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纲》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17《智取生辰纲》第二课时_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17《智取生辰纲》第二课时_教案第十七课《智取生辰纲》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鉴赏杨志的人物形象。
2.体会并评价本文在写作上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品味刻画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把握杨志的个性特征。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上节课对课文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出杨志的的智谋也是很高的,可是为什么如此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押送生辰纲,他也用尽了,天时与地利,但仍逃不了失败的命运,请同学们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课堂实录一、鉴赏杨志的人物形象【设计意图:感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
】杨志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那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1.自身而言,太过于粗暴,什么事情都是自己一人说了算,天天除了骂,喝,就是体罚士兵,鞭打他们 2.管理方法有问题不懂的和中层领导搞好关系,连老都管都得罪了3.专制太过于急功近利想当官,想光宗耀祖想昏了。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4.权力受制梁中书真得那么信任杨志吗?明确:杨志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精明能干,知道社会环境,知道根据地形来安排行路时间;另一方面却又粗暴蛮横,不知道关心属下,不知道分担责任,不知道利用人心,这是他性格中的最大缺点。
因为有了这一致命的缺点,所以他的遭遇只能是从失败走向失败,哪怕他有“博个封妻荫子”的愿望,但结果只会事与愿违,同时他的性格中还有可悲的阴暗面,忍辱求全,随遇而安。
二、环境描写,韵味无穷【设计意图: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与自然环境,请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分析其在文章起什么作用。
(1)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
(2)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3)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
(4)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 明确:自然环境:描写天气酷热,是为下文写众人行动困难,军士买酒解渴等埋下伏笔。
《智取生辰纲》(第2课时)教案2第二课时目标:分析文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形象。
步骤一、杨志押送金银担也是绞尽脑汁,处心积虑,谨慎小心的,再读课文,看一看杨志的“智”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
智1:起止时辰的变更,出城后“五七日”的安排;“五七日后”的安排。
智2:“逼赶要行”,不敢稍怠。
智3:斥责两个虞侯的“慢慢地挨”。
智4:坚持赶路,得罪老都管。
智5:审察七个“贩枣客商”,以攻为守,连发三问。
智6:对卖酒汉子的高度警惕。
生辰纲最终还是被劫,杨志一行为什么会失败?内因:天热时赶路,军汉们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与押运士兵的矛盾构成了杨志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外因:在强人出没的黄泥冈松林里休息。
丧失了天时地利人和,失败在所难免。
二、分析本文的矛盾冲突。
1.阅读第一部分,讨论第一组矛盾:杨志与军汉←—→歇与行的矛盾杨观点:早晚歇,正热走,不准歇树林。
志理由:路途不太平,强人出没。
众观点:早晚走,正热歇,要歇树林。
军理由:天气炎热,行路艰难。
杨志对军汉:谁停步,轻则骂,重则打。
(专横暴烈)对虞侯:骂他们说话如放屁。
(态度不恭)态度对都管:责备他没分晓,不知艰难。
(不敢得罪)解决矛盾的途径:买枣人的到来,化解矛盾。
2.阅读第二部分,讨论第二组矛盾军汉与杨志←—→买酒与不准买酒的矛盾众军汉要买酒解渴,杨志不准买酒,怕被蒙汗药麻翻。
解决矛盾的途径:卖枣人先吃一桶,再吃半瓢,解除杨志疑心。
三、分析人物性格1.生辰纲最终被夺,这是否说明杨志是个很愚蠢的人?身处险境,对形势的判断很准确。
江湖阅历丰富,经验老到,办事精明、谨慎。
尽管他最后失败了,但他高度机警,严密监视对方,暗中提防,每一处都细致观察,不漏掉任何疑点。
性情暴戾,急躁,对军汗专横暴烈。
板书:精明能干急功近利、粗暴蛮横2.讨论;杨志为什么对人会有不同的态度?明确:这与杨志的人生观与生活经历有关。
我们看节选课文以外,小说是怎样写杨志的经历和性格的?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出身武将世家,从小习得一身好武艺,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
《九年级语文<智取生辰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探讨小说的情节设置和矛盾冲突。
3.学习小说的环境描写对情节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和情节探讨。
2.难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文本分析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重点。
2.人物形象分析
(1)再次分析杨志、吴用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深入理解人物。
3.情节探讨
(1)分析小说的情节设置,如悬念、转折等。
(2)讨论矛盾冲突在小说中的作用。
4.环境描写分析
(1)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段落。
(2)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5.角色扮演
(1)选取小说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角色扮演。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6.总结归纳
总结人物形象、情节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7.作业布置
写一篇小说的读后感,重点分析人物和情节。
《智取生辰纲》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文中“智取”在哪里?
