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课文《行路难其一》的教学设计课文《行路难其一》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行路难其一》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文《行路难其一》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要求】1、把握诗意,体会意境,感受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2、通过改写练习,提高习作能力;3、激发艺术想象,增强学生对诗歌本身的艺术美的感悟。
【重点】感受意境,改写练习。
【难点】诗意理解。
【教学设想】营造轻松优美音乐艺术氛围,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练笔兴趣;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
【课前布置】将此诗改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诗歌初析、背景介绍(此环节过程播放音乐萨克斯《回家》等、放图片《太白醉酒》等)1、在音乐中朗读全诗;2、放人物简介,并用我那魔鬼般的语调读:李白,唐大诗人,少年时代便显露才华,有很多的号,非常出名,就好比如说,现在的那些歌星影星天王级别的,到处都有 fans。
他有着远大的抱负,老想在政治上发展,到底,混了个公务员,供奉翰林院,但不被重视,又遭人嫉妒,呆了一年,就被说“你明天不用上班啦”,离开长安,那就好比被逐出娱乐圈,挺大的打击,好在他在江湖中名声太响,fans 太多,到哪里都受欢迎要求签名的,他也正好趁此游历天下,写了好多名篇。
李天王51岁死于当涂,诗传九百多首。
3、放后世对李白的评价材料,一边让学生看,一边继续用魔鬼的语调讲析:文字显示,李白是继屈原后的又一伟伟大诗人,No one 式的人物,最响的称呼是“诗仙”是位浪漫主义诗人,创作很多经典,那诗歌,从来都“啊多么辉煌灿烂的阳光……”气势恢弘的;他的诗,夸张,比喻,幻想很多,“抽刀断水水更流”“白发三千丈”“我要带你飞到天上去”“老鼠爱大米”什么的,很新,很酷。
《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行路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针对《行路难》这篇诗文进行深入解读和探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
《行路难》描绘了诗人行路的艰辛,但更深层次地抒发了对人生的无奈和迷茫。
李白通过诗歌的表现形式,将个人经历和对人类和世间的思考与感悟融为一体,表现出了诗人的思想和哲学境界。
因此,本教学设计将《行路难》作为中学语文课的优秀篇目,旨在通过这篇诗歌的解读,培养学生用文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提高其人文素养和语言修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行路难》诗歌的意涵,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核心词汇。
(2)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诗歌鉴赏的经验和技巧,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学思想。
(3)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理解和模仿作者编织诗歌的艺术构思。
2.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结合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探究诗歌背后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感悟。
(2)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文学语言和表达技巧,创作出具有内涵和艺术性的散文和诗歌。
3.情感目标(1)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和看法,理解人生的苦难和追求。
(2)学生能够意识到诗歌中表现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课前导学导师为学生介绍《行路难》的作者、诗歌的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这首诗的开篇有个大致的了解。
2.课堂探究(1)诗歌的思想和主题老师为学生播放《行路难》的诗歌视频,教师带领学生聆听李白深情而又叹息的声音,体会诗人在一次艰难的旅途中,对残酷现实的控诉和对生命的追问。
老师请学生阅读《行路难》全文,体会李白在诗歌中压抑的情感和深切的呼唤,探究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2)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歌,老师需要指导学生从诗歌的韵律、结构、修辞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构造。
以下是老师的讲解:韵律:《行路难》是一首五言诗,每句最后两个字韵味悠长,读起来流畅自然,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导语走遍千万里路,不亦乐乎。
古人曾经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展示了探索世界、旅行的魅力。
但随着社会变革、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知需要不断提高。
因此,本学期我们将在“全球化时代”的主题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第一节:教学目标1. 知识: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短语,包括难度较大的词汇,如punctual, inconvenience, acquaint 等。
2. 能力: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意义,学生能够通过本次阅读,培养自己的人文关怀意识,并且能够在行为准则、文化信仰、心理素质等方面不断提升。
3. 情感态度:通过对课文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并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从各种角度展示全球化时代下青年人的积极形象。
第二节: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 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重点短语。
(2) 学会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意义。
2.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行为准则、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认知是有限的,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加深对这些方面的认识,帮助他们从世界各地的人们身上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学生对全球化时代的洞察与认知不够深入,需要借助于案例分析等方式来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全球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第三节:教学内容一、预习:在课前,学生可以通过阅读题目、生词等来理解课文和周边知识,预习课文主要内容,习惯性地用青年人喜欢的语言风格呈现自己的观点,共商如何发挥青年人的力量来应对全球化时代之挑战。
二、教学要点:1. 点拨新词:punctual, inconvenience, acquaint 。
每个学生都先介绍自己所管辖的地区或单位的特点,然后介绍这些地区或单位的一些行业或行动所遇到的困难、问题或不便,并请与会者分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3篇)《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行路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起唐诗,不得不提到李白,提起李白大家会想起那些诗句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他的经典诗歌不胜枚举。
李白最大的爱好是喝酒!可是,这样一个酒仙,也有面对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时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寻找答案!(老师板书“行路难李白” )(二)预习展示1、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2、背景资料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行路难》(其一)一、学习目标1、抒情诵读,并能背诵。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学法:1、批注法——勤动笔墨,写下感悟2、讨论法——合作探究,交流思想3、自主探究法——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四、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2.出示目标,明确目的1)抒情诵读,并能试着背诵。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二、学习活动:活动一:1、倾听文本,进入情境播放《行路难(其一)》的配乐朗诵带,让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而后出示“金樽”、“珍羞”、“投箸”、“济沧海”、”歧路”这几个字检测学生听读效果。
2、反复诵读,走进文本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个别学生范读,其他同学纠读、评读;然后集体朗读;最后小组内有感情的朗读,由小组派优秀代表配乐朗读的形式进行。
初步把握诗歌的语气语调节奏。
3、理解诗意,质疑解惑1)学生任选诗中两句,发挥想象,进行叙述或描写,再现情境。
写完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解惑。
活动二:1、文本对话,赏析诗句问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话或哪几句话?为什么?”提示:赏析诗词的方法:修辞、动词、情感、描绘的画面等方法,运用作批注的方法,写下自己的感悟。
示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诗人前途的坎坷、艰难,同时写出了诗人的彷徨、茫然之感。
