,怎么保持尿蛋白的稳定呢? 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尿蛋白?尿蛋白高的原因有哪些? 一.关于尿蛋白,你了解多少? 尿蛋白就是人体尿液中的蛋白质。正常人尿中有微量蛋白,正常范围内定性为阴性,即为(-);当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150mg/24h 时,称为蛋白尿,指标简称:PRO。 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偏高,这些蛋白质不能被身体重新吸收利用,而是直接进入尿液,从尿道排出来形成蛋白尿。蛋白尿越高,说明肾脏滤过功能越差,这是衡量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

出现尿蛋白偏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分别是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 生理性因素如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精神因素、寒冷、高热、食用了大量的高蛋白食物等,都会导致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增多,但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这种叫做一过性蛋白尿。这些因素引起的尿蛋白升高,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等诱因解除后,一段时间内就会恢复正常。 由于疾病原因引起的尿蛋白增高就要引起高度重视了。肾脏疾病是引起蛋白尿的最主要原因,慢性肾炎、间质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狼疮性肾病,这些疾病会导致肾小球的滤过膜通透性增加,使大量蛋白随尿液流出形成蛋白尿。 另外,多发性骨髓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痛

风、水肿病等水银中毒、铅中毒疾病,也会出现尿蛋白。 拿痛风来说吧,痛风性肾病主要是由长时间的痛风发展而来,不仅给患者的关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还使肾脏受到了损害。 早期的痛风性肾病会引起低分子蛋白尿,当痛风加重时,可能会累及到肾脏,造成夜尿增多低分子蛋白尿,晚期可能会造成肾功能不全。因此出现痛风等症状后应当尽早治疗,合理用药,控制病情发展,以免对身体造成其他伤害。 蛋白尿还可根据成分以及分子量进行分类。按照成分可分为单纯性蛋白尿和混合性蛋白尿。单纯性的蛋白尿是指患者的尿蛋白以白蛋白为主;混合型蛋白尿是指患者的尿液中除了白蛋白外,还含有免疫球蛋白和小分子蛋白等。 按照分子量则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

尿微量白蛋白分析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在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白蛋白是一种血液中的正常蛋白质,但在生理条件下尿液中仅出现极少量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反映肾脏异常渗漏蛋白质。英文缩写:mAlb 参考值:0.49~2.05mg/mmol·Cr或4.28—18.14mg/g·Cr 概念解释:病理见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妊娠子痫前期,是肾损伤的早期敏感指标,人体代谢正常情况下,尿中的白蛋白极少,具体到每升尿白蛋白不超过20mg(<20mg/L),所以叫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是评估肾脏受损程度:当发现尿微量白蛋白20mg/L-200mg/L范围内,尿常规尿蛋白的显示为阴性(-)或(+-),就属于微量白蛋白尿,这个时候说明肾脏已经损伤。而当尿中微量白蛋白超过200mg/L时,尿常规测试尿蛋白阳性(+)~(+++),就应该警惕了,此时证明机体已有大量白蛋白漏出,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肾病发展离不可逆期只有一步之遥,如果不及时进行医治,就会进入尿毒症期。 当一名患者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或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经常同时发生)时,肾脏血管会发生病变改变了肾脏滤过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的功能,这使得蛋白质渗漏到尿中。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影响肾脏的早期征象,为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的早期肾脏受损的表征。无论哪种疾病引起的尿微量白蛋白都是因起始原因不同造成的肾脏固有细胞的损伤,使肾脏固有细胞的结构发生改变,功能随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在尿液中的体现。临床检查内容一般包括免疫功能障碍评估,炎症状态监测,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链球菌感染等各个方面。 对于微量白蛋白尿的治疗,西医应用的很广泛是激素进行抗炎,减轻肾脏固有细胞的渐进性损伤。激素治疗微量白蛋白尿,短时期内,会产生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已受损的肾脏固有细胞没有修复。所以,通常会在遇到感冒、感染的影响时,导致病情反复并进行性加重。微量白蛋白尿也是整个血管系统改变的征象,并可认为是动脉病变的“窗口”,因为它是肾脏和心血管系统改变的早期指征。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U-MA),普通人应当每年一次,而已增高的患者应每3个月测试一次。这样,对于肾病的预防及早期治疗都起的了积极作用。 临床应用: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方法、临床意义及参考区间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方法、临床意义及参考区间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并发症较多,其中糖尿病肾病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相糖尿病并发肾脏性病变者约占糖尿病并发症33.6%。糖尿病肾病是一种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为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肾小球疾病和损伤首先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可作为临床上预测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血管损伤的敏感指标。尿微量白蛋白的测试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用 尿微量白蛋白是尿中白蛋白(Alb)排出量在30-300mg/24h范围内,即已超出正常上限(30mg/24h)但尚未达到临床蛋白尿水平的中间阶段。 测定方法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方法较多,主要有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比浊法、干化学试带法、免疫胶体金法。 干化学试带法采用指示剂误差法,试剂块中主要成分为四溴酚磺酞,其检测原理是:在pH2.5的条件下,四溴酚磺酞产生的阴离子与带阳离子的蛋白质发生颜色变化。 免疫胶体金法使用层析扩散与单克隆免疫技术,其反应后颜色的深浅与尿液标本中的白蛋白含量成正比。 参考区间 健康人尿mAlb:<30mg/24h;排除率(AER)<20μg/min;晨尿<20mg/L。 健康人尿白蛋白/肌酐比值:<24mg/g Cr。

