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张养浩与山坡羊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张养浩的诗词《山坡羊》赏析《山坡羊》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
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
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赏析起首便渲染出凄怆悲凉的气氛。
这些埋葬在北邙山上的君臣们,生前把荣华富贵、风云庆会享受个够,然而,死后也不过是北邙山下的一抔土。
是人,便不免一死,而一旦死去,便万事皆休。
那么,生前的尊贵与否,死后的衰荣如何,又有什么意义呢?结句的"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语气冷隽悲凉,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张养浩的怀古组曲,站在对人生的深刻透视、对历史的大彻大悟的高度,高屋建瓴,视野开阔,气势苍莽雄浑,感慨深沉悲壮,风格质朴古拙,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胸怀与气魄。
张养浩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除了怀古组曲外,还用了一系列反映当时赈灾过程的作品,如[中吕·喜春来]: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
满城都道好官人。
还自哂,只落得白发满头新。
前两句所言情景,与史书本传所载的"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是完全吻合的。
为百姓如此鞠躬尽瘁,赢得"满城都道好官人"的赞誉,而作者本人却认为,为百姓应该更加尽心尽职。
[南吕·一枝花]中的一首表达了这种心情: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
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面对着众多的灾民,严重的旱情,政府的赈粮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虽然他个人曾上奏天子,请行纳粟补官之令,并带头拿出自己的财物作为救济之用,但严重的灾情又不是个人区区之力所能回转的。
在心焚如火的情况下,不免产生了"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的幻想。
《元史》本传载,张养浩"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张养浩《山坡羊·未央怀古》翻译及赏析张养浩《山坡羊·未央怀古》翻译及赏析山坡羊未央①怀古三杰②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③论兴废。
见遗基④,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⑤。
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注释①未央:汉朝宫殿名。
故址在今陕西西安。
②三杰:指汉代张良、萧何、韩信三人,他们帮助刘邦统一中国。
③纳谏:古代君主采纳臣下的进谏。
④遗基:指残留的未央宫废墟。
⑤闲坐地:闲坐着。
参考译文当年汉室三杰,都曾在这里聚会,汉朝建立后,他们还经常向刘邦诚挚地进谏,谈论历朝历代的交替兴废。
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看到他们当年的遗迹,往事涌上心头,怎不令人无限伤悲!人事沧桑不断,而这里的山河还到处诱发着他们当年的英雄气概,“鸟尽弓藏”令人悲!登上这未央宫遗址的最高处,坐地观看:东面,也是如画的河山;西面,也是如画的`河山。
可是,有谁能保有这壮丽的河山永在!创作背景该曲子大约是张养浩于公元1329年(元文宗天历二年)在陕西救灾期间所写。
未央宫,在汉长安西南部的西安门内,为刘邦的开国宰相萧何负责监修而成,是由承明、清凉、宣室、麒麟、凤凰等四十多个宫殿台阁组成的一个面积很大的宫殿群。
在整个西汉王朝,它是最高统治集团政治活动的中枢,富丽堂皇,连刘邦开始也觉得太过分了。
故址在今西安西北郊十余华里处,前殿遗址的高大土台基,在十几里之外即可望见。
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
自幼聪明苦读,被荐为东平学正。
赏析:这支怀古曲由缅怀历史人物写起,缘事抒情,感情的旋律始抑终扬,先含蓄后明快,起伏跌宕,韵味悠长。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
” 一句写的是作者来到未央宫殿的遗址,登上那高大的土台基,思接千载,想到“三杰”,将兴汉到治汉的历史概括出来。
感情至浓,是敬佩、赞美、欣赏的语气。
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萧何作后勤保障,从未拖过大军后腿,为刘邦解了后顾之忧;韩信足智多谋,将兵多多益善。
张养浩最经典的5首诗张养浩最经典的 5 首诗如下:1.《山坡羊・潼关怀古》1.原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赏析:这首散曲是张养浩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
作者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2.《山坡羊・一个犁牛半块田》1.原文:一个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
雨过天青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夜归儿女话灯前,今也有言,古也有言。
日上三竿我独眠,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南山空谷书一卷,疯也痴癫,狂也痴癫。
2.赏析:此曲描绘了一种田园生活的理想状态,体现出作者对质朴、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超脱态度,语言质朴,风格清新。
3.《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1.原文: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
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2.赏析:此曲前段纯然描摹自然景物,写出了云山景致的变化之势;后段写作者陶醉于云山景色之中,完成了一幅绝妙的山中行乐图。
全曲极显云山变幻之妙,物我交融之境,语言明丽,风格清新。
4.《水仙子・咏江南》1.原文: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2.赏析:这首曲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烟水、晴岚、人家、画檐、芰荷、沙鸥、画船、酒旗等景物,组合成一幅充满生活气息和诗意的江南画卷,体现出作者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5.《双调・庆东原》1.原文:海来阔风波内,山般高尘土中,整做了三个十年梦。