学生自己批注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最后展示!2、体会诗情,感受诗人形象问题:1)让学生谈谈自己曾经遇到过的失落苦闷的人生经历,并谈谈自己学习本文的收获2)你都知道哪些李白的诗歌或者故事呢。
小组赛一赛,看谁知道的更多!活动三:1、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并能说出相应的句子。
2、自由识记诗歌2分钟,竟背诗歌。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 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同学们,能背一下李白七分月光的诗吗?(学生背)那么能不能背三分剑气的诗呢?(学生也许背不上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透过他的剑气,感受浪漫主义的诗仙情怀。
(板书:行路难李白。
)二.诵读1.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并准备在全班朗诵。
学生个别朗读,学生点评。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节奏,并读出感情。
2.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生自由读诗歌及注释。
学生读诗句,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
学生齐读全诗,感悟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和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三.品读说说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围绕诗眼“行路难”,用“从___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___的李白”来说一说。
示例: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面对行路难,忧郁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李白。
示范朗读,注意处理好重音,语速慢,语调低沉,体会此处的情感。
学生仿照句子说话,体会诗人的情怀。
四.拓展流夜郎赠辛判官李白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
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
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
函谷忽惊胡马来,秦宫桃李向明开。
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对比阅读中,体会课文中有一个千古名句,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学生回答后,怎样朗读,才中以传达诗人的情感。
《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行路难(其一)》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一)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
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二)学生初读诗歌“行路难”,一个“难”字道出了李白心中的忧愁,到底李白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呢?下面我们将一起走进诗歌,共同来品味。
二、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重点字词。
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
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及诗人形象。
1、思考几个问题:A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停、投、拔、顾——茫然、忧郁悲愤B 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冰塞黄河、雪满太行——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C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D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达怎样的志向?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2、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诗人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积极追求,乐观自信,顽强地坚持理想的高尚风格。
三、小结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采的李白。
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动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实,行路虽难,我们只要努力,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行路难》(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
2、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3、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教学难点: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下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了解诗歌写作背景:《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赏析学习1.朗读划分节奏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13篇)《行路难》教学设计篇1一、预习《行路难》二、正课1.朗读《行路难》。
2.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终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剧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喜爱祖国山河,怜悯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擅长从民间吸取养分,想象丰富奇怪,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剧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抱负的执着追求,展现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摆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气。
4.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非常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致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宝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亮的对比。
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是什么缘由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乐观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脆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头,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连续追求。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念。
《行路难》教学设计
荷塘中学:肖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过程
1. 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
(1)李杜诗篇万古传。
(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提前布置搜集资料)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
3. 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 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
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5. 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5)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要点如下:
(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
(5)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
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6.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师再提出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要点如下:
(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7.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有感情朗读。
五.课堂小结
诗人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运用了“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行路难》
七.板书设计
行路难
赏析情感诵读
停、投、拔、顾忧郁悲愤低沉失落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矛盾痛苦忧伤彷徨
两典故不甘消沉昂扬憧憬
三字短句进退失据短促埋怨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豪迈高亢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