微量白蛋白尿:30—300mg/24h;排除率20—200μg/min;晨尿20—200mg/L。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24—200mg/g Cr。 临床意义 (1)尿微量白蛋白(mAlb)是糖尿病诱发肾小球微血管病变最早期的客观指标之一,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糖尿病患者出现mAlb尿时,在病理组织学上可看到系膜的扩张或有少数结节性病变,在糖尿病肾病分期上属于早期,如能及早发现并进行干预及治疗,肾脏损伤有可能恢复;但是肾损伤的确诊必须做侵害性的肾活检,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2)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发生肾并发症的危险程度。糖尿病患者如有持续的mAlb尿,肾病的发生几率要高于尿mAlb排出量正常者。 (3)高血压性肾损伤的早期标志:由于近年微量白蛋白测定的广泛应用,得知原发性高血压肾损伤的发生率高于过去的估计,因此这一指征不仅用以早期发现高血压性肾病,也可评估高血压的治疗效果。 (4)妊娠诱发高血压肾损伤的监测:定期检测妊娠诱发高血压孕妇的尿白蛋白有重要意义。持续的微量白蛋白尿常提示妊娠后期发生子痫的危险度较大。 在尿常规检查时,尿微量白蛋白的增加是肾损伤的早期指标,其增加对各种肾脏疾病及高血压、糖尿病的早期肾损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是临床诊断的标准及治疗的靶目标。

糖尿病肾病诊断、糖尿病和尿微量白蛋白升高误区病例介绍及分析与知识回顾

糖尿病肾病诊断、糖尿病和尿微量白蛋白升高误区病例介绍及分析与知识回顾 病例简介 前段时间收入一名50 岁的男性 2 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病史已经8年余。患者当时入院时随机血糖23.1 mmol/L。入院时的血糖数值如下: 同期完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如下: 但在高血糖状态下直接诊断「糖尿病肾病」早期病变显然不合适。在患者血糖相对稳定后监测如下: 在血糖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再次复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如下: 并申请眼科行眼底拍照及OCT 检查,未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该患者在经过系统的降糖治疗后出院,定期随访过程中患者血糖控制平稳,在患者血糖稳定期间多次进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检查,

为阴性。 分析与知识回顾 尿白蛋白排泄受多种生理或病理因素影响,如在24 h 内运动、感染、发热、慢性心力衰竭、血糖过高、经期或血压过高、酮症酸中毒等均可造成假阳性结果。UACR 存在超过20%的变异,需要在3 - 6 个月内重复检测,排除上述因素后,3 次检测中至少 2 次异常才认为尿白蛋白排泄增加。 刚入院时在高糖状态下采集的标本,已受到病理因素的影响,检查结果有很大误差,此时无法以该结果进行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评估。在血糖控制平稳后,患者多次复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正常,结合患者眼底检查正常,故可初步排除早期糖尿病肾病,此外,诊断糖尿病肾病还应注意以下细节: 1.明确糖尿病与慢性肾脏病之间的关系。应综合考虑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肾功能下降程度与速度以及是否合并其他微血管并发症等。典型的慢性肾脏病临床表现包括:病程较长的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出现白蛋白尿而无血尿,以及 eGFR 逐渐下降等。 2.正常白蛋白尿糖尿病肾脏病。部分糖尿病患者尽管 eGFR 下降,但仍表现为正常白蛋白尿,正常白蛋白尿糖尿病肾病,该类型在1 型糖尿病患者中比例较高。 3.糖尿病合并非糖尿病肾病(NDKD)。在亚洲最常见的 NDKD 是膜性肾病,在确诊糖尿病肾病(DKD)前应明确有无 NDKD 可能。 4.DKD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病(CKD)。当前临床上诊断 DKD 常依据白蛋白尿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但部分 DKD 患者早期可表现为尿蛋白阴性,仅存在 GFR下降。糖尿病患者出现白蛋白尿或 GFR 下降可以是糖尿病肾病,也可以是 NDKD,或是糖尿病肾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