被黄花数丛,白云几峰,惊觉周公梦。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下面小编整理了《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元代: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赏析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
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文学赏析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下面是其文学赏析,欢迎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元代: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文学赏析:赏析一: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
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随做本曲。
《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潼关地处层峦叠嶂包围之中,在作者笔下,一“聚”字向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再看潼关外的黄河,河水奔腾咆哮,一“怒”字让读者仿佛听到了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而潼关就在这其中,“山河表里潼关路。
”至此,潼关内居层峦叠嶂治中,外临汹涌咆哮的黄河,山河雄伟,地势险要,足见道路奇险。
如此险要之地,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
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
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簇簇富丽堂皇的宫殿,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
西望长安,诗人感慨万千,于是仰天长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针见血地将千百年来封建帝制残害百姓的血的事揭示了出来,告诉人们,历史上无论是朝代的兴起还是衰亡,受苦遭殃的都是老百姓,就此指出了封建政权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对立性。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古诗词翻译赏析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古诗词翻译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
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
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相关注释①山坡羊——曲排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
②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③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地势险要。
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④西都——陕西长安,是汉代的西京。
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⑤踌躇——徘徊不定,心事重重。
⑥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京城咸阳,西汉(前206-25)的京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
经行,经过。
⑦宫阙——皇宫建筑。
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
作品译文群峰众峦连绵起伏,波涛如黄河奔腾,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地势坚固。
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
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唉!大兴土木之时,百姓服劳役;一朝灭亡,百姓流离失所。
[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 元名臣兼散曲作家。
字希孟,号云庄。
济南人。
自幼嗜学,于诗、赋、词曲、文章无所不能。
年19作《白云楼赋》。
延佑二年(1315),以礼部侍郎知贡举,主持首次科举考试。
继之出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擢礼部尚书。
英宗初年,又命参议中书省事。
后弃官告归,隐居济南云庄别墅,屡召不赴。
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早,复起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赈济灾民,夜以继日。
又整顿币制,杜绝吏弊,以苏民困。
莅任仅四个月,以忧劳致疾卒。
张养浩山披羊曲调赏析张养浩山披羊曲调赏析“山坡羊”一作“山坡里羊”,又名“苏武持节”。
它的句式颇多变化,最常见的是四四七、三三、七七、一三一三,共十一句。
这支小令第七句中的“了”是衬字。
张养浩用“山坡羊”的曲调,写了九支怀古的小令,都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由于他在宦海的折腾中,“把功名富贵都参破”,这些怀古的曲中,大都流露了“一死生,齐荣辱”的虚无主义思想。
如《骊山怀古》的“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洛阳怀古》的“功,也不长;名,也不长”,《北部山怀古》的“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就是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无差别的,反正都要同归于尽。
只有这支万古流传的《潼关怀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
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
这怎么能像陈草庵那样对世事采取冷漠的态度,“兴,也任他;亡,也任他”(《山坡羊·叹世》)呢?又怎么能像赵善庆那样对世事采取旁观的态度,“兴,多见些;亡,多说些”(《山坡羊·燕子》)呢?这支小令所闪耀的思想光辉,比起唐代诗人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二首之一》),还要深刻,还要沉郁!因为曹诗看到的是一将的成败,而张曲慨叹的是一代的兴亡。