2.能力目标: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学习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学名著,主动阅读古代优秀作品,在历史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归纳文中“智取”在哪里。
2、通过分析人物言行,结合具体环境,把握杨志的思想性格。
难点: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情节
(二)品味人物,把握形象
紧扣住“智”,分析小说中的个体形象和群体形象,体会作者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1、个体形象---------杨志
(1)、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他的“智”体现在哪里?从文中找出来并概括。
明确:更变起行时间催促军健赶路斥责虞侯顶撞老督管三问枣客警惕卖酒者
这些充分说明杨志并非无“智”。
(2)、概括杨志的性格特征
精明、能干、蛮横、刚愎自用、自私、官迷(不必苛求词语相同,能够概括杨志的性格即可。
)
(3)、既然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讨论后明确:
①晁盖、吴用计策高妙,无懈可击。
②杨志急功近利、粗暴蛮横,导致内部矛盾激化,杨志也确有“不智”之处。
③梁中书“用”人却“疑”,只用其“艺”而不信其“人”派老都管、虞侯跟随。
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侯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2、群体形象--------晁盖、吴用等八位英雄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出晁、吴等人的“智“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1)、智用天时----酷热的天气: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酷热,是为下文写众人行动困难,军士买酒解渴等埋下伏笔。
描写黄泥冈上松树林内柳阴,是为了交代劫生辰纲的地方。
小说中环境描写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从杨志一伙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反复写气温、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以“凉”衬“热”也不下十余处。
写法也多变:有通过作者的介绍来写的,有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的,有通过杨志或虞侯、老都管之口来写的,更多的是通过军汉的语言和行动来写的。
描写特点:①渲染气氛,增强实感。
②文不在多,妙在传神③烘托心理,形神毕现。
④转换场景,发展情节。
小说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一方面为推动情节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则烘托人物性格与暗示人物命运。
(2)智用地利----山冈树林黄泥冈,是两条线索的交汇点
(3)智用矛盾----杨志的内部矛盾
(4)智用计谋
3、小说中以“智”对“智”,这样安排情节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讨论后明确:这样安排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引人入胜,增强了艺术效果。
4、小结:小说运用衬托的手法成功地塑造出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阮氏三兄弟八位英雄的群体形象: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
整部小说在这里开始转折,由个体斗争转向集体斗争。
(三)、品析语言,体味妙处
1、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众军汉道:“趁早不走,日里热时走不得,却打我们!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
句中对杨志“跳”、“喝”、“拿了藤条”等动作描写以及对军汉们喝骂的语言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句中对杨志“跳”、“喝”、“拿了藤条”等动作描写以及对军汉们喝骂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粗暴蛮横、急功近利的性格。
2.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过,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句中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抢”、“夺”、“倾”、“盖”、“丢”这一连串干净利落的动作和毫不留情的语言,生动地展示了白胜的表演技能。
他追这个,夺那个,竟和平常小贩卖酒一样,毫不露破绽。
杨志也因此放松了警惕。
(四)、拓展讨论:
生辰纲被夺对于杨志而言是他人生一个转折点,从此落草为寇,最终归梁山。
他是被逼上梁山的,梁山的一百零八将中有许多都是被逼上梁山的,让我们从中选择几个人物(林冲、杨志、鲁智深)相比较,来看一看他们的被“'逼”有何不同?
(五)作业
以“杨志形象之我见”为题,写一篇小作文,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