陶宗仪《辍耕录》引大曲家乔吉的话说:“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是也。
大抵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
”这支小令的结尾是响亮的,其力度和深度是元曲中很少见的。
结得好,也要起得好。
这支小令把潼关的形胜和潼关的历史巧妙地结合起来,寓情于景,因景生情,以形胜的不变,衬托历史的多变;以潼关作历史的见证;揭示出封建统治阶级的争夺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张养浩山坡羊赏析_张养浩行义赏析山坡羊是张养浩所作的一首散曲的曲牌名,这首散曲的全名是《山坡羊潼关怀古》。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张养浩山坡羊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张养浩山坡羊赏析山坡羊是张养浩所作的一首散曲的曲牌名,这首散曲的全名是《山坡羊潼关怀古》。
这首散曲是张养浩在前往陕西的路途中游览潼关古塞时,见到那里的景色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一篇历史名作。
《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散曲的前三句主要描绘了潼关古塞中华山峰峦叠嶂,黄河水波涛汹涌的景象以及静待在远处的古都长安城,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还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前三句话主要表达了张养浩在欣赏到如此雄伟壮阔的景象后起伏不定的激动心情,以及追忆往昔后既深感难过又有些许悲愤的心情。
作品的中间两句是张养浩在看到古都遗址后所展开的想象,表达了历史终会变迁,世事无常。
而作品的最后两句是整首散曲的点睛之笔,张养浩直言表达了封建王朝更替中最受难受苦的就是平民百姓,感叹了百姓的命运的悲惨之处。
整首散曲中张养浩巧妙地将潼关古塞的景象与历史两者结合在了一起,情景结合,整部作品散发着一种沉重感,将潼关古塞作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历史朝代的更替造成了众多百姓的悲惨命运,无论是一个朝代的兴起还是另一个朝代的衰败,抒发对此件事实的感慨与叹息。
张养浩行义赏析《张养浩行义》是一篇讲述张养浩做义事、践行道义故事的古文。
文章主要讲述了张养浩的生平事迹,文章重点介绍了张养浩在为官期间所尽的职责以及所做的义事。
《张养浩行义》着重描写的是他在做官时发生的事。
张养浩在堂邑担任县尹时,不仅摧毁了那些没有许可证明的神祠,还免去了一些有前科的人每月两次的例行官府审问,同时还严厉惩罚了那些违法犯罪却仍未被处置的人。
当地百姓对张养浩诸多行为感到非常感激,即使他已离开多年,百姓们依旧记着他,立碑传颂张养浩的功德。
元英宗时期,张养浩被命加入中书省。
在一次元宵节,张养浩将皇帝想在皇宫内挂花灯的打算上表给了左丞相拜住。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意思及赏析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意思及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1张养浩峰峦2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3潼关路。
望西都4,意踌躇5。
伤心秦汉经行处6,宫阙7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山坡羊:元曲牌名。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东北。
2峰峦:山峰和山峦。
3山河表里:潼关地势险要,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4西都: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5意踌躇:思绪起伏翻腾。
6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7宫阙:泛指宫殿。
华山的群峰像是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如猛兽怒吼,地动山摇,凶险的潼关要道就在华山与黄河之间。
遥望古都长安,万千思绪弥漫心头。
秦汉的遗址令人伤心,曾经的万千宫殿都化作了焦土。
一朝兴起,百姓要出钱出力去搭建宫殿;一朝灭亡,百姓流离失所餐风宿雨,怎样都是这些老百姓们遭殃!【大一爱一之美】很多人说,战争带来灾难,黎民百姓生灵涂炭。
但张养浩把历史看得更深,从“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样的历史规律来看,不论是王朝兴盛还是王朝衰败,都是贵族之间的权利游戏,真正受苦受罪、勤劳却不能果腹的都是百姓,是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于是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样的一声呼喊,打破了好大喜功的帝王的美梦,他对百姓的同情和一爱一也传递给了后世的人。
【赏析】这首作品的观点与以往赞颂盛世、控诉乱世的诗文迥然不同,在作者看来,不管怎样都是百姓受罪,于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我们看事情也要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一个现象,写作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分析本质的原因。
这样的文章才有深度。
【启示】这首元曲的作者张养浩,在十九岁时就被荐为东平学正,后来一直做到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的职位。
但他看到元朝的朝廷已经黑暗腐败,便以要奉养年迈的父亲为名,辞官家居,此后很久都没有再任官职。
八年之后,也就是天历二年(1329),朝廷第七次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的诏书命张养浩赈灾,他不顾高龄体弱,接到诏书的半夜就奔赴任所。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元曲注释翻译赏析“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这三句回顾了骊山的历史,曾经的阿房宫何其奢华,如今只剩下一片废墟。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曾说:“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从骊山建起,再向西直达咸阳,规模宏大,设施奢华。
然而,公元前 206 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阿房宫被付之一炬,化为灰烬。
作者在这里用“今何处”一个问句,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巨变的感慨。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这几句描绘了如今的骊山景象,只见衰草稀疏,河水蜿蜒流淌。
曾经的繁华已不再,只剩下一片荒凉。
“遗恨迷烟树”则进一步烘托出了历史的沧桑感,那些曾经的奢华与辉煌,如今都已消散在如烟的往事之中。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作者将视角扩大到了整个中国历史,周、齐、秦、汉、楚等国的兴衰更替,无一不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匆匆而过。
无论是胜者还是败者,最终都化为了尘土。
这种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这首散曲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以生动的形象、深刻的寓意,揭示了封建王朝的兴衰规律,给人以启迪和警示。
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他的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和关注社会现实为主。
他的散曲风格豪放洒脱,语言优美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除了《山坡羊·骊山怀古》外,他的代表作还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坡羊·骊山怀古》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元曲佳作,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简析张养浩与山坡羊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碰撞,曾经激起过无数绚丽的火花,为中华文化绵延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不仅在中华文化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诸多领域出现了新的飞跃,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进程,开创了中国各民族文化全面交流融合的新局面。
元朝的建立,打破了此前历史上出现过的人为的文化屏蔽现象,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得到普遍认可,“四海为家”、“天下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多元一体格局在统一的环境里变为事实,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
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张养浩的这十首《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
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
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
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之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
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
”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一、《山坡羊潼关怀古》
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
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
起笔一“聚”一“怒”两字,不但写尽了潼关地势的险峻,而且在“聚”和“怒”的动态意象中,暗含着一幅千军聚集、万马怒吼的朝代争斗的历史画卷,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
“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象,突出了历史的变迁。
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
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二、《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这座见证了众多历史沧桑的名山,历史遗迹甚多,作者登临此山,放眼四顾,感慨丛生,从哪里着笔呢?只有阿房宫最能引领作者、读者的思绪。
可惜的是,它已经被项羽付之一炬,当年的豪华奢侈都不复存在。
呈现在作者面前的只有“萧疏”的“荒草”,“弯曲萦回”的“河水”。
这正好触动了作者感时伤怀的
情绪,体验到历史更迭的无情和必然。
朝代更替的“遗恨”,就如眼前烟锁迷离的树林,哪里还找得到“列国”中“周、齐、秦、汉、楚”的影子!多少帝王为了天下,征战杀伐,“赢”的如何?“输”的如何?还不“都变做了土”!全曲没有艰深的文字,也没有令人生畏的晦涩典故,更没有华词丽句。
就是这些质朴重拙的文字,却吟出了千古不朽的绝唱!正如张养浩在同调《北邙山怀古》中所写的“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都做了“北邙山下尘”。
三、十首山坡羊的比较与关联
《太和正音谱》中说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
而这十首山坡羊怀古小令却体现了他的另一番风采。
从内容上看,这十首山坡羊纷纷以怀古来抒发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无论是《咸阳怀古》中的“唐家才起隋家败,世态有如云变改”,或是《骊山怀古》中“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洛阳怀古》里的“云台不见中兴将,千古转头归灭亡”,都反映出了历史长河滚滚流逝,时代更迭一去不复返的无奈与必然,往昔的那些辉煌或是残败,现今都只能是“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
而《沔池怀古》中对秦赵的描写“笑相如,大粗疏,欲凭血气为伊吕,万一座间诛戮汝”,“不量度,剩粗豪,酒席间便欲伐无道,倘若祖龙心内恼”,反映出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贪婪腐败与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
正如《洛阳怀古》的“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和《骊山怀古》所说的“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
历代的怀古题材的作品大多是笔调沉稳老辣,或隐射当时政局,或是针砭时弊。
而张养浩这十首怀古整体上意蕴深邃,感情沉郁,将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的结合,让全文的艺术渲染力极强,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发人深省。